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jié)目的觀看得出總結后寫出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開往遠方的列車》讀后感 開往遠方的列車閱讀篇一
媽媽凝視窗外,表情凝重,似在沉思。
我好奇地問:“媽媽,你怎么了?”
媽媽說:“每次坐火車,我就回憶起我第一次離開家鄉(xiāng)去外地求學的情景。”
時間翻回了1995年8月。一個小女孩和她的爸爸媽媽來到了邵武火車站。火車站人山人海,一眼望不到頭。
這時,一輛綠皮火車開了過來。門一打開,人們一窩蜂地往門口擠。小女孩難以擠上去。情急之下,小女孩的父親,一把將她抱起,跑到窗邊對著里面的人大喊:“同志,幫忙接一下,謝謝!” 小女孩父親托著她屁股,在乘客拉扯下連滾帶爬地進了車廂。
小女孩滿心焦急和驚恐,一時緩不過神來,火車已緩緩啟動了。略顯鎮(zhèn)定后,小女孩開始觀察四周。車廂擠得就像是沙丁魚罐頭,三個人的座位上擠了六個人,過道站滿了人,地上遍地是垃圾。小女孩與人們摩肩接踵地站著,幾乎找不到落腳的地方。這就樣,小女孩站了整整一晚12個小時。
“賣水果啦……”我被乘務員的叫賣聲拉回了現(xiàn)實。媽媽說:“我要水果”,并拿出手機掃了一下,完成了付款。
媽媽告訴我,祖國強大了,科技進步了。現(xiàn)在的列車各方面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速度,像子彈一樣飛快,那時的12小時現(xiàn)在只要3小時,再也不要站一晚了。
首次坐上火車的小女孩做夢都沒想到今天的變化,沒猜到幸福來得這么快。是的,我們很幸福,我們正在開往幸福的高速列車上……
《開往遠方的列車》讀后感 開往遠方的列車閱讀篇二
書評《開往遠方的列車》
胡朋蕾 小胡老師愛繪本
開往遠方的列車,這個遠方是在哪里呢?這個名字正如封面中兩個女孩的臉,模糊而又疑惑,既有期待又有無奈。
一批“圣克里之家”的孤兒在盧小姐的帶領下,乘著火車開往西部,尋找可以收養(yǎng)他們的家庭。他們的身世已經(jīng)夠可憐了,但還要被陌生的家庭收養(yǎng),他們每到一站都要站成一排,就像是商品一樣被人挑來撿去,甚至指手劃腳,他們沒有權利去選擇自己喜歡的家庭,只能作為被選擇的對象。倘若遇到善良的家庭,那他們真的是很幸運的,可是幸運兒又有幾個呢?有的家庭收養(yǎng)這些孤兒就是為了干些苦力,甚至當成奴隸一般,可想而知,他們是身不由己,卻又絲毫沒有反抗的余地。
瑪莉安是里面的主人公,被媽媽留在了“圣克里之家”,編了一個“先去西部開創(chuàng)新的生活后再回來接你”的謊言,承諾圣誕節(jié)之前回來。瑪莉安信以為真,留下了粘在媽媽頭發(fā)上的白色羽毛,一直等著。
好幾年過去了,媽媽沒有出現(xiàn),但瑪莉安依舊認為媽媽一定會來,現(xiàn)在不用等了,因為他們要去西部了,她料定媽媽會來路上等她,開始每一次的停站,她都看到了失望,沒有媽媽,而且也沒有家庭愿意收養(yǎng)她,她的處境比喪家之犬還要悲哀。一個小女孩,面對被媽媽拋棄,被收養(yǎng)的家庭無視,仿佛整個世界都在嫌棄她,她的內心得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堅持下來!
最后一站“遠方站”到了,她看到了一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她確定這不是媽媽,但是她卻從白太太的眼神中看到了媽媽般的溫柔,仿佛白太太是最了解她的人。瑪莉安是幸運的,在最后一站她雖然沒有看到媽媽,卻意外地遇到了如媽媽般慈祥、善良、溫柔的白太太,最后一個畫面定格在瑪莉安的微笑,這個微笑告訴我們她已經(jīng)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家。正如白太太說的那句話:有時候,你最后得到的會比你原先想要的更好。
瑪莉安經(jīng)歷了各種打擊和嫌棄,最終找到了一個不錯的歸宿,她是一個幸運兒,但之前被選走的人還有更多即將被收養(yǎng)的孤兒,還有流浪街頭的孤兒,他們的命運又有幾個能有瑪莉安這樣的幸運?
也許只有對比才能發(fā)現(xiàn)幸福,看到了別人只能光著腳,才發(fā)現(xiàn)自己能穿上鞋是一種幸福;看到別人只能坐著輪椅,才發(fā)現(xiàn)自己有一雙健全的腿是一種幸福;看到流浪街頭的孤兒,才發(fā)現(xiàn)自己有爸爸媽媽是一種幸福。
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幸福,珍惜自己的幸福,因為你所擁有的也許正是別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奢求。
公眾號:小胡老師愛繪本
《開往遠方的列車》讀后感 開往遠方的列車閱讀篇三
開往春天的列車六年級作文
如果我們善于思考,生活中很多不起眼的事可能就是我們人生的新起點。道爾頓正是憑著自己善于思考的習慣發(fā)現(xiàn)了色盲癥,彌補了醫(yī)學理論的一大空白。日本商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攤前的長隊,思考片刻后感到了創(chuàng)業(yè)的機會,最終發(fā)動了一個新的產(chǎn)業(yè)。法國科學家喬利的一次偶然失誤,卻讓他研制出了一種新的干洗劑,改革了傳統(tǒng)的洗衣技術,從而使得他的人生的火車駛向了光明。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我們應該善于思考,著名的“碎花瓶理論”不也是在一次偶然的失誤后發(fā)現(xiàn)的嗎?著名的丹麥的物理學家雅各博爾曾經(jīng)在一次實驗中不小心打碎了一個花瓶,他本打算用手將這些碎渣仍在垃圾堆里,不過,當他將這些大大小小的碎渣用天平來稱量,竟然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較大塊碎片的質量是大塊質量的16倍,大塊質量是次大塊碎片質量的16倍,后來他利用這個理論來恢復隕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體,給考古學和天體學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獲。“碎花瓶理論”不也說明垃圾中也可能蘊含有極大的寶藏嗎?
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善于發(fā)現(xiàn),善于思考,我們也可能成為偉大的人們,但前提是必須認認真真、仔仔細細的分析我們生活中所發(fā)生的事情。
如果我們仔細聆聽我們的世界,世俗繁雜的聲音也可能是一首歌,魚兒暢游水底留下活潑的聲音,烏兒飛過天空留下美麗的聲音,戰(zhàn)士沖上戰(zhàn)場留下勝利的聲音,這一首首歌就存在于我們所生活的普通世界中。
善于思考不應該只存在于學習的舞臺上,更應該像插了翅膀的烏一樣飛到世界的各個角落,讓世界無處不充滿思考,讓善于思考無處不在。
人生的道路上荊棘叢生,如果帶上了善于思考這把利劍,我們人生必將精彩,讓我們的生命之花在人生之樹土開花結果,形成年輪,一輪又一輪,思考是開往春天火車的一張車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