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可是卻無從下手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秀心得體會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質量守恒定律心得體會篇一
1.課標中的內容
認識質量守恒定律,能說明常見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用微粒的觀點對質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釋。
2.教材中的內容
教材不是從定義出發,把質量守恒定律強加給學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學反應中反應物的質量與生成物的質量之間存在什么關系的問題,讓學生思考,然后通過作出假設、實驗探究,交流討論,得出結論等科學探究方法,設計并實施一些實驗方案,指導學生觀察、思索,使學生從自己親身觀察到的事實中,經過思考,得到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這一規律,然后教材又給出蠟燭燃燒前后質量的測定,鎂條燃燒前后質量的測定這兩個實驗方案,讓學生比較前后質量變化情況,并分析發生變化的原因,進而較深刻地認識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
1.知識技能基礎
初三剛開設化學課,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較高,通過學習,也掌握了一定的實驗技能,針對這些情況,我們采用實驗探究的方法,鼓勵學生動手、動腦,在實驗中觀察,在觀察中討論,在討論中形成共識,不僅使學生學到新的化學知識,也可使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內在聯系有更深的理解。
2.學習能力方法
所授課班級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強,學習較主動,思維靈活,方法得當。
3.非智力因素
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喜歡探索新問題,能主動與他人合作,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
從促進學生發展出發制訂教學目標,全面考慮“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的課程目標;注重科學方法教育,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發揮多媒體的教學功能。
1.知識與技能
認識質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見化學反應中反應物與生成物的質量關系,從微觀角度認識,在一切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原子的數目沒有增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具體的探究活動,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并從微觀角度解釋化學反應的實質。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質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讓學生體會成功的樂趣,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
1.教學重點
2.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從化學反應的實質上去認識質量守恒定律。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方式,以問題教學為中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采用現代化教學方法與手段,力求做到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有系統地對學生進行指導,既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更關注學生的興趣激發,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正確的學習態度以及學習過程中情感體驗和價值觀的形成。
該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在活動與探究中,引導學生認真完成實驗和做好結果記錄,對實驗現象進行思索歸納,并與同學、教師進行交流和討論,得出結論。這些實踐活動不但有利于學生獲得知識技能,也培養了學生認真扎實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探索的學習方法。本節課對演示實驗1的改進,使學生對封閉體系和開放體系中的化學反應都能遵守質量守恒定律有了更直觀的理解,使認識更加深刻,效果較好。
質量守恒定律心得體會篇二
本課題的教學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從另一個角度認識化學反應。是學生認識化學反應從質變到量變的一個轉化過程。傳統的“一言堂”式教學往往是教師給 定實驗步驟,讓學生按部就班地實驗,最后得出結論。本節教學設計打破了傳統的模式,讓學生自己進行實驗,由于學生們的主動參與,使得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培 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獲得化學知識的同時,體會了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了探究的樂趣。同時,使學生認識到了定量研究的重要性,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這 節課還利用多媒體電腦動畫模擬在化學變化中,分子被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分子或直接構成物質這一過程,讓學生看到整個過程中原子沒有增加也沒有減 少,原子種類也沒有改變,從而得出質量守恒的原因。提高了課堂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由于本節課開放性較大,學生可利用的課堂資源較多,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來展開教學。
同時不可預見的情況也較多,所以在教學時,要注意把握住以下兩點:
1、質量守恒定律,從本質上解釋對于初三的學生來說較抽象,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因此在分組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搭配,從而避免基礎較弱的學生參與不到課堂中來,提高學習效率。
2、掌握好學生實驗和交流討論的時間,合理安排。既要給學生充分的探究時間,又能不失時機的引導,并進行及時總結,提高教學質量。
根據本節課的知識結構,在新課程教學理念的指導下,課堂教學中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教學的關鍵。本節課的設計實驗有白磷燃燒、鐵與硫酸銅溶液反應、鎂 條燃燒。探究活動從不同的角度、根據反應的情況不同全面分析反應前后物質質量的關系。學生活動多,活動形式開放。在探究活動的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實驗現象 做出正確的分析,并和學生一起總結出質量守恒定律。
質量守恒定律心得體會篇三
在化學反應中,參加反應前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各物質的質量總和,這個規律就叫做質量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它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基本定律之一。下面就是應屆畢業生小編整理的《質量守恒定律》教學設計和反思,歡迎大家閱讀。
1. 了解質量守恒定律,能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常見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
2. 能用微粒的觀點解釋質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1. 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2. 掌握對比學習的方法。
3. 讓學生在科學探究中發現科學,享受科學探究的樂趣。
1. 通過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和科學探究能力。
2. 通過分析波義耳稱量方法錯誤的原因,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做科學不僅有嚴謹的科學態度,而且更要有科學的研究方法。
3. 初步培養學生辨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
質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活動和質量守恒的微觀解釋。
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的培養。
探究學習、合作學習。
[引入]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對某些自然現象產生各種各樣的疑惑,比如一瓶液化氣很重,使用一段時間后,質量明顯變輕,剛加的煤餅與取出的煤渣相比,煤渣的質量明顯變輕了,如果你仔細研究會發現,鐵生銹,質量變重了,這都是為什么?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過哪些類似上述事例呢?請同學們思考,并把你的'想法說給大家聽聽。
[討論] 學生回答。
[引導] 在300年前,化學家就以此類現象進行質量研究。
[幻燈片]1673年,英國化學家波義耳在敞口容器中加熱汞,結果發現反應后物質的質量增加了。
[引導] 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反應前和反應后物質的總質量是否發生改變?是增加,減少,還是不變?現在讓我們探究一下。
[探究活動]
1.討論
(1) 你認為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其總質量是如何變化的?
(2) 你假設的依據是什么?
(3) 你能設計實驗來檢驗你的假設嗎?
(4) 請把你的實驗方案和大家交流討論一下。
(5) 聽了同學們的發言,你認為你設計的實驗方案還需要修改嗎?
請完善你的設計方案,并進行實驗驗證。
2.分組實驗,學生合作,老師指導,完成實驗并記錄步驟、現象和結論。
3. 交流與評價
(1) 第一組(密閉容器內的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代表交流實驗步驟、現象、結論,總結質量守恒定律。
(2) 第二組(敞口容器內的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代表交流實驗步驟、現象,通過對比學習的方法分析天平不平衡的原因。
(3) 分析波義耳稱量方法,從而讓學生認識到科學不僅要有嚴謹的科學態度,更重要的是要有科學的研究方法。
(4) 第三組(用氣球密封容器口,容器內的大理石和稀鹽酸反應)代表交流實驗步驟、現象、討論天平不平衡的原因,從而讓學生認識到設計方案要做到科學、全面。認識到科學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
(5) 第四組(密封容器內硫酸銅溶液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代表交流實驗步驟、現象,進一步強化質量守恒定律。
(6) 利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生活中化學反應的現象,求反應后生成氣體的質量。
[引導] 你能用微粒的觀點對質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釋嗎?
[討論] 學生討論,老師參與,一起觀看水通電生成氫氣和氧氣的微觀過程。
[幻燈片] 用質量守恒的原因,分析問題。
[小結] 略。
[作業]尋找生活中看似質量變化,實際質量守恒的例子。
本節課采用學生探究的教學方法,并運用多媒體展示水分解的微觀示意圖,使微觀現象變得清晰可見。同時,不同組別的探究實驗,讓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從一開始各組實驗不同,就讓他們興奮,最后實驗現象也不同,實驗結果更是不同,學生開始關注其他組的實驗,查找結果不同的原因,從而發現有氣體生成的實驗需要在密閉的容器中進行,進一步理解天平不平衡不是因為不遵守質量守恒定律,而是生成的氣體跑掉了,同樣就能理解有氣體參加的反應也需要考慮密閉體系。實驗教學中多采用類比試驗,讓學生在探究中學會類比,學會仔細觀察,那么教學中的難點會迎刃而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們可以設計對比實驗,讓學生學會類比的試驗方法,讓化學課堂成為探究的天地,讓學生的能力在探究中增強。不過其中的困難還需要克服,尤其實驗設計更需下大功夫。
質量守恒定律心得體會篇四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業
首先來說教材,我們先來看看教材的地位和用;本節內容節選自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第五單元課題一《質量守恒定律》課題一第一課時,它包括了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和驗證方法。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元素、化學式等知識,對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以及化學變化的實質有了一定的認識,本節課將引領學生對化學變化的認識從質過度到量,為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和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奠定了基礎,所以本節內容在整個初中化學教學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整個初中化學教學的重點內容。
(二)學情分析
為了有好的教學效果,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了分析。
1、具備知識:了解元素、化學式、化學反應的現象和實質。
2、具備能力:掌握了簡單的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技能。
3、心理特點:興奮、好奇,有強烈的動手探究欲望
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化學用語和實驗基本操作技能,在心理上比較興奮、好奇心比較強,有強烈的動手探究欲望,但是定量意識、動手能力不足。
根據教材、學情分析和新課程標準要求,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三)教學目標
1.在實驗探究中建立“質量守恒定律”的概念、開始從“量”的角度認識化學反應。
2.提高動手實驗、合作、交流等能力,特別是提高思維能力。
3.增強創新意識、感知數字實驗的功能。
(四)重、難點
突破:
1.用氧氣傳感器測量反應后剩余的氣體中含有氧氣,理解“參加”的含義。
2.通過對過氧化氫分解的分析和裝置的改進再改進,幫助學生理解“質量總和”的含義。
教法:啟發引導、實驗探究法、多媒體輔助
學法:動手實驗、合作學習法、自主探究法
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教學過程是教學目標得以實現的關鍵,下面我重點說說教學過程。
我采用以下五個教學環節進行教學:
1、情景導入、提出問題
2、猜想與假設
3、實驗探究、得出結論
4、反思、優化裝置
5、學以致用
具體如下:
1、情景導入、提出問題
我的情景導入是表演兩個化學小魔術:1、“自制果凍”,硫酸銅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沉淀,類似果凍的現象。2、不打開瓶塞,不用火,就可以把燃燒匙中的鐵粉點著。燃燒匙中裝的是納米鐵粉,激光手電發出的激光就可以引燃它。
神秘有趣的實驗現象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引發了學生的探究動力,此時提出問題:這兩個化學反應以及其他的化學反應前后的總質量是否發生改變呢?學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設計出測量方案。
2、實驗探究、得出結論
(1)實驗方案
設計意圖:用激光手電引燃納米鐵粉代替書中學生難以完成的磷燃燒前后質量的測定,硫酸銅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代替書中的鐵與硫酸銅的反應,操作簡單,現象明顯有趣;同時讓學生接觸納米鐵粉、激光手電從而感受高科技的魅力!
用電子稱代替天平,可以快速的測量反應前后質量的變化情況,所以學生可以同時完成兩個方案。
(2)進行實驗
因為激光手電發出的光較為耀眼,所以方案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與此同時,利用手機、同屏器把學生的實驗操作同步在大屏幕上,其他小組的同學可以觀看,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并且可以同時拍下精彩的瞬間,傳到班級的微信群、qq群中,學生可以自己下載欣賞、向親友展示,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自豪感!
(3)收集證據、得了結論
學生測量后發現反應前后的總質量不變,此時以方案一為例讓學生分析反應前后測量的總質量包含哪些物質或物體,啟發學生還可能有剩余的鐵粉和氧氣。
此時老師用數字化實驗,氧氣傳感器定量的測量反應后剩余氣體中確實有氧氣剩余!這不僅讓學生真實的感受到了氧氣的剩余,同時感受到數字化實驗的功能,開闊了眼界!
對等式兩邊的進一步分析,學生能深刻的理解“參加”二字的含義,從而突破了這一難點。
同樣對方案二分析,學生就能用自己的語言總結出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并且找出重點詞語。
(4)反思、優化裝置
學生動手實驗意猶未盡之時給學生提供藥品和儀器,請設計一套測量過氧化氫分解前后的質量測定,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學生對過氧化氫分解的反應原理非常的熟悉,在探究實驗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理解質量守恒定律中“質量總和”的含義。
學生設計出兩套裝置,敞口的發現質量減輕,很容易的分析出是因為水蒸氣和氧氣逸出。
因為親身經歷了實驗探究,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有的學生提出了氣密性不好、測量誤差的原因,其他學生經過分析給予了否定,有的提出了是因為沒有冷卻到室溫,經過學生自己分析也不是主要原因,此時有的學生提出是氣球脹大受到浮力,其他同學認可,此時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此時老師追問,如何消除浮力的因素呢?此時,引發了學生的深度思維,學生深思后交流討論出了我沒有預料到的方法,降溫至室溫以下(熱脹冷縮)、降溫到氧氣為液態、放在壓強大的地方測量、把氧氣收集起來等。
在老師提示是否可以用消耗氧氣的方法消除浮力時,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提出了用紅磷燃燒消耗氧氣、白磷燃燒消耗氧氣、納米鐵粉燃燒消耗氧氣,并根據前面的實驗設計出這樣的裝置。因為這個實驗時間所需較長,在課堂無法完成,我事先錄制了視頻讓學生欣賞自己高計的成果,這是部分視頻畫面。
學生通過過氧化氫分解裝置的改進和再改進實驗探究,不僅深刻理解了“質量總和”的含義,而且養成了嚴謹求實的態度,用氣球密封后并沒有想象中的相等。在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又遇到新的問題過程中,激發了學生的深度思維、創新思維。此時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發展史,學生會感同身受,產生強烈的共鳴。
(5)學以致用
用解決生活中的兩個問題更能加深對質量守恒的理解。
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簡單明了突出了重難點。
在教學時會擔心較多的實驗完不成,分析浮力和消除浮力時會遇到問題,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興奮起來,實際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創新意識令我贊嘆不已!我會和學生繼續探究和創新下去。
質量守恒定律心得體會篇五
質量守恒定律的發現為化學研究打開了一扇大門,它為化學家從量變的角度去研究化學變化提供了最精確的理論依據,也為后來發現的有關化學變化的一些規律奠定了基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化學9年級上冊質量守恒定律課件,歡迎閱讀。
2.理解:從微觀角度認識質量守恒定律。
1.鍛煉動手能力、形成觀察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學問題的方法。
1.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分組實驗,認識到合作與交流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猜想、分組實驗探究、討論、歸納。
一組代表: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
二組代表: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
三組代表: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
師:從討論的情況看,有三種不同的意見,那么哪一種正確呢?我們不妨用實驗來驗證。
1.制定計劃。
師:把學生分成三組:
一組:進行白磷燃燒前后質量的測定。
二組:進行鐵釘與cuso4溶液反應前后質量的測定。
三組:進行naoh溶液與cuso4溶液反應前后質量的測定。
2.進行實驗。
生一生:要求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導,自行設計簡單的'化學實驗方案,并能積極分工、協作、共同順利地完成實驗。
3.收集證據。
生—生:根據現象進行討論、歸納,然后請各小組組長代表本組對所做的實驗做小結,自然地得出結論。
生:三個組的小結情況:
一組:磷燃燒后有白色煙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不變。
二組:鐵在cuso4溶液中反應,鐵絲上附著紅色的物質;溶液由藍色變成淺綠色,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之和仍然不變。
三組:無色naoh溶液與藍色的cuso4溶液反應,生成藍色絮狀沉淀,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之和還是不變。
師:通過學生小結發言,教師歸納、評價得出質量守恒定律,請一個學生敘述。
生: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物質的質量之和等于反應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
師:教師先演示有關“化學變化中分子被破壞,原子重新組合成其他物質的分子” 的動畫課件,給學生必要的啟迪。
生—生:(討論、歸納)
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
師:從以上的討論可以看出物質的質量之和之所以不變,是因為在化學反應中原子沒有變。
生:質量守恒定律是否對任何化學反應都適用呢?
生—生:(學生繼續分組進行實驗)
實驗1:蠟燭燃燒前后天平的變化。
實驗2:鎂條燃燒前后的質量變化。
師—生:(討論)
師:(歸納、總結)
再以碳在氧氣中燃燒生成co2為例,從化學反應中分子、原子的變化情況說明只要是化學反應必定符合質量守恒定律。
遷移:供給一組題目進行反饋。
應用: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化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