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平凡的世界個人讀后感平凡的世界個人讀后感篇一
要努力,不是為了要感動誰,也不是要做給哪個人看,而是要讓自己隨時有能力跳出自己厭惡的圈子,并擁有選擇的權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我眼中的平凡的人并不是渺小、脆弱的人,而是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于自庸、生活上安于現狀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
《平凡的世界》這一本著作帶著我走進了平凡的世界,遇到了一些平凡的人,也發生了一些平凡的事情。一片黃土地之上,生活著社會各階層的普通人,通過痛苦、挫折、勞動、追求、愛情和社會沖突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普通人在成長路上艱難曲折的道路。
這本書中一直在敘寫著孫少平生命中一件件平凡的事,這些事或許我自己及身邊的人多多少少都經歷過一些。孫少平是一位“攬工漢”,進城拉磚,用賺來的錢建窯燒磚,因為他追求努力,于是從攬工漢成為了建筑工人,最后又當上了煤礦工人。也因為他不甘平凡,而盡心盡力干活,成為了優秀工人。雖然平凡的他在后來的工作中遭受打擊,并且禍不單行,妻子被確診為肺癌,可他并沒有被不幸壓垮,又充滿信心與希望回到礦山工作。
我們的生活要遠比他幸運,無論從出身還是經歷。但當我們遇到挫折時,有時卻不能像孫少平那樣樂觀和努力,雖然他生活在平凡的世界中,可他卻追求著不平凡的人生。現在的社會,你不靠自己的雙手打拼是活不下來的,至少活得沒有尊嚴。書中寫道:“一個人精神是否充實,或者說話得有無意義,主要取決于他對勞動的態度。”沒錯,無論什么人,生活質量的好壞取決于自己的勞動成果,所以孫少平的勞動使自己強大的成長歷程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這世上有且僅有一種成功,就是能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自己的一生。付出自己的勞動才能收獲幸福,世上無不勞而獲的餡餅,所以勤勞和懶惰的差別就映射了以后的生活質量。我們今天的生活是由三、五年前的選擇和追求決定的,而三、五年后的生活是由今天決定的。在接下來的日子,我們將陸續迎來中考和高考,要想在這個“戰場”上贏得階段性勝利,現在的每一天便是我們“磨拳擦掌”的時候。無需抱怨學習的辛苦,競爭的殘酷,何不想想,我們能擁有這么好的教育資源和環境,這是何等幸福?而我要與這么多人競爭,也正是因為我不是平庸之輩。
孫少平只是一位普通平凡的工人,卻活出了不平凡的自己,有著一個不同于尋常的人生。對啊,在這平凡世界中不管多辛苦多艱難,也應該感受生命的重量。
平凡的世界個人讀后感平凡的世界個人讀后感篇二
少平雖然是個只有高中學歷的農家子弟,但相對于他的同伴們,他更像是個“文人”:敏感、喜歡閱讀與思考、做過村里的民辦教師。所以當他來到一個大城市去試圖出賣勞力的時候,精神與肉體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來到黃原的第一晚,為了省錢,他找到了曾有一面之緣的詩人賈冰的家里借宿。賈詩人實際上并不記得這位年輕人了,而少平又不愿投其所好偽裝成喜歡詩歌的樣子,所以賈詩人只是出于禮貌收留了少平,這一晚無疑是尷尬的。而當少平第二天找到活兒干,為賈詩人的孩子買了一盒餅干的時候,賈冰夫婦則驚訝中有些過意不去了,他們知道少平并不是個死乞白賴的人,是個很懂禮儀和道義的年輕后生。
為了生存,少平不得不去找一個遠方表舅幫忙。但由于是鄉下來的窮親戚,表舅兩口子并不介意將“不歡迎”毫無保留地、坦率地呈現在表情上和語氣中。而少平卻不管不顧,一進門就用眼睛開始尋找水桶的位置,并以強行為別人服務的“氣勢”使得“驕傲的”親戚不再好意思發作,并且答應去到正在箍窯的書記家試著幫他找個背石頭的活計。臨去前,少平特意叮囑表舅,不要跟人家說我教過書。
更精彩的一幕在書記家出現了,書記開始不耐煩地說了句“小工早滿了”,估計是看到少平體格還不錯,就問了一句“工錢怎么說?”
表舅剛替少平說了句“行價都是兩塊一天”,少平馬上跟了一句“一塊五”!
“那你今天就上工吧!”書記吐了一口氣。
生存啊,能活著就比什么都強!少平抓住了這個本不是機會的機會!
對少平而言,機會抓住了,挑戰卻是無法想象的。光著膀子背著一百多斤的大石頭爬坡,每一步都讓少平處在半麻痹的狀態中,臉上的汗水如小溪一般,流在眼里蟄的生疼;而背上的石頭如刀片一般割在光背上。此時的少平只有一個信念,挺住!只有一個目標:背著石頭走到箍窯的地方!堅決不能倒下,東關市場還有那么多的小工在眼巴巴地等著機會。
三天下來,少平的脊背被壓爛了,睡覺的時候火一般地灼熱,不敢平躺,只能掀起背心把潰爛的脊背向上。是為了那每天一塊五嗎?也是,也不是!
半個月下來,少平終于挺過來了,背部的潰爛的皮肉結了痂,從刀割變成了深度的疼痛,而我們的少平也終于完成了從一個“文人”到“攬工漢子”的蛻變,他終于又可以在收工以后,窩在自己的爛棉絮中,拿起從賈冰詩人那里借來的書,竟忍不住讀出聲來:“亞瑟坐在比薩神學院的圖書館里,正在翻查一大堆講道的文稿。”
平凡的世界個人讀后感平凡的世界個人讀后感篇三
我初三時第一次讀《平凡的世界》,那時只覺得故事平淡無奇,內容枯燥乏味,囫圇吞棗的讀了一遍,沒留下多大印象,到最后只記得孫少平毀容了,甚至都不記得有孫少安這號人物。由于對故鄉那片黃土地的眷戀,今年我又一次翻開了這本書。
大概是作者筆下的雙水村跟我小時候生長的環境太過相似,第二次讀這本感觸頗深,同時它也教會了我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
一、黃河水總有清的一天,人不可能窮一輩子。
孫少安因為和潤葉的婚事遭到田福堂的反對,田福堂對他說:“你孫少安就是再有出息,這一輩子也還是個泥腿把子,我女兒是人民教師,吃的是公家飯,怎么可能跟著你受罪。”孫少安回了他一句:“黃河水總有清的一天,人不可能窮一輩子。”
老孫家確實窮的叮當響,孫玉厚說老孫家的祖墳埋進窮鬼了。全家人擠在一口破窯洞里,孫少安因為窮讀不起書,十三歲輟學回家掙工分,幫父親承擔起那個風雨飄搖的家。孫少平因為窮在學校只能吃“黑非洲”(最下等的菜飯),經常餓的頭暈眼花。
但是孫家兩兄弟都有著驚人的吃苦精神,為了生活他們可以拼命。責任制實行后,孫少安在村里開起了磚窯,在經歷了虧本、被騙等一系列磨難之后,磚窯開始盈利。孫少平在做過受人尊敬的老師、朝不保夕的攬工漢之后成了大牙灣煤礦的一名工人。兄弟兩人實現了最初的愿望:給家里箍幾口新窯,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以前的農村家庭大都生活拮據,我記得小時候家里連做飯的柴都沒有,媽媽每天要去山里挖刺根。但是刺根是濕的又不能當下就燒,媽媽每次都是做完飯趁鍋灶還是熱的就把刺根放在灶坑里,利用余熱將刺根烘干,這樣下次做飯的時候就有了柴燒。我在慨嘆往昔歲月不易的時候也折服媽媽的智慧。如今的家里的光景自然比以前好很多,但這都是父母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換來的。
二、你曾打開窗戶,讓我向外面的世界張望。你還用生硬的手拍打掉我從鄉里帶來的一身黃土,把你充滿炭煙味的標志印烙在我的身上。老實說,你也沒有能拍打凈我身上的黃土;但我身上也的確烙下了你的印記。
書中這段話本是孫少平對黃原說的,他離開雙水村去黃原讀書,黃原是他第一次接觸到的外面的世界,也是在這里他產生了爬火車去看全世界的想法。而我看到這段話,第一反應想到的是我的父母,我少時離家求學,如今在別人眼里的大城市工作。是他們曾打開窗戶,讓我向外面的世界張望;是他們給了我翅膀,讓我飛向了更廣闊的天地。他們用面朝黃土背朝天掙來的血汗錢送我到了外面的世界,他們省吃儉用卻給我買新衣新鞋,想要抹掉我從鄉里帶來的一身黃土。可是此生無論我在哪里,我的身上都帶著黃土地的味道,也烙下他們的印記,無法抹掉。
三、我們出生于貧苦的農民家庭——永遠不要鄙薄我們的出身,它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將是我們一生受用不盡;但我們一定又要從我們出身的局限中解脫出來,從意識上徹底背叛農民的狹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義。
這是書中孫少平對他的妹妹蘭香說的話。作為一個地地道道農民家庭出生的人,我非常理解他說的這句話。我們不能因為自己出生在物質匱乏的農村就放棄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為什么說它帶給我們的好處一生受用不盡,因為在往后的工作生活中你會發現,因為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勞動,我們會比常人更堅強,更能吃苦,而勤勞的雙手往往能創造出美好生活,這難道不是受用無窮的好處嗎?
四、一些人因為苦而竭力想要逃脫受苦的地方;而一些人恰恰因為苦才留戀受過苦的地方!
結尾處孫少平回到大牙灣煤礦繼續挖煤,許多人對此不理解,那畢竟是差點要了他命的地方。他說:我在那里流過汗,淌過血,怎么會輕易地離開那個地方呢?一些人因為苦而竭力想要逃脫受苦的地方;而一些人恰恰因為苦才留戀受過苦的地方!
我想這也是我懷念故鄉的原因吧!
平凡的世界個人讀后感平凡的世界個人讀后感篇四
《平凡的世界》是當代作家路遙用六年的時間成就的一部名著。作為路遙作品中份量最重的一部長篇小說,全文細膩地描寫了七八十年代中國城鄉生活,通過復雜的故事情節,以孫少平,田曉霞等人物為代表,生動鮮明的勾勒出社會各階層普通百姓的形象,以及他們對生活的自尊、自強的信念和追求。讀來讓人久久不能平復。
“平凡的世界”里有一群不平凡的人,是這群不平凡的人組成了這平凡的世界,讀完這本書后人的靈魂也許得以凈化,也許還會改變你現在的很多想法。
據說這部小說在正統文學史上沒什么地位。部分原因可能是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起,一向在文藝界居于主流地位的“現實主義”寫作手法開始受到嚴重挑戰。
《平凡的世界》是路遙文集中份量最重的一部長篇,全景式地描寫了中國現代城鄉生活,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平等人物代表刻畫了社會各階層普通人們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強與自信,人生的奮斗與拼搏,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紛繁地交織,讀來令人蕩氣回腸。黃土高原,自古以來就是一方苦難而又布滿希望的土地,路遙生于此,長于此。是這塊貧瘠的土地造就了路遙的求索奮斗、不畏艱辛的性格,也正是那些揮不去的生活經歷使得路遙那么地熱愛生命,使得他立志要在40歲之前要完成一部巨著:為了紀念那片貧瘠的土地,為了紀念那個輝煌的年代,更為了紀念那里樸實無華生生奮斗的人民。
路遙該是文壇中少有的英雄,他不僅把寫作當成了一種責任,更當成了一種無比神圣的使命。路遙是一個熱愛生命的人,他在創作手記中曾這樣寫道:“在這里,我才清楚地熟悉到我將要進行的是一次命運的‘賭博’,而賭注則是自己的青春抑或生命。盡管不會讓世俗的觀念最后操縱我的意志,但假如說我在其間沒有作出任何世俗的考慮,那就是謊言。無疑,這部作品將耗時多年,假如將來作品有某種程度的收獲,這還多少對拋灑的青春熱血有個慰藉。假如整個地失敗,那將意味著青春乃至生命的失敗。這是一個人一生中最好的一段年華,它的流失應該換取最豐碩的果實──可是怎么可能保證這一點呢!你別無選擇──這就是命運的題目所在。”
小說選擇了這一歷史時期一些平凡普通的小人物和他們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通過忠實和積極的描寫,大膽地揭露時代背景下農民的弱點,尤其對孫少安、孫少平、田曉霞等人豐富的心靈世界和人生哲學進行深入的開掘,從而表現了在新的時代環境下,新一代青年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發生著創造性的過渡和轉型,他們帶著中國的傳統美德邁向現代化。平凡世界中的不平凡人生,足以成為改革開放時代中國農民生活和命運變化的一個縮影。當他得到調出煤礦來到城市的機會時,他選擇的是煤礦。這不是又無他有多高的覺悟,而是他對自己工作過的地方的熱情和眷戀。他選擇了平凡。路遙為我們講述地不只是那個久遠的年代,更是一種人生應有的信仰和追求,亙古不變。
這是一個喧囂浮躁、道德危機的時代,每一個還擁有夢想并在追夢的人們都該再重溫《平凡的世界》,它會讓你懂得:盡管命運是那樣的不公,盡管社會有那么多的不公,可只要你能夠不屈不撓、艱苦奮斗、勇往直前終能獲得最后的成功。每一個正在虛度生命的人們都該讀《平凡的世界》,它會讓你懂得珍惜。路遙在教會我們忘我,忘我使生命永恒。人生容不得太多的自私,自私最終只會絕了自己。看風使舵,趨炎附勢,均為自私使然。一生若只是這般地生活,終將無價值地葬入黃土。路遙在教會我們要有獨立的人格,盡管你可能會遭遇孤獨。孤獨是人生自我證實的必經之路,只要你認定了自己的理想,那么坦然面對孤獨將是你勇往直前最后的支撐點。路遙在教會我們不必用盡生命去做一個漂亮的人,但應用盡生命去做一件讓人民叫好的漂亮事。前者只能證實你的處事圓滑,而后者則將見證你出色的一生。
人的一生中,充滿了各種機遇和挑戰。當遭遇挫折時我們需要的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得看到生活的另一面,看到生活的美好之處。從挫折中汲取教訓,積極努力的提高并完善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只有保持一顆永不言敗的心,才能使自己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作出不一樣的成績,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的有挑戰,更加具有意義。使自己能斗志昂揚的面對人生。面對生活的每一次挑戰,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的豐富。
平凡的世界個人讀后感平凡的世界個人讀后感篇五
《無懼人生》上說“真正的強者不是沒有眼淚,而是含著眼淚依舊奔跑的人,我們要敢于背上超出自己的包袱。努力之后,你會發現自己有多優秀”。可現在多少人不再愿意負重前行,只幻想著歲月靜好,而《平凡的世界》則詮釋了負重前行的真實意義。
平凡的世界講述了幾名年輕人的成長史,他們經過生活對他們的磨礪活出了不一樣的人生。最讓我為之動容的的是,孫少平不愿拘禁在貧瘠的黃土上,獨身投入陌生的世界去尋求更深刻的經歷,即使頭破血流仍不放棄。生活帶給了他一系列的磨難,因貧困而輟學,他愛的人棄他而去,愛他的人也離他遠去。命運接二連三地跟他開玩笑,他卻咬牙忍苦,負重前行。最終,他悄然離開了省城,回到了大牙灣煤礦,那里高聳的煤樓,雄偉的軒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帶給他最終的安慰。站在奮斗多年的土地上,他忍不住涌滿淚水,當他抬頭時,看到的卻是太陽永恒的微笑。我們沒辦法知道他是否最終迎來人生中的曙光,但我想,他看到的是負重前行的意義,所以他才發出了最有力的感悟:“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無休止的奮斗,只有選定目標,并在奮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沒有虛擲,這樣的生活才是完美的,精神才會永遠年輕。”是的,雨浸風蝕的落寞與滄楚如水般靜靜流過青春奮斗的歲月,一切都歸于淡然。
生命的過程不是輕歌曼舞,繁花似錦,更不是雅閣品茗,生命的意義在于負重前行。人生的旅途之中,如果生命的擔子太輕,就會精神空虛,在迷茫之中迷失自我。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早年經商,可卻慘遭失敗,負債累累,為了還債,不得不夜以繼日的寫作,用自己賺取的稿費還高利貸,正因為面對強大的壓力,他才奇跡般地寫出了幾十部長篇小說。沒有負重的生命如同一片枯葉,只要風輕輕一吹,就會隨風而逝,而負重的生命卻如磐石,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巋然不動。
木蘭·昆德拉曾說過:“一切重壓與負擔,人都可以承受,它使人坦蕩而充實的活著,而最不能承受的恰恰是輕松。”舉個例子,一只空桶在面臨狂風來臨時,是很容易被風打翻的,如果裝滿了水,風是吹不倒的,那些虛度光陰的人,像一個沒有盛水的空水桶,一場人生風雨就會被無情打翻,沒有翻身之地。生活不能等著別人來安排,要自己爭取和奮斗,而無論其結果是喜還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不總是枉活一場。有了這樣的認識,你就會珍重生活,而不會玩世不恭,同時,也會給自己注入強大的內在力量。
路遙說“一個平凡而普通的人,時時都會感到生活被波濤巨浪所淹沒。你會被淹沒嗎?除非你就此沉淪!”我們不能被淹沒,因此我們更需要負重前行,去尋找屬于自己的海闊天空。
平凡的世界個人讀后感平凡的世界個人讀后感篇六
繁華的大街上的燈紅酒綠,人如潮流,車水馬龍,卻也只是夢。與其戴著生活的假面具,還不如活得樸素實在。
我很喜歡路遙作者的文集。“路遙”二字即使路途再遙遠,我也不曾想過要放棄。“平凡”帶給我們是內心的安慰,講述的更是一種人生應有的信仰和追求。十六歲的秘密裝滿沉沉的書包;十六歲的日歷寫滿長長的思考;十六歲的眼睛飄出綠色的旋律;十六歲的心靈透出夢幻和煩惱,花季少年步入十七八歲的雨季,這才是我們的成長的風雨。
人生的多雨期免不了有暴風巨浪。它如一條拋物線,即使站到最高點也會摔入深谷的低點,也許你會感到絕望、無助,但是唯一解決的辦法就是冷靜,平凡的內心世界會為你排除萬難,走出深淵,有朝一日卷土重來。波折重重,路途坎坷并不意味你就要低頭,我始終相信我能讓世界為我低頭。就像作者眼中的主人公孫少平一樣不曾對生活低頭,即使他很貧窮,但是他人窮志不窮,因為他堅信既然有了生命就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就這樣有一個靦腆羞澀的花季少年成為一個不卑不亢、堅毅剛強的男子漢。不惜背井離鄉謀發展,同伴的犧牲,意外的礦難讓他變得更加成熟,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
正是因為一次次殘酷使他皮開肉綻,痛不欲生。每每留下的一道痂痕也是練就了他堅不可催的意志。已經習慣了幸福的唾手可得或者是稍眾即逝。最后他還是選擇了平凡。他認為人們眼中的幸福也只不過是一時的誘惑,根本不值得去浪費自己的人生。
現實生活喧囂浮躁,形形色色的誘惑甚至可以毀掉人的一生。你無法改變世界的繁雜,唯有你去適應這復雜的世界而不是想方設法讓世界適應你,不被瑣碎所干擾,不被命運所打倒。如果你無法做到,那么你的人生還沒開始就已經輸了。
笑一笑十年少,愁也一天,笑也一天,何必執意跟生活過不去?何必讓自己有太多的負面情緒?畢竟人生只有那么短暫,更何況曇花一現也拼命抓住稍縱即逝的那一瞬間,不留一絲遺憾。
“人生路漫漫其修遠兮”,勇敢地向夢想闖一闖,無論是給自己灌心靈雞湯也好,還是放開胸襟大哭一場,務必要自己堅強起來,我始終堅信海子的一句話“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命運的歸宿也會在此為你等待。
平凡的世界個人讀后感平凡的世界個人讀后感篇七
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秀蓮,秀蓮是一位平凡的樸素的農村婦女。我認為,作為一個出身農村家庭的孩子來說,最靠近我們的就是秀蓮了,她是一個母親,一個文化低但是熱愛家庭的母親。可能有些人并不喜歡秀蓮,我覺得他們可能是沒有一位像秀蓮的母親,對她的可能沒有多少感覺,又或者是他們并不理解自己的母親。書中大多寫她是以一個妻子,一個兒媳的身份,沒有對她作為母親進行過多的著墨。
秀蓮作為一個妻子是優秀的,她為丈夫為家庭付出了太多;作為一個兒媳,她是稱職的,她盡了孝。書中寫她不愿與少安的父母住在一起,有人認為她太物質。但在那個年代,一位女子嫁到婆家,連一個屬于自己的家都沒有,可見她心中是委屈的,但為了她丈夫她忍下了。她的想法是正常的,合理的,是一個平凡女人的想法。她讓我想到我的母親,她們的身份相似。當我摸到她手上厚厚的繭子,看見她為頭上的白發苦惱,從照片里看見她風華正茂的模樣。體會自己母親的感受,我理解了秀蓮堅持分家的想法。
若路遙先生以母親的身份來塑造秀蓮,就無法表現秀蓮為自己而活的一面,這無疑是與先生的意愿背道而馳的,平凡的世界上生活著無數平凡的人,他們是鮮活的,有自己獨特的性格和想法。是他們決定自己,而不是身份決定他們。
安鎖子和小翠是兩個相似卻又不同的人物,他們兩個都沒讀過書,但他們的命運截然相反。安鎖子憑借著一身蠻力在那個生產力低下的社會尚有一席之地,而小翠一個瘦弱的女孩子能做些什么呢,沒有親人給她撐腰,小翠沒有底氣沒有勇氣反抗胡永州,在得到孫少平的幫助逃離胡永州的魔爪后不久又回來了,孫少平心里是痛恨無奈,書外的我也是一陣心痛,勢單力薄的女子要怎么做才能活下去?由此可見,男人和女人的差異是很大的。感謝現在的社會給予女人和男人平等的權利。
在孫少平和田曉霞的愛情上,雖然兩人最后陰陽兩隔,但兩人的精神是相通的,所以無論田曉霞有沒有死亡,兩人在精神上已經是共生的了,精神上的滿足感是肉體無法給予的。對他們的結局我深感遺憾,我還是更希望他們有童話般的美好結局。
《平凡的世界》是現實的映射,在這個平凡的世界里生活著70多億人,有些人是母親,有些人是孩子,有些人是工人,有些人是領導,有些人是學生,他們各司其職,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散發著光芒。
平凡的世界個人讀后感平凡的世界個人讀后感篇八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在廣闊而貧瘠的黃土高原,路遙寫下了他人生的最后一部震驚全國的巨著。閱讀《平凡的世界》,我有了一種心靈上的震撼,讓我相信平凡也會鑄就人生的精彩。
這是一部偉大的巨著,為我們解說了平凡和苦難,闡釋了生活的意義。它描述了質樸的農村生活和淳樸的農村人民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主人公孫少平。
孫少平出生在一個平凡普通的雙水村家庭,他的出身注定了他不能受到與城里人一般的尊重。書中第一章寫了他連去拿一個高粱餅都要等沒人了之后,引起了人們的惻隱之心,也反映出這個少年的自尊心是何等的脆弱。但他并沒有放棄,在親情和友情的幫助下,他漸漸成長起來,并用它善良的性格影響著周圍的人。
畢業后他外出闖蕩,到黃原城做工。在哪里,他受過鄙夷,見識了世間人情冷暖,在社會的最底層掙扎。但他仍不放棄希望,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有著自己的理想與追求,并愿意為此而不斷奮斗,這成為他堅持下去的動力。在這時,田曉霞漸漸走近特他的內心,他收獲了愛情的溫暖。
這之后,他去了煤礦工作,成了一個煤礦工人。在這里,他與師傅和惠英嫂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師傅去世后,他一直幫忙照顧這對母子。但他仍然和曉霞保持著愛情的聯系,他們互相通信,曉霞也到煤礦來看他。冰心說過:“愛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播種,隨時開花,即使踏著荊棘,也不會覺得痛苦。她讓他的生活充滿陽光,是他的一個夢。但好景不長,曉霞在一次洪水中被奪去了生命,少平也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中。但在親友的幫助下,他又重新對未來充滿希望。
孫少平是個平凡的人,但是更高層次的平凡。他經受了貧窮的痛苦,社會的殘酷,愛情的失意以及無數的挫折。但他永不言棄,可以說,他的精神是飽滿的,所以才有了最后的成功。而今天那些不思進取,安于現狀的人,則是真正的平庸。
我們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年代,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平凡的,但一定要勇于進取,即使忍受著痛苦也要堅持下去,痛苦不是白受的,它使我們偉大。我們要做一個外表平凡,但精神層面不平凡的人,鑄就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