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這個社會中,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報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點。報告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報告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野外實踐報告篇一
人文地理學是高等師范院校地理科學專業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而實踐教學是本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實習既是人文地理課程教學的繼續,也是讓我們學生掌握好人文地理野外考察與研究方法的一個獨立環節。
實習內容
(4)土地利用與規劃,選取農莊果園1個實習點,了解果園用地的選擇、果園樹種選擇、果園小區設計、果園田間工程規劃設計等。
實習地點:柳州市
實習時間:xx
2.1城市概況
柳州市位于廣西中部偏東北,西江支流——柳江的中游,為湘桂、黔桂和枝柳鐵路的交匯處,南距南寧250公里,北距桂林150公里。柳州市區山環水繞,是一個北、東、西三面為低山丘陵包圍南面張開的巖溶盆地,城中石山拔地而起,具有典型的巖溶地貌特征。柳江蜿蜒曲折呈橫s形自西北穿繞城市向東南方向流去,流經市區的河道長度是74公里,形成了河流階地地貌和巖溶地貌迭加的特點。柳江河道彎曲,將市區分為河南、河北兩部分,繞城如壺形,故柳州又稱“壺城”。
柳州是廣西重要的工業城市,自治區第二大城市,少數民族聚居區。行政區劃調整后,柳州市轄三江、融水、融安、鹿寨、柳城、柳江六縣。柳州市區分柳北區、柳南區、柳中區和魚峰區。柳州市地域面積18617km2,人口362.5萬人,其中市區面積658.31km2,市區人口114.44萬人。
柳州市于1994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屬于歷史文化名城中的一般史跡型城市,其中還包含地方及民族特色型,即位于民族地區的城鎮由于地域差異,文化環境,歷史變遷的影響,而顯示出不同的地方特色或獨自的個性特征,民族風情,地方文化,地域特色而構成城市風貌的主體。
2.2城市發展史
2.2.1柳州石器時代文明
(1)白蓮洞遺址
遺址位于柳州市市郊東南12公里的白面山南麓。1956年中科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古人類研究室華南洞穴調查隊在廣西調查巨猿和人類化石時,在白蓮洞土層中發現四件石器,1件扁尖的骨錐和1件粗制骨針。這些石器均由礫石打制而成,石質為硅質灰巖和石英巖。后經堅定,認為該洞的堆積屬于“舊石器時代晚期”,白蓮洞遺址年代跨度在3萬年左右,跨越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這正是人類經濟形態由攫取型向生產型飛躍的階段,該遺址層位齊全,是南亞熱帶罕見的全球性古氣候信息儲存庫。
(2)大龍潭鯉魚嘴貝丘遺址
位于柳州市大龍潭公園內龍山南麓一名為鯉魚嘴的巖夏處。1980年由兩名柳州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在調查摩崖石刻時發現。該年10月至11月,廣州文物工作隊和柳州市博物館對遺址進行挖掘,發現墓葬6座,陶片,石器,骨器,及蚌器等千余件以及大量水生,陸生動物遺骸。
鯉魚嘴遺址的發現和發掘為人們認識和研究華南地區的3石器工業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新的實物資料和器物標本,對探討柳州地區史前人類的.生產,生活及地理環境都有十分重要的學術意義。
2.2.2封建時代至解放前文明史
百越時期柳州位于先秦時期的百越之地,相關的有西甌越,南越等百越分支。柳州的蠻王城遺址處于父系氏族公社時期,距今約4000年。秦朝時期,現在的柳州地方隸屬秦桂林郡,但秦政權對地方控制力并不強。漢武帝時,路博德率軍進行了漢平南越之戰,元鼎六年冬,滅南越國,同年在現在柳州的地方建城,稱之為潭中縣屬郁林郡。清朝平定南明后,相對的穩定使得柳州城成為廣東,貴州和湖南間的貿易中心,今魚峰區太平街一帶就有的太平圩,槎山圩,喇堡圩,上汀圩和思浪圩等。清雍正十年(1732年),柳州設古州運館,辦理柳古(今貴州榕江縣)間航運之倉挽運業務。柳州主要向南方輸送木材,糧食,并向北運鹽。當時在今柳州高中內建立了粵東會館,今景行小學內建立了湖南會館,十二中今群眾藝術館有江西會館,今柳州劇場附近的福建會館, 和今青云路近樵家巷處廬陵會館等,柳州的商業地位在當時達到了一個高峰。當時柳州城內出現了大量表現行業特色的地名,意味著城市手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野外實踐報告篇二
前言
1.1 實習時間
20xx年8月7日至20xx年8月21日,歷時14天。
1.2 實習地點(路線)
1.3 實習目的
1,地理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野外實習讓我們更好的掌握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更好的理解書本上的知識的最好方法,讓理論聯系實際。
2,了解實習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經濟社會發展,地域文化景觀的構成與基本特征,深入認識環境、經濟、社會和文化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
3,通過對實習區域自然、地質地貌、人文等要素的觀察,培養我們發現、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同學之間的團結協作能力,鍛煉意志。
1.4 實習人員
20xx級地理科學系全體學生以及郭太平和王淑琴兩位指導老師。
1.5 實習準備
召開實習動員會;查詢、檢索實習沿線和主要實習地區有關實習內容;認真閱讀《西北地區自然地理野外實踐實習手冊》;準備一些野外實習必備的急救藥品等。
1.6概況:
中國西北干旱區系指 35°n 以北,106°e 以西的內陸干旱區,包括新疆全境、甘肅河西走廊及內蒙古賀蘭山以西的地區,土地面積約占中國總土地面積的 24.5%,區域內共114縣市,土地總面積219.05萬平方千米,是少數民族聚集區和祖國的西北邊疆。 西北五省地區的習慣說法,具體包括:西北地區大體上位于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包括陜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際上“西北五省”是“西北三省二區”的習慣說法。西北五省一說源自1949—1953年國家設立的六大行政區之一的西北行政區,一直沿用至今。
陜西秦嶺以南地區即陜南屬于亞熱帶氣候)。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包括 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準格爾盆地、柴達木盆地、關中盆地(渭河平原)和秦巴山地等。
主要城市:西安、 蘭州 、天水、 烏魯木齊、喀什、 銀川、 西寧、 寶雞、延安、石嘴山,克拉瑪依等。
自然景觀(從東到西):耕地---草原---荒漠草原---荒漠---高原。
概況:
1、 部門自然地理學的基本原理(地概、氣候、地質、地貌、水文、植物、土壤等)
2、 地理環境分異規律(地帶性、非地帶性)
3、 地理環境距離衰減規律(位置特征、影響、距離衰減)
4、 地理環境區域系統規律(地理邊界、自然區劃)
5、 自然地理與人類社會的相互影響(人——地關系)
6、 我國自然地域(地質構造)單元基本特征
實習區域分析:自然條件、經濟特征、產業結構、生態環境與區域發展
第一站:楊凌(楊凌高新技術園區)
楊凌位于陜西關中平原中部,東距西安市82公里,西距寶雞86公里,1997年7月國務院批準正式成立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納入國家高新區管理,是我國三大農業示范區之一。
楊凌,是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基礎建立起來的高新技術示范區,包括昆蟲博物館,動物博物館,土壤博物館,植物博物館,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5個專業博物館和蝴蝶園,樹木園等,是國內目前最大的專題性農業博物館組群。
7、第二站:西安站(翠華山)
翠華山旅游景區位于西安城南20公里處秦嶺北麓,景區面積32平方公里。是我國山崩地質作用最為發育的地區之一。屬溫帶季風氣候。翠華山旅游景區有碧山湖景區,天池景區和山崩石海景區三部分組成。
崩塌——條件
1巖土類型 巖、土是產生崩塌的物質條件。一般而言,各類巖、土都可以形成崩塌,但不同類型,所形成崩塌的規模大小不同。通常,巖性堅硬的各類巖漿巖、變質巖及沉積巖類的碳酸鹽巖、石英砂巖、砂礫巖、初具成巖性的石質黃土、結構密實的黃土等形成規模較大的崩塌,頁巖、泥灰巖等互層巖石及松散土層等往往以小型墜落和剝落為主。
2地質構造 各種構造面,如節理、裂隙面、巖層界面、斷層等,對坡體的切割、分離,為崩塌的形成提供脫離母體(山體)的邊界條件。坡體中裂隙越發育,越易產生崩塌,與坡體延伸方向近于平行的陡傾構造面,最有利于崩塌的形成。
3地形地貌 江、河、湖(水庫)、溝的岸坡及各種山坡、鐵路、公路邊坡、工程建筑物邊坡及其各類人工邊坡都是有利崩塌產生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 45 度的高陡斜坡、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均為崩塌形成的有利地形。
巖土類型、地質構造、地形地貌三個條件,又統稱地質條件,它是形成崩塌的基本條件。
1.自然景觀
1.1奇洞——冰洞與風洞
崩塌地貌:斜坡上的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墜落的現象,它廣泛出現在山坡,河湖岸及海岸上,是一種突發性的災害。
山崩時,巨大的礫石相互碰撞,擠壓,壘疊,在巨礫間留下許多幽深的縫隙。冰洞和風洞就是這類縫隙中最特殊的兩種。
1.2奇景——殘風斷崖
翠花峰是山崩破壞最嚴重的兩座小峰。翠花峰周圍聳立著一座座山崩后留下的殘峰。翠華山的懸崖峭壁幾乎隨處可見。
1.3奇峰——堰塞湖
天池堰塞湖。山崩地質形跡和地貌類型保存齊全,特別是山崩凌空面及冰風洞以北的崩塌石海區遺跡保存的更加完好。
第三站:嘉峪關
嘉峪關是長城的西端起點,坐標為東經98°17′、北緯39°47′,在嘉峪關市區西南6公里處,位于嘉峪關最狹窄的山谷中部,是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地勢最高的嘉峪山上,城關兩翼的城墻橫穿沙漠和戈壁,向北8公里連黑山懸壁長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現代萬里長城西端主宰,自古為河西第一隘口。截至20xx年,關城以內城為主,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黃土夯筑而成,西側以磚包墻,雄偉堅固。內城開東西兩門,東為“光化門”,西為“柔遠門”,意為以懷柔而致遠,安定西陲。門臺上建有三層歇山頂式建筑。東西門各有一甕城圍護,西門外有一羅城,與外城南北墻相連,有“嘉峪關”門通往關外,上建嘉峪關樓。
嘉峪關內城墻上還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共十四座,關城內建有游擊將軍府、井亭、文昌閣,東門外建有關帝廟、牌樓、戲樓等。
第三站:敦煌(莫高窟,鳴沙山和月牙泉)
敦煌,甘肅省酒泉市代管縣級市,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處。東經92°13′~95°30′,北緯39°40′~41°40′。總面積3.12萬平方公里。敦煌因曾經的輝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聞名于世。敦煌位于古代中國通往西域、中亞和歐洲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上,曾經擁有繁榮的商貿活動。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是世界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
3.1莫高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敦煌石窟的彩塑和壁畫,大都是佛教內容:如彩塑和壁畫的尊像,釋迦牟尼的本生、因緣、佛傳故事畫,各類經變畫,眾多的佛教東傳故事畫,神話人物畫等,每一類都有大量、豐富、系統的材料。還涉及到印度、西亞、中亞、新疆等地區,可幫助了解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的佛教思想、宗派、信仰、傳播,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佛教中國化的過程等等。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野外實踐報告篇三
為期一周的北京人文地理野外綜合實習結束了。 這是我第二次去北京, 但是, 與第一次旅游相比, 本次帶有旅游性質的實習讓我對很多景點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對于城市面貌、城市規劃、城市發展歷史等專業問題也有了進一步的具體認 識,對我來說,本次實習可以說是獲益匪淺。現在,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一下 自己北京實習的收獲。
北海公園四周的建筑群北海公園四周的建筑群
溫馨,在目前城市急劇擴張的年代,卻顯得寶貴和脆弱。看著這樣的“現代國際 大都市”北京,我突然間想起建國初期梁思成先生的雙星閃耀計劃,如果當時的 計劃成型,如果整個老北京城能夠完整的保存下來,如果北京城市的定位從開始 就不是經濟中心,我不敢想象呈現在我面前的是怎樣的宏偉與震撼:她以規整、 恢弘為基調,以南北中軸線上的皇家建筑為主題,以大片低矮、灰暗的民居襯其 崇高、輝煌。現在,由于現代建筑的發展,北京已經越來越四不像:不像“世界 著名古都”,不像“現代國際大都市”,不像“宜居城市”,不像“帝王之城”。
古老北京的建筑是先祖留給世人的財富,維護古都風貌的問題顯得日趨緊迫。北 京城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建筑是無與倫比的,天壇的祈年殿、皇城的天安門、景 山上的萬春亭等是世界公認的北京標志性建筑, 這是北京最為突出的特點和價值 所在,不管北京怎樣定位與發展,都不能以犧牲自己的歷史文脈為代價。
美觀,但讓人眩暈的北京立交橋( 美觀,但讓人眩暈的北京立交橋(上、下)
分通暢。有很多立交橋經常出 現擁堵,其規劃設計和交通設 計備受質疑,甚至認為北京立 交橋的設計美觀大于實用;第 三,進入大城市,明顯感覺到 私家車太多了,雖然北京曾經 采取過單雙號限行等措施,可 是北京擁堵的交通還是外地人 到北京最大的感受。說了以上 幾點,再籠統的提幾點建議: 1、控制中心城區車流量, 借鑒國外城市的成功經驗,實 行進城收費制度,單雙號限行 等制度。
密集的地鐵網, 密集的地鐵網,但是還是不能滿足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