范本是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的一種重要寫作資源,能夠為我們提供豐富的寫作素材。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夠為大家寫作提供一些參考。
感受歷史的魅力(優秀19篇)篇一
最近看了《城市的遠見-京都心靈的故鄉》的一網絡視頻,挺驚訝的。京都人民對自己家鄉的熱愛、文物古跡和傳統傳承的完美、創新不簡單復制與歷史共融價值觀、高超保護技術手法都讓人折服。
反觀我朝,長沙千年古城墻,擋不住小小萬達的挖掘機;蘇州幾任書記都不敢動一根手指頭的桃花塢,頂不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背后的利益訴求;梁林故居在天子腳下、人大代表的王軍等學者幾年的強烈抗議中,全國人民的眼皮底英勇就義;假古董遍地開花…這是什么樣的國度,什么樣的管理,什么樣的文化引倒?居然可以不認祖宗、不要記憶、割裂文化、隨意復制、任憑商業利益踐踏。
很多人在這個時候問城鄉規劃法、城市規劃師到哪去了?顯然很多事情都不是規劃師所能左右。面對開發項目、開發商潮水般的涌入,大多數城市規劃師都只是個繪圖匠,撐死做個高級跟班,又談何參與決策。我朝ld還試圖抹殺文化,愚弄百姓,又談何保護、傳承?部分政府同志也曾想阻止這場悲劇到來,挽救了殘片的城市記憶,極少數城市中滄桑的“老者”有幸暫時活了下來,像打碎的.玻璃躲在城市的某個角落,結果并不樂觀。
顯然城市歷史、文化傳承不僅依靠那部分政府官員和幾個有良知城市規劃師,更需要公民對歷史、文化、自然的的認同、深愛與尊重,只有公民的自我覺醒,共同追求個人的權力、公共城市記憶,才可能改變當下的社會氛圍,破眼下之困局。但放眼望去更多的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百姓,其他的就更不好說了,官沒官樣,商沒商德,哪有那么容易覺醒。
想起胡適先生的一句話“一個骯臟的國家,如果人人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回歸;一個干凈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談道德,談高尚,天天沒事兒就談道德規范,人人大公無私,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布的骯臟國家。”
個人認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口號喊多了有害無益,更重要的是建立合理規則,完善制度,才可能變百姓為公民,找到破局的真正抓手,找回核心價值觀。這也讓我想起最近掀起的來至《太平洋的風》,風是爽意我們感受到了,但是為何會舒服,貌似并不像某人筆下描繪的臺灣人民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守護,更多的是合理規則下公民的覺醒,不知您是否認同。
當然規劃建設技術的提高也是不容忽視的,京都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各位規劃、建筑同仁們,繼續努力吧。
感受歷史的魅力(優秀19篇)篇二
歷史就像一枚磁鐵,深深吸引著我,讓我沉醉其中,不能自拔。它那種獨特的魅力,令我無法抗拒。我不知多少次翻閱史書,也不知多少次重溫古典,歷史那份悠遠的文化內涵,如汩汩清泉,永遠滋潤著我的心田。那些歷史上經典的故事,經典的人物,時刻縈繞在我腦海中,他們的精神不朽。
歷史猶如一本厚重的書,它濃縮著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散發著無限的魅力。從遠古到至今,從帝王將相到平民百姓,他們的故事無一不精彩。帝王的威嚴、至高,文臣的謀略、膽識,武將的英姿、驍勇,才子的文采、聰穎,我都敬慕不已,他們是我心中的偶像!
晚上無事時,坐在燈下,打開史書,一股清幽的墨香撲鼻而來,就這樣,伴著書香,伴著一盞孤燈,伴著一輪明月,我默默地讀著書,讀到精彩處不禁拍案叫絕,讀到高深處便細細品味,讀到心怡處便又忍俊不禁,這是多么愜意哪!
我愛歷史,更愛那流芳百世的人和事!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感受歷史的魅力(優秀19篇)篇三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這首《泌園春·雪》是我最喜歡的一首詞,朗朗上口的幾句詞,卻讓幾代大帝的風貌躍然我們眼前。
記得第一次與歷史相遇,是在我七歲的那時候。那年我迷上了圖書館,那里有許多精彩的書籍,使人仿佛在書的海洋里遨游。我每天都要進入一本書的內心世界,開啟一個神秘旅行。《史記》,我欣賞它,雖然并不能真正讀懂它,卻在孩堤時代就深深地被歷史吸引,不僅是因為那一句“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還因為書中對歷史的評價,對歷史人物的見解。到今,我還記得《史記》中的一個小故事:舜從小就孝順父母,愛護弟弟,不論他們對自己是什么態度。從此,我便下定決心,要做一個同舜一樣的人,做一個真正的好人。我欣賞歷史,是它教會了我如何為人處事,為人子女。
我長大了,對歷史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在這時,歷史課滿足了我的需求,每一節歷史課,都像是為我自己量身定做的。它是一片海洋,我就是一條小魚,我愛著它;它是一朵花,我就是一只蝴蝶,我戀著它;它是太陽,我就是一棵向日葵,我隨著它。無論它走到哪里,我都會跟在它的后面,欣賞著它的點點滴滴,我欣賞歷史,是它伴隨著我成長,引導著我前進,豐富著我的閱歷。
歷史猶如太陽照耀著我,我需要它;歷史猶如長輩愛護著我,我尊敬它;歷史猶如老師督促著我成長,我崇拜它。正是因為這樣,我欣賞它。歷史,我欣賞它獨有的魅力,欣賞它獨特的見解,欣賞它的深奧悠長,欣賞它的內涵。這就是歷史——我所欣賞的歷史。
感受歷史的魅力(優秀19篇)篇四
大年初六,我和爸媽叔公叔婆隨車來到了沙頭角中英街。其實在這之前我在深圳博物館就看到過這“一街兩制”的歷史,今天我能親臨其境,感受這罕見的歷史資源。
中英街的由來,要追溯到19世紀中葉,英殖民主義者發動了鴉片戰爭,逼迫清政府把香港島和九龍島割讓英國,當時就豎立了界碑,隨后有人在界碑兩則搭建房屋做生意,形成了中英街的雛形。改革開放后,小街幾經變遷和發展逐步形成了店鋪林立,一片繁榮景象的免稅商業街。
走在一個個界碑前,我沉思著,心事重重,媽媽指著一棵長在街中間的榕樹對我說:“孩子,你看這棵古榕樹的根生在祖國,它那茂盛的枝葉卻伸長到了香港地界,它可是見證了這歷史的滄桑和變遷,經歷了風風雨雨,但還是堅定把根留住在祖國的懷抱,現在成了難得一見的景觀——‘古榕奇觀’”。
到了中英街,我們當然會走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英街歷史博物館,參觀了一幅幅昔日的圖片和文物陳列,讓我更深層的了解了中英街的歷史。這歷史的昭示我們,國家落后就會受外強欺辱,我們一定要以史為鑒,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感受歷史的魅力(優秀19篇)篇五
5月21日下午,天空飄著綿綿細雨。小記者們在大記者以及爸爸媽媽的帶領下,來到了安徽師范大學新校區的敬文圖書館。我們先是來到了三樓的一個圖書室,里面的書可真多呀!一排排整齊的書架上擺滿了數不清的圖書。我想,看n次也看不完吧!
參觀完圖書館,我們來到了六樓的博物館。里面的文物可真多呀!有各種各樣的陶瓷、銅器、漆器、名人字畫等等,真讓人目不暇接。小記者們安安靜靜地欣賞著這些端莊神秘的文物。
參觀結束后,小記者們像嘰嘰喳喳的小鳥一樣提出了許多問題。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給我們做出了耐心的解答。我印象最深的是關于冰裂紋瓷器的問題。據說這種技術已經失傳,流傳下來的非常珍貴。
我還發現博物館的文物都是按照年代的順序排列的,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時代的進步。這些都是古代勞動人民用勤勞的雙手和無盡的智慧創造出來的。我為祖國悠久的歷史而自豪!
感受歷史的魅力(優秀19篇)篇六
歷史原本很有趣,可是中學歷史課卻令多數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僅為應付考試而學,甚至提到“歷史老師”,便立刻給人呆板學究的感覺.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筆者僅就中學歷史教科書方面進行一些探討.
作者:王建玲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九原區教師進修學校,內蒙古,包頭,014060刊名:教師英文刊名:teacher年,卷(期):“”(7)分類號:g63關鍵詞:中學歷史教科書改革
感受歷史的魅力(優秀19篇)篇七
語文教育家葉圣陶說,作文就是說話。其中有兩層意思:其一,要有話說;其二,話要好好說。這兒只談談后者。如何說話才算好呢?能激活讀者大腦的話便是好話。如何激活讀者的大腦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想想讀者的大腦究竟喜歡什么、需要什么。即是說,我們首先要研究讀者語言解讀背后的生命狀態。
筆者以為讀者的生命狀態主要體現在四方面,簡述如下:
其一,大腦機能自主化。心理學中信息加工理論告訴我們,人的大腦及感官的運行流程分三步:接受刺激、進行加工、傳導興奮。因此,大腦工作的狀態是積極的、自主化的。如果輸入大腦的信息簡單或陳舊,大腦便很難獲得自主加工的快感,甚至陷入疲憊。看一遍《天鵝湖》,大腦獲得快感,但看三百遍,大腦便只能進入消極的抑制狀態。因此,好的語言總是留給大腦自主加工的空間。《紅樓夢》(48回)中香菱說“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王維詩),“白”“青”兩字“念在嘴里倒像有幾千斤重的一個橄欖”,可見這兩字所留下的加工空間!“這個女孩長得一點不漂亮”自然就不如“這個女孩長得一點不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因為后者需要大腦對“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進行加工才能獲得“不漂亮”這一信息。而這一加工過程給了大腦快感,因為滿足了大腦“機能自主化原則”。“峨嵋山月半輪秋”較“峨嵋山秋月半輪”有詩意,也正在于語序的倒錯而使大腦有了自主加工的快感。
其二,信息刺激陌生化。這是“大腦機能自主化”的延伸。陌生的信息輸入大腦,大腦進行的“自主化”加工就更富有挑戰性,自然也就更易獲得快感。因此,我們的文字應給讀者大腦輸入新鮮信息,第一個以花喻女兒的,是天才,第二個則是庸才,第三個只是蠢才;詩詞中同是說“山”,便有“青山”“碧峰”“翠巒”“黛岫”……諸語,說“夕陽”,便有“落日”“晚照”“夕照”“夕曛”“斜陽”“余暉”“殘照”“殘陽”……諸語,這并非騷人墨客游戲文字,而是自發地運用了“信息刺激陌生化”這一原則。
其三,思維模式立體化。中國人的思維不同于西方人,西方人長于流線型的邏輯思維,而中國人更喜歡立體化的形象思維。《周易.系辭上》中有這樣一句話:“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圣人立象以盡意。”“立象以盡意”正是我國浩瀚詩文基本的“立體化”思維模式的最好概括。詩言志,而志不直言,巧借“象”言之。馬致遠想說羈旅之苦,便列舉“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等象助其言之;讀者借助“斷腸人在天涯”一句的提示,去感受這些象,自然心有戚戚,感同身受了。文載道,而道不直說,常借比喻或寓言言之。諸子百家文,無不如此。一部《莊子》,寓言(含喻)就占十之八九。先秦而下,《詩經》,漢賦,唐宋華章……《圍城》……亦無不如此。又如“鷹鼻”的表現力自然強于“勾鼻”,“鵝卵石”也強過“壘石”。“春風又綠江南岸”中,一個“綠”字,以形象的“色”激活大腦,使滿腦里皆是光鮮春色,又恍若眼前,盡得風流;而將“到”“滿”……易“綠”字,大腦便只能知道江南皆春而無余韻,正如囫圇吞棗,知棗而無棗味,因為思維沒有獲得“立體化”的滿足。
其四,認知選擇情感化。個人在物質的及社會的環境里,選擇對象形成認知。在認知過程中,個人重視的首先是符合其欲望、情緒的對象。因此,讀者更愿意接受情感化的主觀性語言。“綠色的郵筒孤獨地站在街的對面”的表現力自然強于“綠色的郵筒立在街的對面”。“云破月來花弄影”中,“弄”較“搖”好,原因在著一“弄”字,花不復花,影不復影,花影皆性情中人也。
當然,這四方面并不是割裂分立的,相反,它們是渾沌的、整體的、綜合的,相互包容而化為一種生命狀態。
我們的文字正需要“迎合”讀者的這一生命狀態。如何“迎合”呢?作者應具有同讀者一樣的生命狀態!寫作與閱讀不就是兩種生命狀態的交流、碰撞、溝通嗎?而作品不就是這兩種生命狀態相遇的“場”嗎?也就是說,作者只有激活自己的生命狀態,并在這種狀態下創作出作品,這作品才能去激活讀者的生命狀態。
感受歷史的魅力(優秀19篇)篇八
下了車,對面就是陜西歷史博物館,這是一個古色古香的建筑,頗具盛唐風采,井然有序,錯落有致,雄渾莊重,讓人不覺眼見一亮。
跟隨著隊伍走進了館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頭巨大的石獅子仰天長嘯,好像一名魁梧的衛士忠誠的守衛著巍峨的博物館。
我們首先要參觀的是“大唐遺寶”專題展覽。據介紹,這一批珍貴文物是在西安南郊何家村的一個基建工地上發現的。在這里,雖然我們只是欣賞到了出土的一小部分文物,但文物之精美;工藝之精湛,讓人驚嘆不已。
整個展覽分為兩部分。我們最先見到“玉潤華光”部分,這一部分集中展示玉器、寶石等精品,其中不少都是海內外罕見的珍品。其中最讓我感到驚喜的,就是鎮館之寶“鑲金獸首瑪瑙杯”。我在家中的書上頻頻發現它的蹤跡,晶瑩剔透的瑪瑙閃爍著神秘的風采。一直希望有一天能見到它的實物。在這樣的一次偶然的機遇下,能夠見到它的“真身”,真讓我有些受寵若驚。
第二部分“金銀璀璨”表現了大唐工匠高超的技藝;更有數十枚銀餅、銀鋌,留有唐代人鏨刻銘文和墨書記錄,為后人研究唐代歷史留下了重要的資料。
不僅如此,還有不少帶有異域風情的工藝品,以及由絲綢之路帶來的異域錢幣。體現了中華唐代時期民族的交流和發展,也體現了唐代開放的時代特征。
接著,我們參觀了主館。西安自古帝王都,歷史上先后有十三個封建王朝在此建都,館內的展廳設置也是如此,主要展現了周、秦、漢、唐代的精美文物。主要有反映古代先民生活情景和藝術追求的的彩陶,反映西周王都興起青銅器,反映秦掃六合統一天下的青銅劍、兵馬俑等,以及民族大融合文化遺存、佛教東漸的宗教文物,還有反映盛唐繁榮景象的唐代金銀器和唐三彩等等,讓人耳目一新。
感受歷史的魅力(優秀19篇)篇九
親愛的朋友,你想了解西安嗎?你想“五一”、“國慶節”和爸爸、媽媽來西安旅游嗎?告訴你吧,來西安旅游,是你最理想的選擇!不信,你先聽我說說。
我們西安,是陜西省的省會城市,歷史上叫做長安。它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從建設到現在,已經有3100多年的歷史。它曾經是我國古代12個朝代的首都;有名的絲綢之路就是從這里開始;著名的唐僧西天取經,也是從這里出發;它目前是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城市。第(di)一(yi)報(bao)告(gao)。
我們西安最大的特點是,歷史文物和名勝古跡特別多。一進西安,你就會看到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城墻。城墻的歷史,已經有630多年。它高12米,寬度比高度還厚3-6米,看起來非常雄偉壯觀。城墻把古城分為城里、城外兩個部分。城里最著名的旅游景點是鐘樓,還有鼓樓和碑林博物館;城外有大雁塔、小雁塔和我國目前最大的陜西歷史博物館。
鐘樓處在西安的市中心,是我們西安的標志性建筑,說到鐘樓,人們就會想到西安;說到西安,人們同樣會想到鐘樓。鐘樓和鼓樓,都是以古代放置大鐘和大鼓而得名,聽說鐘樓上放置的那個大鐘,足足有5噸多重呢!
碑林博物館,那就更神奇了。它距今已經有900多年的歷史,里面有8座游廊和8座碑亭,收藏了從漢代到清代的碑石共2300多個,上面有隸書、草書、行書等各種書法,可都是古代著名書法家的杰作。熱愛書法的小朋友,你一定很希望去那里看一看!
再說城外的大雁塔。凡是來西安的`人,都要去那里看看。那可是當年唐朝皇上為了保存唐僧去西天取回的經書和舍利子,而專門為他修建的,至今已經有1355年了。
說了這么多,還有最精彩的沒給你介紹呢!那就是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哪里有好多好多的秦代兵馬俑,他們身材高大,形象逼真,身披盔甲,手拿兵器,排成一個個的方陣,好威武啊!凡是來過我們國家的外國元首和我們國家的領導人,都去那里參觀過。美國總統克林頓和他的夫人和女兒,還下到正在挖掘的俑坑,和兵馬俑一起照過像呢!
除了上面說的這些,在我們西安附近,還有許多名勝古跡,如黃帝陵、秦始皇陵、法門寺、武則天墓、楊貴妃墓等等。還有其它大大小小的黃帝陵墓共70多處。
我們西安不但古跡多,而且交通也很發達。到西安來,不管你坐飛機、坐火車都非常方便。我們的火車站就在市內,飛機場離市內也只有半個小時的路程。我們的市內交通也很方便,公交車、出租車滿街都是,有一環路、二環路、高架橋、立交橋,還有繞城高速公路。總之,不管你去那里,保證方便。
感受歷史的魅力(優秀19篇)篇十
福建師大附中楊茹。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的世紀,需要更多、更優秀的人才。以提高民族素質為目的的教育必須緊跟時代的節奏。教學手段需要不斷的更新,多媒體進課堂成為必然。
傳統的美術教學模式中知識的傳授,素質的培養主要以教師的講解,學生練習,鞏固為主。理性知識太多,感性材料太少,不能充分發揮學生認識的主體性。而計算機的運用則可變單純理性知識的傳授為由感情材料到理性知識,我們可以從電視節目,各種音像制品(錄像帶、光盤)、計算機網絡、書籍和現實生活中獲得教學所需的圖片,影像等感性材料。由于多媒體又具有聲、文、圖、像的綜合性功能,能以不同的方式傳播信息,并能提供友好便利的交往方式,對美術欣賞課有很好的輔助教學的效果。
高中開設美術欣賞課的目的就是要讓同學們掌握如何去欣賞、認識、理解一件件美術作品的方法。通過欣賞達到豐富知識,拓寬視野,陶冶情操,提高素質為目的,并懂得什么是真、善、美,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當我們真正沉浸于古今中外優秀的美術作品之中,從略知一二到系統了解,真正把握藝術的內涵時,相信一定能提高藝術鑒賞和審美品味,提高文化藝術修養。所以欣賞本身就需要有強烈而且直接的視覺感受,多媒體強大的圖形功能,豐富的色彩和逼真的音響效果,在教學演示上起到了傳統教學手段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一、多媒體中各種圖形處理的軟件可以完成各種復雜編輯的處理任務,可以把現行的高中美術教材中每節課內容的時代跨度大,作品容量多進行歸類編輯,羅列比較。運用強大的圖形功能使學生視覺感官可直接感受最初作品的形式上的美點,而這些形式上的美點無不蘊含著藝術家深刻的思想和豐富的情感。一堂美術欣賞課,教師如果抓不住學生最初這種對作品直接的欣賞反應,就無法把整個作品的全部美點都找到,從而引導學生從直觀感受到理論深層次的分析,也無法讓學生欣賞到清晰、完整、優美的藝術作品。而抓住作品的突出美點進行教學,教師也可避免講課面面俱到和欣賞教學的程式化和模式化。
二、當然變抽象說教為形象的`演示、是多媒體教學最主要的特色。各種圖形處理的軟件可以完成各種復雜編輯的處理任務,但僅有這些還是不夠的。制作課件必須由教材本身入手,認真分析、研究教材,找準教學的突破口及重點、難點所在,并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制作課件。如在《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一課教學中,對于形體這個語匯中點、線、面、體的理解,教師應設計一個課件演示點到線、線到面、面到體的整個運動軌跡,并運用在畫中的不同位置來觀察不同的視覺效果。那么教學效果將會同不演示效果形成極大的反差。大多數學生都會從原來只注意畫中人物長得漂不漂亮,進而學會欣賞畫家們是如何運用點、線、面、體來塑造人物的形體、能在畫面中積極尋找到不同的點、不同的線和不同的面、體來表達他們對作品構圖的理解,慢慢體會畫家的內在思想感情。同時,再和初中所學的構圖知識相聯系,使學生對作品構圖的重要作用有一個完整的認識,通過這種學生和電腦的人機交流,揭示了構圖的規律性。
電腦展示的畫面色彩豐富(有160多萬種色彩)有動畫效果,有故事情節,有優美的音樂。同時,利用多種媒體的學習,能進一步滿足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更符合人類學習的認識規律。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人們以聽覺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的約15%,從視覺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的約25%,如同時使用這兩種傳遞知識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識的65%,多媒體技術可充分用其視聽信息傳播能力,向學生們提供形象生動的感性材料,激發學習者的興趣,學生的積極性將被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使美術課堂真正做到寓教學于美,美中育人。
感受歷史的魅力(優秀19篇)篇十一
我的家鄉邯鄲位于河北省南部,晉冀魯豫四省交界處。她歷史悠久,風景秀麗,被譽為“冀南明珠”。
邯鄲有美麗的城市風光。看,那筆直寬闊的馬路兩邊,栽種著高大粗壯的法國梧桐,它們枝繁葉茂,像巨人伸出手掌,給行人灑下了陰涼;綠化帶里的紅花綠草,被園林工人修剪的婀娜多姿,蜂舞蝶繞,一派生機!小巧玲瓏的街心公園里鳥語花香,有一些老爺爺和老奶奶們在那里拉起二胡,有板有眼地唱了一段又一段,悠閑自得,其樂融融!
邯鄲有燦爛的歷史文化。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邯鄲擁有武靈叢臺、學步橋、回車巷等眾多的名勝古跡。登上高高的叢臺遺址,仿佛看到了當年的趙武靈王在叢臺上威武地閱兵;撫摸著學步橋上那邯鄲學步的雕像,不免讓人想起那個來邯鄲學步不成,最后爬著回去的燕國少年;再看那窄窄的回車巷,讓人穿過歷史,重溫了那個將相和的千古佳話。邯鄲還是著名的成語之鄉,據說和邯鄲有關的成語典故有1500條之多,如“胡服騎射”、“邯鄲學步”、“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等,趙苑景區的成語典故苑,以碑刻、浮雕、壁畫等多種手法將發生在邯鄲的成語典故一一展現,形成了以成語典故為主題的獨特景觀,吸引了眾多的游客來參觀。
邯鄲更有勤勞善良的人民,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工作,使得古老的邯鄲煥發出了新的生機:高樓林立、設備現代的工業園區拔地而起;飛機場、高速公路使邯鄲四通八達,交通越來越便利;經濟發展,商貿繁榮,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我愛家鄉,我愛邯鄲,將來我一定要為邯鄲增添新的光彩!
感受歷史的魅力(優秀19篇)篇十二
五千年華夏大地,五十六種艷麗花葩,五彩繽紛的中華文化;悠悠千載,多少人用他們的汗水與智慧鑄就了一個個雄偉的大廈,多少人用他們的勇氣和執著書寫著血氣的長卷,多少人用他們纖巧的素手編織了別樣的藝術。神州大地有多少文化值得欣賞啊!
從塞北的長城,蜿蜒千里,如騰蛟般附在群山之間。古往,她守護著祖國的疆土;今來,她展示著炎黃兒女不可一世的雄才。
走進西安的秦始皇陵園,一個個形態逼真的陶俑,一匹匹急欲馳騁的駿馬,一道道設置巧妙的機關,他們不僅僅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他們更是中華民族乃至世界的'珍品啊!
尋訪江南的小橋、流水、人家,品味江南水鄉那一絲悠悠情愁,那一段離情別戀,那一曲跌宕的小調,那一壺香醇的美酒,那一首淡雅的詩詞,暢游綠水、紅瓦、藍天之間,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
據調查,竟有13.3%的市民人不知道遺產有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分,近50%的市民認為家鄉的文化遺產保護不到位,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數據啊!
朋友們,金山銀山也有其耗盡的一天,我們的中華文化再不加保護,也會有其消逝的一日啊!古羅馬、古希臘作為先導警示著我們,不要讓有錫變為無錫啊!
朋友們,大量珍貴的文化遺產正在消逝,行動起來吧,盡一份微薄之力,讓中華文化這四個打字更加閃亮。
2016年7月30日,由宜興市文廣新局和宜興市旅游園林局主辦,宜興市文管辦和宜興市善卷洞風景區承辦的“回眸歷史走進文物——宜興文物進景區圖片展”開幕式暨“宜興歷史文化宣傳基地”揭牌儀式在善卷洞風景區舉行。
宜興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張燕軍、宜興市旅游園林局副局長王永偉、善卷洞風景區總經理蔣葉強、宜興市旅游園林局促進科科長范雙喜、宜興市文管辦主任黃興南等相關部門的領導與職能科室負責人出席了開幕式。宜興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張燕軍在開幕式上作了講話,他表示文化與旅游部門密不可分,文物走進景區是一次有益的嘗試,今后要加強文旅工作的互動與融合。開幕式上,宜興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張燕軍和宜興市旅游園林局副局長王永偉還為善卷洞風景區成為宜興首個“宜興歷史文化宣傳基地”揭了牌。
此次宜興文物知識圖片展主要包括善卷風情展示、非遺項目普及、文物法規宣傳、特色文物介紹、文物工作進展等五個板塊,旨在通過介紹宜興市現有文物和近幾年來宜興市文物工作開展的具體情況,向廣大市民朋友、游客宣傳文物保護和普及文物知識。同時,宜興市文廣新局非遺科也精心組織了部分非遺項目開展現場展演。
此次“回眸歷史走進文物——宜興文物進景區圖片展”和授牌活動的成功舉辦是一次宜興歷史文化資源和宜興旅游資源的相互融合和碰撞。不僅響應了宜興市文化惠民的號召,實現了文物古跡與旅游景區的有效互動,更彰顯了宜興市各旅游景區秀美山水背后所蘊藏的濃烈的歷史氣息和無窮的人文魅力。
感受歷史的魅力(優秀19篇)篇十三
“美食美食我愛你,就像老鼠愛大米。”我從小就挑食不愛出蔬菜水果,就單單是一只肉食類動物最愛吃牛、羊、豬之類的“大補”,而且一吃就是一大鍋!
看著桌子上那淋著肉汁的小牛排,嘴里早已是黃河泛濫了、各種嘴里留油“能吃了嗎?”我問“不能,你姥姥還沒有來呢怎么能先吃呢?”老媽陰險地說“啊,不帶這么玩的的呀,我都已經餓死了都而成皮包骨頭了還不給飯吃!”我悲傷的說“就是不能吃。”我只好灰溜溜的跑過去看電視了,幾分鐘以后我實在按耐不住肚子里的寂寞又偷偷溜過去準備投幾塊肉來墊一墊“陳修宇你想要干什么,把你手里拿一塊肉給放下就不‘殺’你!“我無奈只好將手中那一塊很是肥美的肉給放回去了,摸了摸空虛的肚子心理異常期待姥姥的到來。
都快要12點了但姥姥的身影卻遲遲沒有,正在我的心里快要崩潰的時候姥姥那美麗的身影終于到來了“吃飯。”老媽終于給了命令我表示我已經要哭暈了,我想一直餓狼一般撲向略廚房、趕緊把碗給拿了出來也不管是不是黑干凈,立刻就成了一大碗飯餓陳撲食直接開始了無窮無盡的掃蕩。
“這個東西好好吃呀,那個也不錯!哇,老媽你上菜技術一等一的呀。”我嘴里塞滿了大米嘴里不知道在豎著哪一國的語言,不過我也是夠平的,吃一嘴的飯也不怕噎死。
感受歷史的魅力(優秀19篇)篇十四
今天,我們在焦作日報社校園記者工作中心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參觀了蒙牛乳業(焦作)有限公司。它位于焦作高新區,占地面積400畝,是河南省百戶重點工業企業之一、焦作市18家重點工業企業之一。
到目前為止,該公司主要有冰糕和液態奶兩大系列,包括14條冰激凌生產線、25條液態奶生產線。但由于現在是冰激凌銷售淡季,故冰激凌生產車間暫不使用。
你知道蒙牛標志的含義嗎?它以厚實飄逸的一抹橫筆,象征內蒙古廣袤肥沃的土地,獨特的區域優勢表明企業的發展條件盡得天時、地利;彎角堅挺如峰,表明牛的堅韌、勤勞,象征積極向上、穩健、奮進的企業理念。整個標志以白色、綠色構成,突出追求天然,遠離污染的主題。
在參觀的過程中,一位小妹妹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在這里看不到一頭奶牛呢?”帶領我們參觀的工作人員說,他們這里的原奶是從附近的養牛場收購上來的,經過仔細化驗合格后進入生產車間的奶罐中,整個過程都是由中央電腦操控,不需人手。
大家喝過特侖蘇嗎?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嗎?聽講解員介紹,特侖蘇在蒙語中是“金牌牛奶”之意,也是蒙牛的一個牛奶品牌。在特侖蘇的專屬牧場里,幸福的奶牛們所食用的牧草更是精選自澳洲、美洲等12個國家的高品質牧草,無論來自澳大利亞的樂食草,還是生于新西蘭的菊苣草,在這里都被精心培植,汲取北緯40度獨有的自然靈氣。奶牛們享有令人嫉妒的福利,它們是特侖蘇專屬牧場的主人,還擁有自己的餐廳、臥室和擠奶廳。每天,在傾聽大自然的天籟之聲后,奶牛們還和人類的動人音樂親密接觸,健康快樂地生活著。
短短的一個小時,不僅讓校園記者學習到了該公司的。
企業。
文化。
感受歷史的魅力(優秀19篇)篇十五
中國的歷史悠久,同樣地,新疆也擁有悠久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人們也留下許多寶貴的財富,其中之一就是文化古跡。這些文化古跡如一個個的智者向我們默默地陳顯出一副副歷史的'悲壯畫面,令人觀之肅然。
那你對新疆地區的歷史文化遺產有多少了解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領略歷史文化遺產的魅力吧!
新疆一個放眼遠望,滿眼沙土的地方,卻有著豐富的文化底韻這里有恒觀亞洲,連接歐亞大陸的著名古代陸上商貿通道――絲綢之路。有規模宏大的高昌故城,雄偉壯觀的柏孜克里克同,由于這些歷史文化y遺產的存在,在就接待海內外游客381362人次,為新疆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感受歷史的魅力(優秀19篇)篇十六
十三歲,雖是不懂愛情,但也從別人口中多少了解過:有的愛情轟表烈烈,有的愛情灑脫,還有的愛情是淡淡的……愛情充滿魅力。記得有一次,媽媽突然生了一場大病,我那時在上課,是爸爸一個人抱著她去的醫院。爸爸請了假,一直陪著媽媽。
周末,我提著一籃水果前往醫院,剛一進病房,就看見爸爸側著趴在媽媽沒有輸液的那只手上。媽媽瞧見了我,緩緩抬起一只手,堅起一根手指抵在唇邊,意思是叫我不要吵醒爸爸。
也許是在放水果籃的時候發出了點聲響,爸爸被驚醒了,他起身說:“我去買早餐,你倆別亂走。”直到聽到門“咔嚓”關上之后,媽媽才用力甩了甩手,說:“你爸在我手上趴了那么久,我已經醒了,他還沒醒,壓得我手麻死了。”“那你干嘛不叫醒老爸呢?”我反問道。“他這一連幾天熬夜陪著我,不讓他睡,他都困得走不了路了。”我似乎被兩個中年人甜到了,抓住這把狗糧出去透氣了。
我路過花店,想進去看看,我在店里逛了一圈,百合、玫瑰、康乃馨,種類繁多。可我總覺得這些都不合心意。我想要的應該那種既不是艷麗又不張揚的花。在花群中,依很在墻角的那束藏衣草讓我眼睛亮,于是請店員為我包裹起來。
我食者包好的花又回到了醫院,推開門,看見爸爸手端著稀飯,嘴巴輕輕吹者,一內地那命報媽跟里謝流露出深情。我站在門口偷偷地看著。”手上的香氣漫步整個房間,很淡很淡。這也許就是愛情的魅力吧。
感受歷史的魅力(優秀19篇)篇十七
寒風凜冽,雪花飛舞,轉眼間,春節已過大半,是時候該道別了。
小車站里的每一個人,仿佛都被這悲傷的環境所渲染,在那僅僅幾十平米的空間里,夾雜著一次又一次整理行李的聲音,嘆息的聲音,以及輕輕啜泣的聲音。我目光呆滯地望著不遠處那來來往往的火車,無奈,亦不舍。
留戀地環顧四周,不起眼的角落里,一對父子引起了我的注意。樸素的青衣,想必他們并不出自一個富裕家庭。已近花甲的父親,手腳并用地給兒子沉重的包裹中塞入種種美食。盡管包裹早已塞滿,但他依舊滿臉愧疚的神色,大概是對家境的窘迫而表示深深的歉意吧。總算塞進了全部的食物,老人如釋重負地從衣袋里掏出香煙,一口接一口地猛吸。再后來,他將他粗糙的大手搭在青年的肩上,只是一句話都沒有說,仿佛陌生人一般。
不知不覺,他們在沉默中度過許久。忽然,老人突然想起了什么,蹣跚地往外走,我忍不住跟過去。老人早已不能健步如飛的雙腿,在這一刻卻那么的遒勁有力。那短短的一百米,老人趔趄了好幾次。只見老父親停在了水果攤前,滄桑的臉上沁出細密的汗珠,兩條濃密的眉毛緊縮,面部肌肉也不由自主緊縮在一起。左挑右選,口中還不停地嘟噥,然而我并不能聽清楚。終于選好了橘子,剛轉身,卻見高大的兒子就在自己的身后,滿臉愧疚。
小站的人們不再吵鬧,或許只是感情的共鳴,這種情,不會轟轟烈烈,但會經久不息。
感受歷史的魅力(優秀19篇)篇十八
現在正是春天,許多樹都開始更換新衣。落葉繽紛,四處散落。我不太喜歡常青樹,有人說常青樹一年四季保持綠色,生機勃勃。可是我卻感覺它少了什么,就是少了落葉這一環節。就好比一個普通人和一個仙人,仙人總是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反而不如普通人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
我喜歡走在林子里厚厚落葉鋪成的地毯上,一步一步,“沙沙”的聲音也會隨之響起。漫步林中,你會感到寧靜祥和。因為你有落葉的陪伴,“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其五中有這樣的一句話。人們在看到落葉從樹上飄落時,常常會感覺它很無情,當汲取不到大樹母親給它的養分時就拋棄了大樹母親。但是它是完成自己的使命后直覺飄落,奉獻自己為大樹母親提供更多的養分。
說起落葉,我還感到一些心酸。每棵樹每年都有葉子,不計其數的葉子。春去秋來,原本嫩綠的葉子就孤零零地飄落下來,就此消逝。這一切都是為了大樹,葉子為大樹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在我的家鄉,最常見的樹是香樟樹。綠色的葉子夾雜著紅、黃兩色的葉子,厚厚的樹冠遮蓋住一片天空,遮陰避涼。香樟樹花黃綠色,春天開放。每當中午我從學校回家的路上,風一吹,幾片葉子就飄了下來。如果風再大一點,香樟樹上的葉子就會陸續飄落。飄在車上、地上、樹叢上,我伸出手來,偶爾還會飄在我的手上。
香樟樹會散發出清香,所以落葉也帶著一股清香。我時常撿落葉當書簽夾在書里,當翻到那一頁的時候,我就會想到落葉飄落漫天的場景。落葉有一種獨特的魅力,深深吸引著我。
感受歷史的魅力(優秀19篇)篇十九
文字真是個奇妙的事物,人類的文明需要文字,感情也需要文字來傳達,當文字通過聲音表達出來時,便成了語言,人說話時的一停一頓,變成紙面上一個個的標點符號,巧妙地表達了人的情感,尤其是漢字。當我咀嚼漢文字時,心中油然而生一種敬畏之感,人道倉頡造字,以人力造出文字不簡單,而形成一種真正簡單直白的文體,漢字,中華古國五千年來沉淀的精魄更為不易,時間使然,現在在我書寫著的時候,把那人們忽略的文字的魅力慢慢地拾起、品味。我不知是否還有人同我一般癡迷于漢文字,但我能感覺到漢文字的魅力。
中國的文字,且不說文字所組成的文章,單從文字本身就有令人著迷之處。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那時人類的文明才剛剛出現,不足以創造出更方便的文字,但已可以表達事物,具有文字基本的功能,所以甲骨文和金文,似畫非畫,但也可以識得大體意思。西周晚期時,便有“大篆”誕生,大篆比之甲骨文與金文,更為簡潔,我也更喜愛一些,在初一學歷史時,曾展現一個用大篆書的“馬”字,我用筆照著那個“馬”字描了一遍,奈何描得再像,也是有其形而無其韻,有時我自己都微微恍惚,我愛古典文字到底是愛它本身還是古典文字所附帶的中華古文明的古韻?那古韻飽滿而滄桑,厚重地壓在你的心頭,卻又輕盈如風,一瞬間便被現實的浮華驚擾,逃了出去。我可以在文字上摸到這韻的一點點痕跡,尤其是古文字,除了那特殊的“韻”外又多了一股神秘感,接著向前走去,隨著人類精神的變化文化的進步,使我可以看見小篆的形影。小篆跟現在的隸書、楷書(因為隸書、楷書接觸的比較多,也有許多人懂得,所以我有“現在的”)很是相似,從中可以看出大致痕跡,我在書籍資料給我鋪成道路中,幸福而又貪婪地咬著這些文字,我的手指微微顫抖——這是一個華夏子女對其文明的熱愛!再看看楷書與篆書,一筆一畫,簡單明了,有力而不失均衡,方正又蘊曲滑,從各式各樣的字中可以看出各種各樣情感事物,但所有的字又都含了一種神意,那是氣節!是中國民族的氣節!漢字由形為基,托意為主,附則表音,(文字有三種格式: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但古老的文明又給予漢字表樣的意義,給了漢字高貴的品質,這也影響到了與漢字息息相關的漢語,“鏗鏘”迸發出來了、“清脆”蹦跳起來了、“敦實”在地上、“清揚”舞云間、“車馬”載著你遠去,夕陽被“染”,“磐石”任我蹲坐其上,苦讀賢“書”……每一個字,發音都恰到好處,好像天渝如此,沒有任何跟漢字本身不地方,我突然感覺一陣驕傲,這就是我們中國的文化、中華的漢字、華夏的語言!
對,理應驕傲,當這些文字組成文章時我的喜愛不受控制地抑出胸口,五千年的沉淀從我口中流出,怎能不激動?文字的巧妙組成,可以形成多種文體,漢文字更尤其顯著,漢文不僅繼承著文化,更是一種藝術,古詩更是如此。詩可看人,杜甫在意氣風發時寫的那一首《望岳》,字里行間,無不顯得豪情萬丈,再看《春望》,那心涼愁緒,無不令人心酸,幾首詩就可看出杜甫文才的斐然,以及他一生不同時期的跌宕坎坷,漢字的魅力與作用,真是令人嘆服。當然,女子的詩比起男子要婉轉很多,詩前詩后盡現小家碧玉,添了愁后更是無比凄美,那“綠肥紅瘦”四個字后更是有李清照轉千年的一滴清淚和一抹嘆息。詩中品盡歷史百態,人世興衰,無不引人感慨。漢字在現代也有諸多妙用,巧語解疑,妙言引樂,有時還可以用歧義來諷刺黑暗,但——古人在詩中總是把自己的真實情感投入其中,在當下我們卻利用漢字去花言巧語,寫的東西也毫無靈魂,這也是我為什么癡迷古典文學的原因,我沒有權利也沒有資格去說他們玷污了文字,但在我看來,他們至少不懂得文字的魅力,不去珍惜自己使用文字的權利,這只能算是一種悲哀,世人不識的悲哀。
我癡于文字,文字的魅力,是最具有誘惑的,對我而言是這樣。人類需要文字,我也需要,文字已成為我每天必不可少的養料。我欣賞文字,我品味文字,我用我的文字記錄下華夏文明精魄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