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奮斗 高中作文 奮斗高三的作文篇一
堅信,我們在這個時代中成功;堅持,這樣的成功通過奮斗來收獲。
沒有上一站的奮斗,怎么贏得下一站的遠方
成長的道路總是這樣艱辛與坎坷。
曾經的我,目空一切,享受著父母和老師的厚愛,在他們的庇護下,一次又一次,取得令人不禁贊嘆的成績。也曾,這樣做著“別人家的孩子”。
曾經的我,是這樣認為,只要考上重點高中,我的人生就只剩下輝煌。
就這樣,一點一滴,再無數次父母和老師的不斷督促下,一點點,一點點進步;一點點,一點點走進我曾經夢想中的幸福的彼岸。
這樣的驕傲一點點被放大,這樣的夸贊一點點在增長,這樣的我一點點在懈怠。
我膨脹了,是的,我膨脹了。
在已得的一點點的勝利面前,我一點點地迷失了自我,停下了曾經從不停息的腳步,走進自得的迷林,沒有方向。
只是以為,考上,一所好的高中,人生就會完美,可是這樣的三年以后,我,碌碌無為。
后悔么?是的。
悔恨那個曾經洋洋自得的自己,悔恨為一株小樹而停住,而放棄進入大森林的繼續。
焦灼,不安,譴責,充斥內心。
這樣三年的我,才真正開始成長。
“改變從來不會自動發生。成長也是一種需要習得的技能?!?/p>
成長并不意味著只是年齡上的增長,更多的,更需要心智上的成熟。
學著真正去行動,去放棄那個意志中的自我,找一條真正的道路,屬于自己的,去奮斗。
臨近六月,薔薇花開,又是一年畢業季。愿二十天后的我們,都能收獲一紙薄箋,滿懷希望,走近,成長。
真正的,去思考,去行動,真正的,去逃離那個安逸的象牙塔。永遠,用上一站地奮斗,去奔向下一站的遠方。
不放棄,以后的三年,五年,七年后的改變成為必然;不放棄,讓自己的成長,值得期待。
不要辜負父母眼角的皺紋,不要辜負老師眼中的期待,不要辜負自己心中的,那個被叫做夢想的地方。
還要,一分一秒,有上一站的奮斗,去收獲下一站的遠方,用下一站的遠方去支付上一站的奮斗。
這樣,才算成長。
奮斗 高中作文 奮斗高三的作文篇二
父親退休時已有60多歲了。在那以前,他做了大約30年的鄉間郵差,一個星期有6天他都跋涉在佐治亞州東部的山區里,為人們送信。
在他80歲生日時,我送給他一封信,信中特別說了幾句表示孝心的話。我說我們全家人都希望他身體健康,心情愉快,能夠在歡樂中安度晚年??傊?,我希望他永遠快樂。最后,我建議他和我母親不要再干活了,應當完全放松自己,好好歇息。我認為,父親操勞了一輩子,現在他們終于有了舒適的家和豐厚的退休金,幾乎有了他們想要的一切,應該學學如何享受生活了。
后來,父親回信了。他首先感謝了我的好意,然后筆鋒一轉:“雖然我很感謝你的贊美,但是你讓我完全放松自己卻嚇了我一跳。”父親承認沒有人喜歡走坑洼不平的路,就像他走了30年的崎嶇山路那樣,“但是如果我們事事都順心如意,從來都碰不到困難的話,那或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事了。”
父親在信中寫道:“人生的意義不在于馬到成功,而在于不斷求索,奮力求成。每一件有意義的事都需要我們以堅強的信念去完成,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充實,意志更加堅強?!?/p>
從他流暢的行文中,我似乎看到了父親寫信時高興的表情:“我們一生中最美好、最愉快的日子,不是還清了所有欠缺的時候,也不是我們真正得到這套靠血汗換來的住所的時候,這些都不是。我記得在很多年前,我們全家擠在一套很小的住宅里,為了糊口,我們拼命工作,根本分不清白天還是黑夜。你還記得嗎?我最多每天只睡4個小時。直到現在,我都不明白當時為什么不知道什么叫黑,又怎么會覺得生活是那么美好。我想大概是因為我們那時是在為自下而上而奮斗,是為保護和養活我們所愛的人而拼搏吧?!?/p>
“在奮斗中求成功這方面,我認為最有意義的,不是那些獲得成就的偉大時刻,而是那些小小的勝利,或是那些遇到挫折、僵局甚至失敗的時刻。我想,假如人人都輕而易舉地成功了,那么我們就不是人生的參與者,而是生活的旁觀者了。要記住,重要的是追求,而不是到達?!?/p>
奮斗 高中作文 奮斗高三的作文篇三
不久前,某大學的大學生在風雨中打著手電栽油菜,因為農場勞動是該校的必修課。
對此現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支持校長,認為學生須親手碰到泥土才懂得奮斗與勞動的含義,也有人不同意,認為有矯枉過正之嫌,還有人則說大學生主要任務是學習專業知識。而筆者想問的是:“難道學會了農場勞動,就能真正明白奮斗與勞動嗎?”
指出對方的誤區,闡明自己的理由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新一代對于奮斗與勞動的定義可能確實不太清楚。但通過“接觸泥土”這一方式來促進理解,筆者認為有失偏頗。農民在田里耕種為的是自己的生計,無需多說,必須盡心盡力地勞作才能有好收成,刮風下雨之時更要保護好他們的“經濟來源”,而現今的大學生,不少都只為了獲得“畢業通行證”而去做,不是真心付出,哪得奮斗與勞動之感?怕是草草了事,應付而過。至于雨天栽種,更是被任務驅使而做,易產生怨氣與不滿。如此看來,反感之情易大于真心體會之意。
深入況且,奮斗與勞動并非僅體現于農場勞作這一舉動之中。學校僅通過這一種課程來教育學生,未免過于單一,或者說是縮小了學生獲得奮斗與勞動體會的范圍,反而無法真正地讓學生體會到多元社會中所存在的另一些勞動與奮斗。筆者并不否認農場勞動的意義,也認為新一代缺少對勞動奮斗的理解這一問題確實要引起人們重視,但那些農民工頭頂烈日地在工地上勞動不算奮斗?那些快遞員不論刮風下雨都奔走于街道之間不算勞動?這些人也和農民一樣地在為生計奮斗與勞動,大學生也可以改變方式來體驗社會。
提出措施直面問題并敢于作為是我們進步的表現。面對這一問題,我們的做法也當然不只有材料中那位校長所說的農場勞動,也許,學校只需多增加幾門選修課,或去體驗幾次快遞員的經歷,去工地上體驗幾次大汗淋漓,背灼炎天光的經歷,我想也比學生不情愿地打著手電在雨里栽種要好些吧。
奮斗與勞動的意義我想就在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