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魚我所欲也課實錄篇一
“魚我所欲也”,這是孔子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我深深地理解到,這句話不僅僅是對于食物的喜好,更重要的是對于追求自己所愛的事物的執著追求。在上一學期《優質課》的教學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老師的獨具匠心和對于教學的熱愛,無論是授課的內容,還是教學方式,都讓我受益匪淺。
第二段:課程內容
在《優質課》的教學中,老師教授的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求我們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保持思考和創新的能力。例如,在項目學習中,老師組織我們參觀了多家公司和企業,讓我們親身感受到了企業文化和經營管理的實際情況,這對于我們今后的職業生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三段: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方面,老師采用了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和手段,如課堂討論、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等,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深入探討和理解知識,這種深入探討和討論的方式讓我們更清晰地理解知識,同時也讓我們在協作學習中學會了互相溝通,增強了我們的交流能力。
第四段:課程收獲
在《優質課》的學習過程中,我從中學到了很多具體技能和實用性知識,例如團隊合作的協作技巧、信息搜索的技巧和思維模式的拓展等。同時,這門課程還讓我更深刻地認識到了自己未來的職業道路和發展方向,幫助我更清晰地規劃自己的未來。
第五段:總結
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我不僅僅得到了實踐經驗和實用性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學會了持續探究和自我感悟的能力。這讓我更深刻地認識到,與其固守于一成不變的知識和技能,不如不停地探究、探求,去發現自己所欲的東西,并不斷與之互動融合,才能達到真正的成長和進步。
魚我所欲也課實錄篇二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道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哪一樁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有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會餓死??墒禽p蔑地呼喝著給人吃,饑餓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腳踢給別人吃,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這樣,高官厚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認識的窮人感激我嗎?以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在(有人)卻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在(有人)卻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在(有人)為了認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它。這種做法不是可以讓它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1、 選自《孟子·告子上》。
2、 茍得:茍且取得,這里是“茍且偷生”的意思。
3、 患:禍患,災難。
4、 辟:通“避”,躲避。
5、 如使:假如,假使。
6、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7、 勿喪:不丟掉。
魚我所欲也課實錄篇三
第二段:我自治區的魚
生長和生活在自治區,我大多數接觸的魚類是鯉魚、鯽魚、白鰱魚和草魚等。它們生活在各種水域里,有的是小溪、有的是湖泊或大江大河,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和特性。鯉魚和鯽魚是我最常見到的兩種魚,它們身形略扁,并且鱗片眼睛等都顯得十分鮮艷,肉質綿軟,十分可口,是很多家庭日常生活中的保健品。
第三段:魚類的生活之旅
與養寵物不同,研究魚類需要成為它們生活的一部分。為此,我穿上了膠鞋,走進了小鎮附近的小溪,探索能夠走到的每一個角落。在這個過程中,我不僅發現了一些我之前從沒有發現過的魚類品種,更學會了拍攝魚的照片,實現了與自然和諧相處。
第四段:魚的魅力
從一個瘋狂喜歡吃魚的人到現在不斷發掘魚類的其它特點和魅力,這是每位研究魚類的人必經的過程。魚類十分靈活、有彈性,而且有著被我們人類神化了的美麗和智慧。它們每天都在自己的漁場中忙碌地生活,隨波逐流。
第五段:總結
在學習了魚的相關事宜和對其生態生活做出了貢獻后,我認識到魚為了自己的生存在小溪中自己努力戰斗著的事實,并深刻理解到魚類作為與我們人類一樣具有意識的生命,也值得我們去尊重和保護。這種生命為我們人類提供了很多的資源和服務,我們應該從心里感激和等待它們的存在,從而對它們具有更深刻的領悟和更深刻的愛。
魚我所欲也課實錄篇四
(一)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解釋下列粗體字。
(1)萬鐘于我何加焉 (2)向為身死而不受
(3)得之則生 (4)舍生取義
2.翻譯下列各句。
(1)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2)呼爾而與之。
(3)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
3.文段運用了 、 等論證方法。
4.此之謂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含義是什么?
參考答案:
1.(1)增加,指帶來好處。(2)從前,往昔。(3)得到。(4)舍棄。
2.(1)為了我認識的貧窮者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它嗎?(2)如果吆喝著給人吃,路上饑餓的行人也不會接受。(3)不管是否符合禮與義就接受優厚的俸祿。
3.對比論證 例證法
4.人生下來固有的善良本性,此文指舍生取義。
魚我所欲也課實錄篇五
魚被譽為人們的重要食材,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然而,“魚我所欲也”不僅是為了解決饑餓,更是為了享受美味與健康。在參加“魚我所欲也”優質課學習體驗中,我認識到了魚的營養價值以及如何挑選魚并制作美食的技巧。在這場課程中,我收獲的不僅是一個豐富的美食盛宴,還有對魚及其文化的更深層次的理解。
首先,通過“魚我所欲也”這堂優質課程,我了解到了魚的營養價值。魚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以及人體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如鈣、鋅、鐵等。其中,魚油中富含的ω-3多不飽和脂肪酸對人體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可降低血壓、血脂和膽固醇等,對預防心血管疾病具有積極作用。因此,將魚肉作為膳食的一部分,不僅可以滿足人體的營養需求,還有益于健康。
其次,我了解到了如何挑選優質魚的技巧。通過課程,我了解到了魚的新鮮度是挑選魚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來說,新鮮的魚眼睛鮮亮、魚鱗緊貼、魚肉有彈性。同時,魚肉的顏色也是挑選鮮魚的重要指標。一般來說,魚肉應該呈現出鮮紅色或粉紅色,如果魚肉偏暗或偏黃,說明魚已經不新鮮了,不宜食用。了解這些挑選魚的技巧,可以讓我們更好地選擇鮮美的魚肉,制作出更加美味的魚肴。
接著,在“魚我所欲也”課程中,我學習到了魚肴的多種制作技巧。魚肴的制作有很多種方法,包括烹煮、蒸、烤等多種方式。烹煮是最基本的魚肴制作方式,適合于制作各種湯羹、燉菜等。而蒸魚可保留魚肴的味道和營養,是很多人喜歡的制作方法??爵~則能夠讓魚肉更加香脆可口。在“魚我所欲也”課程中,老師示范了多種魚肴制作方式,并傳授了一些技巧,讓我了解到不同的制作方式在不同的情況下可以制作出不同口感的魚肴。
此外,在課程中,我還了解到了魚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寓意。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魚”與“余”諧音,被視為吉祥之物。在春節等重要節日中,魚是不可或缺的食材之一。而在其他文化中,魚也有不同的寓意。例如在日本,魚被視為富貴吉祥,是必備的節慶食品,在北歐的文化中,魚代表海洋和自然,被用來表達對自然環境的敬仰。了解到魚在不同文化中的寓意,讓我更加了解到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和多樣性。
總之,“魚我所欲也”這堂優質課程給了我豐富的營養知識、挑選魚的技巧、魚肴制作方法以及魚在不同文化中的寓意。這也讓我更加珍視每一種魚,認識到了魚不僅是一種食材,更是一種多彩多樣的文化風景。通過這場課程,我相信在未來的生活中,將會更加懂得如何珍視魚,制作出更加美味、營養、健康的魚肴。
魚我所欲也課實錄篇六
魚,我所欲者;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也,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孟子是_______________ 時期思想家,《孟子》是_______________家經典著作。
2、解釋下列加粗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1)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
(2)蹴而與之( )
(3)萬鐘于我何加焉( )
(4)此之謂失其本心( )
3、文章開篇關于“魚和熊掌”的論述有何作用?
1、戰國 儒
3、圍繞“用‘魚和熊掌’設喻,把生命比作魚,把義比作熊掌,形象生動地闡明義比生命珍貴,就像熊掌比魚珍貴一樣,自然引出‘舍生取義’的論點”回答即可。
4、(1)三句排比,可以加強語勢,增強感情,顯示出說話人的義正詞嚴,理直氣壯,把孟子對一些人喪失本心的痛心和遺憾表達得淋漓盡致。
(2)體現出孟子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的特點,充分體現了孟子大義凜然的個性,表現了孟子雄辯、善辯的才華。(圍繞任意一點回答即可)
5、圍繞“珍愛生命,量力而行”回答即可。
示例:人的生命是寶貴的,我們應當珍愛這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們不見義勇為,不伸張正義,只是我們再見義勇為時,要量力而行,在與壞人斗勇的同時還要斗智,盡量避免對自己的損害,對生命的威脅。 (意思對即可)
魚我所欲也課實錄篇七
本文教學我安排了二課時,第一課時是文言文知識積累,和根據議論文特點整體感知全文課;第二課時是結合本文論點思考代人生:如何學會選擇。課堂上,學生學習氣氛活躍,表現主動積極,從教學效果來看,都能完成了預定的教學目標?,F將這兩節課的得與失做如下反思。
(一)。學生依據老師的引導,自主完成了文言文字詞常識的積累,學會生生合作討論翻譯了文言文疑難句子;并能更快說出議論文的基本常識,’結合議論文特點快速閱讀,整體感知全文,并能做出簡要的歸納,同時也把握了閱讀議論文的基本方法。
(二)、學生的語文素質得到了訓練和提高。由于我采用點撥引導和生生合作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既為學生指明了學習的內容和要突破的重點、難點;又留出空間讓學生有機會通過合作解決他們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從而訓練和提高了他們合作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了教師教是為了不“教”的效果。
(三)、做到了根據文體內容對學生進行了品行教育。課堂上,要求學生討論歸納并把握人生價值的選擇標準,并結合文本事例和列舉課外名人“舍生取義”的實例來感化教育學生,課后布置作文:以“選擇”為話題寫一篇作文,要求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寫出真情實感的生活體驗。
〔一〕課前沒有安排學生作充分的預習,導致基礎差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跟不上節奏。
(二)對個別落后生關心度不夠,還沒有深刻了解他們幾位最需要什么。
(三)、不擅于在課堂上發現問題并靈活作出更正。
結合這次培訓,反省這兩節的課堂教學,我知道需要改進的地方還很多。但我相信 ,通過今后不斷的學習和大膽創新地教學實踐,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亮點回顧
課堂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課程理念,并非只要過程不要結果,只追求課堂的熱熱鬧鬧。我在教課中注意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培養。用對話串聯整個教學過程,充分體現師生互動。
問題分析
與生活的鏈接,對培養學生的人生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能起到點睛之功效,能使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得以融入。
再教的設想
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多舉相應實例,讓其在這些實例的佐證下,來實現對“舍生取義”現實意義更深的理解,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提倡的是“取義但不舍生”。
魚我所欲也課實錄篇八
孟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子》一書在宋朝時被朱熹列為《四書》之一,成為儒家經典。孟子思想在歷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在學習本文字句的同時,對孟子的思想體系略作剖析,這有助于學生正確地理解課文內容?!遏~我所欲也》一文主要是議論。其論證方法,學生不易掌握,因而在教學過程中,要抓住那些表述其觀點的語句和他常用的術語加以分析,講深講透,并以此來剖析他的“舍生取義”的思想,以培養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教學過程中還應加強朗讀,使學生加深體會文章的內容和文章的氣勢,從而體現孟子善于論辯的特點。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擴充文言詞匯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張,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
能力目標
1.強化朗讀訓練、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2.把握古人運用具體事例、正反對比或比喻說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觀點。
德育目標
引導學生正確選擇,摒棄一己之私利,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個大寫的人。
1.理解文意,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內涵,辨析“失其本心”與“舍生取義”的關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二課時
1.誦讀法這是文言文教學最實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種形式的讀,如墨讀、齊讀、跳讀、精讀、美讀等。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感受語言,體會文意,進行文化熏陶。
2.質疑法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問,或對文章觀點提出自己的見解,或就淪證過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大膽質疑。鼓勵學生自主質疑,有利于發展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3.鑒賞法
魚我所欲也課實錄篇九
然,世代之人,不懂此道理者,不能正確決擇、取舍者十之八九。我也是這十之八九當中的一個。就我的人生閱歷而言,凡不能遵循此道理者,多有煩惱,為此付出了代價。甚至更沉重的代價。
得到就意味著失去;失去就意味著可能得到。
對于學生而言,選擇學習和選擇不學習,都會有兩種不同的結果,前者通過十多年的刻苦學習,為他的未來人生道路,積累了必備的知識和能力,他前面的路會越走越寬,可謂先苦后甜。然而,在他選擇寒窗苦讀之時也確實失去了享樂和閑暇,怎一個苦字了得。而選擇不學習,選擇了玩耍,選擇了享樂,選擇談情說愛,選擇上網游戲,他的路會越走越窄,待回過神之后,再怎么捶胸頓足也與事無補,他只能為自己當出的選擇埋單。
對于處于婚戀年齡中的青年而言,也存在著取舍的決擇。選擇了a的同時就意味著失去了bcd,盡管人的本性不只需要一個,還有許多需求,但對于多數人來說,只能做唯一的選擇,游戲規則就這么規定的,有什么辦法哪。他們的選擇也存在正確與錯誤之分。有的人因為選擇了適合自己的配偶,也就選擇了幸福;反之,由于選擇了錯誤的伴侶,就必定選擇了與痛苦為舞。
類似的選擇還有很多很多,諸如如何擇業,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工作,等等,都需要去選擇,去取舍。
選擇和取舍的過程是痛苦的。以擇偶為例,怎樣才能從眾多的人中選擇一個自認為最好的,最適合的,極其困難痛苦,因為只能在abcdef.......之中選擇一個.受各種條件的限制,無法象選商品時可以貨比三家,或被允許試用。但擇偶卻只能憑當前的感覺中選擇一個,可是通過一段時間的共同生活才發現自己當初的選擇是多么的錯誤,多數人由于某種原因會吃下自己釀成的苦果,彼此之間或麻木;或生活在痛苦之中;或處于冷戰之中;或大小戰爭不斷。其中也不乏重新進行取舍的人,也就再次陷入思前想后,顧左怕右的痛苦折磨之中。人非草木,怎能無情,想到多年的夫妻共同生活,想想共同努力筑起的愛巢所付出的心血,想想孩子企盼和無奈的眼神。有些人重新選擇取舍之后卻發現新的選擇比原來的選擇還要遭。吾乎矣哉!人總是時不時地處于兩難當中。但不管怎樣,人必須要選擇取舍,除非做最后的選擇,或出家,或一走了之。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春。我并不是悲觀之人,我覺得只要懂得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只在其中擇其一,心不貪,常知足;莫逃避,勇面對;無邪念,正心態;去激動,多理智;顧大局,不片面。這樣我認為就能幸福多多,煩惱少少。
魚我所欲也課實錄篇十
前面已講過,放到《告子上》全文里看,本文講的是每個人都有“本心”,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人也能經受住考驗;而如果喪失了“本心”,人就會做出虧心事來。其實,僅對本文的結構進行一番分析,我們也可以看出,它的主旨是講每個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簡要分析如下: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義”的觀點,并分別從正面和反面加以闡明。行文至“所惡有甚于死者”,作者對這個觀點的論述就結束了。緊接著“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提出了新的命題: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賢者”能夠保有它。第2段就是對這個命題的論說和闡明。
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來之食”的故事證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辯禮義”接受“萬鐘”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慣有行為,并對此進行批評和嘲諷。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舉的失去“本心”的事例,并不牽涉生死,而只是富貴與“義”之間的矛盾與對立,所以,它和“舍生取義”的說法沒有什么關系。從課文整體上看,人應該保有“本心”是本文論述的中心?!吧嵘×x”的觀點和不受嗟來之食的故事講的都是“本心”賦予人的極大力量,屬正面論證;“不辯禮義”接受“萬鐘”的故事講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恥,屬反面論證。
朱熹說:“此章言羞惡之心,人所固有,或能決死生于危迫之際,而不免計豐約于宴安之時,是以君子不可頃刻不省察于斯焉?!?《四書章句集注》)這段概括主旨的話,還是比較恰切的。
不過若有的學生堅持認為是“舍生而取義”,并能說出一定的理由,也沒必要堅持讓他放棄自己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