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可以幫助教師在教學中提前預判和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確保教學順利進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學計劃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編寫教學計劃。
一年級認識圖形教學設計意圖范文(12篇)篇一
"認識圖形"一課是小學低年級數學中具體概念的教學內容。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形狀概念。兒童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觸的事物大都與圖形和空間有關,本課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密切。為此,我根據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設計學生能親自參與又有興趣的活動。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觀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機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及合作意識。同時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合理設計活動程序,可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本課教學內容包括兩個部分: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和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認識鞏固。由于在現實中學生直接接觸的大多是立體圖形,所以把立體圖形的認識放在平面圖形之前,這是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的。這是一堂復習課,可以按三個層次進行:回憶舊知―――練習鞏固―――聯系生活。在生活中,到處都可以見到這些圖形,讓學生說出身邊哪些物體的形狀分別是這四種立體圖形,哪些圖形在哪里看到過……體現了數學的應用性。讓學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識,積極主動地探索生活中的圖形。同時,本單元的活動設計具有開放性,可以滿足不同特點學生的需要。
這是一堂物體和圖形整合的復習課,學生基本能說出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和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并能區分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進一步的練習,使學生從生活中能很快找到相應的圖形。
1、使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體圖形與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等平面圖形,能夠很快地辨認和區別這些圖形。
2、通過分、擺、畫各種圖形,使學生直觀感受各種圖形和特征。
3、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用數學交流和能力。
4、使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5、在愉悅的氛圍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建立空間觀念。
認識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直觀教學、快樂教學、合作交流、聯想遷移。
教師的教學準備:各種形狀的物體和圖形卡片(裝入禮物袋)、多媒體課件。
教學用具的設計和準備:多媒體課件。
(一)回憶舊知。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禮物,想知道是什么嗎?快把眼睛閉上吧。(伴著音樂,老師發禮物)。
師:小朋友們摸摸看,禮物是什么形狀的呀?
(學生興高采烈地摸著各自的禮物,并說出四個物體形狀)師板書:"立體圖形"。
師:摸得真準。老師想考考大家,摸著這些物體,你能想到哪幾個圖形。
(生回憶舊知,說出四個圖形)師板書"平面圖形"。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現在這些禮物都歸大家了,不過,老師有個要求,把袋里的禮物分一分??梢栽趺捶??(師看情況,可做引導,指點板書)。
生:物體和圖形。
師:那趕緊動手吧!
(伴著音樂,生動手分禮物)。
(二)練習鞏固。
師:大家個個都是小能手。禮物分好了,把它們放進抽屜吧!現在老師給大家請來了一些朋友,看!他們來了(課件出示各種圖形一一出現)。
師:它是?……。
生:正方體……。
(師點擊,生說名稱)。
師:真棒,接著我們給他們安排房子吧!(課件出示8所房子)。
(生在作業紙上獨立完成,反饋)。
師:老師找來了一些有趣的組合圖片,看看他們由什么組成?(課件出示圖案—卡車和蜻蜓)。
師:小朋友們看仔細,數清楚,完成作業紙反面的作業。
(生在作業紙上獨立完成,反饋)。
師:大家做得既對又快。現在請小朋友們拿出剛才的禮物袋,用里面的物體,我們也來搭一件最喜歡的東西,當一個小小的設計師。(允許學生下位欣賞)。
(師拿幾組好的作品,加以表揚)。
師:在我們生活當中,這8個圖形隨處可見,它們的用途可廣了,不僅給我們帶來了方便,還能美化我們的生活呢!
一年級認識圖形教學設計意圖范文(12篇)篇二
教科書第65頁例2及課堂活動,練習十三第1~5題。
1、結合現實情景,在操作活動中認識平行四邊形,感受平行四邊形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感受平行四邊形的特性及與長方形的聯系,加深對平行四邊形的理解。
3、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在操作活動中認識平行四邊形。
多媒體課件、木條做的長方形。
一、情景引入
教師:同學們,你們以前認識過哪些圖形?學生: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教師:其實在幾何這個家族中還有很多圖形等待我們去認識。想認識更多的圖形嗎?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種新的圖形——平行四邊形。板書:平行四邊形的認識。
二、自主探索
1、認識平行四邊形
播放課件,內容設計到生活中學生比較熟悉的有平行四邊形的物體。(如果沒有多媒體,可以展示掛圖或舉例)
學生看過課件后教師提問:在錄像中你看到了哪些圖形?
學生可能回答有長方形、正方形等,但估計大多數同學會感受到有很多平行四邊形,也可能有的同學說不出平行四邊形的名稱。這時,教師有意把錄像中的有關平行四邊形突出顯示,并用不同的顏色閃動實物中的平行四邊形。
教師: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平行四邊形。教師把平行四邊形畫在黑板上,或顯示在屏幕上。
教師提問:在生活中,你還見到過哪些地方有平行四邊形?
學生舉例。
2、感受平行四邊形的特性
教師出示一個用木條釘的長方形。
教師: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是好朋友,它們互相之間可以變換,你相信嗎?
學生分組拿出自己準備的小木條釘的長方形,把他拉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教師:你們發現長方形有什么變化?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教師:你們能把平行四邊形變成長方形嗎?學生再次分組活動。教師:你發現了什么?說明平行四邊形具有什么特性?(容易變形)
教師:你現在知道生活中有的自動門為什么要做成平行四邊形了嗎?(此點只讓學生有一點感受)
三、課堂活動,深化認識
(1)學生自主完成課堂活動第2、3題,然后交流。
(2)完成練習五第1題,重點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辨別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以加深對平行四邊形的認識。
(3)分組活動完成練習五第2、3、4題。
(4)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五第5題,然后交流。
(5)在小組里討論怎樣做思考題,然后全班匯報交流。
四、反思小結
教師: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哪位新朋友,你了解到些什么?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在這節課的學習中,你還有什么問題?或還有什么想繼續探索的問題?
一年級認識圖形教學設計意圖范文(12篇)篇三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初步認識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等平面圖形,知道可以按邊數給平面圖形分類。
2、讓學生通過圖形的折、剪、分、拼等操作活動,感受圖形之間的聯系與變換,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
3、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積累對數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精神和合作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理解邊的概念,明白圖形按邊的數量分類、命名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起興趣。
生回答,是:長方形和正方形。(貼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圖形上標出名稱)。
二、操作觀察,探索新知。
小朋友,長方形、正方形就像兄弟兩個,他們還有個共同的名字呢?你們知道嗎?猜猜看?指名幾人猜一猜(四邊形)。
你們為什么稱它是四邊形呢?指名學生說。
教師贊同學生的意見,并把長方形和正方形反貼出,同時板書“四邊形”。
a、知道長方形、正方形可以叫四邊形。
那好,我們就先一起來數一數長方形的四條邊。
(1)操作:請大家拿出自己的數學書,它的封面就是一個長方形,用左手豎直舉在面前。
師示范摸一條邊,這就是長方形的一條邊。
請小朋友自己摸一摸、數一數長方形有幾條邊。
反饋:你是怎么數的?指名2個學生上臺數。(可能會有不同的數法,要肯定有順序數的一種,同時強調要記住第一條在哪里)。
跟著電腦一起有順序的數。
(2)那正方形呢?你也能來數一數正方形有幾條邊嗎?請一人上臺指。
電腦演示。
小結:通過數,我們知道長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四條邊,它們都是四邊形。
2、練一練。
(1)問:小朋友想一想,我們學過的圖形里,還有哪個也是四邊形?
指名學生回答(平行四邊形,出示)。
(2)還會有其他形狀的四邊形嗎?(有)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哪些圖形是四邊形呢?
學生獨立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再校對。
小結:第1、第2、第4個圖形雖然形狀各不相同,但都是四邊形。凡是四條邊圍成的圖形都是四邊形。(把這3個圖形貼到長、正方形一起,寫上“……”)。
(1)認一認。
問:工人叔叔搬運時不小心把瓷磚打破了幾塊,我選了2塊,把它們的形狀描下來了,看看,它們有幾條邊?是幾邊形呢?(出示書上的五邊形)。
你能來指出它們的五條邊嗎?指名上臺指,第1個由1人指,第2個由1人帶領全班一起數。
小結:這兩個圖形各有五條邊,叫做五邊形。
(2)說一說。
問:四條邊圍成的叫四邊形,五條邊圍成的叫五邊形,那六條邊圍成的呢?(學生猜:六邊形)。
看,蜜蜂的蜂巢就是由許多六邊形組成的。
我們書上也有兩個六邊形(出示六邊形)。
打開書,把p、26的這兩個圖形,挑選其中一個把它的六條邊數給同桌聽。
指名問:你剛才數的圖形有幾條邊?是幾邊形?
小結:這兩個圖形各有六條邊,是六邊形。板書:六邊形。
(3)搭一搭。
五邊形和六邊形還有其他樣子的嗎?(有)(……)。
那你想用小棒來搭五邊形和六邊形嗎?先再腦子里想一想,你準備怎么搭?
操作:請同桌兩個小朋友一人搭五邊形,一人搭六邊形,看誰用的小棒最少?
一年級認識圖形教學設計意圖范文(12篇)篇四
帶來一些長方體、正方體、圓拄、球,臉盆。分學習小組。
今天老師帶來一個機器人朋友和大家一起學習。機器人說話。
師:請你把桌面上的物體分一分類?
師:你是怎么分的?
師:把形狀相同的放在一起。這些是長方體,這些是正方體,這些是圓柱,這些是球。
師:老師拿出一種物體,請快速說出它的名稱。
師:小組互相說一說。
師:我現在有這些物體的大照片,請給它們找找正確的位置。
生:生把照片貼在名稱下面。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它們了,你們想跟它們交朋友嗎?請選一種你喜歡的物體摸一摸,說一說它長什么樣子。
請學生介紹。
生:長方體。
生:正方體它6個面都是一樣的。有尖尖的角,六個面都是正方形。
生:它說它的好朋友可以站,可以滾。
生:球圓圓的,會滾。
在小組里說一說你的好朋友是什么樣子的。
師:剛才在活動中,你有什么感覺?
生:我運球時,很緊張。
師:為什么緊張?
師:這些物體誰最調皮。
小結:這些物體當有一面平平的時候就不會跑了。
抱不動水,可以滾過來。
1、數物體。(課件出示)。
2、摸一摸,猜一猜。
老師摸,告訴學生長什么樣子,猜物體。
按要求摸。比如說球。學生摸出球。
小組活動。把物體裝進袋子里。讓小組同學玩一玩。
音樂提醒小朋友安靜。觀看圖片找物體。
同學們你們剛才表現得非常棒。我這里有一些圖片,請找找有沒有今天學的物體。
生:長方體,球,正方體,圓柱。
在我們生活中,這些物體很多,學了這節課有什么收獲?
生:
生:
我們剛才認識了這些物體,如果把它們放在一起就能變成一幅美麗的物體。你們能做到嗎?能。小組合作擺一擺,開始。
一年級認識圖形教學設計意圖范文(12篇)篇五
認識圖形這課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四單元的知識。這節課是讓學生接觸的第一個有關圖形的知識。主要是認識立體圖形,能夠區分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球。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與操作活動,初步學會辯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會“面”在“體”上。
2、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形成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
3、通過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辯認四種圖形。
【教學難點】。
體現“面”在“體”上。
【教學準備】。
立體圖形,實物若干、平面圖若干、紙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出示圖片:美麗的城堡)。
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三棱柱和球都是立體圖形。在圖形的城堡里除了立體圖形的家族,還住著一個龐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圖形.
教師出示圖片字:平面圖形學生嘗試認識的平面圖形。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這些平面圖形教師板書:認識圖形。
二、操作交流、探兗新知。
1、感知“面”在“體”上。
(1)觀察操作。
提出要求:這些平面圖形都是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體中,請大家找一找、摸一漠,說一說,趕快行動吧!
(2)匯報交流。
說一說:你在什么物體上找到了什么圖形?在摸一摸找到圖形的面,有什么感覺?(引導學生說出“面”的主要特點是平)。
(通過“摸”的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體會到物體的每個面都是平的。)。
(3)引導發現。
老師演示“面”在“體”上的分離過程示范在黑板上畫一畫。
(1)教師啟發:誰能想出一個好辦法,把這些平面圖形從立體圖形上面請出來,留在桌上的白紙上呢?(這個要求具有挑戰性,也有探索性同時也有操作性)。
(2)小組合作完成。
(3)匯振、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導學生想出多種方法(可能措、畫等方法)。
(充分生說的機會,讓學生陳述操作過程,培養語言的條理性:促進思維的邏輯性。)。
(通過這種“做中學”,讓學生積板參與操作過程,親身體驗面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建立面的空間觀念,突破本難點。實現數學學習的親歷性,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實現教與學方式的變革,體現與學生發展為本的課程價值觀。)。
3、小結:。
我們從長方體上找到了長方形,正方體上找到了正方形,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圓柱上到了圓形,我們還發現這些圖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個面,所以就把這些圖形叫做平面圖形.
(通過學生閉眼想想象所學的圖形,培養空間想象力,有效地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鞏固加深、遷移拓展。
1、連一連:將圖形與名字連接。
(變式圖樣的呈現,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將獲得的性質特征概括到同類對象中去,使學生在概括中獲得對圖形的進一步了解。)。
2、找一找:在教室里有這樣的圖形沒有?
先由教師引導學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體有這樣的圖形。
板書設計。
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一年級認識圖形教學設計意圖范文(12篇)篇六
小學生在入學前就接觸過各種形狀的物體,生活中也到處都是這些形狀的物體,但一年級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要抽象出直觀的立體圖形,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并不容易。本節課主要從形狀這一角度來使學生初步認識圖形。一年級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比較弱,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弱,針對上述特點,本節課的教學在設計上主要有以下兩大特點: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2、重視學生的實踐操作。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動手操作機會,學生通過摸一摸、分一分、說一說、比一比、看一看、擺一擺等活動,獲取立體圖形的有關知識,掌握立體圖形的特征,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知識,培養了自學能力。
3、重視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用學生喜歡的動畫形象喜羊羊引入新課,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思維活躍起來,為接下來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積木、教具、箱子、兩個盒子、學生準備積木、球、各種形狀的小紙盒。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認識圖形”。(板書課題:認識圖形)。
師:觀察這些不同的圖形,想知道它們能變成什么嗎?
二、探究新知。
展開活動,提出問題。
師:每個小組的桌上都有一堆這樣的積木,現在,你們就一起玩一玩吧!(分小組活動)。
師:由于時間關系,我們先玩到這里。為了便于下一次玩的時候挑選起來更加方便,我有一個建議,能不能把你們手中的積木先分類,再整齊地擺放回去呢?(出示課堂活動卡)。
師:小組匯報,請同學們將積木分組的情況一一展示。(有的按顏色分組,有的按大小分組,還有的按形狀分組……)。
師:這節課我們就按他們分的這種情況來研究。(出示按形狀分組的情況)。
三、引導體驗,合作探究。
(一)球的認識。
師:我發現咱們班的很多同學都喜歡球。請每人拿一個球,放在桌子上。
師:(問一名學生)你拿的是什么球?(小皮球)你呢?其他同學呢?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手中不同的球,說一說它們都是什么形狀的。
小結:我們把這樣的形狀統稱為球。
師:除了剛才你們手里拿的這些形狀是球,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也是球?
師:請同學們把球放在桌子上。
師:老師剛才提的要求是把球放在桌子上,可是我發現有的同學總是用手扶著球,這是為什么?(怕它掉在地上)。
師:為什么球放不好就容易掉在地上?
師:對,球是能滾動的。(板書球是圓形的,易滾動)。
(二)圓柱的認識。
師:球是圓形的,易滾動請同學們拿一個圓柱形的積木,先摸一摸,再看一看,你發現了什么?(教師用教具演示上下兩個面一樣大)師:我們把這樣的圖形叫做圓柱。(板書:圓柱)。
師:生活中你見過形狀是圓柱的物體嗎?
(三)正方體的認識。
1、教師指著圖畫中堆積在一起的形狀相同的積木,讓學生說出它們的形狀。
師:拿一塊形狀是正方體的積木,用手摸一摸,說說你有什么感覺。
小結:通過摸,感覺到正方體的每個面都是平的。
2、列舉學生不同的發現。(學生發現正方體的6個面都一樣)。
師提問:你是怎樣知道正方體有6個面的?能上前面來給大家數一數嗎?
師:還有的同學說正方體的6個面都一樣大,大家看一看是不是一樣大?小結:通過數,知道了正方體有6個面。用心觀察發現正方體的6個面一樣大。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摸一摸、看一看、數一數,體會正方體的六個面都是平的,并且大小一樣,親身感受正方體的特征,培養了學生的自主能力。
(四)長方體的認識。
師:(教師指著圖畫中長方體的積木)這些積木的形狀是正方體嗎?
師:請你從桌子上的積木中任意拿出一塊,用剛才研究正方體的方法來研究一下這樣的積木有什么特征。
匯報交流。
(1)每個面都是平的。
師:你是用什么方法發現的?(摸一摸)。
(2)長方體也有6個面。
師:你是怎樣知道的?(數一數)。
請你上前面來給大家數一數。
(3)長方體相對的兩個面一樣大。(學生發現這一特征后,教師用教具演示長方體的這一特征)。
師:這些積木的形狀叫什么?(長方體)。
師:我們把這種圖形稱為長方體。(貼圖并板書)。
教師舉起兩塊長方體(一般的)的積木,讓學生判斷它們的形狀。
教師再舉起一塊長方體(特殊的)的積木,讓學生判斷它的形狀。(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長方體的特征)。
師:下面請同學們收學具,各組把積木裝回袋子里??磥砦覀冊谕娣e木的過程中也能學到數學知識。
想一想,今天我們認識了哪些圖形?
四、鞏固練習。
師:看圖形,你能說出它們的名稱嗎?(展示各種圖形)。
五、課堂小結。
一年級認識圖形教學設計意圖范文(12篇)篇七
一、活動目標:幼兒園數學大綱提出,幼兒園數學必須正確處理知識與能力,教與學的關系,使幼兒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智力得以發展,能力得以提高,蹦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根據這一要求,我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基本要求和中班幼兒年齡特征,在制定本節課教學目的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
1.能用用語言、圖畫或手勢語描述自己的圖形經驗,大膽與同伴交流。
2.能進行創意動作表達。
二、活動重點:初步認識各種幾何圖形,區分各種圖形。
三、活動難點:如何引導幼兒比較和區分長方形、梯形、菱形。
四、活動準備:
學具: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半圓形、橢圓形、梯形、長方形、菱形。
本節課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啟發式談話法、觀察法、對比法、操作法、比較法等。
五、活動過程:
在活動中,突出觀察、比較、啟發談話,大膽發現,使幼兒通過看一看,比一比,說一說,折一折等方法,知道貫穿于教學全過程,且與教法相結合,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及勇于探索,創新,求知的良好品質,這樣做,使幼兒明白學習不僅僅是為了獲取知識,同時要學會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方法和能力。
本節課我設計了這樣三個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二)觀察思考,探究新知識;
(三)鞏固強化,完善新知識;
1、采用啟發式談話法——活動開始,以幼兒熟知的各種幾何拼搭的物體引出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半圓形、橢圓形、梯形、長方形、菱形等,通過看一看,說一說,比一比。認識各種圖形。
2、采用(觀察法、對比法、操作法、比較法)——重要環節介紹:幼兒自選認識的圖形,交流和討論:這是什么圖形?它是什么樣的?我看見過什么東西像這個圖形?老師觀察了解幼兒已經認識到哪些圖形,能夠說出哪些圖形特征和相似物。如果在認識長方形和梯形、菱形時,幼兒容易混淆,讓幼兒跟著老師一起變魔術“把長方形紙變成梯形和菱形的”。使幼兒進一步掌握三種圖形的區別,同時,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有培養了幼兒勤動手動腳,勤探索的良好品質。
3、采用游戲法——鞏固強化游戲:照我說的做。
教師發信號,幼兒根據信號自創動作到相應的圖形里。如:請像小貓一樣走進圓形里,像水一樣流進長方形里,像支一樣飄進梯形里。
我班的小朋友,只有把教學與游戲結合一起自然會讓小朋友們感興趣而不覺枯燥無味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年級認識圖形教學設計意圖范文(12篇)篇八
“認識圖形”一課是小學低年級數學中具體概念的教學內容。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形狀概念。兒童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觸的事物大都與圖形和空間有關,本課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密切。為此,我根據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設計學生能親自參與又有興趣的活動。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觀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機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及合作意識。同時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合理設計活動程序,可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教材分析。
本課教學內容包括兩個部分: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和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認識鞏固。由于在現實中學生直接接觸的大多是立體圖形,所以把立體圖形的認識放在平面圖形之前,這是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的。這是一堂復習課,可以按三個層次進行:回憶舊知―――練習鞏固―――聯系生活。在生活中,到處都可以見到這些圖形,讓學生說出身邊哪些物體的形狀分別是這四種立體圖形,哪些圖形在哪里看到過……體現了數學的應用性。讓學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識,積極主動地探索生活中的圖形。同時,本單元的活動設計具有開放性,可以滿足不同特點學生的需要。
三、學情分析。
這是一堂物體和圖形整合的復習課,學生基本能說出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和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并能區分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進一步的練習,使學生從生活中能很快找到相應的圖形。
四、教學目標。
1、使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體圖形與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等平面圖形,能夠很快地辨認和區別這些圖形。
2、通過分、擺、畫各種圖形,使學生直觀感受各種圖形和特征。
3、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用數學交流和能力。
4、使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5、在愉悅的氛圍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建立空間觀念。
五、重點難點。
認識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六、教學策略。
直觀教學、快樂教學、合作交流、聯想遷移。
七、課前準備。
教師的教學準備:各種形狀的物體和圖形卡片(裝入禮物袋)、多媒體課件。
教學用具的設計和準備:多媒體課件。
八、教學過程。
(一)回憶舊知。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禮物,想知道是什么嗎?快把眼睛閉上吧。(伴著音樂,老師發禮物)。
師:小朋友們摸摸看,禮物是什么形狀的呀?
(學生興高采烈地摸著各自的禮物,并說出四個物體形狀)師板書:“立體圖形”
師:摸得真準。老師想考考大家,摸著這些物體,你能想到哪幾個圖形。
(生回憶舊知,說出四個圖形)師板書“平面圖形”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現在這些禮物都歸大家了,不過,老師有個要求,把袋里的禮物分一分。可以怎么分?(師看情況,可做引導,指點板書)。
生:物體和圖形。
師:那趕緊動手吧!
(伴著音樂,生動手分禮物)。
(二)練習鞏固。
師:大家個個都是小能手。禮物分好了,把它們放進抽屜吧!現在老師給大家請來了一些朋友,看!他們來了(課件出示各種圖形一一出現)。
師:它是?……。
生:正方體……。
(師點擊,生說名稱)。
師:真棒,接著我們給他們安排房子吧?。ㄕn件出示8所房子)。
(生在作業紙上獨立完成,反饋)。
師:老師找來了一些有趣的組合圖片,看看他們由什么組成?(課件出示圖案—卡車和蜻蜓)。
師:小朋友們看仔細,數清楚,完成作業紙反面的作業。
(生在作業紙上獨立完成,反饋)。
師:大家做得既對又快。現在請小朋友們拿出剛才的禮物袋,用里面的物體,我們也來搭一件最喜歡的東西,當一個小小的設計師。(允許學生下位欣賞)。
(師拿幾組好的作品,加以表揚)。
師:在我們生活當中,這8個圖形隨處可見,它們的用途可廣了,不僅給我們帶來了方便,還能美化我們的生活呢!
九、板書設計。
立體圖形(貼實物)。
平面圖形(貼實物)。
十、作業設計。
1、我會把他們送回家!
2、我會數。
有()個有()個。
有()個有()個。
十一、鎮街交流意見。
十二、教師使用體會。
問題討論。
讓學生畫一畫幾個立體圖形,或許對空間的概念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只是難度比較大。
一年級認識圖形教學設計意圖范文(12篇)篇九
1、認知目標:提供一定的學習情景和活動的機會,使學生經歷對物體的分類、觀察、觸摸和比較的過程,從而形成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感性認識,知道這些幾何體的名稱并能識別。
2、能力目標:在經歷認識圖形和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動手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究精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初步了解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使學生結合具體實物和直觀操作感知立體圖形的特征并能初步分辨他們。
教學難點:使學生能體會到“體”的三維特征。
教具:、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三棱柱的模型、易拉罐、乒乓球魔方、藥盒等日常生活用品。猜物箱,內放規則立體圖形。課件。
學具:各種形體的日常生活物品。學具盒。
(一)感知“體”
教師出示袋子(內裝鉛筆、蘋果、書、魔方等)。
師:里面裝的什么?想知道嗎?怎樣才能知道?
師:誰來摸一摸?要求:摸到一個物體,先描述一下它的形狀,再說出你摸的是什么。
師:我發現他們都要先摸一摸物體的形狀,再判斷它是什么,可見物體的形狀很值得研究,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些物體的形狀。
出示課題:認識物體。
(二)建立模型。
1、分一分。
師:(學生將自己帶來的物品堆放在桌上)同學們的桌上有許多物品,都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是我們的好朋友。今天我們還要請它們幫助我們學習呢!首先我們把它們整理一下分分類。(小組合作)。
2、反饋分類結果。
學生把這些物品進行分類,匯報分類結果。
3、命名。
師:我們已經把它們分類,再給每類形狀起個名字好嗎?先在小組內說一說。
師:請小組派一名同學選擇一種形狀,說出它的名稱,教師板書名稱。
4、抽象直觀圖。
教師說名稱,再出示相應的立體圖形的正視圖,貼在名稱下面。
1、師:我們知道了每種形狀的名稱,現在來感受一下每種形狀的不同。組長組織組員各選一個物體拿在手里,看一看,摸一摸,滾一滾,玩一玩,說一說你的感受。(如:長、正方體有平平的面、尖尖的角,球可以任意滾動等等。)。
2、游戲。
硬板傳送物品,讓學生體會各種物體在運動狀態下的特征。(如:球易滾動,圓柱的底接觸硬板易傳送等。)。
3、反饋體會。
師:誰愿意講一講你的感受?(學生自由選擇形狀來講)。
1、完成書p36頁第二題,說出每個圖形共有幾個。
2、小組合作,蒙眼摸物。
一學生發指令,另一生蒙眼摸物,其中可以摻放方一些三棱柱、梯形臺等未學過的立體圖形。
3、猜物體。
一學生從猜物箱里摸物體說特征,其它學生說名稱。
1、找出學具盒中所學的立體圖形。
2、學生說一說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立體圖形。
一年級認識圖形教學設計意圖范文(12篇)篇十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認識圖形》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本課為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4單元《有趣的圖形》中的內容,教材從描(畫、印)出簡單幾何體的面入手,引入平面圖形,使學生直觀認識一些平面圖形,體會平面圖形與簡單幾何體的頭系。這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本課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球等立體圖形之后進行教學的,為以后進一步學習更深層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二、教學目標:知識目標: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并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會“面”在“體”上。
體會“面”在“體”上。三、教學設想。
本次教學活動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的模式。
多媒體課件、立體圖形實物若干、平面圖形若干、白紙、彩筆等。四、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請來了幾個老朋友,他們是誰呢?請看:(課件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三棱柱)。
第2頁師:那我們怎么把這樣平平的面請到紙上呢?
同桌討論,說一說:你是準備怎么把這樣平平的面搬到紙上?
學生匯報,交流。生1:我準備用印泥……生2:我用水彩筆……。
生3:我用紙把它蓋住折出邊角痕。2、搬一搬。
師: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這么多的好辦法,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張紙,請你用你喜歡的方法把手中物體其中的一個面搬到紙上,生動手操作。(師巡視,巡視時注意觀察學生的作品。)匯報:
師:我想請幾個同學把你的作品給大家展示一下,生1請你說說你是從哪個物體的哪個地方搬下這個圖形的?生1:我是從長方體的這個面搬下這個圖形的。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依次出示正方形、三角形、圓。
師:我們一起來觀察這些平面圖形,你知道他們是叫什么名字嗎?
同桌合作給信封袋里的圖形分類,分完后說一說你是根據什么來分類的。2、擺一擺。
同桌合作用小棒擺出這些平面圖形(學生擺的同時指名兩個學生上黑板演示)。
匯報;你擺出的是什么圖形?你是用幾根小棒擺出來的?生:……。
第4頁師:有一個圖形大家都沒擺出來,是什么?生:圓。
師:為什么圓沒法擺出來?
生:圓沒有角,小棒是直的,所以……3、認一認。
生活中,你在哪里還見過這樣的圖形?學生匯報交流。
四、全課總結、動手拼圖。
生動手拼,拼后展示。
更多小學考試信息》》》。
第5頁。
一年級認識圖形教學設計意圖范文(12篇)篇十一
p27例1,p29課堂活動第1題,p29練習六第1題。
1、結合生活實際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能辨認長方形和正方形,會長方形和正方形拼組簡單的圖形。
2、在認識圖形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感受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中獲得價值體驗。
結合生活實際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能辨認長方形和正方形。
教師準備。
學生準備算式卡片、手巾、信封、生字卡片、日歷、釘子板、長方形和正方形、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學具。
1、出示p21的單元主題圖。
引導學生說出圖中人行道的地磚是正方形的,人行橫道是長方形的,吊牌也是長方形的,崗亭的頂上是圓形的,還有玻璃窗也是長方形的。
教師:這些圖形在我們生活中都得非常普遍。小朋友們在生活中已經認識一些圖形了,這節課我們就在你們已經認識了一些圖形的基礎上,繼續來認識圖形。
2、揭示板書課題。
1、師提出本課的學習目標:結合生活實際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能辨認長方形和正方形,會長方形和正方形拼組簡單的圖形。
2、學生根據p27例1的要求獨立自主學習、深思。
1、師:你們在自主學習的時候遇到了什么樣的問題?你們是怎樣解決的?
2、小組合作學習、討論、交流。
師巡視指導。
學生展示學習成果,教師鼓勵學生展示、質疑、挑戰、糾錯、補充。
1、教師點評學生在以上環節特別是展示環節的情況(以激勵為主,適當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師:通過大家一起學習,學會了辨認長方形和正方形,知道了長方體有的面是長方形,正方體的每個面都是正方形。
學生回答,回答時強調是物體的面。
1、p29課堂活動第1題。
2、p29練習六第1題。
板書設計。
認識圖形(一)。
主題圖例1。
(圖略)(圖略)。
長方形正方形。
課后反思。
認識圖形(二)。
教學內容。
p28例2,p29課堂活動第2題,p30練習六第2、3、4題。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認識三角形和圓,能辨認三角形和圓,會三角形和圓拼組簡單的圖形。
2、在認識圖形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感受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中獲得價值體驗。
教學重點。
結合生活實際認識三角形和圓,能辨認三角形和圓。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和圓柱的學具和釘子板。
復習引入。
學生辨認后,要求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辨認的。
教師:你在上節課是怎樣認識這些圖形的呢?
學生自由地說,教師根據學生的敘述作以下的板書。觀察分析生活中的圖形—圖形分類—物體與圖形的聯系—說生活中的圖形。
教師:這節課就小朋友們掌握的這些方法來認識新的圖形:三角形和圓。
板書課題。
1、師提出本課的學習目標:結合生活實際認識三角形和圓,能辨認三角形和圓,會三角形和圓拼組簡單的圖形。
2、學生根據p28例2的要求獨立自主學習、深思。
1、師:你們在自主學習的時候遇到了什么樣的問題?你們是怎樣解決的?
2、小組合作學習、討論、交流。
出示p28“議一議”。
教師:除了有的交通標志牌的面是三角形,圓桌的面是圓形外,還有哪些物體的面是三角形?說幾個例子來大家聽聽。
學生自由地說。
讓學生理解圓桌的面是指上面的一個圖形,而整個圓桌不是一個平面圖形,而是一個物體了。
教師:這樣一來,小朋友對三角形和圓的認識就更加深刻一些了。
師巡視指導。
學生展示學習成果,教師鼓勵學生展示、質疑、挑戰、糾錯、補充。
1、教師點評學生在以上環節特別是展示環節的情況(以激勵為主,適當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師:通過大家一起學習,學會了辨認三角形和圓,知道了圓柱體的上下面都是圓。
師出示帶有三角形和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的物體,指著一個面,讓學生說出是什么圖形?
學生回答,回答時強調是物體的面。
1、p29課堂活動第2題。
一年級認識圖形教學設計意圖范文(12篇)篇十二
教學內容:青島版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圖形的認識》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操作活動,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圓等常見的平面圖形,知道這些圖形的名稱,并能辨認和區別這些圖形。
2.在看一看、摸一摸、畫一畫、描一描等探究活動中,從物體表面抽象出平面圖形,直觀感知“面”與“體”的關系,體會所學圖形之間的關系,培養初步的觀察、操作、比較想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初步的幾何直觀和形象思維。
3.在觀察和操作活動中,感受平面圖形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能對身邊與平面圖形有關的事物產生興趣,培養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
師:老師昨天聽著這首古詩,畫了一幅畫,(課件出示),好看嗎?師:你覺得老師畫的這幅畫和平時畫的畫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師:你認識這些圖形嗎?你能給它們分分類嗎?發送分類的互動題板,學生完成后提交。
老師給出謎底,學生根據上面環節對圖形的認識猜一猜。3、鞏固練習——數一數。
(1)我們僅能認識、找到還不行,你能自己試著用學具把他們畫出來嗎?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畫一畫。
展示學生作品,并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畫的。(2)鞏固練習——連一連。
請你回家用彩色的紙剪一剪今天所學的圖形,然后拼貼成一幅美麗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