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獲以后,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得一篇好的心得體會嗎?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端午的鴨蛋心得體會篇一
用了兩個課時完成了《端午的鴨蛋》的教學,通過教學,完成了預期的目的,教學目標基本達成,讓學生掌握了課文的基本線索,結(jié)構(gòu),同時,也讓學生理解了作者通過寫家鄉(xiāng)的端午、家鄉(xiāng)的鴨蛋和端午的鴨蛋,表現(xiàn)了作者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和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在進行語言的特點分析時,由于按照教學設(shè)計不能達成教學目標,課堂上臨時進行了改變,讓同學們自己去感受語言的特點,同學們能從中感受語言的通俗美,語言的幽默感!
通過教學實踐,讓我進一步認識到,在課堂環(huán)境設(shè)置中,在教學中,有許多規(guī)則是不能違背的,一旦違背,所造成的影響之大,不能估量。
在學__過程中,同學們也表現(xiàn)出許多讓我感覺特別的地方,由于對同學們作了具體的要求,所提出的問題較為具體,大家在思考問題時,還算靈活,回答也還如意,往往能讓我感覺高興。如在思考通過作者寫的家鄉(xiāng)的端午、家鄉(xiāng)的鴨蛋,表現(xiàn)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時,大家的回答非常準確,使我感覺特受用。這并不是因為大家回答正確的緣故,而是大家能回答問題了,敢于回答問題了,影響同學們學__的因素很多,主要還是因為同學在知識積累較少,學會去識記的地方不多的緣故罷。當我們思考文章的前后與標題的關(guān)系時,大家對于散文的特點忘記得一干二凈,居然在回答問題時,一點也不知道,這讓我又感覺到吃驚,因為這一知識點我在之前才講過沒有幾天。
在今后的教學中,一要注意引導同學們注意知識與技能的積累,活學活用知識與技能,二要讓同學注意到,在學__某種文學體裁時,分析與理解與體裁是密不可分的,不能將文章分析與文章體裁分開,雖然教科書要求淡化文體知識,然分析文章與體裁的關(guān)系卻不能分開;三要讓同學注意到分析文章必須與社會背景相聯(lián)系。
端午的鴨蛋心得體會篇二
今天我讀了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鴨蛋》,本文以端午的民俗活動為主線,通過一枚小小的鴨蛋,不僅引導我們體味著生活的美好,也體現(xiàn)出汪曾祺先生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和語言功力。
作者家鄉(xiāng)的端午有很多的習俗,比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放黃煙子,還有一個習俗就是端午節(jié)的午飯要吃“十二紅”,“十二紅”就是十二道紅色的菜。其中,作者記得最清晰的就是紅芥菜、油爆蝦和咸鴨蛋了。
說起這些習俗,其中的系百索子讓我想起了每年端午節(jié),媽媽都會在清晨我還沒醒來的時候就會在我的手腕、腳腕系上五色絲線,寓意避災除病,吉祥安康。然后要在端午后第一個下雨日將五色線剪斷扔到雨中飄走,這樣就會帶來一年的好運。
作者的家鄉(xiāng)是水鄉(xiāng)高郵,出鴨,高郵人也善于腌鴨蛋,從文中“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回答之后對方就會肅然起敬:‘哦!你們那里出咸鴨蛋!’”從“肅然起敬”一詞中充分體現(xiàn)出了高郵鴨蛋的出名。
高郵咸蛋的特點是質(zhì)細,而油多,油多為別處所不及,高郵咸蛋的黃是通紅的,平時吃一般是敲破空頭,筷子頭一扎下去,吱一一紅油就冒出來了。
咸鴨蛋也是我的最愛,文中畫面讓我想到了在學校吃咸鴨蛋一般也是帶殼一分為二,只不過黃并沒有高郵咸鴨蛋那么紅,而在家里吃,就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吃法竟然跟文中描述的一模一樣。
此刻好想吃上一枚正宗的高郵咸鴨蛋,然后再將螢火蟲放在清洗過的、沒打破的蛋殼中,看看到底是什么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