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應該能夠啟發讀者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引起讀者的共鳴和思考。通過閱讀以下優秀作文,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真情流露和對人生的思考。
中秋節故事(熱門19篇)篇一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
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將“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
中秋節故事(熱門19篇)篇二
一說是嫦娥奔月。有了嫦娥就不能不提到她的夫君后羿,以及后羿射日。有點死腦筋的后羿,太陽都能射下來,老婆卻沒能看住,被不屑之惡徒給逼到了月亮上,從此過上了兩地分居、永無相聚的非人道日子。于是,月餅便成了寂寞嫦娥與夫君后羿彼此思念,夢想團圓,寄情喻意的物品,當然還少不了白兔和桂花樹,民間也就有了中秋節的時候做月餅,吃月餅來懷念他們的習慣。
二說是吳剛折桂。倒霉的吳剛,運氣不濟,犯了錯誤被罰做無用功,每日里砍樹不止,卻愈砍愈結實,這里砍斷,那里便已經又愈合了。他哪里知道所謂的五百丈高的桂花樹原本就是用來懲罰他的,怎么可能被他輕易砍斷。小人物和大人物斗,總是斗不過的,天界里也是一樣的'。
三說吃月餅的來歷就有點史書的味道了。說的是元朝時期,蒙古人統治漢人,暴虐殘忍,民不聊生。那里有壓迫那里就有反抗,于是就有了紅巾軍,就有了要飯娃出身的丐幫首領朱元璋,就有了朱領導下的農民起義。勝利的那天正好是八月十五,被用來送信的工具就是那帶陷的小圓餅。而起義的指令就藏在了陷里。從此,就有了一個來自朝廷的紀念勝利的日子,和一個被賦予了特別紀念意義的吃食----中秋節和中秋月餅。
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玄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征,慢慢月餅也成了節日的禮品。
中秋節故事(熱門19篇)篇三
今天是中秋節,小飛來到他的好朋友家。
月餅烤好后,小飛就和好朋友坐在月亮下吃月餅看月亮。他們吃著個月餅就想念家鄉的味道,甜蜜的。月亮像月餅,圓圓的,好想吃一口。月亮高高的掛在天上,看著他們吃著月餅,看著,看著月亮就越來越亮了。動物們就開心,他們一邊唱著歌一邊跳著舞。
每逢佳節倍思親!月是故鄉明。
中秋節故事(熱門19篇)篇四
相傳,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從西王母那兒討來的不死之藥后,飛到月宮。但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所謂“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寫照。后來,嫦娥向丈夫傾訴懊悔說:“明天乃月圓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團團如圓月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連續呼喚我的名字。三更時分,我就可以回家來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屆時嫦娥果由月中飛來,夫妻重圓。中秋節做月餅供嫦娥的風俗,也是由此形成。
二、吳剛伐桂。
傳說月中有桂樹,《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樹”,后來的傳說更加具體,桂樹旁又添了一個伐桂之人吳剛。月中之桂樹與吳剛的傳說,以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載最為具體,其云:“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意思是說吳剛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發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樹--月桂。月桂高達五百丈,隨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為對吳剛的懲罰。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三、玉兔搗藥。
此傳說最早見于《漢樂府?董逃行》:“玉兔長跪搗藥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盤,服此藥可得神仙。”相傳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玉兔”。這種白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藥,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藥丸可以長生成仙。玉兔恐怕是嫦娥在廣寒宮中最早的玩伴吧。
四、貂蟬拜月。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傳說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云中;貂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余,貂蟬之美,蔚為大觀。正是因了這種美貌,讓弄權作威的董卓、勇而無謀的呂布反目成仇,使得**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寧之象。
五、玄宗游月。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于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于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后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這些故事不僅僅教育了一代代人,而且也給我們中華的文化增添了一份博大的意涵。
文檔為doc格式。
中秋節故事(熱門19篇)篇五
兔子登上月宮搗藥,最早見于屈原的《天問》“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意思是說,顧、菟在月亮的肚子里,對月亮有什么好處呢?那兔子又是如何登上月宮的呢?顧就是蟾蜍,菟就是白兔。晉代傅玄的《擬天問》也說:“月中何有,白兔搗藥。”據聞一多先生考證,這“白兔搗藥”是由“蟾蜍搗藥”變來的。
嫦娥身邊有只玉兔。據說嫦娥身體變輕,開始升空時,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養的白兔。白兔便隨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宮有一只搗藥杵,夜晚在藥臼中搗制長生不老的靈藥。這個神話傳到日本后,變成了玉兔在搗年糕。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于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于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后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譜曲編舞,創作了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據說,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之后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故事(熱門19篇)篇六
遠古時期,后羿射日立功西王母賞賜仙藥。八月十五后羿帶眾人打獵,其弟子西蒙前去其家盜藥,后羿妻子嫦娥為保護仙藥,遂將其吞下。
吃下仙藥的.嫦娥,不受控制的飛上天去,遲來的后羿只見到將要消失的嫦娥。后認為紀念善良的嫦娥,遂將這一天定為中秋節,意為:全家團圓的日子。希望有一天后羿與嫦娥可以團圓。
中秋節故事(熱門19篇)篇七
一年,北京城里忽然起了瘟疫,幾乎每家都有人得了,就治不好。嫦娥看到此情景,心里十分難過,就派身邊的玉兔去為百姓們治病。玉兔變成了一個少女,她挨家挨戶地走,治好了很多人。
人們為了感謝玉兔,紛紛送東西給她;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別人借衣服穿,每到一處就換一身裝扮,有時候打扮得像個賣油的,有時候又像個算命的……一會兒是男人裝束,一會兒又是女人打扮。為了能給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騎上馬、鹿或獅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內外。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后,玉兔就回到月宮中去了。
于是,人們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騎鹿的,有乘鳳的,有披掛著鎧甲的,也有身著各種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態,非常可愛。每到農歷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給她擺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來酬謝她給人間帶來的吉祥和幸福,還親切地稱她為“兔兒爺”、“兔奶奶”。
李白月下酌,對影成三人。
詩人李白寫自己在花間月下獨酌的情景。“對影成三人”句構思奇妙,表現了他孤獨而豪放的情懷。《李詩直解》:“此對月獨飲,放懷達觀以自樂也。”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于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相傳,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從西王母那兒討來的不死之藥后,飛到月宮。但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所謂“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備感孤寂之心情的寫照。后來,嫦娥向丈夫傾訴懊悔說:“明天乃月圓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團團如圓月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連續呼喚我的名字。三更時分,我就可以回家來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屆時嫦娥果然由月中飛來,夫妻重圓。中秋節做月餅供嫦娥的風俗,也是由此形成。
月亮上砍樹的吳剛。
傳說月中有桂樹,后來的傳說更加具體,桂樹旁又添了一個伐桂之人吳剛和搗藥的玉兔。吳剛的妻子與炎帝之孫伯陵私通,吳剛一怒之下殺了伯陵,因而惹怒太陽神炎帝,被發配到月亮砍伐不死之樹。
但月桂樹隨砍即合,吳剛每砍一斧,斧子砍下的枝葉就會長回樹上,經過了這么久,吳剛仍然沒能砍倒月桂樹。吳剛的妻子心存愧疚,命她的三個兒子分別變成蟾蜍、兔和蛇飛上月亮陪伴吳剛。為了幫助父親早日砍倒桂樹,玉兔便不停地把砍下的枝葉搗碎。
玄宗興起游月宮,月宮仙娥奏仙樂。
古人賞月的傳說和典故有很多。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于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
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于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后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詩人李白也描寫過自己在花間月下獨酌的情景。“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便是出自他手。此外,東漢末年的著名美女貂蟬也有午間拜月的傳說,相傳貂蟬有傾國傾城之貌,其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云中。
中秋節故事(熱門19篇)篇八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中秋節故事(熱門19篇)篇九
中秋節是個團圓的好日子,那么在中秋節那天,大家又發生了什么新鮮的故事呢?接下來,我來給大家看看我中秋節的故事吧。
昨天是中秋節,我和姥姥、姥爺去龍潭湖看燈會。那里的燈各式各樣,五顏六色,看得我眼花繚亂。
最令我難忘的是“精彩世博”那一組燈。這組燈是由一個“中國館”和五個可愛的.“海寶”組成。中間的“海寶”向我們微笑,它在蓮花燈上不停地來回轉,向周圍的人展現出勝利的手勢。左邊的兩個“海寶”一個拿著壽桃,一個手持燈籠;右邊的兩個“海寶”一個抱著大鯉魚,一個守著“東方明珠”。它們帶著中國各類吉祥元素把祝福帶給人們,把“中國館”烘托得美侖美奐。
我抬頭一看,美麗的月亮就在“中國館”的上方,月亮是那么的圓,那么的明亮,旁邊還伴著一個小星星。這真是一次難忘的中秋燈會。
中秋節故事(熱門19篇)篇十
傳說月中有桂樹,已言“月中有桂樹”,后來的傳說更加具體,桂樹旁又添了一個伐桂之人。月中之桂樹與的傳說,以唐代前集卷一所載最為具體,其云:“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
月桂。月桂高達五百丈,隨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為對吳剛的懲罰。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節故事(熱門19篇)篇十一
“八月十五月兒圓喲,爺爺給我打月餅喲,月餅圓圓甜又香……”這是媽媽教給我唱的童謠。每年中秋節,我就會唱著這首童謠,望著頭頂上圓圓的月亮,感受著靜謐的星空,那些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的神話故事就會涌上心頭。
中秋節,小孩子們都盼望著那些甜甜的月餅,但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咬幾口就扔掉了,一點兒也不懂得珍惜。媽媽對我說:“現在人們生活條件好了,不知道珍惜了,我們那時候想吃一塊月餅,簡直就是一種奢望!”
媽媽說,在她的小時候,有一年快到中秋節的時候生病了,唯一的奢望是能吃上一塊甜甜的月餅。她對爸爸、媽媽講了自己的心愿后,大人雖然不舍,但還是給她買了一塊五仁月餅。她捧著月餅,覺得那精美的印花就是這一件藝術品,那香味令人垂涎三尺。她輕輕地咬下一口,頓時覺得那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一口氣就把一整塊月餅吃完了。
想想媽媽小時候,再看看自己手中的月餅,就覺得這月餅越吃越香,越吃越甜……。
中秋節故事(熱門19篇)篇十二
月餅象征團圓,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備祭品。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是由元朝末年流傳下來的。
元朝末年,漢人打算起來反抗蒙古人的統治,卻苦于無從傳遞消息。后來劉伯溫想出一條計策,到處散布流言,說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戶戶都在中秋節買月餅來吃,才能避免。人們買了月餅回到家中,發覺里面藏著紙條,上面寫著:“中秋夜,殺韃子,迎義軍!”于是眾人紛紛起義反抗統治者,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就是這樣留下來的'。
無錫人中秋早晨一般都吃紅燒玫瑰糖芋頭,據說也與此有關。相傳蒙古滅宋之后,民族壓迫深重,漢人時刻都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約好中秋之夜一齊動手。為了厭勝,人們要吃紅燒芋頭,象征“韃子”人頭落地,這就是現在中秋節吃糖芋頭的來歷。
這個傳說在潮汕各地則變異為:當時元朝統治者規定,每戶潮人家都要住一個蒙古兵,受漢人供養,監視漢人的行動,并且只允許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極了,便趁著中秋節吃月餅的機會,把相約舉事的紙條,放在月餅餡子里。潮人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因此每至中秋,則以芋頭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廣東各地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據說是紀念元末殺韃子的歷史故事,中秋節殺韃子后,便以其頭祭月,后來改以芋頭代替。至今廣東人剝芋皮時仍稱為“剝鬼皮”。這就是我從電腦上知道的故事。
中秋節故事(熱門19篇)篇十三
過去,每到中秋節,北京街頭的許多店鋪里都擺滿了色彩鮮艷,造型可愛的泥塑玩具----兔兒爺。關于兔爺還有一個傳說呢。
有一年,北京城里忽然鬧起了瘟疫,幾乎家家都有病人,吃什么藥也不見好。老百姓們愁眉苦臉,只好燒香拜月求嫦娥保佑他們。這天正好是農歷八日十五,又圓又大的月亮掛在空中,月宮中的嫦娥看到人間燒香求醫的情景,心里十分難過,就派身邊的玉兔到人間去為百姓們消災治病。
玉兔變成了一個身穿素白衣裙的少女,當天就來到了北京城。她去敲開了一家家的大門,但是,人們打開門一見到她,都連忙把門關上,不敢讓她進去。
玉兔想來想去,不知為什么人們不讓她進門。她只好坐在一座小廟里尋思。她低頭一看自己這一身素白的衣裙,忽然恍然大悟:只有辦喪事的人家才穿白的衣服,現在人們家里都有重病人,看到我一定覺得不吉利,我應該換一身衣服去試試。玉兔兒看見身邊的神像穿著一身鎧甲,就借來穿在了自己身上。
女人打扮。病人太多了,玉兔跑得再快也忙不過來,她就騎馬騎鹿、乘鳳乘鶴;或者騎上獅子、老虎,走遍了北京城內外。玉兔走到哪里,哪里就充滿了歡樂。
在人們的贊揚和感謝聲中,玉兔高興得有點忘乎所以,把自己的兩只長耳朵露出來了。拜月的人們看到這人身兔首的少女,覺得很奇怪,抬頭看看月宮,發現嫦娥身邊的玉兔不見了。大家這才明白,原來是月宮中的玉兔來到了人間,為百姓們布醫施藥,解除病痛來了。
玉兔忙了一天一夜,消除了北京城的瘟疫,就回到月宮中去了。可是,她那美好的形象卻永遠留在了北京人的.心中。
于是,人們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騎鹿的,有乘鳳的,有披掛著鎧甲的,也有身著各種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態,非常可愛。每到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給她擺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來酬謝她給人間帶來的吉祥和幸福。人們還都親切地稱她為“兔兒爺”、“兔奶奶”呢。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后來劉伯溫想出一條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后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于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于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后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詩人李白寫自己在花間月下獨酌的情景。“對影成三人”句構思奇妙,表現了他孤獨而豪放的情懷。《李詩直解》:“此對月獨飲,放懷達觀以自樂也。”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于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傳說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云中;貂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余,貂蟬之美,蔚為大觀。正是因了這種美貌,讓弄權作威的董卓、勇而無謀的呂布反目成仇,使得動亂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寧之象。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對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們有四個可愛的女兒,個個生得純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見雄兔上天宮,它依依不舍地離開妻兒,踏著云彩上天宮去。正當它來到南天門時,看到太白金星帶領天將押著嫦娥從身邊走去。兔仙不知發生了什么事,就問旁邊一位看守天門的天神。聽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覺得嫦娥無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幫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個人關在月宮里,多么寂寞悲傷,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個女兒,它立即飛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訴雌兔,并說想送一個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雖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寶貝女兒,這等于是割下它心頭的肉啊!幾個女兒也舍不得離開父母,一個個淚流滿面。雄兔語重心長地說道:“如果是我孤獨地被關起來,你們愿意陪伴我嗎?嫦娥為了解救百姓,受到牽累,我們能不同情她嗎?孩子,我們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中秋節故事(熱門19篇)篇十四
這一天,全家都從遠近不同的地方聚到了外婆家。我們一邊品嘗著香甜美味的月餅和水果,一邊欣賞著那鑲嵌在黑漆盤里的月亮和星星。
總是這樣平靜柔和也讓人受不了。于是,外婆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一個感人的故事。故事發生在中秋節前后,不過是發生在戰場上,已是幾十年前的事了。
在戰場上拼搏的兒子總是讓家中的老母親放心不下,這不快到中秋節了,兒子也不知能否回家探望。
正巧,兒子的一封家書給母親帶來了多少關懷和溫暖。母親坐在炕頭,臉上洋溢著滿足而又安詳的笑容。信中除了對母親的問候外還向母親敘說了一件事:在一次戰斗中,兒子的一位戰友被炸斷了一只手和一條腿,他懇求母親能讓他的這位戰友來他家長住養傷。母親考慮后,在給兒子的回信中說道:母親老了,家境也不好,實在無力奉養。
幾天后傳來了消息,說那個手和腿被炸斷的戰士自殺了。老母親也聽到了這個消息,心里過意不去,便決定去把兒子戰友的尸體安葬了。
母親來到了部隊,見到了兒子的上司,才知道那個被炸斷手和腿的戰士居然就是自己的兒子。上司說他也看過那封信,也體諒母親的心情。母親痛哭了起來一個勁地說自己錯了,應該支持孩子的想法。而兒子的上司卻不這么看,他說:“這不是你的錯,這是你兒子的錯。第一他欺騙了你,他不該用另一個戰士代替自己。第二還是他的錯,他不該自殺,因為如果你知道是你的兒子受了傷,即使家境再不好,做母親的都不會不管自己的孩子的。”
母親與兒子見面了,不過是兒子的尸體。母親緊緊地抱著兒子,仿佛兒子還活著。她給他唱他最愛聽的歌,講著他最愛聽的故事,久久不愿離去……那天正好也是中秋節。
故事講完了,大家都默默不做聲,很回味。外婆的總結只有一句:天下的母親沒有不愛自己的孩子,愛自己的孩子與家境無關。
馬上要過節了,在外地工作的朋友門一定要記得給家里打個電話,在家過節的朋友,也要好好珍惜這份福分,珍惜吧。
中秋節故事(熱門19篇)篇十五
中秋節時,云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節故事(熱門19篇)篇十六
此傳說最早見于《漢樂府?董逃行》:“玉兔長跪搗藥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盤,服此藥可得神仙。”相傳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玉兔”。這種白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藥,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藥丸可以長生成仙。
傳說吳剛的妻子與炎帝之孫伯陵私通,吳剛一怒之下殺了伯陵,因而惹怒太陽神炎帝,被發配到月亮砍伐不死之樹。但月桂樹隨砍即合,吳剛每砍一斧,斧子砍下的`枝葉就會長回樹上,經過了這么久,吳剛仍然沒能砍倒月桂樹。吳剛的妻子心存愧疚,命她的三個兒子分別變成蟾蜍、兔和蛇飛上月亮陪伴吳剛。為了幫助父親早日砍倒桂樹,玉兔便不停地把砍下的枝葉搗碎。
中秋節故事(熱門19篇)篇十七
月亮安靜地高高掛在天邊,一個小人兒劃著小船慢慢地輕輕地靠近,他大聲地喊:“月亮,你好嗎?”吵醒了月亮,他與月亮一起開懷大笑,笑得翻了好幾個筋斗,掛著月亮的線突然斷了,月亮“撲通”一聲掉進了海里,濺起了好高的水花,男孩擔心地問:“你會游泳嗎?”感謝天,月亮輕易地浮出水面還吐出了好多小魚,男孩擦干濕答答的月亮,帶他回家。
月亮像羽毛一樣輕盈,他們好不容易擠進男孩的家門。他們大聲地彈琴唱歌,快樂地跳舞,盡情地享用巧克力布丁……最后月亮舒服地躺在男孩的小床上睡著了,男孩又一個人劃著小船,慢慢地靠近掛在海邊的太陽,他說:“太陽,你好嗎?”
中秋節故事(熱門19篇)篇十八
農歷的8月15日中秋節是個古老的傳統節日,在這個節日里,我們吃月餅,賞明月,與家人團聚。
那么,你想知道中秋節的來歷和故事嗎?想知道的話,就聽我講講吧。
農歷的八月十五,是我的祖國x中國的傳統中秋節,中秋節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節日,因為八月十五日是在秋天八月的正中間,所以,就叫做“中秋節”,而且它也稱作“仲秋”,所以中秋節也叫做“仲秋節”。
中秋節追根到底,來歷與“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伐桂”等等的神話故事有著密切的關系。
故事中的許多事都與民族的傳統習慣還有月亮有關。
如: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等等,中秋節的一些習慣也就是從這里來的。
今天就是中秋節,讓我們回家好好的和家人們團聚吧!
中秋節故事(熱門19篇)篇十九
《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征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
祭月之后,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