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我們如何才能寫得一篇優質的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秀心得體會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觀看校園科技心得體會觀看學校科技展篇一
科技展觀后感 10級公共事業管理1班 11月27日上午,由校團委、科學技術處、學生科協聯合主辦的第八屆“創造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終審決賽入圍作品展剪彩儀式在校本部學生活動中心舉行。
校長邢永明,校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劉志雄,校黨委副書記王永明,副校長黃雅麗、栗文義,自治區團委學校部副部長于海成出席并為作品展剪彩。邢永明宣布內蒙古工業大學第八屆“創造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終審決賽開幕。
本屆學術節組委會副主任栗文義講話。他介紹了我校近年來設立學生科技創新基金資助學生開展課外學術科技項目、各學院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科研課題,共同加強創新教育的成功經驗,充分肯定了近兩年我校學生在全國、全區“挑戰杯”競賽中取得的優異成績。他鼓勵青年學生廣泛參與課外的科技創新活動,充實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培育科學思想、增強科學精神。
出席儀式的領導、老師觀看了我校學生參加2010年由中央電視臺舉辦的cctv亞太地區機器人大賽國內選拔賽、第十一屆“未來伙伴杯”中國智能機器人大賽中的我校獲獎作品的現場演示,觀看了入圍第八屆“創造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終審決賽的作品展覽,認真聆聽了參賽學生對作品的介紹,并對部分作品提出了進一步改進的意見和建議。參賽的青年學生紛紛表示很受鼓舞,將進一步完善作品,
為下一步參加全區、全國“挑戰杯”競賽做好準備,爭取為學校爭得更好的榮譽。
此次比賽以“營造學術氛圍,培養創新人才”為主題,自今年7月開賽以來,歷時近五個月,收到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科技發明制作、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三類參賽作品共122件,經過評委會專家的嚴格評審,有86件作品入圍決賽。活動現場,近500名師生參與并觀看了作品展覽。
學生工作處處長李晶、管理學院院長長青、化工學院院長李春萍、機械學院院長胡志勇、輕紡學院院長武志云、外國語學院院長陳亞杰、副院長祁龍,理學院院長龐晶、研究生學院院長郭鋒、招生就業處副處長霍天瑞、土木工程學院副院長呂曦臻、材料學院副院長車廣東、工程訓練中心副主任郭連考、電力學院副院長陳輝出席剪裁儀式
觀看校園科技心得體會觀看學校科技展篇二
前幾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參觀了紹興科技館,使我大開眼界。
科技展覽廳里的科技作品,琳瑯滿目,千奇百怪,如:"模擬翻書"、"喊泉"、"哈哈鏡"、"自我提升"、"磁力圓盤"······最令我難忘的是"電磁場",這個作品整體擺放在一個小桌子上,桌子中間有兩個小格子,里面有一些曲別針和一個像印章一樣的東西,桌子上有一個轉輪。它的`操作很簡單,只要用力轉動手輪,那個像印章的東西就能吸住這些曲別針。真有那么神奇嗎?我懷著好奇的心情試了一下,真的吸住了,可當我停止轉動手輪,又吸不住了。這是為什么呢?這讓我百思不得其解,后來看了簡介才知道,原來當我操作發電機時,便會產生電流,電流通過線圈成為電磁鐵,于是便能吸引那些含鐵的物質。當我停止轉動,線圈沒有電流通過便失去了磁性,不能吸住一些像曲別針之類的東西啦。
看到這一件件袖珍、精巧的科技作品,我頓然覺得科技是如此的神奇,如此的偉大,一項項曠世、先進的科技成果的誕生,一個個神奇、實用的電子設備的問世,給現代人們的生活注入了便捷、豐富的元素。比如以前沒有電燈,當夜幕降臨時,人們只能在微弱的燭光下生活,現在呢?走在大街上,霓虹閃爍,流光異彩,一派繁華景象。而電視、電腦、空調等電子設備的日益更新,更是讓人們享受到了生活的樂趣與多姿多彩。
在感嘆科技飛速發展的同時,我不禁對那些睿智的發明者肅然起敬,正是他們本著對科學的無限熱愛、不懈追求與刻苦鉆研,才引領了各項成果的相繼問世,服務人類。在這次科技展覽中,在我看了科普知識板中的故事之后,更能體會出那些發明者為之付出的努力與艱辛。比如有關阿基米德的故事,他的國王要他在不損壞的前提下檢驗一個金冠是不是純金的。這個問題令阿基米德很為難,但他在一次洗澡中發現了水的浮力,同時也解開了金冠的秘密。我們每天都在洗澡,但為什么只有阿基米德能在洗澡的過程中發現水的浮力,由此解開金冠的秘密呢?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因為他注意留心觀察,注重分析研究。正是阿基米德這種驚人的洞察力和頑強的毅力才為物理領域開辟了天地,為人類的多項研究提供了基礎。我覺得他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此外,我還了解了許多科普知識,它們都使我受益菲淺。
那些科學家和發明家們付出了這么大的努力,堅持不懈,為祖國作出了很大貢獻,我覺得我現在應該好好學習,爭取長大能為國家作出更大的貢獻。
觀看校園科技心得體會觀看學校科技展篇三
今天我參觀了學校的“流動科技館”,內容涉及“我們身邊的科學”“科技館奧秘”等,有30多件聲、光、電科普儀器,使我有機會親手操作科普儀器,將學習到的科學知識與學校里學到的文化知識相結合。同學們圍在這些展品前擺弄實踐,不少同學邊玩邊說:“這樣的活動真好!不僅讓我了解了許多科普知識,還懂得了許多科普原理。”“以前看科普展要到科技館去,現在方便了,我喜歡。”同學們的話語中流露了興奮、愉悅的心情,他們在分享科學帶來快樂的`同時,也學到了很多科學的知識,同時我深感科技發展的迅速,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科技的使用已與我們零距離了,一個個科學家們智慧的結晶都讓我們嘆為觀止。
你們可曾知道靜電?在這個小科技館中,我知道了靜電還能讓人的頭發豎起來。看著別的同學頭發一根根豎起,我仿佛感受到靜電也在我的身體流動。那長豎不落的頭發惹起了一陣陣歡笑。這里的“全息圖象”簡直比立體電影還要真實。從各個角度看,大象就不盡相同。那立體的大象栩栩如生,我能輕易地用手指穿過大象的兩只耳朵。那幾頭大象看得見,摸不著,但給人神秘的,其實是我們的眼睛。
這一個又一個的科技展品讓我們大飽眼福,科技的飛速發展令科幻小說的場景不再是想象。我真正體會到了二十一世紀科學的力量。在和平年代,科學技術成了國力的象征。
雖沒有中國科技館那般富麗堂皇,但這校園中的小科技館依舊引人注目。參觀、了解和學習其中的一切,這能促使我們每一個高橋學子更加發奮圖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