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淖x后感優(yōu)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看見讀后感300字篇一
書中還有一句“人的一生,有的是將來,永遠有下一撥人,下一個地方,不一樣的生活”。我現(xiàn)在還是很念舊,恐怕自己會一直這樣下去,舍不得的東西太多,那些青春年華,那些燦爛的回憶,盡管模模糊糊地在腦子里游蕩,可是就是存在,有人說,存在即合理,但它會影響我向前邁進的步伐,因為我會回頭張望,腳步沉沉地,邁不出去,不過,總有一天,我會忘記那些,勇敢地向前走,只是那個日子應該快了吧。花了兩天時間把《看見》看完,正像她自己說的那樣,她沒有刻意地選擇標志性事件,只是選擇了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情,僅此而已。正式因為這樣,我漸漸地喜歡上了這個記者,這位主持人,因為她的一份簡單。在《看見》中,我看見了柴靜,看見了我自己。她是一個有自己想法的女人,在別人看來或許會有些許孤傲,其實,我和她一樣,我們只是將獨立看得很很重要,不喜歡依賴,喜歡背起包就走的灑脫與豪邁。性格上的另外一些地方,說不清楚確切的點在哪里,反正我是看見了自己的影子。
坦白說,《看見》這本書的開頭部分并沒有吸引到我,她的一些陳述讓我感到別扭,也曾經閃過一絲放棄閱讀的念頭,不過慶幸的是我讀完了,感受頗豐。柴靜的主要工作是采訪,這就要求她必須去接觸一些具體的人物,具體而細微的事情,那些事情或瑣碎,或熱門,或悲痛,請允許我用這個詞來形容汶川地震。柴靜的每一次采訪,每一個報道,即使她是簡單記錄,字里行間我依舊能夠感受到她天生對細微事物有著深刻的體會,她把人看透,把事情看透。
看見讀后感300字篇二
《看見》是知名記者和主持人柴靜講述央視十年歷程的自傳性作品,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十年變遷的備忘錄。十年前她被選擇成為國家電視臺新聞主播,卻因毫無經驗而遭遇挫敗,非典時期成為現(xiàn)場記者后,現(xiàn)實生活犬牙交錯的切膚之感,讓她一點一滴脫離外在與自我的束縛,對生活與人性有了更為寬廣與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間,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奧運……在每個重大事件現(xiàn)場,幾乎都能發(fā)現(xiàn)柴靜的身影,而如華南虎照、征地等剛性的調查報道她也多有制作。在書中,她記錄下淹沒在宏大敘事中的動人細節(jié),為時代留下私人的注腳。一如既往,柴靜看見并記錄下新聞中給她留下強烈生命印象的個人,每個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沒有人可以只是一個旁觀者,他人經受的,我必經受。書中記錄下的人與事,是他們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初識柴靜,是在雜志封面上,面容清秀,人淡如菊。后來看她的節(jié)目,沒想到她瘦瘦的身體里卻蘊藏著強大的力量。她話不多,但做的節(jié)目總是能直擊人的靈魂的最深處。后來就有幸讀到了她寫的《看見》這本書。
《看見》這本書記錄了柴靜的成長足跡,讓我們見證了初為記者的她曾有的茫然和徘徊,讓我們體會到她經歷失敗時的低落和成功時的雀躍,也讓我們目睹了一名記者褪去青澀,逐漸豐盈,走向成熟的歷程。
柴靜的表達總是很理性,包括她的用詞,包括她的語速,但這種字里行間的平實卻讓人感受到她克制的感性和柔情。非典的采訪讓柴靜躍入大家的視線,很多人記住她的勇敢和作為,我總感覺柴靜此舉不管是出于她對職業(yè)的責任感還是對歷史的認真態(tài)度,都是源于她內心最質樸的力量驅使,這應該才是柴靜打動我們的最主要原因。而奧運會瞬間這期節(jié)目,柴靜的視角并沒有停留在金牌的獲取者,她拍攝的瞬間讓我們看到了奧運的另一面,也讓我們體會到了奧運更強烈的人文沖擊:訓練的路途要穿過“槍林彈雨”的伊拉克短跑選手達娜、比賽前因為左膝傷痛只能單腳站立的臺北跆拳道選手蘇麗文、一手舉金牌、一手握亡妻照片的德國舉重選手施泰納,她或他們也許是奧運會邊緣化的案例,或者說是殊例,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精神沒有背離,反而是更突顯了奧運精神,這些有血有肉的奧運故事,不僅是吸引我,更是打動我,打動我更深刻地工作和生活,努力將生命的精彩演繹至極致。
包括柴靜,之所以優(yōu)秀不是因為她們完美,而是因為她們一直在調整,努力朝好的方向調整,之所以優(yōu)秀,是因為她們懂生活,愛工作,把感性和真性情同時賦予工作中,把突破和激情也賦予了生活。真的很好,柴靜讓記者看到未來,看到可以努力的方向,也讓我們不是記者的人看到了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