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獲以后,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大全,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工作責任的心得體會篇一
今天的心情格外好,一點火氣也沒有,歡歡喜喜地來到學校,迎接新的一天,哪知,一樁告狀打破了這美好的遐想,讓我一下跌入萬丈深淵。
“老師,上個星期五的值日生沒打掃,主任發現班級一團糟把我們訓了一頓!”
“什么!上個星期五沒值日!值日生?上次是哪幾個人?”
這時我才被這噩耗驚醒,美好就在一瞬間破碎了……
隨著大家依次舉手,我才顫顫微微的舉手,看得出來,衣老師的眼光憤怒。但那雙眼睛因失望失去了光彩。那眼神讓我感到恐懼,不祥的預感,在我腦中徘徊著。
果然。
“上個星期五的值日生罰掃一星期!”老師的語氣很堅定,我卻感到憂傷與失望。我整個人愣住了,一動不動,班級也僵住了。
一下課,我便開始了打掃衛生的工作,嘴里抱怨到自己為什么忘記打掃了!為何呀!心里如同翻江倒海般澎湃洶涌??梢幌氲嚼蠋熣f的“責任”,我的內心又平靜了許多,開始反思起來……
責任啊!責任啊!現在我連一件小事都沒做好,憑何談大事呢!這可所謂天方夜譚!福特就是憑靠著他那不起眼的責任,造就了今天的“福特公司”,多少成功人數,僅靠著一絲責任鑄就了輝煌……而我們呢?連自己的本分工作都沒做好,談偉大理想,簡直是癡心妄想!做好每一件小事,對得起每一份責任,讓責任在勝利前綻放光彩,鑄就美好的未來。
工作責任的心得體會篇二
當今社會的很多問題與社會責任的缺失密切相關,教育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教育比起其他,所承載的社會責任更大,是責任之上的責任。教育本身社會責任的回歸、解析與重構,是值得人們高度關注的話題。
在這本書中具體的闡述了什么是真責任,就像剝核桃一樣,將責任的核剝開。只有明確什么是真責任,才能搞真教育,也才能搞好教育!這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所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書中我們看到很多當今教育存在的問題。之所以出現這些弊病,是因為我們一線教師,尤其是自認為兢兢業業為學生負責的教師,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權利、抹殺了孩子學習的興趣,這樣的教育怎能不會是一種悲哀呢!要想扭轉這種局面,我們必須放手給孩子,不應該包辦,不要怕孩子犯錯。書中說過?“我們不僅給予學生機會,更應當包括容許學生從錯誤中站起來,獲得進步。這才是這真正的教學和課堂?!币虼宋覀儽仨毞攀纸o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使學生自覺成為學習的主人。
那么我們怎樣把主動權教給學生呢?
首先師生共同營造樂學的寬松環境。它要求學生不把學習當作一種負擔,它要求教師不把教書當作一種操作。而要達到這種境界,就必須從師德、師藝和教學過程的優化等方面對教師劃定一個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提出具體要求。比如課程的設置、課節的安排、教具的使用、活動場所的美化乃至學生在校時間和作業量的控制等,均在具體界定的范圍之內。教師嚴教而不隨意,學生精學而不覺其苦,由此才可能真正形成教與學的愉快交流。
再者,教師要有正確的教育觀念。首先要做一個有胸襟的老師。我們應該樹立自己的觀念,為了讓學生胸襟開闊,我們首先要做一
個有胸襟的老師,良師之心境,如海洋一般遼闊,如長空一般高遠。
教師心胸博大,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學科,就有可能成為樂園;他的學生,才會開墾自己心靈,建造精神家園、人生中能遇到胸襟遼闊的教師,學生自然“大氣”,自然能頂天立地。
最后,對孩子要有愛。愛因斯坦說過,只有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它遠遠超過責任感。因此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多讓學生說說話。孩子在家里是否有平等說話的機會,家長是否有傾聽的習慣?的確,我們面臨很多學生,各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特點,如果學生不愿意和老師交談,孩子不愿意和家長溝通,那么我們的教育就無法順利展開,所以對于我們教師來講一定要注意給孩子說話的空間,讓孩子愿意表達自己的態度和闡明自己的立場,才能解決問題。讓學生喘口氣。五一長假,國慶長假,有幾天休息可能對學生來講是災難。我們為了讓學生不“玩瘋”,會給學生留不少家庭作業,我想還有些老師是心虛或者“攀比”,看看那其他老師都留那么多作業,我也不能少留,或者覺得學生多寫一遍或者多做一題總比不做少做好。
再者,換個角度,老師們也最好在假期不工作,舒舒服服的放松下,如果領導分配個什么工作,或者培訓還怨聲載道,所以確實,我們應該讓我們的學生喘口氣,給他們奔跑嬉戲。
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教育是個慢過程,如同農業和林業,不能依賴硬件設備,不能強調資金投入,不能指望加班加點,不能靠使用生長激素。植物有自己的生長規律,有自身的生長周期。美國“兒童給成人的忠告”中有一句“我的手很小,請不要往上面放太多的東西”,在我們中國的教育中不僅“多”,還很“快”。我想長期這樣下去,學生不是會喪失學習興趣,因為越來越聽不懂,為什么老師們不按教材內容適時教學,為什么要額外增加學生壓力,學生長時間的精神疲憊,實在跑不動了就想干脆坐下,不想再起來了,所以確實,不管是家長,老師或者學校都應該尊重學生的生長規律,不能揠苗助長,急于求成。
在這本書中我學到的很多,在教育的這條路上還要走的更遠,不辜負每一個孩子,這是我們所需要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