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民俗民俗初二篇一
今天我介紹的是家鄉的春節,也是小年,更是新的一個開始。
這天,是家鄉過小年的日子,也是過春節的彩排。晚上,天一擦黑,就聽見一陣陣鞭炮聲響起,這是要吃水餃了,每一年的這天吃睡覺之前都要放鞭炮,再燒些紙錢送灶王爺上天,干完這些才能吃水餃。這天還要把屋子整理好,準備迎接新年的到來。
臘月三十也就是家鄉人口中的大年了,這天中午十二點,家家戶戶貼對聯。晚上全家人坐在桌子上吃一頓團圓飯。春節晚會開始的時候,家家戶戶也都開始包水餃了,邊包邊看,睡覺要等到晚上十二點時才行,吃完水餃以后才能睡。
正月初一早晨,人們穿上新衣,這時是小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刻因為這時要收壓歲錢了,收完了壓歲錢,就一起出去拜年,到那家串串,到那家走走,拜完之后就在家里等待別人來拜年。
過完春節后的幾天更不能閑著了,還要到別的親戚家這樣子來回走動,晚上還要請在村子里的長輩吃飯。初二晚上包好水餃,凌晨四五點鐘去給死去的親人上墳。
這種日子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這天必須要吃元宵,晚上一起放禮花,各種各樣的禮花在天空中呈現出來,給蔚藍的天空添上了幾筆彩色。
春節直到正月十五結束,春節過去之后,天氣逐漸變暖,孩子們開始上學,大家又開始為新的一年忙碌起來。
民俗民俗初二篇二
“泥塑”我們在平時只是隨手玩一玩,并不了解它真正的內涵與文化底蘊。今天我們有幸來到了老城石板街文化大院,采訪了做了一輩子泥塑的李正卿老爺爺。看到了一尊尊栩栩如生的作品,我才真正體會到了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泥塑的魅力與感染力。
泥塑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距今已有6~7千年的歷史,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唐朝是泥塑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像人人皆知的“唐三彩”與泥塑就有關系。
剛踏進文化大院,我便感受到了一種濃濃的民俗氣息,尋著這氣息,我們來到了李正卿爺爺的身旁。李爺爺已經有80歲的高齡了,可看上去精神還是那樣的矍爍。他從小就跟隨父親學習捏泥人、扎紙等民間傳統實用藝術,這么多年從未間斷對泥塑藝術的追求和探索,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啊!我們剛到時爺爺正在制做《三國演義》里一系列的英雄好漢。在爺爺手里,一尊劉備的塑像就要誕生了,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仿佛會講話,會呼吸。兩根上揚的粗眉,略顯夸張的鼻子,還有那對顯眼的大耳朵,甚至連“人中”與眼瞼都一目了然。真像活了一般。
除了三國英雄,還有些讓人過目不忘的泥塑:歷史人物“孔子”、“李白”……神話人物“觀世音菩薩”“彌勒佛”……歷史典故“岳母刺字”和一系列的抗日戰爭 “支前”泥塑都讓我們印象深刻。我最喜歡的就是色彩鮮明的“竹林七賢”:忘情彈奏古箏的嵇康、肆意酣暢的“阮籍”、隨意撥弄琵琶的“阮咸”……一個個人物形神兼備,出神入化。
后來,在大哥哥和大姐姐的幫助下我們學習了簡單的用模型制成泥人,讓我們每個人都滿足了心愿。最后我們戀戀不舍地與李爺爺告別,爺爺告訴我們只要我們愿意學,他以后都可以免費教我們,我們聽了心里樂開了花。
這次的活動不僅鍛煉了我們的動手、動腦能力,更讓我們學到了多少在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啊!李爺爺的耐心、毅力以及那種為藝術獻身、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這真是一個好課堂啊!
民俗民俗初二篇三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戶戶忙著貼春聯,剃頭發,做年夜飯,放鞭炮……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矩”太多了!有些民俗還很怪,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無奈之下,我準備去問正在貼春聯的爸爸。
“貼錯了,貼錯了!”我看見爸爸將“福”字倒著貼,焦急地喊起來。“沒貼錯!”爸爸不緊不慢地回答。“那為什么要倒著貼?”我疑惑不解。爸爸解釋道:“將‘福’字倒著貼是一種民俗,‘福’倒貼說明‘福’倒(到)了!”“哦,原來是這樣!那過年還有什么民俗和規矩呢?”我又發出疑問。爸爸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講解起來。
原來,過年還有一種放鞭炮的民俗,來源于“年獸”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的方法驅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后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直至今日。
我又發問:“那為什么要大掃除呢?”爸爸說:“大掃除是為了掃除一年的晦氣!這是好兆頭!”“那為什么送禮全送橘子啊?”我又不懂了。“這是因為啊,橘子的‘橘’字與‘桔’意思相同,而‘桔’和‘吉’又很相近,大家在新春佳節用橘子相互饋贈求個大吉大利!”“原來如此!”爸爸又說:“還有‘接財神’這一民俗。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的晚上,各家各戶辦酒席,為財神爺過生日。”我這才全明白。
同學們,我對“年”的民俗收獲很大,可我不知你們的收獲,若有更新奇的,快來告訴我吧!我先在這里祝你們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民俗民俗初二篇四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民俗民俗初二篇五
快樂的事情就像一顆顆珍珠,今天我就要挑最美麗、最有光澤的一顆展示給大家。
那天是我們學校一年一度的民俗節。我早早的起床穿上媽媽給我準備的漢服,興高采烈地來到學校。
我剛走進教室就發現平常安靜的教室今天卻像炸開了鍋一樣,大家嘻笑著、談論著。所有人都對今天的民俗節充滿了期待。
活動開始了,同學們被分成五組,由老師和志愿者阿姨們帶領著去各個班級闖關蓋雛鷹章。不一會兒大家都分散開來。我們小組先去了三(10)班。在那里我們進行了托乒乓球大闖關,所有同學用乒乓球板托著乒乓球保持平衡,大家都卯足了勁不讓球從板上滾下來。很快大家都挑戰成功了。接下來我們又進行了口訣背誦大闖關和繪畫、猜歌名等十幾種大闖關。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立硬幣大闖關,進教室之前,我從窗戶把頭伸進去左看看右瞧瞧,想從前面挑戰的同學手中學習一些立硬幣的技巧。只見大家都慢慢地、輕輕地把硬幣書在桌子上,可是硬幣一點也不聽話。一下子往左歪一下子向右倒。很快就輪到我了,我坐下來仔細觀察了桌面和硬幣,然后調整了硬幣的方向,手一松,哇!我竟然第一次就成功了,我激動得從座位上跳了起來!
半天的時間一轉眼就過去了,我們都順利敲得了19個雛鷹章,每個人拿到了19個民俗幣。
午飯過后我們開始了中午的動活動。我們先是看了電影、畫了年畫,接下來就是猜燈謎活動。現場的燈謎實在是太多了,我和幾個同學相約到不同的地方去猜不同的燈謎,然后在一起分享自己的答案。很快我們就輕松猜出56條燈謎,高高興興地回到教室。
下午就是期待已久的換小吃環節了。現場一排排的小吃攤,擺放著各式各樣的美食。我們帶著闖關得來的民俗幣,來到各自喜歡的攤位前。我一下子就被一個川劇變臉的玩具吸引了,立刻換了一個。隨后我又換了兩個零食和一小桶雞米花。可是怎么越吃越餓了呢?肯定是還沒有吃主食。于是我又換了一份泡面,上面還有大大的丸子!總算有點飽了,這時我的好朋友告訴我前面還有更好吃的火腿腸裹蛋。我毫不猶豫一下子換了兩根。吃完火腿腸,猛然發現我只剩下兩個民俗幣了。沒辦法我只能再換一杯可樂了。換好可樂,我學著李白飲酒的樣子一邊喝著我的可樂一邊走回了教室。
愉快的民俗節就這樣接近尾聲了,我們不僅玩到了非常有趣的闖關活動,還吃到了美味可口的各式美食。我已經開始期待明年的民俗節了。
民俗民俗初二篇六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后。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后才算心誠。
我的故鄉浙江和全國許多地方一樣,過年時都有一樣的風俗。如:
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
除這些以外,我的家鄉還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舉其中一個來說吧。
照田蠶
也叫"燒田蠶"、"燒田財",是流行于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
民俗民俗初二篇七
說到永康的春節習俗,那可真是多啊!讓我給你細細道來。
撣塵:農歷臘月二十四,這一天各家各戶都要撣掃去室內、家具及廚房各角落的灰土塵埃,以免留下魔鬼的爪印,于來年不利。
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每逢春節,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添加喜慶氣氛。
倒貼"福"字:在貼春聯的同時,大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人們干脆把"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謝年:在除夕,永康城鄉各地鞭炮陣陣,家家戶戶按照傳統習俗擺出了方桌,點上了紅紅的蠟燭謝年,祈福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祭祖:在我們這里,正月初一,不是先拜年,而是先去祭祖。每拜完一個祖墳,就在墳前放鞭炮,為了讓祖宗保佑我們。
拜年:祭完祖,就是拜年了。人們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怎么樣,看了我們這兒春節習俗,才知道各地習俗每什么太大的差別吧。
民俗民俗初二篇八
中國的節日有很多,而且,每一個節日都有著自己的動人傳說。從各種節日的由來與風俗中,我們不難看出,貫穿這些節日的正是:樹正氣,揚美德,顯智慧,懲邪惡的民族精神。這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是需要我們傳承和弘揚的內容。而其中最熱鬧、隆重的怕要數春節和元宵了。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這是蘇軾的《守歲》中的詩句。談起這首詩,人們腦海中浮現的必定是春節那喜氣洋洋的幸福場景。春節,是我國最隆重,也是最熱鬧的民族傳統節日。春節要貼春聯、貼年畫和窗花,放爆竹煙花,拜年祝賀,拿壓歲錢,還有吃餃子、吃年糕等,這些時刻都很有趣。在春節的前一天晚上,也就是除夕,家家戶戶闔家歡聚,一起吃年夜飯,其間談笑風生,其樂融融。有時還會進行各種游戲,然后一起看春晚、一起守歲,敘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當零點的鐘聲敲響時,煙花爆竹便將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聲聲炮鳴久久蕩漾于空中,不絕于耳,無數煙花競相綻放于空中。
在春節,家家戶戶都會置辦年貨,準備一大堆好吃的。在擺放節日的供品中,必須準備一大盤蘋果,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平平安安”。還有些地方準備的糕點食品富有討吉利的諧音:吃棗子表示春來的早,吃柿餅表事事如意,吃杏仁表示幸福人生,吃長生果表示長生不老,吃年糕表示一年比一年高等等。所有的這一切是多么有趣而又富有意義。這些習俗展示了中國人的智慧,代表著我們淵遠流長的民族文化,我也為這些習俗的誕生而自豪,我特喜愛我們中國的春節。
而元宵節,是我國另一個民間傳統節日。正月十五鬧元宵,把從除夕開始的慶祝活動延續一個又一個高潮。元宵節要吃元宵,意在祝福全家團圓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樂幸福。因此到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買元宵,有的人家則是自己做的。今年的元宵,我就過了一把做元宵的癮。元宵看起來蠻好做的,似乎只要把陷放進去,然后搓圓即可,但事情并非如此簡單。先要將元宵皮搓圓并“挖洞”那“小洞”是放餡用的,然后放餡,最后搓圓,雖是簡簡單單三步驟,但要往那小小的“洞”里放餡,還得搓圓可真不是易事。元宵節除了吃元宵外,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會、猜燈謎,好不熱鬧!
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節日都有它的悠久歷史、美妙傳說,獨特情趣和深廣的群眾基礎。他們反映了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寄托著整個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來一代代歲月長途中歡樂的盛會。
一個節日就像一故事,情節美妙動人;一個節日就像一種文化,內容絢麗多彩。在當今很多洋化了的節日文化當中,愿我們更多的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歡度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節日。
民俗民俗初二篇九
近些年來,對壓歲錢的批評之聲不絕于耳。原因不外乎以下幾個:其一,壓歲錢數量不斷攀升,加重了人們的經濟負擔;其二,孩子們常常不能把壓歲錢用到正道上。其三,壓歲錢有時成為一種變相的送禮、賄賂。這些批評很對,但是,如果因此倡導移風易俗、取消壓歲錢,卻也未必是正確的選擇。
壓歲錢是一種民俗,它能夠在歲月的長河中積淀下來,按照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的分析,一種習俗之所以存在,肯定是因其承擔著某種社會功能。
壓歲錢承擔了什么社會功能?在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家族生活為基本模式的傳統社會里,講究的是“長幼有序”,家長們平時都很威嚴。只是到了春節,在喜慶的氛圍里,小輩們給長輩們行磕頭禮,表示對尊長的敬重與祝福,長輩們則發給小輩們或多或少的壓歲錢,表示對小輩們的關心和愛護。壓歲錢的施與取,像是一出熱熱鬧鬧的戲,既表達了共度佳節、喜慶熱鬧的意思,也體現了“父慈子孝”、“尊尊親親”的傳統倫理,是對家族血緣關系的確認和對傳統倫理的強調。
壓歲錢的民俗世代留傳,不管是豪門大戶還是平民百姓,家家戶戶都借此民俗長幼同樂,現在有什么理由讓這種民俗消亡呢?每個民族都有如何對待傳統民俗的問題。美國的歷史只有幾百年,所以他們像愛護眼珠一樣愛護自己的歷史傳統,如他們最重要的節日――感恩節。日本人一年里要過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日本的大多數孩子都要行隆重的成年禮。這些節日、禮俗大多數都是由中國傳過去的,可是在它們的發源地卻早已不存在了。
傳統民俗中的大多數都是好的,我們應該珍惜,因為它們代表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悠久歷史,一旦失去,就難于恢復。像北京、廣州、深圳等大城市,市民多半是外來的移民,所以當地的老風俗幾乎已經蕩然無存了。在北京,過春節跟平時沒有兩樣,臘八節、端午節、重陽節很少有人想得起來。可以說現代人生活在一個物質生活極其豐富而精神生活卻相對貧乏的狀態,很少有什么傳統的、公眾的習俗讓我們產生一種與歷史、與民族文化血脈相聯的感覺了。傳統風俗、禮儀的喪失,背后潛藏的是傳統的人情、倫理的喪失。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覺察到,我們社會中人和人之間的感情日益淡漠、社會紐帶逐漸松弛。想想看,為什么韓劇會在中國風靡一時?難道不是因為其中濃濃的人情味打動了我們?韓劇中的家長威風、磕頭禮等并不好,但我們社會本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優良的倫理秩序,卻是我們萬萬不能舍棄的。
誠然,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有時迫不得已要告別一些風俗習慣,比如說在大城市里禁放煙花炮竹,那是因為在擁擠的城市里這種民俗確實存在危險性。可是壓歲錢不同于炮竹,壓歲錢本身并沒有危害性。有的人借壓歲錢顯示財大氣粗,有的家長對孩子用壓歲錢不加引導,大人們的崇富心理使孩子借壓歲錢攀比,這是一些人把這種傳統習俗用歪了,違背了這種風俗本來的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