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論語讀書筆記篇一
首先由讀友對這句的背景做簡單介紹,孔子去曹適宋遇小人惡勢力,身危情險之下說了這句話。在讀各家注釋的過程中,問題主要集中在“德”字如何理解,孔子為何說這句話的討論上。鄭玄注認為德為圣性,天欲使孔子制作法度。朱子注認為孔子說天賦我如是德,桓魋必不能違天害己。劉寶楠認為德為天所命,德合天地,吉無不利。戴望注解釋為孔子受天命制作禮樂,將孔子視為素王。康有為注則從上天授予孔子改制換新使命的角度來闡發。
讀友們同時針對“德”字是指天佑之德的一種自信還是孔子本身具備的一種圣人之德展開了討論。趙老師認為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孔子代表正義自然不能懼怕邪惡,道是“體”,德是“用”,這里說“天生德于予”而未說是“道”,也體現了孔子作為賢圣對天道的敬畏和對自我認知限度的自覺。王老師闡發到,古語有云,上天有好生之德,這里的德也可能表達這方面意思。老師們也提到,這里也表達了孔子的一種天命觀。從字面意思理解,“德”字是一種圣性。更深層次理解,它是一種天命、使命。
這一節發生的背景是孔子在外被誤認為惡人陽虎而被匡地人圍困,在此境況下,孔子說出了文未喪,匡人終必不害我的話。讀友們主要針對“文”字的理解以及孔子要表達的主要意思展開了研讀和討論。鄭玄注主要解釋了孔子對天未喪文故我必不為害的論證。朱子注中“文”的解釋為道之顯者蓋禮樂制度之謂,其余與鄭玄注并無太大差別。劉逢祿《論語述何》中解釋禮樂制度為三代損益,乃文王之法也。宋翔鳳則認為此章言“五始”之在王也。皇侃中“文”解釋為文章的意思。康有為解釋文為文明之道統。
讀友們展開了精彩的討論,有同學提出了“文”和“知”的區別和聯系,有同學提到,被人誤解而身臨險境時,當“內文明而外柔順”,采取柔順的手段去化解。最后,由李明老師為大家做一個跑步健身,陽光鍛煉的活動宣傳。
論語讀書筆記篇二
每每看到這話,就回想起幼時,在課堂上跟著老師一絲不茍認真地讀孔圣人經典的情景。我是謹慎而聽話的,大部分同學也如是,于是老師翻譯,我們記錄,課堂一片祥和。考試時解釋“子曰”,大家也是千篇一律的答案。
讀了南懷瑾老師的《論語別裁》開篇的“學而”前幾頁,才發現這三句耳熟能詳,曾經不以為然的“子曰”,其實我從前壓根就沒有理解過其真正含義。“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做學問,要隨時隨地有思想,隨時隨地有見習,隨時隨地有體驗,隨時隨地能夠反省,就是學問。開始做反省時并不容易,慢慢的有了一些進步,便會有會心的興趣,就會“不亦說乎”而高興了。做學問是件清苦的事,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說只要有學問,自然有知己。因此他接著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寂寞凄涼的時候,有一個知己來了,那是非常高興的事情。而這個“有朋自遠方來”的“遠”字,是形容知己之難得。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就是說做學問的人,乃至一輩子沒有人了解,也“不慍”,不怨天尤人。
孔夫子還說過,“無友不如己者”。初聞此言是在中學,當時就詫異,只交比自己強的朋友,如果人人如此,那世間沒有人能有朋友了!孔老先生豈不很勢利?其實是我誤會了。夫子的意思是,對朋友要“敬”,在自己眼中,他們都比自己做得好。亦如民國時期佛教大德印光法師所言,“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這是多么高的境界啊,孔子的智慧,有多少竟被我們輕率地誤解了——甚至加以嘲諷。
《論語》,我國傳統文學的經典,儒家思想的精粹,在歷史的長河中經歷了無上的榮耀,雖然被董仲舒篡改到朱熹注解統一思想……到當今的大師、教授、專家……拿它說事,人們大都不知其真實面目了。明朝以后,朱家皇帝下令以四書考選功名,而且必須采用朱熹的注解。因此六七百年來,所有四書五經,孔孟思想,大概都被限制在“朱熹的孔子思想”中。換句話說,明代以后的人為了考功名,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
從建國到現在,六十年過去了。近年來,“國學熱”漸漸興起,曾經拋下的經典,今朝又重拾起。人們開始重新解讀祖先的遺產,圣哲的智慧,國學大家們逐漸走入了我們的視線。我尊重每一位內心純良的學者大師,沒有他們對歷史的悉心研究,哪里來的社會進步?但是我們沒有必要亦步亦趨追隨高人的腳步。今天是這個聲音,我們頂禮膜拜,明天有人出來反對,我們又趨之若鶩,唯其馬首是瞻。從眾心理,是社會心理的普遍現象之一。所謂從眾,是個體在群體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或違背自己的意見,使自己的言語、行為保持與群體一致的現象。從眾、迷信權威是給自己內心的禁錮。其實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眾所周知,《論語》是孔子及弟子的言行記錄。作為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思想家的孔子生活在距離我們約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鮮活的孔子不復存在,唯有思想流傳百世。而對他思想的理解,我們也只能揣測和研究。孰是孰非全靠自己內心的判斷。
現實中絕大部分人都是東倒西歪的蘆葦,可即使是蘆葦,我們也要做有思想的蘆葦。 讀了南懷瑾老師的研究心得,我頓時覺出了中國傳統文學的滋味,體驗了解讀傳統經典的別樣樂趣,同時也豁然開朗:思想是自由的,除了你自己沒有人能禁錮它,思維在碰撞中才能產生火。
論語讀書筆記篇三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第十一)
上面是一段常被人們引用作為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但不知大家注意過其中體現出來的孔子對矛盾的處理方法嗎?冉有遇事猶豫,而子路性急(“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論語》?公治長第五)。“退”和“兼人”(一下子激動能頂幾個人)都是偏向了極端。所以孔子對冉有和子路相同的提問給出了相反的回答。目的當然是讓他們回到矛盾的平衡點上去。
說到這里,岔開說幾句。因為孔子教導弟子是因材施教的,其對弟子所說的某句話往往是針對弟子的偏向或不足說的,我們不能將某一兩句話抓住看作是孔子對某個問題的看法,甚至抓住幾章中孔子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說法得出“《論語》是矛盾的”的結論,而應該聯系整體,聯系生活地把握。我們應該相信,整部《論語》應該是統一的。尤其是在背景或上下文不太清楚的章節,更不應該斷章取義地作訓詁學上的文章。
《論語》的交友觀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點好像沒有涉及到——如何處理一個朋友群的關系。即,幾個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這里面就不僅存在單純的兩兩交往的問題,還包含更復雜的一對多,多對多的問題。
我想孔子應該有很多朋友。單就《論語》來看,我卻只找到兩處。一處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于位也,見其與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處就是上面提到過的“朋友死,無所歸,曰:‘于我殯’。”后者不知從何考證,前者看來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沒有純乎價值認同的“知己”呢?僅看《論語》,似乎沒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憲問)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學生中有沒有人能充當這一角色呢?有時,師生關系也可到達一種朋友關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顏回和曾參。
我們要同正直的人、信實的人和見聞廣博的人交朋友,不同諂媚的人、背后毀謗的人和夸夸其談的人交朋友。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季氏)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公冶長)我將孔子這六類人的對舉看作是對第一條標準的具體化,也是交朋友的道德底線。我覺得以上這兩條標準非常符合孔子對“仁”的追求。從“恭、寬、信、敏、惠”這些“仁”的細目來看,“仁”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道德品質的高度概括。孔子一生努力實踐“仁”德,在交友方面也滲入了他的這一標準。直、諒和多聞分別從立身、對人和學識三個方面對選擇朋友提出了一個簡明而又完備的要求。
孔子中庸的思想在交友觀上也有體現。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子路)我們要盡可能地與言行合乎中庸的人相交,可這畢竟非常理想化,反映在現實中我們既要結交激進者,也要結交狷介者,優勢互補。這樣,我們就可避免偏執。
論語讀書筆記篇四
古人云,今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果不其然,于丹僅僅是寫了讀完《論語》后的一點心得,就在整個中國好好火了一把!這個暑假,小生有幸能去詳盡的閱讀一番。
《心得》里的字里行間無不說明——《論語》是為這個世界而生的,其告訴人們的每一個道理,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
《論語》從一定的方面來說,是具有色彩和溫度的,色彩在于它傳授給別人的精髓,溫度在于它給予給別人的光明。
那么,我即便不知道作者對于“色彩”的定義。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沒有色彩。所謂“沒有色彩”,無非是灰色。灰色的色彩感不強,可以視為不是色彩的色彩,但同時又是最具普通性的色彩,因為它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我也更不知道作者對于“溫度”的定義。但是,任何人不可能沒有溫度。所謂“沒有溫度”,無非是23攝氏度。即便這是一個模糊的數字,但同時又是人體感覺到最舒適的溫度。
無論是色彩也好,溫度也罷,但當一個人表現出來時,那是他的激情!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為之奮斗,是一件“加好佳”的事情,關鍵在于你如何將你手中的風箏——放飛,讓線加長,加長,再加長!
中央電視臺曾經拍過一個名為“我有一個理想!”的公益廣告。在我看來,這是一件積極向上的事情。人嘛,活著就不要憋著!在《論語》中,孔子問過自己的四位弟子,他們的志向,各有不同之處,但是他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把它大聲地說出來,好事啊!
在現實生活中同樣也是這樣的。假使有兩個朋友,他們平時形影不離,有一天因為一點小矛盾便鬧翻了,絕交嗎?兩個人總舍不下多年來的感情,和好!于是兩人都準備向對方道歉。在途中,兩人相遇了,他們笑了,緊緊地抱在了一起。他們沒有說出來?不,心靈的溝通已經將這個不算是理想的理想,完全的化解了。誠然,我完全同意他們這樣的做法,有話,別憋在心里!
有些人,每天看著那些經理或是董事之類的人,總是用羨慕的眼光,大家彼此彼此嘛,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不過冷靜下來,仔細想想,他們也是經過巨大的努力才得到人們的認可,畢竟陽光總在風雨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不錯!我相信只要自己曾經努力過,人生就會有閃光點,留下美好的回憶,成功那只是你路過的一個車站。
的確!理想和行動的關系,就如同引線和風箏的關系。這個風箏能飛多遠,關鍵在于你手中的線。而這條線就是你內心愿望。你的內心越淡定,越從容,你就會舍棄那些激烈的、宏闊的、張揚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靜的、內心的聲音。這會使你走到社會角色中的時候,能夠不失去自我,能夠有擔當,能夠做到最好。
不過,話又說回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誒,善哉,善哉。這個世界終歸是由有實力的人來主宰的。有本事,甭管是驢是馬,你拿出來溜溜嘛!至此,為百家呼吁之中一道!
當我讀完《于丹論語心得》的時候,已經入夜。它顯出了它獨有的特點——寂靜,可是我的心情卻再也不能平靜了,感受頗深的。于是立即記錄了下來:當太陽從地平線升起的時候,人感覺到希望的一抹——天地人之道;不論人的距離,心與心之間的橋梁,是無行的,不是無固的——心靈之道;天氣的晴轉多云,你的笑容依就是那么的光輝燦爛——處世之道;善良、理智、恒心、合群,這四流一一顯露——君子之道;在我真正需要幫助的時候,我看見好多只手……——交友之道;人的出生,已經是一個夢想的誕生,而那個人便有了新的想法——理想之道;走過的,無法回頭,還是抬抬頭向遠處看吧——人生之道。
道是自己選的,路是自己走的,駕馭它,祝您一路走好!
論語讀書筆記篇五
“禮之用,和為貴”,要說起維系中華上下千百年歷史的文化紐帶,當非儒學莫屬,若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百家爭鳴”畫上休止符的時代算起,儒學的光芒已經在神州大地上蕩漾了兩千年,此中亦有不少儒學精華被傳承至今,體現在當今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
若要說儒學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那么《論語》則是儒學文化的結晶,或者說,樸素而華麗的真理。
時間的長河沖不走《論語》帶給后世的文化沉淀,歷史的沖刷刷不掉《論語》立于中華文化中的豐碑。作為一部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將孔子“仁”的思想作為中心,言語間無時無刻不在默默傳遞著“禮”、“德”、“孝”等思想。縱然時隔千年,細細翻讀《論語》,那位對于“八佾舞于庭”而感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恪守周禮的孔子,提出“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推崇孝心的孔子,建議統治者“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強調以德教化人民的孔子,仿佛就在讀者面前觸手可及——他不茍言笑,舉止莊嚴,用禮得體——兩千年的厚重歷史帶不走他在讀者眼前的真切感。
——在孔子自己的眼中,他不認為自己是一位圣人,他有時也有不解之處需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他也有“沽之哉!我待賈也!”的政治理想和抱負,但他所言所行中的“仁”都以一種和諧的姿態安逸地落在《論語》中古老的文字上,幾經歲月的波折,被歷史的浪花磨去了棱角,如一枚鵝卵石般靜靜地躺在人類文化海洋的灘涂上。
《論語》是樸素的,其中除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外沒有任何多余修飾的辭藻,一行行文字如商周的編鐘般利落大方,而敘述道理也常常使用樸素的比喻。例如“子罕”篇中提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言辭簡潔,以樸素的松木作比,準確有力地道出了孔子對于“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意志的肯定與贊揚。
但同時《論語》又是華麗的,這份華麗如一口被塵封許久的檀木箱子,只有你靜下心來輕輕拂去表面的塵埃,再小心地順著開口推開盒蓋,你才能發現其中真正讓人賞心悅目的瑰寶。細細品味“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上如揖,下如授”,可以感受到孔子行周禮時的莊嚴感與華麗感,而又從“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中不難察覺到孔子對于天地萬象的不斷變化發出的感嘆,或許孔夫子善于從遷流的現象追求不遷流的本體,才能看到另一種華麗的人生境界吧。
讀圣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論語讀書筆記篇六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所描述的,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的狀態和心情體驗。學習的內容是做人做事,因此學習的時間并不僅在課堂上,在書本里,而是在日常的時時刻刻。“時習之”就是要時時刻刻加以練習和溫習,通過實踐得來的知識才是真知。生活是一切知識的源泉,這就要求我們“時習之”,勤思考,多練習,時刻不忘學習,保持一種活到老,學到老的生活態度。
世間什么最難?做人最難。拼上三年兩載的工夫做成一兩件事不難,做人卻是一輩子的事,弄不好一輩子也不會做人。不會做人怎么做事?“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孔子的弟子評價孔子為:溫、良、恭、儉、讓。做人首先要注重品德修養,其次才談得上學識,我想,這大概也是孔子學識淵博的原因吧。意大利詩人但丁曾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道德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一個人才能夠站在道德的立場,真心對待他人。
孔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句話是孔子贊美顏回高尚品德和情操的。其實,人活在世上是否幸福、快樂,關鍵在于心態,貧或富只是一種外在因素,真正有學識的人是不會受其左右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總是擔心自己的才華不被人知,悄無聲息的被埋沒了,埋怨沒有慧眼識己的伯樂,這些擔心都有些多余,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真正緊要的問題,并不在于人知,而在于知人。知人總會在關鍵時刻對一個人的命運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論語》還教會我一項道理,人必須學會多種本領,做一個能文能武的通才,不僅要對專業要精通,對其他領域也要能懂能做。
《論語》,一本包含了道理的圣賢之書。
論語讀書筆記篇七
意思是:孔子說:“學了后,時時去溫習它,不也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者從遠方來共學,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卻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嗎?”最讓我深刻感受的句子,就是第這一句。
我覺得這句話正好指明了我的缺點,我也要感謝這句話,讓我知道了如何改正。以前我總是學了的東西就扔在一邊不管了,而如今知道了學完的東西要時時去溫習才行。而且就是因為這個問題才讓我幾次考試沒得滿分。
記得有一次,我們班正在為一次期中考試做準備,我一個人卻在漫不經心的讀課外書,我心想:上課時我那么認真,這一次考試我一定大獲全勝,我越來越得意,慢慢就放松了對考試的警惕,一天一天的過去了,直到考試那天,我胸有成竹地走向考場,我拿著試卷,就在這一刻,我目瞪口呆,只見那一道道難題擺在面前,我心里一急,連題目都沒看清楚,就毫不猶豫的寫起來,我寫一題錯一題,心里好像有一群兔子在跳躍,到了最后我還有幾道題沒寫,頭上像炸開了鍋。結果大家可想而知了。
我經過這次失敗加上“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我一定會改正缺點的。
論語讀書筆記篇八
為政篇雖“為政”,然其中之理非只涉為政也,凡管理、修身、識人、行孝、為學等亦可于其中見道,學者宜合自身以明窺圣人之理也。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答案顯然是后者。那什么是德呢?德者,得也,謂心之所得。“德”字左邊為雙人,意為行走,右邊是上“直”下“心”,正直之心,所以德就是保持正直之心行為,這樣心也能有所得(德)。
此為先師孔子對自己一生境界提升的概括,且夫圣人之境界甚高,則當順時而次進之,能至何即為何,蓋其相上遠,非我等凡俗易參悟體會也。
“志”金文上為“之”下為“心”,“之”是“足”的變形,所以“志”就是心之所往的意思。十五志于學,即心向于學(覺),學有見道,是為覺悟。
見道后當立身于道,三十而立是為固守正道,非今之膚淺意也。不惑則心上無或,明萬物當然之理,遂有道充于心而不必守。事物之理皆天賦之,天命,是天賦萬物之使命所在,既知天道,則有天道固萬物之理,又勝于不惑矣。“聽”繁體如下,耳下面是“壬”,其象形是人立在土中,寓意德扎根之深(亦有善之意),耳右邊是德的右邊,是為正直之心。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此為圣人辨識人之三層根據,一層勝于一層也。“視”甲骨文寫法上為“示”下為“目”,意為眼睛看見天地日月星,這是較為概括的象,故而視人之所為善惡較為容易。
“視”外之善惡還不足,還要“觀”內心之所由。“觀”的象形是貓頭鷹,貓頭鷹在晚上視力特別好,觀比視而言需要聚焦,所以更為細致,或許是觀人心太難,需要從更多更細致的地方去觀。如表面雖行善事,然內心本源非善(如為私欲所累),此偽善也。
心有善且行善事而心有不安,蓋未能融會善于身心也,尚有不足。“察”是在屋子里祭祀的意思,面對列祖列宗之靈位,需要虔誠靜安去與先祖感通,方能有所察覺,“察”就比“觀”更深入,沉靜地去“察”人是否安心于善,能安才是真善。心安泰則善不能移,身安樂則善充其體。由此可見,識人(是否善)也不易,真善亦有難,學者當見善思齊焉見不善而內自省,以求盡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