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首先必須開頭要開門見山,既要一下子抓住聽眾又要提出你的觀點,中間要用各種方法和所準備的材料說明、支持你的論點,感染聽眾,然后在結尾加強說明論點或得出結論,結束演講。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演講稿,可是卻無從下手嗎?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演講稿模板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道德經典演講稿篇一
1、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2、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3、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4、過,則匆憚改。
5、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6、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8、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9、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10、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12、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1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4、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5、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17、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道德經典演講稿篇二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道德,生命中最絢麗的色彩》。
在生活中這樣的鏡頭你一定不會陌生:公園里,給小朋友系鞋帶;在家里,我們把自己煮好的飯菜端到晚歸的媽媽手中;校園里,我們把一張廢紙悄悄地塞進自己的口袋……
這就是道德的舉動。道德教育演講稿_講文明講道德演講稿
道德是社會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個行為規范,是獲得別人尊敬和信任的一個標準。有些人以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難,其實你用心去做了,就會發現其實很簡單,因為道德有時是一種愛心。
2015年5月12日,四川遭遇了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淳樸善良的父老鄉親,在廢墟下呻吟,撕肝裂肺的呼救聲,揪動著共和國的每一根神經!“災難無情人有情”,解放軍向四川挺進,醫療隊向四川挺進,志愿者向四川挺進!支撐他們冒險挺進的就是那一顆顆滾燙的愛心。全國人民都向災區人民伸出了援助的手。我們也紛紛捐款,獻出了自己的一片愛心。我校的張其浩同學過十歲生日,在爸爸媽媽的支持下,捐出了所有的生日賀禮,9200元,我也毫不猶豫地砸碎了自己的儲蓄罐,將平時積攢下來的80元零花錢全部捐了出去。這不正是“愛心流淌的高尚道德”嗎?
道德有時是一種感恩。我要給大家講一個這樣的小故事:某學校舉辦了一個親子游戲活動。活動中,先給媽媽們蒙上雙眼,看他們能不能在一排孩子中摸到自己孩子的手,結果所有的媽媽全都找到了自己的孩子。可是,當游戲進行到下一個環節——讓孩子們蒙上自己的眼睛去摸尋媽媽的手時,卻沒有一個孩子能摸到媽媽的手。所有的媽媽都哭了,像孩子一樣哭得那樣傷心、委屈。因為她們為孩子付出那么多,卻得不到愛的共鳴。
這是一個令人心痛的故事。現在的孩子怎么啦?學會感恩以成為培養道德之心之首要。鮮花感恩雨露,因為雨露滋潤它成長;蒼鷹感恩長空,因為長空讓它飛翔。我們要學會感恩父母,因為父母給了我們溫馨的避風港;我們要學會感恩老師,因為老師教育我們用知識和修養去書寫青春的篇章;我們要學會感恩社會,因為社會讓我們發揮所長、神采飛揚!
道德,有時是一種習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每天都要問一問自己的道德有沒有進步,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壞了,即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不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只要我們從身邊小事做起,就會成為有道德的人。
比如:給工作了一天的爸爸媽媽捧上一杯熱茶,為學習困難的同學解答一個疑難問題,在公交車上主動為年邁的老人讓座,把被風吹歪了的小樹苗扶正,見到紙屑彎腰撿起等。生活是一面鏡子,學會道德,對生活時時保持微笑,生活也會還你以微笑。播種思想,收獲行為,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只要我們從每一件小事做起,我們就會成為有道德的好少年。道德教育演講稿_講文明講道德演講稿
道德沒有重量,卻可以讓人有泰山之重;道德沒有標價,卻可以讓人的心靈高貴;道德沒有體積,卻可以讓人的情緒高昂。道德是做人的準則!讓我們追隨道德之光,讓道德在生命中綻放最絢麗的色彩吧!
道德經典演講稿篇三
2、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而用之或不盈。 ——出自第4章
5、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6、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7、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8、和大怨,必有余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9、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出自第65章
1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出自第51章
11、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12、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3、我無欲,而民自樸。 ——出自第57章
14、下知有之。 ——出自第17章
16、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17、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18、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19、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20、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德經典演講稿篇四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當大地迎來冬季時,重抬道德的話題,感覺既熟悉又陌生。畢竟,道德在我們生活中與我們緊緊相隨,每時每刻都不曾分離,道德與人類同生,與社會同生。也許有人會問,什么是道德?道德就是調整人與人之間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
我認為,道德就是愛國愛民團結互助:道德也是勤奮節儉努力上進;道德更是遵紀守法,潔身自好;道德還是文明禮貌自尊自強。在公共生活中,文明禮貌、說話和氣、待人熱情、自覺維護公共秩序等道德行為和倫理規范,會令人滿意并受到贊揚。但有少數大學生連起碼的社會公德都沒有。
一是表現在倫理道德方面的某些缺陷。比如,在校內反映在:教室垃圾視而不見、墻上腳印無故出現、桌上涂寫、圖書撕頁、購飯插隊、水電浪費等缺乏文明的傾向;在社會生活中表現為:乘車無序、待人無禮、隨心所欲、自私自利等社會公德的缺失行為。也有的大學生明哲保身,面對他人不文明的行為往往不聞不問、熟視無睹、甚至見怪不怪。
二是表現在法紀規范方面的意識不夠。譬如大學生劉海洋公園硫酸潑熊事件,曾一度引起社會轟動和高校反思。
三是在道德信仰上,一些大學生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迷失了自我,信奉資產階級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的人生信條,為謀求金錢和私利不擇手段,損害他人利益、集體利益甚至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四是心理耐受力、意志力、抗挫折能力較低,不能正視人生矛盾,無力排除人生困境。自殺和傷人事件并不罕見,缺乏健康、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
學術界對道德內涵的認識是紛繁多樣的。有的試圖從歷史發生學意義上對道德概念加以解釋,認為道德是主觀的、在每個人心里內在地發生的,只能為他自己通過反省覺察的道德心理現象;客觀的、可為他人從外部觀察到的,個體或群體的道德行為現象以及作為一種精神的客觀凝結物的,以誡律、警句、格言、或理論、學說等形式表現出來的道德知識現象。
有的認為道德是一定社會一定階級向人們提出的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之間各種關系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有的學者則把道德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處的,引導受教育者自覺養成環保意識、思想覺悟和相應的道德文明行為習慣。
道德經典演講稿篇五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3。為無為,則無不治。
4。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5。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6。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7。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8。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9。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10。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1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2。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13。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
14。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1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6。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是以圣人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17。柔弱勝剛強。
18。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19。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20。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21。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22。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23。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24。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25。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26。治大國若烹小鮮。
27。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2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30。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3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32。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33。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34。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35。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