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通過總結和反思,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體會范文大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學古詩詞鑒賞的心得體會篇一
古詩詞作為我國文化的瑰寶之一,具有深遠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同時也是我們漢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語言文學素養,也可以增強自己的審美能力和文化修養。下面,我將結合自己的學習經歷,分享一些學古詩詞鑒賞的心得體會。
首先,學古詩詞鑒賞需要具備一定的歷史文化素養。古詩詞作為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到多個時期的歷史和文化內容,因此,要想真正的理解和欣賞古詩詞,需要具備一定的歷史文化素養。在學習古詩詞時,可以輔之以一些歷史文化書籍和資料,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中的歷史和文化內涵。
其次,在學古詩詞鑒賞中,需要了解古代社會文化背景。每一首詩詞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誕生的,其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也與時代和社會風尚有關。因此,在學習古詩詞時,需要了解其產生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文化氛圍,這樣才能夠更準確地把握其內在情感與思想。
第三,學古詩詞鑒賞需要注重細節把握。古詩詞中往往有許多細微之處,例如用詞、修辭、形象的描寫等等,這些細節的把握往往會影響到整首詩詞的理解和欣賞。因此,在學習古詩詞時,需要注重對細節的分析和理解,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把握其內涵和情感。
第四,學古詩詞鑒賞需要有心態。古詩詞作為文學形式之一,其文化內涵和情感表達不同于現代文學,需要一定的包容和感受。在學古詩詞鑒賞時,需要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用感性的方式去感受其中的情感,這樣才能夠真正地領悟到其中的文化內涵和情感價值。
最后,學古詩詞鑒賞需要不斷地練習和磨練。學習古詩詞鑒賞并不是短暫的過程,需要長期的積累和練習。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讀詩詞、背詩詞、默寫詩詞,并將其與周圍的生活和社會實際聯系起來,在不斷的練習中不斷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
總之,學古詩詞鑒賞要有一定的歷史文化素養、了解古代社會文化背景、注重細節把握、保持開放的心態,同時需要長期的積累和練習。通過這些方法,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古詩詞,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和審美能力。古詩詞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遺產,深深地熔鑄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學習古詩詞鑒賞更是提高個人素養的必修之路。
學古詩詞鑒賞的心得體會篇二
《登鸛雀樓》
朝代:唐朝|作者: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前兩句寫所見?!鞍兹找郎奖M”寫山,“黃河入海流”寫水。詩人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畫面寬廣遼遠。
杜甫在《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中有“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兩句,雖是論畫,也可以用來論詩。王之渙的這兩句寫景詩就做到了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
后兩句寫所想?!坝F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從這后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非層)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但其含意深遠,耐人探索。“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坝F”“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發表議論,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寫景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從而把詩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也正因為如此,這兩句包含樸素哲理的議論,成為了千古傳誦的名句,也使得這首詩成為一首千古絕唱。
周復綱說,這首詩具有超越時空的力量,這種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統一,是客觀與主觀的和諧,是偉大的藝術再現和創造。
學古詩詞鑒賞的心得體會篇三
《隨州市20xx年中考說明語文》對古詩詞試題有以下要求:默寫常見的古詩詞名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和語言;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考查內容不受教材內容的限制,著重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對閱讀能力的考查,以課外閱讀材料為主。
5課時
一、題型歸納
古詩詞鑒賞題是中考語文中經常出現的一種題型,縱觀歷年中考試題不難發現,這類題目一般文字淺易,學生對考點也比較熟悉,但答題結果卻年年失分嚴重。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生答題不規范,容易漏掉一些要點,以致于只能“意會”而不能有效地“言傳”。答題自然要根據試題的要求給出相應的答案。
(一)品味煉字類
[中考題型]
(1)詩歌中的“某”字或詞有什么表達效果?(2)“某”個字或詞用得好,好在哪里?
(3)“某”字能否改為“某”字?(4)你最欣賞哪個字或詞?請賞析。
[應對策略]
這類題主要考查我們對精煉詞語的感悟能力。解答時要抓住詩歌中關鍵詞語來點評,可以從詞性、色彩、修辭以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內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時要結合全詩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談這個詞的作用。
[題型示例]
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回答后面的問題。
渡漢江
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問題:首句中的“斷”字有什么表達效果?
詩人與親朋音訊隔絕的境況,更突出了詩人的思家之情。
二、名句賞析類
[中考題型]
[應對策略]
這類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詩歌中被后人傳誦的名句的理解和賞析能力。這類題多為開放題,答案不要求統一,要掌握常見的鑒賞評價的角度:能指出寫景特點(如景物的色彩、近景遠景的結合等)或采用的修辭手法(如擬人、比喻等)或用詞的生動形象等,并且還要說出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或給人怎樣的啟示和思考。
[題型示例]
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回答后面的問題。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問題:“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歷來受到人們的贊賞,你怎樣理解?
解析:這兩句詩之所以被后人傳誦,是因為它是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向人們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三、主旨情感類
[中考題型]
(1)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描寫了怎樣的景物?營造了怎樣的氛圍?
(3)塑造了怎樣的形象,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應對策略]
這種題型主要考查我們對詩歌的主題思想和情感態度的領悟。解答這類題要用一句話概括詩歌形象的特點,并根據所描繪的形象特點及作家的風格(豪放、婉約、沉郁頓挫)來推斷詩人的情感態度。初中階段所學詩歌情感大體可分為:離別思念、愛國思鄉、友情、愛情、熱愛大自然、關心民生等。
[題型示例]
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秋夜曲
張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長,漫漫輕云露月光。秋逼暗蟲通夕響,征衣未寄莫飛霜。
問題:全詩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析:這首詩是通過寫景來抒情的?!耙磺芯罢Z皆情語”,前三句,作者描繪了計時的漏壺在靜夜響起了“丁丁”滴水聲、月亮時而遮住時而又露出、暗處的秋蟲通宵在鳴叫的三幅畫面,這是失眠的女主人公在秋夜的所見所聞,通過這些形象,再結合詩人婉約的詩風,我們可揣測詩人的思想感情為:思婦獨守閨中的寂寞和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意對即可)
四、想象描述類
[中考題型]
(1)展開想象,用形象的語言描繪詩歌優美的意境。(2)詩歌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用簡潔優美的語言進行描繪。
[應對策略]
這種題型主要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對所描述畫面的想象。解答這類題目要在讀懂詩歌、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發揮聯想和想象,扣住畫面,抓住形象,用生動、流暢的語言加以描述,不能偏離詩歌的意境、主題和詩人的情感。
[題型示例]
欣賞下面一首詞,回答后面的問題。
西江月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現。
問題:詞的下片給人們展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試用簡潔優美的語言進行描繪(100字以內)。
解析:這是一道典型的想象描述類詩歌鑒賞題,有字數限制,題干中的關鍵詞是“畫面”——即要求將下片內容以“畫面”的形式再現出來。描繪時要將天外之“星”、山前之“雨”、“路轉溪頭”忽然呈現出來的社林“茅店”等形象無一遺漏地一一再現。此外,答題時還需要注意用語的簡潔優美。示例:烏云驟起,月光消失,天邊只剩下幾顆暗淡的星,田野變得昏暗了,漸漸的,雨點飄落下來,想找個避雨的地方,說來也巧,當年曾經見過的茅店,依然在社林邊!
五、表達技巧類
[中考題型]
[應對策略]
[題型示例]
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回答后面的問題。
春雪
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問題:詩的三、四兩句富有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生動傳神。試從修辭的角度進行賞析。
解析:這是一道典型的表現手法類試題,要求賞析三、四句,注意題目要求中的“修辭的角度”,這兩句寫白雪盼春,運用的是擬人的修辭手法,把雪花比作“飛花”,是比喻,然后再說出這些修辭手法表現了什么內容(或抒發了什么感情)。答案如下:用白雪盼春的擬人手法,表現了詩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動而傳神;把白雪比喻成飛花,把初春的冷落寫成了仲春的熱鬧,富有情趣。
六、古詩詞文默寫題
[中考題型]
1、補充型默寫,這是以“死記硬背”為主的傳統題型。此類試題或空前或空后或空中間或空兩邊留給考生作答,無論怎樣變化,難度都是很低的,不過也因為難度低而常被考生忽視,結果丟分不少,令人深感遺憾。究其原委,大多是考生沒有認真細讀各地的評分標準——有任何一處錯誤均不得分。因此復習時必須做到“課文要仔仔細細地讀,文句要認認真真地寫”,否則易題也變為難題。
2、歸類型默寫,這是在“死記硬背”的基礎上把學過的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使學過的知識融為一體的好題型。其特點是從某一角度出發,按一定的標準,分門別類歸納總結,有助于知識的深化。
3、理解型默寫,這是在“死記硬背”的基礎上把學過的知識進行正確的理解,使學過的知識真正成為自己的知識,從而牢記于心。此類試題雖然難度較大,只要考生能潛心鉆研,細心理解,也能化難為易,獲得成功。
4、聯想型默寫,這是一種深層次的默寫,不僅考查考生的記憶能力、理解能力,還考查考生的遷移、聯想能力。此類試題的主要特點是古今融為一體,歷史與現實緊密結合。
5、運用型默寫,這也是一種深層次的默寫,不僅考查考生的記憶能力、理解能力、遷移聯想能力,更著重考查考生活學活用的能力,真正做到所謂古為今用、學以致用、活學活用,這是最為理想的學習境界。
學古詩詞鑒賞的心得體會篇四
在人類的藝術史上,古詩詞是一朵靚麗的花朵。它們代表著中華文化的精髓,也是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面對著浩瀚如海的古詩文叢林,我們在欣賞它們的同時也常常感到一些茫然和無從下手。前不久,我有幸參加了一場古詩詞鑒賞講座,讓我對詩詞的魅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體味。
首先,在講座中,老師帶我們走近了古詩詞的體裁,讓我們認識到繁華的唐詩、優美的宋詞、鬼斧神工的元曲等等。針對每種體裁,老師都用例子來展示其內涵與特點,讓我們逐漸搜集起自己的知識架構。短短兩個小時的講座,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打破了我們原有的思維局限,開闊了我們對古詩詞的審美視野。
其次,老師針對詩詞的曲調、節奏以及韻律等方面進行了闡述,使我們了解到詩詞之美不僅在于其意境,更在于音調和格律的完美配合。在老師的引導下,我們品嘗著懷舊悠揚的別墅節奏、飛燕回春的燕尾腳、清新脫俗的浣溪沙等等,領悟到了各種格律的各自韻味和音律的魅力。這種體會不僅是對大師詩詞的致敬,更是一種對美的無聲追求,一種對精神享受的追逐。
第三,老師也引導我們從詩人的生平背景和與時代的融合角度來解讀他們的詩詞。通過這些講解,我們了解到了古代社會文化的變遷和歷史發展,也領悟到了各詩人創作背后的故事和情感。站在一個時代背景和戰略政治角度切入,不僅可以為古詩詞注入更深刻的內涵,更可以使我們對歷史與人文有著更深度的探究和理解。
第四,在鑒賞的過程中,老師也教授我們更多的鑒別技巧和方法。老師告訴我們詩詞鑒賞的方法有多種,比如說要注意把握詩句的修辭手法,通過對象聯想理解詩句內在意境等等。此外,也應該對古人的創作環境、個人經歷以及他們的人生態度進行綜合分析詮釋。通過這些方法,我們深入了解到古代文人騷客的生活,懂得文人筆下意境的真諦,感受到了詩人與時代、文化與人性之間的契合。
最后,在古詩詞鑒賞講座結束之際,我對自己產生了更深刻的思考和反思。這些古詩詞,是一個古老、燦爛、富有智慧的文化體系,也積淀著人類的智慧和感性。而我,作為一個受益者,不僅要欣賞其過去的成就,更要繼承其智慧、弘揚傳統,發掘到其中人性的美好和精神的豐盈。在古詩詞的世界里,我們不僅是一名文化傳承者,更是一名靈魂舞者,跨越時空跳動著人類靈魂的曲調。
如此專業的古詩詞鑒賞講座,讓我受益匪淺。我不僅贏得了關于詩詞的更多知識和感悟,也更增強了我對古詩詞的熱愛和閱讀的興趣。通過詩詞的語言追尋人生的本質,我深深為此所感動,得到了一種獨特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我深信,在古詩詞的世界里,每個人都將得到屬于自己的心靈領悟,每個人也將為古詩詞傳承這份文明的光芒而努力貢獻。
學古詩詞鑒賞的心得體會篇五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當暮色降臨山蒼茫的時候就越來越覺得路途遙遠,當天氣越寒冷茅草屋顯得更加孤零零。
柴門外忽傳來犬吠聲聲,原來是有人冒著風雪歸家門。
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這里大約是指湖南桂陽或寧鄉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詩人借宿者。這首詩通過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寫出山村景象與農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時候。
蒼山遠: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綽綽顯得很遠。
蒼:青色。
白屋:未加修飾的簡陋茅草房。一般指貧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歸人:夜間回來的人。
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風雪夜歸圖。前兩句,寫詩人投宿山村時的所見所感。首句中“日暮”點明時間:傍晚?!吧n山遠”,是詩人風雪途中所見。青山遙遠迷蒙,暗示跋涉的艱辛,急于投宿的心情。下句“天寒白屋貧”點明投宿的地點?!疤旌孜葚殹保褐魅思液喡拿┥?,在寒冬中更顯得貧窮?!昂薄鞍住薄柏殹比只ハ嘤骋r,渲染貧寒、清白的氣氛,也反映了詩人獨特的感受。
后兩句寫詩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安耖T聞犬吠”,詩人進入茅屋已安頓就寢,忽從臥榻上聽到吠聲不止?!帮L雪夜歸人”,詩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風戴雪歸來了吧。這兩句從耳聞的角度落墨,給人展示一個犬吠人歸的場面。
這首詩用極其凝煉的詩筆,描畫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為素材的寒山夜宿圖。詩是按投宿的順序寫下來的。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清貧生活的同情。
唐代詩人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詩可謂廣為流傳,家喻戶曉,其中最后一句“風雪夜歸人”甚至為劇作家借用為劇名,遂使此詩在當代更為著名。然而對此詩的理解,竊以為問題頗大,通常的講析很難令人信服。
主要問題是兩個,
二是“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一聯,諸多賞析者都展開神思,想象為:詩人夜宿于芙蓉山某農戶家,夜聞農家主人雪夜歸來,犬吠人答,所謂:“這些聲音交織成一片,盡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內,未曾目睹,但從這一片嘈雜的聲音足以構想出一幅風雪人歸的畫面。”(《唐詩鑒賞辭典》406頁) 此詩不但運用了“反客為主”——出奇制勝的藝術構思,而且還采用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藝術技巧。
由此可見,劉長卿的這首小詩,上聯寫貶謫中的投宿,重在客觀描寫,下聯寫投宿時的感受,重在主觀抒發,自然婉轉,一氣呵成。在表現形式上則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音律上也如彈丸圓美流轉,自有其美,并不存在所謂脈絡的跳躍。詩雖全用賦體,然仍意在言外,啟人深思。至此,標題中“主人”兩字所特含的暗示意味,也就不言而喻,迎刃而解了,這個芙蓉山“主人”,不是別人,正是詩人之自謂也。
這是一首詩,也象一幅畫.全詩僅以寥寥二十個字,便勾勒出一個嚴冬寒夜的山村景象和一個逢雪借宿者的形象.
詩一上來,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漫無邊際的靄暮籠罩著遠處的千嶂萬壑,曠野茅屋在凜冽寒氣的侵凌下顯得是那么孤零安謐.起聯不寫行人的兼程尋宿,而先寫他已找到安頓處后從遠處看到的山村景象,這在布局上既避免平鋪直敘,又給下聯創造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和一種蕭瑟的氣氛。
下二句,由遠景逐漸移入近處,寫白屋有人歸來,引起了柴門外的犬吠聲,這聲音來得多么突然,又是多么可喜可親!如果說,上聯已構成了一幅寒寂清冷的風景畫,那么下聯便是在這幅畫的顯眼處,納入了聲響和人物,添上寒風和飛雪,經這樣的渲染、照應,就把遙見的"蒼山"、"白屋",近聞的"犬吠"和眼下的"風雪"交織成章了.
劉長卿這首詩的意境是從"夜"這個中心詞生發開去的"夜"是全詩的脈絡,"天寒"和"風雪"加深了"夜"的寒意.這夜,是眼前客觀現實的寒夜,也是詩人內心對時勢有所感受的象征意味的寒夜.劉長卿是一個"魏闕心常在,隨君亦向秦"(《送王員外歸朝》)的入世者,但現實生活卻使他淪為一個寄跡楚湘的謫臣。
這首詩的遣詞造句頗見功力.用"蒼山"對"白屋",山是蒼色,屋是白色,二者遙相映照,便構成一個銀白蒼茫的世界.再以"遠"和"貧"真(這里的"貧"是少、乏的意思)來點出眼前的空曠浩茫,這就準確地表達了從遠處看到的景象.第三句中的"柴門"和"犬吠".既照應了"白屋",又是"白屋"的延伸.特別是句中一"吠"字,響亮有聲,劃破了日暮天寒山村的寧靜,喚起了寂寥群山的回響,給沉睡的郊野帶來了生氣.
該詩釋義上的分歧主要有三:第一句“日暮蒼山遠”之“蒼山”是特指還是泛指,“遠”是尚遠還是似乎更遠;第二句“天寒白屋貧”之“白屋”是簡陋之屋還是覆雪之屋,“貧”是稀少還是感覺貧寒;第三句“柴門聞犬吠”之“聞”是詩人聞還找人聞。
在思想感情上的分歧是,一種意見認為該詩表達了“作者對貧 寒人家的同情”:且詩句“風雪夜歸 人”應解釋為“主人為謀求生活,在 外勞碌奔波,夜里才回家?!?;而另一種意見認為“風雪夜歸人”應解釋為:“行人在風 雪之夜終于找到了可以投宿的地方,并受到主人熱情款待,而感到像 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樣。”古詩表達了作者對芙蓉山主人的感激之情,同時贊揚 主人熱情好客、與人方便的美德。關鍵是詩人的立足點在哪里。前者,詩人是在“白屋”外,在風雪途中;后者,詩人在“白屋”內,或前兩句在屋外,后兩句在屋內。
這首詩用極其凝煉知詩筆,描畫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吠雪人歸為素時知寒山夜宿圖。詩是按時間順序寫下來知。首句寫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進時所感,次句寫到達投宿人家時所見,逢兩句寫入夜逢在投宿人家所聞。每句詩都構成一個獨立知畫面,而又彼此連屬。詩中有畫,畫外見情。
詩知開端,以“日暮蒼山遠”五個字勾畫出一個暮色蒼茫、山路漫長知畫面。詩句中并沒有明寫人物,直抒情思,但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現紙上。這里,點活畫面、托出詩境知是一個“遠”字,從這一個字可以推知有行人在暮色來臨知山路上行進時知孤寂勞頓知旅況和急于投宿知心情。
撇下來,詩知次句使讀者知視線跟隨這位行人,沿著這條山路投向借宿人家?!疤旌孜葚殹笔菍@戶人家知寫照;而一個“貧”字,應當是從遙遙望見茅屋到叩門入室逢形成知印象。上句在“蒼山遠”前先寫“日暮”,這句則在“白屋貧”前先寫“天寒”,都是增多詩句層次、加重詩句分量知寫法。
漫長知山路,本來已經使人感到行程遙遠,又眼看日暮,就更覺得遙遠;簡陋知茅屋,本來已經使人感到境況貧窮,再時逢寒冬,就更顯出貧窮。而聯系上下句看,這一句里知“天寒”兩字,還有其承上啟下作用。承上,是進一步渲染日暮路遙知行色;啟下,是作為夜來吠雪知伏筆。
這前兩句詩,合起來只用了十個字,已經把山行和投宿知情景寫得神完氣足了。
“柴門聞犬吠,吠雪夜歸人”,寫知是借宿山家以逢知事。在用字上,“柴門”上承“白屋”,“吠雪”遙承“天寒”,而“夜”則與“日暮”銜撇。這樣,從整首詩來說,雖然下半首另外開辟了一個詩境,卻又與上半首緊緊相扣。但這里,在承撇中又有跳越??磥恚奥勅汀奔仍谝归g,山行勞累知旅人多半已經就寢;而從暮色蒼茫到黑夜來臨,從寒氣侵人到吠雪交作,從進入茅屋到安頓就寢,中間有一段時間,也應當有一些可以描寫知事物,可是詩筆跳過了這段時間,略去了一些情節,即使詩篇顯得格外精煉,也使承撇顯得更加緊湊。
詩人在取舍之間是費了一番斟酌知。如果不下這番剪裁知功夫,也許下半首詩應當進一步描寫借宿人家境況知蕭條,寫山居知荒涼和環境知靜寂,或寫夜間吠雪知來臨,再不然,也可以寫自己知孤寂旅況和投宿逢靜夜所思。但詩人撇開這些不去寫,出人意外地展現了一個在萬籟俱寂中忽見喧鬧知犬吠人歸知場面。這就在尺幅中顯示變化,給人以平地上突現奇峰之感。
此詩不但運用了“反客為主”——出奇制勝知藝術構思,而且還采用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知藝術技巧。全詩四句,每一句都足以成為一幅獨立知藝術畫面,每個畫面又都蘊涵著情與景對立統一知藝術韻味。
第一句“日暮蒼山遠”,是一天將盡與旅途遙遠知對立,從而強化了貶謫知悲涼氣氛;
第四句“吠雪夜歸人”,“吠雪”意味著艱辛與寒冷,而能得以“夜歸”,卻包含著情志知歸趣與超脫逢知人間溫馨,也是遭受磨難以逢心靈知領悟。
所謂達則吠鵬、云龍,窮則冥鴻、霧豹,在吠雪中夜歸,其象征知意味也是很明顯知。由于四幅畫面在對立中求統一,在交織中融于一體,余味不盡,所以能給人以特別強烈知感受。
另外此詩在用詞知音律上也頗有值得注意知地方,首句“日暮”是入、去,“遠”乃上聲,加上“蒼山”知兩平聲,一句之中已構成平、上、去、入四聲交錯知聲律之美,余下三句也大致如此,或平聲中有陰、陽知變化,如“天寒”、“歸人”二字;仄聲中有上、去知變化,如“犬吠”、“雪夜”,及尾字中知“遠”與“吠”,遂使此詩在自然吐納之中,極富高低錯落、抑揚頓挫之美。
由此可見,劉長卿知這首小詩,上聯寫貶謫中知投宿,重在客觀描寫,下聯寫投宿時知感受,重在主觀抒發,自然婉轉,一氣呵成。在表現形式上則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音律上也如彈丸圓美流轉,自有其美,并不存在所謂脈絡知跳躍。詩雖全用賦體,然仍意在言外,啟人深思。至此,標題中“主人”兩字所特含知暗示意味,也就不言而喻,迎刃而解了,這個芙蓉山“主人”,不是別人,正是詩人之自謂也。
大約在公元773年(唐代宗大歷八年)至公元777年(十二年)間的一個秋天,劉長卿受鄂岳觀察使吳仲儒的誣陷獲罪,因監察御史苗丕明鏡高懸,才從輕發落,貶為睦州司馬?!斗暄┧捃饺厣街魅恕穼懙氖菄蓝?,應在遭貶之后。
學古詩詞鑒賞的心得體會篇六
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我國學生語文學習的一大內容。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多年來我一直致力于古詩詞鑒賞與教學的研究與實踐。通過這些年的教學實踐,我深深地體會到了古詩詞對學生的啟迪與培養的作用,同時也提煉出了一些心得與體會。
首先,古詩詞能夠豐富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古詩詞以其精煉的語言和意境深遠的創作,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語言素材。通過古詩詞鑒賞和學習,學生能夠學習到許多優美的詞句和表達方式,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我在教學中常常會引導學生掌握古詩詞的特點和技巧,通過模仿和創作,讓學生能夠運用古詩詞的語言特色,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其次,古詩詞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與文化修養。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通過學習古詩詞,學生能夠了解到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文化風貌,增加自己的文化修養。我在教學中善于選擇有代表性的古詩詞進行賞析,引導學生了解詩詞的背景和意境,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化情懷。
第三,古詩詞能夠培養學生的情感和思維品質。古詩詞多以人情世故和人生哲理為題材,包含著種種情感,如鄉愁、愛國情懷、人生感悟等。通過學習古詩詞,學生能夠感受到詩人的情感表達,思考并與其產生共鳴。在教學中,我常常會借助音樂、圖片等多媒體手段創設情感張力,引導學生從詩詞中找到共鳴,培養學生的情感和思維品質。
另外,古詩詞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古詩詞誕生在特定時代背景下,融匯了詩人對社會、自然和人生的感受和思考。通過學習古詩詞,學生能夠了解到歷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和人生的哲理。深入鑒賞古詩詞,學生需要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包括歷史、地理、音樂、美術等,這樣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最后,古詩詞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作能力。古詩詞作為文化遺產,要注重傳承與創新的統一。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進行古詩詞的寫作和創作,讓學生不僅僅是古詩詞的讀者,還是古詩詞的創作者。通過創作,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詩詞的創作技巧和意境要求,同時也能夠鍛煉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作能力。
綜上所述,古詩詞鑒賞與教學是語文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古詩詞的學習,學生能夠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審美情趣,同時也能夠培養情感和思維品質,提升綜合素養。古詩詞教學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作能力。讓我們一起努力,將古詩詞鑒賞與教學工作做得更好,讓學生成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和創造者。
學古詩詞鑒賞的心得體會篇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大約作于謫居永州時期。這是一首押仄韻的五言絕句。粗看起來,這像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山水畫:冰天雪地寒江,沒有行人、飛鳥,只有一位老翁獨處孤舟,默然垂釣。但仔細品味,這潔、靜、寒涼的畫面卻是一種遺世獨立、峻潔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首先,它創造了峻潔清冷的藝術境界。單就詩的字面來看,孤舟蓑笠翁一句似乎是作者描繪的重心,占據了畫面的主體地位。這位漁翁身披蓑笠獨自坐在小舟上垂綸長釣。孤與獨二字已經顯示出他的遠離塵世,甚至揭示出他清高脫俗、兀傲不群的個性特征。作者所要表現的主題于此已然透出,但是作者還嫌意興不足,又為漁翁精心創造了一個廣袤無垠、萬籟俱寂的藝術背景:遠處峰巒聳立,萬徑縱橫,然而山無鳥飛,徑無人蹤。往日沸騰喧鬧,處處生機盎然的自然界因何這般死寂呢?一場大雪紛紛揚揚,覆蓋了千山,遮蔽了萬徑。鳥不飛,人不行。冰雪送來的寒冷制造了一個白皚皚,冷清清的世界。這幅背景強有力地襯托著漁翁孤獨單薄的身影。此時此刻,他的心境該是多么幽冷孤寒呀!這里,作者采用烘托渲染的手法,極力描繪漁翁垂釣時候的氣候和景物,淡筆輕涂,只數語便點染出峻潔清冷的抒情氣氛。其筆觸所到,連亙天地,高及峰巔,下及江水,咫尺之幅,涵蓋萬里。沈德潛評論說清峭已絕。顧璘則說絕唱,雪景如在目前。二人所指,大略都是就這首詩的境界創造來說的。 其次,形象地反映了作者貶謫永州以后不甘屈從而又倍感孤獨的心理狀態。晚于柳宗元的鄭谷曾作《雪中偶題》:亂飄僧舍茶煙濕,密灑歌樓酒力微。江上晚來堪畫處,漁人披得一蓑歸。是詩亦寫江雪中的漁翁,但造語平常,更乏境界,作者并沒有把自己的主觀意識與鮮明的個性熔鑄進去,所以蘇軾批評他是村學中語,而稱贊柳宗元末尾兩句,說是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賦,不可及也已!蘇軾所謂人性,即指詩人的情感熔鑄。人性有隔的對立面便是人性無隔,做到人性無隔,亦即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了。我們知道,柳宗元在永貞革新失敗后.連遭貶斥,始終保持著一種頑強不屆的精神狀態。他的永州八記,專寫窮山僻壤之景,借題立意,寄托遙深,凡一草一木,均坦示出他極為孤苦寂寞的心情。他的兀傲脫俗的個性也得以充分展現。這首詩中的漁翁形象,身處孤寒之界而我行我素,足履渺無人煙之境而處之泰然。其風標,其氣骨,其守貞不渝的心態,不是很令人欽慕嗎?和柳宗元約略同時的詩人張志和作《漁歌子》說: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氏造境選擇春暖花開之際,畫面美而幽,流露了煙波釣徒的怡然恬淡之性,閑適自在之情。柳宗元與張志和不同,他本是個堅持正義的政治家,立腳于充滿矛盾斗爭的土壤之上,所以。.他遣境專取深冬寒涼之際,人的心情也不是只有縱情山水的一面,他還寫出了嚴正清苦,凜然不可犯的一面,個性尤為突出。 最后,這首詩的結構安排至為精巧。詩題是江雪。但是作者入筆并不點題,他先寫千山萬徑之靜謐凄寂。棲鳥不飛,行人絕跡。然后筆鋒一轉,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綸而釣的蓑翁形象。一直到結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題。讀至結處,倒頭再讀全篇。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油然生出。蒼茫天宇,皚皚大地,其悠遠的景界非常吸引人。 此詩的藝術構思很講究,詩人運用了對比、襯托的手法:千山萬徑之廣遠襯托孤舟老翁之渺?。圾B絕人滅之闃寂對比老翁垂釣之生趣;畫面之安謐冷寂襯托人物心緒之涌動。孤處獨立的老翁實際是詩人心情意緒的寫照。 詩中所寫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見飛鳥的形影,條條小路,也都沒有人們的足跡。整個大地覆蓋著茫茫白雪,一個穿著蓑衣、戴著笠帽的老漁翁,乘著一葉孤舟,在寒江上獨自垂釣??矗@是一幅多么生動的寒江獨釣圖啊!這幅畫面究竟意味著什么呢?大家知道,在藝術作品中,絕不會有純粹的風景詩或風景畫。在它們里面總是要或多放松放松放松法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現實內容的。事實上,風景詩中的極品,盡管通篇花鳥,滿紙煙霞,但必然是字字看來皆是景,聲聲細味總是情。這首詩,也不例外。只要我們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經歷,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學古詩詞鑒賞的心得體會篇八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之一,其淵源流長,博大精深。在現代社會,雖然古代文化受到了時代的沖擊,但是古詩詞早已扎根于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仍然深深影響著我們的心靈。為了更好地傳承和展示古詩詞文化,各種古詩詞鑒賞講座在社會上開始相繼推出。下面筆者將與大家分享我的一次古詩詞鑒賞講座心得體會。
第二段:講座內容
這次我參加的古詩詞鑒賞講座主題是“唐詩宋詞鑒賞”,講座由歷史文化專家主講。在講座中,主講人對唐宋時期的詩詞作品進行了講解。他首先介紹了唐詩的起源、發展和影響,強調了唐詩的“風貌清新,音韻悅耳,意境深遠,表現手法優美”的四個特點。接著,他又詳細講述了宋詞的發展歷程,闡述了宋詞的“語言優美,情感真切,愁緒澄清,性情悠遠”的四個特色。此外,主講人還從多個角度闡述了詩詞中蘊含的文化底蘊,引領我們走進了唐宋詩詞的世界。
第三段:受益與體會
我從這次古詩詞鑒賞講座中受益匪淺,深深感受到了唐宋詩詞的文化魅力。通過主講人對唐宋時期詩詞的解讀,我更加了解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能夠體會古人留下的詩詞作品帶給我們的審美享受。同時,我也對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傳承認識更加深刻。在未來的生活中,我會繼續學習和欣賞古詩詞,盡自己的一份力保存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第四段:展望未來
學習古詩詞需要持之以恒,是一條漫長的道路。我們應該始終懷著鉆研的精神,不斷學習古代文化和中華民族的歷史。我們的文化傳承需在傳承中求創新,在創新中求發展。只有如此,我們的文化才能更加生生不息,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
第五段:結尾
古詩詞讓我們得到了審美的享受,更讓我們領略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次古詩詞鑒賞講座讓我更加熱愛中華優秀文化,激勵我要走進古詩詞的世界,用心領略古人的文化意蘊,不斷領略中國文化的深厚魅力。
學古詩詞鑒賞的心得體會篇九
古詩詞作為中國文化的瑰寶,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情感表達。在教學實踐中,我充分體會到古詩詞鑒賞與教學的重要性,并收獲了一些心得體會。
首先,古詩詞鑒賞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古詩詞的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常常需要學生用心品味、欣賞。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仔細品味每一個字詞、每一句話的含義和表達方式,幫助他們感受其中蘊含的美和情感。通過鑒賞古詩詞,學生的審美意識得到了培養,他們對美的感知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其次,古詩詞鑒賞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古詩詞往往以簡潔的文字表達豐富的意蘊,需要讀者通過一些間接的信息來理解和推測。在鑒賞過程中,我常常通過提問來引導學生思考古詩詞中的隱喻、象征和意象等,促使他們展開聯想、拓展思維。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學會了思辨、闡釋,提高了邏輯推理和批判思維能力。
再次,古詩詞鑒賞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古詩詞不僅僅是一個個獨立的美文,背后還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在教學中,我常常結合古詩詞的創作背景、歷史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故事等,幫助學生了解和感知背后的文化內涵。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對中國文化傳統的認知得到了加深,他們也對中國文化充滿了興趣。
此外,古詩詞鑒賞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古詩詞以短小精悍的形式表達豐富的情感,通過閱讀和鑒賞古詩詞,學生能夠感受到詩人對于生活、人情和自然的感悟和表達。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理解詩意,進一步沉浸其中,從而產生共鳴和情感共振。通過與古詩詞對話,學生的情感世界得到了拓展和豐富。
最后,古詩詞鑒賞也需要創造性的教學方式。對于學生而言,傳統的朗讀和默誦方式可能會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不僅注重課堂的互動交流,還常常采用多媒體技術、游戲和小組活動等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愉悅的氛圍中去鑒賞古詩詞。通過這樣的創造性教學,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積極性都得到了提高。
綜上所述,古詩詞鑒賞與教學是一項重要的教育任務。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可以提高審美能力,培養思維能力,提高文化素養,豐富情感世界,并激發學習興趣。作為教師,我將繼續探索創新的教學方式,致力于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讓他們在古詩詞的世界中感受人世間的美好和情感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