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舌尖上的囧事初中篇一
守在電視機前涎著口水觀看《舌尖上的中國》,看過也如同嘗過一般,口齒留香,回味無窮。呈現在眼前的就是饕餮盛宴,卻只能望梅止渴。但也可以讓遠在天邊的游子也能共享媽媽做的飯菜。看后《舌尖上的中國》,最大的感悟有以下幾點:磁性的解說,誘人的美食,美食的由來,美食與家的關系。
磁性的解說:“在這座繁華的大都市里,人們最懷念的還是記憶中的老味道,”隨著這渾厚的男中音,讓那些司空見慣的食物都鮮活起來,頓覺舌尖上的味蕾被激發開來,不自覺的口水都淌在了嘴角。每個字每句話都那么韻致得當,飽含著李老師對國家山川河流的熱愛,用打動人心的低沉聲音慢慢地敘說美食的來自不易和無處不在的奇妙歷程。“自然食物是對人類最好的饋贈,五谷雜糧通過烹飪變得香而不油。”跟隨李老師這娓娓道來,耳朵享受極了,通過《舌尖上的中國》,我成了李老師的音迷,心里平靜而感動,隨著他活色鮮香的敘述,也讓心隨之去到祖國的大江南北。
誘人的美食:
《舌尖上的中國》里每一道食物對我們在夜間(10:30)看電視的人群來說都是可口的美食,記得那晚上看到卓瑪和媽媽尋找松茸,慢慢地也跟隨著她們的腳步一起尋找,然后看著用酥油滋滋地煎制,真狠不得鉆進電視機里面去偷吃幾片,哈哈,偷吃過松茸,又跟著白馬占堆一起冒險去償償野蜂蜜,看著那晶瑩剔透地蜂蜜澆在一道道美食上,唾液就由喉嚨一直漫延開來。吃罷甜點,老譚夫妻的自制豆花又快出鍋了,白白嫩嫩的,配以提神的香菜,清涼的薄荷,酥脆的花生,酸辣的泡菜,這就是最有愛的家常菜,就一個字:爽!!還有一道道燜煮燉的紅燒肉,聽著它咕嘟咕嘟的沸騰聲音,看著它冒熱氣兒,視覺和聽覺那享受真讓人受不了,舔屏吧!吃貨們!!
美食的由來:
面條,面包這些原來在我們看來多么容易得到的食物,但通過《舌尖上的中國》才明白是多么的不易,看到麥客要多么辛苦才能割下一畝地的麥子,這一畝地的麥子又要經過多少人的勞作才能成熟。麥子變成面粉又要多少道工序才能再變成可以食用的美食,感謝腳下的每一寸土地和自然的饋贈。
看著莉莉爸爸釣跳跳魚,那是何等的困難。每個爸爸都是愛孩子的,為了愛吃跳跳魚的女兒,這位慈父居然也用好幾年的學習練就了一手本領,用6米的釣桿僅用1/8秒的時間捕捉跳跳魚。這就是滿滿的父愛,令人感動!!
我也算是從南闖到北,吃過老家地道的麻辣小吃,也吃過廣味十足的南方菜,感嘆做一枚中國的吃貨是一件幸福的事。
舌尖上的囧事初中篇二
大年初五,我們一家三口來到了隋唐遺址植物園的廟會,想來這里飽飽眼福和口福,一進大門,我才見識到了什么叫做人山人海,密密麻麻的人群把我們一家圍得水泄不通。
我們隨著人群的涌動,來到了“祈福鐘”面前,我們一家子“咚咚咚”敲了三下祈福鐘,保佑我們家平平安安、順順利利、健健康康的。
不一會兒,我的肚子就開始唱“空城計”了,于是我們一家就浩浩蕩蕩的走進了“美食街”啊!美食街果然名不虛傳啊,密密麻麻的小吃攤子擺滿了整條街,濃郁噴香的食物味道讓我垂涎欲滴。
瞧!一會兒功夫,我就右手拿著幾串油炸鵪鶉蛋,左手捧著一碗正宗的拔絲紅薯,嘴里咬著一串新疆烤串,樂滋滋的走著,活像個買吃的的小姑娘。
爸爸媽媽也是滿載而歸,爸爸右手拿著一根玉米棒子,左手拿了一盒長沙臭豆腐,不得不說臭豆腐的味道實在是不好聞啊!不過,臭豆腐吃起來倒是別有一番獨特的香味。
媽媽則是拿著一串烤翅和一杯鮮梨湯,鮮梨湯泛著淡淡的黃色,透明的顏色讓我看著就很有喝它的欲望,只見媽媽捧著鮮梨湯,津津有味兒的喝著。
我細細品味著我“淘”來的美食。鵪鶉蛋炸的香香嫩嫩的,蛋的香味融合了各種作料,加上孜然的香味和醬料的點綴,真是看著美觀,吃著美味啊!
拔絲紅薯是我最喜歡的一道美食,紅薯糯糯的,紅薯被冰糖完完全全的覆蓋著,冰糖上面有撒上了密密麻麻的芝麻,用牙簽扎上一個拿起來,會拉出又長又細的糖絲,吃起來甜甜的、糯糯的、熱熱的、香香的。
新疆烤串更是別有風味,獨特的調料烤出的肉串都是獨特的味道,既有肉自身散發的那種香味,又有調料帶給肉串的特別的味道,我吃了一串又一串,被這新疆最具有代表性的美食給吸引住啦!
爸爸的臭豆腐,我勇敢的嘗了一嘗,誰知聞起來那么臭的臭豆腐,吃起來香香的,表皮被炸的脆脆的,豆腐上撒了蔥花、辣椒、孜然等調料,看起來紅色、綠色、白色、黑色……頗有食欲,吃起來更是滿口濃濃的香味兒。
媽媽的烤翅,淋了紅紅的辣醬和許多孜然,看起來如此誘人,我怎有不嘗嘗的道理?雞翅被烤的又香又爛,肉絲輕輕一咬,便咬了下來,嘴中彌漫著肉和醬料的香味。
鮮梨湯也是鮮美可口,它最大的功效就是止咳、潤肺,而且十分解渴,鮮梨湯酸酸甜甜的很是開胃,有了它我們才能夠胃口大開,品嘗到那么多的美食!
這是民間的流傳的工藝——捏面人,每一個面人都被大師捏的栩栩如生,神態都十分的精細。
瞧!這也是民間流傳的工藝——吹唐人,一個個生動、形象的小人兒、小動物、裝飾品……都是被這些大師們“吹”出來的呦!
在響徹天空的爆竹聲中,我們迎來了我國的傳統節日——春節。春節,一個令人向往的節日,一個合家團圓的節日,但在我這個“吃貨”眼中,便是舌尖上的一塊肥肉。
大清早, 外婆外公正在做團子,我一個名副其實的大閑人,也是該露露手了,便趕過去幫忙。我摩拳擦掌,把時時刻刻不離手的手套都脫了,洗洗手,隨手抓一個粉團,學著外公的樣,轉轉捏捏,往里頭添餡,最后像變魔術一樣捏了一個尖尖的頂,餡就老老實實地“躺”在了里面。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團子上會出現“皺紋”。我趕忙開始“加工”了起來,越捏越糟,適得其反,還破了一個洞,豆沙餡都漏了出來。我把團子扔給外婆,想讓外婆幫忙“整容”,“不行,你的自己做!”老爸喝住了我,“剛剛某人還說……”我的臉瞬間得的像滴出血來,一把抓過團子,連聲道:“看好了,我會!我是清白的!”“清白?我看你的臉色是青一塊白一塊!” 哥哥調侃我道。我冷哼一聲,學著外婆的樣,把團子放在米粉里滾來滾過去,一個光滑無比的團子響當當地誕生了!我轉頭向爸爸看去,他卻站在不遠處笑吟吟地看著我,頓時明白他用的是激將法,向他投一個堅定的眼神,我便繼續埋頭苦干。
“撮得好我我就捏得好,捏得好我就填得好,填得好我就做得好……”帶著絲絲春意的風飄入屋內,伴著小曲,在小屋里來回地回蕩。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我吳大師的手下,白白嫩嫩的團子花樣百出,改頭換面,成了小兔子的形狀,愛心的形狀,“吳氏創意米團組”新鮮出爐啦!
“蒸團子咯!”一聲大喝,籠子來了,我們把團子一個個放進去,白嫩嫩的團子便一個挨一個擠在了籠里。
盼著,盼著,“新出爐的團子來咯!”眾所期盼的時刻終于到來,一籠冒著白霧的團子出現在眾人面前。我抓起一根筷,給團子“化妝”,點紅。不等霧氣散盡,眾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魔爪伸向籠子,狼吞虎咽。我也不例外,辛苦了這么多時辰,就坐等這一刻了,一手一個,吞了下去,兩個都不夠塞牙縫,便捅了捅老姐:“看!灰機!”趁姐姐的目光在天空中飄蕩,我抓住機會,,奪過她的蘿卜絲團子,迅速往嘴里一送,滑溜溜地進了我的肚子,等老姐發現手中一空,我早就兜著兩個團子逃之夭夭了。
外婆家的蒸團沁人心脾,香香濃濃,軟軟粘粘,有種清香直達人心扉,淡淡的清香環繞在舌尖上,更有種年味——舌尖上的年味!
在我看來,年味是凝結在舌尖上的,一年又一年,我們就在這樣的年味中,慢慢長大了。
“進了臘月門,就是過年”老話雖是這么說,但在現在,過年的熱鬧喧騰,似乎是從小年開始的。在小年這個春節的盛大開始中,餃子第一次揭開了她的面紗。
餃子永遠是過年餐桌上最重要的角色。餃子寓意著更歲交子,無論這一年過得怎樣,春節的餃子永遠是一家人的年終盛宴。“舒服不過躺著,好吃不過餃子。”餃子美味,餃子餡更是變化多端,令人多吃不厭。
在我的老家,餃子餡總是經典的韭菜豬肉餡。韭菜是新下的,鮮嫩多汁,剛買來摘來的韭菜更是青翠欲滴。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地上鋪著幾張報紙,一起摘韭菜,年味與家的味道就在這里,慢慢升華。豬肉最好是手切的,可以一粒粒清晰地嚼到,最好有些肥肉,豬肉的肥而不膩與韭菜的鮮辣融合在一起,正是對年味的最完美詮釋。
韭菜豬肉餃子本是最佳組合,可年三十晚上子時要吃的餃子卻是素餡。老一輩人說這象征著來年樸素平淡、平平安安。我對這種說法不太相信,但素餡餃子的確也別有一番風味。
把胡蘿卜、粉條、豆腐切碎,攤一個蛋餅切成小塊,有時加些木耳,素餃子餡基本上脫不了“這一套”,但就是這幾味簡單的食材,卻能調出美味的餡兒。素餡沒有了肉餡的那種濃烈的肉滋味,多了一股清淡的感覺,也可以對春節期間的大魚大肉起到一個很好的調節作用。不過令我疑惑的是,有時素餡里也加些海米蝦仁,這還叫素餡嗎——也許素餡只是人們的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寄托與嘗鮮的滿足罷了。
餃子皮也頗有講究。必須要用死面的那是一定的,放了酵母就變成煮包子了。這幾年新出了一種“餃子粉”,據說是專門用來做面皮用的,其實味道嚼勁與一般的餃子皮沒什么差異。搟面皮真是門手藝,搟面皮講究中間厚,邊上薄。要想搟得又快又好,挺不容易。現在,肉店里有賣機器壓的餃子皮,兩片皮之間撲上點面粉,顯得死氣沉沉,口感也一般。
每當吃完餃子,總要喝上一碗煮餃子的清湯,說是“原湯化原食”。其實拋開營養不講,清湯的味道品相還是不錯的`:清湯的色澤是有著谷物氣息的淡黃色,味道既有一種餃子皮的清淡,也有露餡餃子肉餡的鮮美——所以煮餃子時,露餡餃子還是必不可少的呢!喝下一碗湯,感到周身熱乎乎的,寒冷驅散殆盡,也沖淡了剛才吃餃子的咸味。
在吃餃子時,總少不了幾個翠綠色的身影,那就是臘八蒜。吃一口餃子咬一口臘八蒜,感覺那種辣味在鮮味里散開的感覺,緩解了肉餃子的油膩以及臘八蒜的辛辣,可謂是兩全其美!米醋、綿白糖、大粒蒜,把它們種在玻璃瓶子里(原來是用瓷罐子以及玻璃罐子的),小年時便可收獲一瓶翠綠臘八蒜。今年我家的臘八蒜是翠綠色的,可醋卻成了草綠色,沒達到老舍先生“色味雙美”的標準啊。
說到小年,似乎還有一種沉寂已久的習俗:祭灶、吃關東糖。在濟南城區里,祭灶的習俗早已無影無蹤,關東糖、糖瓜也越來越少。不過我今年有幸尋覓到了桿狀的關東糖。關東糖很脆、很酥,有時咬一口還會迸濺出許多渣渣,不過那甜味是沁人心脾的,與廚房里柔弱無骨的綿白糖是沒法比的,多了一層過年的香氣,讓人很是舒暢。
我在福建吃過一回白年糕:味道雖不錯,可口感是單一至極,好像在咬糯米團子。山東的黃米年糕就不一樣了。原材料是黃糯米面,和面時直接把洗凈的大棗整顆放進去,正好隨著和面被絞碎一部分,進到黃米面里面,捏成窩窩頭狀,上鍋蒸熟。吃黃米年糕時,離大棗越近,棗味越濃,還要時刻提防著,別被棗核咯了牙,多么有趣!
說到年糕,就不能不說豆包了。豆包講究心里美,其實也是餡料的重要性。做豆包前一天晚上要把大紅棗以及紅小豆放糖放水,煮沸了再燜。第二天上午餡料已燜得差不多,甜糯軟香,直接吃更是美味無比,即刻用發面包了放進蒸籠里,還要一同做些饅頭。蒸出來的豆包外表普通,里面卻是紅彤彤的,煞是好看、煞是美味。
最后要介紹的,也是我最為喜愛的,就是酥鍋了。酥鍋這手藝,我的親人里只有我姑姑有,而奇怪的是我奶奶卻不會。酥鍋之做法,我也不清楚,大概就是把喜歡的食物煮熟了加某種香料燉吧。最后收了汁,放涼以后,每種食物既保存了些許原味,也有一種互相聯通的不可名狀的香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酥鍋涼了才好吃,可地凍天寒的,不免令人不太適意,也是春節美食中的特色一員了。我們小區來了個賣酥鍋的,掀開鍋蓋,冒出的竟是陣陣熱氣,這算什么酥鍋!他那酥鍋還有哩啦的湯水,味道一般,竟然還有人買!于是我便決定再也不吃他家的了。
酥鍋有酥白菜酥豆腐酥魚酥雞酥豆角酥海帶酥肉酥口蘑酥木耳等等,什么都可以往里放,我最愛的是酥海帶。
過年,其實不僅是一個盛大節日,也是億萬中國人的心靈寄托。我衷心希望這些美食,凝固成舌尖上的年味,一代又一代流傳下去,一年又一年期盼下去。
舌尖上的囧事初中篇三
幾千年來,中國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域的遼闊造就了各地飲食的差異。但即便差異再大,飲食中也有一種味道是相似的,那就是家的味道,故鄉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僅是因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們興奮,也因為從各地的飲食中我們“看”到了家里的味道。
離開家久了,就經常會想起家里的一碗飯一桌菜。也許我們并不懷念故鄉,也許只是故鄉對我們魂牽夢縈。
養蜂的女人說,結果我跟她結了婚,風餐露宿的,辛苦得很。出海的女人說,這海洋的鈔票難掙,沒有牛勁馬力難吃海洋衣食。這些都是生活給人的最樸素最直接的感受與經驗。這些感受與經驗,在作家那里寫成了文字,在詩人那里吟成了詩,在母親那里變成了嘮叨,煮成了飯,炒成了菜。我想,對很多人來說,生活都是不容易的,甚至是艱辛的。朝五晚九,餐風飲露,為的不過是一家人能吃飽穿暖,不過是回到家里能好吃好喝一頓,能安逸巴適睡上一覺。
也許我爸媽的飯菜做得并不那么好吃,但是我總是會想吃它,也許我想吃的只是那種味道,別人無法做出來。
行走一生的腳步,起點終點,歸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這是中國人秉承千年的信仰,樸素而有力量。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會不會有那樣一種味道,我后來再也沒嘗到過?
舌尖上的囧事初中篇四
陽春三月,正值櫻花盛時。
母親曾說,姥姥最愛櫻花。小時候每當冬天剛剛離去,櫻花盛開的時候,我都會到那留有櫻花余味的小院中去品嘗舌尖上的美味。
還記得院中有一樹櫻花,她們如玉般俏立枝頭,和煦的微風拂過,令欲落于大地的櫻花在半空中翩翩起舞,如三月細雨般纏纏綿綿。這時姥姥就會站在樹下端著裝滿鹽水的水盆,輕輕接住那枝搖擺的櫻花,坐在藤椅上,用手輕輕清洗著細嫩的花瓣,抹去上面的點點灰塵,又放入清水中略微搖晃就如點點蝴蝶在水中飛舞。
然后又將花瓣摘下與花蕊一起放入石碗中搗碎,點點清香鉆入鼻孔使人神清氣爽,將搗好的花泥倒入碗中加水,和著砂糖和蜂蜜輕拌,拿出事先揉好的面加入餡料,捏成一個正方形印上花紋,放入蒸鍋。在等待的時候,姥姥總是拉著的`我的手漫步在庭院里,伴著幽幽的花香,看著夕陽慢慢擁抱大地,在夕陽的映照下,我們的臉染上了紅暈,滿樹素白的花染成了橘紅色。蒸好后的櫻花糕甜而不膩,細而不柔,吃在嘴中唇齒留香。
現在年齡漸漸大了,很少有時間去看那一樹櫻花了,只能以每年的櫻花糕寄托我的回憶,以及對姥姥的思念。這種味道是最難忘的,連同這櫻花,一直是我舌尖上最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