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工作紀律是各項工作正常有序、高效運轉的基本保障,各班子成員和科室負責人要積極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常態化開展作風建設方面的教育,督促黨員干部嚴守工作紀律。下面小編在這里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幾篇加強作風建設嚴明工作紀律心得體會范文,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加強作風建設嚴明工作紀律心得體會范文1
在今年的紀律作風整頓中,我充分認識到,教師這個職業不僅僅是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而且還要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斷地嚴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增強我們的道德素養和責任意識。只有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的工作才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特別是這次整風活動的開展,使我體會到了作為一名合格人民教師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首先在政治思想方面:必須嚴格要求自己,長期堅持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學習《教育法》、《教師法》,按照《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來嚴格要求自己,領會“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黨的十七大會議精神、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榮辱觀等,讓自己為人民的教育事業奮斗,在社會中為人師表。
其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不斷豐富自身學識,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業務水平;嚴格執行師德師規,有高度的事業心、責任心、愛崗敬業;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樹立正確的人才觀,重視對每個學生的全面素質和良好個性的培養,不用學習成績作為標準來衡量學生,與每一個學生建立平等、和諧、融洽、相互尊重的關系,關心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人格,努力發現和開發每一個學生的潛在優秀品質,堅持做到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教師自古就是“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作為政治教師更是承擔著“育人”的重要責任,但“育人”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有新的內容和新的要求。
現在我們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這對新時代教師的師德應有新的內涵和要求:一是視野和思維不能僅僅著眼于孩子的現在,要像鄧小平提出的那樣:“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第二、不能用過去的社會意識形態來教育現在的學生;第三、在教育過程中,要開發孩子多方面的智力,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而把教學具體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從我們的民族傳統上講,當教師最重要的就是要誠信、守禮,這是人的基本品德。受教育者要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擴展,更重要的還是品德升發。教師在傳播知識的過程中,他的性格、品德包括價值觀都會影響到學生的成長。我覺得新時代的師德應該是與傳統的標準揉在一起的。我們必須努力做到:平易近人、嚴中帶慈、公平待人、勤奮好學,時刻牢記“八榮八恥”,為人師表。
通過這次學習,我受益很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會更進一步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榮辱觀,及時掌握黨的工作重點和方針,與上級保持高度的一致;從思想上、行動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責任心,樹立一切為學生服務的思想,刻苦鉆研業務知識,做到政治業務兩過硬,爭做人民滿意的教師。
加強作風建設嚴明工作紀律心得體會范文2
經過學習《黨章》、習近平總書記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等,我對作風建設有了更深沉次的理解,學習之后,讓我再一次感受到,加強作風建設,是一件意義重大又任重道遠的基本要求。作風建設是我們黨的傳家寶。眾所周知,作風建設是一個政黨自我進化、強筋壯骨和自我調適、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根本目的是踐行和實現政黨的宗旨及執政目標。作風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常抓不懈,警鐘長鳴。
變化是最扎實的答卷,事實是最有力的證明。通過這次學習,讓我在精神上補了"鈣",在作風建設上得到進步,在處理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影響群眾切身利益的癥結難點得到突破,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探索出了有效途徑,以轉作風改作風為重點的制度體系更加完善,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為之一新。這些實實在在的成績,使黨在群眾中的威信和形象進一步樹立,黨心民心進一步凝聚,形成了推動改革發展的強大正能量。
轉變作風,根本在思想上,強調觸及思想、觸及靈魂,只有在思想上把各類模糊認識理清了、把各種偏差校正了,才能在行動上有方向和目標、在作風上有改進和完善、在靈魂深處有信仰和堅持。在帶著問題反思學習的過程中,我深刻思考,如何在領導的帶領下做好社區干部的工作,社區干部跟群眾是緊密相連的,是走在前面的,社區是街道的形象,做好一名社區干部,對群眾們禮貌相待,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讓群眾對街道不在反感,不在抗拒。
作為一名社區的基層干部,為群眾辦好事是宗旨和信念,務實是職業操守和行動準則,清廉是思想底線、道德底線和法律底線基本要求,從自身做起,加強作風建設,做好自己的本質工作,加強學習,成為一個基層的好干部,將是我畢生不懈的追求。
加強作風建設嚴明工作紀律心得體會范文3
按照省委、市委及縣委的要求和部署,在全縣干部中集中開展干部作風整頓教育活動,使干部隊伍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作風上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始終站在時代前列,必將有力地促進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密切聯系群眾作用的充分發揮。開展干部作風整頓教育活動,是我們黨鞏固執政地位、提高執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永葆黨的生機與活力的迫切需要。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干部隊伍中出現了一些與新的形勢任務不相適應、與“三個代表”的要求不相符合的問題,迫切需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認真加以解決,使廣大干部始終保持先進性,確保黨的肌體不受腐蝕,黨的戰斗力不受削弱,黨的形象不受損害,永葆黨的生機和活力。
一、強化意識,充分認識干部作風整頓教育的重要性。通過學習洪書記在全區黨風廉政建設暨干部作風整頓動員大會上的講話,并經過一段時間的“干部作風整頓教育”學習活動,我認識到要想成為一個好干部,就必須強化政治意識,提升顧全大局的形象;強化宗旨意識,提升親民愛民的形象;強化執行意識,提升實干苦干的形象;強化自律意識,提升清正廉潔的形象。通過作風整頓教育活動,實現思想明顯進步、作風明顯轉變、紀律明顯加強、工作明顯改進、形象明顯提升。大力發揚奮發有為的工作作風,確保真抓實干。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自己飽滿的工作激情,把心思凝聚到工作上,把功夫下到抓貫徹落實上,迎難而上,一門心思干事業。強化干部意識必須牢記黨的宗旨,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終生追求和義不容辭的責任,誠心誠意為人民服務這個宗旨不能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這個原則不能變;強化黨員意識必須加強組織紀律性,我深刻認識到,組織上入黨只是一生一次,但思想上入黨是一生一世的,必須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只有思想上保持了先進性,才能在行動上體現先進性。
二、提高素質,實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提高黨員素質,必須保持理論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堅定。自覺加強理論學習,提高理論素養,切實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提高黨員素質,必須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做好本職工作、爭創一流業績的本領。無論在戰爭年代,還是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共產黨人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永恒的,要真正做到這一點。
首先,要堅持不懈地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鄧小平理論,以基本理論作為我們行動的指南,要自覺地加強思想改造,清除頭腦中非無產階級思想,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真正理解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扎扎實實地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第二,要腳踏實地地做好本職工作,模范地履行一個干部的職責。無論自己從事什么工作,都要樹立高度的責任和敬業精神,盡心盡力把工作做好。一切都要以黨和人民利益為出發點,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計較個人得失;要克服華而不實,飄浮虛榮的工作作風,要做老實人,辦老實事,對工作勤勤懇懇,求真務實。
第三,要善于學習,掌握工作的本領。我們從事的工作,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面臨許多新問題,新矛盾,新內容,沒有雄厚的文化知識,管理知識,現代科技知識,盡管有再好的愿望,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在任何時候都必須不斷地更新知識,豐富自己的工作技能和實踐本領,善于在工作中開拓創新,提出新的思路和見解,這樣才能把良好的愿望和實際工作效果結合起來,實現動機與效果的統一。
三、結合實際,提高工作水平,搞好督查和目標管理工作。我們干部應繼承先賢的優良品質,具有高尚的情操,在物質享受面前,每個干部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正確處理好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的關系。我們每個干部在生活中應該做到:1、生活待遇上不攀比,要比貢獻、比業績; 2、非分之想不可有;3、艱苦奮斗的作風不可丟,要提倡艱苦樸素,勤儉節約; 4、遵紀守法,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蝕。我將著重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素質要更高。要不斷提高政治素質,始終保持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堅定政治立場,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講政治、講團結、講大局,堅持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時刻謀發展、快發展、大發展;要不斷提高業務素質,立足自身職能,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要不斷提高服務素質,全方位提供優質、高效服務;要不斷提高健康素質,保持良好的心態、旺盛的精力,切實推進全鄉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
二是能力要更強。提高干部的執行能力、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就要掌握科學靈活的工作方法,要從點滴小事做起,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做好每一件事情;要善于調查研究、吃透實情,善于把握規律、掌握方法,善于抓住關鍵、把握要害,保證解決復雜問題得心應手、應對自如;要充分運用創新的思維、創新的舉措、創新的方法來推動工作,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爭創一流工作水平。
三是作風要更硬。要強化學習意識,加強學風建設。樹立終身學習意識,加強理論、政治、經濟、科技、法律、和業務學習,在加強學習中提高素質;要求真務實,轉變工作作風。
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新時期里,只有把握時代的脈搏,結結合實際,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時刻不忘黨的性質和宗旨,才能永遠保持我們干部的純潔性;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辱使命,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