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jié)目的觀看得出總結(jié)后寫出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呼蘭河傳第十章讀后感呼蘭河傳每章讀后感篇一
在劉老師的推薦下,我們?nèi)嗤瑢W(xué)在寒假都閱讀了《呼蘭河傳》這本既有意思又可悲涼的小說。
《呼蘭河傳》的作者是大作家蕭紅的作品,她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生命幾乎都用在了寫作上。她小時候雖然悲苦,可她從不向命運低頭,在苦難中抗?fàn)帯K囊簧校l(fā)表了《生死場》、《砂礫》等作品。
《呼蘭河傳》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章節(jié)是第三章。因為這一章講述了蕭紅與她那善良、慈祥、知書達(dá)理、善解人意的祖父在一起的一個個美好故事。一開頭書中就講了祖父的園子,一讀到這里,我就不自覺的融入其中,好像自己也在那個美麗的園子里了。園子里的蜻蜓是金色的、螞蚱是綠色的、蜜蜂則嗡嗡地飛著……。那里是如此的美麗,我好想一直在那個園子里玩耍啊。
我不僅喜歡那個充滿圣靈的大園子,我還喜歡蕭紅的祖父。他快七十歲了,可他仍然保持一顆和作者一樣的童心,和他孫女一起快樂的玩耍、一起讀詩、一起哈哈大笑。讓作者對她的童年充滿了幸福的回憶。
這一章節(jié)給我的啟迪是:任何時候,我們都應(yīng)該用童年一樣純真、善良、寬廣的胸懷來面對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
呼蘭河傳第十章讀后感呼蘭河傳每章讀后感篇二
很多人認(rèn)為她童年的悲苦造就了她成年后的思想新潮及對舊時禮法的反叛精神。
我也不知道這個觀點是不是太想當(dāng)然了,悲苦的童年帶來的大部分都是唯唯諾諾的順從,毫無自我意志的臣服。當(dāng)然我也不能百分百的咬死一定是這樣,但至少從她的文字中我看出的是她放大了自己前期的苦難,眾所周知她不喜歡祖母是因為祖母曾經(jīng)用針刺她。但前提是她愛用手戳祖母心儀的窗戶紙,一個不夠還要戳上一整排。所以即使之后祖母給她糖、豬腰、川貝吃,縱容她把家里庫房里的陳年舊物一件件翻出來把把玩到壞掉,可她還是不喜歡祖母。
她并不是一個容易被討好滿足的孩子。
對于祖父的愛,更多是因為這個老人對她的溺愛吧。街上泥坑淹死的小豬仔、鴨子,總是會拿回來裹黃泥烤給她先吃。“別光是吃肉,裹點鹽粒,再裹點韭菜花,要不容易膩。”祖父時時刻刻盯著她,怕她吃不夠,又怕她吃撐了。以至于在不相信鴨子不掉進(jìn)泥坑也能吃的年紀(jì),就明白了鴨肉比豬肉好吃,不那么肥。
祖母過世后她更是每日跟著祖父,彼時祖父給她讀詩,從清晨要一直拖沓半晌,米粥不愿意喝,要祖父掰回苞米讓廚子烤來吃,烤制過程中喝了兩碗米粥,苞米倒是吃了兩口就喂了大黃狗。
所以我并不認(rèn)為她的童年很悲慘,也并不認(rèn)為她只得到了來自祖父一絲絲的愛。只能說,比起祖父對她全神貫注的愛,其他人對她太漠視,太束縛。
甚至覺得文章中,她的行為和她的文字是不一樣的。她的文字顯得更像是一個旁觀者,故事里那個小女孩與她相距甚遠(yuǎn)。童年時的她其實是天真活潑的,更因為天生聰慧所以能敏銳地發(fā)現(xiàn)祖父對自己的疼愛以至于提出很多要求。那些感悟仿佛更像是氣息奄奄時的回溯感悟,是因為祖父離世后的反思與蛻變。
她的文字中無數(shù)次提到“悲苦”和“悲涼”,所以武斷地表示她并不苦那就是我無知了。但我并不認(rèn)為她的苦是來自于幼時生活,更多應(yīng)該是來自于天生的敏感——所以對于所處時代的痛苦感知更加深刻。
對于盂蘭盆節(jié)的放河燈,她看到的是盡頭的蒼涼。熱鬧的院子,她看到的是人群吵鬧聲后的默默不語。第一次面對車水馬龍的街道,她想的是今后是不是會一個人去更遠(yuǎn)的地方。咿咿呀呀的戲臺,唱得不入流的戲詞,著實要問起來,卻是不知所答了。
這段話九分適應(yīng)蕭紅,為什么是九分呢,因為她多了一分叛逆。在她生命的最后時光,她其實還是想逃脫的,她想離開香港去新加坡,不僅僅是害怕香港遭到戰(zhàn)火波及,更多的是因為她在香港也十分孤獨,期望去到新加坡能夠重新開始,草草結(jié)束她的人生于她是不甘的。
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alice的故事,就是那只頻率和其他鯨魚不一樣的灰鯨。這就是我的答案,我覺得,即使去了新加坡她也不會解脫,因為活在那個時代,對于她來說自由早已被禁錮,悲哀無人傾聽。
關(guān)于團(tuán)圓姑娘,那是另一個故事,一個邪靈狂歡的故事,只是我暫時不想再說了,太困了。關(guān)于她的那些愛情,我也不想說,男人在這樣一個故事里出現(xiàn)的意義不大,有的人天生悲傷孤單!
呼蘭河傳第十章讀后感呼蘭河傳每章讀后感篇三
有人說書是人類進(jìn)步的階梯,有人說書是人類的精神糧食,有人說書是通往成功的一座橋……總而言之,書是我們每個人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東西,即使三天不吃飯,也不能三天不讀書。
我認(rèn)為的好書是能夠讓人們懂得道理的,是能讓人們學(xué)到知識的,是一看就能讓人沉迷的。如:《騎鵝旅行記》、《狼王夢》、《草房子》、《呼蘭河傳》……而最讓我動心的就是這本《呼蘭河傳》了。
這本書向我們講述了作者張乃瑩(蕭紅)在呼蘭河城的童年往事、與鄰居的趣事等等。
作者用樸素的筆調(diào),真實而動人的向我們講述了她童年時代東北農(nóng)村黑暗、落后的社會生活。并且向我們揭示了傳統(tǒng)意識對人們的束搏和危害,表達(dá)了作者對窮苦人民的同情。
這本書共七大章,前四章寫出了呼蘭河城的風(fēng)景和風(fēng)俗,后三章描寫了三個人物,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馮歪嘴子這個人物。他的生活環(huán)境十分貧苦,即使他遭受著人們的唾棄和諷刺,他的生活態(tài)度也并沒有任何改變,他和他的兒子一起努力活著。
他讓我知道一個道理,不要在意別人的目光,無論別人怎么罵你、說你都不要去理會,和往常一樣生活,才能堅強(qiáng)的活著。
這本書給我?guī)砹撕艽蟮挠绊懀€使我迷戀,如果你們想看一看作者的家鄉(xiāng)的風(fēng)景和習(xí)俗,就去買來讀一讀吧!
呼蘭河傳第十章讀后感呼蘭河傳每章讀后感篇四
本書寫小城里的故事,整篇文章的內(nèi)容就像一盤顏料,赤橙黃綠青藍(lán)紫全部都混在一起,令人琢磨不透,卻又別有一番風(fēng)韻。
《呼蘭河傳》中有寂寞、有美好、有悲傷、有希望,這故事沒有優(yōu)美的句子做裝飾,沒有華麗的詞藻作為點綴。只有簡單的文字?jǐn)⑹瞿切┤藘海切┦聝骸?/p>
作者用一個安靜的筆調(diào)來呈現(xiàn)一個平靜的世界,當(dāng)一個中年人推開往事的門窗,用一個初涉人間的孩童的眼光,再一次經(jīng)歷那令人心顫而又向往的童年時,平靜下依舊是洶涌潮流。
正所謂"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那時人心愚笨,把別人尋死的事當(dāng)做茶余飯后的新鮮話題,把對自家媳婦的虐待叫做管教,這一切一切的變態(tài)心理真是令人發(fā)指,而在意識中反抗著幾千年來傳下來的習(xí)慣,而思考而生活的作者,所以含淚的微笑回憶這寂寞的小城。
呼蘭河傳第十章讀后感呼蘭河傳每章讀后感篇五
她還描寫了很多童年的趣事,在房頂上采蘑菇那段就非常有趣,好好地去房頂采蘑菇,卻弄的鞋子掉進(jìn)了鍋子里,弄了一鍋的泥漿湯。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童年。童年像一幅畫,像一首詩,像一曲歌……
當(dāng)她的祖母去世時,我很遺憾,而她很高興,因為她的親戚全都來啦,家里一下子多了這么多人。她為什么不傷心呢?我很糾結(jié)。
正如茅盾稱《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畫、一串凄婉的歌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