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但愿人長久篇一
語言文字是具有內容的,是具有思想的,是具有情感的,是具有規律的,是具有想象力的……朗讀是學習語文的好方法,同學們可以在朗讀中理解內容,在朗讀中感悟思想,在朗讀中產生情感,在朗讀中尋找規律,在朗讀中發揮想象……不同的朗讀,達到的目的也各不相同。
看兩則案例,同樣是教學蘇教版語文第七冊《但愿人長久》中一小節:
[案例一]
師:同學們自由讀,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生自由讀,師巡回。
師:現在請同學們交流一下。
生1:我感受到蘇軾很想念他的家人,在埋怨月亮。
生3:我體會到大詩人在中秋佳節想念家人,又見不到家人的無奈。
……
師:同學們說的很好,我們把這種感情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學生感情朗讀。
[案例二]
師:同學們,讀讀想想,說說你為什么這樣讀?可以先自由讀,再互相討論討論后讀。
生自由朗讀,再小組討論,師巡回被咨詢。
師:現在讓我們來聽聽同學們是怎樣讀的?并說說你們這樣讀的理由。
生1:(自己讀,把“圓圓的”“這么圓”“這么亮”讀得較重。)因為我想突出八月十五的月亮特別圓,特別亮,才引起詩人思念親人的。
(又有好多人舉手)
生2:我補充,我覺得“眼睜睜”“無情”也要讀得重一些,因為這樣,我覺得更可以體現蘇軾想念親人,可又見不到的無可奈何。
師:噢! 那你讀讀看,讓我們大家都來體會體會。
(生2讀,學生練習。還有人舉手)
生3:老師,我覺得朗讀時還要把這些詞兒“圓圓的”“埋怨”“偏偏”也讀得稍重些,因為這也能體現詩人的思念和無奈。
師:(贊許的)恩,你讀讀看。我們再一起來體味體味。
生3讀這段話,大家尋味。
(學生一起讀,聽起來真的讀得很有感情了。可還有人舉手。)
生4:我是這樣讀的,她開始讀。大家聽出,她突出了“眼睜睜地望著”“心里不禁埋怨”“你為什么”等詞語,好多學生偷偷笑她,眼光似乎也有些看不起。
師:哦,你有不同的讀法,敢于表現,很好!那,你能說說理由嗎?
生4:我……我想讓大家明白,蘇軾是怎樣看月亮,怎樣寫出心里想法的,還有……還有,我覺得他把月亮當成了人,我……我也想突出一下。
大家顯然沒有想到她會這樣的理由!不再發笑。
師:(高興地鼓掌)啊!你說的真好!思考得也很深刻!你把這段語言文字的寫法也讀出來了!讓我們記住了怎樣寫!謝謝你!我們不妨也學習她,讀讀看。
學生也試著練讀。有的不住感悟點頭。
學生再讀,品味。
生6:“月亮啊,請捎去我的思念……”
……
[評析]
1、尊重個性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的,學生都是個性鮮明的個體,他們的理解能力、朗讀水平、感悟能力、感悟角度等也各不相同,當然朗讀也千變萬化,我們老師心中當然也有自己的所謂“最佳標準”,在對待學生各不相同的朗讀時,千萬不能強硬地把學生一下就帶到你所認為的“最佳”上來。尊重學生,尊重他們的個性化朗讀,就是要耐心地聽取他們各不相同的朗讀,而不是馬上糾正;耐心地聽取他們這樣朗讀的原因,讓大家評議,而不是獨斷;讓他們在寬松、自然、和諧的氛圍中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才能,暢所欲言,淋漓盡致……這樣,我們才會發現孩子智慧的火花,才能靜靜地聽到各種花兒開放的聲音,才能悄悄地欣賞到各種花兒盛開的美姿。第二則案例就是這樣做的,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讓他們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朗讀訓練得到充分落實,從而把語言文字學得更扎實,有效。
2、體現層次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提升的過程。思維過程是有邏輯規律、是十分縝密的。在朗讀教學過程中,不是機械地一遍又一遍的朗讀,而是應該體現學生內在的思維過程、提升積累過程,這樣的朗讀才是真正扎實有效的。第二則案例就體現了這樣一個過程,學生自由讀,明白語言的思想內容;再讀,體會語言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再讀,感悟到語言文字的內涵、規律等。這是一個漸進的,不斷感悟提升的過程,教師充分遵循這一規律,逐層推進,讓學生在充分自由的狀態下,自由發揮,思維得到了自由馳騁……因此,朗讀越來越有味兒,越來越出色!把語言文字的感悟發揮得恰到好處,使語言文字的演練得到升華。
3、滲透得法
“引而弗牽,導而弗抑。”是的,教法千萬,貴在得法。第二則案例中,教師就做到了這點。他把主動權完全交給了學生,自己只是一個被咨詢對象,會的不講,不會的引導、點撥。呵護孩子的自信,輕點孩子的思維,巧燃孩子的情愫,妙接孩子的想象……使孩子的朗讀逐漸入情入境,逐層深入……這樣的朗讀訓練,對語言文字更深入透徹,更有滋有味;學生自然而然對語言文字也更加喜愛,積累運用也更得心應手!
但愿人長久篇二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四、五、六自然段。
3、體會蘇軾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4、初步領略古典詩詞的意蘊,激發起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四、五、六自然段。
難點:體會蘇軾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1、查找蘇軾的有關資料
2、有關教學投影片
教學時間:三教時
教學內容:
1、讀通課文,學習生字
2、學習第1——3自然段
2、簡介蘇軾生平
四川人,北宋杰出文學家,詩詞、散文、書畫無一不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揭示課題
蘇軾與其弟蘇轍自幼手足情深,形影不離,而后來長期分別,天各一方。/article/時值中秋之夜,目睹別的`家人團聚,共賞明月,思念之情由然而生,然而他在傷感之時,悟出真諦,于是解脫惆悵,寫出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千古絕唱。
1、出示自讀要求:
(1)讀準生字讀音
(2)畫出帶有生字的詞語
(3)力求讀順句子,讀通課文
2、學生練習自讀課文
3、檢查自讀情況
4、聽課文錄音,(范讀課文)
說說課文寫了誰的事?是件什么事?
但愿人長久篇三
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這些詞語。一看這些詞你就能想到哪個節日?(中秋節)
3、讀得多美呀!一個詞兒就是一幅畫,一篇文章就是一段情。這就是我們漢語言的魅力。
揭詞、讀詞。
課件在原先的圖+音樂上打出:詞音樂繼續播放。
(1)自己輕聲讀讀、誰愿意讀?誰還想讀?
二、合作探究,感悟“思念”
1、我們先來看看1-3小節,他為什么心緒不寧?(思念)擦掉第一個問號。
2、為什么蘇軾會這么思念弟弟?
根據交流重點抓“手足情深”“一齊一齊”“整天”“形影不離”“又有七個年頭”等詞的理解體會。(實物投影圈畫關鍵詞)
△原因之一:手足情深,聚少離多。
①“手足情深”:“手足”原先指手和腳,那里指兄弟。你從哪里看出他們倆手足情深呢?(小時侯……一齊一齊“形影不離”板書。相機理解“形影不離”。)理解蘇軾思念弟弟的急切情緒。指名讀。
③引讀:但是,長大以后,他們就各奔東西,很少再有見面的就會。
因為古人不像我們這天的人有手機、視頻,能夠用qq聊天等。
“各奔東西”意思?
“如今屈指算來,分別又有七個年頭了!”圈出“又”(“又有”,表現聚少離多板書)如此情深的弟弟又分別七年之久,怎能不令人思念!
讀讀這句話,讓老師感受到蘇軾和蘇轍的感情很好。生練讀,指名讀,齊讀。“整天”“!”突出。
△原因之二:中秋之夜,孤身一人
師簡介:蘇軾的父母、妻子在他做此詩前相繼去世,他只剩下蘇轍一個親人。
過渡:在這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你能想象一下在這月圓之夜人們是如何共度佳節的嗎?第2節,指名讀。真是一個溫馨的畫面。
但此時的蘇軾卻獨自“獨在異鄉為異客”,在異地,在哪里?指名讀第1小節。
想一想第一小節告訴了我們什么。(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及其身份)
△原因之三:觸景傷情
在這團圓之夜,他卻孤身一人(板書),看到別人(圈畫)“歡歡喜喜品嘗瓜果”“觀賞著明月”。中秋之夜本來就倍感思念親人,而且目睹他人的團聚,“每逢佳節倍思親”,觸景傷情(板書),更勾起了他對弟弟的思念。難怪他“心緒不寧”。理解。
1、此刻請你把自己想象成蘇軾,在中秋之夜你孤身一人,遠離故鄉,遠離親人,讀讀1-3小節,把你的情感、你的思念表達出來。(自由練讀、分小組分段賽讀)
有感情朗讀課文1-3小節。(配置背景音樂《良宵》)
指導:描述明月和人們歡聚的句子用愉快的語氣讀。
描述蘇軾思念之情的句子用傷感的語氣讀。
隨著時間的推移,月亮漸漸西沉,遠遠望去,月光如水,這如水的月光透過窗子把銀光灑到窗前。瞧,多美的一番夜晚美景呀!(出示圖片)
三、感悟“埋怨”(精讀第4小節)
1、自由讀讀課文第四自然段,思考:蘇軾在埋怨什么?指名回答,齊讀。
2、指導感悟
(1)如水的月光透過窗子灑到床前,蘇軾躺在床上,睡不著。此情此景,就像李白在《靜夜思》中所說的,引背已學古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他的神情是怎樣樣的?(眼睜睜)你會覺得他怎樣?(很孤獨、很無奈,若有所思。)
誰來埋怨月亮?指導讀。
你平時是怎樣埋怨別人的?帶著這種感受再讀。
請一位小詩人上臺站在電視機前試著埋怨一下。
此時,離別之苦、思念之情使他心潮起伏。一齊再次用朗讀體會埋怨的情緒。
(3)為什么蘇軾在中秋夜會覺得月亮無情?
教師歸納:其實月亮不是人,無所謂有情無情。但是蘇軾認為,是月亮增加了自己的煩惱和思念之苦,是月亮無情和自己作對。“花好月圓,人不圓”在蘇軾看來,月亮就應是有感情的,就應是有同情、仁愛之心的,不就應和詩人過不去,所以,自己和弟弟身處異地,天各一方,月亮就應同情手足兄弟的分離,不就應這么圓、這么亮。這看似無理的埋怨和責問,實則表達了他思念弟弟的強烈感情。原先這埋怨之情來源于思念之苦。
(4)其實他不僅僅埋怨月亮,還在埋怨什么?那里的省略號省略了什么?
(5)你能帶著這樣的的情緒讀讀課文第四自然段嗎?齊讀。(注意讀好反問句,“怎樣也”讓人感覺蘇軾輾轉難眠。)
四、感悟“寬慰”(精讀5-6小節)
1、過渡:蘇軾這么無奈這么惆悵,之后為什么又寬慰了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讀書。
師實物投影圈畫幾對反義詞。
3、師邊指邊述。
4、“哪里會十全十美呢!”你是怎樣理解的?(換種說法)
什么叫“十全十美”?有句話叫做“遺憾也是一種美”。
誰能用自己的語言說說這句話的意思?(重點理解“悲”“歡”“離”“合”,“隱”“現”“圓”“缺”的意思)
過渡:蘇軾僅用“悲歡離合”四個字概括了人世間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再讀。
6、是啊,世上的事情都是這樣,既然事實如此,離別在所難免,那就不必悲傷了,將思念之情藏在心底,一同欣賞這良宵美景吧!
(1)這是《水調歌頭》中最有名的幾句詩,其中最讓人感受到蘇軾豁達樂觀的句子就是我們文中節選的部分,讓我們共同感受一下吧!齊讀詩句。
結合上文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在書本中找找這兩句話的意思。
(2)指名答,生齊答。(“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意思是:“但愿完美的感情常留人們心間,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
重點理解“人長久”:完美的感情長留人們心間。
“嬋娟”:完美的月色。
(3)上面三句話的意思找一找。
用“~~~~~~~”畫出表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此事古難全”意思的句子。用“————”畫出表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意思的句子。并進行朗讀。
(女生讀原句,男生讀解釋句)
②指名再讀意思。重點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意思。
但愿:只期望。
嬋娟:美麗的月光。
③你能聯系上文說說你的理解,體會嗎?
8、讓我們也帶著這種完美的感情齊讀這幾句詞。配樂讀、背誦。
9、再讀:輕輕抬起頭,對著這輪皎潔的明月,帶著你的理解,你的感受,讀讀詞,再讀讀那一段話!
10、所以蘇軾情緒寬慰了。由此能夠可見,蘇軾是一個怎樣的人?
板書:熱愛生活用心樂觀(這說明他豁達大度,熱愛人生)
我們有時也需要換一種視角去看待生活、看待悲傷離合。
四、總結課文
今年的中秋節即將到來,在中秋佳節,月圓之季,還有許多人因為生活、工作等原因,漂泊他鄉。不能與親人團聚,讓我們對他們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你想把這份完美的祝愿送給誰?學生不會說的時候,師引導(解放軍叔叔、海外學子、臺灣同胞……)
但愿人長久篇四
此課的教學,我認為以詩文對照理解古詩文為重點,亦是難點。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這幾句詩要配合前面的第五自然段內容來理解:世上本來就是有悲也有歡、有離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兒有隱也有現、有圓也有缺一樣,哪里會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長留人們心間,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
因為有些孩子有與親人分離的經驗與體驗,所以他們能夠體會一些分離的痛苦與難受,但是他們談不上有多深的情感,因而難以體會詞中的美好祝愿與深遠意境,但意思必須懂得,經典必須記得。
先背誦下來,再慢慢體會,在本課的學習中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但愿人長久篇五
(一)《但愿人長久》是蘇教版語文課本第一單元中的第2課。課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大文學家蘇軾詞中的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作經過。課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現了詞意,講述了宋朝大文學家蘇軾在中秋節的夜晚,仰望皓月,思念弟弟,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故事將這首詞表達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它反映了蘇軾對弟弟的無比思念之情,寄托了祝愿人們和和美美,相親相愛的美好情感。蘇軾的《但愿人長久》這首詞,極富人情味,雖沒有直接描寫月色,卻使人感覺到它的皎潔,它的高貴、和它的清寒。尤其是他借月抒懷,用豐富的想象力,把復雜心理活動——心緒不寧、埋怨、寬慰的內心世界,轉化為人間美好生活的祝愿。最后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基調是歡樂的,高昂的,充滿對未來的'幸福憧憬。反映了他的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廣闊胸襟。
(二)根據語文新課標的要求,我確立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會寫本課10個生字,認識3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四、五、六自然段。
3 、能借助課文中的故事內容,通過聯想和想象讀懂詩詞的意思,了解蘇軾創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經過,感受蘇軾思念親人的情感。
4、通過學習,體會中國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這個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深意。
通過四年的集中識字,四年級的學生雖然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詞匯量,但是,在四年級對學生進行字詞教學還是很重要的。特別是一些形近、音近字,更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區分。在學生自學生字詞的基礎上,我也在課文教學時幫助學生理解一些有難度的詞,如嬋娟,人長久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的一首流傳千古的詞句,要想幫助學生理解詞的意思,就必須讓學生理解課文,所以我把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作為教學目標之一,課文第四、五、六自然段是重點段落,能幫助學生更好理解詞,所以要求會背。
這篇課文中的故事將這首詞表達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當然也需要學生通過聯想和想象才能讀懂詩詞的意思,了解蘇軾創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經過。
中秋節都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有自己的淵源和獨特的風俗習慣。讓學生了解這個節日,體會中國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思想感情,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根據教學目標我確立了以下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借助課文中的故事內容,通過聯想和想象讀懂詩詞的意思,了解蘇軾創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經過,感受蘇軾思念親人的情感。
2、背誦第四、五、六自然段。
教學難點:
1、結合創作背景體會詞作豐富深刻的意蘊,體會作者對兄弟蘇轍的思念之情。
2、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一)語文學科是人文性工具行的統一,在語文教學中,要著力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蘇軾的這首詩,借月抒懷,用豐富的想象力,把人復雜心理活動——沖突、哀怨、惆悵、矛盾的內心世界,轉化為人間美好生活的祝愿。語言精練,意蘊深遠。在課堂中,我和學生一起讀讀、背背,感受著他的獨特魅力,課后,讓大家課搜集一些描寫月亮的詩詞,延伸至堂內外,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二)教學時,要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把朗讀訓練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在這堂課中,學生圍繞一個填空,抓住“思念”一詞自主地進行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生借助各種方法理解了詩的意思后,老師又給予了歸納總結,為學生日后的自主學習打下了基礎。我引導學生采用聯系寫作背景理解重點詞、句。例如:“思念”、“埋怨”、“寬慰”等,并輔之以有感情的朗讀,可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
故事將這首詞表達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因此,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自己來自學,通過聯系上下文朗讀、理解,來思考一下當時蘇軾的心理活動。讓學生們反復地朗讀了文本,并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古詩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學會把書本上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在課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現有資源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要求學生從課文出發,采用邊看、邊問、邊想、邊讀、邊說的方法學習。課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現了詞意,所以我在引導學生感悟文章的同時,讓學生抓住詞人的感情變化,“心緒不寧”“埋怨”“寬慰”,領略古典詞的意蘊,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讓生齊背李白的《靜夜思》。這是一首表現作者思念家鄉的詩,從而過度到節日里思念親人。再大家回憶每年的中秋節是怎么過的,激起學生興趣,引出課文——《但愿人長久》。
2、學生齊讀課題。
3、出示讀書要求
(二)學習生字詞(課件)
形影不離、屈指、但愿、十全十美
蘇轍、埋怨
1、請同學們看大屏幕,誰能把這些字詞準確讀出來?(指名讀)
2、這些放大的字,你記住了嗎?你是用什么方法記住的?(舉手答)
3、有哪些詞是你不理解的,誰能幫幫他?(生生互動,師指點)
4、再齊讀一遍。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讓學生說說對蘇軾的了解。
2、我展示一些關于他的資料,讓大家一起看大屏幕。(課件)
3、過渡:文學家蘇軾有一年被貶職,派往密州做官,長年漂泊他鄉不能與親人團聚,望著一輪皎潔的明月,他大筆一揮,作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詞。(課件)(師范讀)
(四)深讀課文,讀中感悟品讀2—3小節
1、指名讀課文2、3自然段,想一想:此時,蘇軾的心情怎樣呢?(心緒不寧)師板書。
2、他為什么心緒不寧呢?(思念弟弟)
3、蘇軾因思念弟弟而心緒不寧,課文中哪兩個詞語寫出了蘇軾和弟弟的感情深厚。(手足情深、形影不離)(出示課件)
4、蘇軾如此思念弟弟除了和弟弟的感情深厚外,還有什么原因?(很少再有見面的機會,分別的時間太長了,有七個年頭了)
5、和如此情深的弟弟分別了七年之久,在中秋團圓之夜,也不能與弟弟相見,讀讀這句話,讓老師感受到蘇軾對弟弟的思念之情。(指名讀,齊讀)
品讀第4小節
過渡:(演示課件:課文插圖)
1、瞧,月亮漸漸西沉,抬頭望月,月光如水,它還透過窗子把銀光灑到床前,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可是在月色這么美麗的中秋節晚上,蘇軾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著,他在想什么呢?(學生自由回答,展開想象,師點評)
2、(出示課件)指導朗讀。
3、是啊,對著皎潔的月亮,蘇軾想的太多太多,他身在異鄉,與親人朋友已分別多年,卻見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所以他才有所埋怨。(突出埋怨,并解釋)
4、過渡:那蘇軾是否就這么一直埋怨了呢?請同學們默讀第5、6小節,找找答案。
品讀5、6小節
1、(出示課件)寬慰是什么意思?(豁達開朗,積極樂觀)(板書:寬慰)蘇軾為什么會寬慰了呢?他到底想到了什么?(自由回答)
2、(出示句子)(自由朗讀)
交流討論:
⑴用自己的話再來說說第一句的意思
(重點理解“悲”“歡”“離”“合”,“隱”“現”“圓”“缺”的意思)
⑵“哪里會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⑶他還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讀第二句
3、是啊。人有痛苦悲哀,也有幸福快樂,豈能盡如人愿,就像月亮也不可能一直是圓的,這正如他之后所寫的一首詞:——(課件出示)(指名讀)
⑴這里蘇軾僅用“悲歡離合”四個字概括了人世間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請同學們再來讀讀感受感受。(指名讀)
⑵問:你們想了解這五行詞的意思嗎?課文已經告訴我們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聰明的同學最先找到,用波浪線劃出來。
(出示課件)
⑶你能聯系上文說說你的理解,體會嗎?
5、讓我們再次欣賞這首詞,感受其中的美妙意境吧。(齊讀)
(五)拓展延伸
1、出示完整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師范讀,學生誦讀,配樂朗讀。
2、說一說:(出示課件)
①、你覺得蘇軾是一個怎樣的人?(熱愛生活、積極樂觀、豁達大度、熱愛人生)
②、蘇軾埋怨月亮是因為它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么(圓、這么亮);但他想到世上本來就是(有悲也有歡、有離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牙兒(有隱也有現、有圓也有缺)一樣,他祝愿(美好的感情)長留人們心間,這樣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
(六)課后作業(出示課件)
1、背誦課文4—6自然段。
2、月亮一直是美好、團圓的象征,也是人們相思的寄托。搜集一些描寫月亮的詩詞,準備舉行一次朗誦會。
(七)總結全文
自古多情傷離別,無數詩人墨客都表達這種情緒。蘇軾也寫了自己的離愁別緒,但最終得以解脫,不愧為大詩人、大文學家。讓我們將這膾炙人口的詩句藏在我們的記憶中,齊讀課文。
但愿人長久篇六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學會本課15個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8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解文章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4.體會作者對兄弟蘇轍的思念之情,教育學生關心親人,關心他人,并領略皓月當空的美景,進行美的教育。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四至六自然段。
2.聯系課文內容,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意思。
反復吟誦,啟發想象,領會詞的意境。
多媒體課件
3課時
一、揭題導入:
1.師: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中秋佳節。
誰能說說中秋節民間有些什么風俗習慣?(學生暢所欲言)
2.總結:是啊,“每逢佳節倍思親”。距今900多年前的北宋年間,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叫蘇軾(蘇東坡),他有一個弟弟叫蘇轍。小時候,兄弟倆一起讀書,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離,真是手足情深。長大以后,他們就各奔東西,極少見面。這不,一晃又有七年沒有見面了。這天正是中秋佳節。夜晚,皓月當空,萬里無云,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地品嘗著瓜果,觀賞著明月,只有蘇軾卻在為思念弟弟蘇轍而心緒不寧。一曲《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在這樣的情境中創作完成了。
出示《水調歌頭》詞,教師吟誦。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講述《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創作經過的課文《但愿人長久》。
板書課題,齊讀。
二、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借助拼音讀準生字。
2.出示課后生字,讀準字音。
①區分下列字音:
前鼻音:各奔東西偏偏隱現陰晴圓缺吟誦嬋娟
后鼻音:躺朝廷
翹舌音:玩耍蘇軾蘇轍嬋娟
②讀誰下列多音字:
各奔東西屈指算來似乎
3.再讀課文,用“讀書要做記號”中學到的方法,在課本上做記號。
檢查:
①朗讀下列詞語:
品嘗玩耍埋怨悲歡離合
觀賞但愿寬慰陰晴圓缺
皓月當空心緒不寧手足情深
形影不離各奔東西
4.三讀課文,讀通句子。
檢查:
(1)指導讀好下列長句,注意停頓:
只有蘇軾卻在為思念弟弟而心緒不寧。
(2)指名分自然段逐段朗讀課文,幫助學生正音。
三、默讀課文。
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并用課文中的一句話來解釋課題。
介紹蘇軾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作經過。
“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人們心間”
四、指導書寫生字。
躺:左旁最后兩筆不能寫錯。
缺:指導筆順(教師范寫,學生書空)。
五、作業。
1.習字冊。
2.比一比,再組詞。
耍( )賞( )陪( )偏( )
要( )嘗( )倍( )遍( )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讀詞語。
2.讀好下列長句:
只有蘇軾卻在為思念弟弟而心緒不寧。
二、導學課文。
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讀。
2.讀了這一段,你對蘇軾有何了解?
3.齊讀。
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讀。
2.出示“一年一度”,說說詞義。擴詞:一年一度的( )
3.出示“皓月當空”,說說“皓”的意思,并理解“皓月
當空”。
板書:皓月當空
自讀,說說自己最喜歡哪句話,為什么?
5.映示第二、三句,結合指導朗讀。
第二句:讀好中秋之夜“皓月當空,萬里無云”的美景。
第三句:讀出人們“品嘗著瓜果,觀賞著明月”的團聚喜悅
之情及蘇軾的“心緒不寧”。
板書:思念
過渡:蘇軾為什么會如此“心緒不寧”呢?
第三自然段。
1.默讀,體會兄弟情深。
2.議一議:讀了這段,你體會到什么?
3.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蘇軾和弟弟蘇轍“手足情深”呢?
畫出有關句子。
出示“形影不離”,補充幾個近義詞:朝夕相處如影隨形
板書:形影不離
出示:“各奔東西”,說說詞義。
動作演示,請學生用課文中的一個詞描述教師的動作(掰著手指頭計算數目——“屈指算來”)。
4.對比朗讀領悟:
如今屈指算來,分別已經有七個年頭了。
如今屈指算來,分別又有七個年頭了。
5.指導朗讀第三自然段,讀出蘇軾思念弟弟的急切心情:
指名朗讀,引讀,齊讀。
第四自然段。
1.自由朗讀。
2.討論:中秋佳節,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地觀賞明月,蘇
軾為什么會埋怨明月呢?
板書:埋怨
此時此刻,蘇軾的心情怎樣?
3.小結:蘇軾因思念弟弟蘇轍而難以入眠,因久別的親
人不能團聚而滿懷惆悵,于是竟埋怨起中秋圓月。請同學們通過朗讀,把蘇軾的這種思念、惆悵之情表達出來。
4.反復朗讀,嘗試背誦:學生自由練習背誦,同桌互背,
師范背,指名背誦,小組比賽背誦,齊背。
小結:月亮漸漸西沉,銀色的月光灑到床前,蘇軾因思念心切,竟埋怨起月亮來。
板書:月亮西沉床前銀光
5.延伸:出示《水調歌頭》詞,并指出:這段內容是詞中“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的意境。
三、作業。
1.抄寫詞語。
2.背誦第四自然段。
3.熟讀課文,試背第五、六自然段。
第三課時
一、復習:背誦第四自然段。
二、導讀課文第五至六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1.引讀:他轉念又想:世上本來就是……就像天上的月兒……
哪里會……但愿……雖然……也能……。
2.再讀,思考:人世間的事情同天上的月亮有什么相似
的地方呢?
板書: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指導朗讀:“……哪里會十全十美呢!”讀準反問語氣。
板書:此事古難全
3.指導朗讀最后一句:讀出蘇軾祝愿離人彼此生活愉快,
在皓月之下共賞美景的美好希望。
板書: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4.齊讀。
小結:蘇軾轉念想到這些,因此心進而似乎寬慰了許多。
板書:
轉念寬慰
第六自然段。
1.齊讀。
2.出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從上文找出解釋這幾句詞的意思的話,對照著讀一讀。
說說下列詞語的意思:此事嬋娟
齊讀詞,并背誦。
三、指導背誦第五、六自然段。
互背,引背,小組比賽背,指名背。
四、練習。
1.寫出意思相反的詞。
悲( )離( )陰( )圓( )
美( )亮( )遠( )留( )
2.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蘇軾埋怨月亮是因為它在( )時候變得這么( ),
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來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亮( )一樣,他祝愿( )常留人們心間,這樣雖然( ),也能共同擁有( )。
3.課外閱讀:《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但愿人長久,心緒不寧,埋怨,寬慰: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但愿人長久篇七
1、會寫本課生字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夠讀出相應的語氣。
3、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1、教師范讀課文(或放錄音)
要求學生:注意傾聽,聽準字音,注意停頓。一會兒比一比看誰像老師一樣讀得好。
2、賽讀課文。
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出相應的語氣,注意營造各個小組間的比賽氛圍。
學情預設:下面加點字學生容易讀錯。
教學措施預設:
在學生讀的時候,注意以下加點字的字音。
做官品嘗觀賞眼睜睜心緒不寧
雖然寬慰悲歡埋怨陰晴圓缺
學情預設:讀下面的句子時,注意根據提示語讀出相應的語氣。
(2)想到這兒,他的心里似乎寬慰了許多,便低聲吟誦起來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千里共嬋娟!
教學措施預設:
指導:在皓月當空之時,詩人靜思什么呢?
你從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體會到了什么?
從為什么你是否感受到詩人的責怨,齊讀句段體會感受;從偏偏你是否感受到了詩人的憤懣。
再讀,讀出埋怨。
句子二:想到這兒,他的心里似乎寬慰了許多,便低聲吟誦起來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千里共嬋娟!
指導:他為什么寬慰了許多?這說明了什么?人有悲歡離合,就像月亮有陰晴圓缺,恰是世之長理,實難十全十美,正是因此他才寬慰。
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們的心間,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既然離別難免,那就不必傷悲,將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賞良宵美景。
讀出寬慰、低聲、吟誦的語氣。
根據老師或同學的點評,自由朗讀,讀流利,讀出相應的語氣。
默讀課文,小組內交流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1、出示生字:讀一讀檢查是否已經真正認識。
2、描紅。老師要逐字指導,起筆頓比落筆,字的位置
3、師范寫,要求學生注意看間架結構,難寫的筆畫的起筆、收筆要領,以及疏密要領等。
4、學生仿寫(前臺展示)。
共同評價學生仿寫的字。評價要領:起筆頓筆大小間架結構等。
默讀課文,思考:蘇軾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寫這首詞的?他的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體會他對兄弟蘇轍的感情。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寫一寫自己的體會。
1、默讀課文,蘇軾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寫這首詞的?他的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寫一寫自己的體會。
2、默讀課文,從哪些地方可以體會到蘇軾對兄弟蘇轍的感情?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寫一寫自己的體會。
3、聯系課文內容,說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嫦娟的意思。
4、任選一兩段展示朗讀。
5、展示背誦課文四、五、六自然段。
6、談談你對《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理解并背給大家聽。
7、搜集一些關于思念親人,思念家鄉為主題的詩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四、五、六自然段。
2、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3、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1、小組內準備展示任務。(五分鐘)
2、展示匯報
(1)默讀課文,蘇軾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寫這首詞的?他的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寫一寫自己的體會。
(2)默讀課文,從哪些地方可以體會到蘇軾對兄弟蘇轍的感情?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寫一寫自己的體會。
(3)聯系課文內容,說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嫦娟的意思。
學情預設:
從課文內容來看,學生很難理解這篇課文所表達的情感,因為沒有豐富的個人經歷,學生的理解也是很膚淺的。
教學措施預設:
課主要寫了北宋大文豪蘇軾創作名詞《水調歌頭》的經過,屬于文包詩類文章。
引導學生采用聯系寫作背景理解重點句段,引導學生轉換角色,想蘇軾所想,悟蘇軾之情。
措施(一)細讀課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2)學生討論。
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中秋節的'夜晚皓月當空,萬里無云,這是親人團聚的時候,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二是目睹他人團聚的情景: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地品嘗著瓜果,觀賞著明月。蘇軾卻獨在異鄉為異課,飽受離別之苦。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更勾起蘇軾對弟弟的思念,因而心緒不寧。
(2)進一步自讀感悟,指名讀,讀出思念之情。(配樂朗讀,背景音樂《良宵》)
措施(二)細讀課文第四自然段。
(1)學生自讀課文。
(2)學生自由發言:蘇拭移情于月也戲人,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么圓。
(3)自由練讀,感悟蘇軾埋怨之情源于思念之苦。引導學生讀好反問句。
(4)這段后面是省略號,他省略了什么?
(引導學生想象,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有能加深其對課文的理解。)
措施(三)細讀課文第五六自然兩段
(1)(出示課件)寬慰是什么意思?(豁達開朗,積極樂觀)(板書:寬慰)蘇軾為什么會寬慰了呢?他到底想到了什么?(自由回答)
(2)(出示句子)(自由朗讀)
交流討論:
a用自己的話再來說說第一句的意思
(重點理解悲歡離合,隱現圓缺的意思)
b哪里會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c他還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讀第二句
(3)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們的心間,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
(4)指導學生反復誦讀,讓學生感悟蘇軾寬慰的心情和他豁達開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搜集展示關于思念親人,思念家鄉為主題的詩詞。
教師小結:自古多情傷離別,無數詩人墨客都表達這種情緒。蘇軾也寫了自己的離愁別緒,但最終得以解脫,不愧為大詩人、大文學家。讓我們將這膾炙人口的詩句藏在我們的記憶中,齊讀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