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么心得體會該怎么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體會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的幼小銜接心得體會科學的幼小銜接心得體會錢老師所講篇一
上周五的“幼小銜接”講座順利地結束了,活動的順利結束不僅給我帶來輕松,也帶來許多感想,有感于“幼小銜接”講座。
講座很精彩,家長們聽得很專心,很多家長還認真地做著筆記,我不禁佩服主講者的口才魅力,能吸引這么多的家長專心致志地聽講。家長們的專心,我想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的因素,那應該是講述的內容很實際,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是家長在實際的“幼小銜接”工作中能用得到的。所以家長們喜歡聽,還認真聽。
這讓我聯想到我們的日常教學,為什么在上課時,會有很多孩子游離于老師的視線,我想除了孩子本身學習習慣不良的因素以外,我想關鍵因素在教師自身。教師缺乏教學魅力,教學內容沒有意義或孩子不感興趣等原因,這都是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
聽了講座,還讓我想到,這樣的講座對家長固有的比較陳舊的教育觀念有一個很大的沖擊,也就是說,在聽了這樣的講座后,能有效地更新家長的教育觀念,這也是舉行“幼小銜接”講座的作用。
我對講座中的許多觀點持相同意見,這或許是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教育理念吧。比如對于家長對孩子的拼音教學問題等等,主講者都做了精彩的講解,我也深有同感。
1、關于拼音這個熱點問題。很多家長怕自己的孩子跟不上,紛紛提前學習,甚至要求幼兒園就開始教學。其實,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從小學老師的角度來說,他的教學進度一般會在學校整體安排的前提下,根據大多數孩子的學習情況來適當調整。如果每個孩子都是從零開始,那么教學也就會從零開始,完整安排,但是如果大多數孩子都已經學會的情況下,老師很可能也會加快進度,幼教之友《有感于“幼小銜接”講座》。這就導致了一部分有潛力但是沒有學過拼音的孩子的壓力加重。可是這些不良后果很多家長都沒有意識到,甚至有很多家長還大聲吶喊:一定要提前去學拼音啊!于是惡性循環始終循環。所以呼吁大家,小學就是小學,小學的東西就一定讓孩子到了小學的年齡去學。不然適得其反。
2、關于坐姿。一直在想假如始終必恭必敬地坐著一定會很累,所以當看到孩子坐在椅子上東倒西歪的時候,有時候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算了,但是在當聽了講座后,其實在幼小銜接階段,有時候也是要狠狠心,至少在集體活動中的15到20分鐘里一定要要求孩子好好坐,認真聽。,尤其是即將要入小學的孩子。
3、舉手。幼兒園老師也在強調回答問題要舉手,但是很多時候,很多孩子回答問題會“脫口而出”,甚至有時候他們的無意識插話,老師也能容忍,于是,很多孩子就形成了隨便插話的習慣。于是到了小學,老師遇到這樣的情況就狠狠批評。現在看來,我們幼兒園老師一定要對“回答問題要舉手”,一定要常抓不懈。
4、生活問題。上廁所,吃飯,吃藥等。幼兒園的課時較短,對于上課去廁所也能容忍,吃飯,有老師督促,吃藥有醫生來喂。但是小學里一切都要自己打理了。課間要準備學習用品,要喝水,要上廁所,該在課間解決的問題都要在課間解決。吃藥,雖然老師也會提醒,但是要自己記住藥量和吃法。總之一句話:一切都需要自己來做主了。
5、學習用品。前一天晚上都要準備好了,比如5支鉛筆,1塊橡皮:鉛筆都要削好,學習用品不能太花俏的。因為太花俏反而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將那些華僑的學習用具成為玩具。
6、做事速度。盡量改變拖拉習慣。小學以后,每節課中的內容比較多,而且一定要弄懂掌握,因為第二天馬上又有新的教學內容,如果昨天的內容不掌握,不懂的東西就會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這一點和幼兒園有非常大的區別,在幼兒園,即使有個別孩子沒有掌握的,也能渾水摸魚,畢竟幼兒園沒有系統地考試。所以,該學習的時候認真學習,學習完了再放松地玩,這個學習習慣的養成是非常重要的。
科學的幼小銜接心得體會科學的幼小銜接心得體會錢老師所講篇二
從幼兒園到小學,是一個全新的環境。老師不同,小朋友不同,學習方式方法不同,課堂要求不同,行為規范也不同。這許許多多的不同,往往會使幼兒難以適應,容易導致幼兒學習興趣低落,影響學習成績,打擊幼兒的自信心,對幼兒的健康成長不利。我們可以在入學前幾個月,有意識地多向孩子介紹一些小學里的學習、生活情況。包括學習哪些課程,每天上幾節課,作息制度,上下課應該注意些什么,老師和同學們的相互關系等。讓他對學習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并盼望自己做個小學生,從思想上作好入學的準備。同時,為了使孩子逐步習慣學習生活,在家可以適當減少孩子活動、游戲的時間。這樣,從思想、時間、學習習慣和認識技能上逐步過渡,這樣讓孩子比較容易適應學校環境。
孩子入學后,進入新的“大家庭“,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際關系”,接受新老師,結交新朋友。而能否很快融入新集體與老師同學和睦相處,則有賴于一定的與人交往能力。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應從小事做起。例如:叫孩子學會謙虛、有禮貌,不大聲喧嘩,不與小伙伴搶玩具等等。這些事情看起來很小,但卻有利于創造出友好合作的氣氛,有利于增強孩子們的交往能力。
逐漸培養孩子講述故事,復述故事的能力,發展未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選擇喜歡的讀本陪讀。再讓孩子多玩些安靜的游戲,比如下棋,畫畫,折紙,適當減少游戲時間。可以讓他每天練習寫自己的名字,學寫數字,做一些簡單的加減法。
現在的娃娃很多事情都是有長輩包辦,生活自理能力差。讓他們自己拿個飯,整理個書包都是無從下手,平時我們就有意識加強他的次序感,條例性。讓他們自己吃飯,穿衣,自己整理東西等等。自理能力有增強,孩子在入學后也比較適應小學的集體生活。
以上幾點總結,希望對我們的孩子有所幫助,愿我們的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愿意上學,又喜歡上學,有就具有一定的克服困難的能力,順利完成由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成為一名優秀的小學生。
科學的幼小銜接心得體會科學的幼小銜接心得體會錢老師所講篇三
時光飛逝,我們的孩子即將告別幼兒園,走進小學校園,成為一名小學生。我們心里都充滿了興奮、期待和憧憬,但也有擔憂和困惑,孩子能順利適應小學生活嗎?我們該如何做好幼小銜接呢?一直以來對于這個為題我都很迷茫,且較為著急,在家經常想讓孩子學學拼音、算數、寫字等內容,自從觀看了沙塘中心幼兒園的微信公眾平臺發送的幼小銜接相關內容后,我有了不同的想法,并更加清楚的知道在接下來的這段時間應該怎么做。
一、心理準備。讓孩子正確認識幼兒園與小學校園生活、學習上的變化。我們可以利用休息時間帶著孩子到小學校園逛逛、看看,熟悉熟悉新環境。讓孩子在心理上逐漸為今后獨立進小學做好過渡。
二、習慣的養成。剛入小學,首先關鍵在于好習慣的養成。要培養孩子自覺遵守作息時間的習慣;培養孩子認真傾聽、專注閱讀的習慣;培養孩子端正的姿勢、課上專心聽講、及時完成作業,并能按照課程表自己獨立整理學習用品的習慣;培養孩子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等。
三、能力的培養。培養孩子大膽與人的交往的能力,讓孩子成為一個樂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學會準確表達自己的意見,能夠妥善解決同伴之間的矛盾;培養孩子自我保護的能力,進入小學,孩子面對的環境也會產生變化,要加強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等。
四、知識的銜接。這個階段的孩子是語言積累的高峰期,因此應該豐富孩子的語言,我們可以通過和孩子相互講故事、提問題來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鼓勵孩子積極動腦,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愛好。同時,教孩子認讀拼音和一些簡單的漢字,可以通過和閱讀相結合的模式讓孩子輕松快樂的學習。另外也可以進行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平時有空可以讓孩子練習學寫數字,也可以做些簡單的算數運用題等。
總之,幼小銜接教育不能急于求成,對孩子的培養要循序漸進。老師和我們家長也要積極配合,共同努力做好幼小銜接準備工作。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掌握豐富的知識和技能,調整好心態。讓孩子順利完成由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成為一名優秀的小學生。
科學的幼小銜接心得體會科學的幼小銜接心得體會錢老師所講篇四
起初看到這個講座預告的時候,想想孩子剛上小班,感到有點早。但聽過之后,我感到不但不早,而且非常及時有效。歐陽老師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幼教老師,她所講述的內容正是我們很多家長現在所面臨的問題。老師提到的四個誤區,就是我們家長常常容易踩到的雷點,尤其那句“孩子小腳穿大鞋,不僅跑步不快,還可能出現問題”,深入淺出的講述了幼小銜接中錯誤行為的危害。通過這次講座的學習,我對正處在小班的孩子有關幼小銜接方面的感悟如下。
一個好生活習慣,對于孩子的成長很關鍵,尤其進入小學后,在僅僅幾分鐘的課間休息時間里,孩子們要完成喝水、小便、放松調節自己等多項內容,容易出現下課了只顧著玩,而不去大小便,久之對學習和生活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而這個習慣與我們家長有很大關系。由于對孩子的溺愛、自己焦急的心態,每當孩子慢騰騰地穿衣、洗臉、吃飯時,都會不由自主地去幫助她完成。現在深刻明白,小班是幼兒跨入集體生活的一個轉折點,是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和行為習慣培養的關鍵期,更是對以后幼小銜接有著很大的輔助作用。因此一定要養成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而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保持足夠的耐心等待,給孩子時間和機會,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為幼兒做好入學后獨立生活的準備。
小班的孩子還小,不能獨立完成閱讀,因此堅持親子閱讀尤為重要。從上幼兒園開始,根據老師的要求,每天抽出半個小時,陪孩子一起閱讀繪本、故事等書,不僅讓孩子沉浸在書的海洋、增長了知識,還增進親子關系,更是讓孩子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為以后上小學養成閱讀習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擔心孩子們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不斷地提醒孩子們注意這樣、注意那樣,家長不由自主的就變成了一個愛嘮叨的人,一句話說上好幾遍。如,洗手時反復強調如何正確洗手,收玩具時不停的教導如何放置玩具等,結果孩子們會產生依賴性。聽不清要求沒關系,反正一會兒媽媽還會說的。因此進入小學后,孩子容易出現的問題還包括由于聽不懂老師提出的要求,孩子不會傾聽,不能夠抓住老師說話的重點。所以在生活中我們還要學會管住自己的嘴巴,不反復提醒,使督促幼兒形成認真傾聽的好習慣。
科學的幼小銜接心得體會科學的幼小銜接心得體會錢老師所講篇五
我是一名幼兒園教師,同時也是一名現在在讀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媽媽。回顧女兒從幼兒園大班到升入小學以來的經歷,對于女兒在“幼小銜接”的過程中的種種表現,以及自己在那段時間里切身體驗,感慨頗多。
但是,女兒的小學生活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記得剛升入大班的時候,我和其他家長一樣有著“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恐慌,同時也基于跟一些已經上小學的家長的交流所得來的訊息:“我家小孩上小學后,拼音跟不上,字寫不好,加法算不對,都怪我沒讓小孩子上幼小銜接班”、“小學里的漢語拼音會過的非常的快,幼小銜接班一定要上,否則跟不上的”……。我四處打聽哪里的幼小銜接機構比較的好,著急于給女兒在認讀拼音、練習寫字、學習算術等認知上進行準備。于是整個大班的那段時間里,我和女兒的周末都是奔波在學前班的途中,回家之后對于她沒有掌握好的還得再給她鞏固和加強。在我和女兒的百般“努力”之下,她基本掌握了拼音的認讀與書寫、20以內的加減運算以及一些漢字的書寫。犧牲了孩子可以自由奔跑在大自然的那些快樂時光,但我們卻有了更多的收獲,于是我似乎對她入小學后能否更快的適應學習少了一份擔心、多了一份信心。
很快的女兒升入小學一年級了,在最初的那幾周里,女兒表現得自信滿滿,回來對于老師布置的作業和課堂上的反饋都非常的好,每次看到班級家長群里有家長因沒有沒給孩子上過幼小銜接班,孩子掌握較慢、需要花費很長時間練習而著急時,我總為自己最初的決定沾沾自喜。可兩周之后,我漸漸發現,她的作業正確率開始下降,錯誤百出。于是我趕緊跟老師溝通,了解她的在校學習狀態,想知道出現這種情況背后存在的問題所在。在老師那里我得到了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消息:她在剛開始時每次上課都能很快的掌握所學的內容,可能是之前學過,舉手的次數也比較多,受到了老師的表揚,也特別的高興,學習的勁頭還是挺足的。最近一段時間發現也正因為她之前學過,感覺都會了,受到老師表揚的那種成功感已經不那么強烈了,更多的是認為自己已經會了,上課的專注性不夠,于是課堂效率也就不高了。此時的我才突然感覺,自己最初的那個決定并非是明智的。自己曾經不斷提醒自己班級家長的那段出現在我的腦海:關注學習習慣遠比關注知識習得更重要。知識其實是無窮無盡的,只有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夠在將來的路上不斷的去獲取。
在我了解事情的原委之后,認識到當前的必要的措施就是必須盡快的幫助她調整自己,于是我和女兒進行了交流,圍繞她近期自身出現的學習問題,把上課不專心聽講的壞處,以及專心聽講的好處進行了討論,女兒逐漸知道了上課專注的重要性。同時,我也和老師保持了緊密的聯系,通過家校的共同引導,女兒身上出現的問題苗頭得以及時糾正。
1、家長要認識到“幼小銜接”是實現幼兒園與小學兩個階段平穩過渡的必要性輔助教育。幼兒園時期主要是以游戲和能力發展為主的教育方式,大多是以活動、游戲的方式進行,而小學教育主要是以正規課業和靜態知識學習為主的教育,兩種教育方式截然不同。如果幼小銜接這個環節做好了,孩子就會很快適應小學生活,無論對孩子的生理、心理和自理方面,都會有很大的幫助,孩子也更容易培養自信和喜歡小學生活。
2、家長要認識到“幼小銜接”更重要的是綜合適應能力的培養。在幼兒園里,孩子們過的是一種被照顧的集體生活,吃飯、午睡、游戲等,都需要老師看護。但進入小學后,無論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上,都需要孩子們本身要具備更強的自理能力。在幼小銜接中,要注重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更要告訴他們,到小學后需要這種能力。比如一些家長,在孩子上小學前,報了幼小銜接班,雖然老師提出不需要家長送到教室,在樓下等著就行。而一些家長卻就是擔心,非常固執要送進教室,其實這在孩子的幼小銜接教育中,無形中是起到了一個反面的教育。
3、家長要認識到“幼小銜接”不能只依賴專業培訓機構。幼小銜接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幼小銜接的教育也是來自于多方面的,由于家長們對幼小銜接理解的偏差,往往熱衷于尋找一些有名的幼小銜接教育機構,而忽略了自身和家庭在幼小銜接中所應該發揮的關鍵性作用。
這樣就出現了一種怪現象,家長們每到周末,就樂此不疲的把孩子送到教育培訓機構,有的甚至要參加好幾個幼小銜接。而當孩子回到家里后,這也不讓干,那也不讓做,整天溺愛有加,吃飯要人來喂,睡覺睡到中午,上廁所要全程跟蹤,完全把幼小銜接置于腦后,因為在家長們的眼中,幼小銜接就是學拼音、學寫字、學加減,上學后能超人一頭。但我們不應該忽視,即使在上小學前不學這些的孩子,在經過一段時間小學學習后,大家都會重新回到同一個起跑線上,而恰恰孩子所需要的一種綜合適應能力,卻總是被別人落在后面。
所以,幼小銜接不是哪個培訓機構,哪一所幼兒園就能獨立完成的,真正的有成效的幼小銜接,是需要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幼小銜接不光是認字上的銜接,更應該是從一個生活環境轉變到另一個生活環境適應能力的銜接。
科學的幼小銜接心得體會科學的幼小銜接心得體會錢老師所講篇六
“幼小銜接”這一詞,從前覺得離我還挺遙遠的,一眨眼就到了東東準備上小學的時間了。
艾立森在幼小銜接上花了蠻多的心思,當孩子從開筆典禮上,穿過啟智門,有著濃濃的儀式感,口號一喊,小筆一揮,感覺到自己要長大了;當我拿起毛筆給東東額頭點朱砂時,我不禁感慨:長大了,不再是粘人蟲了,心里盡是開心,又是失落。
“幼小銜接”不是讓孩子提前學習小學應該學習的東西,而是培養孩子坐得住、聽得進、會提問、能交流,有進入小學心理上、習慣上、情感上的準備,并掌握應該具有的基本知識,就達到了就讀小學的基本條件。
通過莫老師現場授課,我總結了以下幾點:一、向往。要孩子有心里準備,了解小學生活,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二、養正。要鍛煉孩子生活自理,培養良好生活習慣;三、守規。引導孩子交往合作,增強自律的規則意識;四、好學。激發孩子興趣愛好,提高綜合的學習能力。
作為家長,要與孩子建立平等的朋友關系,放平心態,不焦慮,用心陪伴,相信孩子能順利平穩度過。
現在的孩子不論學習還是生活,各種條件盡是優越,必然挫敗感承受力也弱一些,希望家長孩子在配合老師的工作下,能讓孩子打好扎實基礎,做最好自己,以愛護航,快樂而堅定的成長,不負使命!不負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