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通過獨特的寫作技巧和深入的思考,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過閱讀這些優秀作文,我們可以了解到不同年齡和背景的人們是如何對待寫作的,這是非常有價值的經驗。
清平樂村居古詩(優秀18篇)篇一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稚、側”,理解“蓬頭、稚子、垂綸、側坐、莓苔、映、路人、借問、遙、招手、魚驚、應”的意思。理解詩句,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2.引導學生根據詩句想象小男孩釣魚是的專心致志的可愛形象.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3.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課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及難點:指導學生理解詩意,領會感情,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引入新課。
我們學習《古詩二首》的第二首詩?!缎捍贯灐贰#ò鍟n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播放錄音)。
1.認讀生字詞:蓬頭、稚子、垂綸、側坐、莓苔、借問、遙招手、不應人。(注意生字“蓬、稚、遙”的字音字形。)。
2.教學生字“釣”,注意右邊“勺”里面的“點”不要丟掉。
3、學生試讀全詩。
三、釋題介紹作者。
(看多媒體錄像,作者簡介。)。
四、學習前兩句。
出示投影圖,指圖理解“學垂綸”就是學釣魚的意思。蓬頭:形容頭發亂。稚子:兒童,幼小的孩子。垂綸:垂。東西的一頭向下;綸:絲。
2.指名讀第二句。思考:小孩兒學釣魚是怎么坐的?坐在哪?
投影出示插圖幫助理解側坐:身體象一邊歪斜著坐。莓苔:河邊的蒿草。映:遮掩、遮蔽。
3.指導朗讀。
小孩年齡這么小,卻獨自坐在草叢中模仿大人的樣子學釣魚,你覺得小孩怎么樣?(板書:天真可愛)。這樣的小孩你們喜歡嗎?要讀出對小孩的喜愛之情。教師范讀,學生試讀。
4.指名說前兩句詩意。出示投影邊聽讀邊體會,想像詩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說這兩句詩意。
五、學習后兩句。
3.小孩既怕路人腳步聲、問話聲嚇跑魚,又怕自己回答聲嚇跑魚,他一門心思撲在釣魚上,你覺得他釣魚釣得怎么樣?(板書:專心認真)。
4.學生扮路人、小孩表演,體會小孩緊張心理和天真可愛的形象。
5.指導學生朗讀,讀出小孩緊張的心理和活潑可愛的特點。
6.指名看圖說后兩句意思。
六、體會待的意境。
學生觀察圖,邊看課文朗讀邊體會,想像詩的意境。(播放媒體課文朗讀)。
指名到前面講全詩的內容,要展開想像。
指導朗讀,讀出詩的意境美。
七、指導背誦全詩。
八、總結。
這首詩前兩句寫了小孩的樣子和釣魚的姿勢,后兩句描述了小孩專心致志學釣魚的神態,把一個天真可愛的小孩描繪得活靈活現,用詞準確,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讀后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觀其色。
九.隨堂練習。
自讀下面一首古詩,試著解釋,并講給同學們聽。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
散作乾坤萬里春。
十、作業。
1.形近字組詞。
釣()稚()遙()。
鉤()準()搖()。
2.多音字組詞。
3.讀下面詩句,先解釋劃線的詞語,再解釋詩句意義: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4.背誦《小兒垂釣》。
附錄1:篇章閱讀感悟。
這兩首古詩都生動地描繪了鄉村兒童天真淳樸的形象,表現了童心的可愛、鄉村生活的情趣。
一首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作的《池上》?!俺厣稀笔侵赋靥晾?,即荷花塘里。這首詩描繪小娃采白蓮的情景,細膩傳神,頗有趣味。詩的前兩句敘事,寫一個小娃娃撐著小船,偷偷采了白蓮蓬;后兩句寫景,寫小娃娃不懂得藏匿行蹤,悠然自得地沖開浮萍撐船回來,只見身后浮萍分開,一時合不攏。這詩一種多美的景色呀!詩人用這一景色襯托“偷采”白蓮的小娃的天真無邪和淳樸可愛,表達了詩人對鄉村孩子的喜愛之情。這首詩由事到景,景中抒情。凝練的詩句中飽含著詩人對田野生活的深厚感情。
另一首詩是唐代詩人胡令能所作的《小兒垂釣》。這首詩描繪了一個鄉村兒童在河邊學釣魚的情景,流露出濃郁的鄉村生活氣息。前兩句寫小孩學釣魚的自是:一個頭發亂蓬蓬的小孩子,在池塘邊學釣魚,他斜著身子坐在草叢中,綠草掩映著他小小的身體。蓬頭:頭發亂蓬蓬的。稚子:小孩子。綸:釣魚用的線。垂綸:釣魚。莓苔:這里泛指野草。詩的`前兩句寫小孩學釣魚的姿勢:一個頭發亂蓬蓬的小孩子,在池塘邊學釣魚,他斜著身子坐在草叢中,綠草掩映著他小小的身體;后兩句寫路人借問,小孩子遠遠就招招手不應的動作神態:過路的行人要向他打聽道路怎么走,小孩遠遠就招招手,意思是讓路人靠近一些,因為怕嚇跑魚兒,他不敢馬上回答。這首詩不失為一首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描寫兒童生活的佳作,全詩平易自然、準確生動地刻畫出小孩那種天真專注的神態。
合作探究:
(1)詩人為什么要寫小娃的“偷采白蓮”?教師可引導學生各抒己見,也可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體會。重要的是,這里的“偷采”與“偷盜”行為要區別開來,詩人寫這個小娃是表現他的天真可愛,突出其童心童趣童真。
(2)《小兒垂釣》中,詩人為什么寫“遙招手”而不是“遙搖手”?從“招手”中你能想到什么?能否體會到小兒當時的心理?這個探究性問題也可以放在精讀時讓學生討論,教師注意加以引導。
附錄2: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他從小生活清貧,生逢戰亂,對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有較深的了解。他寫了很多詩,揭露統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諷喻詩”。他熱愛大自然,還寫了不少描寫山水景物的小詩。他的詩質樸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讀。白居易一生寫詩3600多首,是唐代寫詩最多的詩人。他的詩不但國內廣為流傳,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已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
胡令能(785—820)唐代詩人,他家境貧困,年輕時以修補鍋碗盆缸為生,被人稱為“胡釘鉸”。他為人聰明,勤奮好學。他善于吟詩,但不愿涉足官場,后在家鄉隱居。其詩生活氣息濃郁,自然真切,但流傳至今的僅有四首。
附錄3:延伸拓展。
我們今天學了兩首表現兒童情趣的詩,老師搜集了一些描寫兒童的古詩詞,對原句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讀一讀,背一背。對原詩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找到原詩讀一讀,背一背。
大兒鋤豆河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村居》高鼎。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四時田園雜興》范成大。
兒童不慣見車馬,走入蘆花深處藏。
--------《喜韓少府見訪》胡令能。
附錄4:化物為我,巧學古詩。
——《小兒垂釣》教學案例。
[教育背景]俗話說:欲望是最好的教師。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像,如果抓住精要之處,指導一、二句話,也許就夠了,不一定需要繁復冗長的講說。我在教學這首古詩時,先將學生引入詩的意境,體驗詩人的思想感情,領悟詩情畫意,然后自己用唱、跳、演等方法,體味古詩的情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學過程]:遷移創新,延伸提高:
師:通過剛才的合作學習,大家理解了詩意,在你們的腦海中,都浮現一個初學釣魚的小男孩那可愛的樣子。平時我們學古詩都是用讀的方法,今天大膽改革創新,用唱、跳、演等方式都可以,表達詩意,詩情。
(生自由組合,準備表演)。
組1:我們用唱歌的方式學習,用《劉三姐》的曲子配上古詩演唱。(臺上唱得繪聲繪色,臺下的躍躍欲試。)。
唱完后,生鼓掌。
組2:我們用朗讀配合動作的方式表演,(兩人讀詩,一人演小兒,兩人扮魚,游來游去,一人扮過路人。)。
演完后,生紛紛發言。
生:我給這個小組提個意見,范明智演的小孩子不像,詩里說他連路人的問話都不理睬,但范明智卻東張西望不專心。
生:我認為謝偉杰演的過路人很好,他彎腰做揖,態度很誠懇,很謙虛。
師:這兩位同學看得可認真了,還結合自己對古詩的理解,提出意見,真好。還有哪個小組表演呀!
組3:我們用講故事配上動作表演。(一個講故事,其余的扮小孩、葦草、路人、魚兒。)。
演出時,生在下大笑,演完后生評:
生:這次的小孩演得非常好,蔣楚依同學不但動作做得好,神態也很逼真,把垂釣小孩那緊張而又小心翼翼的神情生動地表達出來了。
生:我認為涂航輝同學的故事講得好,他不但把詩歌的內容表述出來,還加上了時間、地點、天氣等內容,就像我們親身參與了小孩釣魚的故事一樣。
生:我認為這兩條小魚也演得好,把魚兒想吃餌又小心試探的動作表演得十分形象生動。
……。
師小結:同學們通過各種形式的表演,把一個天真可愛的小孩學釣魚的情景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仿佛也置身于詩中,與詩人一起看到那有趣的場面。特別是第3小組的表演,不僅把小孩緊張的心理與天真可愛的形象演得活靈活現,而且還能根據古詩展開合理的想象,真是棒極了。
分析:整合學習理論認為:學生唯有將他們所有的感覺、情緒、智慧投入學習的過程之中,才能獲得最好的學習效果。我讓學生采用各種喜歡形式來重現古詩的方法比較新奇,學生的興趣一下就上來了,有了興趣,學生動腦的積極性就高了,思維就活躍起來,變被動的聽講為主動的參與,學生化物為我,入情入境,不僅將古詩的內容轉化為有聲有色的情景,讓人如身臨其境,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反思:這首古詩是一首充滿兒童情趣的絕句,詩意比較通俗易懂,不需花費太多的時間,因而我在備課時就把領會感情和培養想象能力做為教學的重點。詩歌的廣闊意境給學生留下了自由開掘的空間,所以我設計了讓學生選擇自喜歡的方式重現詩歌。在輕松活潑的表演氛圍之中,學生入情入境,不僅掌握了知識,體會了作者對小孩的喜愛之情,還培養了想象能力和創新思維,在主動參與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附錄5:重現《池上》。
張小雨。
夏天,池塘里的蓮花盛開了,有一些還變成了又大又香的蓮篷,小魚、小蝦在水里歡快地游來游去。
一天,幾個小孩兒撐著小船,偷偷地來到一大戶人家的池塘里玩耍。這些孩子的撐船本領很高,船行得又輕又穩。幾個水性特好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潛入水中捉魚、抓蝦、挖蓮藕。他們的行動和說話的聲音都很輕很輕,生伯驚動了池塘的主人。眼看小船快裝滿了,這才小聲地哼著曲兒,撐著小船回家去了。
孩子畢竟是孩子呀,盡管他們很聰明,卻還是不知道掩蓋自己小船劃過的痕跡:那些漂浮在水面上的浮萍被小船蕩開了,順著小船走的方向,流下了一條長長的水路。
清平樂村居古詩(優秀18篇)篇二
炎熱的夏天,知了在樹上唱著歌兒,辛棄疾緩緩地出門散步。
他來到一條小溪邊,向一個方向眺望,看到了美麗的朵朵鮮花,碧綠的樹葉青翠欲滴,溪水清澈見底;再回頭望去,他發現了對面一座房檐低垂的茅草屋,在茅草屋的旁邊是一片開闊而又綠油油的草地,仔細再看,還有許多美麗的花兒和一片種著豆子的田地。突然,仔細聽,茅草屋里傳來了一陣陣說笑聲,有老人,還有年輕人。
辛棄疾好奇的聽了又聽,確實有老人和年輕人的聲音,不過聽著好像有些喝醉的意思,而且還是南方的口音,有些聽不懂,于是他想走進再聽聽。辛棄疾走進半掩半開的窗戶跟前,透過窗戶看見,原來是一家人在邊吃飯邊說話。
這時,一個十分壯士、強壯的男孩站了起來,對兩位老人說,“爸、媽,我去豆子地里鋤草了”,只見兩位老人點點頭,表示同意。于是,那個男孩拿起鋤頭,走出門朝豆子地走去。
一會兒,另外一個身高近七尺的男兒,吃完飯,收拾好碗筷,站了起來,對二老說“爸媽,我去幫哥哥了。”說完剛要走,老翁說:“你哥一人可以的,你去幫我們編制些雞籠吧,然后等你哥哥回來后咱們晚上再殺只雞好好吃一頓?!蹦泻⒄f:“好,我現在就去?!庇谑潜谋奶u舍方向跑去。
辛棄疾看到這一切,滿滿的幸福感,于是就悄悄的離開了。
清平樂村居古詩(優秀18篇)篇三
在一個村里居住這一位老翁和老媼。
他們家的屋檐是用芽草做的,而且很低很矮。小溪邊的岸上長著一排青青的草像一排排綠色的士兵保護著小溪。
老翁和老媼喝了一些酒,便用南方話和對方開玩笑。我一聽,原來以為是兩位年輕人在開玩笑,走進一看,才發現原來他們是倆位老人,而且話中都帶著醉意感。
我走到他們家門口,老媼就忙著說:“有位客人來了!”老翁馬上往門口看。他們拉著我的手,把我請進屋來,并說:“小伙子,你能和我們倆聊聊天嗎?”“當然可以,只要你們愿意!”我笑著回答說。說完,我和他們就開始聊天了。
已經傍晚了,我對老翁和老媼說:“時間已經不早了,我要回去了?!彼麄冋f:“好的,有空再來玩!”“嗯!”我邊走邊回答。
回去的路上,我看到老媼的大兒子再田里用鋤頭除草呢!接著看到二兒子正在用芽草織雞籠,織得可漂亮了。二兒子拿織好的雞籠給我,說:“送給你了?!薄爸x謝!”“不用客氣?!闭f完,我繼續往家的方向走去。一直走到小溪的盡頭,才看老人家小兒子。小兒子真頑皮,在溪頭剝蓮蓬呢!
清平樂村居古詩(優秀18篇)篇四
1.自主學會本課生字,積累好詞佳句。
2.通過誦讀課文,感受作者對青島的喜愛、贊美之情。
3.了解文章巧妙的結構安排和優美的語言描寫,欣賞文章寫景的藝術特色。
教學準備。
教師:搜集有關青島的圖片資料和文字資料;學生:搜集有關青島的資料。
教學重點。
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體會“春深似?!钡暮x。
課時劃分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人入勝,導入新課課件出示五月青島的美景圖(遠處是蔚藍色的天空和海水,近處一片翠綠掩映,沙灘上游人盡情玩耍……)。請學生用生動的語言描繪畫面內容,教師相應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快速瀏覽課文,遇到生字查字典學習,獨立感受:五月的青島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再次感受青島的美。分組分段讀,在讀中正音。
三、細讀課文,感受五月青島的特色。
1、學習第一、二段。
(1)齊讀第一段,思考:這段介紹了五月青島怎樣的特色?
(2)理解“嬌艷”,學會運用。
(3)再讀,邊讀邊想象五月青島的花海,說說它最打動你的地方在哪里。
(4)有感情地朗讀,同學相互評議。
(5)有感情地朗讀第二段。說說五月的青島山上有什么特點。
第二課時。
一、、學習三、四段。
(1)讀三、四段,思考“春深似?!钡暮x。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展現“春深似海”的?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
(2)勾畫表示顏色的詞語,體會這些詞語在文中的作用。
(3)賽讀,引導積累好詞佳句。
(4)第四段描寫了人,從這些語句中你能體會到什么呢?請學生再讀課文。
二、學習融寫景、抒情于一體的寫作手法。
2、我們以后寫景的文章應該注意什么呢?
3、教師小結:我們以后寫這類文章也要注意緊扣景物特點,注意用詞的準確,可適當地使用一些修辭方法。
三、朗誦,強化感悟。
1、朗誦全文。
2、暢談此時對五月青島的感受。
3、試著用不同層次的顏色描繪一處景物。
板書設計。
花五彩繽紛。
海春深似海春深似海。
人充滿朝氣。
清平樂村居古詩(優秀18篇)篇五
有一天,宋朝的有名詩人辛棄疾在鄉間散步。路邊有一條清澈流淌的小溪,溪旁綠草如茵,時不時有幾條小魚在水里撲騰。
辛棄疾沿著小溪走下去,陣陣帶著青草芳香的微風撲面而來,走著走著他聽見不遠處的。
茅草屋里有人操著柔媚的吳地方言,帶著幾絲醉意在互相談笑。是誰呢?辛棄疾帶著疑惑走近一看,哦,原來是一對白發老夫妻啊。只見老翁笑瞇瞇地對一旁的婦人說:“晚年生活多美好,多安逸啊!”旁邊的婦人依偎在老翁的身邊,點點頭,眼神漸漸飄向了遠處。
辛棄疾順著婦人的目光望去:老夫妻的大兒子正在小溪的東邊,鋤著豆里的雜草,時而停下來休息;二兒子坐在樹邊專注地編織著一只精致的雞籠;而可愛淘氣的小兒子臥在清靜的小溪邊,采下新鮮的蓮蓬,歡快地剝著,多么溫馨的一幕啊!
清平樂村居古詩(優秀18篇)篇六
教材分析。
《清平樂村居》是人教實驗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二組的課文,它通過對農村特有的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詞人喜愛農村安寧平靜生活的思想感情。
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具備初步的品詞賞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一經點撥便能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情感也易被激發。但由于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個性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缺乏課堂學習的積極參與習慣和專注學習的能力。因此,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關注更多學生知識的接受力和情感的感悟力,學生在興致盎然中融入詩的意境,體會詩的情感。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認識3個生字,理解這首詞的內容,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
過程與方法:利用多媒體展示文、聲、色的動態效果,創設詩意氛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詞的內容,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
教學難點:有感情朗讀,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媒體設計。
在《清平樂村居》的教學中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服務教學為宗旨,設計了課程資源網頁。該網頁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分為賞韻讀文、課文動畫、詞義點撥、舊詞新唱、詩情畫意、宋詞簡介、田園詩句等部分,根據教學和學生實際情況有選擇的運用,整個媒體設計具有可選性、實效性、可操作性。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走近村居”
1、音畫共賞,情境導入。
教學伊始,運用課件出示課文的插圖,伴著悠揚的古琴曲,學生置身于恬靜的田園氛圍,從而創設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氛圍,揭示課題。
2、美文誦讀,整體感知。
指導學生進入“賞韻讀文”下的“美文誦讀”,邊聽課文范讀邊借助拼音,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將這首詞讀正確,讀通順,初步感知詞的內容。
(二)“走入村居”
1、多方互動,自主探索。
指導學生自由組合進行合作探究,借助“詞義點撥”,弄清重點詞語的意思:如“茅檐”、“吳音”、“相媚好”、“翁媼”、“亡賴”,為感悟全詞掃清障礙。
2、配樂演繹,感受意境。
引導學生進入“課文動畫”,該網頁以動畫的形式再現詞中的景象——“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大兒鋤豆溪東”,通過這些動畫結合詞的內容來幫助理解本詞,感受田園的意境。
(三)“留連村居”
1、配樂誦讀,外化詞意。
學生借助“意義識記”的.方法,結合網頁中“誦讀嘗試”再現詩境,進行自主配樂誦讀。
2、詩情畫意,領會詞境。
指導學生借助課件中的“詩情畫意”和“舊詞新唱”來“說詩意,唱詩詞”,達到積累內化的目的。
(四)“放眼村居”
1、指導學生進入“宋詞簡介”中的“辛詞全集”、“田園詩句”,及資源網頁中提供的“唐詩宋詞網”、“全宋詞”等網站搜索查找辛棄疾的背景資料和田園詩詞,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2、課堂上討論、交流、展示,如:詩詞朗誦、宋詞介紹、名句講解等。
(五)綜合實踐。
課后開展“辛棄疾宋詞朗誦會”
六、整合點的診斷及解決方法。
這首詞處處洋溢著濃郁的農村生活氣息,洋溢著作者對農村生活的喜愛之情,畫面感極強。僅用“讀詩句”、“明詩意”、“品詩境”、“誦詩句”的詩詞四步教學法進行固定化設計,難以使優美的畫面“活”起來,“動”起來,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難以讓學生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也就更難以實現本課的三維目標——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而運用信息技術,創設多彩的教學情境,創造出靈動而有生趣的課堂,從“知識課堂”走向“生命課堂”,讓詩意在課堂飛揚。
整合點一:音畫共賞,情境導入。
欣賞古典詩詞,貴在欣賞詩詞意境,體會詩中之意,感悟弦外之音?!肚迤綐反寰印废蛭覀冋故镜氖青l村恬靜的生活。而古代與現代,距離遙遠。再加上我們的學生長期生活在喧囂的城市,對這種安寧、平靜的生活沒有體驗,小學生的感受難免會浮于表象。而將多媒體引入課堂,讓悠揚的古琴聲把學生帶入情境,讓清新的村居圖為學生創設恬靜的田園氛圍,拉近了學生與詩人的時空距離,幫助學生產生與詩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緒,為學好文本開了好頭。
整合點二:互動探究,體會詞義。
《清平樂村居》用詞非常精練,一字一詞都經過作者千錘百煉.因此抓住重點詞句分析,感悟意境是教學的重點。但由于小學生知識面窄,生活閱歷淺,表象儲備貧乏,如果按照常規教學由教師對每一個詞語作出確切的解釋,就破壞了詩詞所描繪的意境,連有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受也被破壞了。此外文中的一些字詞都應講古義、用今義講是不合適的。如“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钡摹盁o賴”當講“可愛”,而非今之“奸刁、撒潑”;有一些字詞的解釋又是很特殊的,如“醉里吳音相媚好”的“媚好”當講“相互逗趣、取樂”;這些僅靠教師機械傳授,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而利用網頁資源,學生自由組合,借助網頁中的“詞義點撥”、“課文動畫”,通過形,聲,光,色等形式,將抽象的語言轉化為直觀,形象,具體的視聽文字,這樣有利于學生抓住古詩中的關鍵字詞反復推敲,理解,從而領略古人用語的妙處,讀懂課文,有效地突出、突破了重點。
整合點三:美文美讀,感受情境。
《清平樂村居》平仄有律,具有獨特的音韻美和節奏美,讀起來瑯瑯上口。由于其藝術形成的特殊性,也就具有了語言、音樂、繪畫、情感多種因素的美。在挖掘這些美的因素時,我充分利用了信息技術無可比擬的優勢,借助網頁中的“美文誦讀”,讓學生和著古典樂曲,有感情地誦讀,感受語言的節奏美。伴著“誦讀嘗試”中的古樂,學生有韻味的自主配樂朗讀,感受詞的音韻美;借助“詩情畫意”的“茅檐清溪圖”“翁媼相媚圖”“大兒鋤豆圖”“中兒織籠圖”及“小兒剝蓮圖”,學生賞圖、品讀,詩意地描述心中意象;和著優美的旋律,學生“舊詞新唱”,心中也涌動著喜愛田園生活的審美情趣。而“有感情朗讀,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的教學難點就在樂聲的徜徉中,情感的交融中輕松突破了。
整合點四:借助媒體,拓展延伸。
信息技術可以在古詩詞教學中充分發揮其信息容量大的優點,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其中有廣泛的學習內容和多樣的呈現方式,學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和興趣,自主地采擷信息,表達自己的見地。這是常規教學手段所不可比擬的。在教學時,我把詞人生平、時代背景、詩體介紹、相關網站等相關資料制成資源網頁,上課時學生只要打開“宋詞簡介”和“田園詩句”,利用多媒體網絡教學信息的超文本可跳轉的組織方式,就可讓所需要的材料跳出來,幫助學生在學習和理解的過程中迅速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資料,不僅為學習內容,體會作者感情打下了基礎,還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品質。
清平樂村居古詩(優秀18篇)篇七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借助朗讀、想象、表演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這首詞的意思,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并在說的基礎上寫下來。
重點難點:
1、給畫配文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
2、給詞配樂吟誦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解釋題目。
問:“來到鄉村有怎樣的感受?”
3、看到“村居”一詞,你想到了什么?(引出清·高鼎寫的古詩《村居》,請學生齊讀)。
4、配樂朗誦,學生聽、看,思考詞與詩有什么不同?
為詞牌名,又名“憶蘿月”、“醉東風”等。而“村居”是詞的題目,與內容有關。
大家發現了嗎?這首詞由兩部分組成,上半部分叫上闋,下半部分叫下闋。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1、了解了有關“詞”的知識,下面就讓我們來讀讀國標蘇教版《清平樂?村居》這首詞吧。
自由讀,把詞讀正確、讀流利了。
2、出示詞語,請學生讀一讀。
3、指名讀整首詞,評議,齊讀。
三、想象畫面,引導朗讀。
1、輕聲讀課文,讀懂了哪些詞句?讀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難問題)。
讀,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又仿佛聽到了什么呢?
引導交流,邊想象情景,邊朗讀。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展現清新、秀麗的江南農村景象)。
常幸福)。
(3)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勤勞樸實)。
(4)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調皮可愛)。
四、走入意境,體會情感。
感覺這戶農村人家生活得怎樣?)。
小結:是的,這一家人的生活恬靜、安適,令人向往。
2、再次齊讀。
3、所有的景物匯成了詩中的一個字,是哪個?(醉)。
誰“醉”了?為什么而“醉”?
詩人醉了,說明了什么?(對鄉村生活充滿向往)為什么呢?介紹辛棄疾。
4、那我們就把這幅美景留在我們的心中。(背誦)。
五、欣賞唱“詞”,總結全文。
1、播放唱詞。
今后一定會在宋詩中盡情遨游,來感受我國古代文學的藝術魅力。
3、作業:
(1)請同學們把這首詞背誦給親人朋友聽。
(2)收集幾首描寫田園生活的詩詞。
(3)結合詞的內容,用自己的話,描述書上的插圖。
(第一范文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村居)本。
文轉載。
清平樂村居古詩(優秀18篇)篇八
一個晴朗的午后,我沿著一條清澈的小溪散步,無意間看見了一個小茅屋。房頂上頭攀著青青的南瓜藤,那一片片綠油油的葉子正隨著風起伏波動,好似熱情的舞者歡迎我的到來。
我正欣賞著這難得的美景,突然隱約聽見了從屋子里傳出的吳地方言:“老頭子,你最喜歡我們家哪個兒子啊?”“嗯,這難說!大兒子肯干,肯吃苦,力氣大,是個很厚道的人;二兒子聰明孝順,總是為家里人分憂解難,將來會有出息!但小兒子還是最可愛,最討人喜歡。像他這個年紀,正是活潑淘氣的時候,看著就惹人愛!”“你說的是呀!”說完兩人不約而同地笑了起來。我心里正琢磨著,到底是誰在互相逗趣說話呀?哦!原來是一對白發夫妻正在邊喝酒邊聊天呢!
我又朝不遠處的小溪東面望去,只見一個身強力壯,二十來歲的小伙子正在除豆田里的雜草。那黝黑的皮膚顯然是受過陽光的暴曬,結實的肩膀好像能夠承受住一切。不用說,這一定是那個肯吃苦的大兒子。他老老實實地干著活,熟練地舉著沉重的鋤頭,還不時擦擦汗,接著又開始勞動,難怪老翁老婦說他是個厚道的孩子啊!
在一棵枝葉茂盛的大柏樹下,有一個身穿藍色衣裳的孩子在編織雞籠。一雙靈巧的手,穿梭在復雜的雞籠中。而他的膝蓋邊,已經堆了兩個精致的籠子了。我想:這應該是二兒子吧!他看起來十分聰明,明亮的眼睛里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一旁的雞歪著腦袋,看著做好的雞籠,好像在說:“這是什么新玩意兒?”二兒子看見這一幕,輕輕一笑,接著加快了編織雞籠的速度。
那可愛調皮的小兒子在哪兒呢?哦!他趴在小溪旁,房檐下,正在忙著剝小溪里剛摘下來的蓮蓬。他一邊上下搖著腿,一邊開心地嘀咕道:“太好了,這么多鮮嫩的蓮子,我吃一點兒,剩下的要分給爸爸媽媽和哥哥,嘻嘻!”瞧!他還在認真地數著蓮子的個數呢!
看到這輕松自在的農家小院,我沒有理由打擾他們,悄悄地離開了。獨自沉浸在這一份屬于我的自由之中,寫下了《清平樂·村居》。
清平樂村居古詩(優秀18篇)篇九
春天到了,陽光明媚,在一間低小的茅草屋里,發生了許多故事。
茅草屋前有一條長長的小溪,小溪流水淙淙,清澈照人。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溪里有青蛙在呱呱叫;有魚兒在搖著大尾巴游;有十幾枝荷花在溪中。荷花在風的帶動下,輕輕的搖擺著,散發出陣陣芳香。一對滿頭白發的老夫妻,剛剛飲罷酒,親熱的在一起悠閑的聊天。聊的是什么呢?聊的是三個兒子。
大兒子在溪東豆地里除草。是什么讓大兒子鋤草呢?是因為大兒子看見豆地里,草太多了,讓豆地都快荒廢了,所以除草。
二兒子在編織雞籠。他編著編著,有了一些想法,如果把編的雞籠賣到集市上,那不就有錢了。
三兒子是最可愛的。他頑皮地翻在水里,來回打滾。玩的累了,就摘荷花當帽子戴頭上,餓了,就臥躺剝蓮蓬吃。
你看,他們這一家是多么有趣,多么悠閑自在,多么享受這天倫之樂。
清平樂村居古詩(優秀18篇)篇十
“喳、喳、喳……”小鳥叫了。讓我們隨著小鳥的指引去走近他這一家吧!環顧四周,處處是綠綠青草,一條小溪從中流過。幾間又小又矮的茅屋,不是傳出陣陣行酒令的聲音,微醉的白發蒼蒼的老夫老妻,正用吳方言相互取樂。屋外,一棵參天大樹郁郁蔥蔥,像巨傘一樣遮擋著陽光。兩只大白公雞,一個大葡萄架都爬上了茅屋屋頂。屋后的松樹上,雖有尖厲的刺,可在這柔和的環境中,它的尖銳也減少了幾分。猛往后一看,一個赤著膀子的年輕人正揮汗如雨地鋤著豆苗。他發現了我們,放下鋤頭,正了正草帽,滿腹狐疑地看著我們。在一棵大樹下,比前一個小一點的小伙,正在編織雞籠。他盤腿坐在那里,手飛快地上下飛舞,像兩只蝴蝶似的。我們正準備走進茅屋,卻看見一個更小一點的頑童,正趴在溪邊剝蓮蓬呢。
清平樂村居古詩(優秀18篇)篇十一
《清平樂·村居》是宋代大詞人辛棄疾的詞作。此詞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借此表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小編與大家分享古詩改寫,歡迎參考!
一個晴空萬里的早晨,宋代詩人辛棄疾來到一個美麗的小村莊。那里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小溪上漂浮著一朵朵碧綠的荷葉。岸上鋪了一層綠茸茸的青草。小溪邊有一座小茅屋,粗壯的南瓜藤爬上了茅草屋黑色的屋頂,南瓜藤上還掛著幾個又大又紅的南瓜。茅草屋的后面是一片茂密的竹林,被群山環抱著。在這美麗的農家小院中,住著幸福的五口之家。
詩人辛棄疾隱隱約約地聽到茅草屋內有人操著柔媚的南方口音,帶著醉意在互相說話取笑。是誰呢?原來是一對白發蒼蒼的老夫妻坐在窗邊邊喝酒,邊說話取樂。
老翁抿了一口酒,驕傲地說:“你看,我們這三個兒子真是長大了,越來越能干了?!?/p>
老婦忙為老翁斟上一杯酒,頷首點頭,目中盡是欣慰。
他們的大兒子正在小溪東邊的豆田里除雜草。只見他光著膀子,兩只粗壯的手緊緊的握著鋤頭,彎著腰,一下一下地鋤著,雖然他已經汗如雨下,可嘴角還是有一絲笑意。在離豆地不遠處的一棵大樹下。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他專心致志,手法嫻熟,手指靈敏,很快,一個精致的雞籠就完成了。老翁的三兒子呢?原來他正趴在小溪邊,翹著兩只小腳丫,摘下一個蓮蓬,剝出一顆蓮子,樂呵呵地送入口中。那憨稚之態格外讓人喜歡。
茅草屋·小溪·青草·快樂的一家人,匯成了一副美麗的圖畫,是多么和諧,多么美妙。詩人辛棄疾被深深地感動了,吟下了千古名句——清平樂·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辛棄疾詞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寫農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風景畫,也有農村的風俗畫。這首《清平樂·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農村風俗畫。
劉熙載說,“詞要清新”,“澹語要有味”(《藝概·詞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語清新”、詩情畫意的特點。它表現在描寫手法、結構和構思三個方面。
在描寫手法上,這首詞,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艷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若不是大手筆,是難能達到此等藝術意境的。
上闋頭兩句,寫這個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緊靠著房屋有一條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在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兩筆,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組成的清新秀麗的環境勾畫出來了。不難看出,這兩句在全首詞中,還兼有點明環境和地點的使命。
三四兩句,描寫了一對滿頭白發的翁媼,親熱地坐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聊天的優閑自得的畫面,這幾句盡管寫得很平淡,但是,它卻把一對白發翁媼,乘著酒意,彼此“媚好”,親密無間,那種和協、溫暖、愜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現出來了。
這就是無奇之中的奇妙之筆。當然,這里并不僅僅是限于這對翁媼的生活,它概括了農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樂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義。“吳音”,指吳地的地方話。作者寫這首詞時,是在江西上饒,此地,春秋時代屬于吳國?!皨嫛?,是對老年婦女的代稱。
下闋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書其事,和盤托出三個兒子的不同形象。大兒子是家中的主要勞力,擔負著溪東豆地里鋤草的重擔。二兒子年紀尚小,只能做占鋪助勞動,所以在家里編織雞籠。三兒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調皮玩耍,看他躺臥在溪邊剝蓮蓬吃的神態,即可知曉。這幾句雖然極為通俗易懂,但卻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描繪出耐人尋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兒無拘無束地剝蓮蓬吃的那種天真活潑的神情狀貌,饒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謂是神來之筆。“無賴”,謂頑皮,是愛稱,并無貶意?!芭P”字的用得極妙它把小兒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比“坐”“躺”“趴”等用得更妙。所謂一字千金,即是說使用一字,恰到好處,就能給全句或全詞增輝。這里的“臥”字正是如此。
在藝術結構上,全詞緊緊圍繞著小溪,布置畫面,展開人物的活動。從詞的意境來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兒鋤豆溪東”“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四句,連用了三個“溪”字,使得畫面的布局緊湊。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詞結構上起著關鍵作用。
在寫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里,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在寫人方面,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這樣的構思巧妙、新穎,色彩和諧、鮮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從作者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雅靜的環境描寫,對翁媼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畫,表現出詞人喜愛農村和平寧靜的生活。
這首詞,是作者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上饒地區閑居農村時寫的,詞作描寫農村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生活,并不能說是作者對現實的粉飾。從作者一生始終關心宋朝恢復大業來看,他向往這樣的農村生活,因而會更加激起他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愛國熱忱。就當時的情況來說,在遠離抗金前線的村莊,這種和平寧靜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觀想象的產物,而是現實生活的反映。
清平樂村居古詩(優秀18篇)篇十二
幽靜的森林中傳來幾聲清脆的鳥啼聲,還不時有鳥在森林中自由自在地飛翔。
透過森林,隱約可以聽到一個老公公和一個老太太說話的聲音。辛棄疾循著聲音望去,原來那是一個五口之家。他們有意見低矮的茅草屋,還有一條純凈無比的小溪環繞在旁邊。溪邊春意盎然,長著許多茵茵綠草。
茅草屋里,有一個老公公和一個老太太再用著吳地方言互相逗趣著呢!——“老伴??!你知道在月亮上砍樹的那個人叫什么名字嗎?”“好像是叫吳剛吧!”“你說我們這么多樹,橡樹,白樺樹,楊柳……,他會下來砍掉嗎?”“哈哈,如果他來了,我們就讓三個兒子把他抓了,讓他上不去”
辛棄疾聽到“三個兒子”,立刻把頭轉到了旁邊。只見溪東邊,遠處的豆地里,一個高大的,戴著斗笠的身影正在那兒拿起鋤頭鋤草;還有那二兒子,悠閑的坐在那兒編織雞籠;那么最小的呢?原來在地上采摘著蓮蓬,摘好后就橫臥在地上吃。辛棄疾看了,贊嘆:“這小兒子真是亡賴?。 ?/p>
他對這戶人家充滿了好奇心,便想走過去與他們交談。他走進茅草屋,與喝的半醉,滿面通紅的老公公,老太太交談得很好。最后,老公公老太太還請求他在這兒吃飯,住宿。辛棄疾也好不推辭,爽快地答應了。
三個兒子聽說有客人來訪,都十分高興,連最貪玩的小兒子都放下手中的蓮蓬,去招待辛棄疾,辛棄疾十分高興。
第二天,辛棄疾早早地起了床。拿出隨身攜帶的筆,墨,紙,寫下了《清平樂·村居》這首流芳百世的詞,告別了這戶溫馨的五口之家。從此以后,辛棄疾愛上了田園風光,寫了許多這一類的詩詞,寫得十分的好。
清平樂村居古詩(優秀18篇)篇十三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借助朗讀、想象、表演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這首詞的意思,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并在說的基礎上寫下來。
重點難點:
1、給畫配文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
2、給詞配樂吟誦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一教時。
教學步驟:
一、原型啟發,感知詞文。
1.同學們,畫是一種含蓄深刻的語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馳神往的境界。
2.請同學們看看這幅圖上畫的內容,如果請你給這幅起個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這幅畫是根據宋代詩人辛棄疾的詞《清平樂村居》畫的。辛棄疾是我國宋代著名的愛國詩人,一生主張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對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隱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饒地區),在這期間他寫了許多恬靜安逸的田園的詩詞,我們今天學的這首詞就是哪時候寫的。“清平樂”是詞牌名,“村居”是這首詞的真正題目,通過剛才的看圖,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嗎?(那么,這首詞又是講述的什么呢?)。
4.請同學們打開書,自由練讀課文,特別注意生字的讀音,要求是讀準字音,通順課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個小記號。
5.學生練讀。
6.檢查學生自讀情況,指名讀,男女生賽讀,齊讀。(老師要鄭重糾正剛才的錯誤:我們班中男同學和女同學一樣棒。)。
二、分組互動,自悟詞意。
1.剛才讀詩的過程中同學們有沒有發現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們先在小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組派一名代表說說小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師把學生說的打在大屏幕上。)。
3.出現了這么多疑難之處我們應該怎么辦呢?(學生回答,)這么多解決問題的途徑,同學們真是會學習。
4.為了幫助同學們理解詞義,老師根據這首詞畫了幾幅連環畫。請同學認真看,可能會對大家理解詞有所幫助。(出示圖并范讀)。
5.看了這幾幅圖,同學們可能理解了這兒其中的幾個詞語,可能有幾個還不夠理解,
6、下面就請同學們通過你喜歡的途徑進行合作探究,來證實一下自己的理解,來探討一下自己還不理解的地方??梢圆樽值?,可以找資料,可以相互討論,也可以向后面的老師請教。
7.你又理解了什么?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的?8.詞語都理解了,請同學們連起來說說整首詞是什么意思。(說得非常通順連貫,老師相信你能讀得和說的一樣好。)(太美了,他的朗讀仿佛讓老師和同學們親眼目睹了那充滿情趣的鄉村田園生活)。
三、朗讀成頌,領會詩情。
1.請同學再看看圖,再讀讀詞,你感覺到詞中、畫中哪幾處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學生說,并講為什么。你能用朗讀把詞中的情趣表現出來嗎?
3.老師也感覺到“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一句最有情趣,兩位老人會聊些什么呢?先展開想象,然后小組內討論一下,等一會請同學上臺表演。
4.指名學生表演,其它同學補充,并隨機板書。(鄉村的田園生活是那么的恬靜、那么的安逸,難怪辛棄疾充滿了向往,我們就用連環畫的形式把它再現出來吧?。?。
四、再現詩境,啟發吟唱。
1、請同學們把連環畫拿出來,根據你對詞的理解、對詞中田園生活情趣的感悟和看圖后的想象,給連環畫配上文字說明。每組可以合成一本完整的連環畫,看看那一組完成得又快又好,寫好了到老師這兒來加上封面。
2.請最快的一組同學上來展示你們的作品,其它同學可以補充。
3.一幅幅精彩的畫面,一段段生動的語言,老師忍不住想放聲高歌。因為在古代每首詞都有固定的曲調,都可以用來吟唱,可惜許多曲子都失傳了,老師把這首詞填進了一首熟悉的曲子,同學們想不想聽聽。
4.還想不想聽,老師再換一個曲子來唱。這首曲子同學們可能比較熟悉,如果你想唱可以跟老師一起唱。
5.這么多同學想唱,那就把這首詞填進你熟悉的歌曲中唱一唱吧。
6.誰來來唱給大家聽一聽。
家作:回家把這首詞唱給爸爸、媽媽聽。
清平樂村居古詩(優秀18篇)篇十四
我慢慢地走進了鄉村。映入眼簾的是一些低矮的屋檐、寬闊的土地、藍藍的天空、清新的空氣,像一個純凈的少女一樣,沒有污染,使人心曠神怡。
走著走著,我看見了一所屋檐低矮的茅草屋,緊靠著一條潺潺流淌的小溪。溪邊是一些好奇心很強的小草,急著看外面的世界。
屋里,一對幸福恩愛的的白發老夫妻很親熱的坐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聊天:你看我們一家五口多么幸福、和睦、安逸啊。我們老了,孩子們就幫我們干活!對了,老伴,我們的大兒子也老大不小了,是不是該找個媳婦了!雖然他們說的是吳地口音,但從語氣來聽,肯定是很幸福。
我從他們的對話中,聽到了他們是五口人,那么,除了他們兩個人,他們應該還有三個兒子。我的目光再次開始尋找起來。
不一會兒,他們的三個兒子就被我找到了:大兒子在溪的東邊給豆子除草;二兒子坐在家門口編織雞籠;小兒子最可愛,正趴在地上,腳一動一動的剝蓮蓬呢!大兒子的一鋤頭,就是為了讓人們吃上更好的豆子;二兒子的每一步做的都很精細,旁邊的老母雞靜靜的看著二兒子,生怕打擾了二兒子;小兒子雖然很小,但他那可愛天真的模樣,誰看了,都會喜歡的。
這清新的鄉土氣息,濃郁的生活情趣、天真爛漫的孩童,我永遠也不會忘記。
清平樂村居古詩(優秀18篇)篇十五
您正在瀏覽第一范文提供的文章。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課文題目的關鍵字!
本站(第一范文)。
上課教師:陳學壯。
記錄教師:樊霞。
教學過程:
師:今天第一次和同學們見面,得先打個招呼——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生:不知道。
生:不知道。
師:不知道好啊,現以就請你觀察一下老師,說說我給你的第一印象吧。
生:你像個古人。
師:古人穿長袍子,你看到老師穿著這件風衣,像古人穿了袍子了吧。
生:(笑)。
生:你像個闖江湖的。
師生:大笑。
師:嘿,還真讓你一眼就看準了,我xx年從公辦學校出來,到民辦學校工作,行走教育的江湖已經三年多了,不過,我可沒有變成大俠啊,你看,手中無寶劍啊。
生:學生笑。
生:老師,你怪會搞笑的。
師:笑一笑,十年少,為什么不笑呢?笑里面可是藏著智慧,藏著幽默啊!
師:好了,現在請讓我告訴你,請你們翻到《清平樂?村居》,今天,我們就學習這一課。首先請同學自由地來讀課文。
生:學生自由讀課文。
師:巡視,傾聽,把個別容易讀錯音的字寫在黑板上。請學生看看,再自讀課文。
師:馬上就到八點了,時間一到,我們的課就開始了,我想請同學回憶一下我們在四年級學的一首古詩,和今天我們今天要學的題目是一樣的。你來背背看看。
生: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欲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師:這是一個城市還是鄉村的孩子,他給你什么印象。
生:這個孩子很可愛,很頑皮。
您正在瀏覽第一范文提供的文章。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課文題目的關鍵字!
本站(第一范文)。
清平樂村居古詩(優秀18篇)篇十六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3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感受詞中田園生活的情景,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說一說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并寫下來。
教學重點、難點:
1、給畫配文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
2、給詞配樂吟誦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原型啟發,感知詞文。
2、這幅畫是根據宋代詩人辛棄疾的詞《清平樂村居》畫的。辛棄疾是我國宋代著名的愛國詩人,一生主張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對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隱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饒地區),在這期間他寫了許多恬靜安逸的田園詩詞,我們今天學的這首詞就是那時候寫的?!扒迤綐贰笔窃~牌名,“村居”是這首詞的真正題目,通過剛才的看圖,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嗎?(那么,這首詞又是講述的什么呢?)。
3、自由練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通順課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個小記號。
4、檢查學生自讀情況,指名讀,男女生賽讀,齊讀。
二、分組互動,自悟詞意。
1、剛才讀詩的過程中同學們有沒有發現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們先在小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組派一名代表說說小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
3.出現了這么多疑難之處我們應該怎么辦呢?(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資料,可以相互討論,也可以向后面的老師請教。)。
茅檐:茅屋。
醉里:指酒后微醉。
吳音:指吳地的方言。
相媚好:是說彼此之間很親熱。
翁嬭:指老年夫妻。翁,指年老的男子。嬭,指年老的女子。
無賴:頑皮,是對小兒的愛稱。
臥剝:躺臥著剝吃。
4、連起來說說整首詞的意思。
三、朗讀成頌,領會詩情。
1、請同學再看看圖,再讀讀詞,你感覺到詞中、畫中哪幾處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學生說,并講為什么。你能用朗讀把詞中的情趣表現出來嗎?
4、同學們,宋詞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一顆閃亮的明珠,一朵艷麗的奇葩,每首宋詞都仿佛是一副絢麗多彩的畫,一曲委宛動聽的歌。一段綿長不絕的情。相信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今后一定會在宋詩中盡情遨游,來感受我國古代文學的藝術魅力。
四、作業。
背誦這首詞。
清平樂村居古詩(優秀18篇)篇十七
一個晴空萬里的早晨,宋代詩人辛棄疾來到一個美麗的小村莊。那里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小溪上漂浮著一朵朵碧綠的荷葉。岸上鋪了一層綠茸茸的青草。小溪邊有一座小茅屋,粗壯的南瓜藤爬上了茅草屋黑色的屋頂,南瓜藤上還掛著幾個又大又紅的南瓜。茅草屋的后面是一片茂密的竹林,被群山環抱著。在這美麗的農家小院中,住著幸福的五口之家。
詩人辛棄疾隱隱約約地聽到茅草屋內有人操著柔媚的南方口音,帶著醉意在互相說話取笑。是誰呢?原來是一對白發蒼蒼的老夫妻坐在窗邊邊喝酒,邊說話取樂。
老翁抿了一口酒,驕傲地說:“你看,我們這三個兒子真是長大了,越來越能干了。”
老婦忙為老翁斟上一杯酒,頷首點頭,目中盡是欣慰。
他們的大兒子正在小溪東邊的'豆田里除雜草。只見他光著膀子,兩只粗壯的手緊緊的握著鋤頭,彎著腰,一下一下地鋤著,雖然他已經汗如雨下,可嘴角還是有一絲笑意。在離豆地不遠處的一棵大樹下。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他專心致志,手法嫻熟,手指靈敏,很快,一個精致的雞籠就完成了。老翁的三兒子呢?原來他正趴在小溪邊,翹著兩只小腳丫,摘下一個蓮蓬,剝出一顆蓮子,樂呵呵地送入口中。那憨稚之態格外讓人喜歡。
茅草屋·小溪·青草·快樂的一家人,匯成了一副美麗的圖畫,是多么和諧,多么美妙。詩人辛棄疾被深深地感動了,吟下了千古名句——清平樂·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清平樂村居古詩(優秀18篇)篇十八
1.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3.理解這首詞的意思。
4.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田園生活的情景。
重點難點。
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美好,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1.板書課題,讀題。
2.解題:
“清平樂”是詞牌名,并不是題目。詞是詩歌的一個種類,因為句子長短不一,所以也稱“長短句”。古代的詞,都可以伴樂歌唱,詞的曲調名稱叫詞牌?!扒迤綐贰钡摹皹贰币x成“lue”清平樂本來是一種音樂歌曲,后來才用來當做詞牌。
“村居”才是這首詞的題目,意思是“農村閑居的人家”?!肚迤綐反寰印愤@首詞是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的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讀,正音。
1.自由讀詞,注意讀準字音。
2.難字正音,引導學生讀準:茅、檐、相、媚、翁、媼、亡賴、剝。
3.全班齊讀,男女生賽讀,同桌互讀。
4.且讀且點評,讀出韻律節奏。
(三)再讀,解意。
1.自由讀文,自主理解詞語意思。
2.自由匯報自己第一次讀課文的收獲,老師引導學生解釋重點詞語: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點醉意。
吳音:吳地的方言。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間很親密和睦的樣子。
翁媼:老翁、老婦人。
鋤豆:在豆田里鋤草。
無賴:音同“無賴”,這里指頑皮、可愛。
3.小組合作,結合插圖和注釋,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長滿了茵茵綠草。一陣吳音,絮絮叨叨,還帶著幾分醉意,親切,美好!這是誰家,一對白發蒼蒼,公公,姥姥。
大兒子,在小溪東岸,豆地里鋤草。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手藝可巧!小兒子,躺在溪邊剝蓮蓬,一個逗人喜愛的頑皮佬。
4.再讀全文,學生質難問疑。
(營造民主課堂,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爭議之處,還可以展開討論)。
(四)精讀、悟情。
1.教師配樂范讀,學生閉目想象畫面。
2.請學生自由談所“看到”的畫面。
3.學生配樂自由讀,邊讀邊悟。
4.請學生自由談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寧、悠閑、快樂、恬靜、幸福的平淡農村生活讓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讀,成誦。
1.小組內互讀,把所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2.全班朗讀,注意表達思想感情。
3.熟讀成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