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應該怎么制定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九年級人教版物理教案文庫 九年級人教版物理教案電子版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知道內能的兩個作用。
能力目標
能列舉生產和生活中應用內能的實例。
情感目標
感受到內能的利用和科技發展的聯系。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提出問題入手,引入了內能是怎樣使用的,并指出了利用內能來加熱,列舉實例說明了很多利用內能的例子,又重點分析了利用內能取暖的發展過程,并聯系環境保護等分析了這個發展過程。
教材直接談到利用內能還可以做功,用實驗證明了內能能夠做功,并分析了這個實驗,能表現出熱機中能量轉化的基本過程,又闡明了利用這個實驗的原理可以制造出熱機,并說明了熱機的發明及其改進對現代工業的影響。
教法建議
本節教學要聯系大量的科技資料,“利用內能來加熱”比較直觀,可以讓學生從提供的資料中分析,并從某個方面上敘述內能利用的發展情況,例如分析課本上提到的“用內能來取暖”的發展情況。本內容的教學要注意緊密結合實際情況,學習生產生活中有益的利用內能的方法,對于不合理的利用要能提出建議。
“利用內能來做功”要注意實驗教學,從實驗中觀察現象,分析產生現象的原因,并聯系實際思考實驗的作用和意義,教師可以提供大量的資料,學生從中分析和學習如何利用內能做功的,并從材料中體驗到科技的發展。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內能的利用
【重難點】內能的兩個應用:利用內能來加熱和利用內能來做功。從實驗中分析能量的轉化和聯系實際的應用。
【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程引入
方法1、聯系上一節的內容,知道了人類利用燃料燃燒獲得大量的內能,那么人們是如何利用這些內能的呢?可以提供資料,學生閱讀,知道內能的一個重要的應用是用來加熱。
方法2、對于基礎較好的班級,可以讓學生分析社區生活中哪些方面利用了內能,這說明內能的一個重要應用是用來加熱。
二、利用內能來加熱
方法1、教師提供關于取暖的資料,學生分析取暖的發展過程,說明從火爐取暖到鍋爐集體供暖再到熱電站供暖的優點: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和改善了環境衛生。
方法2、對于基礎較好的。班級,可以讓學生做調查和利用信息學習,教師提出課題,學生自行設計方案,并再此基礎上設計實施方案,做評估和實驗,得出一些結論。教師可提供的方案可以是:調查社區供暖;查閱世界上先進的供暖方法。
三、利用內能來做功
方法1、實驗教學,做好水蒸氣推開活塞的實驗,學生從實驗中學習如下問題:觀察實驗的現象;分析活塞退出的原因;思考實驗過程中能量的轉化;實驗說明了什么;從實驗中能受到什么啟示。在此基礎上介紹利用內能做功制造了熱機,說明工業化社會的出現有賴于熱機的發明和改進。
方法2、對于基礎較好的班級,用上面的方法1進行實驗,然后可以提供資料或學生查找資料,從利用內能來做功開始,到應用,到科技的發展,使學生體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
【板書設計】
第二節內能的利用
一、利用內能來加熱
本質:能量(內能)的轉移。
二、利用內能來做功
1、實驗:水蒸氣推開活塞。
2、熱機:利用內能做功的機器。
3、能量轉化:內能轉化為機械能。
4、熱機的應用。
探究活動
實驗探究:蔬菜大棚中內能的利用
【課題】蔬菜大棚中內容的利用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調查蔬菜大棚中內能的利用,并對其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議。
【備注】
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現新問題。
探究活動范例:城市供熱
活動內容
調查及認識城市供熱。
活動目的
1、培養學生調查研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觀察實驗能力和關注社會的意識及創新決策能力。
活動準備
1、復習與熱相關的內能及能量的相互轉化的知識。
2、分成四個小組,制定調查方案。
活動過程
1、分組調查階段
①學生個人調查自家使用供熱設備及燃料情況。
②一、二小組學生調查學校廚房及教師家供熱方式。
③三、四小組學生調查蘄春縣醫院的供熱方式。
2、課堂討論階段
在學生課外觀察、實驗及調查的基礎上進行課堂交流、討論。
①介紹內能的利用:利用內能做功(內燃機)和利用內能加熱。
②教師適當引導學生小結供熱方式:
?燃燒燃料供熱
燃料種類包括煤、石油(汽油、柴油)、天然氣、酒精、炭、柴、草、沼氣(介紹沼氣使用好處)燃燒后能量轉化是燃料化學能轉化為內能。
?電能供熱
供熱用電器種類包括電爐、電飯煲、電熱毯、電取暖器、電熱拖鞋、宇航員穿的電熱保溫裝置等。(介紹電能供熱好處是熱效率高、無污染、操作簡便)其能量轉化是由電能轉化為內能。
獲得電能的方式有哪些?
化學能(火力發電站);水能(葛州壩水力發電站、三峽工程等);風能(沿海島嶼和草原牧區的風車田);核能(原子反應堆,介紹:浙江秦山、廣東大亞灣核電站、韓國、日本最近核電站因事故關閉,俄羅斯因“千年蟲”與美國聯合核查核電站,土耳其準備建核電站招標開始等,培養學生關注科技對社會的影響,形成社會意識。)
?光能供熱
轉換裝置包括太陽灶、太陽爐、太陽能熱水器(介紹其結構及其宣傳口號“一次投資終身受益的綠色能源”。介紹東南亞地區對太陽能利用的政策。(介紹光能供熱優點是無污染的天然能源)其能量轉化是由光能轉化為內能。
③匯報對集中供熱情況調查的結果
城市、農村各2名學生介紹自家供熱方式。
引導分析分散供熱缺點:效率低、能源消耗大、廢氣廢渣污染環境。
二小組學生代表分別介紹學校、醫院供熱方式。
學校鍋爐產生熱水、熱氣來蒸飯,利用余熱給教師、學生提供開水、熱水,學校教師沒有人使用煤。
學生計算:學校利用余熱供開水0。10元/瓶;一個蜂窩煤0。18元,能燒三瓶開水,每瓶攤0。06元,水費0。02元/瓶,煤爐一般只能使用3個月,每瓶攤成本0。04元,實際家內燃煤供開水費用達0。12元/瓶。另外,燃煤處鐵制品、鋁制品、電器銹蝕嚴重,老化快。
縣醫院內,鍋爐燃煤產生熱氣,通過管道輸送至廚房、各科室提供開水、熱水,供手術室、婦產科等科室取暖。通過分析,學生認為集中供熱是供熱的較好方式。
④介紹集中供熱:
集中供熱指在城市一較大區域內,利用集中熱源,向該區域內工廠及民用建筑供應生產、生活用熱。用大型或較大型的高效鍋爐取代分散的小鍋爐,使鍋爐熱效率達80%~90%以上。集中供熱發達國家有俄羅斯(1985年蘇聯集中供熱普及率70%)、德國(集中供熱普及率90%)、北歐、東歐。
熱電聯產(chp):采用蒸汽輪機驅動發電機發電,廢氣用來對現有鍋爐裝置補充加熱。火力發電效率30%~35%,供熱、發電聯合的chp總效率達80%。
3、供熱對環境的影響
大氣污染:煤燃燒生成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形成被稱“空中死神”的酸雨、酸霧。煤氣等燃料生成了“溫室效應”的罪惡魁首的二氧化碳。柴燃燒破壞森林,使生態環境惡化。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
能源危機是世界問題,保護生態環境,使用綠色能源——太陽能和先進的供熱技術如熱電聯產等提高熱效率,節約能源是每一個公民的義務。
4、作業
各小組以調查為基礎寫一篇小論文《我家的供熱》
活動小結
供熱涉及能源、內能、熱傳遞、熱效率等內容,學生常熟視無睹,通過本次教學活動,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留心生活的意識大大增強,比如不僅僅就事物的單方面來思考問題,而是多層次、多角度來分析問題。考慮實用性的同時,考慮它的經濟價值等。
九年級人教版物理教案文庫 九年級人教版物理教案電子版篇二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浮力》為九年級第十三章《壓強和浮力》的五、六二節,本章知識是以前力學的延伸擴展,是初中力學部分的一個重點。《浮力》則主要講述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體的浮沉條件和浮力的應用,是對密度、力、力的平衡、壓強等知識的深化。與過去的教學大綱相比,新教材力求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密切聯系社會生活實際,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課程理念。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進一步了解浮力的現象,加深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體的浮沉條件和浮力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分析,了解浮力的產生。通過收集、交流關于浮力應用的資料,了解浮力應用的社會價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樂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識的興趣,養成協作、探究問題的意識,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3、教學重難點:
重點: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應用。
難點:浮力的應用和物體的浮沉條件。
4、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彈簧秤、細線、水、大燒杯、食鹽、雞蛋、金屬塊等
二、說教法
通過設置情景,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把各知識點涉及的內容、問題展示給學生,以學生討論、分析解決問題為主,通過學生活動,把浮力知識有機地進行歸納,串聯起來。得出解決浮力問題的一般方法,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對知識系統整理歸納和提煉的能力,以及知識應用能力。采用多媒體和實驗相結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學重點及突破教學難點,同時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說學法
本節課通過學生參與探究,相互交流,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通過學生上臺演示實驗,將課堂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讓學生初步建立應用科學知識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說教學程序設計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學法的要求,為了更好地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對本節課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
1、創設情景,激趣引入(5分鐘)
利用多媒體創設“死海不死”的故事情節,激發學生興趣, 誘發探索欲望,引入復習課。采用多媒體,生動活潑,交互性好,能調動學生全部感官,程度地激發學生興趣。
九年級人教版物理教案文庫 九年級人教版物理教案電子版篇三
萬有引力與航天
(一)知識網絡
托勒密:地心說
人類對行 哥白尼:日心說
星運動規 開普勒 第一定律(軌道定律)
行星 第二定律(面積定律)
律的認識 第三定律(周期定律)
運動定律
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
萬有引力定律的內容
萬有引力定律 f=g
引力常數的測定
萬有引力定律 稱量地球質量m=
萬有引力 的理論成就 m=
與航天 計算天體質量 r=r,m=
m=
人造地球衛星 m=
宇宙航行 g = m
mr
ma
第一宇宙速度7.9km/s
三個宇宙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11.2km/s
地三宇宙速度16.7km/s
宇宙航行的成就
(二)、重點內容講解
計算重力加速度
1 在地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在忽略地球自轉的情況下,可用萬有引力定律來計算。
g=g =6.67_ _ =9.8(m/ )=9.8n/kg
即在地球表面附近,物體的重力加速度g=9.8m/ 。這一結果表明,在重力作用下,物體加速度大小與物體質量無關。
2 即算地球上空距地面h處的重力加速度g’。有萬有引力定律可得:
g’= 又g= ,∴ = ,∴g’= g
3 計算任意天體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有萬有引力定律得:
g’= (m’為星球質量,r’衛星球的半徑),又g= ,
∴ = 。
星體運行的基本公式
在宇宙空間,行星和衛星運行所需的向心力,均來自于中心天體的萬有引力。因此萬有引力即為行星或衛星作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因此可的以下幾個基本公式。
1 向心力的六個基本公式,設中心天體的質量為m,行星(或衛星)的圓軌道半徑為r,則向心力可以表示為: =g =ma=m =mr =mr =mr =m v。
2 五個比例關系。利用上述計算關系,可以導出與r相應的比例關系。
向心力: =g ,f∝ ;
向心加速度:a=g , a∝ ;
線速度:v= ,v∝ ;
角速度: = , ∝ ;
周期:t=2 ,t∝ 。
3 v與 的關系。在r一定時,v=r ,v∝ ;在r變化時,如衛星繞一螺旋軌道遠離或靠近中心天體時,r不斷變化,v、 也隨之變化。根據,v∝ 和 ∝ ,這時v與 為非線性關系,而不是正比關系。
一個重要物理常量的意義
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和牛頓第二定律可得:g =mr ∴ 。這實際上是開普勒第三定律。它表明 是一個與行星無關的物理量,它僅僅取決于中心天體的質量。在實際做題時,它具有重要的物理意義和廣泛的應用。它同樣適用于人造衛星的運動,在處理人造衛星問題時,只要圍繞同一星球運轉的衛星,均可使用該公式。
估算中心天體的質量和密度
1 中心天體的質量,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表達式可得:g =mr ,∴m=
2 中心天體的密度
方法一:中心天體的密度表達式ρ= ,v= (r為中心天體的半徑),根據前面m的表達式可得:ρ= 。當r=r即行星或衛星沿中心天體表面運行時,ρ= 。此時表面只要用一個計時工具,測出行星或衛星繞中心天體表面附近運行一周的時間,周期t,就可簡捷的估算出中心天體的平均密度。
方法二:由g= ,m= 進行估算,ρ= ,∴ρ=
(三)常考模型規律示例總結
1、 對萬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1)萬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中任何兩個物體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這兩個物體的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跟它們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兩物體間引力的方向沿著二者的連線。
(2)公式表示:f= 。
(3)引力常量g:①適用于任何兩物體。
②意義:它在數值上等于兩個質量都是1kg的物體(可看成質點)相距1m時的相互作用力。
③g的通常取值為g=6。67×10-11nm2/kg2。是英國物理學家卡文迪許用實驗測得。
(4)適用條件:①萬有引力定律只適用于質點間引力大小的計算。當兩物體間的距離遠大于每個物體的尺寸時,物體可看成質點,直接使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
②當兩物體是質量均勻分布的球體時,它們間的引力也可以直接用公式計算,但式中的r是指兩球心間的距離。
③當所研究物體不能看成質點時,可以把物體假想分割成無數個質點,求出兩個物體上每個質點與另一物體上所有質點的萬有引力,然后求合力。(此方法僅給學生提供一種思路)
(5)萬有引力具有以下三個特性:
①普遍性:萬有引力是普遍存在于宇宙中的任何有質量的物體(大到天體小到微觀粒子)間的相互吸引力,它是自然界的物體間的基本相互作用之一。
②相互性:兩個物體相互作用的引力是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符合牛頓第三定律。
③宏觀性:通常情況下,萬有引力非常小,只在質量巨大的天體間或天體與物體間它的存在才有宏觀的物理意義,在微觀世界中,粒子的質量都非常小,粒子間的萬有引力可以忽略不計。
〖例1〗設地球的質量為m,地球的半徑為r,物體的質量為m,關于物體與地球間的萬有引力的說法,正確的是:
a、地球對物體的引力大于物體對地球的引力。
物體距地面的高度為h時,物體與地球間的萬有引力為f= 。
物體放在地心處,因r=0,所受引力無窮大。
d、物體離地面的高度為r時,則引力為f=
〖答案〗d
〖總結〗(1)矯揉造作配地球之間的吸引是相互的,由牛頓第三定律,物體對地球與地球對物體的引力大小相等。
(2)f= 。中的r是兩相互作用的物體質心間的距離,不能誤認為是兩物體表面間的距離。
(3)f= 適用于兩個質點間的相互作用,如果把物體放在地心處,顯然地球已不能看為質點,故選項c的推理是錯誤的。
〖變式訓練1〗對于萬有引力定律的數學表達式f=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公式中g為引力常數,是人為規定的。
b、r趨近于零時,萬有引力趨于無窮大。
c、m1、m2之間的引力總是大小相等,與m1、m2的質量是否相等無關。
d、m1、m2之間的萬有引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對平衡力。
〖答案〗c
2、 計算中心天體的質量
解決天體運動問題,通常把一個天體繞另一個天體的運動看作勻速圓周運動,處在圓心的天體稱作中心天體,繞中心天體運動的天體稱作運動天體,運動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所需的向心力由中心天體對運動天體的萬有引力來提供。
式中m為中心天體的質量,sm為運動天體的質量,a為運動天體的向心加速度,ω為運動天體的角速度,t為運動天體的周期,r為運動天體的軌道半徑。
(1)天體質量的估算
通過測量天體或衛星運行的周期t及軌道半徑r,把天體或衛星的運動看作勻速圓周運動。根據萬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 ,得
注意: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求得的質量m是位于圓心的天體質量(一般是質量相對較大的天體),而不是繞它做圓周運動的行星或衛星的m,二者不能混淆。
用上述方法求得了天體的質量m后,如果知道天體的半徑r,利用天體的體積 ,進而還可求得天體的密度。 如果衛星在天體表面運行,則r=r,則上式可簡化為
規律總結:
掌握測天體質量的原理,行星(或衛星)繞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是由萬有引力來提供的。
物體在天體表面受到的重力也等于萬有引力。
注意挖掘題中的隱含條件:飛船靠近星球表面運行,運行半徑等于星球半徑。
(2)行星運行的速度、周期隨軌道半徑的變化規律
研究行星(或衛星)運動的一般方法為:把行星(或衛星)運動當做勻速圓周運動,向心力來源于萬有引力,即:
根據問題的實際情況選用恰當的公式進行計算,必要時還須考慮物體在天體表面所受的萬有引力等于重力,即
(3)利用萬有引力定律發現海王星和冥王星
〖例2〗已知月球繞地球運動周期t和軌道半徑r,地球半徑為r求(1)地球的質量?(2)地球的平均密度?
〖思路分析〗
設月球質量為m,月球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
則: ,
(2)地球平均密度為
答案: ;
總結:①已知運動天體周期t和軌道半徑r,利用萬有引力定律求中心天體的質量。
②求中心天體的密度時,求體積應用中心天體的半徑r來計算。
〖變式訓練2〗人類發射的空間探測器進入某行星的引力范圍后,繞該行星做勻速圓周運動,已知該行星的半徑為r,探測器運行軌道在其表面上空高為h處,運行周期為t。
(1)該行星的質量和平均密度?(2)探測器靠近行星表面飛行時,測得運行周期為t1,則行星平均密度為多少?
答案:(1) ; (2)
3、 地球的同步衛星(通訊衛星)
同步衛星:相對地球靜止,跟地球自轉同步的衛星叫做同步衛星,周期t=24h,同步衛星又叫做通訊衛星。
同步衛星必定點于赤道正上方,且離地高度h,運行速率v是確定的。
設地球質量為 ,地球的半徑為 ,衛星的質量為 ,根據牛頓第二定律
設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則
以上兩式聯立解得:
同步衛星距離地面的高度為
同步衛星的運行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同
注意:赤道上隨地球做圓周運動的物體與繞地球表面做圓周運動的衛星的區別
在有的問題中,涉及到地球表面赤道上的物體和地球衛星的比較,地球赤道上的物體隨地球自轉做圓周運動的圓心與近地衛星的圓心都在地心,而且兩者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半徑均可看作為地球的r,因此,有些同學就把兩者混為一談,實際上兩者有著非常顯著的區別。
地球上的物體隨地球自轉做勻速圓周運動所需的向心力由萬有引力提供,但由于地球自轉角速度不大,萬有引力并沒有全部充當向心力,向心力只占萬有引力的一小部分,萬有引力的另一分力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物體所受的重力(請同學們思考:若地球自轉角速度逐漸變大,將會出現什么現象?)而圍繞地球表面做勻速圓周運動的衛星,萬有引力全部充當向心力。
赤道上的物體隨地球自轉做勻速圓周運動時由于與地球保持相對靜止,因此它做圓周運動的周期應與地球自轉的周期相同,即24小時,其向心加速度
;而繞地球表面運行的近地衛星,其線速度即我們所說的第一宇宙速度,
它的周期可以由下式求出:
求得 ,代入地球的半徑r與質量,可求出地球近地衛星繞地球的運行周期t約為84min,此值遠小于地球自轉周期,而向心加速度 遠大于自轉時向心加速度。
已知地球的半徑為r=6400km,地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 ,若發射一顆地球的同步衛星,使它在赤道上空運轉,其高度和速度應為多大?
:設同步衛星的質量為m,離地面的高度的高度為h,速度為v,周期為t,地球的質量為m。同步衛星的周期等于地球自轉的周期。
①
②
由①②兩式得
又因為 ③
由①③兩式得
:
:此題利用在地面上 和在軌道上 兩式聯立解題。
下面關于同步衛星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同步衛星和地球自轉同步,衛星的高度和速率都被確定
b 。同步衛星的角速度雖然已被確定,但高度和速率可以選擇,高度增加,速率增大;高度降低,速率減小
c 。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周期是114分鐘,比同步衛星的周期短,所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離地面的高度比同步衛星低
d 。同步衛星的速率比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的速率小
:acd
三、第七章機械能守恒定律
(一)、知識網絡
(二)、重點內容講解
1、機車起動的兩種過程
一恒定的功率起動
機車以恒定的功率起動后,若運動過程所受阻力f不變,由于牽引力f=p/v隨v增大,f減小。根據牛頓第二定律a=(f-f)/m=p/mv-f/m,當速度v增大時,加速度a減小,其運動情況是做加速度減小的加速運動。直至f=f時,a減小至零,此后速度不再增大,速度達到值而做勻速運動,做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是
vm=p/f,下面是這個動態過程的簡單方框圖
速度 v 當a=0時
a =(f-f)/m 即f=f時 保持vm勻速
f =p/v v達到vm
變加速直線運動 勻速直線運動
這一過程的v-t關系如圖所示
車以恒定的加速度起動
由a=(f-f)/m知,當加速度a不變時,發動機牽引力f恒定,再由p=f?v知,f一定,發動機實際輸出功p 隨v的增大而增大,但當增大到額定功率以后不再增大,此后,發動機保持額定功率不變,繼續增大,牽引力減小,直至f=f時,a=0 ,車速達到值vm= p額 /f,此后勻速運動
在p增至p額之前,車勻加速運動,其持續時間為
t0 = v0/a= p額/f?a = p額/(ma+f’)a
(這個v0必定小于vm,它是車的功率增至p額之時的瞬時速度)計算時,先計算出f,f-f’=ma ,再求出v=p額/f,最后根據v=at求t
在p增至p額之后,為加速度減小的加速運動,直至達到vm.下面是這個動態過程的方框圖。
勻加速直線運動 變加速直線運動
勻速直線運動 v
vm
注意:中的僅是機車的牽引力,而非車輛所受的合力,這一點在計算題目中極易出錯。
實際上,飛機’輪船’火車等交通工具的行駛速度受到自身發動機額定功率p和運動阻力f兩個因素的共同制約,其中運動阻力既包括摩擦阻力,也包括空氣阻力,而且阻力會隨著運動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要提高各種交通工具的行駛速度,除想辦法提高發動機的額定功率外,還要想辦法減小運動阻力,汽車等交通工具外型的流線型設計不僅為了美觀,更是出于減小運動阻力的考慮。
2、 動能定理
內容:合力所做的功等于物體動能的變化
表達式:w合=ek2-ek1=δe或w合= mv22/2- mv12/2 。其中ek2表示一個過程的末動能mv22/2,ek1表示這個過程的初動能mv12/2。
物理意義:動能地理實際上是一個質點的功能關系,即合外力對物體所做的功是物體動能變化的量度,動能變化的大小由外力對物體做的總功多少來決定。動能定理是力學的一條重要規律,它貫穿整個物理教材,是物理課中的學習重點。
說明:動能定理的理解及應用要點
動能定理的計算式為標量式,v為相對與同一參考系的速度。
動能定理的研究對象是單一物體,或者可以看成單一物體的物體系。
動能定理適用于物體的直線運動,也適用于曲線運動;適用于恒力做功,也適用于變力做功,力可以是各種性質的力,既可以同時作用,也可以分段作用。只要求出在作用的過程中各力做功的多少和正負即可。這些正是動能定理解題的優越性所在。
若物體運動的過程中包含幾個不同過程,應用動能定理時,可以分段考慮,也可以考慮全過程作為一整體來處理。
3、動能定理的應用
一個物體的動能變化δek與合外力對物體所做的功w具有等量代換關系,若δek?0,表示物體的動能增加,其增加量等于合外力對物體所做的正功;若δek?0,表示物體的動能減小,其減少良等于合外力對物體所做的負功的絕對值;若δek=0,表示合外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等于零。反之亦然。這種等量代換關系提供了一種計算變力做功的簡便方法。
動能定理中涉及的物理量有f、l、m、v、w、ek等,在處理含有上述物理量的力學問題時,可以考慮使用動能定理。由于只需從力在整個位移內的功和這段位移始末兩狀態動能變化去考察,無需注意其中運動狀態變化的細節,又由于動能和功都是標量,無方向性,無論是直線運動還是曲線運動,計算都會特別方便。
動能定理解題的基本思路
選取研究對象,明確它的運動過程。
分析研究對象的受力情況和各個力做功情況然后求各個外力做功的代數和。
明確物體在過程始末狀態的動能ek1和ek2。
列出動能定理的方程w合=ek2-ek1,及其他必要的解題過程,進行求解。
4、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基本思路:
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時,相互作用的物體間的力可以是變力,也可以是恒力,只要符合守恒條件,機械能就守恒。而且機械能守恒定律,只涉及物體第的初末狀態的物理量,而不須分析中間過程的復雜變化,使處理問題得到簡化,應用的基本思路如下:
選取研究對象-----物體系或物體。
根據研究對象所經右的物理過程,進行受力、做功分析,判斷機械能是否守恒。
恰當地選取參考平面,確定對象在過程的初末狀態時的機械能。(一般選地面或最低點為零勢能面)
根據機械能守恒定律列方程,進行求解。
注意:(1)用機械能守恒定律做題,一定要按基本思路逐步分析求解。
(2)判斷系統機械能是否守怛的另外一種方法是:若物體系中只有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而無機械能與其它形式的能的轉化,則物體系機械能守恒。
(三)常考模型規律示例總結
1、 機車起動的兩種過程
(1)一恒定的功率起動
機車以恒定的功率起動后,若運動過程所受阻力f不變,由于牽引力f=p/v隨v增大,f減小。根據牛頓第二定律a=(f-f)/m=p/mv-f/m,當速度v增大時,加速度a減小,其運動情況是做加速度減小的加速運動。直至f=f時,a減小至零,此后速度不再增大,速度達到值而做勻速運動,做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是
vm=p/f,下面是這個動態過程的簡單方框圖
速度 v 當a=0時
a =(f-f)/m 即f=f時 保持vm勻速
f =p/v v達到vm
變加速直線運動 勻速直線運動
(2)車以恒定的加速度起動
由a=(f-f)/m知,當加速度a不變時,發動機牽引力f恒定,再由p=f?v知,f一定,發動機實際輸出功p 隨v的增大而增大,但當增大到額定功率以后不再增大,此后,發動機保持額定功率不變,繼續增大,牽引力減小,直至f=f時,a=0 ,車速達到值vm= p額 /f,此后勻速運動
在p增至p額之前,車勻加速運動,其持續時間為
t0 = v0/a= p額/f?a = p額/(ma+f’)a
(這個v0必定小于vm,它是車的功率增至p額之時的瞬時速度)計算時,先計算出f,f-f’=ma ,再求出v=p額/f,最后根據v=at求t
在p增至p額之后,為加速度減小的加速運動,直至達到vm.下面是這個動態過程的方框圖。
勻加速直線運動 變加速直線運動
勻速直線運動 v
這一過程的關系可由右圖所示 vm
注意:中的僅是機車的牽引力,而非車輛所受的合力,這 v0
一點在計算題目中極易出錯。
實際上,飛機’輪船’火車等交通工具的行駛速度受到自身發動機額定功率p和運動阻力f兩個因素的共同制約,其中運動阻力既包括摩擦阻力,也包括空氣阻力,而且阻力會隨著運動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要提高各種交通工具的行駛速度,除想辦法提高發動機的額定功率外,還要想辦法減小運動阻力,汽車等交通工具外型的流線型設計不僅為了美觀,更是出于減小運動阻力的考慮。
一汽車的額定功率為p0=100kw,質量為m=10×103,設阻力恒為車重的0.。1倍,取
若汽車以額定功率起①所達到的速度vm②當速度v=1m/s時,汽車加速度為少?③加速度a=5m/s2時,汽車速度為多少?g=10m/s2
若汽車以的加速度a=0.5m/s2起動,求其勻加速運動的最長時間?
①汽車以額定功率起動,達到速度時,阻力與牽引力相等,依題,所以 vm=p0/f=p0/f=p0/0.1mg=10m/s
②汽車速度v1=1m/s時,汽車牽引力為f1
f1=p0/v1==1×105n
汽車加速度為 a1
a1=(f1-0.1mg)/m=90m/s2
③汽車加速度a2=5m/s2時,汽車牽引力為f2
f2-0.1mg=ma2 f2=6×104n
汽車速度v2=p0/f2=1.67m/s
汽車勻加速起動時的牽引力為:
f=ma+f=ma+0.1mg =(10×103×0.5+10×103×10)n=1.5×104n
達到額定功率時的速度為:vt=p額/f=6.7m/s
vt即為勻加速運動的末速度,故做勻加速運動的最長時間為:
t=vt/a=6.7/0.5=13.3s
1 ①vm=10m/s ②a1=90m/s2 ③v2=1.67m/s
2、 t=13.3s
⑴機車起動過程中,發動機的功率指牽引力的功率,發動機的額定功率指的是該機器正常工作時的輸出功率,實際輸出功率可在零和額定值之間取值。所以,汽車做勻加速運動的時間是受額定功率限制的。
⑵飛機、輪船、汽車等交通工具勻速行駛的速度受額定功率的限制,所以要提高速度,必須提高發動機的額定功率,這就是高速火車和汽車需要大功率發動機的原因。此外,要盡可能減小阻力。
⑶本題涉及兩個速度:一個是以恒定功率起動的速度v1,另一個是勻加速運動的速度v2,事實上,汽車以勻加速起動的過程中,在勻加速運動后還可以做加速度減小的運動,由此可知,v2>v1
汽車發動機的額定功率為60kw,汽車質量為5t,運動中所受阻力的大小恒為車重的0.1倍。
若汽車以恒定功率啟動,汽車所能達到的速度是多少?當汽車以5m/s時的加速度多大?
若汽車以恒定加速度0.5m/s2啟動,則這一過程能維持多長時間?這一過程中發動機的牽引力做功多少?
(1)12m/s , 1.4m/s2 (2) 16s , 4.8×105j
2、 動能定理
內容和表達式
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體動能的變化,即
w = ek2-ek1
動能定理的應用技巧
一個物體的動能變化δek與合外力對物體所做的功w具有等量代換關系。若δek>0,表示物體的動能增加,其增加量等于合外力對物體所做的正功;若δek<0,表示物體的動能減少,其減少量等于合外力對物體所做的負功的絕對值;若δek=0,表示合外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為零。反之亦然。這種等量代換關系提供了一種計算變力做功的簡便方法。
動能定理中涉及的物理量有f、s、m、v、w、ek等,在處理含有上述物理量的力學問題時,可以考慮使用動能定理。由于只需從力在整個位移內的功和這段位移始末兩狀態的動能變化去考慮,無需注意其中運動狀態變化的細節,又由于動能和功都是標量,無方向性,無論是直線運動還是曲線運動,計算都會特別方便。當題給條件涉及力的位移,而不涉及加速度和時間時,用動能定理求解比用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公式求解簡便用動能定理還能解決一些用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公式難以求解的問題,如變力做功過程、曲線運動等。
3、 機械能守恒
系統內各個物體若通過輕繩或輕彈簧連接,則各物體與輕彈簧或輕繩組成的系統機械能守恒。
我們可以從三個不同的角度認識機械能守恒定律:
從守恒的角度來看:過程中前后兩狀態的機械能相等,即e1=e2;
從轉化的角度來看:動能的增加等于勢能的減少或動能的減少等于勢能的增加,△ek=-△ep
從轉移的角度來看:a物體機械能的增加等于b物體機械能的減少△ea=-△eb
解題時究竟選取哪一個角度,應根據題意靈活選取,需注意的是:選用(1)式時,必須規定零勢能參考面,而選用(2)式和(3)式時,可以不規定零勢能參考面,但必須分清能量的減少量和增加量。
〖例2〗如圖所示,一輕彈簧固定于o點,另一端系一重物,將重物從與懸點在同一水平面且彈簧保持原長的a點無初速度地釋放,讓它自由擺下,不計空氣阻力,在重物由a點向最低點的過程中,正確的說法有:
a、重物的重力勢能減少。 b、重物的機械能減少。
c、重物的動能增加,增加的動能等于重物重力勢能的減少量。
d、重物和輕彈簧組成的每每機械能守恒。
〖答案〗abd
九年級人教版物理教案文庫 九年級人教版物理教案電子版篇四
一。 指導思想:
新學期又開始了,本人繼續在市局“平衡發展,重視全體”,“培養高素質的學生”的指導思想領導下,在認真總結自己上學期工作得失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教學工作實際,特制定如下一系列教學工作計劃。
二。工作目標:
1、 每一個學生能將教材中的所有實驗進行熟練地操作,使他們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識的操作能力;
2、 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學生能運用所的物理知識去解答生活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要得到提高;
三。情況分析
本人所教的九年級6、7、8三個班中,6班、7班的基礎比較差,對物理知識的理解能力比較弱,8班的基礎整體很好,已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識,并能靈活的應用。
四。教學內容
主要是以復習為主,系統地復習初二、初三的物理知識。
五。 工作措施:
1、 認真學習教學大綱,領會本科目在教學中的具體要求。新教材是然不同于過去的要求,因為新教材其靈活性加強了,難度降底了,實踐性變得更為明確了。教師必須認真領會其精神實質,對于每一項要求要落到實處,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難度。
2、 注重教材體系,加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新教材不僅在傳授文化知識,更注重于培養能力。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類實驗,做到一個一個學生過好訓練關,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練為止。每一個實驗都要寫好實驗報告,寫好實驗體會。
3、 講求教學的。多樣性與靈活性,努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學不能默守陳規,應該要時時更新教學方法。本期我要繼續實踐好興趣教學法,雙向交流法,還要充分運用多媒體,進行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讓科學進入物理課堂,讓新的理念武裝學生頭腦。使得受教育的學生:學習的觀念更新,學習的內容科學,學習的方法優秀。
4、 嚴格要求學生,練好學生扎實功底。學生雖逐步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性,也會學習,愛學習,但終究學生的自制力不及成人。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以學生嚴格要求,不能放松任何一個細節的管理。做到課前有預習,課后有復習,課堂勤學習;每課必有一練,杜絕學生不做作業、少做作業,嚴禁學生抄襲他人作業;教育學生養成獨立思問題的能力,使每一個學生真正做到學習成為自已終身的樂趣。
5、 開展好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培養學生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課外活動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在狠抓課堂教學的同時,要注重利用業余時間,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有意義的課外教學活動。
6、 加強教師自身的業務進修,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本期我在教學之余,要認真學習大學有關的物理課程,擴大自己的學識范圍,學習有關教育教學理論,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增進教學藝術。多聽課,吸取他人教學之長,全期力爭聽課達15節以上。
六、教學進度:略
九年級人教版物理教案文庫 九年級人教版物理教案電子版篇五
《熱機效率和環境保護》
一、導課。
1、復習提問:什么是機械效率?
熱機是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的機器,它跟所有機械一樣,也有效率的問題。熱機的產生和發展,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人類文明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的問題。這一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熱機效率和環境的保護。
2、引入新課。
二、熱機的能量損失。
1、提出問題,熱機把燃料所蘊藏的化學能除了做有用功以外;同時還有哪些形式損失能量?
2、梳理總結,說出熱機燃料釋放能量的主要走向。
三、熱機效率。
1、引出熱機效率的概念,提出自學要求,看課本相關內容畫出熱機效率
2、組織學生討論:如何提高熱機效率
四、環境保護。
1、熱機給人類生活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什么問題,你覺得應怎樣解決這些問題?
2、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并通過學生的展示予以肯定。
五、出示目標,學生小結。
六、鞏固練習:
1、熱機是把能轉化為能的機械,在熱機里,轉變為的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燒所釋放的能量的比值稱為熱機效率。
2、如何提高熱機效率,是減少能源消耗的重要問題,要提高熱機效率,其主要途徑是減少熱機工作中的各種損失,其次是保證良好的,減少機械損失。
3、為節約能源,需提高熱機的效率,下列措施中不能提高效率的是()
a、盡量使燃料充分燃燒。
b、盡量增加熱機的工作時間。
c、盡量減少廢氣帶走的熱量。
d、盡量減少熱機部件間的摩擦。
4、目前,社會上有一些舊的被淘汰的內燃機,從長遠看,你認為有必要修一修再使用嗎?說明原因。
九年級人教版物理教案文庫 九年級人教版物理教案電子版篇六
一、本學期教學內容
1、講完第二冊物理書的第15、16兩章。
2、 復習初中物理第一冊和第二冊。
3、 做好分部和綜合訓練。
二、復習的重點和難點
1、 力學和電學兩大部分。 力學的重點是壓強、浮力、杠桿、機械效率。而且出題的綜合性較強,與前面學過的力的平衡等知識聯系密切。
其中浮力是歷年中考的熱點,也是中考的難點,也是學生認為是最難入手的知識。
電學的重點是歐姆定律、電功率。它們的綜合題又是電學考試的難點。學生對于畫等效電路圖的問題總是理解不好,造成失誤。
2、 聲學、熱學、光學中,熱量的計算和光學做圖是考試常出的考點。尤其是光學作圖是學生最容易出錯的知識。
三、具體的復習方法
1、夯實基礎,鞏固雙基。
以課本為主線,讓學生掌握基本概念和規律,讓他們正確理解,并以書上的習題和例題通過小測試的方式來檢驗學生的掌握程度,及時反饋,與學生做到知識日日清。
2、連點成線,版塊拓展。
根據中考題“源于課本以高于課本”的考試特點,在復習將各個知識點進行縱向和橫向的知識聯系,形成知識的主線貞,再將知識主線交織成面,形成系統,配合精選的習題對知識增強提煉性。
分成力學、電學、熱學、聲學和光學五大版塊,并且對知識進行綜合梳理,通過口訣、推論、簡便方法的滲透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一個新的整合過程,理清知識脈絡,知道側重點。
3、綜合訓練,能力提高。
通過前兩步的階梯學習后,通過綜合訓練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做圖等綜合應用能力,希望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而有一部分學生通過這一輪的復習,在知識的認知能力方面上會有一個可喜的質的飛躍。
4、模擬中考,素質適應。
在復習的最后階段,通過模擬考試讓學生開闊視野,多見種類題型,讓學生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簡潔省時的解題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應試心理,形成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
四、對不同層次學生采取因人而異的方法,加強教師的自身教學素質和修養。
加強對學困生的知識補救,減小對升學的影響。
九年級人教版物理教案文庫 九年級人教版物理教案電子版篇七
18.2.1 課型 新授課 教學目標 1.
2.理解和區分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 教學重點 掌握的概念; 教學難點 理解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 教學準備 課件,導學案 教學方法 先學后教,學案導學,合作達標 教學后記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一、講授新課
知識點一:
觀察電能表,常常可以發現:電能表上的鋁盤轉動的快慢經常是不同的,家里同時工作的用電器越多,鋁盤轉動得越快,而且使用電熱水器時比使用一只燈泡時轉得快,這是怎么回事呢?
如下圖所示,節能燈上的“24 w” 是什么意思?
演示:分別拿一只 24 w 和一只 500 w 的電吹風機,接在電路上,比較電能表鋁盤轉動的快慢。
鋁盤轉動得快慢不同,是由于用電器消耗電能的快慢不同,即電流做功快慢不一樣,我們把電流做功的快慢用表示。
如果用w表示電流通過用電器所做的功,用t代表通電時間,用p表示用電器的,則:
【典型例題】表示電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
a. b.c.d.
【答案】
【解析】
試題分析:
a.0.4w b.0.8w c.2w d.4w
【答案】c
【解析】
試題分析:一節干電池電壓為1.5v,3節總計4.5v,所以
所以選c。
知識點二:千瓦時的來歷
因為,所以
如果 p 和 t 的單位分別用 kw、h,那么它們相乘之后,就得到電能的另一個單位:千瓦時(度)。
1 千瓦時可以看作功率為 1 kw 的用電器使用 1 h 所消耗的電能。
【典型例題】小剛利用電能表測某家用電器的。當電路中只有這個用電器工作時,測得在15分鐘內,消耗電能0.3千瓦時,這個用電器可能是(?)
a.空調器 b.電冰箱c.電視機d.白熾燈
【答案】a
【解析】
試題分析:已知用電器正常工作在15min內消耗電能,根據求出,由家電的功率知識可判斷為哪種用電器。用電器正常工作的為:
,
以上四種家用電器中功率超1000w的只有空調機。故選a.
【針對訓練】在下列單位中,哪一個不是的單位( )
a.j/s ·h/s c.v·a d.w·s
【答案】d
【解析】
試題分析:a、j是電功的單位,s是時間的單位,電功和時間的比值是,所以j/s是的單位;
b、kw?h是電功的單位,s是時間的單位,電功和時間的比值是,所以kw?h/s是的單位;
c、v是電壓的單位,a是電流的單位,電壓和電流的乘積就是,所以v?a就是的單位;
d、w是的單位,s是時間的單位,和時間的乘積是電功,所以w?s是電功的單位。
選d.2.5 v 0.3a”的燈泡接在電路中,用滑動變阻器調節它兩端的電壓,比較它的亮度。
現象:在電壓為 2.5 v 時,燈泡正常發光;在低于 2.5 v 時,燈泡發光暗淡;在高于 2.5 v 時,燈泡強烈發光。
結論:說明用電器消耗的隨著它兩端電壓的改變而改變。
1.額定電壓:用電器正常工作時的電壓。
2.額定功率:用電器在額定電壓下工作時的功率。
3.實際電壓、實際功率
實際加在用電器兩端的電壓及用電器在實際電壓下工作時的功率。
4.u實 = u額,則 p實 = p額;用電器正常工作。
u實 > u額,則 p實 > p額;可能燒毀用電器。
u實 < u額,則 p實 < p額;用電器不能正常工作。
演示:將兩只燈泡“pz220 40”和“pz220 100”先后并聯和串聯接入家庭電路中,觀察燈泡的發光情況。
現象:并聯時,100w的亮,串聯時,40w的亮
結論:燈泡的亮度是由它消耗的實際功率決定的。
【典型例題】下圖為一只6v 1.5w”小燈泡的電流隨電壓變化的關系圖像。若把這樣的三只燈泡串聯起來,接在12v的電源兩端,則此時每只燈泡的電阻及實際功率為( )
a.24ω 0.67w b.20ω 0.8w
c.24ω 0.96w d.20ω 0.67w
【答案】b
【解析】
試題分析:分析圖像可知:燈泡的電阻會隨電壓、電流的不同發生變化,因此解決此類問題只能從圖像入手分析。三只完全相同的燈泡串聯,燈泡的電阻相等,通過的電流相等,根據歐姆定律可知,三只燈泡兩端的電壓相等,把這種規格的三只燈泡串聯接在12v的電源兩端,每只燈泡兩端的電壓都為4v,從圖像上可以看出,當電壓是4v時,通過燈泡的士電流為0.2a,
所以每只燈泡的實際電阻:
每只燈泡的實際功率:p=ui=4v×0.2a=0.8w.故選b.
a、110v 60w b、36v 25w c、220v 40w d、110v 40w
【答案】a
【解析】
四盞燈泡正常發光時,功率的燈泡亮,所以選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