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是進行演講的依據,是對演講內容和形式的規范和提示,它體現著演講的目的和手段。那么你知道演講稿如何寫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演講稿模板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漢文化演講稿篇一
學科
歷史
設計教師
教授內容
第17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時間預設
學習目標1、識記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的史實,識記《史記》的作者、體例、敘史范圍及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了解秦陵兵馬俑的藝術成就。2、能夠分析宗教得以傳播的原因和對我國古代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3、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重點和難點】重點:佛教和道教在秦漢時期的發展情況,以《史記》為代表的史學成就,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價值。難點:宗教得以傳播的原因和對我國古代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知識結構:一、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 1、佛教的傳入:①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 ②東漢明帝時興建了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馬寺。2、道教的興起:①道教是土生土長的宗教??????? ②創始人之一:張陵????? ③東漢時在民間興起二、司馬遷和《史記》史學成就:①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②成為后世紀傳體史書的典范?????????? ③文學成就: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三、轟動世界的秦兵馬俑:泥土燒制,秦漢時期我國雕塑藝術的杰出代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展示內容:一、課程導入“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好心有好報”……你知道這些說法都與佛教有關嗎??“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中的“八仙”是源于道教的故事嗎?道教與佛教的主張是否一樣?帶著好奇,讓我們進入本課的學習吧。二、宗教佛教起源于_____,_______時傳入我國中原地區,?????????? 時興建了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馬寺。道教是土生土長的宗教,創始人之一是??????? ,?????????????? 時在民間興起三、史學:??????? 時司馬遷著????????????? ,體例:___________敘史范圍:從______ 到_______時期的歷史,價值:?????????????????????????? ?????????????????????????????????????四、藝術:秦漢雕塑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 時期我國雕塑藝術的杰出代表。被譽為???????????????? 。
漢文化演講稿篇二
1.知識與能力
簡述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的主要史實,說出佛教、道教在中國廣泛傳播的原因和它們對中國古代文化所產生的深遠影響。知道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及其作者司馬遷;認識世界雕塑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秦始皇兵馬 俑。
2.過程與方法
閱讀教科書中有關司馬遷生平事跡的介紹,討論“為什么司馬遷能寫出這樣一部史學巨著,你從中受到那些啟發和教育”,小組代表發言交流,以培養自主學習和口頭表達能力,運用學生評議和教師評議相結合的方法及時進行總結。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秦陵威武雄壯的地下軍陣,感 受秦始皇兵馬俑所展現的開拓進取的精神風貌;認識到這是中華祖先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以激勵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點:佛教、道教在我國的傳播情況和以《史記》為代表的史學成就。
難點:宗教得以傳播的原因和對我國古代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
我們上節課學習了秦漢時期的科技成就和醫學成就等方面的史實,現在就請一位同學帶領大家復習一下這方面的內容。
用多媒體演示畫面“雞蛋里面挑骨頭”:
東漢早期我國已出現用于書寫和繪圖的紙,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東漢的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成書于西漢的《九章算術》書中的許多成就,在世界上都是先進的;華佗著有《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較為完善的藥物學著作;西漢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是世界上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
學生活動:根據已學知識在“雞蛋里面挑骨頭”中找出錯誤之處。
秦漢時期是我國封 建社會首次出現大一統的時期。在這一時期我國的科技文化迅速發展起來,出現了許多輝煌燦爛的文化成就。我們在前面主要講述了造紙術、醫學和數學等科技方面的內容。那么秦漢時期最為典型的文化成就是什么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看第18課。
同學們讓我們帶著問題速讀課本,用鉛筆圈出要點,若有疑難學習小組相互討論,比一比哪個學習小組完成的既快又準確。
我們都知道西游記吧,孫悟空神通廣大,一個筋斗能翻十萬八千里,但他永遠還是逃不出一個人的掌心,是誰呢?(學生回答)
學生:學生先分組討論,然后分別自由發言:
① 佛教的基本教義。
②符合統治者的政治需要。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102頁,回答:
(1)道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時候在民間興起?(我國,東漢)
(2)道教為什么會在我國古代得以傳播和發展?
學生回答:道教的主張迎合了封建統治者追求長生不老的欲望。
過渡講解:
統治者扶植佛教和道教,是因為佛教和道教的主張符合統治者的需求。其實,在這些主張中,關于“來世轉生”、 “長生不老”等說法,宣傳的是迷信思想,造成的危害性不小。于是,出現了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家王充(學生看紅字部分了解)。
小小主持人(讓學生表演)
學生:大家好!我是主持人,我們的現場是位于文化歷史名城韓城的司馬遷祠,在這里讓我們追尋的人曾經或者應該說是一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這么一位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他是我們的“史祖宗” 。現在我去采訪現場嘉賓,請他們給我們進行詳細的介紹。
學生看書,歸納總結,回答采訪者的問題,教師對學生回答進行引導和補充
①介紹司馬遷的生平。
②《史記》首創的體例和內容簡介。
(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營造一種探究、合作的教學氛圍,共同完 成教學任務。)
指導學生討論、自由發言。
首先,司馬遷有遠大的志向,立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其次,為實現他的志向作了大量艱苦的努力,不僅閱讀了大量的書籍,還遍歷祖國南北,實地考查、訪問、收集大量資料。即使在受了“腐刑”后,也忍辱負重,發憤著書。啟示:我們也要像司馬遷一樣樹立遠大的理想,并為實現理想而努力,不能小有挫折就退縮,只 要堅持去做 ,就會取得成功。
學生通過討論、得出結論教師可以根據情況做補充。
(指《史記》是一部杰出的歷史著作,主要是因為它開創了編寫歷史 著作的新體例──紀傳體,這種體例一直被歷代的史學家所沿用。同時《史記》還反映了司馬遷全面的歷史觀和實事求是的寫作 精神。這是難能可貴的。)
對了,在秦漢時期,我國的雕塑藝術有了重大發展,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舉世聞名的秦始皇陵兵馬俑。(教師展示圖片)
教師:引導學生認識秦始皇陵兵馬俑在藝術上的突出成就和世界地位,感受秦漢時期強盛的國力和秦的統一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采用多媒體分步顯示圖表, 引導學生討論歸納小結。
造紙術數學 地理醫學宗教史學雕塑思想
秦
西漢
東漢
1.若要了解漢武帝的歷史,可查閱
a、《史記》 b、《漢書》 c、《論語》 d、《論衡》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③
3.東漢時期,我國居世界領先地位的科技 成就是
①造紙術②地動儀③麻沸散④水排⑤指南針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4.下面幾位科學家中,對人類文化傳播貢獻最大的是
a.張衡 b.蔡倫 c.張仲景 d.華佗
5.下列關于造紙術的發明,不正確的是
a、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造紙術的國家
b、西漢早期用麻做的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
c、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
d、造紙術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貢獻
6.《九章算術》成書于
a、春秋 b、戰國 c、西漢 d、東漢
7.被后世尊稱為“醫圣”的是
a、華佗 b、張仲景 c、扁鵲 d、孫思邈
8.張衡制造的地動儀是一項偉大的發明,這主要因為它:
a.是世界上第一臺地動儀 b.是構思巧妙的地動儀
c.能夠測出地震方向 d.是世界上最早測出地震方向的儀器
9.蔡倫改進造紙術的主要突破點是
a.由笨重改進為攜帶方便 b.簡化制作過程
c.擴大造紙原料,使之易得到而又便宜 d.紙張由粗糙改進為精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下列各項中最能體現出當時的時代風貌和特色的是
a.史學巨著《史記》 b. 張衡發明地動儀
c.蔡倫改進造紙術 d.秦兵馬俑
1.閱讀材料
老師把五禽戲傳授了他的弟子吳普,對他說:“人體應該經常活動,血脈才能流通,不會生病。你身體若有不 適,就叫做五禽戲,自然就會增加食欲,身體也就輕便了。”吳普照著老師的話去做,活到九十多歲,耳不聾,眼不花,牙齒完好。
閱讀材料回答:
(1)材料中的老師指的是誰?
(2)材料中提到的五禽戲指的什么?
(3)此人在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是什么?
2.閱讀材料: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閱讀材料回答:
(1)這是誰說的話?他是 什么時期的什么人物?當時在位的皇帝是誰?
答案略
漢文化演講稿篇三
通過對司馬遷寫《史記》的史實學習,培養學生嚴謹治學的學習態度和實事求是的治史態度。
通過欣賞和想象秦陵的地下軍陣,感受當年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的威武,樹立起開拓進取的精神。通過欣賞秦始皇兵馬俑的藝術成就,認識到這是中華祖先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從而產生民族自豪感。同時培養學生的文物鑒賞力,增強文物保護的意識。
產生民族自豪感。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秦漢時期在史學、文學、藝術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這在我國文化發展史上也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同時它也是秦漢時期文化極度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史學方面的《史記》,文學方面的漢賦、樂府詩,雕塑藝術秦兵馬俑,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秦漢時期,我國史學、文學、藝術的大發展主要表現在: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著有不朽的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史記》,它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樂府詩的名篇《孔雀東南飛》、《十五從軍征》。氣勢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
重點分析:
1.司馬遷與《史記》
司馬遷寫史十分注重史料的真實性,文筆生動,體例完備。司馬遷嚴謹治史的精神也為后世的史家所效法。《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通史,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學價值。成為我國歷代王朝編寫史書的典范。
2.秦皇陵兵馬俑
這組大型藝術群像,氣勢磅礴,藝術表現手法高超,人物形態逼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地下藝術寶庫,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這些文物古跡也反映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具有很高的藝術修養、高超的科學技術、分析水平。學生應該重點掌握。
難點分析:
1、 對紀傳體這種史書體例的理解
主要是因為學生對于史書的接觸較少,沒有完整地讀過幾本史書,很難體會其中的差別;甚至連這些名稱都沒有聽說過,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
2、 司馬遷寫成《史記》的主觀客觀因素
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政治穩定,文化也有新發展,為司馬遷編寫《史記》提供了有利的客觀條件;另外,司馬遷出身于史官家庭,從小耳濡目染,對他后來成為一個偉大的史學家有一定的影響,加之他本人具有堅韌的意志品質。為了寫成《史記》,司馬遷忍辱負重,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終于完成了《史記》一書。通過分析,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成才意識及頑強的意志品質。
教法建議
一、司馬遷和《史記》
1.教師講解紀傳體體例和通史的含義,并注意其與編年體體例和斷代史的區別。
2.學習運用教科書中的有關內容,通過小組討論“為什么司馬遷能寫出這樣一部史學巨著”,說出從中受到的啟示和感想。
二、秦兵馬俑
1.建議運用一些圖片或音像資料展示,使學生感受到地下軍陣的壯觀,并通過語言描述出來,激發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提問:“秦始皇為什么把如此規模巨大的軍陣埋在地下、他的陵墓附近呢?”學生發揮想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學設計示例
昌盛的秦漢文化(三)
--史學、文學和藝術的大發展
教學重點: 司馬遷和《史記》;秦兵馬俑
教學難點?:紀傳體史書體例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設備
教學過程?:
[導入??] 提問:1.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的著作?2.佛教傳入的時間?3.道教興起的時間?總結引入史學、文學和藝術。
一、司馬遷與《史記》
司馬遷,西漢人,杰出的史學家和文學家,著作《史記》。其體裁紀傳體,紀指皇帝的傳記,傳指將相和名人的傳記。這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了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二三千年的歷史。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為什么能寫出這樣一部史學巨著?(讓學生閱讀書上內容,然后進行總結。)司馬遷編寫出《史記》這樣一部巨著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要深人探究司馬遷著《史記》成功的原因。①時代的呼喚。西漢從漢高祖的休養生息政策,經"文景之治",到漢武帝統治時期,經濟繁榮,國力強盛,進入極盛時期。這是漢朝幾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怎樣才能長治久安,避免秦亡的悲劇重演,成為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時代呼喚一部能總結前人經驗,為今后的發展提供借鑒的歷史巨著問世。②家庭的影響。司馬遷的父親是漢朝的太史令,即漢朝的史官,很想寫一部歷史著作,遺憾的是他的愿望還沒有實現就病逝了。司馬遷著《史記》,也是為了完成父親未竟的事業。③豐富的歷史知識。司馬遷20歲時,到全國各地游歷,收集到大量流傳在民間的珍貴史實,為他著書立說提供了豐富的資料。④發憤著書。司馬遷因為得罪了漢武帝被處以重刑,面對嚴酷的現實,他不僅勇敢地活了下來,而且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著作。
在史書體例中,最常見的是紀傳體、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它們的特點是紀傳體以人物為中心,編年體以時間為中心,紀事本末體以記事為中心。注意區分通史和斷代史。
二、樂府詩
"樂府"為漢武帝時期始設的音樂機構,搜集各地民歌,經加工配樂,稱為"樂府?quot;,其特點是形式樸素,語言清新活潑,感情真摯。西漢時樂府搜集各地民歌共有138篇,流傳至今的只有三四十篇。代表作有《孔雀東南飛》、《十五從軍征》。
三、秦兵馬俑
秦漢時期藝術成就中的雕塑以秦始皇陵兵馬俑為代表。
讓學生閱讀教材,找出以下的內容:第一,秦陵兵馬俑的發掘;第二,秦陵兵馬俑的壯觀和宏大;第三,秦陵兵馬俑的價值和發現意義。秦始皇陵位置:陜西省臨潼縣;規模:大(騎、步兵俑7000多件,陶馬600余匹,戰車100多輛)
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這里發掘了三個兵馬俑從葬坑,其中都有真人真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繪兵馬俑和當時實戰用的多種兵器,出土文物達萬件之多。陶俑平均身高1.78米,逐個捏制而成。其裝飾、表情各具特色,無一雷同。秦陵兵馬俑表現了極高的雕塑藝術水平,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昌盛的秦漢文化(三)
——史學、文學和藝術的大發展
一、司馬遷與《史記》
1.司馬遷寫《史記》
2.《史記》的內容及對后世的影響
二、樂府詩
1.樂府
2.樂府詩及其名篇
三、秦后馬俑
1.兵馬俑的藝術成就
2.兵馬俑的歷史、文化價值
漢文化演講稿篇四
通過本課的學習,要了解和掌握史學家司馬遷和《史記》;《史記》的價值和影響;樂府和樂府詩;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藝術成就等知識。
通過對司馬遷寫《史記》的史實學習,培養學生嚴謹治學的學習態度和實事求是的治史態度。
通過欣賞和想象秦陵的地下軍陣,感受當年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的威武,樹立起開拓進取的精神。通過欣賞秦始皇兵馬俑的藝術成就,認識到這是中華祖先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從而產生民族自豪感。同時培養學生的文物鑒賞力,增強文物保護的意識。
秦漢時期在史學、文學、藝術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這在我國文化發展史上也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同時它也是秦漢時期文化極度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史學方面的《史記》,文學方面的漢賦、樂府詩,雕塑藝術秦兵馬俑,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秦漢時期,我國史學、文學、藝術的大發展主要表現在: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著有不朽的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史記》,它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樂府詩的名篇《孔雀東南飛》、《十五從軍征》。氣勢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
1、司馬遷與《史記》
司馬遷寫史十分注重史料的真實性,文筆生動,體例完備。司馬遷嚴謹治史的精神也為后世的史家所效法。《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通史,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學價值。成為我國歷代王朝編寫史書的典范。
2、秦皇陵兵馬俑
這組大型藝術群像,氣勢磅礴,藝術表現手法高超,人物形態逼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地下藝術寶庫,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這些文物古跡也反映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具有很高的藝術修養、高超的科學技術、分析水平。學生應該重點掌握。
1、對紀傳體這種史書體例的理解
主要是因為學生對于史書的接觸較少,沒有完整地讀過幾本史書,很難體會其中的差別;甚至連這些名稱都沒有聽說過,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
2、司馬遷寫成《史記》的主觀客觀因素
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政治穩定,文化也有新發展,為司馬遷編寫《史記》提供了有利的客觀條件;另外,司馬遷出身于史官家庭,從小耳濡目染,對他后來成為一個偉大的史學家有一定的影響,加之他本人具有堅韌的意志品質。為了寫成《史記》,司馬遷忍辱負重,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終于完成了《史記》一書。通過分析,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成才意識及頑強的意志品質。
一、司馬遷和《史記》
1、教師講解紀傳體體例和通史的含義,并注意其與編年體體例和斷代史的區別。
2、學習運用教科書中的有關內容,通過小組討論“為什么司馬遷能寫出這樣一部史學巨著”,說出從中受到的啟示和感想。
二、秦兵馬俑
1、建議運用一些圖片或音像資料展示,使學生感受到地下軍陣的壯觀,并通過語言描述出來,激發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提問:“秦始皇為什么把如此規模巨大的軍陣埋在地下、他的陵墓附近呢?”學生發揮想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漢文化演講稿篇五
徐州漢文化景區距離徐州市區很近,其中漢兵馬俑博物館、水下兵馬俑博物館、漢畫長廊、1995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首獅子山楚王陵,被譽為“兩漢三絕”,其他還有羊龜(鬼)山王后陵、劉氏宗祠、竹林寺等景點。在這里你可以一睹漢代楚王陵墓的內部構造,看楚王的地下部隊兵馬俑,探尋墓主神秘的身份之迷,如果你是漢代文化或《盜墓筆記》一類小說的粉絲,來這旅行最合適不過。
景區有多個入口。東門進去是漢文化廣場,有勺子形狀的司南雕塑,兩漢大事年表石刻,站立著的劉邦雕像等景點,再往里一點是王后陵。南門與西門間的兵馬俑路上能看見楚王車馬出行的雕塑,南門進去是獅子山楚王陵,陵前立著楚王騎著戰馬的雕像,西門進去是漢兵馬俑博物館。北門進去是竹林寺,但是北門附近沒有公交到達。因為南門進去是最重要的景點,而且有多輛公交到達南門附近,所以一般從南門進景區開始參觀。
楚王陵開鑿于獅子山山體中,沿著墓道不停地下臺階深入山腹,墓道兩旁為放置兵器、廚具、沐浴用品等的耳室,還有妃嬪的陪葬室。來到主墓室前堂,當年出土過金縷玉衣,不過現在墓中所見的這件是仿制的。當然,地宮中看到的文物基本都為仿制,有些真跡在徐州博物館能看到。最后一定要注意下與陵墓整體的宏偉不符的粗糙后室,很顯然,墓還沒有造好,以此推測墓主是參與“七國之亂”的西漢第三代楚王劉戊(尚有爭議),兵敗后為不牽連家族被迫自殺,匆匆下葬。
楚王的陪葬兵馬俑,比之造型寫實、與真人一般大小的秦兵馬俑,個子迷你,造型寫意。目前共發現六條兵馬俑陪葬坑,分成南、北兩組軍陣,南側的一、二、三、四號坑原址上建漢兵馬俑博物館,展示著楚王的步車兵,出楚王陵向西步行300米即能到達。從兵馬俑也能看出當年匆匆下葬的痕跡,一號坑最完整,二號坑較粗糙,三號坑出于保護未挖掘(兵馬俑剛挖出時都有鮮艷的色彩,不久色彩即褪去),四號坑很凌亂。博物館那還有漢宮古樂展演廳,聽仿古演奏需另付20元。
北側的五、六號坑上建水下兵馬俑博物館,因為底層展廳在獅子潭湖水之下,因此得名。展示的是楚王的騎兵,剛出土時絕大部分陶俑未被最后組合成形,馬頭、馬身、馬腿、馬耳等成堆地散置各處,楚王當年的半吊子工程還是由現代人幫他組裝好,我們現在才得以看到完整的騎兵。
再往北走一點,漢畫長廊沿獅子潭展開,展示了車馬出行、戰爭比武、生產生活、神話世界等各種題材的漢畫像石。這些原先在漢代地下墓室、地面祠堂、門闕等建筑上的石刻古樸渾厚,值得玩味,這里另外有漢畫像石拓片出售。若覺得不過癮,徐州云龍湖東岸還有漢畫像石藝術館,憑身份證就能免費領票參觀。
至此,漢文化景區的精髓“兩漢三絕”都已參觀完畢。其他如東側的王后陵,并未挖掘,山坡頂上蓋個展廳,圖文介紹的是其他漢代諸侯王及王后陵墓。北側的劉氏宗祠,是新建的,陳列漢朝各帝的生平事跡。再北側的竹林寺,原先是東晉永和年間為紀念中國的第一個女出家人——西晉末年彭城(徐州)凈檢法師而建,后來屢廢屢建,現在看到的也是新建的了。這些景點,可挑選自己喜歡的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