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威海旅游導游詞篇一
海驢島每逢春季,成千上萬的海鷗來此棲息產卵,巖縫中鳥巢鱗次櫛比,數不勝數,所以又被稱為海鷗王國。島上威峰兀立,四周海水浩瀚碧藍,與成千上萬只海鷗構成的雄偉景觀,不僅令人嘆為觀止,神凝形釋,故海驢島有“海鷗王國”之雅號。海驢島相傳為豬八戒當年用扁單挑著一只雞和驢過海時,因天將破曉,雞鳴驢嚎,不慎將雞和驢落入海中而化為雞鳴島和海驢島。
海驢島景區總投資5000萬元,島上建有游客觀鳥臺、釣魚臺、穿山隧道、盤山小徑、聽濤軒。島上長有成片的芙蓉叢、蘆葦、野棗樹,每年春夏芙蓉盛開時節,海鳥們在此孵卵育雛、生息繁衍,白鳥紅花相映成趣。
海驢島被千萬年來不知疲倦的海浪沖刷雕蝕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與起落的海潮、連天的波濤、精靈似的鷗鷺共同構成風景獨特的海島風光,令人遐思不斷、流連忘返!
所謂“海外有仙山,山在虛無飄渺間”!乘船登島,到海驢島上尋找悠久的神話傳說,瀏覽情趣盎然的海島風光,由衷贊一聲美。
海驢島距海岸1600余米,面積1312平方米。據神話傳說,二郎神挑山填海曾行至成山,正行間忽聞東海有驢的叫聲,西岸有雞的鳴聲,一驚之下,扁擔折斷,挑筐亦隨之落入海中,遂化為兩島海島。從此,人們便稱東島為海驢島,西島為雞鳴島。兩島之間各有一塊聳天而立、高有數丈的石柱,便喻為“扁擔石”。雖為神話,兩島自然形狀亦與神話十分相配。
海驢島上,山石景色,神奇莫測。經長久的潮水波浪沖擊侵蝕,島之四周岸崖已是滿目瘡痍,洞孔累累,千奇百怪,各具風韻。大的海蝕洞內可以行舟,小的.海蝕洞則僅能容納數人。粉紅色的巖石,層層疊
疊,造型生動,可謂步步有景,景景生情,令人心馳神往,回味無窮。
海驢島是鳥的世界。登上海驢島,只見島上海鷗遍地。眾多的海鷗“咕咕”地叫著,像是歡迎我們游人的到來。由于島上尚無居民,也沒有其它天敵,故海鷗之繁衍越演越烈。有時一大群海鷗同時棲息在一塊巖礁上,必乎覆蓋了整個巖礁,遠遠望去,宛若一塊潔白的冰山呢。
海鷗大量繁衍生息在海驢島,是與島的自然條件和特殊地理位置分不開的。每當清明過后,即是海鷗的產卵時期。產卵后月余開始孵化,這時海鷗很少離窩,即使人們去趕它,它也不愿離開。所以,海驢島上的海鷗,棲息在島礁巖縫中的多,而飛翔在天空中的少。只可異現在有不少不愛惜鳥類的人,常常攜筐提籃前來海驢島拾海鷗蛋,驚起海鷗四飛,哀鳴陣陣。長此以往,必將使海驢島這個海鷗的世界化作一片荒寂。
威海旅游導游詞篇二
進了西霞口的大門,走過大道,就來到大山,大山上雕刻著許許多多的動物,有蛇.豹.老虎.鹿.斑馬......有些動物雕刻得真是生動,獅虎大戰.斑馬吃草.老鷹啄雞......
看完大山,我走向長橋,往下一看,雪豹在睡覺,獅子在爬樹,一只長臂猿在樹叢中跳來跳去,后面還背著個小猴子。
走完長橋,我們要走過"猴子的地盤",九十多只猴子朝著我眨巴著小眼睛,我真還有點心慌,忽然,一只調皮的小猴子從樹上敏捷的跑下來,用一眨眼的時間就把我手里的水瓶搶走了。我還差一點嚇哭呢。
從"猴子的地盤"下來,我們來到了"馬的地盤",爸爸花了十元錢讓我騎小馬,只聽叔叔說跑,小馬就繞著馬場跑了三圈,下馬時,叔叔問我玩的'怎么樣,我覺得非常刺激。
從"馬的地盤"下去,再往右走,來到了"海洋動物世界",我在石子路上開心地走著,咔嚓一聲,兩條鱷魚從水里躥出來,相互撲打.撕咬。我拿起望遠鏡,那團黑色的球球是什么?我帶著好奇心往前去,哇!那團黑球球原來是海象,爸爸給我買了幾條魚,我往上一扔,沒想到笨重的海象竟然靈活的猴子一樣叼住了魚,連嚼都不嚼就吞下去了。我進入了海洋館,里面的海洋動物真是"人山人海"啊,我一會兒看看這個,一會摸摸那個。最精彩的還是海豚表演,海豚"歡歡"用鼻子頂球,轉圈,真厲害!
"歡歡"真是個不折不扣的"小藝人"啊!
西霞口到處都是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希望你有機會去那里細細游賞。
西霞口村地處山東半島最東端風景秀麗的成山角下,全村500戶人家,村民1300人。西霞口村于1987年成立集團公司,是實行企業化管理的村莊。下面是本站為大家帶來的威海西霞口導游詞,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威海旅游導游詞篇三
親愛的乘客們:
大家好!
歡迎來到威海!我是你的導游。我姓x,你可以叫我小x。
“定遠”船景區位于山東省美麗的海濱城市威海市區。主要景觀是清末北洋海軍旗艦“定遠”。歷史上的“定遠”號船是19世紀工業文明的產物,由于其強大的軍備和完善的保護,見證并象征著中國海洋的輝煌過去。由于甲午戰爭的`強大和甲午戰爭中不屈的表現,這艘戰艦獲得了“永不沉沒”的稱號,成為中國人眼中的海洋圖騰。
清光緒六年(1880年),北洋大臣李鴻章通過中國駐德公使李下令將該船運往德國特內布雷多的富爾肯造船廠。這類艦艇是為了集中當時世界上先進的裝甲艦艇而設計的,是“全世界的裝甲艦艇”。北洋大臣李鴻章親自命名第二艘。“丁”、“鎮”船和濟源船是同批建造的,應該是1880年建造的。德國以此為由拒絕交出該船,直到1885年中法談判后交付中國,并于1885年10月底抵達天津大沽向中國進行口頭交付,其中定遠艦成為北洋海軍旗艦。
“1894年,定遠作為北洋艦隊的旗艦,率領十余艘軍艦參加了9月17日在黃海與日本聯合艦隊的決戰。當天中午12點50分,定遠先向日軍艦艇開火。可惜戰爭初期定遠主炮打響,艦橋突然斷裂,丁受重傷,旗艦無法掛旗指揮艦艇。而鎮遠的管帶就是林太正。戰爭從中午持續到下午5點,期間定遠、鎮遠堅持戰斗,是戰斗的主力;他曾用主炮擊中日本旗艦松島,導致其彈匣起火,退出戰斗。
但由于定遠、鎮遠二艦射速較低(原本用于更換主炮的資金被皇室轉用于修建頤和園等用途),炸彈也不足;下午戰爭結束,鎮遠只剩下25發主炮炮彈,輔助炮全部打完,并沒有在戰爭中發揮更大的威力。黃海之戰以北洋海軍損失五艘戰船,日軍損失五艘戰船慘重而告終。
1894-1895年甲午戰爭后,日本人接管的城鎮是一座戰利品,于1895年2月17日在阿哈瓦被日本海軍接管。1904年2月6日日俄戰爭爆發后,鎮遠在朝鮮海峽駐軍作戰和旅順口封鎖作戰中加入日本聯合艦隊第五艦隊,參加黃海海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政府向日本政府認領了鎮遠的遺物,并于1947年5月18日抵達中國上海。它現在在北京的中國軍事博物館展出。
2002年,為了紀念這艘名船,為了讓人記住歷史,記住國恥,激發民族自強精神,在威海市政府的支持下,威海港務局主要花錢復制了紀念船定遠號。2005年5月,“定遠”號紀念船正式停泊在威海港北碼頭,與劉公島隔海相望,成為威海沿海獨特的景觀和標志性的文化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