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質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蘇武傳節選教案 《蘇武傳》教學設計篇一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為郎,稍遷至栘中廄監。時漢連伐胡,數通使相窺觀。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后十余輩,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
天漢元年,且鞮侯單于初立,恐漢襲之,乃曰:“漢天子我丈人行也。”盡歸漢使路充國等。武帝嘉其義,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因厚賂單于,答其善意。
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單于益驕,非漢所望也。
方欲發使送武等,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與昆邪王俱降漢,后隨浞野侯沒胡中,及衛律所將降者,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會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漢時,素與副張勝相知,私候勝曰:“聞漢天子甚怨衛律,常能為漢伏弩射殺之,吾母與弟在漢,幸蒙其賞賜。”張勝許之,以貨物與常。
后月余,單于出獵,獨閼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發,其一人夜亡告之。單于子弟發兵與戰,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單于使衛律治其事。張勝聞之,恐前語發,以狀語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欲自殺,勝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張勝。單于怒,召諸貴人議,欲殺漢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謀單于,何以復加?宜皆降之。”單于使衛律召武受辭。武謂惠等:“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引佩刀自刺。衛律驚,自抱持武。馳召醫,鑿地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氣絕,半日復息。惠等哭,輿歸營。單于壯其節,朝夕遣人候問武,而收系張勝。
譯文:
蘇武字子卿,年輕時憑著父親的職位,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從,并逐漸被提升為掌管皇帝鞍馬鷹犬射獵工具的官。當時漢朝廷不斷討伐匈奴,多次互派使節彼此暗中偵察。匈奴扣留了漢使節郭吉、路充國等前后十余批人。匈奴使節前來,漢朝庭也扣留他們以相抵。
公元前100年,且鞮剛剛立為單于,唯恐受到漢的襲擊,于是說:“漢皇帝,是我的長輩。”全部送還了漢廷使節路充國等人。漢武帝贊許他這種通曉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蘇武以中郎將的身份出使,持旄節護送扣留在漢的匈奴使者回國,順便送給單于很豐厚的禮物,以答謝他的好意。
蘇武同副中郎將張勝以及臨時委派的使臣屬官常惠等,加上招募來的士卒、偵察人員百多人一同前往。到了匈奴那里,擺列財物贈給單于。單于越發傲慢,不是漢所期望的那樣。
單于正要派使者護送蘇武等人歸漢,適逢緱王與長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內部謀反。緱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兒子,與昆邪王一起降漢,后來又跟隨浞野侯趙破奴重新陷胡地,在衛律統率的那些投降者中,暗中共同策劃綁架單于的母親閼氏歸漢。正好碰上蘇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漢的時候,一向與副使張勝有交往,私下拜訪張勝,說:“聽說漢天子很怨恨衛律,我虞常能為漢廷埋伏弩弓將他射死。我的母親與弟弟都在漢,希望受到漢廷的照顧。”張勝許諾了他,把財物送給了虞常。
一個多月后,單于外出打獵,只有閼氏和單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余人將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把他們的計劃報告了閼氏及其子弟。單于子弟發兵與他們交戰,緱王等都戰死;虞常被活捉。單于派衛律審處這一案件。張勝聽到這個消息,擔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說的那些話被揭發,便把事情經過告訴了蘇武。蘇武說:“事情到了如此地步,這樣一定會牽連到我們。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對不起國家!”因此想自殺。張勝、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張勝。單于大怒,召集許多貴族前來商議,想殺掉漢使者。左伊秩訾說:“假如是謀殺單于,又用什么更嚴的刑法呢?應當都叫他們投降。”單于派衛律召喚蘇武來受審訊。蘇武對常惠說:“喪失氣節、玷辱使命,即使活著,還有什么臉面回到漢廷去呢!”說著拔出佩帶的刀自刎,衛律大吃一驚,自己抱住、扶好蘇武,派人騎快馬去找醫生。醫生在地上挖一個坑,在坑中點燃微火,然后把蘇武臉朝下放在坑上,輕輕地敲打他的背部,讓淤血流出來。蘇武本來已經斷了氣,這樣過了好半天才重新呼吸。常惠等人哭泣著,用車子把蘇武拉回營帳。單于欽佩蘇武的節操,早晚派人探望、詢問蘇武,而把張勝逮捕監禁起來。
蘇武傳節選教案 《蘇武傳》教學設計篇二
《蘇武傳》是《漢書》中的名篇,記述了蘇武出使匈奴,面對威逼利誘,堅守節操,歷盡艱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跡,生動刻畫了一個“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
文章大致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紹了蘇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開始寫道:“時漢連伐胡,數通使相窺觀。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后十余輩。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蘇武出使匈奴的這一背景,表明蘇武出使時的嚴酷歷史環境,同時交代了匈奴盡管“盡歸漢使路充國等”卻只是因為“且鞋侯單于初立,恐漢襲之”的緩兵之計,并非真心和好。所以當漢武帝派蘇武護送扣留在漢朝的匈奴使者還朝,并“厚賂單于”時,“單于益驕”,這也是后來單于悍然扣留蘇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7段,重點記述了蘇武留胡十九年備受艱辛而堅持民族氣節的事跡。這部分也是文章著力描寫的部分,以精彩的筆墨描寫了蘇武反抗匈奴統治者招降的種種斗爭情形。具體描寫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衛律軟硬兼施想迫使蘇武投降,被蘇武正氣凜然的怒斥所喝退,雙方矛盾斗爭激烈,場面緊張。接著寫匈奴企圖用艱苦的生活條件來消磨蘇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備受饑寒,接著流放蘇武到荒無人煙的北海讓他牧羊。然而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蘇武不可磨滅的愛國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險惡用心。他手握漢節——國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維持著一個使者的使命。這時斗爭是相對緩和的,直接表現的是蘇武與自然環境做斗爭。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勸降。這段描寫不但表現了蘇武可貴的氣節,同時也刻畫了叛將李陵的復雜心態。他那尚未泯滅的愛國之情、羞惡之心在蘇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喚醒了,其內心剖白真實感人。李陵在勸蘇武時曾說:“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達對漢武帝動輒殺戮大臣的殘忍行為的不滿,也是《漢書》中少有的表現批判統治者的進步思想傾向之處。而蘇武與李陵的對答針鋒相對,波瀾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聲氣躍然紙上。此處蘇武的斗爭對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敵對陣營的故友,雙方的心態都比較復雜,而作者的描寫也很到位,是這部分最出彩之處。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兩節,介紹了蘇武被放回國的經過。課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盡白”,看似平實記述,細細品味卻包含著作者諸多感情。人生不過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長!蘇武“強壯出”,出使時正當壯年,及回歸故國時已是“須發盡白”,一生大好時光都在煎熬中過去了,作者的嘆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為信念堅執如此確實令人敬佩!幸而雖歷盡磨難,終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務,維護了國家尊嚴,保持了民族氣節,且榮歸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顯而易見。可以說這句表達的是作者與讀者共同的心聲。
<
蘇武傳節選教案 《蘇武傳》教學設計篇三
[學習目標]
1、了解班固和《漢書》的相關知識。
2、朗讀斷句,講述課文故事梗概。
3、積累文言常見的字詞和句式。
4、學習蘇武的英雄氣概,增強民族自豪感。
【學習重點】積累和歸納整理文言常見的字詞和句式。
【學習難點】引導學生學習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學習方法】誦讀法、比較法、合作探究
【教學課時】3課時
[預習自測]
1、寫出下面漢字的拼音
廄( ) 且( )鞮( )侯 單( )于 緱( )王 昆( )邪( )浞( ) 野( ) 侯 閼( ) 氏( ) 左伊秩訾( ) 旃( ) 羝( ) 去( ) 輦( ) 雍( ) 棫( )陽宮 斧鉞( ) 湯鑊( )
2、注意斷句:
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于)匈奴中。
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
常能為漢伏弩射殺之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發,其一人夜亡
單于使衛律召武受辭
3、文學常識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 體, 史,記敘了自漢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實。《漢書》體例上全承《史記》,只是改“ ”為“志”,取消“世家”并入“ ”,全書有十二本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共一百篇,八十余萬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 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馬續續寫的。“二十四史”是指由《史記》至《明史》的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它的前四史是 、 、 和 。
班固,東漢著名的 、 ,《漢書》開創了“包舉一代”的 體例,是繼《史記》之后又一部歷史與文學巨著。文學史上,司馬遷與班固并稱 。班固又是東漢最著名的的辭賦家, 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4、分組整理文言常見字詞。(見資料)
[質疑探究]
(一)本文在刻畫各種人物特別是傳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寫作方法?
1.學生討論:文章如何從環境及細節描寫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參考答案】為了表現蘇武的性格、氣節及始終不渝的愛國精神,文章在記“行”時又著力于環境及細節的描寫。蘇武出使匈奴,因突發事變,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圍,有操生殺予奪之權的單于和衛律的屠刀,有貪生怕死的副使張勝的屈降,有曾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聲淚俱下的勸降。而冰天雪地廩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蘇武更是被置之死地。這些典型環境,把蘇武這個人物推到了矛盾斗爭的風口浪尖上,讓人物一展風采。作者又通過一些細節描寫,表現了蘇武不屈的民族氣節。如蘇武自刺一節,被置于地坎溫火之上,“蹈背出血,氣絕復蘇”,充滿悲壯色彩。而周圍人的反應是“衛律驚,自抱持武”“惠等哭,輿歸營”“單于壯其節”。這一驚、一哭、一壯的細節描寫充分襯托出蘇武的錚錚鐵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寫蘇武被幽禁在大窖中,“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等。文章語言千錘百煉,儉省精凈,刻畫人物入骨三分,將史家筆法與文學語言較好地結合起來。
2.學生討論:文章并不具體描述蘇武的每一事跡,而是有詳有略,比如文章對衛律和李陵勸降的部分就描寫得特別詳細,為什么作者要這樣處理,用意是什么?
【參考答案】衛律和李陵對蘇武的勸降是最能表現蘇武的氣節的,所謂“真金不怕火煉”,面對威逼利誘,面對死亡威脅,多少所謂的英雄好漢都經受不住考驗而變節投降,唯有蘇武始終信念如磐石般堅定,寧死不屈,忠貞不渝。
3.學生仔細研讀衛律和李陵對蘇武的勸降這部分內容。
①學生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個性化的語言。
②學生分別總結衛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蘇武的人格魅力。(分組討論、探究)
衛律:傲慢自大、陰險狡詐,是個賣國求榮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衛律不一樣,他不是徹底的賣國之人。他對漢朝還有感情,對自己叛國的行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夠堅定,對國家不夠忠誠,因為一己之私背叛祖國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說明這個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堅定。
4.文章里個性鮮明的各種人物對蘇武也起了對比映襯的作用,請同學們把文章里各種人物的性格和蘇武作一個對比,看看他們的映襯分別凸現了蘇武怎樣的性格特征。
(1)張勝:糊涂地幫助了緱王的謀反,事情敗露后又經受不住考驗,叛變投降。
蘇武:清醒地認識到使節行為不當會引起兩國紛爭,欲以死息禍;面對匈奴的勸降始終保持著可貴的民族氣節。
(2)衛律:賣國求榮,陰險狡詐,氣焰囂張,不可一世
蘇武:為國效命,忠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氣,光明磊落
(3)李陵:為一己之私而叛國,懦弱,意志不堅,矛盾,痛苦
蘇武:以國家的利益為先,忠貞不渝,堅韌不拔,無怨無悔
5.學生初步總結蘇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愛國、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忠貞不渝、堅韌不拔(答案不限)
6.教師小結:
在各種人物的對比映襯下,我們看到了一個豐滿立體的蘇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識,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對威逼利誘堅貞不二,長達十九年守節的堅韌不拔。蘇武的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對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攝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二)學生總結文章塑造人物的藝術手法。
1. 從環境及細節描寫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2. 詳略得當的情節安排。
3. 用個性化的語言表現人物。(前面的總結中已經談及)
4.次要人物的對比、襯托。
三、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重點分析了各種人物特別是傳主的性格特征,我們為這樣一個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貞不渝的蘇武而深深感動。同時我們還點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藝術手法:環境及細節描寫、詳略得當的情節、個性化的人物語言、次要人物的對比映襯。
四、課后作業;
試結合課文和李陵作《答蘇武書》,談談你對蘇武這一歷史人物的認識。
[瞭望高考]
(2011年湖南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題。
嚴祺先文集序 歸莊
韓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其詩亦怪怪奇奇,獨辟門戶,而考亭先生嘗病其俗,曰《上宰相書》、《讀書城南詩》是也。豈非以其汲汲于求知干進,志在利祿乎?故吾嘗謂文章之事,未論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今天下多文人矣,身在草莽,而通姓名于大人先生,且朝作一文,暮鐫于梓,往往成巨帙,干謁貴人及結納知名之士,則挾以為贄,如此,文雖佳,俗矣。吾讀嚴子祺先之文,深嘆其能矯然拔俗也。無錫自顧端文、高忠憲兩先生講道東林,遠紹絕學,流風未遠。嚴子生于其鄉,誦遺書,沐馀教,被服儒者,邃于經學。平日重名節,慎行藏,視世之名位利祿,若將浼①焉。感憤郁塞觸事而發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為迂者。韓子嘗言:“人笑之,則心以為喜。”夫人之笑韓子者,特以其文辭為流俗所笑,猶杰然為一代儒宗;若立言之旨為流俗所笑,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雖然,使韓子而居今之世,其立言之旨,當亦如嚴子之迂,必不至有上宰相之書、城南之詩,取譏于大儒矣。嚴子之文,余所見止數十篇,論理論事,明快嚴峭,恂恂儒者而筆能殺人,文辭之工如此!然吾以為文辭之工,今世文人之不免于俗者,亦或能之;其所以矯然拔俗,乃在立言之旨,世所共笑為迂者也。夫世共笑為迂,余獨不以為迂,而欣賞嘆詫,則余亦迂甚矣哉!
(選自《陶莊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
[注]①浼(měi):玷污。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而考亭先生嘗病其俗 病:批評
b.深嘆其能矯然拔俗也 拔:拔除
c.遠紹絕學,流風未遠 紹:繼承
d.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 加:超過
答案【b】
6.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其”字,與“其詩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則或咎其欲出者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
c.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
d.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答案【c】
7.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感憤郁塞觸事而發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為迂者
a.感憤郁塞/觸事而發/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為迂者
b.感憤郁塞/觸事而發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為迂者
c.感憤郁塞/觸事而發/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為迂者
d.感憤郁塞/觸事而發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為迂者
答案【a】
8.結合文意,請你談談作者對嚴祺先的文章“欣賞嘆詫”的原因。(4分)
答:因為嚴祺先的文章:①命意立論,卓爾不群,不被世間平庸的人所理解而受到譏笑;②說理敘事,明白曉暢,嚴峻犀利。(只答“恂恂儒者而筆能殺人”或“文辭之工如此”也可)
9.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韓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3分)
譯文:韓文公的文章,振起了八個朝代以來的衰頹(文風)。
(2)故吾嘗謂文章之事,未論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5分)
譯文:所以我曾經說,寫文章的事情,不說別的,必須首先去除它的俗氣才行。
(3)則余亦迂甚矣哉!(2分)
譯文:那么我也迂腐得厲害啦!
[課后延伸]
(一)關于蘇武
蘇武年輕時憑著父蘇建的庇蔭,與兄蘇嘉、弟蘇賢皆為郎,后升為栘中廄監。時漢朝不斷討伐匈奴,多次派使節互相偵察。匈奴扣留了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后十余批人,漢朝也扣留匈奴使節以相抵。
(蘇武出使匈奴略)
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蘇武回到長安。昭帝下令蘇武帶一份祭品拜謁武帝園廟。官拜典屬國,俸祿中二千石;賜錢二百萬,官田二頃,住宅一處。常惠、徐圣、趙終根都官拜中郎,賜絲綢各二百匹。其余六人因年老而返鄉,各賜錢十萬,終身免徭役。
上官謀反昭帝始元七年(前80年),左將軍上官桀、驃騎將軍上官安父子與御史大夫桑弘羊、燕王劉旦、鄂邑公主謀反,蘇武之子蘇元因參與陰謀,而被處死。
起初,上官桀、上官安與大司馬大將軍霍光爭權。上官桀父子屢次記下霍光的過失交給燕王劉旦,使劉旦上書昭帝,告發霍光。又說蘇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肯降。但回到漢朝后,只為典屬國。然而霍光屬下長史并無功勞,卻被升為搜粟都尉,霍光專權放肆。直到劉旦等人被處死,追查同謀者。蘇武與上官桀、桑弘羊有舊,燕王又因蘇武功高而官小數次上書,其子又參與謀反。廷尉上書請求逮捕蘇武。霍光把奏章擱置,只將蘇武免官。
宣帝時期昭帝元平元年(前74年),宣帝即位。宣帝賜爵蘇武關內侯,食邑三百戶。后衛將軍張安世推薦蘇武通悉典章制度、出使持節不降。于是宣帝召蘇武在宦者署聽候宣召,多次進見。拜右曹典屬國。因蘇武是德高望重的老臣,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日入朝,尊稱為“祭酒”。蘇武把所得賞賜,全部施送給弟弟和過去的鄰里朋友,家中不留一點財物。恭哀皇后父平恩侯許廣漢、宣帝舅平昌侯王無故和樂昌侯王武、車騎將軍韓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蘇武。
此時蘇武年事已高,宣帝問左右:“武在匈奴久,豈有子乎?”蘇武透過平恩侯許廣漢向宣帝陳述:“前發匈奴時,胡婦適產一子通國,有聲問來,愿因使者致金帛贖之。”宣帝許之。后蘇通國隨漢使回漢朝,宣帝命其為郎。又讓蘇賢之子做了右曹。
蘇武活到八十余歲,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去世。
蘇武牧羊歌曲的歌詞據說是在20世紀20、30年代北京一位中學教師所撰寫。
蘇武留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飲雪,饑吞氈,牧羊北海邊。心存漢社稷,旄落猶未還。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夜在塞上時聽笳聲,入耳痛心酸。
蘇武留胡節不辱。轉眼北風吹,雁群漢關飛。白發娘,望兒歸,紅妝守空帷。三更同入夢,兩地誰夢誰?任海枯石爛,大節定不虧。能使匈奴驚心碎膽,共服漢德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