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游詞能夠為游客提供詳細的景點信息,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當地的文化和歷史。導游詞的語調和音量需要合理控制,既要能夠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又要不顯得過于喧囂。最后,感謝大家的耐心聆聽,相信通過這次導游詞的介紹,大家對這些景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
景德鎮的導游詞篇一
瑤里,古名"窯里",因是景德鎮陶瓷發祥地而得名,遠在唐代中葉,這里就有生產陶瓷的手工作坊。瑤里位于舉世聞名的瓷都東北端,地處三大世界文化遺產(黃山、廬山、西遞和宏村)的中心,素有"瓷之源,茶之鄉,林之海"的美稱,是江西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自然保護區。目前規劃面積195平方公里。景區四季氣候宜人,森林茂密,覆蓋率達94%以上。區內有南方紅豆杉、銀杏樹、香榧樹、金錢豹、娃娃魚等國家珍稀動植物180多種。境內最高峰五華山海拔1618.4米,是景德鎮昌江的東河源頭。
瑤里瑤河流域是景德鎮瓷業的發祥地,景德鎮瓷器的主要原料――高嶺土就產于瑤里附近的高嶺山。在瑤河沿岸的山水之間,既有多處瓷業生產基地――礦坑、窯址和作坊,又有為之服務的交通體系――水運碼頭、古驛道,還有由瓷業及其貿易支撐起來的聚落體系――商業碼頭、集鎮、村落。瑤里原名窯里,正由窯而得名。近代之后,由于地處山區,又遠離任何一條現代交通線――公路、鐵路,瑤里進一步衰落,她曾經有過的那一段輝煌歷史逐漸被凝固和塵封,被世人所遺忘。但正因為她被遺忘了,她的自然環境和聚落風貌都保存得較為完整,非常具有觀賞性。奇巖飛瀑,原始森林,江南古祠,明清建筑,古窯遺址,革命舊居無不讓你流連忘返。
瑤里古建筑群:瑤里村古建筑群規模龐大,至今保存完好的有明清商業街、宗祠、進士第、大夫第、翰林第、老屋、獅岡勝覽等。其中以一步嶺建筑群最具代表性,這里集中了一步嶺牌樓、老屋、大夫第、獅岡勝覽等。瑤里歷史上是景德鎮制瓷原料的產地之一,又是皖,浙,贛邊境大米,木柴,茶葉,茶油的集散地,還是景德鎮通往浙江,安徽的古道。村中敬義堂是瑤里新四軍留守處1938年陳毅同志在此組織了著名的新四軍瑤里改編。在瑤里峽谷有氣勢磅礴的高際山瀑布。寬30米的瀑布,從60米的峭壁上傾瀉直下。銀紗飄渺,云霧蒸騰,聲憾山谷。水石相搏,珠玉飛濺,景色萬千。瑤里還是避暑的佳處。此處所產浮瑤仙芝綠茶為中國十大文化名茶之一,瑤里崖玉綠茶則為:94北京中國國際飲品及技術博覽會金獎。
景德鎮的導游詞篇二
龍珠閣坐落在景德鎮市中心珠山之巔。明、清朝在此設立御窯,并派大監鋸此坐鎮,監造皇宮用瓷。這里留下了明清兩代大量珍貴文物,龍珠閣也因此成了景德鎮瓷器的象征。
1990年龍珠閣重建,采用明四暗七的結構。閣高三層,廣闊數丈,圍以紅墻,復以黃瓦,氣象威峨。閣之大門及內殿梁柱均髹以朱漆,金碧輝煌。閣中前后殿的神龕中設有白瓷跌坐觀音、香爐、燭臺及純以夏布調漆為胎,身涂金彩之神像等,二樓則供有三教創始人仲尼孔子、釋迦牟尼、老子李耳之塑像。另設有戰壇,安放沙盤鑾筆。
龍珠閣內分為與原官窯相關的資料展示和經由古陶瓷研究所復原的官窯瓷展示兩部分。其中,官窯瓷的展示部分對景德鎮官窯器的研究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價值。作為官窯遺址和現代官窯器研究成果展示場所,龍珠閣一直是中外陶瓷愛好者關注的地方。
在日本產瓷區瀨戶市,也有“龍珠閣”屹立于“珠山”之巔。不過,那“龍珠閣”是仿景德鎮的,其“珠山”也是假設的,但表達的卻是瀨戶人對景德鎮龍珠閣的崇敬之情。
景德鎮的導游詞篇三
瑤里,古名“窯里”,因是景德鎮陶瓷發祥地而得名,遠在唐代中葉,這里就有生產陶瓷的手工作坊。瑤里位于舉世聞名的瓷都東北端,地處三大世界文化遺產(黃山、廬山、西遞和宏村)的中心,素有“瓷之源,茶之鄉,林之海”的美稱,是江西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自然保護區。目前規劃面積195平方公里。景區四季氣候宜人,森林茂密,覆蓋率達94%以上。區內有南方紅豆杉、銀杏樹、香榧樹、金錢豹、娃娃魚等國家珍稀動植物180多種。境內最高峰五華山海拔1618.4米,是景德鎮昌江的東河源頭。
瑤里瑤河流域是景德鎮瓷業的發祥地,景德鎮瓷器的主要原料――高嶺土就產于瑤里附近的高嶺山。在瑤河沿岸的山水之間,既有多處瓷業生產基地――礦坑、窯址和作坊,又有為之服務的交通體系――水運碼頭、古驛道,還有由瓷業及其貿易支撐起來的聚落體系――商業碼頭、集鎮、村落。瑤里原名窯里,正由窯而得名。近代之后,由于地處山區,又遠離任何一條現代交通線――公路、鐵路,瑤里進一步衰落,她曾經有過的那一段輝煌歷史逐漸被凝固和塵封,被世人所遺忘。但正因為她被遺忘了,她的自然環境和聚落風貌都保存得較為完整,非常具有觀賞性。奇巖飛瀑,原始森林,江南古祠,明清建筑,古窯遺址,革命舊居無不讓你流連忘返。
瑤里古建筑群:瑤里村古建筑群規模龐大,至今保存完好的有明清商業街、宗祠、進士第、大夫第、翰林第、老屋、獅岡勝覽等。其中以一步嶺建筑群最具代表性,這里集中了一步嶺牌樓、老屋、大夫第、獅岡勝覽等。瑤里歷史上是景德鎮制瓷原料的產地之一,又是皖,浙,贛邊境大米,木柴,茶葉,茶油的集散地,還是景德鎮通往浙江,安徽的古道。村中敬義堂是瑤里新四軍留守處1938年陳毅同志在此組織了著名的新四軍瑤里改編。在瑤里峽谷有氣勢磅礴的高際山瀑布。寬30米的瀑布,從60米的峭壁上傾瀉直下。銀紗飄渺,云霧蒸騰,聲憾山谷。水石相搏,珠玉飛濺,景色萬千。瑤里還是避暑的佳處。此處所產浮瑤仙芝綠茶為中國十大文化名茶之一,瑤里崖玉綠茶則為:94北京中國國際飲品及技術博覽會金獎。
景德鎮的導游詞篇四
瑤里,古稱“瑤里”,因是景德鎮陶瓷的發源地而得名。早在唐朝中期,這里就有生產陶瓷的手工作坊。瑤里位于世界聞名的瓷都東北端,世界三大文化遺產(黃山、廬山、西遞村、宏村)的中心。被譽為“瓷都、茶鄉、林海”,是江西省省級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目前規劃面積195平方公里。景區氣候宜人,終年森林茂密,覆蓋率達94%以上。該地區有180多種珍稀動植物,如紅豆杉。市長、銀杏樹、香榧、豹子和娃娃魚。中國最高峰五花山海拔1618.4米,是景德鎮長江東線的源頭。
瑤里何瑤河流域是景德鎮陶瓷工業的發祥地,景德鎮陶瓷的主要原料高嶺土產于瑤里附近的高靈山。在姚河沿岸的山川之間,有許多瓷器生產基地——礦山、窯址和作坊,為它們服務的交通系統——水運碼頭和古驛道,以及由瓷器工業及其貿易支持的定居系統——商業碼頭、城鎮和村莊。瑤里,原名窯,以窯命名。近代以后,瑤里因為地處山區,遠離任何現代交通線路——公路、鐵路,進一步衰落。她曾經擁有的輝煌歷史逐漸被固化和封存,被世人遺忘。但正因為她被遺忘了,她的自然環境和聚落風貌保存完好,極具觀賞性。怪石瀑布、原始森林、江南古剎、明清建筑、古窯遺址、革命老宅,都讓你流連忘返。
瑤里古建筑:瑤里村古建筑規模巨大,明清商業街、祠堂、金石地、大夫地、翰林院、老房子、石崗勝蘭至今保存完好。其中,步嶺建筑群最具代表性,集中在步嶺牌樓、老房子、大夫底、石崗勝蘭等。瑤里是歷史上景德鎮陶瓷材料的產地之一,是皖浙贛邊區米、柴、茶、茶油的.集散地,是景德鎮通往浙皖的古道。1938年,陳毅同志在瑤里組織改編著名新四軍。瑤里峽谷有一處雄偉的高積山瀑布。一個30米寬的瀑布從60米的懸崖上傾瀉而下。銀紗飄渺,云蒸騰,聲悔谷。水石相斗,珠玉飛濺,風光萬千。瑤里也是放暑假的好地方。這里生產的堯堯仙芝綠茶是中國十大文化名茶之一,瑤里雅玉綠茶是’94北京中國國際飲料科技博覽會金獎。
景德鎮的導游詞篇五
尊貴的各位客人,自從你剛踏下飛機,剛從你繁忙的工作中,抽空來到景德鎮的那一個時刻起,你就是這塊土地上最愛歡迎的客人,這里由于你們的到來空氣變得更加明朗,景色變得更加迷人,由于你們的參與,我們的這次活動顯得分外的重要。我是本次旅游團的導游員,我姓王,從這一時刻起,我們就是真誠的朋友,我非常非常的希望我們的團隊在你我的真誠的交流中成為一個非常難忘的旅行!
車已經啟動,景德鎮向我們撲面而來,一種氣息,一種深沉的文化,一種千年的江南古鎮獨有的魅力,一種大街小蒼處處散發的陶瓷信息,我們在這里將迎來短暫的兩個小時的旅行,作為一個在地圖上都很難找到經緯度的這樣一個小城,在迎來了千年慶典后,這個江南的小城已經不在是個面積只有5247。9平方公里,人口152萬這樣一個數字性的概念了,它更多的是一種展示瓷都風彩的一個平臺,一個窗口,一個讓全國,甚至世界都為之驚嘆的文化之都,陶瓷之城。景德鎮,是因為公元1004年,也就是宋景德年間燒制的'陶瓷,作為貢品,而得名。景德鎮漢稱新平,近代叫昌南。在發展了1000年以后景德鎮已經成為集現代文明與古老文化與一體的著名城體。說到古老,我們不得說我們的陶瓷,這是我們的驕傲。在景德鎮你可以看到世界各地著名的陶瓷的精品在這里都能夠得到展示,我們當然有自己為之叫絕的特產,青花,青花玲瓏,粉彩,顏色釉,是我們的四大精品。瓷都人民是那樣的熱情,就象窗外的那條昌江,幾千年來見證著這里的一幕一幕。昌江屬于江西五大水系中的饒河,他東流鄱陽湖,最后入注東海。
昌江兩岸楊柳依依,微風襲人,邊上的一些歷史的沉淀物讓我們還可以依稀可見當年這里的繁華,問問景德鎮的老一輩,也可以問問我們景德鎮陶瓷館的各位專家,他會告訴你們,這里曾經有那么多的柴窖,以前昌江5000平方米的上空紅光四見,代表著何止是一條昌江水系,寂靜的夜晚來臨,秋風還是那樣的瘋狂逼人,可是昌江一點都沒有沉睡,也沒有看見滾滾的昌江之水,因為他真的不象長江那么雄渾有力,也沒有濟南大明湖的那份幽靜,在這里你可以感受得到的只是那紅紅的火光印稱著兩岸古樹昏鴉的叫聲。清晨,當太陽還沒來的及普光照射,兩岸已經熱鬧非凡,要知道這里是重要的瓷器港口,以前這時沒有橋,沒有這么方便的水陸交通網,沒有九景高速,沒有206國道,沒有方便的火車,更不要說現在的羅家機場,直飛上海、深圳、北京、廈門、武漢、鄭州6條航線。陶瓷是世界的,靠得就是大量的民工挑著離開昌江,離開景德鎮。我們非常感謝我們的先輩在為景德鎮所作的一切一切的貢獻。有一位外國客人來到景德鎮是這樣說的,沒有昌江也就沒有陶瓷,我不知道他說得話到底能包含多少內容,至少我們應該這樣稱呼這條河,母親河,景德鎮的母親河,如今的昌江已經成為景德鎮重要的水上運輸渠道,可以直通鄱陽湖,直入九江,通過長江水運,把我們這里的一切一切告訴世界。看看江兩邊的高樓,再看一塊塊的綠化地,我不知道是不是景德鎮的母親河在變,還是我的心在變。
景德鎮,屬于亞熱帶氣候,他四季分明,冬冷夏熱,降水量豐富,就因為此,森森覆蓋率達到60。2%,在全省的連續三年城市空氣質量評估中排名第一位,古老深厚的陶瓷文化,明朗清新的空氣,熱情善良的人民,這里還缺少什么?對了,我們的景觀到處可見,市中心的景德鎮的標志,龍珠閣,座落在瓷都大道后面的陶瓷博物館,郊外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瑤里。
由于時間的關系,我們的行程顯得那樣的匆忙,其實我向你講述的只是我們這個江南小鎮的點點滴滴,我非常的遺憾。真誠的希望你們下次有機會再來,謝謝!
景德鎮的導游詞篇六
導語:景德鎮古窯位于市瓷都大道古窯路1號,國家aaaaa級景區、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是景德鎮陶瓷文化旅游的首選景區,可讓您深切體會到瓷都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景德鎮古窯廠,我是你們的導游**。現在我利用路上的時間給你們講一些陶瓷知識。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而食就需要器,可見陶瓷與人類文明息息相關。我們人類早在五六千年前就發明了陶器,而瓷是在陶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瓷與陶相比,比陶更細膩。光滑。堅硬。燒制的溫度也要求更高,還有一點就是瓷是以瓷礦石為原料而陶是以陶土為原料的。瓷器在國外與中國齊名是中國的另一種解釋。而最具代表性的瓷器是在景德鎮,景德鎮素有瓷都之稱,就連”景德鎮”也是來由與瓷器的。在古代,因景德鎮地處昌江之南,所以稱之為昌南鎮,后又有新平鎮,浮梁鎮之稱。直到北宋年間宋真宗趙恒因看中影青瓷的產地將它定為御瓷,工匠們每制一批瓷都燒上“景德年制”,于是朝廷將這種瓷器的出處地叫“景德鎮”。而讓景德鎮人自豪的瓷器是“青花瓷,玲瓏瓷,粉彩瓷,顏色釉和薄胎瓷。”它們具有“白如玉,明如鏡,聲如磬,薄如紙”的特點。
好,現在我們來到了西市區的蹯龍崗,這一片樹木掩映,錯落有致的古代建筑就是我們今天要參觀的古窯瓷廠,象眼前這樣的瓷廠,當今世界據我所知僅只一個。大家有誰知道它為什么叫“古窯”瓷廠嗎?因為這個廠采用的是景德鎮明清時期的方法制造瓷器的,制瓷工藝,工具,作坊和窯都是古老的,產品也大多是仿古的,所以稱之。
下面請隨我進去參觀。進入這一幅坯房大家可以看到古代的制瓷作坊是由正間,廒間,泥房和內院四個部分組成,正間與廒間南北相配,兩相平行,泥房居西,中間為長方形內院。其中正間是坯房的主體,坐北朝南,采光充足,瓷坯制造的各道工席全在這里完成,著是轆轤車是制瓷坯的主要設備,廒間就是倉庫的意思是存放原料的`場所。泥房里面存放的是經過精制的泥料,而內院是瓷坯自然干燥的地方,在內院的中間有一個曬架塘,這是古老作坊內最重要的設備,而且非常的巧妙,有誰知道它的妙處在哪嗎?它的妙處在于水池和曬塘一上一下利用了空間減少了占地。
過來看這位師傅,他正在轆轤車頭放一團泥,他雙手相桴,隨著車盤的旋轉,一個碗的雛形就出現了,這就是“做坯”俗稱拉坯。再來看這里,這位師傅正在聚精會神地旋坯,拉制的初坯至一定程度再在轆轤車上用刀削成符合要求的坯體,俗稱“旋坯”或“利坯”當然古窯瓷廠的工藝流程還包括畫瓷,上釉,入窯,看這些師傅就在這畫瓷,大家看一下表畫一個碗要多久,對,只要10秒鐘的時間,碗坯上就布滿了色彩豐富的茶花。
大家跟我往這邊走,我們現在去看一下把瓷坯變為瓷器的窯房吧!用窯房燒制瓷器靠的是工人們的實踐經念,嚴密的勞動組合和精細的分工。全窯有一位技術總監,稱之“把莊師傅”。說到把莊師傅就不能說到童賓了。他是萬歷年間著名的把莊師傅,他技術高明為人正直,深受窯工們的敬仰。他當時受命燒制特大號的青花龍缸,童賓和瓷工們想盡一切辦法多次燒制都沒有成功,眼看交貨期逼近皇命難違,為了瓷工們的身家性命他在再一次的燒制過程中的關鍵時刻毅然跳進了熊熊大火。
說來也奇怪這次真的成功了,人們說是因為童賓顯靈,后來人們封他為“風火仙”這是關于把莊師傅的傳去故事--童賓跳窯。把莊師傅是柴窯燒制工藝的總負責人,燒制過程中的個種技術難題都由他全權處理,在瓷器的燒至將熟而又未熟的時候停火時機最為關鍵,燒制時間過頭瓷器會燒黃甚至會出現倒窯的現象,火侯不到又會燒不熟,這時就完全靠把莊師傅的一雙眼睛。
先生們,女士們,今天的參觀就到此結束了,希望以后能有機會為你們導游。謝謝!!
景德鎮的導游詞篇七
江西省景德鎮是中國的古代四大名鎮之一,隨著旅游事業的發展,到景德鎮的游玩的人越來越多。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景德鎮景點導游詞,歡迎參考!
景德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雄踞長江之南,素有"江南雄鎮"之稱,歷史上與廣東佛山、湖北漢口、河南朱仙鎮并稱全國四大名鎮,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國家甲類對外開放城市。1953年6月政務院批準景德鎮市為江西省轄市,現轄一市一縣兩區,即樂平市、浮梁縣、珠山區、昌江區,面積5256平方公里,人口152萬,其中市區人口40多萬。
景德鎮市位于江西省東北部,西北與安徽東至縣交界,南與萬年縣為鄰,西同波陽縣接壤,東北倚安徽祁門縣,東南和婺源縣毗連,坐落在黃山、懷玉山余脈與鄱陽湖平原過渡地帶,居東經116°57′-117°42′,北緯28°44′-29°56′,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山峰層疊,河流密布,山環水繞,景色秀麗。市區平均海拔320米,年平均氣溫17 °c,年降雨量1763.5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0xx.8小時。
景德鎮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制瓷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史籍記載,"新平冶陶,始于漢世",可見早在漢代就開始生產陶瓷。宋景德元年(1020xx年),宮廷詔令此地燒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鎮因此而得名。自元代開始至明清歷代皇帝都派員到景德鎮監制宮廷用瓷,設瓷局、置御窯,創造出無數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瓏、顏色釉四大名瓷著稱于世。"毛澤東用瓷"、上海"apec"用瓷及國賓館用瓷以及各類藝術陶瓷倍受世人贊賞。景德鎮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明如鏡"的美譽。郭沫若先生曾以"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的詩句盛贊景德鎮燦爛的陶瓷歷史和文化,陶瓷把景德鎮與世界緊密相連。
景德鎮市旅游資源內涵豐富、獨具優勢。包括陶瓷文化、人文景觀、生態環境等,尤以陶瓷資源獨具優勢。全市現已發現30多處陶瓷歷史遺址,如古代著名的瓷用原料產地及世界通稱制瓷原料高嶺土命名地高嶺、湖田古窯遺址、明清御窯廠遺址等等,分別列為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景德鎮市的風景名勝和景觀眾多,有保留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村、徽派建筑群、古戲臺;有號稱中國第二、江南第一的浮梁古縣衙; 有以三閭大夫屈原命名的古建筑三閭廟;有宋太祖朱元璋作戰時藏身的紅塔和瑤里的仰賢臺、洪源仙境、太陽島、月亮湖、陽府寺、歷居山、翠屏湖等。景德鎮也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地區,著名的新四軍瑤里改編就在浮梁縣瑤里鎮,紅十軍的誕生地在樂平市眾埠鎮。1997年,我市被國家旅游局等單位推介為97’中國旅游年全國35個王牌景點之一。
景德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雄踞長江之南,素有"江南雄鎮"之稱,歷史上與廣東佛山、湖北漢口、河南朱仙鎮并稱全國四大名鎮,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國家甲類對外開放城市。1953年6月政務院批準景德鎮市為江西省轄市,現轄一市一縣兩區,即樂平市、浮梁縣、珠山區、昌江區,面積5256平方公里,人口152萬,其中市區人口40多萬。
景德鎮市位于江西省東北部,西北與安徽東至縣交界,南與萬年縣為鄰,西同波陽縣接壤,東北倚安徽祁門縣,東南和婺源縣毗連,坐落在黃山、懷玉山余脈與鄱陽湖平原過渡地帶,居東經116°57′-117°42′,北緯28°44′-29°56′,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山峰層疊,河流密布,山環水繞,景色秀麗。市區平均海拔320米,年平均氣溫17 °c,年降雨量1763.5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0xx.8小時。
景德鎮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制瓷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史籍記載,"新平冶陶,始于漢世",可見早在漢代就開始生產陶瓷。宋景德元年(1020xx年),宮廷詔令此地燒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鎮因此而得名。自元代開始至明清歷代皇帝都派員到景德鎮監制宮廷用瓷,設瓷局、置御窯,創造出無數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瓏、顏色釉四大名瓷著稱于世。"毛澤東用瓷"、上海"apec"用瓷及國賓館用瓷以及各類藝術陶瓷倍受世人贊賞。景德鎮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明如鏡"的美譽。郭沫若先生曾以"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的詩句盛贊景德鎮燦爛的陶瓷歷史和文化,陶瓷把景德鎮與世界緊密相連。
景德鎮市旅游資源內涵豐富、獨具優勢。包括陶瓷文化、人文景觀、生態環境等,尤以陶瓷資源獨具優勢。全市現已發現30多處陶瓷歷史遺址,如古代著名的瓷用原料產地及世界通稱制瓷原料高嶺土命名地高嶺、湖田古窯遺址、明清御窯廠遺址等等,分別列為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景德鎮市的風景名勝和景觀眾多,有保留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村、徽派建筑群、古戲臺;有號稱中國第二、江南第一的浮梁古縣衙; 有以三閭大夫屈原命名的古建筑三閭廟;有宋太祖朱元璋作戰時藏身的紅塔和瑤里的仰賢臺、洪源仙境、太陽島、月亮湖、陽府寺、歷居山、翠屏湖等。景德鎮也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地區,著名的新四軍瑤里改編就在浮梁縣瑤里鎮,紅十軍的誕生地在樂平市眾埠鎮。1997年,我市被國家旅游局等單位推介為97’中國旅游年全國35個王牌景點之一。
景德鎮坐落在江西省東北部,黃山、懷玉山余脈與鄱陽湖平原過渡地帶,是中外著名的瓷都,與廣東佛山、湖北漢口、河南朱仙鎮并稱為明清時期的中國四大名鎮,景德鎮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和甲類對外開放城市。到20xx年,景德鎮已經獲得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全國文明衛生城市,江西省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等稱號。景德鎮市總人口為156.51萬人。
中國的英文名稱“china”的小寫就是“瓷器”的意思,“china”的英文發音源自景德鎮的歷史名稱“昌南”,并以此突出景德鎮瓷器在世界上的影響和地位。從漢朝開始燒制陶器,距今1800多年,從東晉開始燒制瓷器,距今1600多年。
景德鎮素有“瓷都”之稱。詩人陳志歲《景德鎮》詩云:“莫笑挖山雙手粗,工成土器動王都。歷朝海外有人到,高嶺崎嶇為坦途。”景德鎮瓷器造型優美、品種繁多、裝飾豐富、風格獨特,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獨特風格蜚聲海內外。青花、玲瓏、粉彩、色釉,合稱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薄胎瓷人稱神奇珍品,雕塑瓷為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品。
景德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雄踞長江之南,素有"江南雄鎮"之稱,歷史上與廣東佛山、湖北漢口、河南朱仙鎮并稱全國四大名鎮,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國家甲類對外開放城市。
身為“世界瓷都”的景德鎮擁有非常豐富的旅游資源,包括陶瓷文化、人文景觀、生態環境等,尤以陶瓷旅游資源對外界的影響力占優勢,大到的獨一無二的青花機場,青花塔,小到遍滿瓷都的各類陶瓷燈柱、雕塑,可謂遍地是景。
景德鎮也被稱為手工城市,在陶瓷歷史博物區、雕塑瓷廠明清園、瑤里風景名勝區等景點,不僅可以欣賞到精湛的陶瓷技藝,還可以自己動手制作瓷器。
景德鎮的導游詞篇八
瑤里,古稱“瑤里”,因是景德鎮陶瓷的發源地而得名。早在唐朝中期,這里就有生產陶瓷的手工作坊。瑤里位于世界聞名的瓷都東北端,世界三大文化遺產(黃山、廬山、西遞村、宏村)的中心。被譽為“瓷都、茶鄉、林海”,是江西省省級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目前規劃面積195平方公里。景區氣候宜人,終年森林茂密,覆蓋率達94%以上。該地區有180多種珍稀動植物,如紅豆杉。市長、銀杏樹、香榧、豹子和娃娃魚。中國最高峰五花山海拔1618.4米,是景德鎮長江東線的源頭。
瑤里何瑤河流域是景德鎮陶瓷工業的發祥地,景德鎮陶瓷的主要原料高嶺土產于瑤里附近的高靈山。在姚河沿岸的山川之間,有許多瓷器生產基地——礦山、窯址和作坊,為它們服務的交通系統——水運碼頭和古驛道,以及由瓷器工業及其貿易支持的定居系統——商業碼頭、城鎮和村莊。瑤里,原名窯,以窯命名。近代以后,瑤里因為地處山區,遠離任何現代交通線路——公路、鐵路,進一步衰落。她曾經擁有的輝煌歷史逐漸被固化和封存,被世人遺忘。但正因為她被遺忘了,她的自然環境和聚落風貌保存完好,極具觀賞性。怪石瀑布、原始森林、江南古剎、明清建筑、古窯遺址、革命老宅,都讓你流連忘返。
瑤里古建筑:瑤里村古建筑規模巨大,明清商業街、祠堂、金石地、大夫地、翰林院、老房子、石崗勝蘭至今保存完好。其中,步嶺建筑群最具代表性,集中在步嶺牌樓、老房子、大夫底、石崗勝蘭等。瑤里是歷史上景德鎮陶瓷材料的產地之一,是皖浙贛邊區米、柴、茶、茶油的集散地,是景德鎮通往浙皖的古道。1938年,陳毅同志在瑤里組織改編著名新四軍。瑤里峽谷有一處雄偉的高積山瀑布。一個30米寬的瀑布從60米的懸崖上傾瀉而下。銀紗飄渺,云蒸騰,聲悔谷。水石相斗,珠玉飛濺,風光萬千。瑤里也是放暑假的好地方。這里生產的堯堯仙芝綠茶是中國十大文化名茶之一,瑤里雅玉綠茶是’94北京中國國際飲料科技博覽會金獎。
文檔為doc格式
景德鎮的導游詞篇九
瓷都景德鎮市,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位于華東地區的江西省東北部。它群山環抱,河流縱橫,美麗而又富庶。作為省轄市,轄管一市一縣二區,即樂平市、浮梁縣、昌江區、珠山區。全世界總面積5200平方公里,人口140萬,市區含昌江、珠江兩區,面積為124平方公里,人口38萬。
景德鎮歷史悠久,千年窯火不斷。“新平冶陶,始于漢世”。漢唐以來以盛產陶瓷而著稱于世,景德鎮在明代時就與河南朱仙鎮、湖北漢口鎮、廣東佛山鎮并稱為中國四大名鎮。
宋景德年間,真宗命這里燒造“御器”,所產瓷器底款都有“景德年制”四字,這里遂改稱景德鎮。明清時期,這里設有規模宏大的官窯。現在市區存有湖田、南市街、黃泥頭等大型古瓷窯遺址。
景德鎮所產的瓷器具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謦”的獨特風格,舉世無雙,且造型優美、品種繁多、裝飾豐富。郭沫若曾贊曰:“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
景德鎮不僅制陶瓷名聞中外,而且風景優美。群山環抱,昌江、南河流經市區如帶。佛印蓮花塘香荷并蒂,西園五鳳閣丹桂飄香,是一處極佳的旅游勝地。
江西景德鎮導游詞
景德鎮導游詞
浙江西湖導游詞
江西井岡山導游詞
江西婺源曉起導游詞
介紹江西的英語導游詞
鎮江西津古渡導游詞
江西三疊泉的導游詞
江西勞動合同
景德鎮的導游詞篇十
景德鎮市,位于江西省東北部,是浙贛皖重要的交通樞紐中心之一。 景德鎮陶瓷享譽全世界,歷史上是官窯之地。民國時期曾與廣東佛山、湖北漢口、河南朱仙并稱全國四大名鎮。 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景德鎮景點導游詞,歡迎參考!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曾名景德鎮陶瓷歷史博覽區)位于景德鎮西市區的楓樹山蟠龍崗,于1980年開始建設。當時為配合城區改造,保護一批歷史文化遺跡,政府決定把散落在市區的部分古窯場、古作坊、古建筑異地集中保護,形成了占地83公頃,集文化博覽、陶瓷體驗、娛樂休閑為一體的文化旅游景區,是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江西省園林化單位。20xx年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aaaa級景區。整個博覽區由古窯和景德鎮陶瓷民俗博物館兩大景區組成,是景德鎮最重要的陶瓷文化旅游區之一,也被國內外專家和陶瓷愛好者稱為"活的陶瓷博物館"。
博覽區入口處有一座大理石牌坊,牌坊高7.2m,寬3.6m,風格簡約典雅,牌坊東南側瀕臨繁華的瓷都大道,西北面則為博覽區的山口森林環抱。牌坊臨街一面的橫梁上刻有國學大師啟功先生的題字“景德鎮陶瓷歷史博覽區”,另一面則為“紅軍書法家”舒同同志所書“江南雄鎮”。有趣的是此牌坊似乎沒有正反面之分,從臨街一側穿過牌坊可謂進入了“景德鎮陶瓷歷史博覽區”,但若從林蔭道穿出牌坊,則是從靜謐幽雅的博覽區山口森林中來到了繁華的“江南雄鎮”。
迎賓林蔭道
穿過大理石牌坊后,是長約1km的林蔭道,又名古窯路。古窯路分為山間道和湖濱道,中間以博覽區游客接待中心為界。 山間道穿越了楓樹山的蟠龍崗丘陵,因而起伏不平,兩旁是由蒼翠古樸的楓樹山原生樹種大葉楓以及樟樹、杉樹等喬木構成的混交林,這里是楓樹山林場的一部分,原本與景德鎮國家森林公園連為一體,兩者因景德鎮市昌江區的開發和瓷都大道的建設而隔開。該林蔭道是景德鎮中心城區中難有的清幽之地,牌坊外是車水馬龍的瓷都大道,開門子大酒店、中國銀行大樓、人民銀行大樓緊臨而立,而牌坊之內鳥鳴山幽,游人有幸甚至可以在黃昏時分偶遇麂子等城市中難得一見的野生動物。 湖濱道沿博覽區的風景湖蜿蜒而進,將游人引入博覽區的中心廣場。博覽區風景湖是為慶祝景德鎮置鎮千年(1004-20xx)而于20xx年新建的人工湖。湖濱遍植翠竹、女貞等草木,沿著湖濱道往景區前行,朝左望去是在樹木掩映中若隱若現的滿池清水,另一邊則是藤蘿裹身松濤起伏的江南丘陵。風景湖中在冬春兩季常有小野鴨飛臨,夏秋時節則有水雉活動。
東區——古窯
古窯由風火仙師廟、圓器作坊、琢器作坊、鎮窯、致美軒、瓷行等景點組成,向人們展示了景德鎮獨特的瓷業習俗、古代工業建筑布局和明清時期景德鎮手工制瓷的工藝過程。
風火仙師廟
圓器作坊
圓器作坊
“圓器”,景德鎮的瓷業專用術語,見《景德鎮陶錄》。指可在陶輪上拉坯成型的盤
碗杯碟等。景德鎮制做圓器分大小二件,大作制做一尺至二三尺大器壞件,小作制做一尺以下小器坯件。制坯后須經過陰干、刮坯、修坯、施釉、裝匣、滿窯、燒窯等工序,始能成器。 而古窯中的圓器作坊就是生產圓器的手工作坊,該作坊完整的呈現了從制坯到施秞的全部工序。在歷史上,圓器行是景德鎮從業者最多的一個行幫,完全由都昌籍人士控制,而景德鎮的城市居民中以都昌籍的最多,這也是圓器業在整個景德鎮陶瓷生產所占地位的生動體現。
琢器作坊
琢器跟圓器最大的區別就是生產圓器業所不能制造的,如湯匙、帶柄茶碗、茶壺、肥皂盒等,琢器業下有粉定、大件、官蓋、描壇、淡描、滑石、雕削等七個子行業,民國初年,景德鎮總商會對圓琢二器所屬的子行業作了調整,規定:一非圓器之器形,二非用圓器之生產工藝的異形品種,全部歸屬琢器業。于是一些既非圓器、又非琢器的博古、針匙、燈盞等業均為琢器行業,抗爭前后出現的電瓷、衛生瓷、紡織瓷等,也歸屬了琢器業。 由于琢器行業跟圓器不同,它生產的工藝、工人的工種也是不同的,比如講有打雜工搞泥巴的,另外還有二碼頭、三碼頭、裝坯工,他主要器形的兩個人,一個是做坯的,一個是利坯的,它沒有印坯這個工種也沒有剎合坯這個工種,它的泥巴由打雜工搞好后,做坯工做好,做好后,那么二碼頭、三碼頭就捧去曬,把坯整整好,要上釉了,這都是由二碼頭、三碼頭、裝坯工來完成,裝坯工不僅要裝坯,而且要負責里面的蕩釉,碼頭工要做利坯工,做坯工所有以外的雜事,全部承包下來,其中三碼頭是最累的工種,要挑水,挑坯,所以過去有名行話叫“碼頭工要累的做牛叫”,所以琢器與圓器不同的地方在這里,它請工辭工也和圓器不同,琢器一般都為小窯戶,老板沒有請多少工人,都是由老板自己去請,請好了以后,有個介紹人,三個人上茶館去吃泡茶,吃泡茶就算定事,定了事以后,你就到我這里來做事,琢器老板對工人也很尊重的,夏天有泡茶、冬天有熱水洗臉,老板要做好飯給工人吃,很尊重工人勞動。
鎮窯
傳統制瓷窯爐營造技藝的最高水平。鎮窯里不同窯位溫度不一樣,可以同時燒造出高低溫幾十種不同類型的瓷器。曾為清朝皇族和民間燒制出多批精美陶瓷。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因傳統坯源不足,該鎮窯窯爐縮小三分之一,最終因比例失調,幾次點火燒瓷均以失敗告終。為在生產中有效保護古代鎮窯及傳統手工技藝,讓鎮窯營造技藝和燒成技藝傳承下去。20xx年十月十九日,景德鎮舉行清代鎮窯復燒儀式,收藏家馬未都點燃窯火。 這次鎮窯復燒,共燒大小瓷器近兩萬件,大部分是傳統制瓷老藝人和工藝美術大師的作品。完全采用傳統燒煉技術,不借助任何儀器,且使用傳統燃料。焙燒將耗松柴四十多噸,約燒三十個小時,然后冷卻一天一夜,即可開窯。今后清代鎮窯每年將燒煉兩次,讓為數不多的把樁、馱坯、架表工藝傳承人通過傳幫帶,使古柴窯燒煉技藝后繼有人。
西區——景德鎮陶瓷民俗博物館
景德鎮陶瓷民俗博物館門樓
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是以古建筑為中心的園林式博物館。館內有歷代陶瓷展、古窯群、瓷碑長廊、天后宮、瓷器街、大夫第等景觀。館內環境幽雅、林木蔥郁、湖水蕩漾,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完美結合,館內設有世界獨有的瓷樂表演。其中包含以下文化景點:清園、瓷碑長廊、明閭、瓷樂坊。
景德鎮的導游詞篇十一
1985年9月26日,景德鎮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通過評選,將樟樹定為景德鎮市市樹。景德鎮的樟樹干粗枝壯,冠大葉茂,體健壽高,蒼勁古樸,姿態雄偉,它象征著瓷都歷史之悠久及古城之新貌。
景德鎮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通過評選,將茶花定為景德鎮市市花。景德鎮市的茶花,品種計有60多種以“赤丹”、“西施面”最為名貴,屬中國稀有之品種。
景德鎮素有“瓷都”之稱,瓷器造型優美、品種繁多、裝飾豐富、風格獨特,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著稱。其青花瓷、玲瓏瓷、粉彩瓷、色釉瓷,合稱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
歷史上的景德鎮瓷器,不但海內擅聲,而且海外亦廣為流譽。據有關史書記載,古代東南亞、阿拉伯、非洲及歐洲地區的人十分喜歡中國瓷器,特別是景德鎮的瓷器。明永樂三年(14)開始,鄭和七次下西洋,攜帶的大量瓷器,景德鎮瓷器占有重要地位。陳志歲《景德鎮》詩:“莫笑挖山雙手粗,工成土器動王都。歷朝海外有人到,高嶺崎嶇為坦途。”詩樸實地紀載了“瓷都”的歷史形跡,且寫出了景德鎮瓷器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
后來,日本著名陶瓷考古學家三上次男率學者在東南亞、非洲考察了中國古代陶瓷輸出亞非各國的大量碎片,著有《陶瓷之路》一書,稱海上絲綢之路為陶瓷之路,也是古代景德鎮陶瓷的國際貿易之路。
宮廷用瓷,設瓷局、置御窯,陶瓷工業非常繁榮。
景德鎮的導游詞篇十二
景德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雄踞長江之南,素有“江南雄鎮”之稱,歷史上與廣東佛山、湖北漢口、河南朱仙鎮并稱全國四大名鎮,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國家甲類對外開放城市。
身為“世界瓷都”的景德鎮擁有非常豐富的旅游資源,包括陶瓷文化、人文景觀、生態環境等,尤以陶瓷旅游資源對外界的影響力占優勢,大到的獨一無二的青花機場,青花塔,小到遍滿瓷都的各類陶瓷燈柱、雕塑,可謂遍地是景。
景德鎮也被稱為手工城市,在陶瓷歷史博物區、雕塑瓷廠明清園、瑤里風景名勝區等景點,不僅可以欣賞到精湛的陶瓷技藝,還可以自己動手制作瓷器。
看過“景德鎮景點導游詞“的還看了:
景德鎮的導游詞篇十三
(1)樂平市區老北街區
樂平市區老北街,這是一處在歷史上以商業為主,集民居、民俗文化為輔的歷史街區,范圍是南以翥山東路(原東大街)劃線,北至菖蒲塘至老-一段環城長壽路,西止洎陽北路(原北大街),東至為民路,總面積約30公頃。該區內呈里坊格局,規劃有序,縱向巷道主要有老北街、長沙巷、周家巷、富貴巷、萬壽宮等,橫向巷道主要有典當巷、柴巷口、成佳巷、菖蒲塘巷、花園巷等。其中以老北街保存得最為完整,它全長580余米,寬4米,原為長方形花崗石地面,沿街兩面店鋪、民居、祠堂、廟宇、古井、水池、巷道、茶肆、作坊等建筑鱗次櫛比,約70%以上是明清或民國時期的古建筑。老北街始建于南朝,鼎盛于明清和民國時期。東晉太興三年(3),處北街中段的安隱寺,時為贛鄱大地兩座名寺之一,樂平“大寺上”也因此得名。南朝時,鄱陽王蕭恢在萬家寺建玉脂澤莊園,從而奠定老北街之基礎。唐朝中和三年(883年),樂平縣治由眾埠銅山港口遷到老北街所在地花靨鎮,北大街由此成為縣城發展之原點,到了宋代老北街被發展成鄉土特產、南北雜貨、煙花爆竹、竹炭木材等商品銷售主要街道,由于歷史上老北街有過多次火情,被樂平人戲稱為“火龍街”,宋范仲淹任饒州知府經過樂平,令百姓集資挖井建池,蓄水防火,萬家池因此得名。同時在萬家池對面建郭西廟,以驅邪鎮火(清咸豐時被焚),郭西廟巷由此得名。明萬歷年間,萬家池改名范家池,并在井池東側建范家大祠堂,以紀念范仲淹,清代曾在祠堂內展陳范文程事跡。有清一代老北街發展至鼎盛時,有近400余店鋪,成樂平最為繁榮的綜合商業街區,直至解放之初。由于城市的發展,原東、西、南街區的先后改造拓寬,鑒于老北街與南街不能對接,于是新建了一條新北街(現稱洎陽路),老北街便有幸成為樂平市現今唯一保留下來最為完整的一條古街。
在老北街區域中,尚有清代江氏典當行建筑群、周家、彭家大祠堂、荷園、-鄱湖警備司令部駐地、薛家塘、嘯月移、三都試館、老營盤、翥山書院,以及花園巷3號汪大綱、汪大綬舊居,富貴巷13號明初縣丞彭氏府宅等重要歷史文化遺產(跡)。
(2)樂平市區古城隍廟區
樂平古城隍廟區,這是一處以民俗文化為主,集政治、民居、商業為輔的歷史文化街區。范圍是北起東大街(現翥山東路),南至迎賓路,東至狀元巷,西到南大街(現洎陽南路),總面積約25公頃,該區內巷道分布井井有條,縱向巷道有:狀元巷、栽培巷、福祿巷、財貴巷等。橫向巷道有:余家祠巷、支祠巷、翥山嶺巷、小南門巷等。其中以城隍廟占地最大。以“城隍廟側”巷而言,此巷東接小南門,西通何家臺和龍神廟,全長65米。幾乎占到老城東南區大半土地。
樂平城隍廟,始建于唐中和年間,因其具有“壯一邑之保障,肅百姓之觀瞻”之功能,又具“默相人民輔佐治理者”之作用,故歷經宋、元、明、清“屢敝屢修”,建國后,廟已多有改建,今食品廠是其一隅。
在老城隍廟區域中,有儒學里(文廟)、觀音閣(鳳游書院)、古縣衙、五都試館、龍神井、龍王廟、馬王廟、馬氏、洪氏、余氏宗祠,汪道誠府第、彭氏府第以及許還山、胡延齡等名人舊居,財貴巷還保留了一座古典煙花青樓。
(3)名口老街
名口老街,位于樂平市區東南向44公里的樂安河北岸,?晨謖蛘?府所在地。樂安河是古徽州進入饒州及鄱陽湖主要水路通道之一,名口鎮以下河道陡然變得深闊,上游的大宗木竹、山貨、下游的日用百貨都在這里駁運集散,優越的地理位置使這里成為樂安河東入樂平的第一重鎮。唐天佑年(9),許氏自河南遷此,現有1300戶,5500余人。老街區有兩個中心,一是十字區,保留有南北雜貨、醫藥、染布、衙訟、造香、制牌、鍛鐵等20余家老店鋪以及20余幢老民宅。二是廣場區,這里周邊也保存了一些祠堂、村塾堂、水塘等公眾場所。十字街區和廣場街區有7條縱向巷道連接河邊的7座古碼頭,碼頭臺階在60至80級不等,可想當年航運之繁榮。
村中現保存較好的古建筑中,當屬兩座老祠堂和一座村塾堂,其中以“高陽祠”許氏大總祠著稱,該祠是明初洪武帝愛將許瑗大將軍建造,祠堂用材碩大,石、木、磚并用,氣勢宏偉,樓閣、庭院設計巧妙,斗拱、藻井裝飾考究,中堂屏壁后背仍保留著明洪武至清嘉慶許氏先祖的功賀匾文十余幅,彌足珍貴。高陽祠總占地1300平方米,為庭院式建筑,門口有兩口清塘,環境優雅。
(4)涌山老街
涌山老街位于樂平市區北向40公里,涌山鎮治所在地,唐代王氏從婺源武南遷入,現有800戶,3500余人。老街枕山傍水,風光秀麗,北面雞公山有一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南面車溪河接婺源清流。這里自古以來為樂平、婺源、浮梁重要陸路通道。
老街區縱橫三條,交叉中心聚集著商鋪、民宅、橋梁、驛道、祠堂、戲臺等建筑遺存。如有明代崇禎年造的王氏宗祠昭穆堂,清初萬年戲臺,道光年間王母貞節石碑坊,道光年間王氏司馬府第等。其中昭穆堂戲臺是樂平現存古戲臺建造最早的戲臺。
(5)上老村
上老村位于樂平市區以東30公里的高家鎮官莊水旁。北宋中期,吳氏從安徽歙縣遷入,現有110戶,620余人。村中現有明清古建不僅數量多,保存完整集中是其最大特點。
上老村古民居建筑藝術品位甚高,如大總祠“瀛公祠”門樓,用磚木石組合構筑,精致典雅又氣勢非凡,是江南“四水歸堂”、也就是樂平民間俗稱“禾斛斗”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此外,村中的其它10余座祠堂民宅,建筑水平均堪稱上乘之作,到此考察的清華、同濟大學的專家教授們給予該村很高評價。
(6)下徐村
下徐村,位于距樂平市區西北20公里屬塔前鎮管轄,與景德鎮市及浮梁縣毗鄰。宋初,徐氏從南昌遷入,現有460戶,1700余人。該村頭枕綿延蒼翠群山,村前的??溪河水清靈透亮,三座相望不遠的清早期三孔石橋,連接下徐村至魯丹街,直通景德鎮、浮梁。
村中現存明清古建筑20余座,其中以明初木構架功德“世科”牌坊與清中期復建的宋高宗賜建的“仁壽樓”最靚。“世科”牌坊和“仁壽樓”是以紀念該村北宋文進士武狀元駙馬徐衡所建。故有學者提名該村為“江南皇家駙馬第一村”。
(7)段家村
段家村北距洪巖鎮5公里。明初,段氏從都昌遷入,現有340戶,1600余人。這里山清水秀,背枕歷居山,官莊水環村而過。是樂平、德興進入徽州的重要陸路。石板道綿延數里,轍印深深,街鋪、民居、作坊、拱橋、碑刻遺存甚豐,可惜這條古驛道出村口的古橋頭原存的17座石碑坊先后坍塌或拆毀。
村中現保存較好的明清時期民居、店鋪有20余幢,其中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山墻式民宅特色鮮明,除滿堂鎦金外,其裝璜極其講究,在廳堂頂棚上,中置一口圓形藻井,兩邊又各置一方形藻井襯托,假樓對天井以采光,房內頂棚也以木構券拱裝飾。入其屋難見片瓦,雖歷數百年風雨,至今依然金壁輝煌。
(8)韓家村
韓家村從名口鎮沿樂安河西下5公里,村位于北岸丘上。韓氏從河南入徽再遷此處已有11歷史,現有550余人。這里自古以來物產豐饒,養殖業興盛,水運發達,古代村民多以販運生豬到徽州為生計。村中現保存有祠堂、民宅、戲臺、水井、碼頭、巷道、商鋪、作坊等古跡。村北有一高臺地是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文化遺址及漢墓群。
保存較好的10余幢民居建筑中,有一座帶客館的府第住宅,木構門罩精美無比。而客館的抱廈頂棚,內置藻井數口,匠心別具。整座民居建筑融饒、徽民間建筑精華于一爐,令人嘆為觀止。韓家村的古戲臺更是精彩,其最大的特色是裝飾豪華、遍體施金,堪稱樂平晚清和民國初年戲臺的典型杰作。
(9)上河村
上河村位于雙田鎮田里蔡家東北3.5公里平畈小溪兩側。現有400余戶,余人。宋乾道年間,何氏由本地黃柏橋遷此建村,原有一老柳樹跨小溪成橋,人稱柳橋何家。因居何家段上方,又名上何。后傳為上河。
上河村依山傍水,環境優雅。上河溪水由北而南穿村經年流淌,村子東側迄今仍保留著十余幢明清時期的民居建筑。其中有老祠堂2座,老戲臺1座,帶天井的老民居也不下10座。12月1日,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筑系副主任譚剛毅博士一行4人專程對該村作了一天的仔細考察,并對該村建筑文化價值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10)耆德村
耆德村位于雙田鎮田里蔡家偏北10公里山谷小盆地中。一條溪河橫跨村中。現有900余戶,3600余人。后唐時,余氏從睦州遂安(今浙江遂安縣)遷此。至宋紹興時,村人余童中進士,因繼以德高望重知天子,宋高宗封其里曰耆德。明嘉靖年間進士余火廣為本村人。
耆德村不僅是樂平市古老村莊之一,也是樂平北鄉大村之一。村中現存明清古建筑如民居、店鋪、祠堂、戲臺、街道、古橋、古樹、石馬、石羊等遺存30余處,其中以明代余火廣府宅為最。該宅座落于村中央,三開三進側門院宅式,兩天井兩0,是典型的明代民居建筑。構建堅固,裝修簡練。該村歷史上曾有5座戲臺,現只存3座。
(11)橫路村
橫路村位于雙田鎮,距樂平城區20公里,與田里蔡家相距8公里。譜載葉氏在唐乾府六年(879年)從徽州歙縣梅林葉河村遷此立足,初名橫溪,后因處“饒徽通衢”道上,清康熙年間易名橫路。千余年來,橫路一直為葉姓一脈世居,現有1700余戶,7200余人,為樂平市第二大村落。
村中里坊道路縱橫交織,明清建筑遺存甚豐,古民居、街鋪、祠堂、戲臺、石橋近40余處,其中以葉氏總祠,一房、四房、九房分祠祠堂戲臺及一座萬年臺保存較好,可惜的是建于清乾隆年間的“漸晉軒”讀書樓與“饒娥廟”清咸豐時焚于戰亂。
(12)石潭村
石潭村在涌山鎮南偏東3公里架鼓山西麓涌山河畔。唐末,朱氏從安徽祁門遷此建村,村北石山下有一深潭,故得此名。據曾載,樂平朱氏大多以此村發出,如庫前、車溪、稍田等。
該村現存明清時期建筑有10余座,其中以一座明嘉靖二十八年按原制重造,清乾隆二十五年復修的單孔石拱橋保存最好。據置于橋頭石碑記,該橋建于宋元之際,是樂平婺源、浮梁必經之路。此外村中的一座“三興一成”的老祠堂戲臺也保存較為完好。
(13)車溪村
車溪村位于涌山鎮東南4公里。它上承風光旖旎的翠平湖2公里,下接涌山舊石器洞穴遺址4.5公里。這里山清水秀,土肥泉甘,明洪熙年間朱氏從附近庫前村遷此立村,現有200余戶,1100余人。
該村現存有明清時期建筑遺存30余處,其中當推敦本堂價值最大。敦本堂不僅規模宏大,平面功能復雜著稱,且戲臺也相當隆重精美、氣勢恢宏,當古饒徽二州經典祠堂戲臺之代表。此外,村中10余幢民居天井式老屋、古道、店鋪及村邊的平板石橋、廊坊橋等建筑均保存較好。
(14)石峽村
石峽村位于涌山鎮西南6公里石山北麓塢口。宋初,汪氏由婺源黃沙遷此建村,現有160余戶,860余人。該村地理環境優雅,綠樹相掩,溪水環繞。迄今村中仍保存10余處古老建筑,其中尤以一座清早期的祠堂最以為突出,該祠堂的特征一是門面采二層樓閣式,這在本縣僅此一例,二是建筑面積逾2000平方米,三是兩側圍墻作“懶龍伸腰”式長達50余米長。此外,村中另一座老祠堂及老戲臺也保存得比較完整。
(15)戴村
戴村,位于距樂平市區49公里樂安河畔,屬名口鎮管轄,是樂平、德興兩縣交界處最大的自然村。這里依山傍水,土地肥沃,素稱魚米之鄉。現有650余戶,3300余人。漢興平二年(195年),徙樂平縣治于戴村。宋祥符年間,戴氏自樂邑黃源遷居于此。明嘉靖進士、都察院御史戴儒,原華中工學院數學教授戴良謨皆為戴村人。該村文物遺跡甚豐,據清咸豐辛酉年《譙國戴氏宗譜、基址圖》描繪有城隍廟、京兆坊、鼓0、官倉等古縣治建筑物,與今所剩殘跡相符。現今保存較好的有2座老祠堂與2座老戲臺及10余幢天井式老民居。
(16)流芳村
流芳村,位于名口鎮西4公里樂安河南岸。現有2千余戶,9千余人,是樂平最大的一個自然村,也是華東最大的自然村之一。唐天佑年間,劉氏從弋陽新陂遷此立足,始稱劉坊,改名流芳,以示千古流芳之意。
該村巷道縱橫20余條,其中縱向巷道有7條通向碼頭。現存古祠堂、民居、碼頭、店鋪、作坊、碑亭、戲臺等遺存計百余處,其中文繼公祠堂、文宗公祠堂、362號祠堂、359號老宅保存較好。
(17)小坑村
小坑村位于縣城東北46公里山谷中,在洪巖鎮境內。現有200余戶,1000余人,唐末,胡氏從婺源清華街遷此建村。小坑原名清溪村,一條清溪從村中流過,河床落差較大,至下端有一口清水滿盈的聚星池,據傳有千余年歷史,清乾隆年間進士胡翹之為本村人。
該村是婺源進入樂平的第一村,村中現有明清時期的建筑頗豐,諸如有民居、祠堂、戲臺、官道、橋亭、店鋪、名樹、石碑、石獅等。其中有5座天井式民居保存得相當完美。
看過“景德鎮景點導游詞”的還看了:
景德鎮的導游詞篇十四
洪巖仙境,位于樂平市東北部,其自然風光奇特,人文歷史深厚,旅游資源豐富,距瓷都景德鎮48公里,離中國第一畫里鄉村婺源80公里,至三清山公只需2小時路程,距龍虎山120公里離廬山200公里。周邊旅游資源豐富,且風格各異。
洪巖仙境風景區距景德鎮市區約50公里,距樂平市區38公里,毗鄰婺源、德興兩縣市,屬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江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省級森林公園和景德鎮市最佳十景之一。
境內擁有從多自然、生態、人文景觀,如鬼斧神工、堪稱溶洞四絕的“洪巖仙境”;丹桂飄香、怪石嶙峋,藤穿石、石抱樹的“石林峰谷”;建于明萬歷20xx年,終年水花飛濺的“鐵井飛泉”;雍正皇帝御賜“世德、流光”四字的“項家莊古祠堂”;更有“一門四進士,一相兩尚書”的洪公氣節和《容齋隨筆》的巨獻,是集旅游觀光、休閑養生、商務度假、愛國主義教育等功能為一體的佳境。
洪巖仙境是一億多年前中生代形成的壺天灰巖溶洞,整個景區面積達4萬平方公里,洞室面積達10萬平方米,洞長20xx余米。洞中石鐘乳遍布上下,錯落有致,晶瑩絢麗,美不勝收,千姿百態,鬼斧神工。出生在這里的南宋名臣洪皓(其二十八代世孫為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游后留下千古絕唱,“有此乾坤有此巖,誰知仙境在人間”的千古絕唱。
洞中有譽為神州溶洞四絕的“九天飛瀑、震天雷、仙人田、水中天”。有38米高的擎天柱和金銀山、狀元拜塔、云巖、五指山、丹鳳朝陽、龍門、金鐘寶塔、仙人獻指、繡花樓。有造型奇特、儀態逼真、惟妙惟肖的:人面獅、唐僧取經、觀音坐蓮、倒掛金龜、諸葛看后書、觀音送子、金雞報曉、托塔天王、南海觀音、姜太公釣魚、仙鷹、神龜、浴佛、珍珠泉、鳳凰池、水晶宮、水廉洞、瑤池、西海龍宮、蓮花池、萬里長城。
洪巖盡勝景,洞外妙境佳,這里還有古人類居住生息遺址、南宋的洪皓學堂遺址、明代的鐵井飛泉、當代中美農業考古隊考古現場。還有140畝美麗如畫的石林,古色古香的松漠亭,引人入勝的南星巖、仙姑巖、神寶峰、獅哮峰、松漠峰、獨秀谷、珍珠巖。
位于溶洞山頂,是古生代地殼變動而形成,距今有3億多年,山上怪石嶙峋,奇花異草點綴其間,相依叢生,風光明媚。有桃花谷、松漠亭、達開峰、藤穿石、象鼻石、強盜床、雙龍戲珠、騎虎難下、八戒戲嫦娥等景觀。景點的林濤如潮,林谷如云,讓您猶如步入仙境般的身臨其境。千畝如詩如畫的石林中古樹名木遍布,珍禽異獸出沒,野花遍地開,小鳥林中鳴,置身其中,如至夢幻中。以奇石、奇樹、奇藤、奇峰著稱。
奇石:造型奇特,維妙維肖,有形狀似白兔、鯨魚、山羊、山猴、野豬、蛇、大象等動物,這里石石皆景,景景不同。
奇樹:古樹盤踞、丹桂叢聚、翠竹搖拽,與奇石形成了緊緊摟抱的奇觀。
奇藤:千年古藤,環石纏繞,藤纏樹、樹纏藤,可真謂樹有情,木石結緣。
奇峰:青山幽谷,流水叮咚,這里有強盜峰、松漠亭、獨秀谷、情人谷、幽情谷南星巖、仙姑巖、神寶峰、獅嘯峰、珍珠巖等。
洪巖山莊,占地面積40畝,位于景區之內。可吃飯、住宿、舉行各種商務會議。標準間300元左右一晚,餐飲場所可同時容納120人就餐。
景德鎮的導游詞篇十五
大家好,我是xx,歡迎大家來到千年瓷都景德鎮旅游。
景德鎮市位于江西省東北部,北與安徽交界,東南西三面與上饒接壤。地勢周高中低,形似盆狀。境內有昌江和樂安河。總面積5200多平方千米,總人口約156萬。初聽“景德鎮市”,大家可能會覺得很奇怪,一方面是“市”一方面又是“鎮”,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景德鎮市最初只是一個小鎮,名為昌南,到了宋代瓷器燒造比較有名,趙恒景德元年用皇帝號易名為“景德鎮”,新中國成立后,經國務院批準,景德鎮升格為省轄市,考慮到了瓷都名城的延續,所以就沒有把鎮字去掉。
景德鎮名為瓷都,這里的瓷器當然是最有名的了。這里創造出了無數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瓏,顏色釉四大名瓷著稱于世,享有“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罄”的美譽。
原來景德鎮還留傳著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個窯里佬,名叫童賓,為了解救窯工,而以身祭瓷。便跳進了燒得通紅的窯里。數日后開窯,瓷器果然都燒成了,件件潔白如玉,個個端端正正。為了紀念這位獻身的燒窯師傅,陶工們把他的骨灰安葬在鎮里的鳳凰山上,為他建了一個廟,塑了雕像,奉為“風火仙師”。景德鎮景點眾多,主要有陶瓷歷史博覽區,高嶺—瑤里風景區,浮梁古縣衙,洪巖仙境風景區等。
下面我為大家介紹一下浮梁的古縣衙。該縣衙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現在保存下來的是清代道光年間重修的,縣衙前有中門,一條長石砌成的路直通門內,院中石板鋪路,旁植古柏數株。大堂為五開間,大堂后面各置園門,整個衙門的設計給人的感覺是莊嚴與輕松并存,厚重與俏雅交輝,很有藝術性。
當然大家還可以在此品位油炸餛飩,餃子耙,涼拌冷粉,堿水耙等著名風味小吃。我是xx,祝大家旅途愉快。
景德鎮的導游詞篇十六
女士們先生們:
瑤里位于世界著名瓷都的東北端,世界三大文化遺產(黃山、廬山、西遞、宏村)的中心。被譽為“瓷都、茶鄉、林海”,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礦山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自然文化雙重遺產。
瑤里,古稱“瑤里”,以景德鎮陶瓷發源地命名。早在唐朝中期,這里就有生產陶瓷的手工作坊。
目前規劃面積195平方公里。景區氣候宜人,終年森林茂密,覆蓋率達94%以上。該地區有180多種珍稀動植物,如紅豆杉。市長、銀杏樹、香榧、豹子和娃娃魚。中國最高峰五花山海拔1618.4米,是景德鎮長江東線的源頭。
瑤里人才濟濟。是西漢長沙王、南宋開國侯李春年、清代工部外侍郎吳從之等歷史名人的故鄉和聚居地。開國元帥陳毅曾在此工作生活,領導新四軍改編。這個古老而神奇的地方不僅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而且是人們欣賞自然的綠色仙境。她融合了自然與人文,融合了歷史與民俗。這是一個旅行和放松、參觀古代學校和探索陌生地方的絕佳場所。
景德鎮的導游詞篇十七
各位游客:
瑤里位于舉世聞名的瓷都東北端,地處三大世界文化遺產(黃山、廬山、西遞和宏村)的中心,素有“瓷之源,茶之鄉,林之海”的美稱,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國家aaaa級風景區、國家礦山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
瑤里,古名“窯里”,因是景德鎮陶瓷發祥地而得名,遠在唐代中葉,這里就有生產陶瓷的手工作坊。
目前規劃面積195平方公里。景區四季氣候宜人,森林茂密,覆蓋率達94%以上。區內有南方紅豆杉、銀杏樹、香榧樹、金錢豹、娃娃魚等國家珍稀動植物180多種。境內最高峰五華山海拔1618.4米,是景德鎮昌江的東河源頭。
瑤里物華天寶,人才輩出,是西漢長沙王吳芮、南宋開國侯李椿年、清朝工部員外侍郎吳從至等歷史名人的故里和鄰里。開國元帥陳毅曾在此工作和生活過,并領導了新四軍改編。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地方,既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又是人們享受大自然的綠色仙境。她集自然與人文為一體,融歷史與民俗為一身,是旅游休閑、訪古修學、尋幽探奇的絕佳之地。
景德鎮的導游詞篇十八
景德鎮市位于江西東北部,土地面積5256平方公里,緊鄰安徽省。座落在黃山、懷玉山余脈與鄱陽湖平原過渡地帶,地勢四周高中間低,形似盆狀。最高峰五股尖海拔1618米。河川縱橫交錯,第二長河流昌江,全長210公里,自北向南越境而過;最長河流樂安河,全長240,公里,向北匯入鄱陽湖。屬亞熱帶季風氣候,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越,森林覆蓋率達65.07%。
歷史沿革
景德鎮在春秋戰國時期地屬楚國東南境,秦屬九江郡番縣,漢屬豫章郡鄱陽縣,三國時為吳地;東晉設鎮,始稱“昌南”;漢易名“新平”,轄于江州;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更名“浮梁”;北宋趙恒景德元年(公元10)定名“景德鎮”,轄于浮梁縣。1949年4月29日,景德鎮解放,隨后從浮梁縣分出,置景德鎮市。1960年,浮梁縣并入景德鎮市,成為市郊區。1983年7月,上饒地區的樂平縣、原波陽縣(即鄱陽縣)的鲇魚山鄉和荷塘墾殖場同時劃屬景德鎮。1988年11月,浮梁縣恢復建制。1992年9月,樂平縣被批準撤縣建市(縣級市)。
人口區劃
景德鎮市下轄樂平市、浮梁縣、珠山區、昌江區和一個國家級開發區。有13個街道、39個鄉鎮、3個國有農林牧漁場、213個社區居委會、473個村委會。據人口抽樣調查,末,全市常住人口162.9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01.50萬人,自然增長率6.85‰。
區域交通
景德鎮市位于“六山”“兩湖”(廬山、黃山、九華山、三清山、龍虎山、武夷山及千島湖、鄱陽湖)的中心區,擁有皖贛鐵路,杭瑞、景鷹、德昌、景婺黃四條高速公路,景德鎮機場是全國100個重點支線機場之一,立體交通網絡已經形成,交通便捷。
經濟縱覽
【綜合實力】
20,據初步核算,全市地區生產總值738.21億元,比上年增長8.8%,依次比年內各季累計增速分別提高0.8、0.6和0.2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5.25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428.91億元,增長10.1%;第三產業增加值254.06億元,增長7.0%。三次產業占比為7.5:58.1:34..4,與上年的7.6:58.1:34..3比較,一產占比下降了0.1個百分點、三產占比上升了0.1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45437元,增長8.2%c,全市財政總收入101.52億元,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82.15億元,分別增長9.6%和11.4%。
【工業】
全年全口徑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73億元,比上年增長11.3%。一是陶瓷工業增速快。規模以上陶瓷工業增加值42.90億元,增長12.2%,增幅比規上工業快0.9個百分點;二是裝備制造業增速快。裝備制造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46.01億元,增長18.1%。
【農業】
全年全市農業總產值82.67億元,比上年增長4.5%。糧食總產量62.9萬噸,增產1.4%,實現十一連增。蔬菜和茶葉產值合計完成20.29億元,增長5.8%。市級以上龍頭企業發展到109家,規模以上休閑農業企業140余家。39個鄉鎮完成鄉鎮總規和控規修編,233個新農村點建設扎實推進。投入8.9億元實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除險加固病險水庫113座,堤防加固、河道疏浚和渠道維修1600余公里,新增、恢復農田灌溉8.55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4.3萬畝,新增造林4.68萬畝。
【市場消費和對外貿易】
全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9.88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10.80億元,增長12.5%。利用省外5000萬元以上項目105個,利用外資1.55億美元,增長10.5%。全年全市接待國內外游客2585.087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200.87億元。
【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額622.54億元,比上年增長15.6%。投資市場的動力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第三產業的強力推動。第三產業完成投資額達158.98億元,增長26.1%,拉動整個投資市場增長6.1個百分點;二是民間投資的強力推動。民間投資完成投資額.503.54億元,增長15.8%,占全部投資額的比重高達80.9%。
特色經濟
【陶瓷】
陶瓷是景德鎮的立市之本,稱都之源。中國自公元10世紀開始向朝鮮、日本和歐洲傳播制瓷技藝和工業文明,已成為西方了解和學習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的工業城市之一。昌南china中國,陶瓷與國齊名,景德鎮既是世界陶瓷的圣地,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元代忽必烈稱帝前設置浮梁瓷局,明朝朱元璋洪武二年設御窯廠,御瓷生產迄今已有630多年。在漫長的歲月中,景德鎮博采眾長,廣泛吸納全國各地名窯精華,生產的瓷器逐漸形成了“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獨特風格。“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景德鎮是中國的“瓷都”,也是世界的“瓷都”。近年來,文化遺產、近現代工業遺存保護和開發力度加大,年榮膺“世界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
景德鎮市陶瓷大家云集,專業人才濟濟,目前全市擁有一大批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享受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陶瓷工藝美術專業教授,省、市高級工藝美術師和民間陶藝人,再加上從事陶瓷行業的十萬大軍,以及每年吸引過來創作交流的成千上萬境內外陶藝家,形成了龐大的、豐富的陶瓷隊伍。
2014年是景德鎮市實施“三大戰役”的頭一年,也是陶瓷產業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動下,陶瓷工業園區由3.73平方公里擴展到8.1平方公里。名坊園一期基本建成,20余戶手工制瓷企業落戶,紅葉陶瓷、邑山陶瓷等企業加快入園,盛景、景浮宮等19個億元陶瓷項目投產。2014年,全市陶瓷產業增加值達68.23億元,比上年增長16.6%。陶瓷行業緊緊圍繞“扶持手工制瓷,傳承千年陶瓷文化遺產;振興日用陶瓷,引領現代時尚和世界潮流;發展高科技陶瓷,搶占新興產業高地;以確保環境安全和節能減排為前提,合理發展建筑衛生陶瓷”的陶瓷工業發展任務,積極推動實施“陶瓷三年強攻”戰略決策,通過調結構、優環境、上規模、創品牌,促進了陶瓷工業快速可持續發展。
【汽車】
2014年,以昌河汽車戰略重組為契機,北汽集團順利重組昌河汽車。新基地廠房和生產線建設全面啟動,昌河汽車老廠區通過技改導入新車型并實現當年投產。除了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外,景德鎮已籌措近5億元推進老廠擴能和新基地建設,未來還將投資近1045。元支持昌河汽車建設。目前昌河老廠已有兩個新車型下線,產能擴大到17萬輛,新基地3600畝土地征收和土石方工程已完成,廠房和生產線建設已經開始,10家配套企業簽訂落地協議。2014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汽車制造業增加值18.02億元,比上年增長22.3%;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7.17億元,增長22.8%。預計底,一座年產45萬輛整車、307j‘臺發動機的現代化汽車企業將拔地而起,國內領先的機械手生產線將展示在世人面前。
【航空】
2014年,包括3家整機廠在內的15家航空企業落戶國家級高新園區,其中4家投產、5家開工。爭取到國家和省專項資金突破10億元,景德鎮直升機列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當年獲得中央資金1.6億元。昌飛總裝園啟動廠房主體工程建設。北汽集團與江直投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建設北汽民用直升機生產基地,目前廠房主體工程土地平整已經到位。2014年,航空工業增加值31.89億元,比上年增長11.5%,增速比全口徑規上的11-3%快0.2個百分點。
【旅游】
景德鎮市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生態資源,突出區域特色,以陶瓷文化為引領,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全年全市旅游總人數2585.0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5.3%;旅游總收入200.87億元,增長31.9%;旅游總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27.2%,已實現了“十二五”規劃提出的旅游經濟總量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18%6(上的目標。未來,我們將在市域范圍內構造“一核三片”旅游產業布局。以沿昌江歷史老街區、近代陶瓷產業文化區和中心廣場城市商業購物區為主體,打造古城核心旅游產業區,同時依托文化、歷史和生態,加快發展瓷韻昌江、多彩樂平和山水浮梁三個旅游產業片區。
目前,全市擁有國家a級景區18個,樂平怪石林已成功升格為4a景區,瑤里鎮人選“中國十大最美鄉村旅游目的地小鎮”,麗陽鎮人選“古色江西江西十大文化古鎮”。
社會事業
教育文化事業持續發展。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100%;中小學生升學率99.6%。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在校學生26.49萬人。其中,普通中學在校學生8.73萬人;中等學校在校學生0.78萬人;高等學校在校學生2.62萬人。全市專任教師1.60萬人。其中,高等學校專任教師0.16萬人;普通中學專任教師0.75萬人。幼兒園在園幼兒6.557萬人。全年文化系統藝術表演團演出642場次,觀眾334萬人次;公共圖書館共5個,藏書84.4萬冊。衛生體育事業不斷進步。年末擁有衛生機構1090所。其中,醫院30所,擁有病床7176張,衛生工作人員10938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8218人,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946人,注冊護士3612人。
全年縣及縣以上各級體委舉辦運動會3場次,參加運動會運動員3239人次。全年在省級以上比賽獲獎牌數450枚,其中,金牌164枚,銀牌145枚,銅牌141枚。
百姓生活
收入水平持續提高。全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25元,超過全省平均水平2316元,比上年增長9.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47元,超過全省3727元,增長11.4%。兩個收入的增速均快于同期地區生產總值和財政總收入的增速。
消費水平持續提高。2014年,城鄉居民消費領域不斷拓寬,消費由滿足生存需要向著享受型和發展型轉變,交通、通訊、文教娛樂、休閑旅游等成為消費的主要熱點。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76927元,比上年增長9.1%;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8282元,增長11.1%。全市限上企業商品零售中,金銀珠寶類、日用品類、通訊器材類和汽車類等消費領域銷售額均實現了10%以上的增長,其中汽車類更是超過了20%的增長。
社會保障水平持續提高。2014年末,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41.2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88萬人;失業保險基金征繳總額3232.36萬元,增加275.36萬元;農村低保補助水平提高到145.9元從月,較上年增加20.9元/月;城市低保補差水平提高到2707元/人月,增加305元/人月。
園區建設
目前,我市擁有三個工業園區,分別是國家級的景德鎮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獨具特色的景德鎮陶瓷工業園區和引領縣域經濟發展的樂平工業園區。經過多年的發展,園區的承載能力和集聚效應不斷增強。
企業資產不斷擴大。年末,全市工業園區企業資產高達346.4.6億元,比年初增長18.6%。分園區看,高新區資產總計182.18億元,增長4.7%;陶瓷工業園區資產總計83.57億元,增長21.8%;樂平工業園區資產總計80.71億元,增長38.6%。
工業增加值增長穩健。全年全市工業園區內工業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204.56億元,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54.4%,比上年增長10.5%。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00.76億元,增長10.4%;規模以下企業3.8億元,增長13.5%。分園區看,高新區工業增加值86.05億元,增長9.5%。樂平工業園區工業增加值75.22億元,增長10.4%。陶瓷工業園區工業增加值43.29億元,增長12.2%。
主營業務收入再上臺階。2014年,全市工業園區內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903.99億元,首次破900億元關口,又上新臺階,比上年增長12.5%。其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757.77億元,增長14.6%。分園區看,高新區主營業務收入434.80億元,排名全省工業園區第16位,增長12.3%c,樂平工業園區主營業務收入283.46億元,排名全省工業園區第28位,增長10.8%。陶瓷工業園區主營業務收入185.73億元,排名全省工業園區第50位,增長15.6%。
看過“景德鎮概況導游詞“的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