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能夠幫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握時間,使教學更加有序。借助以下中班教案的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和靈感。
中班科學魚教案(實用14篇)篇一
1、觀察蟲子的外型特征,發揮想像力,為蟲子起一個險當的名字。
2、初步學會調查,并能講述調查結果。
3、激發對蟲子的興趣。
1、活動過程:
(1)觀察蟲子,起名字。
(2)學名、俗名的調查活動。
(3)關于蟲子名字的口頭報告。
2、活動實錄:
(1)教師適時提供放大鏡,引導孩子觀察、講述。孩子們把蟲子放在手里,拿著放大鏡觀察、引逗。激烈地爭論其名字:
“一動,就變成小球,像個地球,叫它地球蟲吧”;
“不對,像個皮球,叫皮球蟲”;
“身上有7條花紋,叫七紋蟲”;
“有十四條腿,應該叫多腿蟲”;
“特像個小西瓜,叫它西瓜蟲吧”……
孩子們經過商討,達成統一意見,暫且稱為“西瓜蟲”。
(2)教師引導孩子調查“西瓜蟲”的學名、俗名。入園、離園時,孩子們紛紛將家長請進幼兒園,一同觀察西瓜蟲,并向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請教西瓜蟲的學名和俗名。
星期天,讓家長陪同去新華書店、圖書館、上網查詢有關西瓜蟲的資料。
(3)教師鼓勵孩子積極地口頭表述調查情況。
苑金浩說:“奶奶不叫它西瓜蟲,而叫它‘衣毛蟲,,因為它生長在爛草里、長毛毛的地方。”老家是東北的劉威全說:“它叫‘潮蟲’,我媽媽叫它‘潮濕蟲’。”
關于西瓜蟲的學名查了許多資料未查著。
3、延伸內容:
(1)查閱西瓜蟲為什么會變成西瓜,讓孩子們討論西瓜蟲的特征——假死性。
(2)采訪西瓜蟲為什叫潮濕蟲,讓幼兒探討西瓜蟲的生活習性——生存環境。
在為西瓜蟲起名字這一活動中,教師要給予幼兒充分觀察、表達的機會。幼兒對西瓜蟲的外型已經有了初步認識,同時產生了新的疑問——西瓜蟲為什么會變成西瓜、為什么又叫潮濕蟲。教師應及時將問題列出,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將活動豐富多樣化。
小知識
為什么西瓜蟲變成西瓜
如果發現了西瓜蟲,只要稍稍動它一霞,它就會把身字蜷縮滾成一團,非常有趣。這種現象稱為昆蟲的假死。
假死是昆蟲躲避敵害的一種方法,這是西瓜蟲自我保護呢!——查閱《十萬個為什么》
中班科學魚教案(實用14篇)篇二
1.了解水具有溶解的作用。
2.體驗與同伴分享的樂趣。
3.喜歡參加與制作飲料。
準備開水、果汁沖劑、砂糖、鹽、杯子、水果粒、冰塊等。
1.教師提出口很渴,想喝點飲料,以此引入課題,引發幼兒活動興趣。
2.教師與幼兒共同制作飲料。
(1)引發幼兒與同伴說一說自己喜歡喝什么味道的飲料。
(2)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先取喜歡的味道,把沖劑放進杯子里,再加入開水,用勺子攪一攪,它又變成了什么樣。
(3)請幼兒加入冰塊,做成美味的冰鎮飲料,引導幼兒觀察冰成在水中的狀況。
3.教師與幼兒共同品嘗飲料。
(1)啟發幼兒向同伴介紹自己制作的飲料。
(2)請幼兒與同伴一起分享品嘗自制的飲料。
1.在科學區提供鹽、糖、沙、杯、水等材料,讓幼兒進行“能在水里溶解的東西”的科學小實驗。
2.引導幼兒用各種辦法溶解肥皂,帶領幼兒用肥皂水到戶外玩吹泡泡的游戲。
中班科學魚教案(實用14篇)篇三
制作傘的材料:小棒、吸水海綿、布、牙簽、橡皮泥、火柴棒等,實物傘若干,多媒體ppt課件(小雞淋雨的情景),各種各樣的傘,《傘舞》音樂磁帶。
通過兩次做傘,探究傘的結構,知道傘有傘面、傘柄、傘骨。
能積極主動探究、動手動腦,在發現問題的過程中解決問題。
增強關愛小動物的社會性情感。
重點:了解傘的構造;難點:嘗試自制小傘。
1.師:小朋友請仔細聽一聽,你昕到了什么?打雷了,下雨了。快看,一群小雞在干什么?(欣賞多媒體畫面:小雞淋雨并尖叫著四處逃竄。)
2.師:天很冷,淋雨的小雞會怎樣呢?我們趕快想個好辦法來幫助它們吧!
小結:小朋友真聰明,想出許多幫助小雞的辦法,許多小朋友想做把小傘送給小雞,這個辦法真不錯!
1.出示做傘的材料,有小棒、吸水海綿、布、牙簽、橡皮泥、火柴棒等。逐一向孩子介紹。
師:桌上有許多材料,想一想,你可以用什么材料做傘?
師:現在我們就來動手為小雞做小傘吧。
2.展示幼兒第一次嘗試的作品。(將做好的小傘插在吸水海綿上的小雞旁)
師:請你將傘送給小雞,并對小雞說句有禮貌的話。
3.幼兒交流,了解傘的結構。
(1)引導幼兒認識傘面、傘柄。
師:你用什么材料做傘?
幼:我把布和小棒固定住。
幼:我是用布和牙簽,先找塊圓形的布,然后用牙簽撐在下面。
(2)每人一把實物小傘與自制傘比較,認識傘骨。
師:剛才大家自己做的傘與手里的傘有什么不一樣?哪里不一樣?
幼:我做的小傘撐不開。
小結:傘都有傘骨,傘骨就像人的骨架,沒有傘骨,傘面就撐不開。
1.幼兒嘗試用多種材料制作傘骨。
師:剛才我們做的傘因為沒有傘骨,所以還不能幫小雞擋雨,怎么辦?拿什么材料做傘骨呢?(鼓勵幼兒用不同的材料做傘骨)
師:第二把傘做好后趕快送給小雞,仍然要對小雞說句好聽的話。
2.交流制作小傘的方法。
師:用哪些材料做傘骨能撐開傘面?
幼:用牙簽、火柴棒都可以做傘骨。
師:這次小朋友做的傘都有傘骨,小雞能撐開小傘遮雨了,小雞真開心。
小結:今天,我們做了能撐開的傘,并知道傘不僅有傘面、傘柄,還要有傘骨。
1.師:你們平時用過或看到過什么樣的傘?
2.播放ppt,欣賞多種有趣的傘。
小結:傘不僅能擋雨、遮陽,還能裝飾和表演,傘,的用處很多。
3.幼兒與老師一起跳《傘舞》結束活動。
中班科學魚教案(實用14篇)篇四
1、知道路由不同的材料構成,具有不同的功能。
2、在搭路中感知、發現鵝卵石大小多少的秘密。
3、樂意積極表達自己的發現,并嘗試總結發現的秘密。
ppt、大小的鵝卵石、搭路操作板。
一、各種各樣的路。
1、你知道的路。
提問:孩子們你們都知道哪些路?在哪里看過這樣的路?這些路都是什么樣的?
根據幼兒回答回應:有不同名稱的路,有不同的材料構成的路、還有不同形狀的路、不同交通工具通行的路。
2、看看這些路(觀看路的ppt)。
提問:這些路你們認識嗎?他們是用來干什么的?
小結:我們的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路,這些路的種類很多,功能也各不相同。農村里有泥濘的泥路,城市里有高高的公路,有專門讓高鐵行駛的軌道路,也有專業的賽車道,還有可以讓我們騎自行車和跑步的自行車道和跑道。構成路的材料各有不同公園里有石頭路,高速公路上有柏油路。路的作用很大,有了這些路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方便、快捷。
二、我搭建的路。
1、情景導入。
師:路有這么多的用途,如果我們的生活中沒有路會怎么樣呢?展板上的這兩個地方你們認識嗎?你愿意搭一條從幼兒園到體育場的路嗎?我們一起試試看吧。
2、幼兒隨意用鵝卵石搭路體育館和幼兒園之間的路。
3、幼兒介紹自己的搭建的路。
小結:孩子們搭建了各種各樣的路,有的路寬窄不同,有的造型不一樣,有的是彎彎扭扭和有的是直直。
三、路里面的秘密。
1、彎彎的路和直直的路的秘密。
觀看幼兒搭建的圖片提問:這些路都一樣嗎?為什么長短不一樣?
小結:原來彎彎扭扭的路會比較長,直直的路會比較短。
2、最短的路的秘密。
師:你們會搭最短的路嗎?數一數一用了幾顆小石頭?為什么數量會不一樣?
小結:路的寬窄和石頭的大小都會影響數量。寬的路會用到更多的石頭,石頭越小數量所需要的數量也會越多。
四、拓展。
小小的石頭也有很多的用途,除了可以搭路還可以干嘛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中班科學魚教案(實用14篇)篇五
一、活動目標:
1、 了解、感知會轉動的物體,感受科技發展給我們帶來的好處。
2、 在做做玩玩中體驗操作的樂趣,培養動手動腦能力。
二、活動準備:
三、活動指導;
1. 以漂亮風車引入,引起幼兒興趣。
“我們那班來了個風車小客人,它很高興,要和小朋友交朋友,她說她想跳個舞,可是她要怎樣才能跳舞呢,清小朋友幫忙想想辦法。”
2. 讓幼兒探索尋找活動室內教師預先放置的能轉動的東西,感知轉動。并和同伴分享自己的發現。
出示圖片,幫助幼兒了解和發現會轉動的物體,如:風力發電機,空調、風扇、摩天輪、時鐘、飛鏢、飛機、水車等等。
4. 教師與幼兒一起動手制作會轉動的東西。
重點指導:
竹蜻蜓兩邊的翅膀要一樣大,否則不能轉動。
5. 延伸:離開活動室,帶幼兒到戶外尋找更多會轉動的物體。
中班科學魚教案(實用14篇)篇六
1.知道冰是涼的、硬的、光滑的,初步了解冰是由水變成的,冰遇熱會化成水。
2.學習制作“冰花”
3.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
4.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能力。
1.讓家長提前在家為幼兒動制一盤冰和一個八寶粥小碗。每組一盆溫水。
2.教師做好的冰花、彩紙、大的果凍盒、水、毛線等物品。
1、幼兒自由玩家長做的冰塊。
教師問孩子這些冰是誰給做的?是怎么做出來的?
2.教師引導孩子感知冰的特點。
(1)師:小朋友仔細看一看冰是什么顏色的?幼兒:沒有顏色、很亮……
(2)師:剛才你們摸冰的時候,有什么感覺?幼兒:涼涼的、很炸手。
(3)孩子們,捏冰的時候怎樣?幼兒:很硬很硬、捏不動…..
(4)老師請小朋友將冰放在手心里,看看冰有哪些變化?手上的水又是怎樣來的。
(5)并在手里會慢慢化成水,說一說還有什么方法化成水?
(6)請幼兒將自己的冰放在溫水盆里,觀察冰慢慢融化的過程。
3.教師演示制作冰花的方法,幼兒學習制作冰花。
(1)小朋友你們看老師做的冰花漂亮嗎?引起幼兒學習興趣。
(2)教師問幼兒現在的冰和剛才你們玩的冰有什么不一樣?請幼兒說說不一樣在哪兒?
(3)小朋友仔細觀察老師的冰花是用什么材料做出來的。你們想想做?
(4)教師和幼兒共同制作冰花。
(5)教師和幼兒把做好的冰花放在室外,(因為幼兒園沒有冰箱)待第二天欣賞冰花。
4、欣賞冰花。
第二天把冰花取出,掛在外面的一根繩子上,共同欣賞誰做的冰花最漂亮。
請家長配合,在家在制作一個冰花。讓幼兒觀察冰花融化的現象;早晨的時候,觀察窗戶上的冰花。
現在正是冬季最寒冷的時候,我利用冬天的特征,讓孩子們通過親身體驗得知水遇冷會上凍結成冰,那冰遇到熱就會化成水這一科學道理。于是我精心設計了這節科學課。
小百科:冰是無色透明的固體,分子之間主要靠氫鍵作用,晶格結構一般為六方體,但因應不同壓力可以有其他晶格結構。密度比水小。
中班科學魚教案(實用14篇)篇七
1、認識數字9,感知數字與數量的關系。
2、復習數字6—8,正確觀察比較數量的差異。
重點、難點:
感知9以內數量,正確觀察比較數量的差異。
幼兒活動材料、鉛筆、橡皮、小積木若干、保鮮袋若干(貼有數字)6—9數字卡片一套; 分別畫有四種不同點心的卡片四張,每張卡片上均有九個點心;點心筐四只。教師作業紙一張。
一、 數點心。
1、逐條出示畫有點心的卡片,請幼兒說出點心名稱并點數。
2、這些點心都是九個,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呢?
3、出示數字9,幼兒認讀。
4、9可以表示9個點心,還可以表示什么?
二、 包裝點心。
1、 點心屋的營業員阿姨請小朋友幫忙把點心裝進袋子里。(要求:袋子上是數字幾,就裝幾個積木)。
2、 幼兒將各種點心分別按袋子上的數字逐一裝進袋里,然后看看裝得是否正確。
3、 老師隨意得抽三包,集體進行檢查。
三、 點心裝筐。
1、點心裝好了,要分開放到籃子里,瞧,這里有四個籃子,每個籃子上面都貼有數字,看一下數字娃娃是幾?你的袋子上是幾就裝到幾的籃子里。
2、請個別幼兒示范,再集體將點心包放在相應的籃子里。
3、老師請四位家長當營業員,每人拿一個籃子,檢查孩子是否放對。
四、 幼兒操作活動。
1、(出示教師作業紙)點心送好了,要請小朋友涂五角星了,我們一起看看吧!
2、教師對操作題進行講解示范,幼兒進行集體操作(幼兒活動材料)。
3、做玩了以后可以請你的爸爸媽媽幫你檢查一下。
中班科學魚教案(實用14篇)篇八
1、透過猜猜、看看,比較黃豆、赤豆、綠豆,并說說其特征及用途。
2、了解、認識各種豆類食品,激發幼兒喜歡吃豆類食品。
1、幼兒人手一個豆罐(黃豆、赤豆或綠豆)。
2、相對應的豆制品及照片。
3、豆寶寶介紹自己的豆制品的錄音。
1、激發興趣。
(1)幼兒搖搖、聽聽、猜猜豆寶寶。
師:“這天,我們那里有很多的豆寶寶,你們愿意和它們一齊玩嗎?”
幼齊:愿意。
師:“那好,我們輕輕把小椅子下面的豆罐罐拿起來,請你輕輕地搖一搖、聽一聽、猜一猜里面藏了哪位豆寶寶?”(幼兒自由交流)
(2)幼兒打開罐子,看看里面到底藏了哪種豆寶寶?
幼a:黃豆。
幼b:紅豆。
幼c:我的是綠豆。
(評析:在這一環節中,孩子們透過搖搖、聽聽、猜猜,一下子激起了他們的興趣,把他們引入了活動中,為下面的活動作了鋪墊。)
2、自由探索。
(1)聽聽、看看、說說三種豆寶寶的不同。
師:“老師這邊也有三個豆罐子,我來搖一搖,你們聽聽會發現什么小秘密?它們發出的聲音一樣嗎?”
幼齊:不一樣。
師:“為什么發出不一樣的聲音呢?”
幼a:因為里面裝得豆豆不一樣。
幼b:有的豆豆小,有的豆豆大。
幼c:因為有的是綠豆,有的是赤豆。
師:“看看你的豆豆是長得怎樣樣的?和你好朋友的有什么不一樣啊?”
幼a:我的豆豆是紅色的。
幼b:我的是綠色的,是綠豆。
幼c:我的是黃豆,比多多的綠豆大。
幼d:我的和米沂的也不一樣的,我的是紅色的,她的是黃色的。
(評析:孩子們在簡單愉快地氛圍中自由探索、自由討論,透過和好朋友的豆豆的比較,發現它們的不同,不是教師一味地灌輸孩子們的知識,是他們自己找到的、自己發現的,因此在此他們也玩得很開心,同時也自己得到了想要的知識。)
(2)送豆寶寶回家。
師:“它們的顏色、大小、形狀不一樣,那把你手里的豆寶寶送到它們的家里去吧!”(幼兒根據豆豆的標記送它們回家。)
(3)幼兒討論:你喜歡哪種豆寶寶?為什么?
幼a:我喜歡黃豆寶寶,它能夠變成豆腐吃的。
幼b:我喜歡綠豆寶寶,我吃過的。
師:“對,豆寶寶的本領可大了,它能做成很多好吃的食品。此刻,我們就去參加一個豆制品展覽會,看看你喜歡的豆寶寶變成了什么?”
3、幼兒交流討論:
(1)你喜歡的豆寶寶變成了什么?
幼a:我的變成了豆腐。
幼b:黃豆寶寶變成了豆漿。
幼c:我的是綠豆湯,是綠豆寶寶變的。
幼d:豆沙是紅豆寶寶變的。
(評析:透過這一環節,發現孩子們的生活經驗還是很豐富的,在家常見的、常吃的一些豆制品還是能夠認出來的。孩子們選取自己喜歡的食品,發揮了他們的自主性,同時激發了他們的興趣。)
(2)把豆制品送到相應的豆寶寶那里。
(3)看照片,請豆寶寶檢查。(聽錄音)
(評析:孩子們自由選取,并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自由送它們回家,再看照片、聽錄音讓孩子們自己檢查、自己發現錯誤,以他們為中心,提高他們的參與性,同時在集中注意力看聽時,對豆制品已經有了必須的認識。)
4、小結:小朋友們真棒,豆寶寶很開心,要謝謝你們。豆寶寶不僅僅能夠做這么多好吃的食品,而且都有豐富的營養價值,所以我們要多吃、常吃豆制品,讓我們身體長得棒棒的!
活動評析:本次活動采用農村特有的資源:黃豆、赤豆、綠豆,這三種豆也是孩子們常見的、比較熟悉的,較為他們理解。在活動中,讓孩子們搖搖豆罐、聽聽聲音、猜猜豆豆,一系列的自由探索,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也激起了他們的興趣。讓孩子們在簡單、愉快地氛圍中,不僅僅掌握了一些豆豆的特征和用途,還明白了它們所做成的相應的豆制品,發揮了他們在活動中的主動性,以孩子為中心,自主性有了必須的提高。
中班科學魚教案(實用14篇)篇九
1、讓幼兒通過實驗操作發現水里加鹽會讓物體浮起來的現象。
2、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杯子若干,鹽、小蘇打、明礬、勺子、土豆片活動過程:
一、問題引入,引起興趣。
2、把土豆片放到水里會怎樣呢?我來試一試。
告訴你們一個秘密,老師在這三個杯子里分別加了一些東西,是什么東西呢?就是桌子上藍、綠、橙三個盆里的東西,那到底是哪個盆里的東西會幫助土豆浮起來呢,下面請小朋友自己動手試一試。
2、操作后談話:你的土豆怎么樣了?浮起來了嗎?你發現了什么?
3、現在請你們再拿兩個不同顏色標簽的杯子,想個辦法讓土豆片浮起來,每個杯子里只能放一樣東西,要不你們就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東西讓土豆片浮起來了.
1、材料的準備可更加科學性與嚴謹性。比如每個杯子里的鹽的量,存在一定的差誤;再是提供給孩子們操作的水杯,可貼上標記,這樣孩子們更加容易發現水的多少與加入鹽的多少的關系。
2、在交流與討論環節可更加深入,以便讓孩子們更加充分的表達自己的發現
中班科學魚教案(實用14篇)篇十
幼兒特別喜歡動物,尤其關注小動物的生長、成長的過程。隨著中班的第一個主題《長大的我》,孩子們了解了自己從小到現在長大的過程,因此設計次教學活動,讓幼兒了解小動物成長的過程,體驗長大的快樂。
1、了解幾種生蛋的動物,知道它們的蛋的形狀、大小、顏色的不同。
2、知道蛋寶寶生長的過程,體驗成長的快樂。
1、幼兒每人準備一只蛋,分組放在在框里
2、老師準備錄象帶、若干動物玩具,幾種特殊的蛋
1、比較不同的蛋
2、知道幾種孵蛋的過程
一、各種各樣的蛋
1、 出示若干動物玩具,找一找哪些動物會生蛋
2、 出示各種各樣的蛋,請幼兒找一找、分一分誰生的蛋?為什么?
3、 比較各種蛋的形狀、顏色、大小
4、 老師小結:各種各樣的蛋
二、孵蛋
1、誰藏在這些蛋里?
2、它們是怎樣長大的呢?(幼兒講述蛋寶寶生長的過程)
3、老師播放錄像,了解動物孵蛋的過程
4、老師小結:幾種動物不同的'孵蛋的方法
三、送蛋寶寶回家
1、請幼兒把桌上框里的蛋寶寶送到它們的媽媽那里,讓它們快快長大。(進一步了解各種各樣的蛋及生蛋的動物)
2、感謝幼兒的幫忙,讓蛋寶寶快快,體驗長大的快樂
四、活動延伸
中班科學魚教案(實用14篇)篇十一
1.知道通過拓印可以復制物體表面的紋理。
2.了解拓印的基本方法,愿意嘗試用多種材料進行拓印。
3.積極探索拓印的奧秘,對拓印活動產生興趣。
4.對科學探索感興趣,體驗積極探索帶來成功的心情。
5.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并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供幼兒探索拓印用的各種樹葉,厚薄不一的圖形片、雪花片、積木貼好在底板上,鉛筆等。
樹葉拓印畫(示范用)。
拓印制作過程圖。
(一)出示樹葉拓印畫,引發幼兒對拓印的興趣。
教師:這里有一幅奇怪的圖畫,從這幅畫里你能看到什么?畫里藏著什么?
(二)引導幼兒觀察拓印畫,討論怎樣制作拓印。
教師:拓印畫里德樹葉是怎么畫進去的呢?(可以先讓幼兒猜一猜,引起他們對拓印的興趣,再讓幼兒看看拓印的制作方法)2.教師根據圖示的拓印方法,和幼兒討論制作方法: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貼在底板上,在上面覆蓋一張薄一點的白紙,并將這張紙夾住固定好,然后用鉛筆在有樹葉或積木的地方畫。(注意點:樹葉老師已經固定好了、底板的夾子怎么夾、鉛筆怎么拿、畫在什么地方等。)
(三)引導幼兒運用身邊的材料嘗試拓印。
1.教師:拓印神奇嗎?你想不想也來試試?你打算拓印什么東西呢?你知道怎么拓印嗎?
2.幼兒按自己的意愿選擇不同的材料進行拓印嘗試和探索。(教師給予及時的提醒和幫助。)
(四)相互交流各自拓印的過程,并討論分析成敗的原因。
1.教師:請幼兒說說剛才拓印的是什么?拓印出了了嗎?為什么?
2.引導幼兒發現:只有表面凹凸不平地東西才能拓印出印跡,其中較薄的東西,如樹葉、薄的雪花片很容易就拓印出來,而過厚的東西也不容易拓印,拓印時還要把紙固定好。
(五)幼兒根據剛才的發現再次嘗試拓印。
教師:請小朋友改進操作方法再操作一次,看看這次的拓印效果是不是比上一次的好,你可以把這張紙拿下來轉個頭夾上去,然后比比兩次的效果。
(六)相互欣賞各自的拓印作品,分享探索畫帶來的樂趣。
教師:你對自己的拓印畫滿意嗎?你覺得下次再玩的時候,可以做哪些改進?
在科學區中我們可以去試試用蠟筆拓印,也可以去拓印其他的東西,個、還可以把幾樣東西拓印在一張紙上,變成一幅漂亮的拓印畫。
孩子們學習積極性高。但在開始作畫時,相當一部分孩子不敢下筆,在老師的鼓勵和引領后才紛紛動筆畫。分析原因,平時鍛煉機會不足,缺乏自信心所致,大家認為,活動時間太長,在這次活動中,教師的活動程序清晰有序,過程生動、有趣,方法得當。富于啟發性、探究性,更重要的是教師的教態、語言、語氣始終充滿感染力,深深吸引著孩子們情緒愉快地積極、主動參與到活動中,因此,整個活動過程氣氛活躍,效果理想。
中班科學魚教案(實用14篇)篇十二
1、幼兒通過活動初步了解青蛙的生長過程。
2、知道青蛙是人類的好朋友,激發幼兒保護青蛙的情感。
教學重點: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
教學難點:小蝌蚪變青蛙的操作步驟
1、小蝌蚪成長過程操作卡(人手一份)
2、多媒體課件
1、導入活動,激發幼兒興趣。
(1)師:你們聽到了什么聲音?
(2)模仿青蛙的叫聲。
(3)師:你們見過青蛙嗎?誰知道青蛙是什么樣子的?
2、出示青蛙和蝌蚪的圖片,教師引導幼兒觀察并說出主要特征。
(1)出示青蛙圖片,教師引導幼兒觀察并說出青蛙的特(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披著綠衣裳,露著白肚皮,四條腿。)
(2)師:你們知道青蛙小時候是什么樣子的嗎?
出示蝌蚪圖片,教師引導幼兒觀察并說出蝌蚪的特征。(黑黑的身體,大大的腦袋,細長的尾巴。)
3、觀看課件《小蝌蚪變青蛙》,教師引導幼兒了解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并分發小蝌蚪變青蛙的步驟卡片進行操作。
(1)引導幼兒討論小蝌蚪是怎樣變青蛙,在了解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后教師把操作卡分發給每位幼兒。
(2)幼兒分步驟操作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教師巡回指導。
(3)展示幼兒作品。
4、與幼兒一起欣賞小蝌蚪變青蛙的視頻,加深幼兒對小蝌蚪變青蛙成長過程的認識。
5、教育幼兒要愛護青蛙。
(1)師:青蛙有什么本領?(青蛙的本領就是捉害蟲。)
(2)師:那你們知道一只青蛙一年可以捉多少害蟲嗎?
(青蛙是捉蟲能手,一只青蛙一年可以消滅一萬只害蟲,保護了莊稼。)
6、師:青蛙的本領這么大,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它呢?
一、成功之處
幼兒的情緒高漲,在老師的引導下能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短短活動運用了一系列活動方式,使得幼兒無暇分神,樂此不疲。通過多媒體教學,不僅讓幼兒對蝌蚪變青蛙的過程有直觀的影響,而且讓幼兒在活動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掌握到教學的重難點,并且進行了反復練習。在活動過程前,我還擔心會出現混亂的現象,但在活動過程中因為是第一次用多媒體教學,并且掌握住了幼兒年齡的特點,在整個活動中幼兒表現的都很積極。
二、不足之處
通過這節活動,我深深的感受到自己的教學實踐能力還需要提高,在活動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幼兒的操作時間較短暫,雖然有動手操作可是操作過程中幼兒的協作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如果讓我在重新上這節課我想在活動中幼兒操作的環節可以讓幼兒一整組進行分步驟的操作,加強幼兒協作能力的培養;在活動完成后可和幼兒進行小青蛙保護莊稼的故事創編,并讓幼兒分角色表演,加深幼兒保護青蛙的意識。
中班科學魚教案(實用14篇)篇十三
1、知道蜜蜂的外形特征,了解蜜蜂的生活習性。
2、知道蜜蜂對人類的貢獻,激發幼兒熱愛自然的情感。
活動準備
1、課件:ppt《蜜蜂》
2、蜂蜜
教師說謎語:一只小小蟲,飛到花叢中,又采花粉又采蜜,人人夸它愛勞動。
誰來告訴大家,這只小小蟲是什么?
1、我們來看看小蜜蜂長的什么樣呀?
幼兒觀察圖片并講述蜜蜂的特征
(1)蜜蜂的身體分為哪幾部分?
(頭、胸、腹)
(2)蜜蜂的頭上有什么?
(眼睛、觸角、口器)
(3)蜜蜂身上有幾對翅膀?(兩對)
(4)蜜蜂的有幾對足?看看三對足長的一樣嗎?
第三對足跟前面兩對有什么不一樣?(三對足,第三對足上有花粉筐和花粉刷)
(5)蜜蜂全身長什么?
小結:蜜蜂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上有一對觸角、一對大眼睛和口器,
胸部上有兩對翅膀、下面有三對足,蜜蜂全身長著細細的毛,可以粘住花粉。
第三對足上有花粉筐和花粉刷。
1、引導幼兒討論:
(1)蜜蜂是怎樣采蜜的?
教師講解:蜜蜂從植物的花中采取含水量約為80%的花蜜或分泌物,
存入自己第二個胃中,在體內轉化酶的作用下經過30分鐘的發酵,
回到蜂巢中吐出,蜂巢內溫度經常保持在35℃左右,經過一段時間,水份蒸發,
成為水分含量少于20%的蜂蜜,存貯到巢洞中,用蜂蠟密封。
(2)蜜蜂把身上的花粉抖在哪里?
(3)蜜蜂的.家族里都有誰?
2、蜜蜂是人類的好朋友?知道它對人類有什么好處嗎?
課件演示:蜂產品
課件演示
1.你們知道蜜蜂的房子是什么樣的嗎?蜜蜂的房子叫什么?
2.蜂窩是什么形狀的?
3.蜂窩是蜜蜂用什么造的?
知識講解:蜜蜂的蜂窩構造非常精巧、適用而且節省材料。
蜂房的房孔都是正六角形,兩個房孔之間只隔著一堵蠟制的墻。
房孔的底既不是平的,也不是圓的,而是尖的。
這個底是由三個完全相同的菱形組成,
兩個鈍角都是109°而兩個銳角都是70°。
中班科學魚教案(實用14篇)篇十四
1、透過動手操作、探索等方式來了解虹吸原理,嘗試利用虹吸原理幫魚缸換水。
2、嘗試根據猜測和實踐填寫記錄表,學習表述自己的實驗結果。
3、樂意參與實驗,對虹吸原理產生興趣。
吸管,酸奶勺子,一次性盒子,金魚缸,針筒一次性杯子,一次性杯子。
一、視頻導入(教師拿好吸管兩頭,放進魚缸里,開始往下流水)
師:小朋友,我們人類生存都離不開呼吸,那小金魚是怎樣在水里是怎樣呼吸的呢?
師:小金魚在水里是靠腮呼吸的。
二、視頻停止(小金魚生活在很臟的水里)
師:看這畫面上的小金魚怎樣了?(水很臟,需要換水)
師:那你有什么辦法幫小金魚換水,能夠讓小金魚不從魚缸里出來?
幼兒講述。
教師小結:小朋友想了很多辦法,那我們來看看視頻里的老師是怎樣幫小金魚換水的?
幼兒觀看視頻,教師捏住吸管兩頭,一頭先放進魚缸里,另一頭再放進一次性的盒子里,水開始流動。
三、探索讓吸管滿水的方法。
師:告訴我,你看到了什么?他是怎樣換水的?
師:誰愿意來試一試?
師:為什么視頻中的老師和你用同樣的材料,她能夠讓魚缸的水流下來,你不能夠呢?
小結:讓我們一齊來看看老師的吸管中有什么秘密。
觀看視頻,教師捏住吸管之后,放開一頭,里面有水流出來。
師:老師的吸管里又什么秘密啊?
小結:原先老師的吸管里有水啊!那有水的吸管就能給魚缸換水嗎?
讓我來試一試。
師:那么問題來了,怎樣讓你的吸管滿水,而且沒有空氣?
師:老師那里有幾種材料,猜猜看,什么材料能夠讓吸管滿水沒有空氣,什么不能夠?猜好之后把你的猜想結果記在記錄表上。
幼兒填寫記錄表。
師:誰來說說你的猜想結果,如果你覺得它能夠,你準備怎樣做?
記錄表放回凳子后面,4個小朋友一組,每種材料都要試一下,盡量不要讓你的水漏在桌子上,因為我們每個小朋友都就應節約用水,試完之后,要回來把你的記錄表填寫完整,你的實驗結果是不是和你猜的一樣,開始行動吧!
四、幼兒操作。
師:誰來說一說,你的實驗結果。
師:結果已經出來了,看來用針筒來給吸管吸滿水是最可行的,那么怎樣正確的讓你的吸管吸滿水,而沒有空氣呢?這個需要兩個小朋友一齊合作完成。那我也要請張老師來幫我一下。
兩位教師示范:首先,一位小朋友,吸管兩頭手中拿,對對齊,另一位小朋友,小針筒,手中拿,吸滿水,慢慢對準吸管口,輕輕按下小針筒,小眼睛,看看好,吸管滿水針筒就停止,兩手捏住吸管頭,留意別讓水流走。然后就是我們剛才看的視頻,一頭放進魚缸里,到了水里之后,手再放開,另一頭再放進一次性的盒子里,手再放開,水開始流動。
師:這個方法學會了嗎?那你們能夠和視頻中的老師一樣合作給小金魚換水嗎?
幼兒給金魚缸換水,教師巡回指導。
五、教師總結,講述虹吸原理
師:小金魚說,謝謝你們幫它們換水,剛才我們做的這個換水實驗運用了一種科學原理,叫“虹吸原理”,它是利用大氣對水的壓力把水從高的容器導入到低的容器里,所以你們明白剛才為什么要把魚缸放在高一點的小椅子上了吧!你們回去后,和爸爸媽媽一齊找一找,我們生活中有哪些事情用到了這個虹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