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是加深自己對書籍理解和體驗的一個重要方式,同時也是對自己思考和表達能力的鍛煉。以下是一些讀者們為作品撰寫的讀后感,通過他們的文字,你或許能發現更深層次的意義和感悟。
孔融分梨讀后感(匯總14篇)篇一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流傳著許許多多的人物或事跡。他熏陶了多少代,多少人的品德修養,它感染了多少位偉人的心靈他點化了多少迷途知返的人。
在這個假期,在教師與家長的配合下,我讀了許許多多的民俗精神的傳統故事。其中最讓我感觸頗深的,還是《孔融讓梨》的經典故事。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在孔融四歲的時候,父親買來了許多梨,當孔融挑梨時,他卻把最小的留給了自我。父親感到十分驚訝,孔融確認為大的應當留給哥哥,弟弟一齊吃才對。
這個故事雖然短小,但意義深遠。給我的感受,卻十分深刻。我們也要學習孔融這樣的精神,遇到事情要處處想著他人,為他人著想,而不是為了一點點眼前的利益,與他人發生爭執,這樣一來,你損失的不僅僅是表面的物質利益,可是精神品質上的“破產”,而孔融,因為具有這一良好的品質,如同挖到了金礦一般,從此便步步高升,得到了皇帝的重視。
再想想,現實生活中的我,是否與四歲的孔融一般呢?看,我魏了一本無缺損的書,正在和妹妹展開激烈的“拉鋸戰”呢!這本完好的書,在我們兄妹倆手中,奪過來,搶過去。突然,我趁妹妹不注意,用力一抽,書便落入我的手中。正當我洋洋得意之時,妹妹卻趁機從我的懷中搶來過去。我生氣了,緊緊的抓住書,用力不放。可是,只聽見“咔嚓”一聲,書被撕成了兩半。我和妹妹都呆住了,傻愣愣的看著書的“尸體”,再看看孔融,四歲時就懂得讓梨了,我都這么大了,還為了一本小小的書,與妹妹爭奪,實在不應當。
“退一步海闊天空。”我期望大家像孔融一樣,時時處處為別人著想。到那時,爭執便沒有了,吵鬧也消失了,人生都變得有愛了,世界變得多么和諧!
孔融分梨讀后感(匯總14篇)篇二
孔融是一個個聰明好學,才思敏捷之人。4歲時,他已能背誦很多詩詞歌賦了。一天,他的父親買來幾個金黃的鴨梨,父親拿了一個最大的梨給孔融,孔融卻把梨讓給了讓給了哥哥,自己拿了一個最小的梨。父親故意問孔融為什么不拿大的梨。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最小的,這些大的梨應該讓給哥哥吃。”父親聽后,開懷大笑,連連夸贊孔融。
以前我總覺得自己是小孩,應該吃最好的,每次爸爸媽媽買什么好東西,全都應該給我吃,而我也不懂讓給爸媽吃,自從讀過孔融讓梨的故事,我懂得了道理,決定以后要像孔融一樣,尊老愛幼。
10歲生日那年,我們全家人去餐館吃飯,餐桌上放著許多豐富的佳肴,我拿起一個面皮,在里面放些吃的,在沾些醬,完成了,可不要誤會是我嘴饞,這是給媽媽準備的,我把這個遞給了媽媽。媽媽搖了搖頭讓我吃。我說:“這是給你吃的,如果我要吃的話還有,這個你就吃了吧!”媽媽聽后,便吃了下去,臉上蕩漾起甜蜜的微笑。然后,我又拿了幾個給爸爸,爺爺奶奶吃,他們笑著夸我懂事,我開心極了。
從那以后我決定要當小孔融,尊老愛幼,做一個有美德的少年。把它當作自己的目標,不斷的改變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有"德"的人.
要做一個美德少年,其實并不難,只要從小事做起就行了。再乘公交車時,給年老的人讓位;遇到盲人過馬路要去攙扶;看到老人拿較重的東西,主動去幫忙......在家時,要幫家人做事,有好東西要與家人同分享,讓父母少為自己操勞。
讓我們一起做一個小孔融,尊老愛幼,懂得謙讓,愛護身邊每一個人,讓世界充滿美德與愛心!
孔融分梨讀后感(匯總14篇)篇三
我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在許多古人身上就有很好的體現。在孔融孔文舉身上就體現出來了。
孔融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父親讓孔融分梨,結果孔融自己拿了一個最小的梨。父親問他:“為什么你自己拿最小的梨呢?”孔融說:“哥哥比我大,應該吃大的。弟弟最小,我應該讓他。”
后來,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大家都說孔融四歲就知道讓梨,是個懂得謙讓的好孩子。家長們也經商用這個故事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懂得謙讓。
我曾經在公交車上看到這樣一副情景,一個老奶奶慢慢的走上了車,愛心座位被幾個年輕小伙子占了,看見老奶奶上車,有的拿出手機玩,有的裝作睡覺,沒有人給老奶奶讓座。真是太自私了,太不懂謙讓了。
想一想平時,我們有的人上公交車爭先恐后去搶座位,有的人在學校發什么東西的時候,也是搶在前面,生怕自己拿不到,有的人看到排隊很長,就會擠到前面去插隊。這些行為都是不謙讓的行為。所以,讓我們學會做一個謙讓的人吧。
有人認為幫助別人是一種快樂,我覺得謙讓也會讓人感覺快樂!讓我們一起盡情享受快樂吧!
孔融分梨讀后感(匯總14篇)篇四
《孔融讓梨》這篇文章。每一次讀這篇文章,我都能深刻感受到孔融謙讓的精神。
《孔融讓梨》講述的是孔融小時候的故事。有一次,孔融和哥哥一起吃梨,孔融主動挑小的吃,還說自己小應該吃小的。每次讀到這兒,我都被孔融友愛和尊敬兄長的精神深深感動。
孔融從小就尊敬兄長,懂得禮貌,有了人生最基本的品德。其實。這些也是非常寶貴的,有些人就不具備,比如那些心術不正、心懷鬼胎的人。我想兄弟之間是應該互相謙讓,在我們生活中的許多地方也應該如此,在商場購物時要謙讓,在乘公交車時也要謙讓,在醫院看病時更要謙讓。時時要謙讓,人人要謙讓,事事要謙讓。
孔融的許多精神都使我敬佩不已,我也要向他學習。有一次,我和好朋友有了矛盾,我們兩個誰也不讓誰,一見面就不理不睬的,每次在一起,都會發生口頭大戰。現在,我感到很慚愧,如果我那時讓她一下,事情就可以早點化解。這樣的事,孔融一定會讓她的,可我卻沒有做到。
退一步海闊天空!如果每個人都能學習孔融謙讓的精神,世界不就會更美好嗎?
孔融分梨讀后感(匯總14篇)篇五
青春,有無比的歡笑和甜蜜的淚水;青春,又有許多傷痛苦楚的生死離別。但,總歸青春是一張五彩的云,曾絢麗過,最后也只能流失在人生廣闊的天空。
讓青春繼續是一篇很讓人心疼的小說,90年代中,男主人公百腦從四川**考入**一所部屬院校。第一季就是講述大學四年的校園生活。這季的整個故事非常真實,幾乎是原畫重現了90年代中國大學校園的所有一切,在那個沒有互聯網和手機的年代,讓整個社會為之羨慕的大學校園應該有的一切:戀愛、串校、老鄉聚會、篝火晚會、草地臥談、飯票、生活費、畢業分配等等,畢業季所有的兄弟姐妹火車站抱頭痛哭的一幕幕。
故事里愛情和友情交替呈現,純真初戀、仗義兄弟、飄雪冬天、校園民謠、青春無悔的真實場景紛紛躍然紙上,跳進最年輕的、最純潔的心里。這一季是所有中國校園小說里面的精品中的精品,濃縮了一個時代的精華!初戀故事,百腦和程璐的相識是萬千電視劇中常見的一幕,由最初的“仇人”到最后難舍難分的情侶,一路走過來,如大海潮涌般的澎湃,如云層中雷電的翻滾。兩個年輕人,在偌大的校園中相戀,只為對方的溫爾一笑、只為對方一個濃情蜜意的眼神,再多的苦難也一起背著,再多的歡樂也一起享受,或許,這就是愛情。
青春,總是那么張揚。看透的是一張熟悉的臉,看不透的是一顆年輕的心。張揚的個性、夸張的表情、做作的姿態,猶如光散漫整個庭院,如同微風劃過紅潤的臉龐。
青春,是歡快的。如小鳥般的揮灑自如;如溪水般的清澈流淌;如山谷間的回聲蕩漾……那一張張笑臉,那一次次的回眸,那一次次的吶喊,那一次次的執著;青春,是愛的海洋;青春,是冉冉升起的驕。
距少次走在午夜的街道,城市的霓虹燈下,一對對可愛的、燦爛的笑臉隨五顏六色的燈光一樣綻放,盡管下點小雨也是美的,傘下那一對青春的、有活力的戀人肩并著肩,邁著相同的步伐踐踏著雨水嘻戲,任由雨水劃過雨傘、劃過臉龐,幸福的模樣,早就忘記了時間,忘記了走過多少滄桑的路。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孔融分梨讀后感(匯總14篇)篇六
今天,媽媽給我買了一本《上下五千年》,我興致勃勃地讀了《孔融讓梨》一章節,讓我深受啟發,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孔融在六歲那年,他的媽媽買回來了一些大大的、甜津津的、水淋淋的黃梨,洗得一干二凈后,讓孔融來分發給他的五個哥哥和他的姐妹們,而卻留下了一個最小的黃梨給自己,媽媽十分不明白:"孔融,你為什么留下一個最小的黃梨給自己,小的不好吃,大的好吃極了。"孔融笑了一笑說:"老師說過,要尊老愛幼,所以大的你們吃吧!"媽媽聽后,連忙點了點頭,說:"你是一個禮讓的`好孩子。"
孔融小小年紀就知道尊老愛幼,把好的東西讓給別人,令我萬分敬佩。現在有不少小孩子被父母稱為心肝寶貝,十分地溺愛,所以孩子們把懂禮貌這三個字忘記得一干二凈,認為自己吃的、穿的是最好的,只以我為中心。
仔細想一想,其實我也有不足的地方。一次,在過年的時候,我明知媽媽剛下班回家,已經口干舌燥了;雖然家中還有一瓶果汁,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果汁就一飲而盡了,完全不理爸爸、媽媽,喝完還要他們再去買。想想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我不由慚愧了。
這個故事,使我深深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所以,我希望,像我一樣的孩子們能改正自己自私的缺點,多向孔融學習。
孔融分梨讀后感(匯總14篇)篇七
孔融讓梨的故事講的是:在東漢時候,有個叫孔融的孩子。一天,媽媽買來很多梨哥哥們讓他先拿,孔融拿了一個最小的'。把最大的讓給弟弟。爸爸問他為什么拿最小的,他告訴爸爸我比弟弟大,應該把大的讓給弟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首先要先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孔融分梨讀后感(匯總14篇)篇八
今日我讀了《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故事講的是:孔融兄弟七人,排行第六。在家孔融孝敬長輩,尊重兄長,講究禮讓。孔融四歲那年,一位客人帶來一筐梨子,父母叫孔融給他們弟兄幾個分梨。
孔融把又大又好的梨分給了幾個哥哥,將最小的留給了自我。家人不解,孔融就說:“哥哥年齡比我大,應當吃大的,我是弟弟,應當吃小的。大家都夸他是個懂事的孩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小朋友要從小尊重長輩,團結同學,有愛他人,僅有這樣長大后才能成為一個有修養有素質的人。
孔融分梨讀后感(匯總14篇)篇九
水生嫂是作品著墨最多的婦女典型。她勤勞、能干,編葦席,一會兒“就編成了一大片”;她賢慧、溫柔,敬重老人,疼愛孩子,體貼丈夫,在她身上有著我國勞動婦女的傳統美德。水生嫂雖然愛丈夫、愛家庭,眼光卻不狹隘,她能識大體、顧大局,懂得如何處理愛國與愛家的關聯。當她知道丈夫報名參了軍,雖然也心疼丈夫,依戀不舍,但她還是很快欣然同意,并為丈夫準備好了行裝。
白洋淀的婦女不僅僅是勤勞、能干、識大體的,也是多情的、樂觀的、堅強的。男生們參軍才走幾天,水生嫂和幾個青年婦女便找借口去探望他們,她們對自己的丈夫有著深切真摯的愛。當然,她們又是樂觀的。在沒有見到自己的親人時,她們雖然最初“有點失望,也有些悲哀”,但她們“永遠朝著愉快的事情想”,“不久,她們就又說笑起來了”。這些情感豐富,愛說愛笑的女生們在遇到敵船時,雖然也心跳,但卻不膽怯,不手軟,她們機智地將船往荷花淀里搖,并下定決心,“假如敵人追上了”,決不投降,“就跳到水里去死”,表現出了堅定沉著和視死如歸的精神。回村后,這些經受了戰爭洗禮的婦女們的精神境界有了新的飛躍,她們很快也學會了射擊,拿起了槍桿子,成立了一支自己的隊伍,“冬天,打冰夾魚的時候,她們一個個登在流星一樣的冰船上,來回警戒。敵人圍剿那百頃大葦塘的時候,她們配合子弟兵作戰,出入在那蘆葦的海里”。
水生嫂等婦女們的成長,從一個側面表現出了冀中人民在民族自衛戰爭中的巨大變化。作者透過塑造以水生嫂為代表的婦女群像,歌頌了冀中地區抗日軍民在黨的領導下英勇抗戰的革命斗志以及愛國主義精神。
孔融分梨讀后感(匯總14篇)篇十
這天,我讀了一本《懂禮貌的故事》書,其中有一篇叫《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是:在東漢魯國時期,有一個四歲的孩子叫孔融,有一天,叔叔送來一筐梨,父親讓孔融給大家分梨吃,他把大的'讓給了父親、母親、哥哥們,自己留了一個最小的。大家都夸他有禮貌。
我讀到那里被孔融的行為感動了,四歲的孔融都知道要做一個懂事又有禮貌的好孩子,但是我以前很自私,吃東西都是我先吃,玩也是先自己玩,從來都沒有想別人。我讀了這個故事覺得很羞愧,從今以后我要做一個懂禮貌又懂事的好孩子,吃東西必須先讓長輩們吃,玩玩具也必須要懂得謙讓他人,只要有人需要幫忙,必須伸出援助之手,做一個心中永遠裝有他人的好孩子,不再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孩子。
孔融分梨讀后感(匯總14篇)篇十一
今天我讀了《孔融讓梨》的故事,這個故事講述了在漢朝一個4歲的小孩,在祖父六十大壽的時候,父親讓他分梨子,他按照長幼的順序分了梨子,留給自己最小的,父親問他:”為什么分給自己最小的?“孔融說:”樹有高低,人有老小,尊敬長輩是做人的道理。“后來父親又讓他分梨子給兄弟們,他還是分給自己最小的,把大的分給哥哥和弟弟,他覺得弟弟小應該讓著他。
一個四歲的小孩,這么懂事、聰明,尊老愛幼,是多么偉大的美德。他的品德是我們從小就應該學習的,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時是一種尊重,有時是一種寬容,有時是一種貢獻。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應該向他學習,x時遇到需要幫助的人要幫助他們,坐公交車時要主動讓座。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更加豐富多彩,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我看過很多次,但每次都沒讀懂意思。今天,我終于把這個故事深一層的意思讀懂了。
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在他四歲時,就已經很有教養了。一天,鄰居給孔融家送來了一盤梨,孔融的兄弟姐妹們一哄而上,爭搶那些又大又好的梨子。但孔融卻站在一旁,沒有去搶。這里寫出了孔融很懂事,會謙讓兄弟姐妹,讓他們先挑選,自己才拿剩下來的吃。
父親見到亂哄哄的場面,十分生氣,讓站在一旁的孔融給大家分梨吃。孔融先把兩個大的分給了父親,母親,然后把好的依次分給了哥哥,姐姐和弟弟,而把最小的一個留給自己。父親問孔融為什么把最小的留給自己,孔融回答:“哥哥,姐姐比我大,應該吃大的,弟弟比我小,我也應該讓著他,所以我就挑了個最小的。”父親很滿意,還夸獎孔融謙恭禮讓呢。這里,又一次突出孔融很懂事。
孔融長大后,做了北海太守。他為人寬厚仁慈,廣交朋友,善待有學問的人,成為受人尊敬的人。孔融讓梨這件事上,不但使他的兄弟姐妹受到教育,還為世人做出了榜樣。從孔融的成長,我也懂得了小時候不但要學習文化,還要養成良好的思想品格,長大才是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材。
這一遍看完后,我懂得了在我們實際生活中,每一個人都學會謙讓,我們之間就不會產生矛盾,矛盾不存在,我們的社會就會和諧;社會和諧,我們的社會就是文明社會;社會文明了,經濟就會騰飛,我們的生活也就會更加美好。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孔融分梨讀后感(匯總14篇)篇十二
在這篇故事中,最讓我感動的就是孔融讓梨的事情。孔融是東漢末年的文學家,他很小的時候就是個聰明好學的孩子,他的`哥哥姐姐都已經上學了,當時他只有四歲,還不到上學的年齡,他就吵著要上學。爸爸媽媽沒有辦法只好讓他和哥哥姐姐一起去上學。
最讓我感動的是:一天,他們放學回來發現桌子上面有一盤梨,當時有六個孩子,他們又饑又渴,就一擁而上,開始搶梨,只有孔融在一旁沒有上前去搶。他父親看見了非常不滿意,就讓已拿到梨的孩子把梨放回盤子里,讓孔融分梨。于是孔融先把最大的兩個梨拿出來,一個給了父親,一個留給母親。然后又依次分給了哥哥、姐姐,最后只剩下了一個最小的梨留給自己。
看看古人孔融,再看看現代的我們,真是感到非常慚愧。我們生活在20xx年代,什么好的東西都有,不缺吃不缺穿,還挑肥揀瘦。讀完了這篇故事,讓我明白了許多。我要向孔融學習,樹立高尚的品德,尊敬長輩、努力學習。
孔融分梨讀后感(匯總14篇)篇十三
今日我和媽媽讀了一篇故事,名字叫《孔融讓梨》。
故事里面講的是,孔融家有七人,孔融排行第六。他四歲一天,鄰居家送來一筐梨,孔融挑了一個最小的梨,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們。大家都好奇的問他,你為什么挑小梨吃,而不挑大梨吃呢?孔融回答,哥哥們比我大,應當吃大梨,我是小弟弟,應當吃小的'啦。大人們聽了都稱贊孔融是個懂事謙讓的好孩子!
這個故事并不是叫我們讓一個梨,而是教我們怎樣做人。我們應當學會謙讓,要多關心別人,不要光想著自我。我決心以后要做一個像孔融一樣有謙讓精神的,有愛心的人。
孔融分梨讀后感(匯總14篇)篇十四
《孔融讓梨》的故事講述了孔融四歲的時候,在全家吃梨時,他沒有像其他兄弟姐妹一樣搶大的,而是拿了一個最小的梨子,爺爺問他為什么拿最小的,他天真卻認真地說:“我比弟弟妹妹大,我應該讓著他們,我應該吃小的!”
而我們現在,自私的人越來越多,總是先考慮自己,其實我們應當像孔融一樣,學會謙讓,學會愛護幼小。
富有愛心、樂于助人、愛護幼小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二,也是我們新時代的年輕人應具備的品德,做一個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
快樂是人生中最美麗的彩虹,我們時常可以在助人為樂的同時得到快樂。
前年暑假,我同往常一樣到徐奶奶家竄門,我看到徐奶奶正拿著窗簾從椅子上邁下來。徐奶奶對我說:“窗簾太臟了,拆下來洗洗。”“好吧,我來幫你!”徐奶奶的手腳不利索,眼睛也已經有些模糊,幫她也是應該的。
我把窗簾從徐奶奶手中接過,放在盆里浸泡了一會兒,然后拿起擠掉一點水,涂上肥皂,用柔軟的毛刷輕輕地由上到下刷去上面的灰塵。最后,我打開水龍頭,小心翼翼地將窗簾搓洗干凈,灰塵、污垢就全部清除掉了。頓時,眼前一亮,窗簾潔凈如新。雖然我熱得汗流浹背,但看著煥然一新的窗簾與徐奶奶慈祥的笑臉,我心里像吃了蜜似的欣喜,心里的煩惱與雜念早已拋到了九霄云外。
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我們必須如孔融一樣謙虛禮讓、愛護幼小。讓美德之花,在心靈深處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