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斷總結經驗,發現了很多有用的心得。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于心得體會的例子和范文,請看以下小編為大家搜集的相關資料。
2023年非暴力溝通讀后感心得體會(匯總14篇)篇一
在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前,我對非暴力溝通一直沒有一個較為恰當的理解。讀完之后,我才知道,原來非暴力即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無情的,那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無情。我們的轉變與世界的狀態息息相關,而改變溝通的方式是自我轉變的重要開端。《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從十二個方面向我們闡述了如何讓我們與他人之間的溝通品質得到提升。
首先,我們要做到心中有愛,讓愛融入生活。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去探尋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們的愛。我們要通過日常的觀察,找到結果,并清楚的描述下來。要成功的進行非暴力溝通我們還要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匯表,從而使溝通更為順暢。感受源于我們自身的需求,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溝通要求我們借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有時候傾聽比語言更具有力量,傾聽會使人身心痊愈,因此學會傾聽尤為重要。讓愛融入生活不僅僅意味著要愛他人,同時還要愛自己。充分表達憤怒,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我們這樣做,是為了避免傷害,而不是為了懲罰他人。在情緒低落時,我們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這樣我們的內心將逐漸變得平和,我們才會重獲生活的熱情。非暴力溝通還要求我們學會表達感激。
讀完這本書,我了解到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性。學會非暴力溝通,我們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上都會受益匪淺。許是讀的速度較快,對其中的某些內容理解的較為淺薄。但我相信隨著閱讀次數的增多,我定會有更深刻的感受。
2023年非暴力溝通讀后感心得體會(匯總14篇)篇二
是什么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我發現某些語言和表達方式的負面影響。暴力的根源在于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沖突歸咎于對方。我們無法強迫他人按我們的期待生活,這會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是什么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我發現某些語言和表達方式的負面影響。它們雖然致力于滿足某種愿望,卻傾向于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這些語言和表達方式,即“異化的溝通方式”。
主要表現為:
道德評判: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
進行比較:回避責任!
為什么要打掃房間?因為我不得不做。(受說不清楚的力量驅使)。
為什么喝酒?因為我是酒鬼。(個人情況,成長歷程、自我形象等)。
為什么要打小孩子?因為他跑到馬路上去。(其他人的行為)。
為什么欺騙顧客?因為老板讓我這樣做。(上級的命令)。
為什么要打掃房間抽煙?因為我所有的朋友都抽煙。(同伴壓力)。
為什么要停別人的職?因為你違規了,根據規定,我必須這么做。(機構的規章制度及政策)。
為什么必須做討厭的工作?因為我是一個父親,要養家。(性別角色、社會角色、年齡角色)。
為什么吃巧克力?因為吃巧克力的沖動征服了我。(無法控制的沖動)。
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
強人所難:對別人的要求往往暗含威脅,如果不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懲罰。
“應當”想法:有些行為應當獎勵,另一些行為應當被懲罰。
人天生熱愛生命,樂于互助。可是異化的溝通方式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道德評判就是其中的一種,它將不符合我們價值觀的人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進行比較也是一種評判,它會蒙蔽對人對己的愛意。異化的溝通方式還淡化了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責任意識。此外,強人所難也會造成心靈的隔閡。
2023年非暴力溝通讀后感心得體會(匯總14篇)篇三
非暴力溝通的中心詞是“溝通”,良好的溝通是幸福生活的保障,因為90%的矛盾源于誤會,90%的誤會是因為欠缺溝通。溝通包括與自己內心的溝通和與他人的溝通。而暴力除了行動暴力,還有言語暴力和冷暴力,都是因為心有不滿或憤怒而采取的并不理性的自我保護措施。
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也是一種極富挑戰性的本事。當我們憤怒的時候其實需要冷靜下來尋找自己憤怒的原因,只要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我們都可以學會非暴力溝通的。
良好的溝通需要認真的傾聽,這需要我們放下成見認真的觀察和感受,聽對方把話說完,鼓勵他表達清楚,為了避免引起誤會我們還可以多問幾個“是不是”“為什么”,在聽的過程中去理解他的訴求,感受他的感受,不要急著下結論或者隨意打斷他,幫助他想辦法等,因為很多人交談的目的就只是傾訴。
有效的溝通在明白了對方關注的焦點講話的邏輯之后,還要學會正確的表達自己的訴求,我們很多人習慣于把請求變成命令,雖然口頭上說“請”,但對方如果不答應的話他會列出一大堆的理由去說服他,還把責任與良知加在人家身上,讓人不得不勉為其難的答應,這其實為以后的矛盾爆發埋下了伏筆,屬于軟暴力溝通。真正的請求人家是有自由選擇權利的,這是對人的尊重。
溝通也就是說話的藝術,但并不是良言一句三冬暖那么簡單,也不是君子動口不動手就萬事大吉,面對一個情緒化甚至憤怒的人,你還能設身處地的走入對方的內心,認真的聽他講話,不作道德評判,不隨意進行比較,也不回避責任,不強人所難,聽出他背后的憤怒委屈里藏著的真實訴求,那么你就是一個溝通高手。
2023年非暴力溝通讀后感心得體會(匯總14篇)篇四
說一下昨天晚上家里發生的事。因只有我參加了學習小組,孩子爸爸并沒有參加,可能就和我不是很同步,做事比較魯莽一些,不能做到積極傾聽。
昨晚兒子洗腳的時候不小心把水撒了一地,孩子爸爸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打了孩子一下,并訓斥:“干嘛呢你,地板怕水不知道啊!”孩子馬上就委屈的掉眼淚了,但是又不敢哭出聲,壓抑著抽泣。我看到了后連忙對他說:“兒子,你是不是很委屈,如果是就大聲的哭出來吧!”兒子聽了我的話后就大聲的哭了起來,我過去抱了抱他,拍了拍,對他說:“哭完告訴爸爸怎么回事就好了。”兒子哭了幾聲就不哭了,告訴爸爸:“我的洗腳水打熱了,我把2只腳放在盆邊上,一只腳太用力,踩翻了。”爸爸很不好意思的說:“對不起,我以為你跟媽媽鬧脾氣,故意打翻的呢,爸爸錯怪你了。請你原諒。”兒子點點頭,算是勉強原諒了爸爸。
睡覺的時候我和兒子談論這事,并表揚他沒有對爸爸發態度,但是不要壓抑自己的情緒,要表達出來。事后,我對爸爸也進行了溝通,怎么不分青紅皂白就打了孩子,爸爸也特別后悔.其實他也在看書,但是同我一樣,運用起來還是比較生疏,希望他將來也加入學習小組,我先自己努力變好,慢慢影響他吧。
作者:郭玉娥。
2023年非暴力溝通讀后感心得體會(匯總14篇)篇五
我們都知道,懲罰將導致關系的疏遠。一旦我們被看作是施暴的人,我們就很難得到友善的回應。
這一章節,給我的思考比較多。尤其對“懲罰”這一概念有了更多的認識。
懲罰有多種的方式,《非暴力溝通》闡述了體罰、指責和否定。先聊聊“體罰”。對于體罰,我相信許多人會持有不同的意見。有的人會認為體罰是需要的,它可以讓孩子明白什么事是不能做的,至少可以幫助他避免傷害。而有些人卻十分反對體罰,認為通過體罰孩子,會讓孩子形成這樣的認識:武力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辦法。
先來想想看,體罰有時候是能夠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當下的效果真的是你所想要的嗎?有時候通過體罰的方式處理孩子的錯事,孩子當下會去做我們要求的事,但孩子未必是心甘情愿去做的。另外,當我們在運用體罰的辦法來處理事情并產生效果時,我們是否也在側面告訴孩子,暴力有時候也可以用來解決沖突?我相信這是大部分人不愿看到的。
說到懲罰的局限性,書中的兩個問題可以幫助到我們。其中的第二個問題是:我希望他基于怎樣的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這個問題的思考,又回到了我們剛討論的內容,當我們懲罰孩子,孩子去做我們要求做的事情了,但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大部分是為了得到父母的疼愛或避免受到懲罰才去做的。
這也不是我們所想要達到的目的。故此,多多了解別人基于什么樣的原因來滿足我們的愿望是至關重要的。
2023年非暴力溝通讀后感心得體會(匯總14篇)篇六
在讀《非暴力溝通》一書之前,我以為“暴力溝通”只是“沖突”和“爭端”。但是現在,讀了《非暴力溝通》之后,我認識到了“暴力溝通”不止是這些,在日常生活中還存在著許多“暴力行為”。語言暴力就是一種隱性的暴力行為,殺人于無形!
正處于青春期的我們和快踏入更年期的父母的相狀態就是互相傷害的狀態。典型的暴力溝通!
在家中,媽媽就像是清晨的麻雀,叭叭個沒完。從進入房間叫你起床,她會說:“怎么又把房間弄得這么亂啊!這垃圾也不扔進垃圾桶里!”這個時候,本來睡意還未散去的你可能會頂上去“不用你管,我等等會收拾!”正是你下意識的一句話,也許并沒有惡意,語氣也很平緩,那也不行!你已經扳了機關,子彈止不住的往外飛!媽媽是時候拿你跟——比較了!“不用我管!不用我管!你什么時候能像——那么棒就不用我管了!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家務,家務不行,學習,學習不靈!跟你爸一個樣,沒出息!”你還沒接上話呢!你爸就登場了。爸爸這一個角色亦敵亦友,不只要他不說話那一句話,就還好。哪一句?就是“我是你爸,所以你……”
很多中國家庭是不會直接地,露骨地表達愛意。中國的許多孩子也是怯于表達自已內心的想法。家長們覺得自已對孩子已經是夠上心,給的愛已經夠多的了,但是有沒有想過您付出的愛,您的孩子沒有感受到,或者他拒絕接受呢?不停地與“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打擊往往大于激勵,而命令式的“我是你爸爸”更是讓人產生一種“黑云壓城城欲摧的窒息感!
家庭是由愛建筑的,是成員們獲取溫暖的避風港。如果因為溝通不得當,而破壞了家庭和睦,那就不好了!我們要勇敢邁出第一步,示愛。表達清楚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需求。還要常懷感恩之心,父母是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把我們養育成人,對我們呵護備至的人。我們不能一昧地索取而不付出。我們要出自己的一份力讓家更牢固,讓愛永存!
2023年非暴力溝通讀后感心得體會(匯總14篇)篇七
《非暴力溝通》是由美國人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著。第一次聽到《非暴力溝通》這個書名,我就想到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協作運動。暴力指不同的團體或個人之間,如不能用戰爭方法和諧彼此的利益時,常會用強迫伎倆以抵達自己的目的,稱為暴力。作為一名受過教育的、沒有犯罪記載的公民,我歷來沒有想過自己和暴力扯上關系,但每次在責罵小孩后,孩子媽都會建議我去看《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她說我的言語給小孩帶來了一定的傷害,這應該也算是暴力的一種。
作者以為,非暴力溝通方式包含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求以及央求。當發作一件事情,懇求我們不加任何個人感情顏色地中止復述,接著表達自己的感受;然后分析自身的(或者他人的)哪些需求招致呈現那樣的感受,最后表達自己的央求——細致的、細化的央求,當中必需明白是央求而非命令。
例如:一個學生在一個星期內遲到了三次,教員對該生中止批判教育。
情境一:
教員:“怎樣次次遲到都有你的份?以后按時到校,如若再遲到就把你移交學校處置!”
情境二:
教員:“你這個星期曾經遲到了三次了,我很不快樂。你的遲到行為違犯了學校的規則,影響了自己的學習,所以請你按時到校。”
我國古籍《大學》里有一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說明成大事者,必先正心修身。情境一違犯了非暴力溝通。但細想一下,絕大多數的人,對每一件事情都會有自己的想法,特別關于經常犯錯的學生,教員就容易構成呆板印象,即使該學生本周遲到的次數比上周少,教員也覺得他是經常遲到,似乎沒有任何矯正。想要做到不加任何個人感情顏色地中止復述,必需加強個人修養。
作者以為,當人們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1、指責自己;2、指摘他人;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求;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求。當我們選擇指摘他人時,我們以為別人應當認錯或受罰,這就是我們的憤怒的緣由。
例如:第二次月考過后,級長對我說:“你們班的總分平均分還是年級最差”。
選擇一:指責自己。我說:“是的,都怪我平常沒有好好管理班級”。
選擇二:指摘他人。我說:“這班學生太懶散了,平常上課沒有認真聽講,課后沒有好好做作業和復習”。
選擇三: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我說:“總分平均分還是年級最差,但與上次考試對比,與年級總分平均分的差距在減少,說明有進步”。
選擇四: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求。級長對我說這事情,主要是關心我班成果,希望我能制定有效的方法來進步班級成果。
從這一案例可以看出,指摘他人,只會使我們的心情變差,而從自己或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動身,沒有產生任何的不快樂。
生活中充溢著矛盾與誤解,經過溝通,能促進彼此的感情,消弭誤解。暴力不能處置問題,反而讓問題復雜化。非暴力溝通可以進步人們溝通的質量,我也會在日常生活中嘗試運用非暴力溝通與他人交流。
2023年非暴力溝通讀后感心得體會(匯總14篇)篇八
我所觀察(看、聽、回憶、想)到的有助于(或無助于)我的福祉的具體行為:
“當我(看、聽、想到我看到的`/聽到的)……”
(2)感受。
對于這些行為,我有什么樣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
“我感到……”
(3)需要。
什么樣的需要或價值(而非偏好或某種具體的行為)導致我那樣的感受:
“因為我需要/看重……”
(4)請求。
清楚地請求(而非命令)那些能豐富我生命的具體行為,
“你是否愿意……?”
2.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為批評或指責。
你所觀察(看、聽、回憶、想)到的有助于(或無助于)你的福祉的具體行為:
“當你(看、聽、想到你看到的/聽到的)……”
(2)感受。
對于這些行為,你有什么樣的感受(是情感而非思想):
“你感到……嗎?”
(3)需要。
什么樣的需要或價值(而非偏好或某種具體的行為)導致你那樣的感受:
“因為你需要/看重……”
(4)請求。
關切地傾聽那些能豐富你生命的具體請求,而不解讀為命令:
“所以,你想……”
2023年非暴力溝通讀后感心得體會(匯總14篇)篇九
20xx年3月份,我讀了一本書,是華夏出版社出版的《非暴力溝通》,作者是美國的馬歇爾盧森堡,譯者是阮胤華,讀后有一定收獲。
我還記得小時候讀《三國演義》時,讀到張飛被殺的故事,感到非常惋惜。因為急于給死去的結義哥哥關羽報仇,張飛命令部下趕造白旗白甲,必須在三天之內完成,負責此項工作的將官范疆、張達據實稟報:白旗白甲不是三天之內就能夠完成的,希望能夠寬限日期。結果被脾氣暴躁的張飛綁在樹上,扒光商議,用辮子鞭打后背50下,打得滿口出血。打完之后,張飛還說,必須在三天之內完成,否則,就殺了你們兩個人。
結果范疆、張達一合計,認為三天之內無論如何完不成任務,肯定要被張飛殺掉,與其被殺,不如殺他,兩個人合謀殺死了醉酒的張飛,投奔東吳而去。可憐大喝一聲河水倒流、英勇無敵的張飛沒有死在敵人手里,反而被自己人給干掉了。起因就是溝通有問題,張飛脾氣太暴躁,讓部下覺得生命受到了威脅,最后自己把性命搭了進去。
所以,溝通非常關鍵,甚至關系到自己生命安全,我們每個人能不重視嗎?而且,溝通不能以暴力相威脅,或者語言里含有暴力成分。用《非暴力溝通》封面上的推銷廣告語來說,就是“通過非暴力溝通,世界各地無數的人們獲得了愛、和諧和幸福。當我們褪去隱蔽的精神暴力,愛將自然流露。”關鍵是如何溝通,如何實現非暴力溝通?這是本書寫作的主要目的。
作者提出非暴力溝通的模式是“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的模式。這種模式看似簡單,實則我們很多人都敗在這幾個環節的不完備上。比如說,上面的例子中,張飛可以說:“我觀察到你們三天內制造白旗白甲有難度,感到很痛心,我需要在盡量短的時間內趕往前敵殺死敵人,所以請你們一定努力完成任務,保證軍隊進攻敵人時的裝備就緒。”
再比如,有的家長可能看到孩子在做作業時效率不高,這時,有的家長會說“別磨蹭,趕緊做完,還需要干別的事呢。”孩子聽了以后,覺得有一定壓力,就會在自己作業上下功夫。如果受過非暴力溝通訓練的家長會說:“我看到你今天的作業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來做,我覺得老師布置作業是有目的的,所以你沒有完成作業讓我感到不安,你能否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再干別的?”這種模式就是按照“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的模式,就會省掉了種種命令、抱怨、批評的成分在里面,就有可能讓管理對象心悅誠服,愉快地接受任務。
說服人的技巧,是非暴力溝通的核心,需要我們好好琢磨,認真實踐,才可以取得效果。反過來,如果每個人的溝通都是非暴力溝通,這個世界可能再也不會發生戰爭了。
溝通學,在國外是顯學,我們國家雖然注意了,但是,還有不小差距,需要繼續努力。雖然,我們國家歷史上因為溝通改變歷史面目的實例太多了,但是,我們研究的廣度、深度是需要繼續提升的。溝通問題解決了,我們十三億人口團結一致,就沒有干不成的事情。溝通學,是一個大題目,我自己需要認真學習,讀者們如果有興趣,也可以一起學習。
2023年非暴力溝通讀后感心得體會(匯總14篇)篇十
《非暴力溝通》是由美國的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所做,他提出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總結下來一個關鍵點是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也就是說當出現問題之后,不要去指責他人,要先考慮自己什么地方做的不到位導致了這個問題,不論你是老板還是員工,你是上司還是下屬,都不要一股腦把問題都歸結到對方身上,這樣既可以讓自己從激動、暴怒的情緒中冷靜下來,又可以避免和他人因一時激動產生沖突。相當于一個尖銳的利器變得柔和,不會傷害自己也不會傷害別人。
一、觀察:區分觀察和評論,若將其混為一談,他人就會傾向于自己聽到的是批評,并反駁我們影響到雙方的關系,從而對溝通造成障礙。正確的觀察應該是:不帶評論的觀察。也就是只觀察,單純描述事實,不妄加評論,比如說“你的衣服上有污漬”而不是“你好邋遢呀,衣服好臟!”且要注意減少“總是”“從不”這樣過于絕對化的詞語,因為這樣的詞語會使我們的表達過激。非暴力溝通是動態的語言,不主張絕對化的言論,它提倡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觀察,并清楚地描述觀察結果。
二、感受:除了我們自己的感受,我們是否應該關注一下別人的感受,就像是我們社會工作者在接觸案主時,要站在案主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要有同理心,當我們自己經歷過,就會明白對方那種真真切切的感受,而不是簡單的一句“你不要難過了,這沒什么大不了的”
三、需要: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相反,它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標注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系。我們要去了解案主真正的需要是什么,而不是我們認為案主需要什么。假如說案主的親人離世,案主當下最緊迫就是通過哭來宣泄自己的悲傷,他的需要就是哭,而不是我們說“不要哭了,要走出來”
四、請求:
區分命令和請求: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提出請求的人如果批評和指責被請求人,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也是命令。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要他們做什么,而不是請求他人不做什么。我們把愿望說得越清楚,他人也就越可能做出積極的回應。如果我們通過拒絕來提出請求,人們的反應常常是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回應。
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充分表達感激。在表達感激時,我們說出:
1、對我們有益的行為;
2、我們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
3、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后,我們是什么樣的心情。
我們需要有足夠的耐心來學習和運用非暴力溝通。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的第一反應常常是習慣性的反應,因此,運用非暴力溝通有時是很別扭的事。然而,如果我們想要實現自己的人生選擇,我們就要給自己充分的時間。
最后將作者的一句話送給大家,“藉由這本書,依稀間遙望到夢寐以求的美麗世界,生活永遠等待人們以一己之身去領略生命的美和神奇”。
2023年非暴力溝通讀后感心得體會(匯總14篇)篇十一
《非暴力溝通》是由美國人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著。第一次聽到《非暴力溝通》這個書名,我就想到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暴力指不同的團體或個人之間,如不能用和平方法協調彼此的利益時,常會用強制手段以達到自己的目的,稱為暴力。作為一名受過教育的、沒有犯罪記錄的公民,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和暴力扯上關系,但每次在責罵小孩后,孩子媽都會建議我去看《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她說我的言語給小孩帶來了一定的傷害,這應該也算是暴力的一種。
當我讀完《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我有兩大方面的感受:
一、關注非暴力溝通模式的要素,反思“修身”
作者認為,非暴力溝通模式包含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以及請求。當發生一件事情,要求我們不加任何個人感情色彩地進行復述,接著表達自己的感受;然后分析自身的(或者他人的)哪些需要導致出現那樣的感受,最后表達自己的請求——具體的、細化的請求,當中必須明確是請求而非命令。
例如:一個學生在一個星期內遲到了三次,老師對該生進行批評教育。
情境一:
老師:“怎么次次遲到都有你的份?以后按時到校,如若再遲到就把你移交學校處理!”
情境二:
老師:“你這個星期已經遲到了三次了,我很不高興。你的遲到行為違反了學校的規定,影響了自己的學習,所以請你按時到校。”
我國古籍《大學》里有一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說明成大事者,必先正心修身。情境一違背了非暴力溝通。但細想一下,絕大多數的人,對每一件事情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尤其對于經常犯錯的學生,老師就容易形成刻板印象,即使該學生本周遲到的次數比上周少,老師也覺得他是經常遲到,似乎沒有任何改正。想要做到不加任何個人感情色彩地進行復述,必須加強個人修養。
二、對待憤怒與多角度思考
作者認為,當人們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1、責備自己;2、指責他人;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當我們選擇指責他人時,我們認為別人應當認錯或受罰,這就是我們的憤怒的原因。
例如:第二次月考過后,級長對我說:“你們班的總分平均分還是年級最差”。
選擇一:責備自己。我說:“是的,都怪我平時沒有好好管理班級”。
選擇二:指責他人。我說:“這班學生太懶散了,平時上課沒有認真聽講,課后沒有好好做作業和復習”。
選擇三: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說:“總分平均分還是年級最差,但與上次考試對比,與年級總分平均分的差距在縮小,說明有進步”。
選擇四: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級長對我說這事情,主要是關心我班成績,希望我能制訂有效的方法來提高班級成績。
從這一案例可以看出,指責他人,只會使我們的心情變差,而從自己或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出發,沒有產生任何的不愉快。
2023年非暴力溝通讀后感心得體會(匯總14篇)篇十二
原來合作是雙向的,往往逼迫孩子去做我們想讓他去做的事情,有時孩子很不情愿,遭到反抗,最后導致責罵,批評,這是我經常做的事情!應該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多傾聽孩子的感受和需要!能夠正確的辨別孩子的需要,給他足夠的幫助和關心!家長也有需要,還身有體會,當工作很忙,沒時間放松時,會產生很大的負向情緒,對他喊叫和斥責!孩子覺得委屈時,只有調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靜心面對孩子!現在通過學習,漸漸的學會了尊重孩子,多溝通,親子關系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現在快節奏的生活,很難陪孩子一起玩玩親子游戲,暢所欲言,很多時候都是讓他一個人玩,或是陪同的時候都是我捧著手機!孩子其實是需要大人一起相互的陪伴的!給孩子貼標簽是自己最大的遺憾,往往會拿好的孩子和他對比,像好的學習什么,這其實是傷害他的自尊,時間長了會讓他產生自卑!
本章學習了養兒育女,首先要確定自己的目標和孩子建立好合作關系,自己言傳身教,為孩子樹立榜樣,才能幫孩子成長!孩子大了,要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有時候我往往把自己的想法硬逼給孩子,他有時候會反抗!現在學會了,要鼓勵孩子做自己的選擇,并從中學習經驗!我們只要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可以讓他嘗試自己的想法,有時候會幫我炒菜,有時候會幫我燒水!給孩子多點獨立自主的能力!
當孩子犯錯時,正真需要的是傾聽,接納和理解他們!而不是去責罵他,這樣他才會和你有更好的溝通!就像今天張一凡把新買的鉛筆盒丟在了傳達室,回到家才發現,他哭著很小聲的跟我說,我先沒有聽清楚,我知道此時,他是很害怕的,我并沒有責備他,而是耐心的聽他說清楚,之后陪他一起去尋找!在路上,我就跟他說:如果找不到了,我們就繼續用舊的!這個時候跟他說道理是最有效的!所以說,孩子犯錯了,不要第一時間去責罵他、懲罰他,而是去學會傾聽然后去分析事情的嚴重性給他指導,孩子也更愿意和你把心打開!了解孩子背后的真正需要所在,才能有好的解決方案!
孩子的安全感來自于你對他的尊重,傾聽他內心的想法!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發現自己孩子的長處,揚長避短,鼓勵他,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孩子建立真誠的聯結,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和感興趣的事!很巧,昨天晚上老公給我們開第一次家庭會議,我覺得挺好的,一家人暢所欲言,互相監督,提出意見,共同學習和改正錯誤!還說每周舉行一次家庭會議。
日常中我往往對孩子物質上給予,覺得給他買了什么禮物就是對他的愛!而忽視了語言上的給予才是最重要的!常常忽視了孩子對我的給予,孩子的給予是單純的,可能是一個擁抱和一個親吻!這是給我最好的禮物,而我有時候卻嫌棄他,覺得長大黏人,這是對他的奉獻造成了傷害!跟孩子溝通,語言真的很重要!學會長頸鹿的語言,去表達和傾聽!就像書上說的,當我在打電話的時候,孩子在旁邊吵鬧、搗亂。我會用斥責的語氣對他說:你這小孩怎么這么沒素質呢!而書上現在教會了我如何回答!可以提出“可執行的”請求!這樣孩子也更愿意去改變。
孩子在成長同時,我們也要不斷學習成長。同時和孩子建立起合作關系,遇到問題一起做決定,一起解決問題,培養他的合作能力,增強他的`自信心!在成長中學會滿足自己的需要和幫助孩子滿足他的需要,這樣我們的壞情緒就會減少,和孩子就更加的親近!解決沖突最好辦法是,先要學會冷靜,不能沖動,和對孩子大聲指責,謾罵!自己學會成長了,孩子也就學會了成長!
在家庭中多用長頸鹿的語言,少些豺狗的語言,夫妻就會少了些爭吵!對孩子才就會有更多的愛!很多時候人與人的之間,就是因為說話語氣和方式不對,帶來了不必要的爭吵!要有寬大的胸懷和遠見,并且傾聽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要有一顆感恩的心,接受家庭中每個人對你的愛,用感恩的心對待別人,收獲會更多!長頸鹿的文化全面細致的介紹了,如何更好的去經營好家庭中的關系和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受益匪淺!
學習如何把評判解讀成需要,讓我學會了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感受對方的需要,還有感受自己的需要,這樣才會和對方聯結,和平!本節把產生憤怒的想法說的那么的細,以后可以參考,自己是因為什么而憤怒,而適當的調節或讓他人做改變,這樣才會和平相處!明確7把鑰匙,一個一個的學習!
通過了學習這么多,我感覺用傾聽建立聯結,效果是特別好,孩子需要更多的是感受他的需要,不是對他喋喋不休的批判!這樣他才會愿意把心打開溝通!以前總是用“應該……”“必須……”,孩子應該有自己適當的選擇!自己沖動想發火時,學會跟自己的感受聯結!非暴力溝通給了我具體的技能,壞脾氣也越來越少了,即使有也要學會控制了,以后會慢慢把學到的加以運用!
2023年非暴力溝通讀后感心得體會(匯總14篇)篇十三
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每個人的心。疫情威脅人們身體健康的同時,也會給大家帶來心理壓力,有些人還在疫情期間出現了焦慮、緊張、恐懼等興許反應,如此此時周圍的人再出現“暴力溝通的方式”,那將會加劇心理問題的產生。
溝通無處不在,暴力也從不稀缺。從家庭到學校,再每個人到社會,從親人到朋友,再到領導同事,甚至陌生人。暴力的形式也各式各樣,有最直接的武力帶來的肉體上的暴力,也有間接地語言、思維、評價等諸多帶來心靈上的暴力。我們或許接觸肉體上的暴力不多,但是來自心靈上的暴力卻始終圍繞著我們,我們很多人既是心靈暴力的受害者,又是施暴者。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作者馬歇爾博士是一位心理學大師,專注于精神領域的研究。在這本書里他主要講述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和兩種溝通模式。四個要素是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兩種溝通模式一種是表達自己,另一種是傾聽他人。而這兩種溝通模式都是按照這四個要素來做的。不僅教會我們如何他人和諧相處,還教會我們如何與自己相處。涉及各種人物關系,非常值得一讀。
非暴力溝通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首先觀察,這種觀察是觀察事實,并且客觀描述,不帶有任何評價色彩;其次說出感受,表達出自己是事物的感受,然后提出自己的需求,最后請求對方的協助。書中提到了很多日常的溝通方式,在不經意中就是暴力溝通的”典范”。作為一名老師,天天與未成年打交道,更需要注重溝通的方式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學中運用非暴力溝通可能比直接粗暴的說教更有效。比如當學生擾亂課堂紀律時,可以按照非暴力溝通的過程一步一步引導。
1、觀察。你剛才在課上玩筆了。
2、表達情緒。我覺得很難過,感到很惋惜,你這么有天賦的孩子如果想學好一定不是難事。
3、提出自己的需求。老師希望你在課上認真學習,不做小動作可以嗎?
4、尋求幫助。如果你忍不住要分心了,你可以向老師提出來,老師可以幫你,比如允許你站起來一會或者是其它你覺得可行的方式。
暫且不談非暴力溝通對于對學生的心理造成的影響,單單對于老師自己修煉脾氣也是百利而無一害的。面對學生的不恰當行為,很多時候一開始老師就自己情緒上失控了。一旦自己情緒失控,不僅解決不好問題,還會讓自己變成情緒的奴役,搞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在這里,我們想要的是良好的課堂持續,不是情緒的宣泄場。比如上面這個例子中,我們慣常用以下幾種方式,“道德評判”:“你就是個遵守紀律的學生。”或者“進行比較”:“你看某某怎么就知道認真聽講?”再或者出現“回避責任”的說法,“我對你發脾氣也是希望你能認真聽講”亦或者“強人所難”:“你必須一動不動地坐好”。一旦出現這四種不對的溝通方式,學生可能在語言上也會給你反擊,這樣一來你這個“施暴者”也會感受到暴力溝通的苦果,真是害人害己。不談學生下次還會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至少在這節課上老師只是在發泄自己的不滿情緒,而忘記自己自己最終想要什么,而對學生至少在心靈上也造成了傷害。
如果只能用一句話來寫推薦這本書的原因,我就想運用書中一句話:你越是留意自己內心的聲音,就越能聽到別人的聲音。傾聽自己,搞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然后用非暴力的溝通方式學會正確地表達出來,這樣處于我們周圍的人就會免去“暴力的傷害”,大家才會幸福!
2023年非暴力溝通讀后感心得體會(匯總14篇)篇十四
其實最早選擇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是有功利性的。功利的原因很簡單x為了完成一篇關于人際交往的教案,而正好的是上網的時候,可愛的小何(值得說明的是她是我在漳州師院培訓認識的心理學系的研究生)向我推薦了這樣一本書,她只是說這是一本值得看的書,對自己很有幫助的書。
于是我就很認真的買了這本書,也很認真地給自己制定了讀書的計劃。到今天為止,這本書也漸進尾聲,于是又給自己一個目標xxx寫個讀后感吧。
“非暴力溝通”xxx第一次接觸這個名詞的時候,估計都會給人一種很震驚的感覺,暴力?往往給人打架,造成身體傷害的一個攻擊性強的名詞,而這樣的一個名詞與“溝通”相聯系,往往讓人好奇而又覺得有些牽強。
書中介紹了與人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然而看了書的大概,對“需要”和“感受”這兩個詞最為深刻。
感受x很多時候我們是不是太在乎自己的感受和忽略了別人的那一份呢?
需要x多久以來我們都沒有問問自己我們需要的是什么?
晚上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書桌前,陪伴自己的是一盞臺燈,一杯水,一只筆,和這本《非暴力溝通》。忽然間很有感觸,忽然間想到了今日上班時候和那“美好時光”沖影店老板的溝通。因為價格的問題,在電話中我明顯表達了自己的憤怒,我想指責他的不是。其實現在想來那時候的我已經徹底地將不滿和憤怒表現出來了,只是因為殘留的一點禮貌而沒有掛掉電話。我當時其實該冷靜的,不是嗎?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指責他的不是,雖然他比我客氣地很多。為什么自己不能做到非暴力溝通?我很認真地分析著這整個事件的過程和當時的情況。
在生氣的四種選擇中:1、責備自己;2、指責他人;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體會他人的感受。xxx而我選擇了第二種反應x指責那個老板,我認為他是錯的,這個就是我生氣的原因。
“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要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xxx我用心體會自己做這件事情的意義和我總是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在與人辯解中要處于勝利的地位。
體會老板的感受和需要xxx許是注意力轉移的原因,我就不會專注于指責了,憤怒也將不再存在了。
其實自己也知道,這樣的關注感受和需要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多年來形成的習慣是很難改變的,外加上我所認為的每個人的自我防御機制造成的外歸因。讀這本書的時候,小何也曾經告訴我說,很多時候需要多加練習,讓這樣的思維注入你的潛意識,那么慢慢地你就會發現,在問題面前,你很容易關注關于你的,關于對方的需要和感受xxx這就是一種進步。
好了,讀罷書的感受也就這些些,寫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也是肯定自己,自己已經在邁步了。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