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劍橋雅思閱讀原文翻譯及答案解析pdf劍橋雅思四閱讀答案篇一
劉廷讓字光乂,其先涿州范陽人。少有膂力,周祖鎮鄴,以隸帳下。從世宗征淮南,以功領雷州刺史。
乾德二年春,詔領兵赴潞州,以備并寇。冬,興師伐蜀,為四川行營前軍兵馬副都部署,率禁兵步騎萬人、諸州兵萬人,由歸州進討。入其境,連破松木、三會、巫山等砦,獲蜀將南光海等五千余人,擒戰棹都指揮使袁德宏等千二百人,奪戰艦二百余艘。又獲水軍三千人,因度南岸,斬三千余級。
初,夔州有鎖江為浮梁,上設敵棚三重,夾江列炮具。及師至距鎖江三十里舍舟步進先奪其橋復牽舟而上破州城守將高彥儔自焚。遂進克萬、施、開、忠四州,峽中郡縣悉下。
明年正月,次遂州,州將陳俞率吏民來降。盡出府庫金帛以給將士。蜀平,王全斌等皆坐縱部下掠奪子女玉帛及納賄賂左降,惟廷讓秋毫無犯。及全師雄等作亂,郡縣相應,寇盜蜂起。廷讓又與曹彬破之,以功改領鎮安軍節度,從征太原。
雍熙三年,曹彬敗于岐溝關,諸將失律,多坐黜免。既而契丹擾邊,時議遣將,無愜上意者。時廷讓與宋偓、張永德并罷節鎮在環列,帝欲令擊契丹自效,乃遣分守邊郡,以廷讓知雄州,又徙瀛州兵馬都部署。是冬,契丹數萬騎來侵,廷讓與戰君子館。時天大寒,兵士弓弩皆不能彀,契丹圍廷讓數重。廷讓先分精兵屬李繼隆為后殿,緩急為援。至是,繼隆退保樂壽,廷讓一軍皆沒,死者數萬人,僅以數騎獲免。
初,廷讓詣闕待罪,太宗知為李繼隆所誤,不之責。四年,復命代張永德知雄州兼兵馬部署。是秋以疾聞,帝遣內醫診視,因上言求歸京師,不俟報,乃離屯所。帝怒,下御史按問,獄具。廷讓既黜,怏怏不食,行至華州卒,年五十九。帝錄其舊勛,贈太師。
(選自《宋史列傳第十八》,有刪改)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及師至/距鎖江三十里/舍舟步進/先奪其橋/復牽舟而上/破州城/守將高彥儔自焚。
b.及師/至距鎖江三十里/舍舟步/進先奪其橋/復牽舟而上破/州城守將高彥儔/自焚。
c.及師至距/鎖江三十/里舍舟步/進先奪/其橋復牽/舟而上破/州城守將高彥儔自焚。
d.及師至/距鎖江三十/里舍/舟步進先奪/其橋復牽舟/而上破州/城守將高彥儔自焚。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雍熙”是年號,年號,即帝王紀元所立的名號,有些皇帝會因祥瑞或重大事故等立號改元。
b.“行營”又叫“移營”,指行軍打仗時的軍營,也指率軍的皇帝駐地辦事處。
c.“待罪”有兩個意思:①古代官吏任職的謙稱,意謂不勝其職而將獲罪;②等待處分。文中意思是后者。
d.“大師”,官名,西周置,是輔弼國君的大臣,多為大官的加銜,并無實際的職權。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劉廷讓少年時體力就特別好,后來成了周組的麾下,跟隨世宗攻打淮南,因為戰功任雷州刺史。
b.劉廷讓討伐后蜀,戰功卓著。在伐蜀過程中,他率領禁兵中的步兵、騎兵一萬人,加上其他州的士卒一萬人,從歸州入后蜀,勢如破竹,抓獲后蜀大將。
c.劉廷讓參加過很多次戰斗,在攻打夔州時,雖然敵人守備森嚴,但劉廷讓最終也攻占了夔州。
d.劉廷讓深得皇上的信任,他在與契丹的戰斗中失敗,幾乎全軍覆沒,但因為受到的寵信,最終沒有受到任何責罰。
7.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蜀平,王全斌等皆坐縱部下掠奪子女玉帛及納賄賂左降,惟廷讓秋毫無犯。(5分)
(2)是秋以疾聞,帝遣內醫診視,因上言求歸京師,不俟報,乃離屯所。(5分)
4.a
5.b【解題思路】b項,“率軍的皇帝的`駐地辦事處”錯,應是指“軍事長官的駐地辦事處”。
6.d【解題思路】d項,沒有受到責罰是因為皇上認為這次的失敗責任在李繼隆。
7.【解題思路】(1)得分點:“平”“坐”“左降”各1分,大意2分。
(2)得分點:“聞”“因”“俟”各1分,大意2分。
【參考答案】(1)后蜀平定后,王全斌等人都因為放縱部下掠奪子女、財務以及收受賄賂而被定罪降職,只有劉延讓秋毫無犯。
(2)當年秋天上報患病,皇帝派遣宮廷醫官診治,因而上言請求返回京城,沒有等到答許,就離開了駐地。
劉廷讓,字光義,祖先是涿州范陽人。劉廷讓年輕時有體力,周祖鎮守鄴城,把他隸屬于部下。隨從世宗伐淮南,因為功勞擔任雷州刺史。
乾德二年春天,皇帝下令劉廷讓率領軍隊奔赴潞州,以防備并州的敵寇。冬天,發兵征伐后蜀,任西川行營前軍兵馬副都部署,率領禁軍步兵騎兵一萬人、各州兵一萬人,從歸州進軍討伐,進入對方境內,連續攻破松木、三會、巫山等營寨。擒獲蜀將南光海等五千多人,俘虜戰棹都指揮使袁德宏等一千二百人。奪得戰艦二百余艘,又俘獲水軍三千人,趁勢渡過南岸,斬首三千余人。
當初,夔州有浮橋封鎖長江,岸上設有三道柵欄,江兩岸排列著炮具。等到劉廷讓的軍隊到達那里,距長江封鎖三十里,下船從陸路前進,首先奪下這座橋,然后又牽船而上,攻占了夔州城,守將高彥儔自焚。于是攻克了萬、施、開、忠四洲,峽中的郡縣全部被攻下。
第二年的正月,達到遂州,遂州將領陳愈率領官吏百姓歸降,拿出官庫中全部的金帛來供應將士,后蜀評定后,,王全斌等人都因為放縱部下掠奪子女、財物以及收受賄賂而被定罪降職,只有劉廷讓秋毫無犯。等到全師雄等叛亂,各州縣與之呼應,賊寇紛紛起事。劉廷讓又和曹彬打敗了他們,因為功勞改任鎮安軍節度使,隨從皇上征討太原。
雍熙三年,曹彬在岐溝關戰敗,各位將領也都失利,多數被貶黜罷免。接著契丹侵擾邊境,當時商議派遣將領,沒有能讓皇上滿意的。那時,劉廷讓與宋偓、張永德都被免去了節度使在禁軍任職,皇帝想讓他們攻打契丹來贖罪,就派他們分頭守衛邊境州縣,任命劉廷讓為雄州知州,又調任瀛洲兵馬都部署。當年冬天,契丹數萬騎兵前來侵犯,劉廷讓與他們在君子館交戰。當時,天氣嚴寒,士兵的弓弩都不能拉滿,契丹軍隊把劉廷讓層層包圍,劉廷讓先分出精兵隸屬李繼隆作為殿后,有緊急情況進行援救。這時,李繼隆退兵保守樂壽,劉廷讓全軍覆沒,戰死的有數萬人,劉廷讓僅僅率領幾個騎兵得以幸免。
起初,劉廷讓來到朝廷等待處罰,太宗知道是被李繼隆所耽誤,沒有責罰他。四年,又任命他接替張永德為雄州知州兼兵馬部署。當年秋天上報患病,皇帝派遣宮廷醫官診治,因而上言請求返回京城,沒有得到答許,就離開了駐地。皇帝發怒,交給御史審問,定案下獄。劉廷讓被貶黜后,心中不快不肯吃飯,走到華州去世,年五十九歲。皇帝追念他往日的功勞,贈官太師。
劍橋雅思閱讀原文翻譯及答案解析pdf劍橋雅思四閱讀答案篇二
新雨山房記
(明)宋濂
諸暨為紹興屬邑,與婺鄰。國初得婺時伐偽吳張氏①,相持未決,兵守諸暨界上。張氏恃諸暨為藩籬,乘間出兵侵掠,兩軍屠戮無虛時。故諸暨被兵特甚,崇甍巨室,焚為瓦礫灰燼;竹樹花石,伐斷為樓櫓戈砲②樵薪之用。民懲其害,多避深山大谷間,棄故址而不居。過者傷之。
今國家平定已十余年,生民各安其業,吾意其中必有修飭室廬以復盛時之觀者,未之見。今年,邑士方伯修為余稱:其友張君仁杰,居諸暨北門之外,故宅昔已毀。及兵靖事息,始辟址夷穢,創屋十余楹。旁植修竹數百,四時之花,環藝左右,琴床、酒爐、詩畫之具,咸列于室。仁杰未亂時稍有祿食至今郡縣屢辟之輒辭不赴以文墨自娛甚適號其室曰“新雨山房”愿得余文記之。
自古極治之時,賢且能者運于上,隴畝之民相安于下而不知其所由。然飫飽歌乎④,秩然成文,成周盛時之詩是也。安知今不若古之時耶?仁杰其試為之。余他日南歸,駕小車過北門,求有竹之家而問焉。仁杰尚歌以發我,余當鼓缶而和焉。
注:①吳張氏:元末張士誠舉兵抗元自立為吳王,后與朱元璋對峙。②樓櫓:軍中所建用于瞭望攻守的高臺。戈砲,此處泛指兵器。③糗糧芻茭:借指軍需品。④飫飽歌乎:飽足后歌嘯。⑤歌以發我:歌嘯以引發我的興致。
1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故諸暨被兵特甚 被:遭遇,遭受。
b.民懲其害,躲避深山大谷間 懲:懲辦、懲罰。
c.始辟址夷穢,創屋十馀楹 夷:清除、鋤去。
d.方兵戈之殷,人有子女金帛,懼不能保 殷:深重、酷烈。
1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崇甍巨室,焚為瓦礫灰燼 而幸生也何為
b.琴床、酒爐、詩畫之具,咸列于室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c. 仁杰其試為之 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d.求有竹之家而問焉 去今之墓而葬焉
18.下列對文章內容的闡述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元末明初朱元璋與張士誠的爭奪給百姓們帶來深重的災難,當時經過諸暨一帶的人都為之傷感。
b.張仁杰在易代之后不與新朝合作,拒絕了郡縣的征辟,寧可歸隱田園詩酒自娛以終天年。
c.作者認為小可以喻大,透過一人一室的廢興盛衰,能看到社會的治亂和百姓的勞逸。
d.作者認為古往今來世之大治都是帝王賢臣撥亂之功,至于百姓只是相安升平,并不明白天下治亂之由。
19. 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20.將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線的三個句子譯為現代漢語。(7分)
(1)吾意其中必有修飭室廬以復盛時之觀者,未之見。(4分)
(2)雖有居室,寧暇完葺而知其安乎?(3分)
參考答案
16.b(應釋為“恐懼、害怕”)
17.b(代詞,釋為“這些”。a動詞,成為/疑問助詞,呢。c表祈使的'語氣副詞,一定、可要,/表反問語氣副詞,難道。d兼詞/代詞。)
18.b(文中無依據。)
20.(1)我預料天下一定會有修葺整頓房舍居室而恢復太平盛世景象的人,但我(一時)還沒看到。(重點字詞:意、復、觀,特殊句式:未之見)
(2)雖然有供居住的房舍,可難道還有空維護修繕并體會居住在其中的安適嗎?(重點字詞:寧、完葺、知、安)
文言文參考譯文
諸暨是紹興府的屬縣,和婺州(今浙江義烏)接壤。國朝剛攻下婺州時,正在進攻張士誠的偽吳政權,兩軍相持,沒有決出勝負,雙方的軍隊都駐守在諸暨界上。張士誠依仗諸暨為屏障,趁機出兵突襲侵擾(國朝軍隊),兩軍相互殺戮沒有一會停歇。所以諸暨蒙受兵禍最為嚴重。高大的奇石,都被砍伐采挖了來制作攻守的工事和器具。百姓苦于兵禍,大都逃避到深山大谷中居住,拋棄了故宅而不敢居住。經過這里的人見了無不為之傷懷。
現在國家平靜穩定了已經十多年,百姓都安居樂業。我推想諸暨縣中一定有修整了房舍恢復到它繁盛之時景象的,不過未能見到。今年,諸暨縣士子方伯修對我講:他的朋友張仁杰先生,住在諸暨城北門外,舊宅已經毀于戰火了。等到戰爭結束后,才重新開辟舊址,鏟除了荒草瓦礫,修造房屋十多楹。旁邊種植著數百竿高高的竹子,四季開放的花草,沿著宅院周圍栽培,放琴的架子、溫酒的爐子、詩書畫卷等器具,都陳列在室內。張仁杰在未發生戰亂時曾有不厚的俸祿,到現在,州縣多次征召他,他都推辭不應承。長年以寫詩作文來自娛,十分自得。他為自己的房舍取名為“新雨山房”,希望能夠由我來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從古以來極太平的時期,賢能之士得以在朝廷之上發揮其才干,田間的百姓能安于下位但不知這種政局從何所得來。但他們飽足之后,歌嘯吟詠,整飭有序地自然成文,成就了周朝鼎盛時期的詩章,就是這樣的。怎么會現在不如古昔呢?張仁杰先生你就嘗試著去做吧。我改天南歸,駕著小車經過諸暨的北門,會尋找種有竹子的人家去拜訪你呀。張仁杰先生尚能歌唱著興發我的情感,我會擊缶來和你唱和。
劍橋雅思閱讀原文翻譯及答案解析pdf劍橋雅思四閱讀答案篇三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我們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閱讀答案,閱讀答案可以有效幫助我們鞏固所學知識。你知道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是規范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晁錯《論貴粟疏》閱讀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譯,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無擇也。()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眾貴之者,()上用之故也。其為物輕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內而無饑寒之患。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長于時,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數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
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虐,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當具有者半賈而賣,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無農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里游遨,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此商人所以兼并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惡乖迕,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余、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順于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卒三人。車騎者,天下武備也,故為復卒。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以是觀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復一人耳,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
(晁錯《論貴粟疏》節選)
5、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民者,在上所以牧之牧:管理
b.盜賊有所勸勸:說服
c.因其富厚,交通王侯交通:結交
d.粟有所渫渫:流通
6、將文言虛詞依次填入文中括號內,最恰當的一項是()
()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眾貴之者,()上用之故也。
a、且然而以b、夫于是其
c、夫然而以d、且而乃
7、下列四組中,全都屬于作者文中提出的“貴粟之道”的一組是()
①薄賦斂,廣畜積②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
③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④使民以粟為賞罰
⑤賤商人,尊農夫
a.①⑤ b.①③ c.③④ d.②⑤
8、下列敘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 本文告誡統治者要做到重視五谷而輕視金玉,提醒國家要重視積蓄糧食,否則人民就不能生活安定,國家也將充滿各種社會矛盾和危機。
b.作者指出,民以食為天,無農不穩,而要想讓百姓從事農業生產,當下關鍵的是要嚴格執行重農抑商的政策。
c.作者尖銳地指出,當下的社會實際情況是農民生活極度艱辛困苦,而商人們則牟取大量利潤,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想讓國家富強穩定,是不可能的。
d.文中提出如果能從國家富有的人那里得到貨物來供政府使用,那么百姓擔負的賦稅就可減輕,也可以讓國家得到實惠。
9、翻譯文中劃線句子。(9分)
(1)數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饑寒至。(3分)
(2)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3分)
(3)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3分)
5、答案:b勸:鼓勵
6、答案:c第一個用發語詞,中間有文意的轉折,最后表因果,解題時注意句間關系的確認。
8、答案:選b,文章說“欲民務農,在于貴粟”,事實上,當時漢已經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只是依然無法改變當時民窮商富的現象。
9、翻譯文中劃線句子。(10分)
⑴數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饑寒至。(3分)
幾石重的糧食,一般人拿不動它,也不為奸邪的人所貪圖;可是這些東西一天得不到就要挨餓受凍。
⑵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3分)
在私人方面,又要交際往來,吊唁死者,看望病人,撫養孤老,養育幼兒,一切費用都要從農業收入中開支。
(3)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3分)
百姓,在于君主用什么辦法來管理他們,他們追逐利益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不管東南西北。珠玉金銀這些東西,餓了不能當飯吃,冷了不能當衣穿;然而人們還是看重它,這是因為君主需要它的緣故。珠玉金銀這些物品,輕便小巧,容易收藏,拿在手里,可以周游全國而無饑寒的威脅。這就會使臣子輕易地背棄他的君主,而百姓也隨便地離開家鄉,盜賊受到了鼓勵,犯法逃亡的人有了便于攜帶的財物。粟米和布帛的原料生在地里,在一定的季節里成長,收獲也需要人力,并非短時間內可以成事。幾石重的糧食,一般人拿不動它,也不為奸邪的人所貪圖;可是這些東西一天得不到就要挨餓受凍。因此,賢明的君主重視五谷而輕視金玉。
現在農夫中的五口之家,家里可以參加勞作的不少于二人,能夠耕種的土地不超過百畝,百畝的收成,不超過百石。他們春天耕地,夏天耘田,秋天收獲,冬天儲藏,還得砍木柴,修理官府的房舍,服勞役;春天不能避風塵,夏天不能避署熱,秋天不能避陰雨,冬天不能避寒凍,一年四季,沒有一天休息;在私人方面,又要交際往來,吊唁死者,看望病人,撫養孤老,養育幼兒,一切費用都要從農業收入中開支。農民如此辛苦,還要遭受水旱災害,官府又要急征暴斂,隨時攤派,早晨發命令,晚上就要交納。交賦稅的時候,有糧食的人,半價賤賣后完稅;沒有糧食的人,只好以加倍的利息借債納稅;于是就出現了賣田地房屋、賣妻子兒女來還債的事情。而那些商人們,大的囤積貨物,獲取加倍的利息;小的開設店鋪,販賣貨物,用特殊手段獲取利益。他們每日都去集市游逛,趁政府急需貨物的`機會,所賣物品的價格就成倍抬高。所以商人家中男的不必耕地耘田,女的不用養蠶織布,穿的必定是華美的衣服,吃的必定是上等米和肉;沒有農夫的勞苦,卻占有非常豐厚的利潤。依仗自己富厚的錢財,與王侯接交,勢力超過官吏,憑借資產相互傾軋;他們遨游各地,車乘絡繹不絕,乘著堅固的車,趕著壯實的馬,腳穿絲鞋,身披綢衣。這就是商人兼并農民土地,農民流亡在外的原因。當今雖然法律輕視商人,而商人實際上已經富貴了;法律尊重農民,而農民事實上卻已貧賤了。所以一般俗人所看重的,正是君主所輕賤的;一般官吏所鄙視的,正是法律所尊重的。上下相反,好惡顛倒,在這種情況下,要想使國家富裕,法令實施,那是不可能的。
當今的迫切任務,沒有比使人民務農更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從事農業,關鍵在于抬高糧價;抬高糧價的辦法,在于讓百姓拿糧食來求賞或免罰。現在應該號召天下百姓交糧給政府,納糧的可以封爵,或贖罪;這樣,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農民就可以得到錢財,糧食就不會囤積而得到流通。那些能交納糧食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產業的人。從富有的人那里得到貨物來供政府用,那么貧苦百姓所擔負的賦稅就可以減輕,這就叫做拿富有的去補不足的,法令一頒布百姓就能夠得益。依順百姓心愿,有三個好處:一是君主需要的東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賦稅減少,三是鼓勵從事農業生產。按現行法令,民間能輸送一匹戰馬的,就可以免去三個人的兵役。戰馬是國家戰備所用,所以可以使人免除兵役。神農氏曾教導說:“有七八丈高的石砌城墻,有百步之寬貯滿沸水的護城河,上百萬全副武裝的兵士,然而沒有糧食,那是守不住的。”這樣看來,糧食是君王最需要的資財,是國家最根本的政務。現在讓百姓交糧買爵,封到五大夫以上,才免除一個人的兵役,這與一匹戰馬的功用相比差得太遠了。賜封爵位,是皇上專有的權力,只要一開口,就可以無窮無盡地封給別人;糧食,是百姓種出來的,生長在土地中而不會缺乏。能夠封爵與贖罪,是人們十分向往的。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獻納糧食,用于邊塞,以此換取爵位或贖罪,那么不用三年,邊地糧食必定會多起來。
劍橋雅思閱讀原文翻譯及答案解析pdf劍橋雅思四閱讀答案篇四
項梁至定陶,再破秦軍,項羽等又斬李由,益輕秦,有驕色。宋義諫項梁日:“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今空少惰矣,秦兵日益,臣為君畏之。”項梁弗聽。宋義使于齊。道遇齊使者高陵君顯,日:“公將見武信君乎?臣論武信君軍必敗。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則及禍。”秦果悉起兵益章邯,擊楚軍,大破之定陶,項梁死。章邯令王離、涉間圍巨鹿,章邯軍其南,筑甬道而輸之粟。
高陵君顯見楚王日:“宋義論武信君之軍必敗,軍果敗。兵未戰而先見敗征,此可謂知兵矣。”王乃置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諸將皆屬宋義,號為卿子冠軍。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項羽日:“吾聞秦軍圍趙王巨鹿,疾弓l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宋義日:“不然。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乃遣其子宋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飲酒高會。天寒大雨,士卒凍饑。項羽日:“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并力攻秦,乃日:‘承其敞’。夫強秦攻趙,必舉。趙舉而秦強,何敞之承!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后項羽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日:“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當是時,諸將皆懾服。乃相與共立羽為假上將軍。使人殺宋義子。懷王因使項羽為上將軍。
項羽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將救巨鹿。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與秦軍遏,九戰,大破之,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兵無不以一當十呼聲動天諸侯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項羽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選自《項羽本紀》,有刪改)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疾行則及禍 疾:急速,趕快。
b.將戮力而攻秦 戮力:合力,盡力。
c.諸將皆懾服 懾服:因恐懼而屈服。
d.諸侯軍救巨鹿者十余壁 壁:設營駐守。
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冠軍”謂列于諸軍之首,后來也指將軍名號。文中“卿子冠軍”是上將軍宋義的尊號。
b.“甬道”指兩旁有墻的馳道或通道,文中章邯專門修筑甬道為王離、涉間的軍隊輸送糧食。
c.“社稷”舊時指國家。“社”為谷神,“稷”為土神,“社稷之臣”指身負國家重任的大臣。
d.古代帝王外出止宿時以車為屏藩,使轅相對為門,稱“轅門”。后來用它指代軍營之門。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宋義能夠審時度勢。宋義曾預料項梁兵敗,路遇齊國使者高陵君顯,勸其慢行以免及禍。
b.項梁剛愎自用。他沒有聽從宋義的勸諫,結果在定陶一戰中被秦將章邯打敗:戰死沙場。
c.項羽英勇無畏。巨鹿之戰中他率將士破釜沉舟、燒毀軍營以示誓死決戰,最終大敗秦軍。
d.項羽心狠手辣。他假托君命擅殺宋義;巨鹿之戰俘虜秦將王離、涉間,并將其活活燒死。
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為君畏之。
(2)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
4.d(壁:營壘。)
5.c
6.c(社為土神,稷為谷神。)
7.d(張冠李戴,通過原文最后一段可知,王離被俘,涉間不降,涉間自燒殺。)
8.(1)打了勝仗,將領就驕傲,士卒就怠惰,這樣的軍隊一定要吃敗仗。如今士卒有些怠惰了,而秦兵在一天天地增加,我替您擔憂啊!
(惰:怠惰、懈怠;少:稍微、有些;日:一天天地,名詞作狀語;益:增加、加多。畏:害怕,擔憂。各一分,共5分)
(2)如今秦國攻打趙國,打勝了,士卒也會疲憊,我們就利用他們的疲憊;打敗了,我們就率領軍隊擂鼓西進,一定能攻克秦軍。
(“罷”通“疲”,疲勞;“敝”譯為“困乏、疲憊”,“西”名詞作動詞,“向西進軍”;“舉”譯為“攻克,打敗”,各一分,句意1分。共5分。)
項梁到定陶,兩次打敗秦軍,項羽等又殺了李由,更加輕視秦軍,顯露出驕傲的神態。宋義規諫項梁說:“打了勝仗,將領驕傲,士卒怠惰,這樣的軍隊一定會失敗。如今士卒有些怠惰了,秦兵在一天天地增加,我替您擔憂啊!”項梁不聽。宋義出使齊國。在路上遇見了齊國使者高陵君顯,問道:“你是要去見武信君吧?依我看,武信君的軍隊必定要失敗。您要是慢點兒走就可以免于身死,如果走快了就會趕上災難。”秦朝果然發動了全部兵力來增援章邯,攻擊楚軍,在定陶大敗楚軍,項梁戰死。章邯命令王離、涉間包圍了鉅鹿,自己的軍隊駐扎在鉅鹿南邊,筑起兩邊有墻的`甬道給他們輸送糧草。
齊國使者高陵君顯求見楚王說:“宋義曾猜定武信君的軍隊必定失敗,果然敗了。在軍隊沒有打仗的時候,就能事先看出失敗的征兆,這可以稱得上是懂得用兵了。”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任次將,范增任末將。其他各路將領都隸屬于宋義,號稱卿子冠軍。抵達安陽,停留四十六天不向前進。項羽說:“我聽說秦軍把趙王包圍在鉅鹿城內,我們應該趕快率兵渡過黃河,楚軍從外面攻打,趙軍在里面接應,打垮秦軍是確定無疑的。”宋義說:“并非如此。如今秦國攻打趙國,打勝了,士卒也會疲憊,我們就可以利用他們的疲憊;打不勝,我們就率領部隊擂鼓西進,一定能殲滅秦軍。”又派兒子宋襄去齊國為相,親自送到無鹽,置備酒筵,大會賓客。當時天氣寒冷,下著大雨,士卒又冷又餓。項羽對將士說:“我們大家是想齊心合力攻打秦軍,他卻久久停留不向前進。如今正趕上荒年,百姓貧困,將士們吃的是芋艿摻豆子,軍中沒有存糧,他竟然置備酒筵,大會賓客,不率領部隊渡河去從趙國取得糧食,跟趙合力攻秦,卻說‘利用秦軍的疲憊’。憑著強大的秦國攻打趙國,必定是秦國攻占趙國。趙國被攻占,秦國就更加強大,還利用什么秦國的疲憊?上將軍不體恤士卒,卻派自己的兒子去齊國為相,謀取私利,這不是國家真正的賢良之臣。”項羽斬下了他的頭,出來向軍中發令說:“宋義和齊國同謀反楚,楚王密令我處死他。”這時候,將領們都畏服項羽。于是大家一起立項羽為代理上將軍。項羽派人追到齊國殺了宋義的兒子。楚懷王無奈,讓項羽作了上將軍。
項羽誅殺了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揚諸侯。援救巨鹿。項羽就率領全部軍隊渡過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鍋碗全部砸破,把軍營全部燒毀,只帶上三天的干糧,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決死戰斗,毫無退還之心。與秦軍遭遇,交戰多次,大敗秦軍,俘虜了王離。涉間拒不降楚,自焚而死。這時,楚軍強大居諸侯之首,前來援救鉅鹿的諸侯各軍有十幾座營壘,沒有一個敢發兵出戰。到楚軍攻擊秦軍時,他們都只在營壘中觀望。楚軍戰士無不以一當十,士兵們殺聲震天,諸侯軍人人戰栗膽寒。項羽在打敗秦軍以后,召見諸侯將領,當他們進入軍門時,一個個都跪著用膝蓋向前走,沒有誰敢抬頭仰視。自此,項羽真正成了諸侯的上將軍,各路諸侯都隸屬于他。
劍橋雅思閱讀原文翻譯及答案解析pdf劍橋雅思四閱讀答案篇五
送浮屠文暢師序
韓 愈
人固有儒名而墨行者,問其名則是,校其行則非,可以與之游乎?如有墨名而儒行者,問之名則非,校其行而是,可以與之游乎?揚子云稱:“在門墻則揮之,在夷狄則進之。”吾取以為法焉。
浮屠師文暢喜文章,其周游天下,凡有行,必請于縉紳先生以求詠歌其所志。貞元十九年春,將行東南,柳君宗元為之請。解其裝,得所得敘詩累百余篇,非至篤好,其何能致多如是邪?惜其無以圣人之道告之者,而徒舉浮屠之說贈焉。夫文暢,浮屠也,如欲聞浮屠之說,當自就其師而問之,何故謁吾徒而來請也?彼見吾君臣父子之懿,文物事為之盛,其心有慕焉,拘其法而未能入,故樂聞其說而請之。如吾徒者,宜當告之以二帝三王之道,日月星辰之行,天地之所以著,鬼神之所以幽,人物之所以蕃,江河之所以流而語之,不當又為浮屠之說而瀆告之也。
夫不知者,非其人之罪也;知而不為者,惑也;悅乎故不能即乎新者,弱也;知而不以告人者,不仁也;告而不以實者,不信也。余既重柳請,又嘉浮屠能喜文辭,于是乎言。
【注】①門墻:師門,借指儒家觀念盛行的地方。②夷狄:對少數民族的一種蔑稱。
1: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可以與之游乎游:交往 b.當自就其師而問之就:成就
c.人物之所以蕃蕃:繁衍 d.告而不以實者,不信也信:誠實
2: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表明作者“推崇儒學”觀點的一組是(3分)
①浮屠師文暢喜文章 ②宜當告之以二帝三王之道 ③是故道莫大乎仁義
a.①③⑤ b.④⑤⑥ c.③⑤⑥ d.②③⑤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段用“墨名而儒行”打比方,后寫文暢禪師結交儒士,喜文章,暗示文暢禪師心慕儒家學說,故和他“談儒”。
b.作者雖然應柳宗元之約給佛教徒文暢作序,但也毫不留情地批評了柳宗元為文暢寫文卻不述儒道的做法。
c.從文中可以看出,作者認為儒家之道的宗旨就是積極推行圣人之道,其核心就在于仁義之道和禮樂之道。
d.作者借寫序議“儒佛”事,盛贊儒家圣人之道,又暗含對佛教的貶斥,但講來既不失禮,又站穩立場,可謂難得。
(1)凡有行,必請于縉紳先生以求詠歌其所志。(3分)
(2)拘其法而未能入,故樂聞其說而請之。(3分)
(3)悅乎故不能即乎新者,弱也。(3分)
參考答案
1:b “就”在此處應作“去,往”講。
2:d ①說的是文暢的愛好;④說的是未開化的初生時代;⑥是對知行的評論。排除這三項即可得出答案。
3:b b 項中“毫不留情的'批判”一語用詞太重,不符合文中“惜”字之意。
4:(1)凡是出外游覽,一定要向當地的士大夫和學者索取詩文來歌詠他的志向。(譯對“必”“志”各得1分,大意對得1分)
(2)受到佛法的約束不能深入研究,所以樂于聽聽儒家的學說而向我們這些人請教。(譯對“拘”“入”各得1分,大意對得1分。) (3)喜歡舊事物不能接近新事物,是懦弱。(譯對“悅”“即”各得1分,大意對得1分。
參考譯文
確實有一些人有儒家之名卻干墨家的事,考察他的名分很正統,對照他的行為就不行了,這種人能夠與他結為同道嗎?也確實有一些人,入了墨家門而做儒家事,考察他的名分是不合正統的,對照他的行為卻是正確的,這種人能夠與他結為同道嗎?揚子云說:“在儒家觀念盛行的地方,要讓這些人離遠一點;在落后的邊遠地區,要把這些人接納進來。”我把這句話作為準則。
禪師文暢喜好詩文,他周游天下,凡是出外游覽,一定要向當地的士大夫和學者索取詩文來歌詠他的志向。貞元十九年春,文暢禪師要去游歷東南之地,柳宗元替他向我求一篇文章。查看他的包裹,他所得的詩文一共一百多篇,如果文暢禪師不是非常喜好詩文,怎么能積累這么多呢?可惜柳宗元沒有把三代圣賢的學說和思想告訴他,而只是拿與佛學相關的詩送給他。文暢是個佛教徒,如果想聽佛教學說,可以向自己的師父請教,何必要見我們這些人向我們請教呢?他見到儒家主張的君臣父子的等級觀念很好,社會也因為儒家圣人之道的推行而繁盛,心里羨慕,但受到佛法的約束不能深入研究,所以樂于聽聽儒家的學說而向我們這些人請教。像我們這樣的人,應當把二帝三王倡導的仁、義、禮、樂、刑、政告訴他,給他說說日月星辰所以運行、天地的區別所以明顯、鬼神所以幽游、人類和其他物種所以繁衍生息、江河所以流瀉不止的道理,不應該又拿佛教學說來輕率地告訴他。
不明白事理而不為者不為罪;明白事理卻不做,是糊涂;喜歡舊事物不能靠近新事物,是懦弱;明白事理卻不愿告訴別人,是不仁;告訴別人卻不說實話,是不誠實。我既然重視柳宗元的托請,又欣賞文暢禪師喜好文章的行為,所以說了上面這些話。
1.暢師文原文及譯文解析
劍橋雅思閱讀原文翻譯及答案解析pdf劍橋雅思四閱讀答案篇六
高適,字達夫,滄州渤海人。少落魄,不治生事。客梁、宋間,宋州刺史張九皋奇之,舉有道科中第。調封丘尉,不得志,去。客河西,河西節度使哥舒翰表為左驍衛兵曹參軍,掌書記。
祿山亂,召翰討賊,即拜適左拾遺,轉監察御史,佐翰守潼關。翰敗,帝問群臣策安出,適請竭禁中之寶藏募死士抗賊,未為晚。不省。天子西幸,適走間道及帝于河池,因言:“翰忠義有素,而病奪其明,乃至荒踣。監軍諸將不恤軍務,以倡優蒲簺相娛樂,渾、隴武士飯糲米日不厭,而責死戰,其敗固宜。又魚炅、何履光、趙國珍屯南陽,而一二中人監軍更用事,是能取勝哉?臣數為楊國忠言之,不肯聽。故陛下有今日行,未足深恥。”帝頷之。
俄遷侍御史,擢諫議大夫,負氣敢言,權近側目。帝以諸王分鎮,適盛言不可。俄而永王叛,肅宗雅聞之,召與計事,因判言王且敗,不足憂。帝奇之,除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詔與江東韋陟、淮西來瑱率師會安陸。方濟師而王敗。李輔國惡其才,數短毀之,下除太子少詹事。
梓屯將段子璋反,適從崔光遠討斬之。而光遠兵不戢,遂大略,天子怒,罷光遠,以適代為西川節度使。廣德元年,吐蕃取隴右,適率兵出南鄙,欲牽制其力,既無功,遂亡松、維二州及云山城。召還,為刑部侍郎、左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永泰元年卒,贈禮部尚書,謚曰“忠”。
適尚節義,語王霸袞袞不厭。遭時多難,以功名自許,而言浮其術,不為搢紳所推。然政寬簡,所蒞,人便之。年五十始為詩,即工,以氣質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輒傳布。其詒書賀蘭進明,使救梁、宋以親諸軍,與許叔冀書,令釋憾;未度淮,移檄將校,絕永王,俾各自白。君子以為義而知變。
a.宋州刺史張九皋奇之
奇:以……為奇
b.天子西幸
幸:帝王到某地
c.監軍諸將不恤軍務
恤:憂慮
d.肅宗雅聞之
雅:向來
:9.c(體恤)
①適從崔光遠討斬之
②渾、隴武士飯糲米日不厭,而責死戰,其敗固宜
③帝以諸王分鎮,適盛言不可
④故陛下有今日行,未足深恥
⑤因判言王且敗,不足憂
⑥適尚節義,語王霸袞袞不厭
a. ②③⑤
b. 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10.a(①講的是高適跟隨崔光遠討伐誅殺段子璋的事。⑥講的是高適喜歡談論霸王大業,與敢于直言無關。)
11.下列對文章內容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高適年輕時候不得志,又不治產業。他在詩歌創作上起步較晚,但得到人們的青睞,每寫完一篇,當時的人就將其傳播開來。
b.安祿山反叛時,高適輔佐哥舒翰鎮守潼關。玄宗逃難時,高適為玄宗全面分析了兵敗的原因,并獻上了如何對付叛賊的計策,玄宗贊同他的看法并采納了他的計策。
c.玄宗想讓諸位皇子分別鎮守不同地方,高適極力勸說不可以。后來永王李璘起兵謀反,肅宗召高適商量對策,并讓他領兵平定叛亂。
d.高適生于多難的時代,他認為自己能建立功業。永王謀反,他曾移檄將校,讓他們與永王斷絕聯系,以澄清自己。所以當時有些人認為他明白道義,了解時局。
11.b(在玄宗逃難的過程中,高適向其陳述兵敗原因,并沒有獻計如何對付叛賊)
(1)翰敗,帝問群臣策安出,適請竭禁中之寶藏募死士抗賊,未為晚。(3分)
譯文:(1)哥舒翰兵敗,玄宗問群臣有什么好辦法,高適請求用盡宮中收藏的.珍寶作為經費招募勇士來抗擊賊寇,為時還不晚。(得分點:“策”1分,“禁中 ”1分,大意1分 )
(2)李輔國惡其才,數短毀之,下除太子少詹事。(3分)
譯文:李輔國嫉妒高適的才華,在皇上面前多次詆毀高適,于是皇上下令授予高適太子少詹事。(得分點:“惡”,“毀”,“除”各1分)
(3)年五十始為詩,即工,以氣質自高。(3分)
譯文:他五十歲才開始寫詩,一開始就寫得很好,他也很滿意自己的詩有氣質。(得分點:“工”1分,自高1分,大意1分)
高適,字達夫,滄州渤海人。他年輕時候潦倒失意,不置辦家產。后來客居在梁州、宋州一帶。宋州刺史張九皋認為他是個奇才,推舉他參加有道科考試,他考中了。調任封丘尉,他不滿意,便離開了。后客居河西,河西節度使哥舒翰上表舉薦他為左驍衛兵曹參軍,掌書記。
安祿山叛亂,玄宗征召哥舒翰討伐叛賊,任命高適為左拾遺,后轉任監察御史,輔佐哥舒翰守潼關。哥舒翰兵敗,玄宗問群臣有什么好辦法,高適請求用盡宮中收藏的珍寶招募勇士抗擊賊寇,為時還不晚。皇帝未加考慮。(安祿山兵逼西安)玄宗向西逃難,高適從小路追趕,在河池追上他,于是進言:“哥舒翰平素忠義,因為生病使他不能明斷,才導致失敗。督率軍隊的各位將領不關心軍務大事,(每天)以歌舞賭博相娛樂,渾州、隴州兩地的士兵每天吃粗糙的飯食,而且不能吃飽,要求這樣的軍隊去拚死作戰,失敗當然就是很自然的事。另外,魚炅、何履光、趙國珍屯軍南陽,而一兩個太監在監督軍隊時又大權獨攬,這樣怎能取勝?我多次向楊國忠說到這些事,他不肯聽。所以陛下有今天的西行逃難,不值得深以為恥。”玄宗非常贊同他的說法。
高適不久遷任侍御史,后來又提拔為諫議大夫,他率性敢言,權貴近臣都害怕他。玄宗打算用諸位王子分別鎮守各地,高適極力反對。不久永王叛亂,肅宗早就聽說高適有才能,于是召見他一起商議大事,高適就斷言永王將要失敗,不值得憂慮。肅宗覺得他是一個奇才,任命他為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命令他和江東的韋陟、淮西的來瑱率領軍隊在安陸會師。軍隊正在渡黃河時,永王就已經失敗了。李輔國嫉妒高適的才能,在皇上面前多次詆毀高適,于是皇上下令授予高適太子少詹事。
梓屯守將段子璋反叛,高適跟隨崔光遠去征討并斬殺了段子璋。然而崔光遠沒有約束好士兵,士兵大肆搶掠百姓,皇帝非常生氣,把崔光遠撤了,用高適取代他做西川節度使。廣德元年,吐蕃奪取了隴右,高適率兵到南鄙,想牽制吐蕃的兵力,(但最后)沒有立功,還把松州、維州和云山城丟掉了。皇帝召他回來,讓他做了刑部侍郎、左散騎常侍,封他為渤海縣侯。高適在永泰元年去世,朝廷追贈他為禮部尚書,謚號“忠”。
高適崇尚氣節道義,喜歡滔滔不絕地談論王霸大業。他生逢亂世,一生以建功立業作為理想追求,但實際能力不足以實現理想,因此,不被官員們所推重。但是他為政寬容簡明,每到一地任職,大家都覺得很方便。他五十才開始寫詩,一開始就寫得好,他也很滿意自己的詩有氣質。他每寫完一篇,當時的人就將其作品傳播開來。他寫信給賀蘭進明,建議急速援久梁州、宋州,以親近各軍;寫信給許叔冀,告知要消除對他人的怨恨,共同援救梁州、宋州;渡淮河前,他在給各將校的公文中,告訴他們同永王斷絕關系,以表明自己清白無辜。當時上層社會都認為他是合乎道義并且是了解時局變化的。
劍橋雅思閱讀原文翻譯及答案解析pdf劍橋雅思四閱讀答案篇七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許多人都需要跟閱讀答案打交道,閱讀答案是我們解答閱讀題的金鑰匙。那么你知道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能有效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郭祖深,襄陽人也”閱讀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譯,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郭祖深,襄陽人也。梁武帝初起,以客從。后隨蔡道恭在司州。陷北還,上書言境上事,不見用。朝政縱弛,祖深輿櫬詣闕上封事,其略曰:臣聞人為國本,食為人命,故禮曰國無六年之儲,謂非其國也。推此而言,農為急務。而郡縣苛暴,不加勸獎,今年豐歲稔,猶人有饑色,設遇水旱,何以救之?陛下昔歲尚學,置立五館,行吟坐詠,誦聲溢境。比來慕法,家家齋戒,不務農桑,空談彼岸。今商旅轉繁游食轉眾耕夫日少陛下若廣興屯田賤金貴粟勤農桑者擢以階級惰耕織者告以明刑如此數年則家給人足廉讓可生。
朝廷擢用勛舊【】,為三陲州郡,不顧御人之道,唯以貪殘為務。迫脅良善,害甚豺狼。江、湘人尤受其弊。主將無恩,存恤失理。上不任信下,轉相督促。州郡競急切,同趣下城。令宰多庸才,望風畏伏。于是斂戶課,使人納重貨。自是所在恣意貪利,以事上官。
夫謀臣良將,何代無之,貴在見知,要在用耳。臣今直言犯顏,罪或容宥,而乖忤貴臣,則禍在不測。所以不憚鼎鑊,區區必聞者,正以社稷重而螻蟻命輕。使臣言入身滅,臣何所恨。
其言深刻。帝雖不能悉用,然嘉其正直。普通七年,改南州津為南津校尉,以祖深為之。加云騎將軍,秩二千石。使募部曲二千。及至南州,公嚴清刻。由來王侯勢家出入津,不忌憲綱,俠藏亡命。祖深搜檢奸惡,不避強御,動致刑辟。遠近側足,莫敢縱恣。
常服故布襦,素木案,食不過一肉。有姥餉一早青瓜,祖深報以疋帛。后有富人效之以貨,鞭而循眾。朝野憚之,絕于干請。所領皆精兵,令行禁止。有所討逐,越境追禽。江中常有賊,祖深自率討之,列陣未敢進,仍令所親人先登,不時進,斬之。遂大破賊,威振遠近,長江肅清。
(節選自《南史·列傳卷七十·循吏》)
【】勛舊:前朝舊臣。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輿櫬”指載棺以隨,表示決死或有罪當死。
b.“五館”指南朝梁修制五禮的機構,這里借指“儒學”。
c.“彼岸”指另一邊、對岸,比喻所追求和向往的一種境界。
d.“部曲”指古代軍隊編制單位,魏晉南北朝時指家兵、私兵。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郭祖深為人正直。他看到時政廢弛,冒死上書,其言論雖不都為所用,但武帝也嘉其“直言”。
b.郭祖深有遠見卓識。他認為謀臣良將是國家無可取代的財富,他們更需要被了解,被重用。
c.郭祖深為官公正嚴明。他搜查奸惡,不避王侯權貴,因此遠近畏懼,無人敢隨意胡為。
d.郭祖深清正廉明。他對百姓饋送的心意加倍送還,對賄賂他的富人則處以嚴刑。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所以不憚鼎鑊,區區必聞者,正以社稷重而螻蟻命輕。
(2)祖深自率討之,列陣未敢進,仍令所親人先登,不時進,斬之。
4. c根據句子結構“……轉繁”與“……轉眾”;“擢以階級”與“告以明刑”這兩個句式形成對稱關系可得答案為c。
5.c應指“佛教”。佛家以有生有死的境界為此岸,超脫生死即涅槃的境界為彼岸。
7.(1)臣之所以不避死罪,知無不言,正是因為以國家社稷為重而以個人性命為輕。
(得分點:所以:……的'原因;……之所以;憚:害怕;鼎鑊:死罪,死,意思對即可;區區必聞者:知無不言;螻蟻:個人的性命,個人,意思對即可)
(2)祖深親自帶人去討伐,(軍隊)列陣后無人敢向前進,他就命令他最親近的人先上,不按要求前進的斬首。
(得分點:率:帶領;省略句:列陣未敢進;所字結構:所親人:親近的人;不時:不按要求;斬:斬首,殺。意思對即可。)
郭祖深是襄陽人。梁武帝初起兵時,以門客的身份跟隨。后來又跟隨蔡道恭在司州。北方淪陷后南歸,上書陳說邊境的情況,不被采用。朝政廢弛,祖深就抬著棺材至殿上奏章,大略如下:“臣聽說民為國家根本,食為百姓的命根子,所以《禮記》說國家沒有六年的積蓄,就不成為國家。據此而言,農業為當務之急。然而郡縣官吏苛刻暴虐,對農耕不加勸勉獎勵,如今糧食豐收,百姓尚面有饑色,如果遇上水旱之災,拿什么來賑濟?陛下往年崇尚儒學,設立五禮學館,國內到處洋溢著讀書聲。近來卻仰慕佛教,家家持齋受戒,不務農業,空談佛理。如今經商者和吃閑飯的越來越多,種地的越來越少。陛下如果廣興屯田,賤視金玉重視糧食,對努力生產的加以提拔,對懶于耕織的懲以嚴刑。這樣數年以后,則家家富足,廉潔禮讓便有了產生的條件。
朝廷任用前朝舊臣,作邊境上州郡長官,這些人不顧為官之道,只會貪婪殘暴,欺壓良民,為害甚于豺狼。江、湘人民尤受其害。主將殘暴無情,不顧其死活,上司對下屬信不過,逐級督促。州郡一個比一個催得急,一同到縣里催逼。縣級長官多為庸才,上邊有風吹草動就嚇得不行。于是就搜刮民財,逼人交重禮。因此到處都在隨心所欲貪謀私利,以侍奉上官。
謀臣良將,哪個朝代沒有?難得的是被了解,重要的在于任用罷了。臣如今直言冒犯了陛下,可能還會被寬恕,而得罪貴臣,就有不測之禍。臣之所以不避死罪,知無不言,正是因為以國家社稷為重而以個人性命為輕。假使陛下能采納臣的意見,殺了我也死而無憾。
話說得都很重。武帝雖不能都采用,但贊賞他的正直。普通七年(526年),改南州津為南津校尉,讓祖深去任職。加銜云騎將軍,俸祿二千石。讓他招募兩千家兵。到了南州后,一切事秉公嚴斷。以前王侯貴族出入關口,無視法令,挾帶逃亡人口。祖深對于不法行為嚴格檢查,不避權勢,不行就動用刑法。遠近畏懼,無人敢于隨意胡為。
他常穿著舊外衣,用不油漆的白木桌子,每頓飯不超過一個肉食。有一位老婦人送他一個早摘的青瓜,祖深用一匹帛來回報她。后來有一個富人仿效此事用青瓜去賄賂他,被他鞭打示眾。朝野人士都怕他這點,對他不敢行賄拉攏。他所帶領的都是精兵,紀律嚴明。有什么討伐追捕的任務,往往越境也要把人犯抓獲。長江曾經有賊寇,祖深親自帶人去討伐,列陣后無人敢向前進,他就命令他最親近的人先上,不按要求前進的斬首。于是大破賊寇,威震遠近,長江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