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一
鄉村的四月宛如仙境。綠色到處可見,染遍了山陵和原野。遠遠望去,眼睛一亮,出現在眼前的是綠色的海洋,綠得那么鮮亮,綠得那么誘人,綠得那么可愛。稻田里的水映著天空的光輝,天水合一,體現出了無限樸素的柔美。
杜鵑鳥委婉的歌聲多么動聽,多么優美。它是迎接這場春雨的第一位使者。蒙蒙細雨伴著杜鵑鳥歡快的樂曲下著,充滿了詩情畫意。杜鵑鳥的心情很舒暢,它極其大方地為大家獻上一曲。聽,它已經開始唱了:“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瞧,路人們都陶醉在這天籟之音中了。
四月時,村里非常繁忙、也特別熱鬧。農家兒女本領可大了,各有各自的本事,各干各的農活。男耕女織,幸福美滿。這可比城市里熱鬧多了,好多活兒城里人都不懂哩!
農家人很勤勞,經常早出晚歸。一大早起來,就會看見一張張熟悉的面孔在桑樹林里穿梭。婦女們忙著采摘翠綠翠綠的桑葉,一籃一包地帶回家,把蠶兒喂飽,白白胖胖的蠶兒就是她們的希望。
可不嗎,最近農活可真多呀!早晨還看見婦女們在采桑葉,中午,她們又去插秧了,田地里到處都能見到他們匆忙的身影。水田像一面鏡子,映照著藍天,映照著白云,映照著青山,映照著綠樹,映照著農民耕耘的身影,水田簡直就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畫。
農村男女多忙啊!他們辛苦、勤勞,熱愛生活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二
鄉村,的4月是多姿多彩的,那里春天萬物復蘇,夏天,田園中的農民伯伯在吃力的耕地,秋天,鮮果飄香!冬天,白雪一片。
春天藏了一冬的魚和剛下蛋的雞,肉最香不過了。天上的太陽公公開開心心的對著大地笑呢!竹林中的春筍一個勁的往上鉆,成群結隊的冒出頭來,又好奇的看著四周的枯葉,又抬起頭來看竹子哥哥。
夏天,早上,農民伯伯到自己的田野中,一下松土,一下插秧,一下摘果實一下灑水,同時,家里的小孩飛快的跑到小河邊,脫下衣服,跳進河,一邊抓魚,一邊解熱,樹下的老人給小孩講故事。
秋天,爺爺奶奶便出了家門,來到了果園,拿了幾個大竹筐,又拿了一個梯子,爺爺用梯子爬到果樹,奶奶拿一個絲布在下面,再下面接著果實,小孩子們就像一群猴子一樣,爬上一樹,摘了一個個雪梨跑去自己的基地——山上的大樹蔭下,有說有笑的,真快樂!。
冬天家人們,吃過飯后,紛紛跑到別人家中,一邊烤火一邊看新聞,一邊又說新聞,孩子們卻像穿了一層保暖衣,一點也不能一起玩,打雪仗、堆雪人、躲貓貓,熱鬧非凡,快活極了。
鄉村四月就像一幅美麗的畫,真的太美了!如果你們來到這里,我們一定會請你吃,美味的水果,請你去參觀我們的美麗的風景,在給你吃,我們這里,特產——雞肉和竹子粥,那真的太美味可口了,你們一定要到我們這里來呀!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三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鄉村四月》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說教材
《鄉村四月》是新課標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六組中第二十三課《古詩詞三首》中第一首,這首詩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云霧蒙蒙,杜鵑歡唱,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后兩句寫人,四月到了,農活多了,鄉里的農民們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突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給人一種“一年之計在于春”的啟示,整首詩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和欣賞,也表現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贊美。
依據教材特點和課標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1個生字、會寫2個生字、正確讀寫“蠶桑”。
2、背誦、默寫古詩。
3、在誦讀中想象畫面,并能夠用自己的話描繪詩的內容,抓住詩的特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閱讀古詩的興趣和對古詩的熱愛,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1、誦讀古詩并默寫。
2、在誦讀中想象畫面,并能夠用自己的話描詩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在誦讀中想象畫面,并能夠用自己的話描繪詩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
小黑板、掛圖。
教學時間:一課時
(二)、說學情
四年級孩子已經掌握了一些讀詩的方法,但因為是借班上課,對學生不熟悉,所以設計教學時我著重考慮如何激趣、激情。
(三)、說理念
《鄉村四月》是一首古詩,依據課標,第二學段古詩詞教學目標是“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讓學生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有感情,帶著表情的朗讀。在本次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觀摩主題,“憑借課文的例子,選找教學突破口,引導學生學習用語文,”指導下,我的設計理念是以讀為本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朗讀感悟,想象畫面,體驗詩人的情感。這里的讀,是聲情并茂地讀出詩文的情和意,表達自己的情和感,促進感悟的內化與升華。讀出個情味,給予學生嘗試的空間與時間,暢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體悟,在互動評價中掌握情感的基調,最后進入意境,身心融入而忘情地讀。詩歌與記敘文不同,除了把握朗讀的情感基調,更要把握朗讀的節奏及其輕重音。
1、聯系生活法: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他的生活經驗是最感受性的學習材料。《鄉村四月》寫的是江南農村初夏的時節,而現在正好是春季,因此課堂中在課前3分鐘與學生輕松談話聊聊自己眼里的春天。引出古人眼中的春天。
2、知識遷移法。四年級的孩子已學過一些詩,也懂得古詩學習的一般方法“讀通——讀懂——感悟——背誦默寫”,在導入課題后讓學生回憶學詩方法,起到復習鞏固作用,同時也可利用這一方法來學習本首詩。
3、品讀感悟法。課標中提出二段詩詞教學目標是“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語文教學,對語言文字的品味是學生的語文能力形成的關鍵因素。品出詩歌的韻味,必須扣住重點詞句,在比較、玩味、體悟中咬文嚼字,嚼出語言背后的情味、意味、韻味;嚼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逐漸走進詩文意境場景,走進角色,與人物共鳴,與作者交心,享受人文陶冶與情感震撼。
4、引導想象法。利用插圖引導想象景美、人勤景象。
1、收集資料法。課前讓孩子收集詩人翁卷的資料,培養孩子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朗讀教學法。朗讀有助于感知語言,感悟者作者抒發的情感。課堂中通過個別讀、齊讀來正音,看圖引導學生想象,熟讀成誦等方法讓學生把詩讀通、讀懂。
3、想象悟情法。古人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因此讓學生展開想象體會山原的欣欣向榮,鄉村人的勤勞忙碌,感悟詩人對鄉村生活的熱愛和贊美。
四、師生互動,說程序
(一)、談話導入析課題
課的關鍵是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產生與文本對話的愿望。因此,利用課前3分鐘與學生聊天,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眼中的春天后,再讓學生背些描寫春天的古詩。如《詠柳》《早春》《春曉》……導入新課教學。這樣既聯系生活,又復習了舊知,為學生理解詩的含義墊定感情基礎。
(二)、回憶學法,指導自學
四年級的學生已掌握一定的學詩方法,讓學生回憶學詩的方法——先讀通,后悟詩意和詩情,再背詩。通過這一方法來指導學生自學。
(三)、讀通詩文
在這里我緊扣“讀通”這個環節,先讓學生自讀后檢查指導學習生字“蠶”“桑”。
1、了解翁卷的資料和詩題意思。
2、學生自由讀詩。
3、通過個別讀、范讀、齊讀等方式讀通詩文,相機學習生字“蠶”“桑”,從生字的音、形、義三方面指導。
(四)、讀懂詩文,感悟詩情。
1、師生回憶小結了解詩文的方法,指導學生自讀自悟詩意。
(1)我是這樣處理的,“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這兩句寫景的詩句領悟詩意有一 定的難度,我采用看圖引導想象,體會山原的“綠”引讀感悟。結合學生的自悟讓學生看圖和注解感悟“白滿川”是天色倒映在稻田里的水中和水色交相輝映,給人一種什么感覺?(白茫茫的很耀眼)因此詩人說“白滿川”。春天的雨又輕又小像霧又像煙,這樣的雨又可以說是(煙雨蒙蒙)這時我抓住一個“綠”字,引導學生想象:四月的鄉村,原野是綠的,山陵是綠的,還有綠的———綠的———綠的———。學生通過看、說明白詩人眼里是個綠色主宰的世界,此時我引用《詠柳》中的兩句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和《泊船瓜舟》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讓學生感悟綠給人感覺是——生機勃勃,順勢指導學生朗讀,讀出綠。
(2)“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這兩句寫鄉村的人勤勞的詩句比前兩句更好理解,我讓學生先說然后點拔。采集桑葉養蠶,耕田插秧這是鄉村四月繁忙的勞動生活,從哪里可以看出勞動繁忙、緊張?引出:才了蠶桑又插田。引導學生想象:讀著這句我仿佛看到鄉親們————,聽到鄉親們在田間說————。接著我引用詩句“一年之計在于春”讓學生感受鄉下人家此時的心情,累并快樂著但對末來充滿希望。詩人就是這樣飽含贊美之情寫下了這充滿活力的鄉村美景,讀出你心中的情感吧!
(3)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整首詩的詩意。
(五)、熟讀成誦
(六)、默寫古詩
(七)、課后延伸
1、自讀第二首詩《四時田園雜興》,讓學生談談自己對第二首詩的整體印象。學生肯定能說出第二首詩主要寫人們很忙,教師再相機說“其實第二首詩的主要意思在第一首詩中就有體現了”,學生再背“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從而對課進行小結。
2、背誦默寫《鄉村四月》
3、課后收集并積累其它田園風光的詩詞。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四
通過多層次地誦讀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領悟祖國古詩文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提高學生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學習古詩,運用學生已有的畫畫認識基礎和多媒體手段讓學生身同感受地心領神會進入詩中的意境中去。
教學目標:
1、認識“蠶、晝、耘”3個生字,讀準“蠶、桑、了、晝、供、傍、耘”7個字的字音,會寫“蠶、晝、桑、耘”4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兩首古詩,并能默寫。
3、借助注釋、插圖自主學習,正確理解詩意。在誦讀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優美的田園風光,體驗繁忙、緊張的鄉村生活,激發學生對鄉村的熱愛,對勞動人民的熱愛。
4、激發學生對祖國古詩的熱愛,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正確理解詩意在誦讀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優美的田園風光,體驗繁忙緊張的鄉村生活,激發學生對鄉村的熱愛、對勞動人民的熱愛。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畫好鄉村田園風景畫,學生收集詩人介紹的資料。
2、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賞畫入詩,輕叩詩門。
師導語:那鄉間的小路,那瓜果的飄香,那青蛙的歌唱,那牛羊的成群,深深地吸引著我們,吸引我們走進田園,熱愛鄉村。你們都畫好了自己眼中的鄉村風光畫嗎?展示出來和我們一起交流分享一下你的大作吧!
生匯報自己的畫,師作適當評價。(預設:多么優美,多么自然啊,真想到你的畫中去生活)
老師也帶來了兩幅鄉村生活畫,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出示課件一(《鄉村四月》插圖畫和《四時田園雜興》插圖畫)
同學們自由說說自己所看到的,師指名幾位說一說。
師:是啊,多么清新自然的鄉村生活畫,宋代有兩位詩人分別看到這樣的畫,詩興大發,各自寫下一首詩來贊美鄉村生活。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兩首古詩。
板書兩首詩題目,齊讀課題。
師:比較這兩首詩的題目,你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了這兩首詩都是寫鄉村的詩,,“鄉村”與“田園”的意思差不多。
生:我發現“四月”和“四時”有區別,“四月”是農歷四月,“四時”是四季。
師:你真聰明,你是從哪兒知道的?
生:我從課外資料中找到的。
師:從課外資料中學習是個好辦法。我們要向你學習。
二、初讀古詩,走進詩屋。
1、自由讀這兩首詩一遍,要求讀準讀通。
2、指名讀,指明“了(liao)、蠶(can)、桑(sang)、晝(zhou)、耘(yun)、供(gong)、傍(bang)”的正確讀音。“晝”字寫法:太陽升出一尺,白晝開始了。
3、男女生相互讀二詩,相互評價。
4、齊讀兩首古詩。
三、學習古詩,撞擊詩心。
a、叩響古詩《鄉村四月》
1、鄉村四月是一副怎樣的畫面?人們在做什么呢?請全班女生來讀一讀。
2、讀得多好啊!同桌之間借助注釋,插圖合作弄清詩意。
3、交流匯報。
師:讀著詩句,看著插圖,我們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原野的水面映著天空的光輝。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到注釋再看插圖就明白了。
師相機多媒體展示課件二(“白滿川“的鄉村畫)
師:我們來看一看這一副畫,天空的光輝是——
生:白白的、亮亮的。
師:原野水面的顏色是——
生:白亮亮的。
師:用詩中的詞回答,真是——
生:“白滿川”。
生:我仿佛看到了綠的山陵、綠的原野。
師:是啊,還綠了什么呢?(相機出示課件三“綠遍山原”鄉村畫)
生:綠了樹木。
生:綠了小草。
生:綠了竹葉。
師:綠了這么多,真是——
生:綠遍山原。
師:我們來齊讀這一句詩吧!再指名讀。
師:我發現你“綠、遍、白、滿”四字讀得特別有味,為什么啊?
生:我覺得這四個字寫出了景物的特點。
師:你真聰明,我們跟她樣讀出韻味來。
(生讀詩句)
師:好,還聽到了什么,繼續交流匯報。
生:我仿佛聽到了杜鵑鳥在叫。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為注釋上寫了子規就是杜鵑鳥,“子規聲里”就是杜鵑鳥在叫。
師:你真會讀詩!
生:我看到了雨下得像煙一樣。
師:那是什么樣的雨?
生:蒙蒙細雨。
師:說得多好啊!我們再來看一看圖畫吧!(相機出示課件四:鄉村四月風光圖)學生看圖。
師:誰能用詩中兩句詩來贊美這幅畫?
生: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師:帶著贊美的感情讀這兩句。(練讀)
師:這么美的畫面里鄉村人們在干什么呢?我們來讀讀三四句。
(生誦讀)
師:你讀完后感受到什么呢?
生:我們感受到他們好忙。
師:對,你從哪些詞讀出來的?
生:才……又,“閑人少”。
師:好,來展示讀一讀。
(生讀詩句)
(生自由回答)
師:好,可以作詩了,我說上一句,你來接下一句。
師:校園課間同學樂,
生:才了爬桿又跳繩。
生:才了跑步又打球。
……
生:為了得到豐收。
生:為了吃、穿、用。
生:為了幸福生活。
師:是的,他們的心情怎樣?
生:是快樂的。
師:是的,盡管累但是快樂的,勤勞的人們用自己的雙手得到了自己的收獲,得到了自己的快樂,我們帶著快樂的心情來誦讀全詩吧!
(生誦讀)
師:多么好的一首詩啊,詩人是誰啊?誰來為我們介紹。
(生介紹)
師:把快樂送進詩里,告訴詩人翁卷,我們配樂再誦讀一遍。
(生配樂誦讀一遍)
師:太美了!我都陶醉了,讓我再美美地陶醉一回吧!
(生再配樂誦讀一遍)
4、過渡:《鄉村四月》村民在優美的鄉村畫卷中,忙著勞動,得到自己的快樂。《四時田園雜興》詩中又有哪幾種人物,他們又在忙些什么呢?我們來學習下一首古詩。
b、叩響古詩《四時田園雜興》
1、齊讀古詩《四時田園雜興》。
2、誰來幫我們來介紹一下詩人?
(生介紹詩人范成大)
3、學生合作探究詩中寫了哪幾種人物,他們在干什么?
4、交流匯報。(師相機出示課件五《四時雜興》插圖畫)
生:我讀懂了寫了村莊兒女和童孫。
生:我讀懂了村莊兒女白天耕田,晚上織麻。
生:我讀懂了童孫學種瓜。
師:真了不起!讀懂了這么多,我們再來讀一遍詩,讀出意思來。
師:誰能告訴老師三、四句詩的意思。
(生回答,生補充)
5、拓展
師:村莊兒女還做了哪些農活?
生:養豬。
生:種菜。
……
師:真是應了題目中的哪個字?
生:雜。
師:再讀題及全詩,要讀出情趣來。
6、悟詩情
師:詩中寫的是夏日農忙時節農戶一家繁忙的景象,也是一位老祖父眼中的農忙景象,你從哪些詞可以讀出來。
生:我知道了,難怪叫那么大的人為兒女、管小孩叫童孫。
(生自由讀)
(誦讀一、二句)
師:和種瓜的孩子說什么呢?(師扮老人,學生扮童孫)
情景再現
師:孩子,你還不懂怎樣耕織啊!
生:老爺爺,我可以在桑樹旁學習種瓜啊!
師:多懂事的孩子,多聰明的孩子,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師:我們來以老爺爺的口吻來誦讀這首詩。
(生練習表情誦讀)
師:多么純樸的勞動人民,多么樸素的田園生活,忙忙碌碌卻開開心心,我們再來讀一讀,讀出熱愛之情來。
(生練習感情誦讀)(配樂)
四、鞏固延伸,觸摸詩情。
1、比較兩首詩,發現共同點。
2、生自由匯報。
3、齊誦兩首詩。
4、延伸。
從古到今,多少文人墨客,陶醉在遠離塵世,民風樸實的鄉村迷人世界,用心靈觸摸田園風光,用情濃意切的詩筆勾勒農村景象的清新樸實。課后把這兩首古詩默寫在自己的田園風景畫上,積累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白居易的《池上》。
同學們,我們祖國的古詩文燦若星辰,用我們的心靈叩開古詩文大門,你會感悟到許多許多。最后,我送一句詩給大家,“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設計意圖:
板書設計:田園詩
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宋]翁卷[宋]范成大
綠遍白滿景美村莊兒女耘田織麻
閑人少:才…又人忙童孫:學種瓜
(此案例獲市古詩文案例競賽一等獎)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五
鄉下的農家小院,四月份永遠都是最寧靜;最祥和;最樸素的。
竹子是綠的,籬笆是棕的,小溪是清的,鮮花是彩的。鄉村四月, 是最靚麗的一個月。農家小院,大家應該知道,比較熟悉的應該屬大大小小的茅屋了。茅屋非常特別,屋頂可不像我們現在的房屋,上面蓋磚頭,而是上面蓋的是厚厚的茅草。
村子里清澈的小溪縱橫,溪流里時不時還會出現鵝卵石呢!孩子歡樂的笑聲,溪水嘩嘩流淌的聲音,雞、鴨、鵝不同的語言,合并在一起,成了一首動聽的交響曲。
咦?這時,孩子們去哪兒了呢?去找一找吧!原來,他們正拿著魚竿兒在岸邊釣魚呢!
小河邊的楊柳樹可多了!一棵,兩棵,三棵,四棵……柳樹的“長發”迎風搖擺。楊柳樹中間還夾有桃樹和李子樹哩!粉紅色的桃花鑲嵌在桃樹上,仿佛樹上全部都是粉紅色的鉆石呢!在來瞧瞧李子樹!樹上放滿了可口的李子,仿佛這是一片綠色的絨地毯。孩子們奔跑而來,他們來干什么呢?瞧!原來是孩子們餓了,爬上樹摘了一大籃來充饑的李子。
突然,成群結隊的燕子從南邊飛向了北邊,,它們一會兒排成一個巨大的“人”字,一會兒排成“一”字型。那場面用四個字形容:雄偉壯觀。
一會兒,我便把目光聚集到了草坪上五彩繽紛的鮮花上了。它們色色俱全。有藍的,有紫的,有紅的,有粉的……可美了!
鄉村四月,是最美好的。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六
1.欣賞圖片,解詩題。
師:同學們,讓我們遠離繁華的都市,一起到鄉村游玩一番吧。請看,這就是我們江南的鄉村。請同學們盡情欣賞吧!(出示圖片)
(板書:鄉村四月)
2.交流資料,知詩人。
師:800多年前南宋時期我們浙江有一位詩人用詩把鄉村四月的景色描繪了下來。他就是——(板書翁卷)
出示詩人簡介:
翁卷? 字靈舒,永嘉人(今浙江溫州人)。南宋詩人,與徐照、徐璣、趙師秀四人合稱 “永嘉四靈”。(學生瀏覽)
師:古人的名與字很有趣,它們在語義上是相關聯的。一種是語義相近,例如,我們熟悉的詩人杜甫,字“子美”,“甫”是古代對男子的美稱,與“子美”語義相近。另一種是語義相對,如南宋詩人朱熹,名熹,字元晦。熹,明亮;晦,昏暗,正好意思相對。再看翁卷,字靈舒,這個“舒”字的意思恰恰和“卷”相對,我們現在也常說“云卷云舒”。所以結合詩人的字來判斷,詩人的名字應該讀——上聲。
二.讀吟交替,揣摩意韻感悟美
讀一讀:
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師:請同學們把這首詩自由地讀兩遍,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板書:讀)
2.檢查字音,相機糾正。
3.學習生字:蠶、桑;了解多音字“了”;
4.再讀古詩,初知大意。
5.初步觸摸古詩意韻。
師:讀完了這首詩,你對鄉村四月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板書:景美、人勤)
吟一吟:
1.生吟古詩。
師:那你們誰能把鄉村四月的景美人勤讀出來呢?試試吧。
生自主讀。
2.師范吟古詩。(板書:吟)
3.學習平仄規律。
師:吟詩要遵照平仄規律來吟,我們普通話有四種聲調,一般來說,第一聲、第二聲為一類叫平聲,用一橫表示,遇到平聲,盡量把這個字的聲音延長。第三聲、第四聲為一類叫仄聲,用一豎表示,仄聲要讀得短促。(板書:平仄? 長短)
4.學生想象吟誦。
師:哪個詞讓你最有感覺,能勾起你無限的想象?把你吟詩時腦海中出現的畫面描述給大家聽聽。(相機板書:綠遍、白滿、子規、煙雨、閑人、少、才了、又)
師:清脆的鳴聲,和著沙沙的雨聲,讓鄉村四月這幅畫卷充滿生機。
5.吟誦全詩。
師:這,就是鄉村四月——(吟整首詩)
三.閱讀積累,生成意趣升華美
1.自主吟誦《四時田園雜興》
師:鄉村,忙碌的何止四月?請看(出示《四時田園雜興》)自己吟一吟,借助注釋理解詩意,并用“才了——又”的句式說說鄉親們在忙什么。
2.拓展語言訓練。
3.采訪農人:
師:插秧的大叔,你累了,歇會吧,欣賞欣賞這美麗的景色吧!
師:采桑的姑娘,你能歇會嗎?明天再采吧!
4.自主吟誦《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師:在忙忙碌碌中,五月過去了,六月、七月過去了。八月,入秋了,又是怎樣的一番情景啊!
看——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出示辛棄疾《西江月》)
師:你仿佛看到什么?聞到什么? 聽到什么?
要不是“才了蠶桑又插田” 哪有這“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6.引讀古詩。
農人的辛勤勞創造了一幅多美的畫面啊——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這如畫的美景正是因為——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四.吟唱交替,感受音韻抒發美
1.感情升華。
師:此時此刻,你想說點什么嗎?
2.吟唱古詩。
師: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勞動創造美!我覺得語言已無法表達我們的贊美之情,“言之不足,故詠歌之”,讓我們用歌聲來贊美鄉村四月吧。(板書:唱)
四.走出文本,資源整合遷移美
師:鄉村四月,美麗的農家風光令人陶醉,勤勞的農家人更令人感動。老師向同學們推薦幾首描寫田園生活的古詩詞,《四時田園雜興》、《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清平樂 村居》。希望同學們隨著詩文的學習走近鄉下人家,貼近農人脈搏,感受田園詩情。
【板書設計】
鄉村四月
翁卷
綠遍???? 白滿
景美??????? 讀????? 平? 長
子規???? 煙雨??????????????????
吟????? 仄? 短
閑人????? 少?????????????????
人勤?????? 唱
才了????? 又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七
初讀宋代詩人翁卷的“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不求甚解,心中疑惑得很:難道宋代的時候,田野里也是白滿川的地膜不成?及至反復誦讀,看了注釋才知道人家筆下的白滿川是因為稻田里的水倒映藍天所造成的白滿川,和現在的地膜根本扯不上邊。
但是,西北的鄉村四月,確實也就是翁卷筆下所描述的景象,這景象和江南的鄉村四月差別不是很大。翁老先生用了短短二十八個字,就涂抹出了四月鄉村有聲有色的生動美好,不由你不五體投地。
鄉村四月,清麗俊秀如十七八歲的小村姑,人見人愛。楊樹的葉子是明艷的鵝黃綠,亮麗生輝,你會疑心那每一片葉子上都跳躍著一個精靈。早生的桃杏樹葉子顏色已經深沉了,綠得深不可測,就像那些城府很深的高人。只是那種綠到深處的顏色和嫩稚的鵝黃綠相比,我更加喜歡后者,是那么的簡單清純。麥子已經拔節,個個身懷六甲,綠葉包裹不住飽脹的穗頭,掙裂開了一絲兩道的縫兒,那穗頭就是一個個頑皮的孩子,好奇而淘氣地窺視著外面的世界。洋芋還沒有露面,但是看見那一個個凸出地面的小土包,就曉得這個淘氣鬼在地里面早就呆厭煩了。最惹人憐愛的是那些剛剛鉆出地膜的玉米苗,兩片嫩嫩的鵝黃的葉芽在初夏的和風里輕輕搖曳,炫耀著被分娩出大地的喜悅。
指頭肚大小的毛桃和青杏深深地隱藏在濃密的葉子里,忐忑地提放著那些饞嘴的娃娃。榆樹放飛了榆錢之后,一身輕松,和身旁的柳樹不時地交頭接耳,是傳遞心中的暗戀還是約定下世的攜手,誰知道它們的秘密呢!槐樹是個第一次懷孕的少婦,顯得有點羞羞答答,把還不顯眼的花蕾隱秘在葳蕤的葉子里。
隨便走上一座山包,放開視線,一副綠白相間的水彩畫就覆蓋在大地之上,綠的是麥子,白的是地膜玉米,這兩種色彩,引導了鄉村初夏的主流,和諧融洽,生機流淌。看著眼前這由綠白兩種簡單明凈的顏色構成的畫面,以及點綴其間的紅磚瓦房,即就是最冷血的人也會心生暖意,蕩漾激動。
樹上的喜鵲忙著營造自己的愛巢;愛鬧的麻雀還是那么多嘴,一直嘰嘰喳喳地叫著,一點也不覺著累;田野里沒過腳面的草叢里,公野雞求愛的叫聲此起彼伏,高亢而悠長,充滿了雄性的味道;最快活的還是那些野兔們,箭一般草叢里射出來,不等你回過神來,就已經無影無蹤了,留給你一聲聲驚嘆。鄉村四月,到處是新鮮的明艷,到處生機勃勃。
攪動這幅畫面的還有田野里躬耕的農人。辛勞的農人們在辛苦中制造著快樂,用虔誠的敬畏俯仰土地,侍奉土地,用自己的汗水澆灌著稼禾,用穩健的步子驅趕著四季輪回。在別人度日如年的空虛無聊中,在吃遍了山珍海味就剩沒有吃過板凳的腦滿腸肥的唏噓聲中,季節就不知不覺的被農人趕到了盛夏,到那時,田野就換上了淺黃色的長裙,繼而又是金黃色的大氅了——因為窄短緊身的綠裝已經不適應將要分娩的她了。
鄉村四月,色彩濃淡適宜,清新明麗,真是一幅生動迷人的水彩畫呢!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八
春姑娘邁著輕盈的步伐來到了這美麗的鄉下人家。
鄉下人家的房前,許多花兒已經悄然開放。迎春花,牽牛花,一些不知名的野花,樸素中帶著幾分艷麗。屋后倘若有空地,鄉下人家一定會種上一些竹子。幾場春雨過后,便會發現成群的竹從土里冒出來,綠綠的,尖尖的,可愛極了。
河岸邊,許多孩子在歡快地嬉戲,釣魚,摸蝦,打水漂……吵鬧聲,歡笑聲,響徹在田野上空。
鄉下,處處有一派美麗的風景。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九
《鄉村四月》是人教版課標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六組圍繞“走進田園,熱愛鄉村”專題的《古詩詞三首》的一首古詩。詩人翁卷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春末初夏時節的景象,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也表現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贊美。
根據教材特點,結合學情,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1、正確讀寫生字“蠶桑”,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和默寫古詩;
3、利用微課引導學生自學學習古詩,培養閱讀古詩的興趣,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其教學重點、難點為:
1、通過反復誦讀,多元體驗,利用微課引導學生感悟詩情;
2、抓住重點詞句,感悟詩歌的魅力。
采用微課學習法、誦讀感悟法、合作交流法。
課前讓學生看微課,做進階練習一,對文本進行深度預習。課堂上分以下五個環節進行教學。
一是情境導入,出示課題。播放走近鄉村微課,師生交流感受,出示課題:古詩詞三首。齊讀課題。
二是初讀古詩,讀出詩韻。先讀前兩首詩,出示兩首詩。指名讀詩題。并說出自己的感覺。接著讓學生把這兩首古詩自由地讀兩到三遍,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然后指名讀,生自行評議,正音。并檢查生字“蠶”“桑”,相機糾正。指導書寫漢字。然后指名字正腔圓、有滋有味地把第二首詩讀一讀。交流進階練習一。
三是理解詩意,感悟詩情。首先學生帶著問題自由讀第一首詩,你從詩中感受到了什么?接著匯報點撥一二句寫:景美;三四句寫:人忙。課件出示第一句,交流好像看到了什么畫面?有哪些色彩?“綠”會是什么?“白”是什么?出示微課體會“綠滿山原白滿川”。指名通過讀來表現出來。課件出示第二句讓學生感受仿佛看到的畫面。出示微課展示“子規聲里雨如煙”的情景。出示養蠶圖和名言。從詩句和這些養蠶情景,感受養蠶的辛苦以及農民的勤勞和忙碌。就“忙”出示《四時田園雜興》微課,讓學生體會忙,并交流假設你作為其中的一員,你會忙什么?最后體會到忙的快樂。
1、課后進一步觀看微課,學習《四時田園雜興》。
2、收集描寫田園風光的詩句。
說板書:
板書以其內容為結構,一目了然,后面是詩人的思想感情。讓學生農民的勤勞和快樂。
作為運用微課開展經典誦讀課題研究,目的是如何借助微課提高經典誦讀效率。
1,通過微課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前置學習是很好,學生易于接受的策略,不過必須伴隨作進階練習才行。
2、在教學難點處出示微課也是很有效的。
3、在學第一首時,帶出第二首詩,有效減輕第二課時的壓力。
4、在交流進階練習環節,有效體現新課程理念倡導的注重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