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得一篇好的心得體會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學心得體會大學心得體會篇一
我國文學博大精深,在歷史長河中有許多的名著,可謂是國之瑰寶。而我們學校為了引導我們從國學經典中領悟國學精髓,就安排了我們去讀《大學》這本書。
人類文明發展到了現代,當物質極度豐富的時候,人們更容易喪失了自己的本性,“心被物轉”,越來越關注物質的重要性。技術文明愈發達,精神文明愈墮落,有如一把秤的兩頭,要做到比重平衡,非常不易。對于儒家孔孟學說“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的先賢明見,在我們現在的社會環境中,的確有重新認識、深思的必要。
提出“講文明”“以德治國”。要以德治國,首先要明明德。要明明德,就要學四書。學習四書的宗旨是崇德辯惑,使同志們從困惑中走出來,把儒學的核心--——仁、義、禮、智、信作為我們的座右銘,作為我們的行為準則。學以致用,進而達到大學之道的要求——明明德、親民、至于至善。
古語說,“知人先知己”,就是說人應該認識自我,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該前則前,該后則后,前后不能顛倒。安份守己,按層次、級別盡職盡責,不越軌,不越級,不犯上作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應用于工作、生活當中,就會安定團結,興旺發達。
智中出禮,用禮來約束自己,做到克己復禮,誠于中,形于外。禮中出義(勇),義中生仁。仁、義、禮、智總歸一信(五德)。學以致用,使自己不斷提高,敢于攀登。一生無怨無悔,不半途而費,好好的做下去,做到至忠至孝,天人合一,就是真正的得道成圣。
仁、義、禮、智、信是人之根本,人以德為本。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天下太平,人民真正幸福!!!
《大學》這本書我們知道了對國家要盡忠,對朋友要義氣,對長輩要盡孝,對身邊的人仁慈。還了解了許多古代的名人故事,使我大飽眼福。
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令我終身難忘!
大學心得體會大學心得體會篇二
我知道我所學專業畢業時應具備的素質。數控技術專業培養與社會建設需求相適應的掌握從事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方向的工作所需要的文化基礎知識,專業技術知識和操作能力,有健康體魄的,具有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的,直接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為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實用型專業人才和勞動者。掌握機械工程和電工與電子學的基本知識;掌握機械制造工藝、工裝、機床及刀具等基本知識。
掌握機械制造過程中電氣、液壓、數字控制的基本知識;掌握1~2種主要機械加工設備及普通數控機床的操作;具有實施機械制造工藝及設計一般工藝裝備的能力;具有實施機械制造工藝及設計一般工藝裝備的能力;具有常用機械加工設備的安裝、調試、維護和改裝的基本能力以及機械加工質量分析的能力;具有某類機械制造的相關知識和能力;具有計算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機操作及使用本專業cad/cam應用軟件的能力;具有車間生產和技術管理的初步能力;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記得張雨生唱過《我的未來不是夢》這首歌,歌中這樣寫道:“因為我不在乎別人怎么說,我從來沒有忘記我對自己的承諾,對愛的執著,我知道我的未來不是夢,我認真的過每一分鐘,我的未來不是夢,我的心跟著希望在動,我的未來不是夢,我認真的過每一分鐘,我的未來不是夢,我的心跟著希望在動跟著希望在動。”我們都知道未來不是夢,她掌握我們在自己的手中。但是,想想自己走過的歲月,我覺得自己在這方面做得不夠。我們都是在應試教育中成長的,在上大學以前一直都是在老師和家長的監督下學習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按部就班的做。
自己沒有好好想過將來要干什么,就連自己為什么要上大學,為什么要選自己現在所學的專業都不知道。可是上了大學之后,就沒人再來監督你了,學習的自覺性都靠自己。這個時候自己以前的惰性就暴露出來了。想想自己進入大學以來都干了什么,感覺什么都沒做。我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行千里,先立其志,否則,漫無目的渾渾噩噩的得過且過,豈不延誤時機,浪費年華。真的好后悔自己剛進入大學的時候沒給自己的大學生活一個完整的計劃。不過我知道,世上沒有后悔的藥可吃。我不能一直停留在過去,我一定要向前看。
在生活中,我時時刻刻以品德至上來要求自身。無論何時何地,我都奉行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信條,并切實地遵行它:待人熱情誠懇,講求誠信;日常友愛同學,尊師重道,樂于助人;與同學發生矛盾、誤會時,能最先從自身身上找原由,并主動與對方實行溝通。回顧四年,我很高興在同學有難處的時候能夠幫助他們,相對的,在我有難處的時候同學也無私地向我伸出了援手;尊師重道,使我學到了許多知識,也與許多老師成為了良師益友;時常自我反省,寬容他人,使我多了許多的朋友。
大學心得體會大學心得體會篇三
對不同學科之間知識互相滲透和作用有了新的認識。雖然身為物理老師,自己不僅能在學生做化學、數學作業時給予幫助,同時在學生背誦古文時,常常能把例如岳陽樓記,琵琶行等篇章吟誦如流,每每總也能贏得學生詫異的目光。自從參加了跨學科名師培養基地的學習后才發現,其實原本心目中的跨學科理解同劉老師的跨學科課程概念兩者之間的實際距離,難免為自己的淺陋感到不安。而通過老師講授和反復閱讀《大學》篇,有點覺得茅舍頓開、獲益匪淺。大學之道講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
作者曾子本人就是傳承道統的中堅骨干,所以將人倫作為維系整個社會行為和政治規范的微觀基礎。《大學》卷首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所謂明明德,前一個明是動詞,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個明為形容詞或名詞,強調儒家的道統而非其它的歪門邪道。明明德與親民、至善一直被認為是《大學》之重要的三綱。
明德是根本,親民為路徑,至善則是境界,是個體行為的理想目標。綱舉則目張,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被認為是八目,由三綱統領又與之相互相成。明明德之所以根本,是因為任何行為個體不僅需要有明德的規范,例如曾子那個時代的強調的所謂周禮;同時,還要下功夫認真學習切實把握,以達到個體人格的自我完善推己及人,完成由形式到內容,由精神到物質,由內到外,個體到一般的演進過程。
這對于一名教師就比較重要了。因為教師通常肩負明德和明明德的雙重責任。所謂明德是規范的體例,說起來并非難題;關鍵在于明明德,這又是一個雙向的行為過程。
作為一名教師就需要循循善誘,通過傳道釋疑解惑,激發學生對真和善的渴求,使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得到最高的發展,同時,在言傳的同時更可以身教。以教師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學生使其可以不斷地明明德,日積月累而達到教學雙方自立并立人。親民、至善大學之道強調的不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實踐,它還要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應用于社會政治實踐,是一個推己及人的過程。
親民,說到底就是將自己的道德修養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體認到自己心靈中所具有的誠明德性,由此同樣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共同創造出一個和諧社會,這樣就能做到大學之道所謂的止于至善了。在八目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講的是修身,是作為行為主體的個人的道德和能力要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講的是不分門第不管出身,上至皇帝下到百姓,只要身正,方可達者既濟天下而窮者也能獨善其身。于是乎,天下方能太平,百姓安居樂業而官員四平八穩;齊家、治國、平天下可以理解為是某種人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尾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其后是作為前提條件。身既不修奢言齊家治國平天下。
而修身又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關鍵。無論是三綱還是八目,是以明明德、修身而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至善行為過程。而親民包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都包括其中。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確實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親民,至善既不難;同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齊家治國平天下亦不難。這就是通過《大學》篇學習受到的教益和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