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在語言運用上富有變化和創意,采用準確、美觀、生動的語言,讓人眼前一亮。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一些難得的優秀作文,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新的思考。
游漢兵馬俑博物館(匯總17篇)篇一
這個周六,爸爸帶我和爺爺去臨潼參觀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兵馬俑。
進入大門,一個導游就介紹自己:“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到秦始皇兵馬俑這個地方參觀。我姓趙,大家可以叫我趙導,現在請各位跟著我一起進入館內參觀”。我們來到一號坑,他接著說:“秦兵馬俑是我國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它享譽世界,舉世無雙。兵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兵馬俑規模宏大,已發掘了三個俑坑,總面積近平方米,坑內有兵馬俑近八千個,大家現在身處的位置就是兵馬俑一號俑坑的上面。一號俑坑總面積平方米,有六千多個兵馬俑。大家站在高處,可以看到坑里的兵馬俑,一行行,一列列,排列十分整齊。”
看完了一、二、三號坑,我去看了秦始皇那時用的東西:陶壺、陶缽、陶拍、帶蓋陶盒、銅鼎、陶燈等。還有一些工具:手鋸、鐵鏨、鐵鍬、鐵鏵、鐵缽等。那時的武器有:金鉤、鏃形器、青銅長劍、銅殳等。士兵一共有六種,分別是:車士、御手俑、騎兵俑、鎧甲武士俑、鎧甲軍吏俑、高級軍吏俑。而銅車馬又稱“立車”,車馬通長225米,高15米,總重量1061公斤,由3046個配件組成。
出了大門,爺爺問我:“你知道焚書坑儒的故事嗎?”我搖了搖頭。爺爺就說:“公元前220xx年,秦始皇在咸陽宮大會群臣及眾儒生,宴會上,以王維為代表的一派儒生主張實行過去的“分封制”,以李斯為代表的則主張實行“郡縣制”;兩派針鋒相對,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最后李斯勝出!于是一場“焚書”運動開始了。大批文化古籍在烈火中化為灰燼,不僅讓先秦的主要典籍遭到破壞;連春秋戰國以來的思想領域及理論探索者們受到了致命的打擊。第二年,又發生了一場“坑儒”之劫。共活埋了400多人,其于一批被流放到邊疆。現在懂了嗎,李亞琦?”我點了點頭。
今天我學到了許多知識,真是快樂的一天。
西安游之兵馬俑。
西安城又名長安城,它是一座古城,具有許多典型的歷史文化。聽說秦陵兵馬俑是去西安城必看的景點。于是,我和媽媽就一起去觀賞秦陵兵馬俑。
兵馬俑具體包括一號坑、二號坑和三號坑。我們首先來到一號坑,剛進入,我就情不自禁地贊嘆道:“一號坑好大呀!”它是秦俑三坑中最大的一個,它長約230米,寬約62米,總面積約4260平方米。截止目前已發掘約4000平方米,出土陶俑、俑馬近20xx件,木質戰車20輛,估計一號坑埋藏有陶俑、俑馬6000余件,戰車約50多輛。
我和媽媽趴在桅桿上,看到各式各樣的兵馬俑,有跪射俑、中級吏俑、高級吏俑……它們著裝不一,發髻頭飾也各不相同。據說秦始皇兵馬俑的特別之處在于,雖然有很多件俑,但是在這些俑中卻找不到一件一模一樣的。
隨著導游姐姐的講解,我們不知不覺地來到二號坑。走進二號坑,我大吃一驚,竟然沒有一件兵馬俑。正在我犯愁的時候,只聽見導游姐姐說:“你們知道為什么二號坑不開采嗎?那是因為考古學家還沒有找出正確的挖掘方法來保持兵馬俑的原樣,所以至今還未能開采。”
接下來,我們來到了三號坑。它和二號坑沒有什么太大的區別,面積不是很大,里面也就開采了一點點,而且開采出來的兵馬俑都是七倒八歪的。此時的我又要犯愁了,禁不住地問:“這些兵馬俑怎么都是壞的啊?”導游姐姐明白了我的心思,笑著對我說:“這些俑,工人們還沒有時間去修復他們呢!我們前面看到的兵馬俑,都是工人們后天修復好的,剛剛挖掘出來的俑都是這樣的啊!”聽了導游姐姐的話,我這才明白過來,不由自主地“哦”了一聲。
從韋曲出發沿西潼高速東行,大約一個小時的車程,我們到了傳奇的臨潼。烽火臺上,周幽王寵褒姒,一笑失天下;華清宮里,楊玉環、唐玄宗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鴻門宴中,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神秘的秦陵,頭枕金山,腳蹬渭河,左是灞河,右有戲水。這些腦海中曾經深刻的記憶,讓今日重新踏上這個舉世矚目的圣地的我激動,震撼。夏秋之際,紅日染過的山,熱情,明麗,招呼著遠道而至的客人。
在一號俑坑里,被擠擠攢攢的人潮湊擁著,小廣播里傳來明快、清潤的聲音。說克林頓訪華來這里時,館長說:“現在讓我們去看一看20xx多年前的地下軍陣吧!”翻譯的人卻譯成了“現在就請總統閣下檢閱這支地下部隊吧!”克林頓幽默地點頭說:“這正是一個總統應該做的。”我情不自禁地思量,這一個個身材魁梧,威武雄健,形態萬千,栩栩如生,面容各異,形象逼真的秦俑,牽系著多少人敬與愛的情懷。
上學的時候背《詩經秦風》,中有這樣一句:四牡孔阜,六轡在手。根本就不知道,駕車人驅趕四匹馬,為什么才能牽住六條轡繩今天終于眼見為實,眼睛貼著玻璃櫥窗的圍擋,我努力勘探“青銅之冠”的奧秘。原來每匹馬都有兩條轡繩,四匹馬一共是八條轡繩。中間兩匹馬內側的轡繩拴在車前的銜環上,其余六條轡繩才抓在趕車人的手中。
尾隨了一個參觀團的導游,聽他說,一號俑坑宏偉龐大,是這支地下部隊的主要力量;二號俑坑是戰車、騎兵和弓箭手的混合部隊,是這支地下部隊的精銳;三號俑坑就是這支部隊的指揮部。
我想多年前,如此強大的地下軍陣,向東而立,迎接每一天新升起的太陽。而今,它的身后,正安詳靜謐地睡著一代梟雄,始皇嬴政。是啊,一切被一切遺忘,一切又被一切追憶。看著摩肩接踵的游人的身影,中國的,外國的,我對此時此刻雙腳正踩著的堅實的中華的大地,畏然起敬。一切中的聲響與攢動,怎能忘懷。
游漢兵馬俑博物館(匯總17篇)篇二
暑假時,我隨爸爸到西安旅游,有幸參觀了被人們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
7月25日上午,我和爸爸坐上了前往兵馬俑博物館的汽車。兵馬俑博物館位于西安以東的臨撞縣,距西安30多公里,它是秦始皇陵墓的一部分。沿途的秀麗風光,不時引起車上人們的贊嘆。
汽車開到了博物館門前。來這里參觀游覽的人可真多啊!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人、外國人、一群群、一隊隊,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一進大門,迎面一座巨大的拱形建筑物首先映人我的眼簾。房子上方正中,“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九個金光閃閃的大字非常醒目。房子前邊的廣場上,兩邊是一排排的綠樹,中間一個巨大的圓形花壇,百花盛開,芳香撲鼻。
我們先進了左邊的第一陳列室。這里展出的是秦朝統一*前后各種珍貴的歷史資料和文物。
出了第一展室,沿著水泥雨道向前走,便來到巨大的拱形建筑物前,這就是兵馬俑展覽大廳。我和爸爸隨著人流進人大廳,啊!眼前那么宏偉壯觀的場景使我驚呆了。只見大廳里有一個巨大的土坑,長有200多米,寬有50多米,深有6米左右,里面全是各種各樣出土的陶俑。
我緊跟著爸爸,手扶坑邊的欄桿,邊看、邊問、邊聽。爸爸說,現在一共發現了三個俑坑,大約有8000多個俑人,已經出土的只有幾百個。這些俑人中包括有將*俑、武士俑、車馬俑、*史俑等等。他們的身份不同,裝束不同,神態不同。我仔細觀察,那些站在隊伍最前面的一定是將*俑,他們一個個頭戴金盔,身披鐵*。手握寶劍,威風凜凜。后面那些沒有盔*的,一個個挺胸而立,精神抖擻,一定是武士俑……。看著這些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兵馬俑,我仿佛看到了那千*萬馬奔騰廝殺的古戰場,聽到了那號角齊鳴、戰鼓咚咚的搏斗聲。我想,這么壯觀的巨大工程,在科學技術還不發達的兩千多年前,全靠工匠們的雙手建造,這充分展示了我國古代勞動*的智慧和才能。
從大廳出來,我們進人了右邊的銅車展覽室。這里陳列著銅車馬。無論是車馬,還是馬夫,無不造型逼真,令人贊嘆不已。
下午,我懷著戀戀不舍的心情隨爸爸乘車離開了兵馬俑博物館。一路上,我心潮澎湃,思緒萬千。我想,我們中華民族真不愧為一個有著燦爛文化遺產的偉大民族!
游漢兵馬俑博物館(匯總17篇)篇三
放假了,我和爸爸一媽一一媽一一起去西安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參觀,這讓我興奮了好幾天。因為,秦朝和漢朝的科技是世界上公認的第一位,這不能不讓我這個科學迷激動萬分。
聽導游介紹,在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發現了一一柄一青銅劍,為銅錫合金制成,并含有微量的鎳、鋁、鐵、鋅等十多種金屬元素。這種合金的硬度為hrc22至24度,已達到調質后的中碳鋼的硬度。最令人驚奇的是,這把劍在地下埋了二千多年,當場去土銹后,表面光亮如新,劍刃非常鋒利,一劍可劃透12層報紙。
為什么秦俑坑出土的青銅兵器不生銹呢?科學家對出土的青銅劍、青銅矛等兵器經電子探針和質子x光熒光分析,劍的表面有一層10至15微米的含鉻氧化物保護層,表明曾采用鉻鹽氧化處理技術。這些兵器的表面有一層含鉻化合物的氧化層,其含鉻量達到0.78%至2.32%,厚度為10至15微米。用氧化鉻防銹是一種先進的工藝方法,經過了鉻鹽氧化處理的青銅兵器一具有防腐抗銹的良好一性一能,所以這些兵器雖藏在地下余年仍然無銹,光亮如新。
我們知道,現代鉻化處理技術是德國在1937年、美國在1950年分別獲得發明專利權的,而且防銹一般只能保持60年左右,而22前的秦代人是怎么掌握鉻鹽氧化處理技術的,至今還是一個謎。除了青銅劍之外,秦朝的.銅車馬也令人驚奇。馬車前的一匹馬頭上有一小撮青銅拔絲,每根拔絲都等長等粗,這樣的技術到現在我們也不知道是怎么做的,真是奇怪!
啊,就連秦朝的都這么發達,那我們中國也一定能躋身世界大國的行列,成為科技最發達的國家!加油,祖國一媽一一媽一,我一愛一您!
游漢兵馬俑博物館(匯總17篇)篇四
7月26日上午,火辣辣的太陽高高的掛在天上,幾朵白云靜靜的飄在空中,我們一行八人來到了西安市臨潼縣城東參觀舉世聞名的世界文化遺產——秦始皇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南其驪山,北臨渭水,氣勢宏偉,是全國重點文化保護單位。一進了博物館的大門,我們就看見一座高大的銅制秦始皇雕像,遠遠看去就像一個威武的秦始皇站在那里。
來到兵馬俑坑前,導游阿姨告訴我們,秦始皇兵馬俑是在1974年春被發現的,一共三座坑。一號坑是在當地的農民打井時偶然發現的,后來,二、三號坑也陸續被發現。其中,一號坑最大,東西長兩百三十米,南北寬六十二米,總面積有一萬四千二百六十平方米;二號坑的面積大約有六千平方米;三號坑最小,只有五百二十平方米。我仔細觀察這些兵馬俑,他們排列的整整齊齊,造性格不一樣。有站著的,有拿著兵器的,有牽著馬的.……就連他們的臉部表情也是各式各樣的。聽導游阿姨說,兵馬俑剛剛挖出來的時候,沒有一個是完好無損的,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栩栩如生的兵馬俑,全部都是經過研究人員用心修補的完成的,到現在還有很多沒修補好呢!我邊走,邊看,看得津津有味。我覺得兵馬俑坑好像一個龐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
在游覽當中,我看到了很多外國的游客。導游阿姨告訴我,秦始皇兵馬俑的發現轟動了全世界,它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每年都有很多外國朋友來參觀,其中還有很多國家的元首來過呢!
我又想起以前爸爸曾經告訴我,有一次一位美國的收藏家愿意出1億美元買走一個陶俑的人頭,但被我們國家拒絕了,因為兵馬俑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想到這里,我們的祖先非常能干,他們在兩千多年前就制造出這么幫的兵馬俑,我真為我們有這么聰明能干的祖先而感到自豪!我們應該好好向他們學習,長大了為祖國爭光!
游漢兵馬俑博物館(匯總17篇)篇五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這里出土了一千多個士兵陶俑,每個表情姿態各不相同。站在龐大的地下軍陣前,你會感覺到兩千年前始皇帝掃平六國、統一天下的非凡氣勢。
秦始皇嬴政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自己的陵園,常年征用數十萬民夫,耗損了大量的國力,修筑時間長達38年。1974年春,因當地農民打井挖出陶制武士頭,兵馬俑得以重見天日,目前共發掘出三個坑。
景區中的一號俑坑,是最早發掘、面積最大的一個坑。二號坑和三號坑分別在一號坑的兩旁。三個坑共有和真人、真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馬近8000件。有車兵、騎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種,排列整齊有序。景區內還有出土文物陳列室和秦陵銅車馬陳列室,分別陳列著出土的青銅兵器和兩輛青銅馬車。
出土的兵馬俑根據裝束、神態、發式的不同,可分為將軍俑,武士俑,車士俑等。每一個陶俑的臉型、發型、體態、神情都各不相同。陶俑、陶馬原本都有彩繪,但由于后來的火燒和浸泡,大多已剝落變色。
秦兵馬俑景區天天游客如織,在參觀時可以避開高峰,先從最小的三號坑開始游玩。游玩完畢后,游客可以免費乘坐景區內的旅游專車前往秦始皇陵,車程約5分鐘。
游漢兵馬俑博物館(匯總17篇)篇六
暑假剛開始,我們一家就自駕外出游玩了,經過一天的車程,終于來到我夢寐以求的地方——秦始皇陵博物館。
一到門前我就看到了一座巨大的雕像——秦始皇。只見他昂首挺胸,似乎正在看著眼前這美麗的風景。我們買過門票就直接向兵馬俑坑走去,一路上風景如畫,綠樹成陰!快到兵馬俑坑時,爸爸想請一個導游好讓我們了解放眼望去,俑像個個形態各異,神情也都各有不同,有的嚴肅,有的略帶一絲絲驕傲的微笑,而有的則低眉沉思。再看它們的兵器卻大致相同,一把隨身腰刀煞有其勢的彆在腰間。咦,它們都是單眼皮?我傻傻的一臉疑惑,這時導游解釋說:“可能當時人們的審美是以單眼皮來衡量的,所以在后來雕刻的'時候就都雕刻成了單眼皮。”
一號坑俑像眾多,但是大多為級別不高的“敢死隊”,配置的馬屁也不是特別多,話雖如此,可是眼前狀況的場景也深深地震撼到了我。二、三號坑里,分別有幕府、馬圈、騎兵等,與一號坑相比,還是略微遜色一些,不過二號坑的鎮館之寶也讓我眼前一亮,它是一蹲跪射俑,聽說是項羽焚燒俑坑后唯一幸存的一件不必修復的俑像,從側面看,像西安的地圖,因此被后人們尊稱為吉祥物。
這就是我親眼所見的兵馬俑,莊重、雄偉、威武。這樣的形象在我腦子里揮之不去。
游漢兵馬俑博物館(匯總17篇)篇七
在這個色彩繽紛的寒假,我與文學社的伙伴們一起研學游古長安—西安。其中,最令我難忘的是那雄偉的秦兵馬俑博物館。
2月7日上午,我們一行人經過二個小時的車程,來到博物館。大家領了門票,過了兩道大門。迎面,三座兵馬俑坑出現在我的面前,右手邊彩繪銅車馬博物館。我們的輔導員魏老師先帶和我們參觀彩繪銅車馬。
一進大門,一張照片吸引我的眼球。這張照片是但是挖掘銅車馬前的模樣。上面的兩輛馬車已是破爛不堪,破碎的零片互相輾軋,慘不忍睹!魏老師和我們說,這里展示的是1號銅車馬和2號銅車馬。我們跟著魏老師參觀了2號銅車馬,這兩彩繪銅車馬雖是仿制品,但是能感受到戰國時期秦國的高超煉銅技術。2號銅車馬的車頂是一塊5毫米厚微微彎曲的銅板。車前是四匹矯健的戰馬,一位車夫握著韁繩,筆直站立在車門前。這輛馬車的奇特之處就在于設計精巧的車窗,如果你想從車外看車內,就是徒勞之舉,即便湊近了也看不真切。這可是利用了針孔原理。從車內往外瞧,外面的景象一覽無余,十分清晰。
面對這些精巧的彩繪銅車馬,大家嘖嘖稱贊。進入二號俑坑,我的呼吸差點停止。眼睛盯著最完整的一座兵俑細看,我從老師的解說中了解到他是獨一無二的.跪射俑。他造型奇特,從側面看就像一張陜西地圖,他身材魁梧,單跪在地上,炯炯有神的眼睛直射前方,哪怕敵人再兇悍,他也毫不畏懼。
將軍俑威武雄壯,氣壓四方。看他昂首挺胸,嘴角微微上揚的樣子,定是對自己的部隊感到驕傲。
這些栩栩如生的兵馬俑都是用古人的汗水和智慧創造的,他們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文檔為doc格式。
游漢兵馬俑博物館(匯總17篇)篇八
暑假媽媽帶到西安去玩.坐汽車,遠遠望去,綠樹叢中,一座銀白色的建筑突兀而起,拱形造型新穎奇特,促人抒發創新的狂想.
我一時之間不明白,這是什么東西?出于好奇問了一下媽媽.媽媽告訴我:這是陵墓,是收藏秦始皇兵馬俑的博物館.但我還是不怎么明白.
只到媽媽牽著我的手把我領進陵墓----這座受昂秦始皇兵馬俑的博物館時,我終于明白了.只見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兵馬俑,展現在我的面前.
我緊緊地跟在媽媽,手扶著坑邊的欄桿,一邊看一邊聽著媽媽講述.媽媽說,現在一共發現三個俑坑,大約有八千多個俑人,兩千噸青銅器.只出土幾百個俑人,和兩百噸的青銅器.這些俑人中包括將軍俑,武士俑,車馬俑,軍史俑等,他們的身份不同,裝束不同,神態也不同.
我仔細觀察,真的,那些站在隊伍最前面的,騎著一膘肥體壯的戰馬這有可能是將軍,他們一個個頭戴金盔,身披鎧甲,手捏寶劍,威風淋漓.而站在隊伍中一些兵馬俑留著胡子,虎視眈眈這可能是久經沙場屢戰功的老戰士.后面那些沒有盔甲的,一個個挺胸而立,精神抖擻,這可能是步兵……看著這些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兵馬俑,我仿佛看到了那千萬馬奔騰撕殺的古戰場,聽到了那號角齊鳴,戰鼓咚咚的喊殺聲.
離開了俑人區,來到青銅器區.我和媽媽幾乎被眼前那宏偉壯觀的情景驚呆了.一輛青銅安車出現在眼前,圓形車蓋象征著天,方形車廂象征著地,有30根輻條的車輪象征著光芒,車上坐著的兵馬俑可能是李斯,左手輕輕扶著車把,右手握著一把鵝毛扇,神態安詳,莊重.目視遠方,充滿著智慧.
我和媽媽一路觀看過來.不禁為兩千年前的能工巧匠們有如此卓越高超的技術而贊嘆.為中華民族有如此燦爛的文化遺產而自豪!
文檔為doc格式。
游漢兵馬俑博物館(匯總17篇)篇九
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是中國遺址性博物館。位于江蘇省徐州市東郊獅子山西麓。1985年5月在兵馬俑坑發掘的基礎上建館,9月建成,10月1日開放。
兵馬俑坑計有東西向步兵俑坑3條,間距5米,各長28米。坑口寬2.2米,底寬1.1~1.4米,深0.4~1.1米;南北向警衛俑坑一條,位于3條步兵俑坑之東約5.5米,坑長26米,寬1米,深0.15~0.40米;騎兵和戰車坑兩條,位于3條東西俑坑之西北125米,其一于1981年損壞,其二東西長12.5米,寬3.5米,深0.4~0.6米。俑坑距現地24米余。
目前已發掘兩條步兵俑坑和警衛俑坑,兩條步兵俑坑東端皆遭不同程度的破壞,現存陶俑2393件,其中一號坑1016件,二號坑1377件。俑皆陶土燒制,青灰色,計有馬4匹,官吏俑1件,余為甲胄俑、跪坐俑、盔甲俑、發辮俑、發髻俑、弓弩手俑及持長械俑等。俑身涂粉,局部繪朱。從形制、質地、服飾等特點分析,為公元前1世紀作品,約當西漢景、武之際。
漢兵馬俑原是距今2150多年前的西漢楚國的第三代楚王劉戊的陪葬品,就像秦兵馬俑是為秦始皇陵“驪山”陪葬的一樣。漢代社會是一個視死如生的社會,人們認為人死以后,只是換了一個地方繼續生活,因此生前所能享受到的一切物質待遇和精神待遇,死后都要想方設法帶到另外一個世界里去,徐州的各座楚王墓中,粉倉、廚房、錢庫、樂舞廳、會客廳應有盡有,就連廁所也制作得一絲不茍、設施齊全。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一些手握重兵的諸侯王和高級將領,死后自然希望能繼續指揮千軍萬馬,兵馬俑就應運而生了。但是根據漢代的葬制,除非有立下特等功勛的人才享受用兵馬俑陪葬,而且還要得到皇帝的恩準,目前國內發現的大規模兵馬俑僅有三處,秦始皇兵馬俑和咸陽楊家灣漢兵馬俑,除此之外,就只有徐州發現的這一處。在徐州出現了這樣大規模的兵馬俑群,充分說明了漢代徐州在政治、軍事上的特殊地位。
徐州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漢代文化尤為發達,因為這里是漢代的開國皇帝劉邦的故鄉,劉邦在政權剛剛穩定后,就委派他的弟弟劉交為楚王來管理這一地區。漢代初的劉交在同姓王中地位*高,加上高祖手下的文臣、武將多數是徐州人,這樣的特殊背景,造成了徐州在漢代成為僅次于都城長安的政治文化中心,漢兵馬俑是徐州發達的漢文化的一個有力佐證,它以無可替代的歷史內涵告訴八方賓朋,“兩漢文化看徐州”。星羅棋布的漢墓,巧奪天工的漢畫像石,還有獨具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的漢兵馬俑,就像一顆顆璀燦奪目的明珠,閃爍在古彭城大地上,反映了漢代彭城人創造的輝煌的物質文明。
為了表現“徐州漢兵馬俑的藝術魅力”,博物館里制作了大副照片,以便欣賞。
從制作工藝上講,兵馬俑是用模子制作出來再經二次加工塑造成的,大小差不多,但是,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他們的表情千姿百態,各不相同。它們當中的昂著,張著嘴,仰著身子,仿佛是一位性格粗獷、情不自禁地在嚎啕大哭,身邊的兩位一個探過頭來,一個側過臉來像是在安慰勸說正在嚎哭的人;有的則是低著關、皺著眉,嘴角向下撇,顯出性格內向,默不作聲的悲郁神情,這與整體莊嚴肅穆的軍隊主題是相吻合的。當然,他們當中也有輕松自若、活潑頑皮的青年士兵形象,或許他就是某位雕塑大師心靈的真實寫照呢。總之這些人的性格特征通過寥寥數筆便刻劃得細致入微、栩栩如生。在這些陶俑制成形后,有一個工匠師的手工修削過程,這個過程中匠師們的主觀能動性和藝術創造能力得到了極大的發揮,一些普普通通的泥巴,在他們靈巧的雙手下,被賦予了無限的生命力,站在這里看到的仿佛還是陶俑,而是一支活生生的隊伍向您迎面而來,充分體現了漢代勞動人民高超杰出的制作工藝。
西安的秦兵馬俑的高大壯觀示人的確,寫實主義秦俑給人一種奔放雄渾的力量美。但任何藝術的發展都有一個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漢兵馬俑在繼承了秦俑風格的基礎上加以發展,由寫實轉變為寫意,它不注重人物線條的比例是否準確,而側重于人物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風貌。
徐州漢兵馬俑不僅得到無數國內人士的賞識,在幾次赴澳大利亞、歐州的展覽過程中,同樣得到了各國人民的高度贊譽。它們作為中國人民的文化使者遠渡重洋,來到澳大利亞,慶賀他們建國兩百年。在那隆重的節日里,徐州漢兵馬俑以它古樸、端莊、別具神韻的風姿展現在深目高鼻的澳大利亞人面前,使得只有兩百年建國史的澳大利亞人對這批擁有兩千多歲的文化使者贊嘆不已,立即掀起了一股“中國熱”。在歐州心臟之國奧地利參加“雷歐本市文化藝術節”的展覽時,又一次傾倒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使他們對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文明古國,更加心馳神往。這些體態小巧的漢兵馬俑,極大促進了中外人民的友誼和文化交流。
以隊伍前端的三個士兵為例工匠師用不同的身材和面部塑造,表達出不同的年齡層次和心理活動。*右面的士兵虎背熊腰,稚氣未脫,正是初出茅廬,血氣方剛,急待建功立業的年輕士兵;中間這位躬著腰,瞇著眼,看似是位經驗豐富,久經沙場的老兵;左邊是位老成持重的中年士兵形象。史書記載,漢代的兵役制度規定,年滿18~55年的成年男子,必須服兩年兵役,這樣隊伍就會有不同年齡的士兵,可謂老、中、青三者的有機結合。漢代的雕塑師以生活為藍本制作出的這些陶俑,不僅為后人留下了許多寶貴資料,而且在中國雕塑藝術史上,以拙樸中富有含蓄、更加耐人尋味的藝術手法,為人們留下永恒而美麗的篇章。
游漢兵馬俑博物館(匯總17篇)篇十
各位游客朋友,歡迎你們來到舉世聞名的秦兵馬俑。我叫小唐,是你們這次參觀秦兵馬俑的導游,我十分高興為大家服務。
秦兵馬俑是世界考古最偉大的發現之一,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它位于西安臨潼區,是秦始皇陵墓重要的組成部分。
你們此刻看到的,是最早發現的一號坑,也是最大的,坑里有8000多個兵馬俑。一號坑的左右之后又各發現了兵馬俑坑,著就是此刻的二號坑、三號坑。
兵馬俑是用泥巴燒制的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陪葬品。秦兵馬俑能夠說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
讓我們站在高處往下看,這些兵馬俑一行行、一列列、一隊隊,排列的十分整齊;如果仔細看,每一個兵馬俑的臉型、發型、體型、神態都不一樣,反映出古代中國人十分高的智慧水平。
秦兵馬俑世界珍貴的文化遺產,期望大家能夠自覺的保護它。同時,我們有職責要保護更多的還沒列入世界遺產名單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因為,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歷史啊!
今日的參觀就要結束了。秦兵馬俑恭候大駕再次光臨。再見啦,朋友!
游漢兵馬俑博物館(匯總17篇)篇十一
各位游客們,大家好!我就是你們今天的導游——徐奕,大家可以叫我小徐。
今天,我們旅游的景點是——秦兵馬俑。這秦兵馬俑是我國西安臨潼出土的,它是舉世無雙,享譽著世界珍貴的歷史文物。
好,現在我們到達了目的地。這兵馬俑是秦始皇和古代的勞動人民發掘的。現在我國已經發掘了三個俑坑,總面積約有20xx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個籃球場那么大,請大家想一想,五十個籃球場有多大。
那么你們知道這雄偉的兵馬俑是怎么被發現的嗎?我來告訴大家,它是1974年3月西楊村村民在打井的過程中發現的。這一發現震驚了全世界!1987年秦兵馬俑被聯合國列入“世界人類文化遺產。”
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
大家可以看到那邊的三十八路向東縱隊,每路中間都排列著有駟馬戰車,而陶俑全身披鎧甲,手持兵器。
將軍俑身材魁梧,頭戴鹖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
武士俑平均身高1.8米,體格健壯......
游客們,每一個兵馬俑都是極為精美的藝術精品。你們可以仔細端詳一下他們的神態。
法國總統希拉克曾留言說:“世界原有七大奇跡,秦兵馬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是真正到過埃及;不看兵馬俑,就不算真正到過中國。”
今天,我們的旅游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游漢兵馬俑博物館(匯總17篇)篇十二
望著千姿百態的兵馬俑,我的思潮又騰涌起來。跟著眼前幻想浮動,我仿佛看到前排坑道里兵俑和馬俑一起跳動起來,兵俑跑在前面,馬俑緊緊地跟在后面,有的兵俑騎上馬俑,他們在將軍俑的率領下奮勇前進。后排坑道里那些還沒有被完全挖出來的兵俑和馬俑,有的只露了頭,有的只露了半身,挺直身子的,歪著身子的,也在那里活動起來,那里高低不平的地面,此時在我眼中忽然變成了海浪,洶涌澎湃。兵俑和馬俑,正從海浪中掙扎出來,奮勇的向前奔去,他們一飛出大廳看到山河地面花團錦簇。他們意氣風發,都大為驚詫與興奮。
我又飄到了歷史的碑文,回想起看到了將軍俑人高馬大,身材魁梧。頭戴戰盔,身披鎧甲,手持一把削鐵如泥的寶劍。歲月的痕跡越發顯得像一名久經沙場的老將。他昂首挺胸,目光炯炯,神情嚴肅,身上的裝束到外貌,無不散發出一個將軍威風凜凜的氣質。
俑坑里有這么多俑,但是沒有兩個俑是完全一樣的':有的眉開眼笑,仿佛打贏了一場大勝仗;有的怒發沖冠,似乎要跟敵人決一死戰;還有的精神抖擻,好像恨不得立刻沖到戰場上奮勇殺敵。有的俑半蹲著,好像在埋伏,等待敵軍的到來;有的俑軍容嚴整仿佛已經做好了戰斗的準備;有的俑抬頭張望,好像在查看有沒有敵軍,真的是惟妙惟肖啊!
兵馬俑如此壯觀,我深深為祖國壯觀的兵馬俑感到驕傲,同時也深深為祖國昔日的強大繁榮感到無比自豪。秦兵馬俑惟妙惟肖的展現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力量。看著看著,心中就感到油然而生的自豪!
我要化作一片落葉,繼續飄揚在歷史的長河中。
游漢兵馬俑博物館(匯總17篇)篇十三
原創:劉松漪。
早就知道秦始皇兵馬俑是聞名世界的偉大奇跡,是世界各國游客向往的旅游勝地。今年暑假我終于有幸來到西安,第一次與兵馬俑進行了緊密接觸。
一走進兵馬俑博物館,我就立刻被震撼了!只見一支威武雄壯的秦軍兵陣從多個俑坑迎面襲來。他們身披鎧甲,隊列整齊。身材高大的灰色俑人個個軍容嚴整,神態肅穆,在眾多戰車和各種冷兵器的襯托下散發出讓人膽寒的`殺氣。凝視著這支穿越了兩千年的古代軍陣,我立刻體會到杜甫在《兵車行》種所寫的“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是多么地生動傳神!此時就連游客的嘈雜聲仿佛也變成了古戰場中的嘶鳴和吶喊。這就是那支以一敵六最終踏平了六國的勁旅嗎?這就是那支用鐵和血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留下了赫赫聲名的雄獅嗎?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好一會兒我才從兩千年前的古戰場穿越回來,懷著激動的心情瞻仰了秦始皇的另外兩支軍陣。在四號館里陳列了許多兵馬俑的單個展品,使我能夠更近地觀察這支神秘的軍隊。我驚奇地發現每一個兵馬俑都如同真人一般栩栩如生,他們的神態都各不相同,有的雙眼直視前方,怒視著試圖侵犯的敵人;有的手持寶劍,隨時準備上戰場英勇殺敵;有的微微低頭,好像在給將軍出謀劃策;有的手持長矛,隨時準備沖鋒陷陣,愿意為秦國的強盛付出生命……他們相貌各不相同,光是頭上發辮就有上百種之多。難怪有人說每一個兵馬俑都是用真人制作的呢!更讓我驚奇的是,出土的武器件件制作精美,相同的武器之間的尺寸和規格也基本一樣,簡直和今天工廠里批量生產的一模一樣!
和兵馬俑的親密接觸使我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古代并非像我們想象的那樣愚昧落后。即使在兩千年前,我們祖先的智慧和勤勞也足以讓今天的我們震撼不已。今天的我們唯有加倍努力奮斗和拼搏,才能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成就,才無愧于華夏子孫這個驕傲的身份!
游漢兵馬俑博物館(匯總17篇)篇十四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為基礎,以秦始皇陵遺址公園為依托的一座大型遺址博物院。同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也是以秦始皇陵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基于考古遺址本體及其環境的保護與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覽、休閑等多項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間。
秦始皇陵布局縝密、規模宏富,具有重大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目前在秦始皇陵陵區已發現各類陪葬坑、陪葬墓等600余處。1961年,秦始皇帝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秦始皇帝陵(含兵馬俑坑)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秦兵馬俑坑發現于1974年,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三個兵馬俑坑成品字形排列,總面積2萬多平方米,坑內放置與真人真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馬7000余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兵馬俑的塑造,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而創作,藝術手法細膩、明快,陶俑裝束、神態各異。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時代特征。俑坑內出土的青銅兵器有劍、鈹、矛、戈、戟、殳、弩機以及大量的箭鏃等。大部分兵器歷經兩千多年依然鋒刃銳利,表明當時已經有了很高的冶金技術。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側,還出土了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每乘車前駕有四馬,車上各有一御官俑。銅車馬造型逼真,裝飾華美,大量使用金銀為飾品和構件,制作非常精巧,被譽為“青銅之冠”。
在秦兵馬俑陪葬坑遺址上建立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1979年正式開放,主要參觀點包括秦兵馬俑一、二、三號坑、銅車馬陳列廳及相關臨時展覽。至今已接待中外觀眾近7000萬人次,其中包括近200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秦兵馬俑先后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多個城市展出,海外觀眾超過20xx萬人次。秦兵馬俑每到一處就引起當地轟動,已成為增進國際間政治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20xx年10月1日,占地3386畝位于秦始皇陵核心區的秦始皇陵遺址公園正式對外開放,主要參觀點包括秦始皇陵封土、已探明的主要建筑遺址、陪葬坑等。秦始皇陵遺址公園的對外開放標志著我國又一處大遺址保護工程的建成。既是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傳播中華優秀文明、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舉措,又是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帶動社會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徑。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20xx年9月30日,9901、0006陪葬坑陳列廳正式對外開放。0006陪葬坑位于秦陵內城以內,封土西南,20xx年發現。面積約410平方米,出土彩繪文官俑8件,御手俑4件,銅鉞4件,木車遺跡一乘,殉葬的活馬約20匹。9901陪葬坑位于秦陵內外城之間,封土東南,1999年發現。面積約800平方米,1999年5月8日至6月15日,對陪葬坑的中部進行試掘,試掘64平方米,在中部棚木之上出土青銅大鼎一件,重212公斤,口徑71厘米,高61厘米,在北部過洞中出土11件彩繪百戲俑。出土的陶俑,不著鎧甲、不穿戰袍,上身赤裸,下身著裳。姿態各異,風格、服飾、裝束等都與一二三號陪葬坑出土的兵馬俑迥然不同。有學者認為這批陶俑的原型可能是象征著秦代宮廷娛樂活動。20xx年6月3日,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秦陵博物院又啟動了9901陪葬坑和秦陵部分建筑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
這兩個陳列廳展廳建成后,9901陪葬坑的考古發掘工作將在展廳內繼續開展,并使其與保護、展示相結合,為觀眾提供更為真切的參觀感受。0006陪葬坑則進行原址展示,帶給觀眾真實的展覽效果。同時,通過陳列在展廳內的典型文物、圖片和文字說明,以及相應的講解導覽服務等,向觀眾全面展示這兩個遺址坑的文化內涵,強化秦陵遺址公園的社會教育功能,發揮秦陵博物院在公眾服務和先進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秦始皇陵遺址公園及9901、0006陪葬坑陳列廳與已開放多年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同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組成部分,共同構成了秦陵文物事業發展的基礎。
游漢兵馬俑博物館(匯總17篇)篇十五
各位好,我姓趙,大家可以叫我趙導游,咱們今天就去觀看西安的秦兵馬俑,它舉世無雙,是享譽全世界的珍貴歷史文物。
秦兵馬俑規模宏大,總面積近2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個籃球場那么大,坑內的兵馬俑近八千個。
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下面我來給你們介紹幾個吧。
將軍俑身材魁梧,頭戴燕尾長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昂首挺胸。
那神態自若的樣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經沙場,重任在肩。
這個是武士俑,他平均身高約1.8米,體格健壯,體型勻稱,他們身穿戰袍,披掛鎧甲,腳蹬前端向上翹起的戰靴,手持兵器,整裝待發。
那個是騎兵俑,他上身著短甲,下身著緊褲足登長靴,又手執韁繩,左手持弓箭,好像隨時上馬沖殺。
陶馬與真人一般大,一批批都體形健壯,肌肉豐滿。
我的解說完了,請大家自由觀看。
嗨!各位游客朋友們,大家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我所在暨陽旅行社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情的歡迎。
我姓呂,名函墨。
大家可以叫我小呂或者呂導。
此次旅行,小呂我將為大家提供全程的導游服務,謝謝!
請各位看前面,那就是兵馬俑,是我們今天旅游的目的地。
下車前,小呂提醒大家一定要保管好自己的隨身物品,貴重的一定要隨身帶著,不太要緊的行李可以放車上,我們的司機師傅會一直在車上的。
好!下面請和我一起游覽世界文化遺產——秦兵馬俑。
各位朋友,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號坑。
請各位朋友目測一下它的面積有多大?不知道吧,小呂告訴你,有12000平方米。
坑內有馬俑六千余件。
這里插一句,一、二、三號坑都是按兵法布陣的。
一號坑最前面的是前鋒。
二百一十名武士俑,橫列三隊,手持弓弩,背負箭囊。
一號坑的發現非常有意思,這還要從一個故事說起兵馬俑的導游詞兵馬俑的導游詞。
一次,下和村村民在村南打井,井口剛好開在一號坑的東南角。
到了1974年中旬,很多專家考古隊開始駐進工地,最后才有了一號坑的出世。
你們看,一號坑中間排列著38路戰車和步兵,是不是有點排山倒海的氣勢?
如果說一號坑是村民打井偶然發現的話,那么二號坑則是考古隊員精心研究發現的。
你想想,那些考古人員花了多少精力和汗水。
為了保證考古工程的'科學化、規范化,國家文物局專門成立了二號坑專家組,以指導考古發掘工作。
各位游客朋友們,隨著二號坑參觀的結束,本次旅行也接近尾聲,希望兵馬俑永遠在你們心里。
期望你們以后還可以帶著親人來到這被稱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兵馬俑旅游!
在此,小呂也要特別感謝各位今天對小呂服務的理解與支持,謝謝你們!
各位尊敬的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古城西安,我就是你們這回西安之旅的導游。
我姓徐,大家就叫我徐導好了。
今天參觀的第一個景點是世界遺產之一,秦兵馬俑。
景點位于西安臨潼,我們坐的車也是去臨潼的,行程大約四十分鐘。
我想提到西安的臨潼,你們肯定會想到舉世無雙的秦兵馬俑。
好了,我們現在已經到了秦始皇陵園,請大家按次序下車。
你們知道秦兵馬俑的來歷嗎?原來以前的朝代,皇帝逝世都是找一些活人陪葬,后來到了秦朝,一個大臣對秦始皇說:“之前的朝代乃是用活人陪葬。
我覺得這樣對您不是很妥當,不如讓能工巧匠們打造出一支用泥土做成的您那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的大軍如何?”秦始皇覺得這個想法挺不錯,就答應了下來。
其實要不是那時候秦始皇的一點頭,今天就見不著這氣魄雄偉的兵馬俑軍隊。
兵馬俑的規模宏大。
目前已發掘了三個俑坑,總面積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平時的50個籃球場那么大,坑內有兵馬俑8000個左右。
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是一號坑,也是三個坑中最大的一個俑坑,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你看都點了三個俑坑總面積一半還多呢!既然面積那么大,那么數量也非常多,有6000多個。
一號坑上面已經蓋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廳,我們可以走進大廳再細細游賞,游覽時也要注意安全哦!
你們請看,那身材魁梧,頭戴曷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昂首挺胸的就是將軍俑。
有的神態自若,目光炯炯,一看就知道是久經沙場,重任在肩;有的則是頷首低眉,若有所思,好似在考慮如果作戰,戰勝敵人。
滿是大將風范。
再看那些武士俑,各個體格健壯,它們身穿戰袍,披掛鎧甲,腳登前端上翹起的戰靴,好像在聽候號角,待命出征。
接著繼續來看騎兵俑,仔細觀察,它們身上著短甲,下身著緊口褲,足登長靴,右手執韁,左手持弓箭,仿佛隨時準備上馬沖殺。
打仗時期,肯定少不了一群良駒。
看前方,那陶馬跟真馬一樣大小,一匹匹形體健壯。
那躍躍欲試的樣子,如果一聲令下,就會撒開四蹄,騰空而起,跳上征程。
不管是將軍俑、武士俑還是騎兵俑,都好像在暗下決心,為秦國統一天下作殊死拼搏,甚至連陶馬也好像在打算一定要精忠報國,走進它的身旁,似乎能感愛到輕微的呼吸聲……秦兵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它惟妙惟肖地模擬軍陣的排列,生動地再現了秦軍雄兵百萬,戰車千乘的宏偉氣勢,形象地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力量和英雄氣慨。
游漢兵馬俑博物館(匯總17篇)篇十六
大家好!我叫小徐,你們可以叫我徐導。歡迎各位來到舉世聞名的秦兵馬俑,請大家跟我來吧。
好了,現在看到的是第一號坑,它東西長230米,南北長62米。總面積達到14260平方米,第一號傭坑的兵馬俑最多,大概有6000多個,你們看到的兵馬俑,像不像秦始皇當年率領的大兵,他們的規模很大,而且他們類型也很多,個性鮮明。
看我的左手邊的傭就是將兵傭,你們看它的頭上還戴著鐵盔,身上還披著鎧甲,手還握著寶劍,你們看像不像久戰沙場,重任在肩。
你們看這邊的武士傭身高約1.8米,他們的體格還很強壯,她們每一個體型均稱,你們看那一個武士傭像不像身穿戰袍,披掛鎧甲,手持兵器,整裝待發的兵。
我們往遠處看,那里是不是有一個傭在騎馬呢?對了,那就是騎兵俑,他們身著短甲,下身著緊口褲,左手拿弓箭,你們看他們像不像隨時準備上馬追殺。
下面就是自由活動時間了,大家千萬不要拍照,不要到遠處的遠坑里玩。我們可以到遠處買一些小的小兵馬俑留個紀念。
游漢兵馬俑博物館(匯總17篇)篇十七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是國家5a級景區,坐落在距西安37千米的臨潼區東,南倚驪山,北臨渭水,氣勢宏偉,是全國重點的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下面是本站為大家帶來的兵馬俑博物館。
導游詞。
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坐落在距西安37千米的臨潼縣城東,南倚驪山,北臨渭水,氣勢宏偉,是全國重點的文物保護單位。
1974年,在秦始皇帝陵東發現三個大型陪葬的兵馬俑坑,并相繼進行發掘和建館保護。三個坑成品字形,總面積22780平方米,坑內置放與真人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馬共約7400余件。三個坑分別定名為一、二、三號兵馬俑坑。
一號坑最大,坑深5米,面積14260平方米,坑內有6000余陶人陶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環形方陣。坑東端有三列橫排武士俑,手執弓弩類遠射兵器,似為前鋒部隊,其后是6000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手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在11個過洞里排列成38路縱隊。南北兩翼的后衛部隊。
二號兵馬俑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積6000平方米,是一坐西朝東,由騎兵、步兵、弩兵和戰車混合編組的大型軍陣。大致可分為弩兵俑方陣,駟馬戰車方陣,車步、騎兵俑混合長方陣,騎兵俑方陣四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共有陶俑陶馬1300余件,戰車80多輛,并有大量金屬兵器。
三號兵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積約520平方米,它與一、二號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似為統師三軍的指揮部,出土68個陶俑和4馬1車。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上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俑陣經發掘對外開放后便轟動世界。1978年,前法國希拉克參觀后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國。"從此秦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為基礎,以秦始皇陵遺址公園為依托的一座大型遺址博物院。同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也是以秦始皇陵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基于考古遺址本體及其環境的保護與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覽、休閑等多項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間。
秦始皇陵布局縝密、規模宏富,具有重大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目前在秦始皇陵陵區已發現各類陪葬坑、陪葬墓等600余處。1961年,秦始皇帝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秦始皇帝陵(含兵馬俑坑)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秦兵馬俑坑發現于1974年,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三個兵馬俑坑成品字形排列,總面積2萬多平方米,坑內放置與真人真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馬7000余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兵馬俑的塑造,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而創作,藝術手法細膩、明快,陶俑裝束、神態各異。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時代特征。俑坑內出土的青銅兵器有劍、鈹、矛、戈、戟、殳、弩機以及大量的箭鏃等。大部分兵器歷經兩千多年依然鋒刃銳利,表明當時已經有了很高的冶金技術。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側,還出土了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每乘車前駕有四馬,車上各有一御官俑。銅車馬造型逼真,裝飾華美,大量使用金銀為飾品和構件,制作非常精巧,被譽為“青銅之冠”。
在秦兵馬俑陪葬坑遺址上建立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1979年正式開放,主要參觀點包括秦兵馬俑一、二、三號坑、銅車馬陳列廳及相關臨時展覽。至今已接待中外觀眾近7000萬人次,其中包括近200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秦兵馬俑先后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多個城市展出,海外觀眾超過20xx萬人次。秦兵馬俑每到一處就引起當地轟動,已成為增進國際間政治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20xx年10月1日,占地3386畝位于秦始皇陵核心區的秦始皇陵遺址公園正式對外開放,主要參觀點包括秦始皇陵封土、已探明的主要建筑遺址、陪葬坑等。秦始皇陵遺址公園的對外開放標志著我國又一處大遺址保護工程的建成。既是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傳播中華優秀文明、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舉措,又是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帶動社會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徑。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20xx年9月30日,9901、0006陪葬坑陳列廳正式對外開放。0006陪葬坑位于秦陵內城以內,封土西南,20xx年發現。面積約410平方米,出土彩繪文官俑8件,御手俑4件,銅鉞4件,木車遺跡一乘,殉葬的活馬約20匹。9901陪葬坑位于秦陵內外城之間,封土東南,1999年發現。面積約800平方米,1999年5月8日至6月15日,對陪葬坑的中部進行試掘,試掘64平方米,在中部棚木之上出土青銅大鼎一件,重212公斤,口徑71厘米,高61厘米,在北部過洞中出土11件彩繪百戲俑。出土的陶俑,不著鎧甲、不穿戰袍,上身赤裸,下身著裳。姿態各異,風格、服飾、裝束等都與一二三號陪葬坑出土的兵馬俑迥然不同。有學者認為這批陶俑的原型可能是象征著秦代宮廷娛樂活動。20xx年6月3日,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秦陵博物院又啟動了9901陪葬坑和秦陵部分建筑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
這兩個陳列廳展廳建成后,9901陪葬坑的考古發掘工作將在展廳內繼續開展,并使其與保護、展示相結合,為觀眾提供更為真切的參觀感受。0006陪葬坑則進行原址展示,帶給觀眾真實的展覽效果。同時,通過陳列在展廳內的典型文物、圖片和文字說明,以及相應的講解導覽服務等,向觀眾全面展示這兩個遺址坑的文化內涵,強化秦陵遺址公園的社會教育功能,發揮秦陵博物院在公眾服務和先進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秦始皇陵遺址公園及9901、0006陪葬坑陳列廳與已開放多年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同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組成部分,共同構成了秦陵文物事業發展的基礎。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這里出土了一千多個士兵陶俑,每個表情姿態各不相同。站在龐大的地下軍陣前,你會感覺到兩千年前始皇帝掃平六國、統一天下的非凡氣勢。
秦始皇嬴政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自己的陵園,常年征用數十萬民夫,耗損了大量的國力,修筑時間長達38年。1974年春,因當地農民打井挖出陶制武士頭,兵馬俑得以重見天日,目前共發掘出三個坑。
景區中的一號俑坑,是最早發掘、面積最大的一個坑。二號坑和三號坑分別在一號坑的兩旁。三個坑共有和真人、真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馬近8000件。有車兵、騎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種,排列整齊有序。景區內還有出土文物陳列室和秦陵銅車馬陳列室,分別陳列著出土的青銅兵器和兩輛青銅馬車。
出土的兵馬俑根據裝束、神態、發式的不同,可分為將軍俑,武士俑,車士俑等。每一個陶俑的臉型、發型、體態、神情都各不相同。陶俑、陶馬原本都有彩繪,但由于后來的火燒和浸泡,大多已剝落變色。
秦兵馬俑景區天天游客如織,在參觀時可以避開高峰,先從最小的三號坑開始游玩。游玩完畢后,游客可以免費乘坐景區內的旅游專車前往秦始皇陵,車程約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