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與國學經典的故事我與國學篇一
執政者〕發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輔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聲譽,不能夠聳動群眾的聽聞;〔如果他們〕接近賢明之士,親近和自己疏遠的人,可以聳動群眾的聽聞,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風俗,就一定要重視設學施教啊!玉石不經雕琢,就不能變成好的器物;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統治人民,首先要設學施教。《尚書·兌命》篇中說:“始終要以設學施教為主”,就是談的這個道理啊!
盡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會知道它的美味的;盡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學習也不會了解它的好處。所以,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過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學業的不足,才能反過來嚴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鉆研。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兌命》篇說:“〔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啊!
學生在學習上有四種過失,是施教的人必須要了解的:人們學習失敗的原因,或者是因為貪多,或者是知識面偏窄,或者是態度輕率,或者是畏難中止。這四點,是由于學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所引起的。教師懂得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點,才能幫助學生克服缺點。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發揮其優點并克服其缺點。
會唱歌的人,不僅聲音悅耳,動人心弦,還要使人情不自禁地跟著唱。會教人的人,不僅給人以知識,還要誘導學生自覺地跟著他學。教師講課,要簡單明確,精練而完善,舉例不多,但能說明問題。這樣,才可以達到使學生自覺地跟著他學的目的。
君子要根據學生學習時感到難易不同,從而看出學生的資才的好壞,然后能做到分別情況,對學生多方面的啟發誘導。能夠多方面啟發誘導,才能當好教師。能當好教師才能做官長,能做官長才能當人君。所以說,當教師的,就是教統治權術的人。因為這個緣故,所以選擇教師不可不慎重。古書上說:”古代君王以選擇教師為首要任務"。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啊!在教育工作中,尊敬教師是難能可貴的。尊敬教師才能重視他傳授的道。在上的君王能尊師重道,百姓才能專心求學。所以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兩種人:一是正在代表死者受祭祀的人,不以臣子相待;二是教師,不以臣子相待。根據禮制,〔這二種人〕雖被天子召見,可以免去朝見君王的禮節,這就是為了表示尊師重道的緣故。
會學習的人,能使教師費力不大而效果好,并能感激教師;不會學習的人,即使老師很勤苦而自己收效甚少,還要埋怨教師。會提問的人,象木工砍木頭,先從容易的地方著手,再砍堅硬的節疤一樣,〔先問容易的問題,再問難題〕,這樣,問題就會容易解決;不會提問題的人卻與此相反。會對待提問的人,要回答得有針對性,象撞鐘一樣,用力小,鐘聲則小,用力大,鐘聲則大,從容地響,讓別人把問題說完再慢慢回答;不會回答問題的恰巧與此相反。以上這些,講的是有關進行教學的方法。
生的提問并給以圓滿的回答才行。如果學生提不出問題,然后告訴他〔從某些方面鉆研〕是可以的;告訴了他以后,仍不能理解,就不要再講下去了。
〔若要學到父親高超的手藝〕,高明的冶金匠的兒子,一定要先去學縫皮襖;高明的弓匠的兒子,一定要先去學編撮箕,用來學拉車的小馬,要放在車后跟著走。君子懂得了這三例〔是通過先易后難、由淺入深、反復練習、循序漸進〕使事業成功的道理,就可以搞好教學工作了。
古代求學的人,能夠對同類事物進行比較,舉一反三。鼓不等同于五聲,而五聲中沒有鼓音,就不和諧;水不等同于五色,但五色沒有水調和,就不能鮮明悅目;學習不等同于五官,但五官不經過學習訓練就不會發生好的功能;師不等同于五服之親,但沒有教師的教導,人們不可能懂得五服的親密關系。
君子說,德行很高的人,不限于只擔任某種官職;普遍的規律,不僅僅適用于那一件事物;有大信實的人,用不著他發誓后才信任他;天有四季變化,無須劃一,也會守時。懂得這四點,〔就可以領會到做事求學〕,也要抓住根本的道理了。古代的三王祭祀江河的時候,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這是因為河是水的本源,而海是水的歸宿。這才叫抓住了根本!
詩經——生民
初生周人的祖先,就叫做姜嫄。怎樣出生這個人,先行祭祀注重禮儀,以求消除不育之災。踐踏天帝足跡身心有感,獨自居處注意休息。妊娠之后嚴肅又恭敬,又生兒子又養育,這個嬰兒叫后稷。
懷孕足月時間夠,頭胎生下很順當。產門衣胞均不裂,無災無害人平安,真是上天大顯靈異。天帝很安寧,安享祭祀,安然生下兒子。
將他丟在小巷里,牛羊庇乳他不死。將他丟在樹木間,巧遇伐木又過關。將他丟在寒冰里,鳥翼覆蓋溫暖他。木鳥飛開時,后稷哇哇哭。哭聲又長且又大,聲音充滿道路上。
后稷剛剛會爬行,就能有識又知意,已能自己找食物。他種植的大豆,長勢茂盛質量好。禾穗飽滿又美好,麻麥茂密長得高,木瓜小瓜碩果累累。
后稷他來種莊稼,方法確實有獨創。拔除雜草一把把,種下一片好莊稼。禾苗出芽已含苞,禾苗由短又長高。禾莖挺拔穗又多,籽粒飽滿沉甸甸,禾穗眾多產量好。來到有邰把屋造。
上天降下嘉谷種,有的是秬,有的是秠,有的是穈,有的是芑。滿地都是秬和秠,收割完畢畝產高,遍地都是穈和芑,又挑又背真是忙,歸來祭祀表謝意。
我們如何來祭祀?有的舂米有的舀糧,有的搓米有的揚糠。淘米嗖嗖響,蒸飯熱氣揚。出主意、細思量,燒艾取脂把神祭。取來公羊剝去皮,又是燒又是烤,祈求來年豐收好上好。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從前,鄭武公在申國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莊公和共叔段。莊公出生時腳先出來,武姜受到驚嚇,因此給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厭惡他。武姜偏愛共叔段,想立共叔段為世子,多次向武公請求,武公都不答應。
到莊公即位的時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請求分封到制邑去。莊公說:“制邑是個險要的地方,從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給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辦。”武姜便請求封給太叔京邑,莊公答應了,讓他住在那里,稱他為京城太叔。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準備好兵馬戰車,將要偷襲鄭國。武姜打算開城門作內應。莊公打聽到公叔段偷襲的時候,說:“可以出擊了!”命令子封率領車二百乘,去討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莊公又追到鄢城討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國。
論語
學而
為政
靠什么行走呢?”
里仁
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雍也
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子罕
顏淵
子路
衛靈公
季氏
莊子——逍遙游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的體積,真不知道大到幾千里;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就叫鵬。鵬的脊背,真不知道長到幾千里;當它奮起而飛的時候,那展開的雙翅就像天邊的云。這只鵬鳥呀,隨著海上洶涌的波濤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個天然的大池。《齊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事情的書,這本書上記載說:“鵬鳥遷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擊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海面上急驟的狂風盤旋而上直沖九萬里高空,離開北方的大海用了六個月的時間方才停歇下來”。春日林澤原野上蒸騰浮動猶如奔馬的霧氣,低空里沸沸揚揚的塵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種生物的氣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藍湛藍的,難道這就是它真正的顏色嗎?抑或是高曠遼遠沒法看到它的盡頭呢?鵬鳥在高空往下看,不過也就像這個樣子罷了。
海。斥鴳譏笑它說:?它打算飛到哪兒去?我奮力跳起來往上飛,不過幾丈高就落了下來,盤旋于蓬蒿叢中,這也是我飛翔的極限了。而它打算飛到什么地方去呢??”這就是小與大的不同了。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勝任一個官職,品行合乎一鄉人心愿,道德能使國君感到滿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國之人的人,他們看待自己也像是這樣哩。而宋榮子卻譏笑他們。世上的人們都贊譽他,他不會因此越發努力,世上的人們都非難他,他也不會因此而更加沮喪。他清楚地劃定自身與物外的區別,辯別榮譽與恥辱的界限,不過如此而已呀!宋榮子他對于整個社會,從來不急急忙忙地去追求什么。雖然如此,他還是未能達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駕風行走,那樣子實在輕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列子對于尋求幸福,從來沒有急急忙忙的樣子。他這樣做雖然免除了行走的勞苦,可還是有所依憑呀。至于遵循宇宙萬物的規律,把握“六氣”的變化,遨游于無窮無盡的境域,他還仰賴什么呢!因此說,道德修養高尚的“至人”能夠達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脫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沒有功名和事業,思想修養臻于完美的“圣人”從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
北方的宋國有人販賣帽子到南方的越國,越國人不蓄頭發滿身刺著花紋,沒什么地方用得著帽子。堯治理好天下的百姓,安定了海內的政局,到姑射山上、汾水北面,去拜見四位得道的高士,不禁悵然若失,忘記了自己居于治理天下的地位。
我與國學經典的故事我與國學篇二
人累了,喜歡獨坐一室,讓疲憊之身得以安寧;心累了,喜歡捧起一書,讓浮躁之心得以慰藉。
回首讀書的日子,我仍忍不住怦然心動,一路走來,山高水遠,我對書始終保持著一種綿綿不盡的情感,夜闌人靜,一書在手思緒萬千。拜讀古今中外燦爛的文學長卷,卷卷都綴滿一個深深的情字,翻閱人世千般氣象,萬種風情的紙頁,觸摸書中所訴故事的經脈,展讀書中人物的笑顏,捧書中文章的內涵,那行云如水的語句,花雨繽紛的意境,真摯動人的情感,傾刻間喚醒了我沉睡的心靈像花瓣綻放在春陽中一般,有書的日子,充實,快樂,振奮,青春的本色在書香的溫潤中閃光,炫彩,歌唱。
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面對的不是鋼筋水泥,建造的不是高樓大廈,而是鮮活的生命,嬌嫩的心靈,祖國的未來。所以,作為教師必須錘煉自己的語言技巧,提高語言的感召力、說服力、鼓動力,拓寬自己的語言內涵,增強語言的親和力、凝聚力、向師力,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再現語言趣味性、靈活性、厚重性。當我們擁有了精妙的語言技巧,高超的駕馭能力、靈活的應變能力,實際上就是擁有了一筆取之不盡的財富,那時候,我們的每一句話都會真正起到“不是蜜,但可以粘住一切”的作用。而這些能力的獲得,只能信賴于書,只有讀書,我們才能擁有源頭活水,滋潤學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讀書,我們才能引領學生讀書;只有讀書,教起書來才會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妙趣橫生,事倍功半。
讓研讀教育名著成為我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吧,讓我們的生活再添幾縷書香吧!讓教育先賢的智慧,把我們課改實踐的前行之路照亮吧!讓我們在打造綠色課堂,全面實現新課程育人目標的實踐中實現我們的專業成長吧!
漫游在教育書籍中,我的心潮此起彼伏,《愛心與教育》讓我知道了為人師者要有愛心、耐心和信心;《民主與教育》使我明白了學生也的有說“不”的權力,《我的教育理想》讓我懂得了一名優秀的教師要有理想、有文化、有愛心。所以,教師讀書既要有栽花,也要用心插柳。
與書為友吧!因為讀一本好書就象嚴冬里遇到了炭火,它會以無私的自信給你燃起澎湃與激情。
與書為友吧!因為讀一本好書就像酷熱的夏天遇到了濃陽,在你孤芳自賞時,給你浮躁的心靈泛起輕爽的涼風。
與書為友吧!因為讀一本好書,就像迷途的航船遇到了航標燈,高揚理想的風帆,駛向人生的旅程。“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讀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暴十寒”。
我與國學經典的故事我與國學篇三
高段:
1、克勤于邦,克儉于家。
——《尚書·大禹謨》
2、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左傳·莊公二十四年》
3、儉節則昌,淫佚則亡。
——《墨子·辭過》
4、審度量,節衣服,儉財用,禁侈泰,為國之急也。
——《管子·八觀》
5、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6、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論語·述而》
7、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余。節用以禮,裕民以政。
——《荀子·富國》
8、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富民之要,在于節儉。
——漢·司馬遷《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9、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李紳《憫農二首》(其二)
10、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清·朱用純《朱子家訓》
11、君子進不敗其志,內究其情,雖雜庸民,終無怨心,彼有自信者也。
——《墨子·親士》
12、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孟子·公孫丑下》
13、恃人不如自恃也。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14、自信者,不可以誹譽遷也;知足者,不可以勢利誘也。
——漢·劉安《淮南子·詮言訓》
15、天生我材必有用。
——唐·李白《將進酒》
1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論語·衛靈公》
17、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漢·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18、努力圖樹立,庶幾終有成!
——宋·歐陽修《勉劉申》
19、天地人之才等耳,人豈可輕?人字又豈可輕?
——《陸九淵集·象山語錄下》
2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道德經》三十三章
21、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論語·堯曰》
22、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
——《荀子·修身》
23、所謂大丈夫者,謂其智之大也。
——《韓非子·解老》
24、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則無惡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無事,則智亦大矣。
——《孟子·離婁下》
25、乘眾人之智者,即無不任也。
——《文子·自然》
26、何謂之知?先言而后當。凡人欲舍行為,皆以其知先規而后為之。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必仁且智》
27、人,物也,萬物之中有知慧者也。
——漢·王充《論衡·辨崇》
28、明者見于無形,智者慮于未萌。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馮衍傳》
中 段:
1、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道德經》六十三章
2、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
——《禮記·儒行》
3、言無常信,行無常貞,唯利所在,無所不傾,若是,則可謂小人矣。
——《荀子·不茍》
4、信近于義,言可復也。
——《論語·學而》
5、口惠而實不至,怨菑及其身。
——《禮記·表記》
6、踐行其言而人不信者有矣,未有不踐言而人信之者。
——《二程集·河南程氏粹言·論學篇》
7、君子之言,信而有征。
——《左傳·昭公八年》
8、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
——漢·司馬遷《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9、四海之廣,不患無賢,而患在信用之不至爾。
——宋·包拯《請錄用楊紘等》
10、居鄉以齒,而老窮不遺,強不犯弱,眾不暴寡。
——《禮記·祭義》
11、孔子于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論語·鄉黨》
12、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
——《論語·雍也》
13、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
——《禮記·樂記》
14、貰酒鄰里睦,曝衣場圃喧。
——唐·盧綸《送夏侯校書歸華陰別墅》
15、射鄉之禮,所以仁鄉黨也。
——《禮記·仲尼燕居》
16、鄰有喪,舂不相;里有殯,不巷歌。
——《禮記·曲禮上》
17、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晉·陶淵明《移居二首》
18、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
——《周易·系辭下》
19、達自然之至,暢萬物之情。
——三國·王弼《老子道德經注》
20、萬物之生意最可觀。
——《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明道先生語一》
21、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
——《莊子·知北游》
22、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晉·陶淵明《歸園田居五首》
23、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
——宋·郭熙《山水畫論》(引自《宣和畫譜·山水二》)
24、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莊子·知北游》
——《論語·先進》
27、五谷不時,果實未孰,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獸魚鱉不中殺,不粥于市。
——《禮記·王制》
28、鄉黨之間,觀其信誠。——《逸周書·官人解》
低 段:
1、禮之用,和為貴。
——《論語·學而》
2、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禮記!曲禮上》
3、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論語·子罕》
4、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論語·顏淵》
5、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
——《禮記·曲禮 上》
6、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禮記·表記》
7、禮以行義,信以守禮,刑以正邪。
——《正傳·僖公二十八年》
8、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禮記·曲禮 上》
9、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e乎。
——《論語·學而》
10、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
——《禮記·儒行》
1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學記》
12、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禮記·中庸》
13、夫 道成于學而藏于書,學進于振而廢于窮。
——漢·王符《潛夫論·贊學》
14、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漢·劉向《說苑·建本》
1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16、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
——三國·諸葛亮《誡子書》
17、未知未能而求知求能,之謂學;已知已能而行之不已,之謂習。
——宋·朱熹《朱子語類·學而篇上》
18、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左傳·宣公十二年》
19、厥父母勤勞稼穡,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乃逸乃諺。
——《尚書·無逸》
20、士無事而食,不可也。
——《孟子·滕文公下》
21、不能耕而欲黍粱,不能織而喜采裳。無事而求其功,難矣。
——漢·劉安《淮南子·說林訓》
——唐·羅隱《蜂》
23、非德,莫如勤,非勤,何以求人?
——《左傳·宣公十一年》
24、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
——《國學·魯語下》
25、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漢·張衡《應閑》
26、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
——清·朱用純《朱子家訓》
我與國學經典的故事我與國學篇四
《孟子》是四書五經之一,是記錄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經典著作。
孟子是路過貴族孟孫氏之后,但其出生時家道已經中落。其父在孟子幼年時就已過世,孟子由其母親撫養成人。孟母對孟子的教育非常嚴格,歷史上流傳的“孟母三遷”、“孟母斷機杼”的故事,足見其用心良苦。
長大成人后,孟子師從子思,奠定了孟子傳承和發展儒家學說的基礎。孟子和孔子一樣,也曾經帶領弟子周游列國,還擔任過齊國的客卿,但未被重用,不久便辭職回鄉講學。孟子在儒家學派中的重要地位,僅次于孔子,所以被后人尊稱為“亞圣”。
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感悟:如果人生不得志,人微言輕,那就先管好自己,不要多管閑事。如果人生得意,事業興旺發達,有一些能力,那就多做一些對社會、對大眾有益的事情,幫助別人也過上好的日子。
二、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則天下歸之。——《孟子.離婁上》
感悟:人生遇到挫折、失敗的時候,應該好好反省自己,改正自己,而不是怨天尤人,只要自己身心端正了,自然就會得到天下人的尊敬和認可。
三、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孟子.盡心上》
感悟:人窮不能志短,即使生活窮困潦倒,也要堅守做人底線,不做違背道義的事情。如果生活富裕,富貴顯達,也不要得意忘形,做一些違背道德人倫的事情。
四、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下》
感悟:作用力是平等的、相互的。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你對別人付出了愛心,別人也會用愛心來回報你。
五、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孟子.離婁下》
感悟:凡事都要分個輕重緩急,知道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哪些比較重要,哪些比較不重要,才能有所作為。如果連這個都分不清楚,那忙活半天,也會一事無成。
六、順天者存,逆天者亡。——《孟子.離婁上》
感悟:為人處世,順應自然規律,才能得以生存;如果違背自然規律,那就是自取滅亡。比如,晚上是休息的時間,白天才是工作和學習的時間,如果你偏偏違背這個自然規律,白天休息,晚上熬夜,那身體遲早都會熬垮的。
七、人之忌,在好為人師。——《孟子.離婁上》
感悟:世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自以為是,總喜歡給別人當老師,教訓別人。
八、其進銳者,其退速。——《孟子.盡心上》
感悟:凡事都是有利有弊,有好處就有壞處,有優點就有缺點。一個人如果進步很快,那么退步起來,也會是很快的。
九、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
感悟:孔子登上泰山后,天下便一覽無余。俗話說“站得高,看得遠”,人的學問高了,境界高了,他的心胸和眼界也就寬廣了,相對來說,所遇到的事情,也就變小了。
十、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孟子.告子下》
感悟: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往往能夠激發人的潛力和斗志,使人快速地成長和進步。而在優越舒適的環境中,因為缺乏動力,l往往會使人變得好逸惡勞,醉生夢死。所以說無論什么事情,有好的一面,就會有壞的一面,只有守好中庸之道,才是最具智慧的人生態度。
我與國學經典的故事我與國學篇五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篇》
仁之勝不仁也,猶水之勝火---《孟子.告子上》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論語.里仁篇》
君子學道則愛人。----《論語.陽貨篇》
仁則榮,不仁則恥。---《孟子。公孫丑上》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劉備
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禮記。儒行》
于朋友交,只取其長,不計其短。-------清。李惺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
人非堯舜,誰能盡善----唐。李白
慈母愛子,非為報也。----漢。劉安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對聯》
人而不愛則不能仁。---漢。劉向《說苑。說叢》
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
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韓非子》
仁者愛人----《孟子.離婁上》
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周易。益》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
君子抱仁義,不懼天地傾---唐。王建
我,出入腹我。----《詩經小雅。蓼峩》
求仁而得仁,有何怨?---《論語。述而篇》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覺寒。----《勸孝歌》
茍志于仁矣,無惡也。----《論語。里仁》
為學莫重于尊師。---譚嗣同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增廣賢文》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篇》
義
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臨難毋茍免----《禮記。曲禮上》
見利思義。----《論語。憲問》
見危致命,見得思義。----《論語。李氏》
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荀子。榮辱》
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茍利社稷死生以之。---《左傳。昭公四年》
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不義而高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
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烈士之愛國也如家。--葛洪《抱樸子。外篇。廣譬》
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