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優秀教案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平均數教案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平均數的教學設計篇一
1、使學生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使學生能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3、在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1、重點: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難點:能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教具、學具準備:練習本、自制統計圖、米尺
一、談話導入
老師準備了8個練習本,想獎給4個上課認真、作業完成得好的同學。(指名學生上臺)
引導問:老師有8個練習本,獎給4個都很聽話的同學,應該怎么獎呢?
8個本子,獎給了4個同學,每人得到了2個,誰能幫老師把這個算式列出來?(指名學生回答,教師板書:8÷4=2)
在這個算式里8稱為什么數?(總數)4稱為什么數?(份數)得到的2稱為什么數?(每份數,也叫平均數)
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求平均數,大家看看今天學習的`與以前學的又有什么不同。
揭示課題:平均數
二、探求新知
1、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都是愛衛生、保護環境的小朋友嗎?大家看到黑板上,這里是小紅、小蘭、小亮、小明利用課余時間收集到的廢瓶子的統計圖。
(1)出示統計圖。
(2)觀察:從統計圖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問:他們收集到的廢瓶子是一樣多嗎?在統計圖上怎樣才能使4個人收集的廢瓶子一樣多呢?大家來想想辦法。
組織學生交流、討論,然后指名回答。
一種:“移多補少”,在統計圖上引導學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種:列算式,假如沒有統計圖的情況下,應該怎么辦?(先求出他們的總數,平均分給了4個人,再除以4)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并板書:
(14+12+11+13)÷4
=52÷4
=13(個)
“13”在這里也叫什么數?
(4)鞏固提問:這里為什么要除以4?
(5)教師小結:像這樣的題目,首先要求出他們的總數,再看他們是平均分成幾份,就除以幾,這樣就求出了他們的平均數。
三、鞏固提高
1、活動“數小棒,求平均數”
早自習,老師分了不同數量的小棒給每位同學,現在大家拿出小棒,四人一組。
(1)組織學生活動,數一數、算一算,然后求出你們這組平均每人分得多少根小棒。
(2)指名學生匯報,并說一說你們是怎么求平均數的。教師板書。
(3)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教師小結。
2、活動:求平均身高
在小組內測出每個同學的身高,小組長作好記錄,然后根據記錄要求學生獨立求出本小組同學的平均身高。
四、全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們覺得自己學的怎么樣,學懂了沒有?
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平均數教案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平均數的教學設計篇二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90頁例1、例2。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知道平均數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3.學習解決生活中有關平均數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師:孩子們,我姓王,大家可以叫我----王老師,真有禮貌!你們愿意和老師交個朋友嗎?(愿意)你叫什么名字?你現在有多高?(學生個別匯報)
師:看來,同學們的身高有高有矮,誰能說說我們班同學大概有多高?是這么高嗎?還是這么高?
(學生疑惑時,老師故意找出班上較矮和較高的學生,欲以他們的身高作標準,由此展開爭議)
師:那你們認為我們班同學的身高大概與哪位同學差不多?猜測一下這位×同學身高大約是多少?這是我們班每個同學的身高嗎?(不是)那是什么呢?
師:孩子們,現在對平均身高有感覺了嗎?帶著這種感覺一起進入今天的學習。
【設計意圖:通過感受平均身高,了解平均身高的意義,讓生在腦海中對“平均數”有一個表象。】
一、情境導入,講解例1
1.聯系生活,情景激趣
為爭創全國衛生城市,我校四年級同學自發組成環保小組,利用周末去收集飲料瓶。請看,這是其中一組收集的瓶子數量,老師把它繪制成了象形統計圖。
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例1主題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
2.發現信息,提出問題
教師: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學生匯報,教師引導。
教師: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學生:這個小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礦泉水瓶
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1.教學例1,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1)小組合作,嘗試解決問題。
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預設學生會想到“移多補少”和“數據的總和÷份數”的方法。學生可以在教師提供的練習紙上畫一畫、移一移,直觀地看出平均數,也可以動筆計算求出平均數。
(2)匯報交流,理解求平均數的兩種方法。
教師:這個小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
學生:13個。
教師:大家都同意這個答案嗎?13是怎么來的?
①“移多補少”的方法。
結合學生口述,用課件演示“移多補少”的過程。
教師:這種方法對嗎?你能給這種方法起個名字嗎?你們是怎樣想到這個方法的?
教師:同學們想到了用多的補給少的這個方法,使每個人的瓶子數量同樣多,這種方法可以叫“移多補少”法。(板書:移多補少)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個,這個“13”是他們真實收集到的礦泉水瓶嗎?
引導學生初步體會13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到的瓶數,而是4個人的整體水平。
②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計算方法。
教師:還有不一樣的方法嗎?
結合學生口述,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先合并再平均分”的過程。
教師:怎樣列式計算呢?
學生:(14+12+11+15)÷4=13(個)
教師:誰看懂這個方法了?能再說一說這個算式的每一部分是什么意思嗎?
教師:像這樣先把每個人收集的瓶子數量合起來,再除以4,也能算出這個小隊平均每人收集了13個。
教師:誰再來說一說這種方法。
(4)引入概念,揭示“平均數”這一課題。
教師:13就是這4個數的平均數。這也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板書課題:平均數)
師:那么,13是這四個同學實際收集的瓶子數量嗎?
師:看來,平均數并不是真實存在的,它是一個虛擬的數。
師:那平均數13和他們實際收集到的數量相比較,你又發現了什么?仔細觀察這組數據:實際收集的數量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它們與平均數13相比,你又發現了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平均數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
師:如果小亮只收集了7個,平均數會發生變化嗎?變多還是變少?
如果小亮收集了19個呢?
小結:這樣看來,平均數很敏感,平均數與每一個數據都有關,其中任何一個數據的變動都會引起平均數的變動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比較,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注重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嘗試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數,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無論是直觀形象的操作演示,還是運用平均分來計算,都為學生理解平均數這一概念提供了感性支撐,使學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數的意義,掌握了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
2.教學例2,體會平均數的作用
(1)承上啟下,調動學生參與熱情。
在今天上課之前,你們在生活用平均數的機會多嗎?實話實說,不多。那我們今天來用一用好嘛。請看大屏幕:今天老師想邀請你們來當回裁判,那么裁判需要什么樣的素質?(公平公正)
四(2)班的男女同學比賽踢毽子,男生隊派出4人,女生派出4人,如果你是裁判,你認為哪個隊贏了?哪個隊的成績好呢?仔細看數據。
引導學生體會,在人數相同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用求總數的方法比較輸贏。
教師: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學生:也可以比較兩組隊員踢毽個數的平均數。
教師:哪個隊求平均數比較簡單,你是用什么方法求的?
引導學生用平均數的意義來說明道理,求幾個數據的平均數,就相當于把這些數據的總和平均分成這么多份,每份都同樣多,平均數可以代表這組數據的總體水平。
(4)巧設矛盾,比較人數不同的兩個隊成績。
教師:看來,女生隊暫時領先。如果男生隊再加一個人,誰會是最后的贏家呢?請各位裁判員獨立思考后給出最終的裁定?并說出你是怎么想的?
預設學生會進行爭論,有的認為看總數,第一組應該領先,有的認為在人數不同的時候,用總量來比不公平,只能用平均數來比較。
教師:為什么不公平?誰再來說一說?
引導學生通過對不公平的深入思考,體會平均數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好辦法。
引導學生拿著學習單,說計算的方法。
師:在人數不等的情況下,是誰幫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是的,求平均數。通過統計圖更能清晰地說明你們的觀點。看(停頓)通過移多補少,一眼就能發現哪隊的整體水平高呀?(女生)所以,平均數能反應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探究-全班交流-互相質疑-爭辯,使學生深刻的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三、聯系實際,拓展應用
1.練習一:三個鉛筆筒,裝了鉛筆,分別6支、7支、5支,平均每個筆筒裝了多少支?
師:看看每個筆筒里有多少枝?
提問:用了什么方法?
移多補少
呈現條形統計圖,讓學生說說怎么移多補少?
指出:移多補少。
2.練習二:小麗有這樣的三條絲帶,這三條絲帶的平均長度是多少?
平均數是18cm
追問:用什么方法?
指出:測量后獲得數據,用求和平分法。
在獲得數據的基礎上,移多不少。
3.練習三:冬冬來到一個池塘邊,看到平均水深110cm,冬冬心想我身高是140cm,下水游泳不會有危險,對嗎?
引導學生運用平均數的知識來解答: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說池塘里每一處水深都是110厘米。可能有的地方比較淺,只有幾十厘米,而有的地方比較深,超過他的身高。所以,冬冬下水游泳可能會有危險。
師:平均數反應的是整體水平,它會掩蓋掉很多的信息,萬一這條小河是這樣的話,你覺得東東有危險嗎?
師:所以呀,孩子們,天氣越來越熱,孩子們一定不能隨便下水游泳,要有防溺水的安全意識,時刻注意安全。
4.練習四:中國男性平均壽命74歲,女性平均壽命77歲。
問題一:一位73歲的老伯伯看了這份資料后,不但不高興,反而還有點難過。這又是為什么呢?
引導學生運用平均數的知識來解答:平均壽命74歲反映的只是中國男性壽命的整體水平,這些人中,一定會有人超過平均壽命的。
問題2:如果有一對60多歲的老夫妻,是不是意味著,老奶奶的壽命一定會比老爺爺長?
引導學生運用平均數的知識來解答:不一定!雖然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長,但并不是說每個女性的壽命都會比男性長。萬一這老爺爺特別長壽,那么,他完全有可能比老奶奶活得更長些。
師:要想長壽,就要注意健康。健康讓我們更有幸福感和安全感,要想有健康的身體,就要養成體育鍛煉好習慣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二、總結
這節課你收獲了哪些知識?又學到了哪些方法?
我們認識了一個新的統計量平均數,什么是平均數呀?平均數就是將原來幾個不相同的數變得同樣多的數,這個同樣多的數就是平均數。通過兩種方法研究平均數,分別是求和平分、移多補少方法。我們在探究的過程理解平均數的特性:平均數反映了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一個數據的波動會影響到平均數,平均數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數學源于生活,我們還認識到平均數在生活中的運用。
師:說得真好!走出課堂,愿大家能帶上今天所學的內容,更好地認識生活中與平均數有關的各種問題。下課!
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平均數教案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平均數的教學設計篇三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2、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3、在愉悅輕松的課堂里,掌握富有挑戰性的知識,豐富生活經驗;在活動中增強探索數學規律的興趣,積累積極的數學學習體驗。
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實際意義和應用。
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靈活運用平均數的相關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
多媒體課件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師:今天上課前我想考考大家。
(課件出示)一次數學測驗中,班級平均分是90分,你猜猜這個班的馬莉莉同學可能會得多少分?為什么? (小組學生討論,全班交流)
師:班級平均分是馬莉莉的實際分數嗎?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級平均分是90分”是什么意思嗎?
師:生活中還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數,(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數呢?怎樣求平均數呢?(板書:平均數)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平均數的意義和求法。
(課件出示教材第90頁例1情境圖)
師:讀情境圖,你能找到哪些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 (學生獨立完成,小組交流,全班匯報)
生1:從情景圖中可以讀出小紅、小蘭、小亮、小明分別收集了14、12、11和15個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問題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
師:你能解釋“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的意思嗎? (小組交流,全班匯報)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意思是把收集到的這些塑料瓶按照人數進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數量較多的轉移給數量較少的,最后達成每人收集的個數同樣多。
師:你能理解“同樣多”是什么意思嗎?在情景圖中會表示出“同樣多”嗎?師:你是怎樣表示出“同樣多”的?
生:通過“移多補少”的方法,達到每人收集的個數同樣多。
師:每人收集的個數同樣多還可以怎樣說?
生:每人收集的個數同樣多就是平均每人收集到的塑料瓶的個數。
師:像這樣,通過把多的礦泉水瓶移出來,補給少的,使得每個人的礦泉水
瓶數量同樣多,這種方法叫“移多補少”,得到的這個相等的數叫做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師: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觀察上圖發現,還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總數量,然后進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個數。 師:請用算式表示出來。
生: (14+12+11+15)÷4 =52÷4 =13(個)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個。
師:誰能總結一下平均數的求法?
生:平均數=總數量÷總份數
師:這種求平均數的方法叫先合后分計算。
2、進一步強調平均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頁情境圖和統計表)
師:讀圖表,你能找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嗎?(學生獨立完成,小組交流,全班匯報)
生1:已知第4小組男生隊和女生隊踢毽比賽成績表。
生2:所求的問題是男、女兩隊,哪個隊成績好?
師:“哪個隊成績好?”是什么意思?用什么成績來比較? (預設答案,既可以用平均數來比,頁可以用總數來比)
生:如果比較兩隊的總成績,有失公平,因為兩隊的人數不同,所以比較兩隊的平均成績比較公平些。
師:你能說出總成績、每隊人數和每隊的平均成績之間的關系嗎? (學生獨立完成,小組交流,全班匯報)
生:每隊的總成績除以每隊的總人數等于每隊的平均成績
師:怎樣列式解答呢?(學生獨立完成,小組交流,全班匯報)
生:男生隊平均每人踢毽個數女生隊平均每人踢毽個數 (19+15+16+20+15)÷5 (18+20+19+19)÷4 =85÷5
=76÷4 =17(個) =19(個) 17<19
答:女生隊的成績好些。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練習二十二第1—3題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師:通過本課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平均數教案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平均數的教學設計篇四
1、通過具體情境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作用,會計算平均數,會利用平均數解決實際問題。
2、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運用數據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斷的過程,使學生認識到數據的作用和統計對決策的作用。
3、通過平均數的學習,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據可能產生誤導,進而形成尊重事實、用數據說話的態度。
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運用數據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斷的過程,使學生理解加權平均數的意義和作用,會計算加權平均數。
運用數據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斷,體會數據可能產生誤導,進而形成尊重事實、用數據說話的態度。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5分鐘左右)
1、出示圖片:我班學生在大街上撿拾白色垃圾。
談話: 白色垃圾對于我們的生活危害很大。出示相關數據。我校也要求學生調查自己家的情況。那么誰說說,你們家一周大約丟棄多少個塑料袋?
學生分別說。(三個)
2、看過一篇報道,城鎮某校一個班平均每周丟棄塑料袋28個之多,大多數用于買菜,丟垃圾用。誰能說說平均數怎樣算?
板書關系式: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3、看到這個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嗎?(到底城鎮用的多,還是我們農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為農村調查對象。
4、比較什么呢?這節課我們就學習統計中的平均數。(板書)
二、 在活動中,自主建構概念
到底我們班的`同學平均每家一周丟棄多少個呢?看來要得到平均數只知道幾家的數據還不行,你們最想知道什么嗎?
(一)活動1:初估平均數。(3分鐘)
1、出示數據,初估平均數。
學生面對分散而且毫無規律的數據,遲疑一下,在教師的鼓勵下有的學生會大概猜一猜。但是數據不統一。
2、 “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難?”,“怎樣就比較容易估算了?”兩個問題的討論,引出學生要對數據進行整理的需求。
3、 “怎么整理?”,這一問題又引發學生觀察數據的特點,最后得到根據相同數據及其個數進行整理。
6、小結:看來平均數與每一個數據都有關系,其實這正是它為什么能廣泛應用的原因,那就是用平均數描述問題更全面。
三、在應用中鞏固概念。
1、出示要解決的問題 (9分鐘)
學校要給五年級四個班數學競賽頒獎,獎給誰?比較什么?1班34人平均分87、7分;2班33人平均分89、9分;3班人90、5分;4班35人85、5分
如果要給教這兩個班的兩位教師頒獎呢?頒給那位教師?
生交流,師問:哪個更科學公平呢?
2、學生應用計算器計算兩個班的平均數再比較。
四、回顧總結 (5分鐘)
在統計中應用平均數分析數據,說明問題是很重要的手段,今天我們學習的統計中的平均數和以往的平均數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五、作業布置
板書設計: 平均數
(5+4+7+5+9)÷5 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30÷5
=6(個)
答:這5次平均每次記住數字的個數為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