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孟子讀后感心得篇一
暑假期間,我讀了《孟子》一書,這本書主要介紹了古人對生活的理解。
《孟子》告訴我們的都是做人的道理。其中有一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說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我對它的理解是:人生中,敢于選擇,才有機會。
在選擇機會的那一瞬間,不同的決斷,就會有天壤之別的結果。
就拿自然界的植物來說。新疆的白楊,果斷的選擇了荒土,保衛家園,它失去了婆娑的姿態,卻換來了筆直的干。它成了人類的保衛者,正直,質樸的象征。永遠屹立在人們心中。沙漠里生長的仙人球,它生長在惡劣的環境中,可它能夠茁壯成長,點綴荒涼的沙漠,讓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變得更加美麗。
不僅是植物,動物也是如此。鳥兒關在籠子里,盤子里裝滿了新鮮的鳥食,而鳥兒卻放棄了這一切,站中籠口,張開了有點笨拙的翅膀,堅定的選擇了藍天與自由。
連那些動、植物都能做到的.事,難道人類做不到嗎?做得到,因為世間萬物給予我們是同等的機會,在機會面前,需要作出正確的選擇。那選擇瞬間,會成為生命的起點,成功的關鍵。鳥兒因選擇藍天而自由,白楊因選擇荒土而得到稱贊,仙人球因選擇沙漠而輝煌。
在生活中,種種機會等待我們去選擇,我們要敢于選擇機會,去尋求最艱苦的環境。讓生命能夠在困難的環境中發現自己認識自己。才能夠完善自己。選擇困厄的環境,善于去點綴,終究是快樂的。
我愿成為仙人球、白楊,更愿做那只展翅翱翔藍天的勇敢的鳥兒。
孟子讀后感心得篇二
開始翻閱《孟子》,要從練書法之日起。練書法講究心靜,放下一切雜念,放空自己,靜心練字,閑暇時日,拜讀書籍,從而養心,凝神。孟子的思想,如今與自己的生活、工作相結合,也讓我另有一番感悟。
生活本應秉持“專心有恒”的態度,現實中又有幾許人堅持到底,我們總在羨慕成功者的勝利,往往忽略了他們堅持到底的決心,戰勝困難的勇氣。孟子反對“一曝十寒”的態度,“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也就是說即使是天下最容易生長的植物,如果暴曬它一天,寒凍它十天,也不能生長起來。孟子是雄辯家,他善于用譬喻,語言簡潔利落,卻能引人深思,其實,我們不論做什么,學什么,都應該專心致志,持之以恒,而一曝十寒,三心二意是永遠成不了大事的。“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學習如此,生活亦然,如果我們選擇開始,就應該堅持,堅持走下去,必然看到不一樣的風景。有時,我們離成功只差一步,選擇開始,固然堅持!
在教學工作中,應用多種教學方法,適合的就是最好的。“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材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不能千篇一律的教育,對學生,有的應及時指點,有的應成就其德行,有的要發展其才能,尊重學生的個性。師生間彼此的尊重,只有尊重學生的想法,教師才能得到學生及家長的理解和尊重,孟子勸齊宣王以“三有禮”對待大臣,“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換位思考,在班級管理中,是否也能更多的尊重學生的想法和建議。教育就是愛。教師的作用在與引導啟發學生,所謂解其困惑之處,而不是高高在上,與學生保持距離,只有走近學生,傾聽學生的想法,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及班級管理工作。
作為傳統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國的影響是達數千年之長遠,即使我領悟淺薄,局限視野,亦能感受其影響。
孟子讀后感心得篇三
孟子,一位先秦大家,他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風度翩翩的儒生,他和藹可親,慈祥的面頰上總是返著一絲微笑。
孟子是博愛的.
孟子的仁政和非攻思想處處都體現著他憂國憂民的仁心。他四方游說諸侯施行仁政。在那戰亂紛飛的年代,充斥著暴力,流行著吞并,肆虐著攻伐,這位儒家學派的“亞圣”要從法家的血腥中搶得一絲仁愛的地位,何其不易。但是他為天下萬民,仍不屑努力與八方諸侯,無奈天下分久必合,孟子最終放棄了。他站在泰山之巔,俯視天下萬民,有的窮困潦倒餓死街頭;有的為謀生存骨肉分離……仰不足以養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他萬念俱灰,為何他的眼中長含淚水,因為他愛老百姓愛得深沉。游說不遂他便退以著書,終成《孟子》。
孟子十分講原則.
孟子為人很講原則。即:“生而有不用也,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無論何時,哪怕是生死關頭也要講求原則,決不做茍且偷生之事。他大義凜然,四心伴身:他遇人知惻隱;遇錯明羞惡;遇賢懂恭敬;遇事辨是非。面隊萬鐘的豐厚條件,他毅然詠頌出: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和加焉!他一生兩袖清風,不求宮室之美;不愛妻妾之奉;不需所識窮乏者得我。他從始至終都保持著人皆有之的“本心”,使他成為了正人君子的典范。
孟子作為亞圣,真的將仁愛的種子播撒如萬民的心中,普濟了天下。
孟子樸素的一生充滿了失望,無奈,貧困。但他志向遠大,卻壯志未酬。真正做到了:貧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不失為一位學術,政治教育大家。
孟子讀后感心得篇四
這個寒假,我看了《孟子》這本書,對孟子其人其書有了一些了解。
孟子名軻,從師于子思,后來,他授經講學,帶領弟子周游列國。晚年與幾個學生一起著書《孟子》。他是繼孔子之后儒學思想的一代尊師,被后人稱為“亞圣”。《孟子》這部書大多在寫孟子向各國諸侯極力推薦的“王道仁政”,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另外,在個人品德修養方面,它繼承了孔子的儒家學說,并加以闡述和發展。
平了。所以,只要每個人都做好份內的事,世界就變得美好了。
社會如此,學校亦如此。如果一個班內的每個學生都認真學習,那么這個班就會變成尖子班,如果每個班都這樣,那么這所學校就是名校了。但這還是得靠每個人的努力,只要每個人都把自己管理好,把該做的事情做好,那么這個集體就都好了。
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粗看了一遍《孟子》,就有了很多啟發,以后,我要好好研讀《孟子》,讓它成為我成長道路上的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