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國演義讀后感每章節篇一
世界著名的'文學家莎士比亞曾經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的確,看書能帶給我們許多好處。在我不計其數的閱歷中,有一本我國著名的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在我的印象中頗深。《火燒連營》這個故事讓我深有感觸,從而得到了人生的啟示。
在三國時期,蜀國的皇帝劉備,因為東吳殺死了自己的結拜兄弟關羽和張飛,心生悲憤,于是就一賭氣率領七十五萬大軍進攻東吳。但由于劉備一時心急,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就草率的作出了決定。所以在與東吳的戰爭中,劉備一方由于扎營不當和氣候問題,被東吳的軍師陸遜采用火攻,導致蜀國的軍隊被火燒連營,將近全軍覆沒。
我不禁為劉備深感惋惜。七十五萬大軍,為了一口沒掙到的氣而喪命黃泉,多悲慘啊!本來蜀國糧食充足、兵多將廣實力強大,文有臥龍鳳雛,武有五虎猛將,完全有能力統一天下。但由于劉皇叔的沖動,讓怒氣沖昏了頭,不聽手下的勸告,氣沖沖的去攻打東吳,結果把更多的兄弟的性命都搭了上去。這對劉皇叔是多大的恥辱!劉皇叔因自己的私人恩怨沒有顧全大局。但凡已經發生過的事情,它都將成為無法改變的過去,自己的結拜兄弟在戰場上犧牲,固然會悲痛欲絕,但是劉備應當更加有志有謀的統治蜀國,不辜負自己的兄弟對自己的期望才對。不要因為過去的事情影響現在,這才是正確的選擇。
讀了《火燒連營》,我不禁想到了自己。自己不也有因小失大的過錯嗎?
曾與否,我用自己的努力換來了一本精美的小本子。我對它愛不釋手,正當我還美滋滋的想著這本本子的用途時,一個消息如霹靂般劈中了我:本子被弄壞了。正值氣頭上的我,找到了“兇手”后也不管她是誰,就朝她一頓罵。她低聲辯解:“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是不小心的,我……我就輕輕的碰了一下……”她緊張得語無倫次,我卻火冒三丈,一時被怒氣沖昏了頭腦,居然提出了絕交這么過分的要求。她在心中也明知我不講理,便一咬牙說:“.…..絕交就絕交。”打那以后,我們再也沒說過一句話。
現在回想起來,我十分懊悔,后悔當初自己太沖動,竟因一本本子這樣的小事失去了一段珍貴的友誼。
雖然過去遇到了許多波折,但是正因為我們無法預知未來,所以才會在前進的道路上頻頻出錯。很多人忘記了,我們有改變未來的能力,卻沒有改變過去的能力。我們不應該沉浸在過去的悲痛之中,而是要展望未來。我們無法改變過去,所以不要再因小失大、沖動用事,要能屈能伸,否則,你將會失去更多。
三國演義讀后感每章節篇二
鼓角爭鳴,硝煙彌漫的戰場;勾心斗角,爭奪權力的戰爭;風花雪月的愛情和情意深長的友情成就了千古佳話,這就是——《三國演義》。
初讀《三國》時,我還是個乳臭未干的小孩子,讀來也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知道性格各異的三國英雄,各個武藝高強,智勇雙全,但尚不知他們的真正魅力所在。
隨著年齡增長,再讀《三國演義》,心頭涌現出一種滄桑的厚重感。翻動書頁,看到的是氣量狹小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想到的是“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遙想當年的周瑜春風得意,絕代佳人小喬又剛嫁給他,他豪氣滿懷地站在江上,身邊的小喬嬌柔地撫琴,纖細的手指在一根根琴弦上緩緩滑動,只見他手搖羽扇,頭戴綸巾,從容瀟灑地在說笑閑談之間,八十萬曹軍如同灰飛煙滅一般。
緩緩地合上書,我的心劃過一道碧痕:生命是短暫的,縱然一生為國,充滿豪情蓋天之氣,百萬軍中勇奪將人之頭,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結果也常使英雄淚滿襟啊!生命是短暫的,三國英雄最后都不幸逝世,但消逝的是有形的生命,永不消失的是歷史文明流傳下來的精神力量,它昭示著生命的價值。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三國演義讀后感每章節篇三
假如我是你,我一定學你的“義”。雖然你被稱為“世之梟雄”還稱了帝,但你始終不忘——桃園三結義的'兄弟。因為關張二人死在了東吳手中,所以你發出傾國之兵,只想為兄弟報仇而征戰。你緊守結義時的“不求同年同日死,但求同年同日死”的承諾。
假如我是你,我一定學你的“牢記百姓”。當年你渡江時,眾多百姓無人可依,邊作戰邊帶著百姓,一定會影響行軍速度,當你的將士們勸你放下那些百姓時,你并沒有置他們于不顧,而是帶著百姓們一起渡江一起患難,因此你在三國時期的百姓的心中一直有著一席之地。
假如我是你,我也一定學你的“德厚仁慈”。當眾人勸你接下荊州主位之時,你不愿天下人說你對皇兄劉表不義,三讓荊州而不受。在曹操攻下荊州之后,你才在孔明的幫助下重奪荊州。人常說:天時地利人和。你治國之首永遠是人和。
你的“義”,你的“牢記百姓”,你的“德厚仁慈”,也許就是你身邊藏龍臥虎的原因吧!無論是“五虎戰將”的鼎力相助,還是臥龍鳳雛的傾囊相助,都源于他們對你的肝膽之心的認可。
但你也有糊涂之時。假如我是你,我絕對不會扎營在林中山澗,以致于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最后敗在白帝城中。假如我是你,我也絕對不會臨終托孤,綁住孔明手腳,將天下交于阿斗之手,最終滅國。假如我是你,我絕對不會因為意氣用事,不顧身體狀況,不重整元氣再發江東為關張報仇。假如我是你,我更不會在成為一代梟雄后,因自身問題斷氣身亡,終于63歲。
三國演義讀后感每章節篇四
合上一本厚厚的《三國演義》,心中不免感慨萬千,感慨自己能堅持讀完,但更讓我感慨的三國那種滄海橫流,英雄輩出的不凡。
打開《三國演義》就是一篇大氣磅礴的開篇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調寄《臨江仙》可以說只有這首詞才能形象的形容三國,也只有三國才能配用這首詞。
這首詞深深印在了我的腦海中。因為可以說這首詞形象的體現了三國時期那些令人神往、感慨的場面。
首先是“滾滾長江”,長江作為中國的象征之一,它的意義可以說是非比尋常,誰擁有長江誰就擁有天下!為了爭奪它,“英雄”就一個個登上歷史的舞臺,而東漢末年和三國時代則是英雄的大爆發。他們有的只是在歷史的舞臺上匆匆走過,有的則是濃墨重彩!不管他們的結局怎樣,在我看來,他們都是當之無愧的英雄,不管是最后郁郁而死的袁紹、身死名裂的呂布、被曹操所殺的馬騰、還是最后稱王當想的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因為他們都曾為自己的夢想而奮斗過,而英雄是決不能按成敗來論的!當諸多英雄都想爭奪天下時,戰爭作為最直接最有力的方法,當然不可避免,有戰爭就有“是非成敗”“官渡之戰”曹操勝,袁紹敗,“赤壁之戰”、孫劉勝,曹操敗,“夷陵之戰”孫權勝,劉備敗、大大小小的戰陣一次次上演,將“三國”這幕歷史大劇一次次推向高潮,也不斷以其獨有的慘烈一次次成就著英雄!天下,英雄,戰爭這三件東西就是三國的標志!
但時間從不會過多的留念任何時代。它只是一直往前走,一直往前走。“滾滾長江”“東逝水”,長江水在不斷東流,而天下也在一次次易手。“英雄”“浪花淘盡”,隨著時間的流逝,英雄們的舞臺一個個倒塌:白門樓呂布喪命,周瑜英年早逝,關云長白走麥城,曹操遺恨隕落,白帝城劉備托孤、諸葛亮秋風五丈原、“是非成敗”“轉頭空”,“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打敗了袁紹,統一了中原廣大地區。當躊躇滿志的曹操揮鞭南征,飲馬長江,想要一腳踏平東吳時,“赤壁之戰”的一把火卻讓他丟盔棄甲,周郎則一戰成名。當劉備氣勢洶洶殺向東吳時他怎么也不會想到自己的一世英名將會因為一個似乎弱不禁風的書生陸遜所付之東水。“夷陵之戰”的八百里大火,一夕改變兩個國家的命運。
當英雄隕落、成敗轉換,英雄的天下自然易手。“鐘會鄧艾分兵進,漢室江山盡屬曹”蜀漢的滅亡帶給人們無盡的惋惜和心痛,想當年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這些當世人物千辛萬苦建立的國家,就這樣迅速敗亡,怎能不讓人遺憾?“丕睿芳髦才及奐,司馬又將天下交”曹魏的消亡帶個人們無盡的疑惑,當年曹操、曹丕一手建立起的魏國為何會成為司馬炎的江山?“受禪臺前云霧起,石頭城下無波濤”東吳的易手讓人們跺足而嘆,當年孫權、周瑜、陸遜等幾次力挽狂瀾,轉危為安,為什么這次就不能呢?誰都在想這些問題,誰都想找到答案,但誰都不能回到三國。“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那就把這一切都歸與天命吧!而天數茫茫,豈是一部薄薄的《三國演義》所能道盡?于是,這段被天所安排的歷史,進入漁樵閑話!
三國演義讀后感每章節篇五
五字品《三國演義》忠織席販履卻不忘報效國家。黃巾叛亂,獨自望榜嘆息,結識了羽、飛是他一生馳騁的翅膀。
仕途不順,沒有泯滅他振國興邦的志向,縱使是第9路諸侯也要鏟除亂臣賊子;沒有容身之處又如何,他依然為了興復漢室奔波勞累;兵少將寡,他依然不與奸邪為伍,他毅然決然的守住徐州。三顧茅廬,那是他救民于水火的渴望,收取西川,北上伐曹那是他分內之事,因為他是漢室宗親,中山靖王劉勝之后,大漢皇叔劉玄德。
孝單福,一個虛假的名字,卻不能掩蓋住他的才能,初為劉備軍師,便立下赫赫戰功,破曹軍八卦陣,不慎路出馬腳。幾天后他收到了家書,那是家母的信,言曹操將殺了她。那是封假的家書,可是身為人子,他不能見自己的母親遭人禍害。
自古忠孝不兩全,卻以百善孝為先。他辭別了劉備,走上了一條詮釋善孝之路,這一去卻害死了他的母親,他用悲與疼纏裹著自己的才智,用一生的前途守著對母親的孝。徐庶,一個在書中描寫很短,但他是我經常想起的名字。
智“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身居臥龍崗,心知天下事。欲守明主,以展青云之志。隆中三策早已成竹在胸,火燒新野那是他初出茅廬的小手筆;舌戰群儒,只是談笑而已;火燒赤壁方顯他的才智。
借荊州,氣周瑜,取西川,定蜀中,又是何等的英雄。白帝城托孤,是劉備對他的信任,對他才能的肯定;居相府,退五路雄兵,七擒七縱,讓對手心悅誠服;北上伐魏,七出祁山,是何等的毅力;木牛流馬,是那個時代科技的曙光。空城計,更從心里上戰勝了敵手;五丈原,是人們對他永久的懷念……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中華大地出英才,千古智絕諸葛亮!
義結義誓言千古仿,錚錚鐵骨無來者,桃園三杯酒注定了他要與兩位兄弟同生共死。隨劉備流浪毫無怨言,許都的錦衣玉食卻無法掩飾思念兄弟的惆悵。漢壽侯爵又如何;聞兄河北不還是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嗎!他傻不?不!那是他對人們敘說什么叫兄弟之義。
華容道上立下生死軍令狀,誓斬曹操。可往日情分怎么能忘,座下赤兔馬是曹操所贈,身上青蟒袍也是其所賜,他憶起當初被曹操圍困,曹操沒有殺他,而是禮賢下士,自己還斬了他六員大將……他心軟了,在生與死的選擇中,他還是放走了曹操。
這是一個普通人能做到的嗎?可他做到了,因為他是義神關帝爺。奸白色的臉譜中,透出陰森之氣,一副奸詐模樣,也許那并不是他的本色。
寧為我負天下人,也不教天下人負我,那是他做人的信條,也是他內心的讀白。刺董卓,擬矯詔足見其奸雄本色,挾天子以令諸侯,那是他稱雄的手段。
五字,不足以訴盡對《三國演義》的感慨,它的內涵與魅力概述了政治與軍事的智慧,是我們中華民族一部經典巨著。
三國演義讀后感每章節篇六
《中國歷史故事——三國演義》這本書主要講了三國中從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到曹植七步成詩的事,包括官渡之戰、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等,都是三國史上著名的故事。
書中最讓我敬佩的人是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是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和發明家。
孔明原本居住于山中一座小茅屋內,但被劉備三顧茅廬的誠心所感動,于是隨他四處征戰。
他的著名典故有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空城計等。這些都突現了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才智過人,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
這本書里我學到了計謀,當然更近生活實際的來講就是學習人物精神,比如不要像呂布那樣忘恩負義,見利忘義;周瑜那樣心胸狹窄、驕傲自大。
多學習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劉備的寧百姓棄我,也不愿我棄百姓的精神。
三國演義讀后感每章節篇七
等到姜維連夜差人修好棧道后,整頓好軍糧兵器后,調遣好船只后。又一次向后主表奏,說他要率軍攻打魏國。后主劉禪看表奏之后,表示他很猶豫,不知道該不該讓姜維去帶兵攻打魏國。每次我看到他決策一件事情,不是被宦官左右,就是各種猶豫不決。從未有過自己的決定,也從未有一個當好君主的模樣。真是丟他爹劉備的臉。
譙周給劉禪說,請一定要阻止姜維進軍攻打魏國。我夜觀天象發現,這次出行很有可能出現大簍子,所以還是不要讓姜維打仗的好。后主聽了后,就說讓姜維試一試,如果打了敗仗就再阻止他。譙周聽了后,就回家裝病不上朝了。我看了這些內容,發現一件事,你們古人都好裝病,一旦遇到挫折。你們古人的心靈就那么脆弱,不堪一擊嗎。不過諸葛亮也裝過病,但他裝病,是為了讓劉備當上皇帝。那個時候,大臣們都想讓劉備當皇帝,但劉備就是萬般推辭,最后呢,還不是當了。所以說,這種事,推辭的不了,不如直接接受呢。
姜維臨出發前,問他的部下廖化說:我現在出師,一定要恢復中原,我應當先攻打哪里?廖化也是個老實人,直言不諱,直接說這仗沒法打,我沒法決策。姜維聽了后生氣啊,直接讓廖化留守漢中。自己決定去洮陽。廖化啊廖化,你說你,劉禪都說讓姜維帶兵出去打仗了,你這個時候再說,這仗不好打,我沒法決策。任誰都會生氣,更別提姜維。
鄧艾和司馬望(又是你倆)那個時候正在談兵,聽說這件事情后,就派人去打探姜維要去哪里。司馬望知道蜀兵都往洮陽去了,就問鄧艾,姜維多計,難道是假裝攻打洮陽實際上是攻打祁山呢?鄧艾這個聰明人,一看就知道,姜維這是要真的攻打洮陽。
司馬望知道后,肯定是各種好奇。鄧艾就說,每次姜維都出現在咱們有糧食的地方,現在洮陽那里沒有糧食,姜維一定料想我們只守祁山,不守洮陽,所以他才攻打照樣。如果他得到這座城池,他就可以囤積糧草,聯結羌人,緩緩圖之。司馬望又問了,那我們該怎么辦呢。司馬望真的是好愛問問題啊。鄧艾也是真的喜歡回答問題。鄧艾說,咱們可以先撤走這里的軍隊,兵分兩路去救洮陽。距離洮陽有二十五里遠的地方,有一座侯河小城,這是洮陽的咽喉之地。你引一軍在洮陽埋伏,偃旗息鼓,大開西門。我再引一軍埋伏在侯河,這樣一定能大獲全勝。
他們計劃好后,各自按照應定的計劃行動。只留下一個不出名的將軍留守祁山寨。
三國演義讀后感每章節篇八
《三國演義》就象是天空中一顆璀璨的明星吸引著我,讓我留連忘返。
《三國演義》講述了一國分為三國后,都為占領土地而發生的戰斗,經過了幾百年,終于被魏國統治成一國,這場戰爭才得以平息。在三國爭雄中出現了不少英雄豪俠:關羽、張飛、趙云、許諸、黃忠……,奇才也很多:諸葛亮、徐庶、魯肅……,他們各自都有各自的利害之處和高明之處,我最欣賞最佩服還是趙云和諸葛亮,他們在蜀王劉備的帶領下變得更加厲害。諸葛亮的草船借箭實在讓我佩服,只用了二十條船,六百個士兵和一千多個草把子就能騙到十萬多支箭,完全說明他知天文、曉地理、通人心。趙云在一扇小城城門前的一吼讓我佩服,他不是普通的一吼,而是響徹云霄的大吼,也不是在平凡人的面前吼,而是在魏國七十萬大軍面前,世界上沒有人比趙云還勇猛的。他們還為蜀國立下了許多汗馬功勞。
我和趙云的膽量是鮮明對比,趙云在七十萬大軍面前都不畏懼,而我在老師面前大聲說話都不敢,有時甚至膽小得臉都變得通紅通紅。諸葛亮的“空城計”廣傳于民間,司馬懿帶領十幾萬大軍攻擊諸葛亮,那時諸葛亮只有二千五百人,跟隨諸葛亮的文將和武將們都嚇得面如土色,只有諸葛亮不慌不忙地想出了“空城計”。讓人把所有城門都打開,幾個老兵在城門前掃落葉,而自己在城頭悠閑的彈琴。多疑的司馬懿來到城下怕中埋伏果真帶領軍隊離開了。諸葛亮用自己的才智騙走了司馬懿,如果是我早就棄城逃走了。
看了這本書之后,我受得啟發很多很多。諸葛亮披荊斬棘用智慧戰勝了所有困難,所以我也應該用自己的智慧去戰勝困難。我還應該學習趙云,樹立信心,鍛煉膽識不畏困難奮發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