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我這一輩子讀后感50字篇一
《這一輩子》全書共六個部分54篇散文,是季羨林老先生在自己生命的不同時期感物、感人、感事的文字。通過這些文字我看到了季老一生的悲歡離合和喜怒哀樂,看到了一個完整的具有大愛的大寫的人。正如季老自己所言:“在這一條漫長的道路上,我走過陽關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
出身貧苦不學日文
季老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窮和餓是季老童年生活的寫照。”眼前沒有紅,沒有綠,是一片灰黃。“這是季老對童年的回憶。6歲投奔濟南的叔父,在濟南讀完小學、中學、高中。學生時代的季老開始感覺到有”濃綠的世界“。但小時候的季老并不愛學習,喜歡打架;愛看”閑書“。日寇的入侵打亂了濟南的平靜,季老參加學生組織反抗日寇,17歲時險些死在日寇的刺刀底下。這段歷史對季老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眾所周知,季老會十幾種外語,但他唯獨不會日語。
因老師的影響而改變
1930年,季羨林同時考取了北大和清華。不愛讀書的季羨林能有如此大的轉變,與他的老師密切相關。
15歲時,季羨林考入山東大學附屬高中。在這所高中的老師們,古文水平很高,教國文的王老師對季羨林影響極大。他布置的一篇作文《讀書后》,季羨林寫得下力,他給的批語是”全校之冠“。從此,季羨林的所謂的”虛榮心“一下子被提了起來,再也不愿意有不好的成績。于是,他一改過去貪玩不用功的習性,努力讀書。18歲,季羨林轉入省立濟南高中,遇到的國文老師就是翻譯家董秋芳。季老說”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全出于董老師之賜“。
作為教師的我,讀到這段也深深的感觸:教師對學生的影響非常的大,教師可能會影響學生的一生。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信心,它猶如混凝土建筑中的鋼筋,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力量和源泉,是學生自身行事的脊梁,是他們取得最終勝利的保證。居里夫人有句名言:”我們應該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自信心是學生成才必備的一種表現心理品質。同樣,一個學生要想搞好自己的學習,缺乏自信心是不可能實現的。正如魏書生所說:”培養學生自信心要從揚長開始。“以后的教學中要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體驗到成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讓學生在內心深處感受到”我也行“”我能行“。
我這一輩子讀后感50字篇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或好或壞,或悲或喜。故事的看官,你可曾品味過故事里的人生,或劇情相似,或情緒相同;或,你是否在別人的故事里流著自己的眼淚?感動或悲哀……
昨天突然想起汪峰的《存在》,就抄錄下來了。今天再看老舍的《我這一輩子》這本書,我想我終于找到了我最想用的評述語詞來評述這本書帶給我的各種滋味——
存在
多少人走著卻困在原地
多少人活著卻如同死去
多少人愛著卻好似分離
多少人笑著卻滿含淚滴
誰知道我們該去向何處
誰明白生命已變為何物
是否找個借口繼續茍活
或是展翅高飛保持憤怒
我該如何存在
多少次榮耀卻感覺屈辱
多少次狂喜卻倍受痛楚
多少次幸福卻心如刀絞
多少次燦爛卻失魂落魄
誰知道我們該夢歸何處
誰明白尊嚴已淪為何物
是否找個理由隨波逐流
或是勇敢前行掙脫牢籠
我該如何存在
誰知道我們該去向何處
誰明白生命已變為何物
是否找個借口繼續茍活
或是展翅高飛保持憤怒
誰知道我們該夢歸何處
誰明白尊嚴已淪為何物
是否找個理由隨波逐流
或是勇敢前行掙脫牢籠
我該如何存在
我這一輩子讀后感50字篇三
初以為是老舍的自傳,讀過之后才知道是老舍的“自鳴”。記得兩個月前給孩子們講楊絳的《老王》的時候,最后引用了傅雷和老舍的“文人之死”。確實,我對楊絳佩服,對她“人生曼妙的風景就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癡迷。可我并沒有覺得傅雷和老舍就是懦弱,畢竟不能“站著說話不腰疼”吧。
讀后明白為什么老舍到現在還擁有如此多的擁躉,他刻畫的人物鮮活,舍先生仿佛天生有一雙慧眼,一顆感知萬事萬物的心,他對每個人物的著裝、動作、性格、心理以及身份特色把握地非常準確。巡警,王老太太,妓女,學監,掌柜,馬褲先生……那些人物就像我們身邊的許許多多的普通人,他們平凡地散落在每個角落,他們的喜怒哀樂,依然是最有溫度的煙火。
而且,老舍的諷刺小說讀來有滋有味,像那浸泡冷藏的陳醋雞爪。在第二篇《抱孫》里頭,王老太太的愚昧可恨人人可讀而后知,但我覺得讀我更恨那隱形的丈夫和父親吧。通篇自始至終都沒有出現過兒媳婦的丈夫。兒媳婦卻不停地懷孕、生產……第一胎流了,第二胎夭折,第三胎命都沒了,分娩當天,婆婆、娘家媽、娘家爸都來了,這個丈夫都不曾出現過。難道王少奶奶沒有丈夫?那不可能。還是分娩的時候剛好丈夫不在家?那沒良心。我記得二嫂頭胎生我侄女的時候,二哥服侍在左右,這是愛也是責無旁貸。我覺得老舍是刻意將丈夫一角寫成隱形、透明和不存在。那么,這個男人,要么就是媽寶男,要么就是渣男。老舍必定在諷刺認為“生兒育女是女人的事兒”的思想吧。男人負責賺錢養家,對家庭對孩子不曾多加關心,生怕自己一家之主高高在上的地位瓦解崩塌。那么父親缺失/丈夫缺失的家庭,飯菜可以暖烘烘,香噴噴嗎?
跟醫院打官司!那么沉重的孫子會只活了一天,哪有的事?全是醫院的壞,二毛子們!”王老太太約上親家母,上醫院去鬧。娘家媽也想把女兒趕緊接出來,醫院是靠不住的!
把兒媳婦接出來了;不接出來怎好打官司呢?接出來不久,兒媳婦的肚子裂了縫,貼上“產后回春膏”也沒什么用,她也不言不語地死了。好吧,兩案歸一,王老太太把醫院告了下來。老命不要了,不能不給孫子和媳婦報仇!
大概囿于閱歷,其中幾篇還讀不懂啊。估計以后遇到某個點的時候,思維就會被彈到書里來吧。
我這一輩子讀后感50字篇四
買這本書的時候我還以為是老舍的自傳,后來才發現這本書是老舍的短篇小說集。
開篇月牙兒,講述了一個幼年喪父的女孩被生活所迫走上了母親的老路——當上妓女的悲慘故事。看完一想,老舍筆下的人物怎么老是就被命運按在底下摩擦,朋友提醒我,命運并非一個了不起的人物或者實體。一個人的一生的種種際遇還要歸結到自身上面去。
于是我再好好審視了這篇月牙兒。先說月牙兒的媽媽,丈夫死后,先把家里值錢的東西都拿去當了,沒東西可當后,又找了份洗襪子的工作,硬牛皮似的襪子把媽媽磨得消瘦,媽媽只好再嫁。三四年后,新爸沒說一聲就拋下這母女倆走了。媽媽這才開始了賣自己的生活。這篇里的婦女,必須倚靠男人才能生活。這就是那個時代底層婦女的必經之路嗎?雖然俗話說笑貧不笑娼,但眼睜睜看著小女孩也只得一邊厭惡自己一邊出賣自己,心里真憋屈。難道就沒有其他辦法了嗎?老舍在文中給出了小女孩使的其他辦法:
第一條路,找個正經男人結婚,老舍又是這樣堵上這條路的:所謂文明人,懂得問我在哪兒畢業的,家里做什么事。那個態度使我明白,他若是要你,你得給他相當的好處;你若沒有好處可貢獻,人家只用一角錢的冰淇淋換你一個吻。難道就沒有男子愿意與一個一無所有的女孩結婚了?
第二條路,被包養。女孩兒遇上了一個供她衣食住的已婚男子,跟了他幾個月,人家的妻子卻找上門,女孩終是心善的,放了那個男子。
第三條路,在小飯館當女服務生,這條路聽起來就比較正經兒了。可是呢,她又受其他女招侍的擠壓。在飯館工作,還需要搔首弄姿的功夫,女孩兒干不下去了。最后只得去賣。在老舍預設的場景里,我的確是找不出小女孩的出路了。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之處,就是老舍借小女孩之口,“戲謔”了一番期待愛情的花季少女們:她們似乎都還做夢呢。她們都打扮得很好,像鋪子里的貨物。她們的眼溜著年輕的男人,心里好像作著愛情的詩。男女彼此織成了網,互相捕捉;有錢的,網大一些,捉住幾個,然后從容地選擇一個。當時看到這句話,我不禁在想,一切關系的本質只是交易嗎?是我們把自己的價值放在天平兩端,審慎地拒絕一絲的傾斜嗎?我們按照自己主觀的量尺鍛造自身,唯一寄望遇著另一把多少能衡量出自己的美的尺子,然后幸福地結合,這就是所謂的愛情的詩嗎?這恐怕太切“實際”而不夠浪漫了。
我這一輩子讀后感50字篇五
我想,或許我是不該翻開這本書的,本從書題便能窺見的風格,但偏偏又不死心,以為自己能承受住情緒上的波動,現在想來,大概要從汪老的文章里尋求平和安穩的力量了。
可是倘若錯過老舍這本文集,我又該是多么遺憾啊。只是不知需要多久時日,才能把這本文集斷斷續續地讀完。
微神開篇是一派嫩綠帶黃的早春場景,色彩斑駁,涌動著俏皮、輕靈、溫和的希望,然而當暗藏的灰紫霜降浮現時,文章的基調急轉直下,一個被鴉片腐蝕的土地、一個亂世中慘舊破敗的家庭、一個家道中落的落魄千金,這樣的背景注定了這篇故事的悲涼。
當花好月圓的希望一點點破滅,當春去秋來的色彩一點點黯淡,我多么希望,故事里面書生遠走南洋從未回來,姑娘帶著記憶中的那個少年,像福貴和他的水牛一般,操縱著命運之舟在人海浮沉。就這樣,那故事永遠不會結束,少年一身書氣溫和、姑娘依舊娟秀靦腆,結局永遠停留在17歲的那年——皎皎月光下的月季花前。
可現實是那么的殘酷,你偏偏回來了,而又偏偏回來的那么遲——我只得殺死自己。
我愿在你心中永遠是青春。
我這一輩子讀后感50字篇六
我這一輩子,看題目以為是作者在介紹他的生平,記憶中沒讀過老舍的書,所以想趁著這本書了解下他的經歷。殊不知這是一本以\我\為中心的將那個時期的現狀展現得淋漓盡致地一個個獨立的小故事。每個故事都寫了某個人的一輩子,除了小木人的結局可能是好的以為,其他的都是被現實壓迫得無能為力的心酸經歷。
明明相愛的人為了生活沒能在一起的苦命鴛鴦,因為無知和迷信導致孫兒和媳婦慘死卻把責任推給醫生的王老太太,為了弟弟付出一切的黑李,為了賺錢胡亂一人的大眾醫院的創辦者,柳家大院里所謂的三綱五常所造成的悲劇等。因錯誤的愛國的方式而黑化的小鈴兒,這和后面小木人憑著堅毅的愛國決心跑去參軍最終如愿以償形成鮮明對比。
貌似那個時候只有你想不到的慘,就算努力生活也被現實打擊到絕望,曾經天真地相信與抗爭,最終都放棄掙扎而選擇認命。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字號的衰落了吧!曾經生意興隆卻因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而被淘汰。有時候會想人是否要扔掉好多東西才能一直前行。一直不舍得舍棄一些舊的東西,總活在回憶里,企圖活成好久以前的樣子,不是喜歡一成不變,只是舍不得以前的那種生活,也許那只是習慣!就像在這個科技信息發達的時代,你跟不上變化便會使代溝越來越大,為了能和別人有話題聊,漸漸地你也開始接受那些變化,開始變成所謂的幽默風趣,開始慢慢接受一個又一個流行的梗!
這樣好嗎?我不知道,但有舍必有得,這全在于你是否舍棄了最重要的東西。就像我們族的習俗,慢慢地開始漢化,現在很多年輕人連傳統節日都不清楚它的來源,只知道這是我們的節日。更有甚者連家鄉話都不怎么會講了……是時代在進步的結果嗎?還是自己取舍不當?
還有就是巡警苦逼的一生了!他的一輩子真的把那個時代很多人的生活詮釋出來了!為巡警三十余載到頭來只有被踢走的下場,因為經濟實力不足無法給兒女好的教育最終他們的生活與巡警形影相隨,本以為可以好好養老卻白發人送黑發人,再次擔起樣孫子的責任,到底有多絕望才會羨慕死去的人?
這本書里的\我\大多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反應,沒有相同的經歷無法感同身受,我看著云淡風輕,別人卻刻苦銘心,只能粗略談談自己看后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