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學讀書筆記800字篇一
當時看完了,現在把精華整理出來并用列表的形式寫在下面。
1、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擁有仙人一步的行動和“預判”能力(眼界)。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的表現:不能堅持,輕言放棄。——李笑來老實說:所謂的獨立思考能力,就是碰到一個情景能夠用正確的概念去解釋它。
2、用真誠去組建一個自己的團隊,用于學習、交流。注重團隊合作,要有奉獻精神,不要太在意得失。
3、大學里,能得到和失去的都十分有限,所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要去計較。
4、大學,詩意的棲居,做自由的精靈,鶯歌燕語在繼續。
5、快速閱讀的秘訣在于:首先仔細閱讀每章的緒論和結論,然后掃視其他部分。當碰到感興趣的句子或者緊扣主題的重要段落時,就在旁邊做個記號。
6、要廣交朋友,舍得,真誠,負責,合作。
7、拿國學思想武裝自己:世界是美好的,有規律的作息,早睡早起勤鍛煉。
8、宿舍只是休息的場所,圖書館才是只是的搖籃。
9、大學中的朋友很可能是將來事業的一部分,當然首先你自己得有“利用價值”。
10、沮喪是最昂貴的浪費,低潮是最致命的傷害,學會掌控自己,因為人這一輩子最缺的就是時間。
11、學習:學會自學,獨立思考,獨自解決問題
12、增大自己的閱讀量
13、交際,揚長避短
14、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過時間,有才能的人設法利用時間。少關注一些娛樂八卦,多關注一些行業動態
15、效率在任何時候都適用。產出/時間,而時間有限,想辦法增大產出
16、大學學習的終極目標:畢業的時候讓自己有一個完整的、有序的知識體系結構。
17、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過度情緒化
18、行動比說更重要
19、有直線,就別走彎路
20、學習要靠切實的目標來維持,經營。
大學讀書筆記800字篇二
我們80后這一代人,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低,以至于我們讀書的時候,只是一味死讀書,課外書基本上被列入閑書一類,是被禁止的。用父母的話說,就是閑書看多了分心,學好課本知識是最重要的,加上父母本身沒有文化,也不知道什么課外書適合孩子的成長,導致了很多文學經典被錯過。
最開始想到要去讀《大學·中庸》,是因為電視劇的影響。我是個很愛看古裝劇的人,但凡古裝劇有科舉考試的內容,經常能聽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時間久了好奇感頓生,究竟是什么書,被一再引用,于是發現了《大學》。
《大學》實為禮記中的一部分,重在教人明德、守禮。其中有一個重要論斷,即為“絜矩之道”:“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心孝;上長長而民心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但凡君子可以以身作則,推己及人,民眾必會效仿。先修身,方可齊家治國平天下。此為大學之道。
未讀《中庸》之前,一直錯誤地認為,中庸不過就是保持中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更認為深諳中庸之道的人過于圓滑,不便相處。讀完《中庸》,慚愧不已,實是誤解了中庸之意這么多年。
所謂中庸,并不是不管不顧,明哲保身,而是國有道之時,盡竭智謀,其言足以興成其國;國無道則韜光潛默,足以容其身,免于禍害。既明且哲,此乃大智慧也。
難怪至古中庸就是一門很深的為官處世之學。素其位,能屈能伸,進可攻,退可守。不會太過,亦不會不及。此為中庸之道。
古文句句精簡,卻也句句經典,很遺憾少時錯過如此經典之書,好在如今仍有機會補上。若將來有孩子承歡膝下,定不能再讓他們錯過此類百年流傳的經典。
大學讀書筆記800字篇三
《我的大學》作為回憶性的自傳體小說,故事情節簡單,并且很明顯,小說的資料和結構的組織與安排亦沒有經過謹慎細致的構思揣摩,仿佛缺乏必須的有機性和完整性,然而,正是這些看上去存在的缺陷煥發著強烈的感染力,構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作者用簡潔優美的言語勾勒他的成長片段,在其中我們感到濃濃的真實和那些在灰色的環境中閃耀出的感人的光輝。
成長的過程不是像白楊一樣由時間直直地拉離地面,也不像瀑布一樣清清爽爽地徑奔幽深的潭底。如果說人的思維是草,那么,成長就是這株草的幼芽在時間與空間里蜿蜒招展的結晶。
成長在短時期內真的不具有有機性和完整性,盡管夢想是牽引成長的一條線,它存在,但不清晰,甚至遼遠而迷茫,有好多閃光的片段散落在這條線之外。僅有當回首時,在得與失、喜與憂的反復回味中,我們才會真真切切地聽到自我拔節的聲響,仿佛一條繩子自然而然地拉直。
這部書是1923年完成的,此時作者已55歲。對于一個投身革命且年過半百的人,用筆真切地再現少年時代的生活,他筆下流出的全是記憶的精華,含著倔強而又謙誠率真充滿智慧的氣度。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心總被某種東西激蕩著,思維的火花一次比一次閃亮,我不能抑制自我,我要留住這些火花——這些成長的箴言。
《我的大學》——我的大學!我感到很幸運在上大學之前接觸了這部書,又在大學的實際生活里反復地體會其中的意味。它們對我是如此地重要,我要趕快留住它們,并把它們獻給同我一路成長的人。
高爾基在他的大學里無情地吸吮著社會發展創造的各種財富。在病態社會里的毒瘤完全沒有腐蝕掉他童年歲月里的思考著。高爾基的生平教會我如何從容鎮靜地去應對人生的危機與挑戰;我受到了一次靈魂的洗禮,心靈如雨后的晴空,清新、明凈,一片蔚藍。
大學讀書筆記800字篇四
近日無事,便拿起閑置已久的《大學》細細品讀。品讀中,被其中儒家先賢的大智慧所折服,產生寫讀后感的沖動。奈何個人水平有限,在此便與諸君討論其中皮毛。
書中,我最喜歡這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這便是儒家所追求的,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出處。在這段話中,明德天下者,既大賢與圣人,必先治國。國不能安定,何以明德?而治國又必須齊家,齊家在于管理好家族,使家族和睦。家人知禮而友善,從而社會人人皆仁。齊家在于以小見大,以家印國,一家不治,何以治大國?齊家又在于修身,以身印家,以身作則,做好表率。如何修身?明心見性,格物致知,養成一腔浩然正氣,此謂養性!
宋有大儒張載,修一身仁義之軀,養一身浩然正氣。以此發下大宏愿:“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立那“天理之心”,立那仁孝之心;做那安身立命之事,做那國泰民安之事。
到了新時代,作為大學生的我們,如何齊家是未來我們必然要面臨的問題;對于有意官場的大學生來說該如何治國又是一個問題。現在我們自問,屆時該如何齊家?又該如何治國?回首過去,我們是否修身?又是否養性?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作為當代青年,我認為,我們要做,就做那,修得一身仁義禮智信,養的一身浩然正氣,做事問心無愧又胸懷壯志并且心系國家的人。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我等生來不凡,何必平庸一生?我等壯志凌云,何苦今生無悔!
大學讀書筆記800字篇五
前不久;我讀了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著的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我被魯濱遜克魯索的孤獨而堅強的冒險者所深深地吸引了,不禁有感而發。
故事主要說了魯濱遜。克魯索舍去了安逸,舒適的家庭,私自出海航行。有一次,漂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但他憑著自己的生存技能和堅強意志度過了荒島28年的孤獨時光。
被困荒島的魯濱遜克魯索在島上做了一個“日歷”并且,每天寫日記,這正是他不屈不撓的意志的表現,他這樣做是想證明他還活著,且活得明白并沒有在時間的長河中消失,沒有因為飄落到荒島上而失去蹤跡,表現了他堅強的意志,也反映出了他是一個不屈不撓,渴望生活,勇于面對現實的人。
在荒島上他用勤勞創造了生活,創就了人生。沒有房子他自己搭建,沒有食物,他嘗試著打獵,種谷子,馴養山羊;還摸索著做桌椅,做陶器,用圍巾篩面做面包。面對人生困境,魯濱遜的所作所為顯示了一個硬漢子的堅毅性格和英雄本色。從中可以看出,他不是一個隨遇而安,消極待命的人,并且務實肯干,勤于創作。正是他的這些精神品他把握住了生存機會,創作了物質條件。
身處困境的魯濱遜用筆記的方式把自己所經歷的一些事情用“借方”和“貸方”的格式把他的幸與不幸仔細地記下了,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魯濱遜在鼓勵自己不氣餒,對于各種消極的事情也能感受到積極的一面。
讀了《魯濱遜漂流記》后,我受到巨大的震撼,得到了極大的啟示;一個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觀失望,而要努力看到積極的因素從而改變自己被動的局面。
大學讀書筆記800字篇六
韓愈的《師說》提出的從師的必要以及擇師的標準。常為后人作為從師的箴規。其中“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一言,就極為珍貴。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意思是,誰懂得道理,誰就是老師,也就是要以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到許多人,而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他們的長處就值得我們學習。不論他們是幾歲的小朋友,還是目不識丁的老婆婆,只要他們知道的是我們所不知道的,是我們所需要的,應該不恥下問,虛心請教。
要真的能夠如此,首先得放下架子,虛下心來,真心實意地向別人請教。不能因為別人比你強,而忌妒他,不愿向他請教;更不能因為別人不如自己,而輕視他。
古今中外,有很多文人志士都是虛心從師,才取得顯著的成就的。我國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每每寫好了詩都要拿到鄰居老婆婆那里念給她聽,問她哪些地方聽不懂,需要修改。鞏固生物家達爾文乘“貝格爾”號去各地考察,每一處都把當地的農民請來,詳細詢問那里的地形和生物的特點。
想想,如果白居易不愿意向老婆婆請教,那能寫出那么多膾炙人口,深受人民喜愛的詩篇?如果達爾文不愿向農民請教,又怎能完成《物種起源》,提出生物進化的理論呢?
能虛心從師固然重要,但是向別人學習的同時,也需要認識到別人的缺點,學習他好的方面,而以他不好的方面為戒。正如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中所說,我們要放出眼光運用腦髓,自己拿來,吸收其精華,剔除糟粕。
朋友,讓我們拜能者為師吧,讓我們繼續發揚學人之長,補己之短的中國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