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荷花教學反思篇一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描寫了夏日公園里一池荷花盛開時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與荷花融為一體的感受。作者以豐富的想象力,描寫了荷花的清新美麗,展現了一幅各具姿態、色彩明艷,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畫面,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
1.感受荷花美麗的姿態,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培養對大自然美的體驗。
2.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畫……”等語句
圍繞本課教學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抓住閱讀,培養語感,體會“冒”字。
荷花這篇文章對于閱讀教學來說是十分合適的文本材料,課文中許多地方都有著深厚的情感流動,因此在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學生對于文本閱讀的掌握,讓他們用自己的情感去朗讀課文,體會課文。
那么如果去有情感地體會課文呢,這就要去抓住一些重點的詞句,進行分析,體會,對詞句進行一定的品讀,研討,深入到文本中去。對挨挨擠擠、冒、露這些具有特點的詞語的分析,來體會荷花的形態,在學習冒這個詞語的時候,我讓學生當自己就是荷花,我問學生:荷花荷花你為什么要冒出來呢?學生有的回答:荷葉挨挨擠擠的,我只能冒出來呢。有的回答,我想早點呼吸到新鮮的空氣,看看美麗的天空。有的則回答,我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既是對冒這個字的形象解釋,也拓展了學生的思維,鍛煉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2.讀讀、畫畫、說說,品讀課文,感悟語言。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課文第2小節時,我采用了創設了讀讀、畫畫的學習活動,抓住這節中的一些精言妙語——描寫荷花各種形態的句子,如何引導學生感受荷花姿態的婀娜,讓學生有滋有味地進行誦讀。當看到學生讀書目在紙上,心人書中時,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荷花的各種美姿,激發學生地的興趣,我讓學生選擇你喜歡的荷花的姿態畫一畫,說一說,通過動動手,動動口,引導學生將文本語言內化,使學生從文本的語言中感受荷花的美,體會作者的情,在賞讀中培養審美語感。
3.拓展思維,激發想象,積累運用。
在第2小節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欣賞一池嬌艷多姿的荷花,讓學生進一步感受荷花的美,體會到小作者為何會陶醉在其中,從而達到讀者、作者、文本三者之間的共鳴。這樣,學生才能有感而發,有話可說。而后通過媒體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展開想像,說一說:蜻蜓和和小魚會對我說些什么?讓學生用學到的課文語言來贊美荷花,并因此轉化為學生的語言背景,進入潛意識之中。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學習第二自然段,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形式,來仿寫其他的花。在這個任務上,我首先是讓學生先去熟讀課文是怎樣用有的……有的……有的……來描寫荷花姿態的,分成了幾種,學生很快就歸納出有三種,一中是沒開的,一種是開了兩三片的,一種的全開的。接著我又讓學生想象下,荷花池中除了這三種姿態的荷花,還有沒有其他的荷花了?如果你是荷花,你想怎么樣地站在荷花池中呢?學生的思維被打開了,有的說:有的荷花低著頭,好像一個害羞的小姑娘。有的說,有的荷花仰著頭,挺著胸,向大家展示自己美麗的身姿。有的說,有的荷花在風中翩翩起舞……到這里為止,我先用有的……的句式讓學生學會了說荷花。
接著我讓學生想象下,讓你說說其他的花你會嗎?也說說其他花的三種姿態,好的學生馬上就能夠舉一反三,但是還是有部分學生不知道怎么說,這時候我告訴他們,也可以用用替代法,把荷花替代成其他的花,這樣一些思維不開闊的孩子也能夠試著說一說了。在布置作業的時候,根據學生情況的不同,對于任務我也有著不同的目標。
針對優秀學生的要求:能夠自己選擇一種花,自己獨立完成,最好有自己的語言。
針對中等學生的要求:在學習第三自然段的時候,曾經用有的有的,說過集中荷花,可以把其中的荷花替換成其他的花。
針對學差生的要求:參照課文第二自然段,直接用其他花替換荷花,其中要注意點是,只有荷花有蓮蓬,如果需要寫桃花則不能寫葉子,桃花先開花后長葉子。
這樣就讓每個學生都得到了鍛煉的機會。創設情境,讓學生盡快進入課文角色,可以優化學生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思維的活力。
本課對荷花的描寫有絕妙筆墨,在課堂上應該給學生留出小練筆的時間,但是由于給學生留的朗讀的時間較多,小練筆就舍棄了,在下一步的教學中,還應該做到有所取舍,要抓住課文這個例子,做到有針對性地訓練,切實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更要切實以教材為例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最后創設情境,學生邊聽邊看邊想。讓同學把剛才那種奇妙的感受告訴大家(學生發揮想象,談感受)
荷花教學反思篇二
在互動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教師與文本、學生與文本、教師與環境、學生與環境之間都存在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因而使整個課堂教學呈現出組織性、非確定性,成為一個復雜的、非線性的開放系統。如果這樣來認識和實施教學,整個過程就會生動活潑,充滿活力,從而遠離單調、沉悶和程式化。
本文僅就以現代作家孫犁的《荷花淀》一課為例(課堂實錄節選),著重探討課堂中如何互動。
首先,導入新課有實感,激發學生的互動欲。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新穎獨到的導課可以吸引學生的思維的方向,可以調動學生的求知渴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之時,應充分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知識積淀和生活閱歷,激發起他們心中最敏感的那根神經,這樣就給以后的課堂互動提供了基礎。
學生談初讀感受。
生甲:景色真美。那生長著茂密蘆葦的無邊無際的白洋淀,尤其是那飄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的荷花淀真令人神往。
生乙:除了景美,人更美。那群白洋淀的青年婦女們,水生嫂們,溫柔多情,太可愛了。
師:很好,看來《荷花淀》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有的同學讀出了景美、人美,有的同學讀出了人情美、人性美;還有的同學讀出了人物對話的語言美。孫犁的小說真是別有風味啊!
(以問題的形式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想象力。因為在他們的心中,戰爭是殘酷的。這是他們的正常思維,而教師的導課中傳達出了本文對戰爭的描寫與我們的常規想象不一樣,這樣就水到渠成地引導學生帶著好奇心去習讀課文。)
其次,教學活動有發散,鼓動學生的互動欲。
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活動的核心。學生課堂對知識的接受是被動還是主動,完全取決于課堂的駕馭者、課堂的“導演”──教師。過去的教學,課堂上老師是“主演”,只是一味的講,完全是“填鴨式”的,要改變這種被動的教學模式,只有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翁”,促進學生的發散思維,鼓動學生說,自主地說,大膽地說。
(一)比較閱讀
(改寫原文對話,比較閱讀)
女人低著頭說:“你總是很積極的。”
女人低著頭說:“就你積極。”
師:能用老師改寫的句子換掉原文中水生嫂說的話嗎?
生:不行!
師:為什么不行?
生:“就你積極”是責備水生的,不符合水生嫂這個人物的性格。
師:水生嫂的性格是什么呢?
生:多情,舍不得丈夫離開自己,但不拖丈夫后腿。
師:分析得好!言為心生,人物的語言一定要符合人物的個性特征,要能表現人物內心細膩的心理活動。“你總是很積極的”這句話明責備,實贊美,埋怨之中帶幾分自豪的感情。
(教師在駕馭課堂時,運用了常規的“語言替換法”。這樣,一方面使學生體會了作家對語言的錘煉;另一方面,學生在比較中容易發言,說出自己的所想,可謂是“一箭雙雕”,既學習了知識,又活躍了課堂的互動氣氛。)
(二)合作探究
(對“助夫殺敵”一節,學生自主學習,然后,討論,爭論。)
以下是課堂討論的問題,現錄下。
1、“撅著小嘴”的是誰?
生:是新媳婦。年輕,尚未成熟,委屈。
2、“啊,好像我們給他們丟了什么人似的。”這是誰講的?
生:是“心直口快”的那位,因為她說出這句話就感覺失言了,大家也笑了。
3、附帶一下人物的情態。后面寫到婦女們的生氣。她們為何生氣?
生:丈夫愛搭不理,一個不大聲吆喝,說她們是“落后分子”。
4、水生們真的生氣嗎?
生:沒有。文中有水生(及其他青年)吆喝“出來吧,你們!”――課文注解是“好像很生氣”。“扔餅干”細節表明他不是真生氣。他是裝的,妻子來看他,他覺得路上危險,也有些害羞,丟人。
(教師運用“問題導引法”組織課堂,有的放矢,學生便于回答,也樂于回答,很好地配合了教學,體現了課堂的“主人翁”角色。)
(三)授之以漁
(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夫妻話別”一節,體會水生嫂的形象特點)
在教學的過程中,筆者先以水生嫂勤勞善良的特點為例,引導學生閱讀相關語段,體會她的這個性格特點。對于后兩個特點,就完全交給了學生,讓學生按照剛才的分析方法去歸納、提煉。即使學生的歸納與標準的表述有差距,我采取了存疑的態度,然后把標準的表述寫出來,讓學生比較二者的優劣,這樣就充分地尊重了學生的“自尊心”,保護了學生發言的積極性。
(對于課堂中的互動,教師要不時地去捕捉學生思維的閃光點,給學生創造互動的空間。)
再次,總結擴展有藝術,活躍學生的互動欲。
如果沒有好的總結,就很難調動起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很難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宏觀上的認識。藝術的總結就是可以激發學生心中最敏感的神經的東西,可以激活學生思維細胞的東西。所以,藝術的總結是學生知識的回籠,能力的聚焦!
這篇小說仿佛是一篇散文,沒有復雜曲折的情節,只是選取了生活的幾個場景,來刻畫人物性格,表現人物美好的心靈。小說中人物的語言簡潔傳神,富有特色,表達了主人公細膩的心理活動。
(這樣的總結可以讓學生聯想到人物語言與人物心理的關系,課后他就會去細細品咂文本的語言,揣摩人物心理,無形當中促進了學生與文本的溝通與交流,達到了與文本的互動。)
最后,布置作業有探究,誘導學生的互動欲。
作業是課堂內容的在課外的延伸,它既是衡量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知識傳達量和傳達度的“標尺”,也是檢測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量與理解度的“砝碼”。所以,對作業的設計要考慮到學生課后對文章的探究及學生與文本的互動問題。
對于作業的設計,作為教師應心中有數,應充分考慮到學生課外與文本的互動問題,如果問題設計得太過寬泛,就會使得學生望而卻步,失去了問題設計的價值,達不到課外互動的效果;如果設計得過于淺顯,課后學生不用翻閱資料或探究就能作答,同樣也就失去了問題設計的意義。所以,對于作業地布置,應站在“學生課后與文本互動”的基礎上去考慮設計。
綜上所述,互動是“導入新課——教學活動——總結擴展——作業布置”課堂教學環節改革的發展方向之一。筆者僅就此做一點摸索與探究,以起拋磚引玉之效。
荷花教學反思篇三
今天給學生上的是12課《荷花》,上完后感覺非常成功,所以把這節課的一些收獲記下來。
《荷花》是葉圣陶寫的一篇狀物抒情的記敘文,文章語句優美,充滿想象,讓人讀后能身臨其境,賞心悅目。葉圣陶先生一向重視語文課中的美讀,他說過:“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這無非如孟子所說的‘一毅逆志’,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心靈相同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所以這篇課文我主要采用的是美讀法教學,在合適的地方配上了寫話指導。
這節課我覺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兩處利用課文的留白出進行的寫話指導,學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
一、對第二小節的“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這句話,我進行了這樣的寫話練習設計: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_______地冒出來,仿佛______________。利用這句話中的兩處空白,激發學生的想象,感受白荷花的生機勃勃,充滿靈氣。學生的回答十分的精彩,例如:“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使勁)地冒出來,仿佛(不想錯過夏天池塘的美景)。”“白荷花從這些大圓盤之間(自豪)地冒出來,仿佛(是一位演員在展示自己的白紗裙呢。)”“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亭亭玉立的),仿佛(是一位舞蹈演員正在荷葉搭成的舞臺上舞蹈呢。)等等。我一直以為,我班的學生根本就不會想象,不會說優美的句子,看來只要給學生正確的知道,學生會還給我大大的驚喜。
二、第四小節中還有這樣一處留白:“風過了,我停止舞蹈,靜靜地站在那兒。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小魚在腳下游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我抓住了最后的省略號,問學生,還有誰會告訴我些什么?提醒學生抓住清晨荷塘的時間和地點的特點,展開大膽豐富的想象。學生的回答:“蝴蝶飛過來,落在我的肩膀上,仿佛要與我比一比,誰才是這最美的。”“小鳥飛過來,繞著我打轉,唧唧喳喳地告訴我,今天早晨它看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一只小青蛙跳到了大荷葉上,抬著頭,看著我,它一定在想,要是我也變成這樣一朵美麗的荷花該有多好啊!”等等。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如果沒有美,沒有藝術,那是不可思議的。”這節課,我借助美麗的范文,引導學生進入美的境界,與文章產生共鳴。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受到熏陶。收到了教師與學生共同雙贏的效果。
荷花教學反思篇四
本來早上并未打算講《荷花》的,想著周五了,把第4課的閱讀課講了吧。回辦公室途中,看到師傅再講第3課,遂決定走進去仔細聽一節。
本是自己設計了板書的,看了程姐的板書就改用程姐的,因為師傅的板書條理清晰,內容涵蓋豐富。真真的好極了。第一節課聽完,第三節課乘著熱乎勁回班就講。
第四段作者加入了自己的想象。生“他把自己當成了荷花。”如果你是荷花你會看到什么,聽到什么?聞到什么?會和誰聊天?學生展開自己的想象大膽假設。
一節課學生思維很活躍,各種我以為比較難的點,在他們看來都成了小菜一碟了。只是“冒”這個字孩子們體會出了生長的突然,并未感受到荷葉的多,這是花與葉對比而來的。看起來稍復雜一點。課后練筆處理的倉促,下次改進,調節時間。整篇文章先從荷花的樣子、姿態。描寫出荷花的靜態、動態美。然后加入想象與感想。情景交融,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