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非理性繁榮讀后感非理性繁榮讀后感篇一
我認為這個問題需要糾正一下。如果是炒股票、做波段,能夠問在當下;但如果是對價值投資這樣一個長周期的投資活動而言,這個問題就就應改正成這樣:從此刻到未來的十年或者二十年間,適合做長期投資嗎這樣時間范圍和標的才對應得上。對于這個問題,一開始我是用對中國經濟長期看好來進行解釋的。回答的多了,自己也發現這個解釋存在著不盡合理的問題。因為經濟和股市雖然存在著相關性,但是是否必須是強相關,他們的增長步調是否必須是一致,這卻是不能夠下一個定論的。因為后者比前者具有更多的隨機性。
羅伯特﹒j﹒希勒著于2000年的《非理性繁榮》,正是一本分析美國上世紀末股市繁榮現象,以及整個20世紀美國股市發展的重要作品。“非理性繁榮”一詞,源于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艾倫﹒格林斯潘。1996年12月5日,應對全球股市的持續繁榮與大幅上漲,作為當時美聯儲主席的格林斯潘在華盛頓對當下的股市做出了“非理性繁榮”的決定。這一決定震驚了世界,被稱為“格林斯潘震撼”并導致歐美股市暴跌。但在這之后,美國股市出現了長達三年的大牛市,道﹒瓊斯工業股票指數(道指)從6500點一路上漲至12000多點,格林斯潘對股市的決定被徹底否定。從那以后,格林斯潘就對全球股市三緘其口,就連當年納斯達克股市上漲至5100多點、市盈率已達850多倍時,格林斯潘也沒有對股市發表任何評論。
2000年,希勒使用“非理性繁榮”為題著書,成為當年投資類圖書經典。此時,道指突破了11700點,距離1896年5月26日公布時的40、94點,增長了286倍;距離1972年11月14日的1003、16點,增長了11、7倍;距離1995年11月21日的5023、55點,增長了一倍。即便是在道指誕生一百年的2006年5月間,指數也在11000點區間。從這個總體趨勢上來看,股市一向向上,走向繁榮。但是,1929年股市崩盤,直到60年代才再次回到原先的點位;70年代的股災,也是到了90年代初才再次回到原先的位置。和中國股市18年間五次起落相比,美國的股民可謂是既有幸福的一代,又有痛苦的一代;而中國的股民,卻只是悲喜交加的一代。
“公眾常被認為學會了股票在下跌之后總會反彈這個基本常識。我們已經看到,許多證據證明大部人是這樣想的,但是他們想錯了。股票能夠下跌,而且能夠下跌許多年。股票市場能夠被高估,同樣能夠低迷許多年。
“公眾常被認為了解到,從長期看股票總是優于其他投資,比如債券,所以長期投資者投資股票會好一些。我們看到,有證據證明大部分人都是這么想的,但他們又想錯了。在數十年的時間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資優越,也沒有理由相信它將來也會這樣。
既然被評為年度最佳讀物,至少說明講得資料得有一些道理能夠支持結論,并且說服了一些讀者。作者列舉了12條主要原因用以說明2000年牛市的構成誘因,社會力量如何構成了一個天然的放大機制以推動牛市不斷走高,新聞媒體和新經濟思想如何扮演關鍵性主角,以及投資者群體又是如何一齊在人性的作用下共舞狂歡。放在2008年的春天來看,除了12條誘因的其中二三要對其略略地調整之外,其它的一概不動,我認為就應也能夠對當下中國的股市進行完整地詮釋了。
價值投資的先行者,巴菲特的師傅格雷厄姆經過多年的打拼,格雷厄姆聯合賬戶到1929年為止資金已達250萬。但是隨后的崩盤以及之后的危機接踵而來,盡管格雷厄姆十分留意謹慎,還是在1930年損失了20%。以為最糟糕的時候已經過去,他又貸款來投資股票,然而所謂的底部一再被跌破,1932年聯合賬戶跌掉了70%之多,格雷厄姆也瀕臨破產。痛定思痛,格老力著《有價證券分析》(securityanalysis)一書,是對1929年西方世界經濟大蕭條深刻反思的產物,奠定了格老作為美國及至世界的證券分析家與投資理論家的地位。年輕的巴菲特看了1942年格老的又一部力作《聰明的投資人》(theintelli-gentinvestor)之后,毅然決定選取哥侖比亞大學就讀并終生追隨格老。
格老雖有價值投資理論,但生不逢時,30年代的大蕭條和40年代的世界大戰使其無用武之地。但是巴菲特幸運得多,格老的理論讓他四十余年來大放異彩,直至登上世界首富的寶座。巴氏1963年收購并改組了berkshirehathaway公司,使其成為他的投資利器。但是不幸的事情還是沒有放過他和其它任何投資者:70年代的兩次世界性經濟危機以及水的雙重打擊,使美國工業生產下降22%,失業率高達11%,通貨膨脹率到達18%,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從1973年1月的最高點1016點下跌到1974年底的557點,紐約股票交易所市值下跌了40%。1974年巴菲特的個人財富也縮水超過50%。自1982年底美國經濟擺脫戰后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進入復蘇以來,美國已經歷了長達95個月的經濟擴展,創下了舉世矚目的和平時期持續時間最長的經濟擴展記錄。80年代初期,股票價格開始回升,到1987年8月份道指到達2722點。10月19日,華爾街爆發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股票崩潰,單日跌幅達22、6%,巴菲特損失了市值的25%。1999年3月16日,在美國經濟繼續強勁增長、無通脹壓力和網絡、科技泡沫的推動下,道指一度突破10000點大關。而巴菲特則在泡沫中業績平平,1999年竟然只有0、5%的回報。
看上去,希勒的觀點和巴氏的業績存在矛盾,其實不然。希勒所指得是普遍好處上投資領域的規律;而巴氏則是在規律的之下,運用價值投資所產生的特殊效果。
我們需要做的事情,一是決定我們所處的時代會向著什么樣的趨勢前行,二是能夠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檢視自己的投資理念,找到有哪些是屬于自信過度,又有哪些是屬于異想天開。
非理性繁榮讀后感非理性繁榮讀后感篇二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非理性繁榮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最近在看兩本書《黑天鵝效應》、《非理性繁榮》,覺得是兩本很不錯的書,推薦閱讀。對于經濟、股市、樓市的分析很有啟發作用,尤其是羅伯特。希勒的《非理性繁榮》對整個美國股市和樓市的梳理,論據充分、有條有理,不愧是大學問家的作品。而我越發覺得“地球上沒有新事物”。一個對美國經濟了解深刻的.人對于世界其他地方的類似現象應該很容易把握,當然也越容易利用機會賺取財富。反推之,如果想了解當今中國的經濟現象,先學別人的理論經驗,看到本質,添加入中國所特有的影響因素,會相對容易理解些。
股市、樓市有“死多頭”和“死空頭”兩種說法,所謂“死多頭”就是偏執的一直看多的人,而“死空頭”當然就是一直看空的人咯。我本身是一個極容易樂觀的人,有些時候甚至是盲目的樂觀,但是對于中國的樓市,中期并不看好。樓市一直在瘋漲,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房價不會降。有人跟我說,中國就是能走出中國特色的樓市,讓樓市持續上漲,只要政府想讓它漲就能一直漲下去。也許我比較愚鈍,但我從未見過一個國家的發展可以逆經濟規律而一直健康前行的。有些東西“出來混的遲早是要還的”,種下的因總是要收獲果的。一旦樓市的“非理性繁榮”走到盡頭,承受巨大痛苦的終是百姓,因為既得利益者有他們自己的好去處。
非理性繁榮讀后感非理性繁榮讀后感篇三
關于這本書我并沒有像以往一樣去買一本而是直接在網上下載的電子文檔來讀的。首先,先簡單介紹一下這本書吧。《非理性繁榮》書名取自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理事主席葛林史班1996年底在華府希爾頓飯店演講中,談到當時美國金融資產價格泡沫時所引用的一句名言。從那時起,許多學者、專家都注意到美國股市因投機風氣過盛而引發的投資泡沫現象。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甚至多次預言美國的投資泡沫將破,但是每當美國股市有衰竭的癥候時,就會有另一股投機熱潮注入,讓股市得以暫時維持不墜,直至近日方有軟著陸的跡象。
在《非理性繁榮》(第二版)中,羅伯特·希勒教授對2000年第一版的資料進行了適時的修正和更新,重新闡述了市場波動這一給他帶來國際聲譽的主題。希勒在第二版中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他以一種更加清晰和徹底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了那些可能動搖經濟運行和嚴重影響人們生活的市場泡沫的產生和破滅。
在第一版中,希勒教授成功地預言了股市的下跌,而在本書中,他將研究擴展到了目前炙手可熱的房地產市場,用了一章的篇幅來論述美國國內和國際房價的歷史走勢。
在本書中,希勒透過超多的證據來說明,如果20世紀90年代末的股市,目前房地產市場的繁榮中隱含著超多的泡沫,并且最終房價可能在未來的幾年中開始下跌。他認為,2000年股市泡沫破滅之后,許多投資者將資金投向房地產市場,這使得美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房地產價格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因此,非理性繁榮非沒有消失,只是在另一個市場中再次出現。
在第一版的基礎上,希勒教授描述了金融市場波動的心理根源,并且著力列舉和論述了自由市場經濟中,資本市場所固有的不穩定性。比如,艾倫·格林斯潘著名的“非理性繁榮”演說給人們帶來的影響。
他認為,最終擺脫這種困境的途徑在于社會制度的改善,比如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增加保險品種以保障人們的收入和住房,以及更加分散化的投資選取。就像該書的第一版一樣,《非理性繁榮》的第二版必須會吸引更多的人閱讀和討論。
《紐約時報》的保羅·克魯格曾這樣評價這本書曼羅伯特·希勒先生揭示了金融市場非理性的一面,在這方面,他比同時代的其他任何經濟學家做得都多。”羅伯特﹒j﹒希勒著于2000年的《非理性繁榮》,正是一本分析美國上世紀末股市繁榮現象,以及整個20世紀美國股市發展的重要作品。“非理性繁榮”一詞,源于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艾倫﹒格林斯潘。1996年12月5日,應對全球股市的持續繁榮與大幅上漲,作為當時美聯儲主席的格林斯潘在華盛頓對當下的股市做出了“非理性繁榮”的決定。這一決定震驚了世界,被稱為“格林斯潘震撼”并導致歐美股市暴跌。但在這之后,美國股市出現了長達三年的大牛市,道﹒瓊斯工業股票指數(道指)從6500點一路上漲至12000多點,格林斯潘對股市的決定被徹底否定。從那以后,格林斯潘就對全球股市三緘其口,就連當年納斯達克股市上漲至5100多點、市盈率已達850多倍時,格林斯潘也沒有對股市發表任何評論。
2000年,希勒使用“非理性繁榮”為題著書,成為當年投資類圖書經典。此時,道指突破了11700點,距離1896年5月26日公布時的40.94點,增長了286倍;距離1972年11月14日的1003.16點,增長了11.7倍;距離1995年11月21日的5023.55點,增長了一倍。即便是在道指誕生一百年的2006年5月間,指數也在11000點區間。從這個總體趨勢上來看,股市一向向上,走向繁榮。但是,1929年股市崩盤,直到60年代才再次回到原先的點位;70年代的股災,也是到了90年代初才再次回到原先的位置。和中國股市18年間五次起落相比,美國的股民可謂是既有幸福的一代,又有痛苦的一代;而中國的股民,卻只是悲喜交加的一代。
“公眾常被認為學會了股票在下跌之后總會反彈這個基本常識。我們已經看到,許多證據證明大部人是這樣想的,但是他們想錯了。股票能夠下跌,而且能夠下跌許多年。股票市場能夠被高估,同樣能夠低迷許多年。
“公眾常被認為了解到,從長期看股票總是優于其他投資,比如債券,所以長期投資者投資股票會好一些。我們看到,有證據證明大部分人都是這么想的,但他們又想錯了。在數十年的時間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資優越,也沒有理由相信它將來也會這樣。
“公眾也常被認為了解到,股票投資聰明的做法在于選取共同基金,因為它們了解市場的變化。我們發現大部分確實是這么想的,但是他們又一次錯了。選取業績良好的共同基金所獲得的收益比投資者想象得好,既然被評為年度最佳讀物,至少說明講得資料得有一些道理能夠支持結論,并且說服了一些讀者。作者列舉了12條主要原因用以說明2000年牛市的構成誘因,社會力量如何構成了一個天然的放大機制以推動牛市不斷走高,新聞媒體和新經濟思想如何扮演關鍵性主角,以及投資者群體又是如何一齊在人性的作用下共舞狂歡。放在2008年的春天來看,除了12條誘因的其中二三要對其略略地調整之外,其它的一概不動,我認為就應也能夠對當下中國的股市進行完整地詮釋了。
價值投資的先行者,巴菲特的師傅格雷厄姆經過多年的打拼,格雷厄姆聯合賬戶到1929年為止資金已達250萬。但是隨后的崩盤以及之后的危機接踵而來,盡管格雷厄姆十分留意謹慎,還是在1930年損失了20%。以為最糟糕的時候已經過去,他又貸款來投資股票,然而所謂的底部一再被跌破,1932年聯合賬戶跌掉了70%之多,格雷厄姆也瀕臨破產。痛定思痛,格老力著《有價證券分析》(securityanalysis)一書,是對1929年西方世界經濟大蕭條深刻反思的產物,奠定了格老作為美國及至世界的證券分析家與投資理論家的地位。年輕的巴菲特看了1942年格老的又一部力作《聰明的投資人》之后,毅然決定選取哥侖比亞大學就讀并終生追隨格老。
格老雖有價值投資理論,但生不逢時,30年代的大蕭條和40年代的世界大戰使其無用武之地。但是巴菲特幸運得多,格老的理論讓他四十余年來大放異彩,直至登上世界首富的寶座。巴氏1963年收購并改組了berkshirehathaway公司,使其成為他的投資利器。但是不幸的事情還是沒有放過他和其它任何投資者:70年代的兩次世界性經濟危機以及水的雙重打擊,使美國工業生產下降22%,失業率高達11%,通貨膨脹率到達18%,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從1973年1月的最高點1016點下跌到1974年底的557點,紐約股票交易所市值下跌了40%。1974年巴菲特的個人財富也縮水超過50%。自1982年底美國經濟擺脫戰后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進入復蘇以來,美國已經歷了長達95個月的經濟擴展,創下了舉世矚目的和平時期持續時間最長的經濟擴展記錄。80年代初期,股票價格開始回升,到1987年8月份道指到達2722點。10月19日,華爾街爆發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股票崩潰,單日跌幅達22.6%,巴菲特損失了市值的25%。1999年3月16日,在美國經濟繼續強勁增長、無通脹壓力和網絡、科技泡沫的推動下,道指一度突破10000點大關。而巴菲特則在泡沫中業績平平,1999年竟然只有0.5%的回報。
看上去,希勒的觀點和巴氏的業績存在矛盾,其實不然。希勒所指得是普遍好處上投資領域的規律;而巴氏則是在規律的之下,運用價值投資所產生的特殊效果。
我們需要做的事情,一是決定我們所處的時代會向著什么樣的趨勢前行,二是能夠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檢視自己的投資理念,找到有哪些是屬于自信過度,又有哪些是屬于異想天開。
總而言之,這本書能夠算是一本經典之作,無論我們是否是做金融研究的都就應讀一下這本書。
非理性繁榮讀后感非理性繁榮讀后感篇四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非理性繁榮》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這是一本富含經濟學原理和現實實用知識的綜合書籍。在通讀完本書后,帶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似懂非懂,也許是由于經濟學知識體系的不完善,也許是思維深度的欠缺。但是值得我肯定的是,這本書是值得二刷的一本書,在將來恰當的時機,我也會帶著新的視角來學習,因為這是一本對投資者/投機者都揭示了投資本質的教輔書籍。
《非理性繁榮》【美】羅伯特·j·席勒?
在了解這本書之前,我建議作為讀者的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兩個經典的金融理論前提。這兩個理論相互矛盾,但其作者卻均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作為平凡讀者(普通投資人)的我們,在閱讀完本書后,只要有了獨到的自我見地那我便認為這次閱讀是成功的。這兩個理論一個是尤金法瑪教授于(eugene fama)于1970年提出并深化的有效市場假說,另一個則是本書作者羅伯特·j·席勒教授提出的“非理性繁榮”。這兩個理論都極為深刻并富有內涵,我在盡力理解后,淺顯的認為前者闡述的是市場是有效的,是不可戰勝的;而后者則提倡,市場是非理性的,是可以戰勝的。(此處對于2個經典理論筆者也未深刻體會其內涵)而在讀完本書后,對于投資理財這件事情,我則更加傾向于后者。一者是因為去年在我讀過的一本名為《烏合之眾》的大眾心理讀物后,讓我有了一個根深蒂固的`思想認知,那就是人們甚至是我個人都會在某個特定的時點有著近乎瘋狂的“盲目跟從”行為。(如果有讀者感興趣,可以去搜索本書《烏合之眾》·古斯塔夫·勒龐)另一個原因則是本書列舉了無數非理性的因素,讓我認識到了金融市場的復雜多變和投資/投機收益的原因。
本書主要的結構作者闡述的非常清晰,我將其概括為一個歷史前傳分析、三個原因集合體的論述、面向對立觀點的分析及駁論和富含個人思維深度的建議。
本書在開頭詳盡記述了美國在股票證券、債券和房地產市場的歷史發展走向及動因。雖然資本主義社會與我國有著截然不同的社會制度和經濟治理理念,但從歷史發展考量的角度去分析,我認為這3章或多或少都可與中國的股票、債券和房地產金融市場有著微妙的關系。這其中比較神奇的一點是,這世界是不存在先知的,就好比沒有人能說出第二天股票是漲還是跌,而席勒教授曾在20xx年和20xx年準確地預測了股市和樓市泡沫的破裂,我想這也是本書一直暢銷的重要原因(本書有三個版本,隨著作者不斷更新而完善。第一版出版于20xx年,第二版出版于20xx年)。接下來,作者通過揭示了結構、文化和心理三大層面里的各類原因,向讀者展示了金融市場(尤其是股票證券市場)的一次次漲跌起伏,并不像人們想象中的那么理智(如果市場處于理智狀態,理論上是掙不到錢的)。而也正是因為各個參與者在上述多種因素的共同或單一作用下,造成了市場的漲跌進而催生了盈利、投機和各種投資機會。
比如在結構層面,作者列述了12個基本要素:互聯網的高速增長所衍生的技術革命;美國經濟的發展及文化自信;國內政治及文化的變遷;稅率的調整;人口結構因素;新聞媒體的渲染;專業分析師的言論;固定繳費養老計劃的推廣(類似于中國的社保基金);共同基金的發展;通貨膨脹;交易量的變化和參與者的賭徒心理;上述每一個內容都會或多或少的在金融市場中成為人們非理性決策的依據,而也正是由于這些因素,造成了你我他,不同人之間的認知偏差和決策,進而衍生出股市的不可預見性。本章還提到并分析了廣為流傳的龐氏騙局及衍生內容(書中稱為蓬齊過程),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基礎理論(在通過作者闡述后我認識到,但書中卻說現代金融教科書并不涉及此內容):過去的價格上漲增強了投資者的信心,投資者進一步抬升股價,股價上升為投資者帶來了財富,投資者通過財富創造了更多的gdp,gdp進而體現出國家良好的經濟運行狀態(直至出現危機或其他不可預見風險時)。這一過程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形成這書中所提到的反饋環機制,并在逐步的,被動的放大。
在文化層面,作者詳盡的介紹了新聞媒體和新時代的經濟思想(隨社會進步而不斷迭代)對股市(或其他市場)帶來的影響,并在最后做出了對“新時代”的分析。媒體在為股市變化進行鋪墊以及煽動方面有著重要作用,這點毋庸置疑,而且結合本人的股市投資經驗,這一現象也確實客觀存在。這是一種矛盾的需要及不需要的平衡狀態,沒有任何一個投資者會希望兩眼摸黑的進入水里摸魚,但又會受制于(或受益于)新聞所帶來的影響。然而,在實際操作中,有意思的是發生重大新聞不一定對股票造成太大波動,而發生重大波動時也不一定會爆料出大的新聞。因此,如何辯證帶有自我主觀的去接收吸納媒體的觀點,是我在日后需要實踐和學習的一個長久目標,因為媒體是投機性價格變動的主要宣傳者。
在心理層面上,作者介紹了股市的心理定位、從眾行為(與烏合之眾中闡述的主要理念較為類似)以及思想傳染這一現象。正是由于投資者在決策時,經常會用到數量定位(對股市點位甚至是個股價格位置的預測)以及道德定位(對資產投入股市的百分比)這兩種心理模式,因此使得每一次交易并沒有像人們在未來時間回顧當下時間點時那么的理性和客觀,這也進而會催生出最露骨的價值問題,即盈利還是虧損。
之后的兩篇作者分別從學術層面駁斥了有效市場理論(本篇未理解很透徹,淺顯的認為是這樣)并且說明了在此種環境背景下,我們個人該如何操作。這里給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作者對于投資者一些誤區的闡述,比如說人們認為績優的基金不錯,然而他們可能會有較高的手續費,而且其實在你簡單了解基金公司的盈利模式后,我認為也許你會發現基金并不能給你帶來豐厚滿意的收益(但這里,我要強調沒有一種投資方式是絕對的正確與錯誤,只要能為投資人帶來正向收益便是成功的)。最后一篇作者闡述了貨幣當局應運用溫和的貨幣政策來抑制泡沫,而當泡沫即將發生時,個人投資者如何能規避更多的風險(這里指的不是同時持有各類型的股票)。
總的來說,如果你是一位出入投資領域的新人,或是想了解更多金融知識的投資者,這本書也許并不會帶給你實際直觀地收入,但卻會像園丁一樣,慢慢的修繕你認知的“枝枝葉葉”,也正因為有如此多的非理性繁榮因素,投資者才會通過自我認知去獲得正向(或逆向)的經濟收益。
非理性繁榮讀后感非理性繁榮讀后感篇五
這是一本富含經濟學原理和現實實用知識的綜合書籍。在通讀完本書后,帶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似懂非懂,也許是由于經濟學知識體系的不完善,也許是思維深度的欠缺。但是值得我肯定的是,這本書是值得二刷的一本書,在將來恰當的時機,我也會帶著新的視角來學習,因為這是一本對投資者/投機者都揭示了投資本質的教輔書籍。
《非理性繁榮》【美】羅伯特·j·席勒?
在了解這本書之前,我建議作為讀者的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兩個經典的金融理論前提。這兩個理論相互矛盾,但其作者卻均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作為平凡讀者(普通投資人)的我們,在閱讀完本書后,只要有了獨到的自我見地那我便認為這次閱讀是成功的。這兩個理論一個是尤金法瑪教授于(eugene fama)于1970年提出并深化的有效市場假說,另一個則是本書作者羅伯特·j·席勒教授提出的“非理性繁榮”。這兩個理論都極為深刻并富有內涵,我在盡力理解后,淺顯的認為前者闡述的是市場是有效的,是不可戰勝的;而后者則提倡,市場是非理性的,是可以戰勝的。(此處對于2個經典理論筆者也未深刻體會其內涵)而在讀完本書后,對于投資理財這件事情,我則更加傾向于后者。一者是因為去年在我讀過的一本名為《烏合之眾》的大眾心理讀物后,讓我有了一個根深蒂固的思想認知,那就是人們甚至是我個人都會在某個特定的時點有著近乎瘋狂的“盲目跟從”行為。(如果有讀者感興趣,可以去搜索本書《烏合之眾》·古斯塔夫·勒龐)另一個原因則是本書列舉了無數非理性的因素,讓我認識到了金融市場的復雜多變和投資/投機收益的原因。
本書主要的結構作者闡述的非常清晰,我將其概括為一個歷史前傳分析、三個原因集合體的論述、面向對立觀點的分析及駁論和富含個人思維深度的建議。
本書在開頭詳盡記述了美國在股票證券、債券和房地產市場的歷史發展走向及動因。雖然資本主義社會與我國有著截然不同的社會制度和經濟治理理念,但從歷史發展考量的角度去分析,我認為這3章或多或少都可與中國的股票、債券和房地產金融市場有著微妙的關系。這其中比較神奇的一點是,這世界是不存在先知的,就好比沒有人能說出第二天股票是漲還是跌,而席勒教授曾在20xx年和20xx年準確地預測了股市和樓市泡沫的破裂,我想這也是本書一直暢銷的重要原因(本書有三個版本,隨著作者不斷更新而完善。第一版出版于20xx年,第二版出版于20xx年)。接下來,作者通過揭示了結構、文化和心理三大層面里的各類原因,向讀者展示了金融市場(尤其是股票證券市場)的一次次漲跌起伏,并不像人們想象中的那么理智(如果市場處于理智狀態,理論上是掙不到錢的)。而也正是因為各個參與者在上述多種因素的共同或單一作用下,造成了市場的漲跌進而催生了盈利、投機和各種投資機會。
比如在結構層面,作者列述了12個基本要素:互聯網的高速增長所衍生的技術革命;美國經濟的發展及文化自信;國內政治及文化的變遷;稅率的`調整;人口結構因素;新聞媒體的渲染;專業分析師的言論;固定繳費養老計劃的推廣(類似于中國的社保基金);共同基金的發展;通貨膨脹;交易量的變化和參與者的賭徒心理;上述每一個內容都會或多或少的在金融市場中成為人們非理性決策的依據,而也正是由于這些因素,造成了你我他,不同人之間的認知偏差和決策,進而衍生出股市的不可預見性。本章還提到并分析了廣為流傳的龐氏騙局及衍生內容(書中稱為蓬齊過程),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基礎理論(在通過作者闡述后我認識到,但書中卻說現代金融教科書并不涉及此內容):過去的價格上漲增強了投資者的信心,投資者進一步抬升股價,股價上升為投資者帶來了財富,投資者通過財富創造了更多的gdp,gdp進而體現出國家良好的經濟運行狀態(直至出現危機或其他不可預見風險時)。這一過程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形成這書中所提到的反饋環機制,并在逐步的,被動的放大。
在文化層面,作者詳盡的介紹了新聞媒體和新時代的經濟思想(隨社會進步而不斷迭代)對股市(或其他市場)帶來的影響,并在最后做出了對“新時代”的分析。媒體在為股市變化進行鋪墊以及煽動方面有著重要作用,這點毋庸置疑,而且結合本人的股市投資經驗,這一現象也確實客觀存在。這是一種矛盾的需要及不需要的平衡狀態,沒有任何一個投資者會希望兩眼摸黑的進入水里摸魚,但又會受制于(或受益于)新聞所帶來的影響。然而,在實際操作中,有意思的是發生重大新聞不一定對股票造成太大波動,而發生重大波動時也不一定會爆料出大的新聞。因此,如何辯證帶有自我主觀的去接收吸納媒體的觀點,是我在日后需要實踐和學習的一個長久目標,因為媒體是投機性價格變動的主要宣傳者。
在心理層面上,作者介紹了股市的心理定位、從眾行為(與烏合之眾中闡述的主要理念較為類似)以及思想傳染這一現象。正是由于投資者在決策時,經常會用到數量定位(對股市點位甚至是個股價格位置的預測)以及道德定位(對資產投入股市的百分比)這兩種心理模式,因此使得每一次交易并沒有像人們在未來時間回顧當下時間點時那么的理性和客觀,這也進而會催生出最露骨的價值問題,即盈利還是虧損。
之后的兩篇作者分別從學術層面駁斥了有效市場理論(本篇未理解很透徹,淺顯的認為是這樣)并且說明了在此種環境背景下,我們個人該如何操作。這里給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作者對于投資者一些誤區的闡述,比如說人們認為績優的基金不錯,然而他們可能會有較高的手續費,而且其實在你簡單了解基金公司的盈利模式后,我認為也許你會發現基金并不能給你帶來豐厚滿意的收益(但這里,我要強調沒有一種投資方式是絕對的正確與錯誤,只要能為投資人帶來正向收益便是成功的)。最后一篇作者闡述了貨幣當局應運用溫和的貨幣政策來抑制泡沫,而當泡沫即將發生時,個人投資者如何能規避更多的風險(這里指的不是同時持有各類型的股票)。
總的來說,如果你是一位出入投資領域的新人,或是想了解更多金融知識的投資者,這本書也許并不會帶給你實際直觀地收入,但卻會像園丁一樣,慢慢的修繕你認知的“枝枝葉葉”,也正因為有如此多的非理性繁榮因素,投資者才會通過自我認知去獲得正向(或逆向)的經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