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呼蘭河傳讀后感500字篇一
如今從頭到尾看完了這本《呼蘭河傳》,我才知道即使是那段節選的我與祖父也是如此的荒涼。
蕭紅在這本書中不下五次地提到過我家的院子是荒涼的。我想她小的時候也不懂這么多,長大后想起自己童年那些瑣碎的東西才明白荒涼這種復雜的心情。矛盾先生在序中提到:‘如果有使我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老壓在心上,因而愿意忘卻,但又不忍輕易忘卻的,莫過于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
小時候的蕭紅也許不明白,她的童年已經埋下了寂寞的種子,祖父與祖母對待她的天壤之別,母親對她似乎也無太多關心,父親更是在整本書中不見蹤影。小的時候不明白,等到長大回想起來,那該是怎樣的一種童年的痛啊……她曾用這樣一句話來表達自己孤寂的心情:“逆來順受,你說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卻不在乎,你看著很危險,我卻自己以為得意。不得意怎么樣?人生是苦多樂少。”
蕭紅童年的不幸是無奈的,正如呼蘭河的人們在黑暗、落后、愚昧的社會生活下的不幸。那種把別人尋死當做茶余飯后的新鮮事、把對團圓媳婦的虐待叫做管教、把別人救命的東西偷偷留藏一些下來討好長輩的媳婦,這一切一切的變態心理和愚昧無知,真是令人發指,當時的人們卻以此為生活的樂趣,饒有興趣地聊著談著在現代科學下顯得極其可笑的東西和觀點,他們的這種生活狀態讓我覺得太可悲太可悲。可是,在當時的閉塞農村里,那些可悲的人們還有什么辦法呢?而‘有意識地反抗著幾千年傳下來的習慣而思索而生活的蕭紅則以含淚的微笑回憶這寂寞的小城,懷著寂寞的心情,在悲壯的斗爭的大時代。
當時的社會面臨的是愚昧迷信,現今的社會面臨的是現代的升級過的愚昧迷信。打著高科技的幌子,靠著化學添加劑的掩護,為了高額的利潤不擇手段,貪官奸商互相勾結,狼狽為奸,美國歐盟借著保護人民的旗幟,一次次地要把非洲的國家俘虜成自己的奴隸。這個世界已經缺少正義,連把摔倒的老太太扶起來都要背上推倒她的莫須有的罪名。
如果說過去是因為落后使得人心愚笨,那么現在是因為發達使得人心因欲望而復雜險惡,處處都是別人為你挖好的現成的陷阱,等待你為他當做替罪羊,這樣的社會景象若是給蕭紅看到怎會不更感悲涼?她的孤獨、她的寂寞,又會更深吧……
面對這個社會曾經的和現在的無奈,我們有時候除了扼腕嘆息,別無所能。
呼蘭河傳讀后感500字篇二
童年是一首憂郁的詩文,赤誠卻不明媚,美麗而不美好,有時甚至是善于見人的,卻讓人流連忘返。
我喜歡圖書館,享受在書海中穿梭的感覺,也喜歡在寧靜的下午獨自一人看書。記得有人說過:能讀書的人是幸福的,因為有《呼蘭河傳》的陪伴,我是幸福而充實的。
書中的小村莊一年似乎都籠罩在蕭條又黯淡的氣氛中。一年四季,春秋往復。時間像一臺沒有感情的機器,毫無目的的向前運行著,在灰色的循環中不斷帶走人和事。小村莊里的人封建,迂腐,這算不算時代遺留的悲哀?面對書中終年碌碌無為的他們,我們是該哭還是該笑。
舊社會的悲劇太多,遠不是我們能想象的。小團圓媳婦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是一個小童養媳,只有十二歲。十二歲的年紀,本該在家人的呵護下,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而她卻以一個童養媳的身份,過早地操持起了家務。就算她任勞任怨的干活,也會遭到婆婆無情的打罵。終于,她不堪重負,在生命之花還未來得及綻放時,匆匆的離開了人世間。但在她的婆婆和丈夫看來,這是一個賠本的買賣。是那個時代人們的內心最真實的寫照。
日子依然平平淡淡,灰色的小城,灰色的天空。在我眼前,我看到的只是一個灰色的時代。動蕩時期的人們再善良,也拋不開封建思想。因為這些百害而無一利的思想,人們讓一起又一起的悲劇發生。可笑的是,他們信天信地,信神信鬼,也不愿相信事實。當時中國的舊照,縮影。人們以為人死后,會到陰間里去。人們就得做這么一套:陰間里怕是會餓著,會凍著,會累著。就得為他們燒紙錢,燒紙衣,燒紙車。人們請龍王,供香,燒紙,人們為了活著而活著,為了死去而死去,呼蘭河更像一幅寫真照片,人們也是典型的小市民,刻薄冷漠,迂腐封建,蕭紅用她的筆,描寫出了一個喧鬧而又寂寞的呼蘭城。
蕭紅是一個好作家,她應該快快樂樂的生活著,她用訴說的方式,講述了一件又一件塵封已久的往事。在她的筆下童年是快樂的,是和快樂如影隨形的,但又是寂寞的。童年的天堂是那個大花園,花園里有她和她的祖父的回憶以及一些花花草草。每個人的童年,其實是一個隔絕了世俗,戰爭,煩惱的純凈花園。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回憶。它是午夜花園——那個易碎的夢。在夜晚的十二點,便消失的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青春的憂傷,成人后的迷惘,撲朔迷離。
《呼蘭河傳》講述了太多太多,我無法一個一個的寫出。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個回憶錄,作者在回憶往事。而在她往事中,我看到的是我的往事。
《呼蘭河傳》是“一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景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呼蘭河傳讀后感500字篇三
記得在不久前的月考閱讀里讀到了蕭紅,讓我帶著一種不同的心情去聆聽這個“貧民作家”的童年。
我也曾回憶童年——衣食無憂,沒有做不完的作業,沒有刷不完的題,明天唯一煩惱的事是明天怎么玩。蕭紅也回憶童年,這本書就是她的童年,但我們腦中的那個孩子似乎截然不同。成年人在回顧童年之時,向來不是懷著輕松的心情的。更何況,蕭紅童年生活的呼蘭河畔,善良的勞動人民如此的貧苦、無望、愚昧、麻木,不禁令人痛心。
不難發現,那許多藏在表面平實甚至歡快的故事下的寂寞凄婉。風景寂寞,蜂蝶在荒涼的一片蒿草上鬧著,“不但不覺得繁華,反而更顯得荒涼寂寞”。人更是經受不住風霜雨的,被自然拉著默默離開人世,“至于那還沒有被拉去的,仍舊在人間被吹打著”。
這些傷痛在作者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如一支寂寞蒼涼的調子,在未來的生命中久久回放……在無數灰白的日子里,祖父家的花園便是“我”生命中最亮麗的色彩。“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花園里邊明晃晃的,紅的紅,綠的綠,新鮮漂亮”……祖父是最關心“我”的人,他那笑盈盈的眼眸宛如照亮“我”童年夜空的新月,給“我”帶來無盡的喜悅和幸福。祖父教詩,祖父烤鴨子,祖父慈愛的話語,都是“我”心頭最溫暖的感動。
“我”是多么希望能和最愛的祖父長久地生活在一起!然而時間在流逝,“我”在長大,祖父在變老,終于有一天,“祖父幾乎抱不動我了”,幸福的時光原來也在漸漸離我遠去。祖父家的后花園,就像一座象牙塔,為“我”的靈魂提供了一片美麗的棲息地。然而園外的世界,終究是殘酷的——這就更為作品增添了一層無奈的感傷。
但灰色中又不時沁出一絲紅色,就像新生的太陽般給人以希望。
人的生命的堅強與生存的不息掙扎。馮歪嘴子死了老婆后帶著兩個孩子,一個四五歲,一個剛生下來。那個剛生不來就沒娘的孩子竟然沒像人們意想中的死去而是“會笑了,會拍手了,會搖頭了。”蕭紅筆下有屬于女性本能的對生命的愛。
童年最美好的時光一去不復返了,通過文字挽留快樂,來抵擋悲傷,以悲傷作為生活本體的快樂。這種悲傷是無以名狀的在我們每次看到這些快樂的事時,想到這些快樂的事已經流逝。”悲涼之霧,遍披華林“。當一朵花開時,作者同時看到了花的凋零,當她盡情描寫花的艷麗的同時,展現給我們的同樣是花的枯萎,與虛無一樣是生命的悲美。
終于,在《呼蘭河傳》中讀懂了這位“貧民作家”,處在悲涼,愚昧的時代卻仍試圖給人以希望,讓灰色的童年綻放接收的光。想想自己的童年,不是正經歷著中國的日新月異嗎?既然我們不必悲天憫人,又何不努力學習,書寫屬于我們零零后自己的金色時代呢?
呼蘭河傳讀后感500字篇四
呼蘭河是一個非常非常普通的小村莊,小小的地方,一條十字街與東二道街、西二道街,幾十戶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的人家,就是整個村莊的基本樣貌,與千千萬萬普通農村沒什么差別。
全書的主人公是“我”,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女孩,用好奇的心探索一切,用純澈干凈的雙眼觀察世界,用最淳樸的語言表達自己,讓讀者在對封建思想殘害人心而感到悲慘的同時,仍然能夠感受到人世間所存在的最簡單的善良與美好。
呼蘭河是一個灰色的封建社會,在那里,人的生命和牲畜一樣不值一提;在那里,人的一生可以被長輩隨便安排;在那里,人們用可悲的言語掩蓋人的脆弱與無助;人們背離事物的本質與發展規律,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不著邊際的封建活動上,一邊做著摧殘人心靈與身體的事情,一邊又可悲地將一切希望寄托于神靈。
再說那染缸房里邊,也發生過不幸,兩個年青的學徒,為了爭一個街頭上的婦人,其中的一個把另一個按進染缸子給淹死了。死了的不說,就說那活著的也下了監獄,判了個無期徒刑。
但這也是不聲不響地把事就解決了,過了三年二載,若有人提起那件事來,差不多就像人們講著岳飛、秦檜似的,久遠得不知多少年前的事情似的。
同時發生這件事情的染缸房,仍舊是在原址,甚或連那淹死人的大缸也許至今還在那兒使用著。從那染缸房發賣出來的布匹,仍舊是遠近的鄉鎮都流通著。藍色的布匹男人們做起棉褲棉襖,冬天穿它來抵御嚴寒。紅色的布匹,則做成大紅袍子,給十八九歲的姑娘穿上,讓她去做新娘子。
總之,除了染缸房子在某年某月某日死了一個人外,其余的世界,并沒有因此而改動了一點。
再說那豆腐房里邊也發生過不幸:兩個伙計打仗,竟把拉磨的小驢的腿打斷了。
因為它是驢子,不談它也就罷了。只因為這驢子哭瞎了一個婦人的眼睛,(即打了驢子那人的母親)所以不能不記上。
再說那造紙的紙房里邊,把一個私生子活活餓死了。因為他是一個初生的孩子,算不了什么。也就不說他了。
呼蘭河也有最簡單的一面。世世代代的農民在呼蘭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對土地的敬仰造就了農民樸素的品質。主人公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女孩,有著簡單的快樂源泉,對待事物有著最簡單的看法與認識,與成人世界形成鮮明地對比,讓讀者在黑暗的格調中仍然能感受到來自孩童的一絲亮光,但孩子的'一絲亮光往往會受到成人世界的扼殺,在感嘆的同時也對封建思想殘害人心感到揪心。
呼蘭河作為二十世紀中國農村的縮影,是當時最底層勞動人民的真實寫照,在那個物質匱乏,科技落后的時代,人們只能將希望都寄托在神靈上,當時的人對大自然、神靈存在十分的敬畏,現代的我們不能否認封建思想在歷史發展史上存在的意義,但我們必須從這段歷史中吸取經驗,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不斷摒棄封建思想中黑暗、不科學的一面。
作者筆下的呼蘭河,有喜有悲,有善良也有邪惡,有光明也有黑暗,有麻木無知也有希望與憧憬,是對這個小鎮的最真實寫照,值得一讀。
呼蘭河傳讀后感500字篇五
讀完這本書,在我腦子里一幅極為簡單的畫作:在一片茫茫的灰色之中,有兩道極為鮮艷的色彩:一道是溫暖的橙色,一道是充滿希望的綠色;一個是慈祥的祖父,一個是樂觀向上的馮歪嘴子。他們的出現、陪伴,使作者懂得了許多,也使她在這麻木、沉悶的氣氛中健康、快樂的成長。
“祖父”似乎在蕭紅的童年生活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幼年時,她經常與祖父一起在后院玩耍。有一次,她故意把一些玫瑰花插在了祖父的帽子上。祖父發覺后,并沒有因摘花以及惡作劇而不高興,反而與“我”一起哈哈大笑。這時,另一個形象與祖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那就是——祖母。書中描繪出了一個舊社會時期的刻薄的老婆婆。有一次,因為蕭紅的淘氣,婆婆用針往蕭紅的指甲里扎。她有潔癖,不許蕭紅摸自己屋里的任何東西……蕭紅一直懷恨在心,她十分討厭祖母。而祖父卻恰好是一個老頑童、老小孩,能與任何孩子玩在一起。祖母的刻薄反而襯托出了祖父與其它大人的不同之處。童年時,祖父教蕭紅念詩,她對詩很有興趣,因為覺得詩寫得很美,當時只注重讀音,并不知道意思。而又大了一些后,祖父才慢慢教導她,讓她知道了每一首詩表達的情感和意義。可以看出,祖父的教導十分有方。注重事情的本質,而不是表面華麗的一層。這最初的啟蒙教育,在蕭紅以后的生活中有著深遠的影響。
祖父,就是這樣一個“老小孩”,他用一顆溫暖的心呵護著蕭紅,用淳淳的教導啟迪著她。他正是蕭紅生命中那一抹最溫暖、最重要的橙色。
“馮歪嘴子”在本書中最后一個出現。作者把他描寫得看似是一個被時代折磨得悲涼、不幸的人。他的妻子備受爭議,且在剛生下第二個孩子后就不幸死去,留下了一個哺乳期的嬰兒和一個一歲多的小孩。他們出生在草窩里,生下來也沒有好飯吃,一年瘦似一年,還不太會說話……但在馮歪嘴子的眼里,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他得病的小驢可以去拉水了;大兒子可以牽著毛驢了;小兒子可以拍手、接東西了……正是他這種樂觀的精神,使長大后的蕭紅回想起來,仍為之感動、敬佩。
“馮歪嘴子”的精神像一盞燈,在蕭紅的內心晝夜長明。他也不愧是那一道最亮麗,最充滿活力的綠色。
除這兩條主色彩之外,還有一些小人物反映出來的色彩也很突出。比如有二伯——紫色。作者認為他的行為很古怪:偷東西,自言自語,夜里哭著、罵著……作者當時只是覺得奇怪,并不知道為什么。后來她終于懂了,有二伯其實是她身邊最悲涼不幸的人之一——被時代扭曲的人,帶著一點復雜的紫色。
《呼蘭河傳》的畫作中,雖然背景是一大片灰,但每個人都有著屬于他們自己的顏色。這豐富的七彩斑斕的色裝點了蕭紅如夢一般的童年。
呼蘭河傳讀后感500字篇六
一個活潑可愛又淘氣的小姑娘,跟著她的外祖父,在菜園里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地生活并玩耍著。她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就像一只出籠的鳥兒,無拘無束,在屬于她和外祖父的天堂里盡情地撒歡。這是《呼蘭河傳》中的一個簡短片段,也是民國才女蕭紅童年時期的真實寫照。
是啊,鄉村孩子們的生活是多么無憂無慮啊!在祖父的包容和疼愛之中,幼年的蕭紅在菜園子里度過了一段無憂無慮,令人難以忘懷的童年生活。她在這個歡樂的天堂中,能夠隨心所欲,盡情地玩耍。吃根黃瓜,捉只螞蚱,踢個菜種,潑瓢涼水……幼年蕭紅的幸福快樂,難道不令人神往嗎?
賞讀完這一段美文,腦海中依稀閃現出自己的童年生活。我的這一段與蕭紅類似的童年生活,可是我人生中的一份無比珍貴的寶藏啊!
小時候,爸媽由于工作關系,于是將我托付在了鄉下的爺爺奶奶家。在老家,我天天可以和小伙伴們挑著擔子,拎著籃子,帶著老虎鉗,上山摘桔子,體驗趣味十足的“摘桔樂”,回到家后,再和小伙伴們一起美美地飽餐一頓。中午,小伙伴們互相串門,在院子里嬉戲打鬧,順便蹭一頓可口的午餐。下午,小伙伴們會獻出自己的那一份“血汗錢”,和大家一起湊錢買碗香氣四溢、回味無窮的餛飩,大家各自分到餛飩后,唏里嘩啦,風卷殘云。然后,大家會不約而同地抬起頭,瞄一眼小伙伴們嘴邊的餛飩皮,相視一笑。如果天氣晴朗,老天開了恩,我們通常會上山去探險,有時候,林子或果園里也會有我們的身影。有時,我們會抓只罕見的小蟲兒,采朵奇異的小花兒,接著,又跟上大部隊浩浩蕩蕩地向另外一個地方進發了。在山上,如果我們餓了或渴了,摘幾個枇杷打打牙祭不為過。運氣好的話,我們就能發現幾塊光滑,而且呈扁平狀的石頭,然后,大家便會帶上石頭,前往附近的一個池塘,打打水漂過過癮……
在那時,鄰居都是自來熟,兩個陌生小孩剛見面就能打成一片,好不快活!可是現在,在這個先進的時代,這種日子不復存在了,以往,孩子們玩耍時那銀鈴般的笑聲也一去不復返了。
如今,那一座座直上云霄的高樓大廈占去了孩子們玩耍的空間,那一個個豪華的鋼筋水泥盒卻徹底禁錮了孩子們的心。現在,寫不完的作業,學不完的知識,讀不完的補習班,是兒童們頭上的三座大山,他們無不被這三座大山壓得近乎窒息。學習和知識固然重要,但我們也渴望自由,我們也需要一個蕭紅式的童年。孩子們愛玩的天性,被無情地扼殺了。
鄰居?一起生活了十來年,連對方的相貌以及名字都是一問三不知,更別提一起談天說地,一起盡情玩耍了。在現代人的腦海里,鄰居往往只是一個未知、模糊的概念。
蕭紅的童年令人向往,每個人自己的童年也值得懷念與珍惜。過去的那份天真爛漫,被現代化理念吞噬了。在此,我要大聲呼吁:“還我們一顆真正的童心!”
呼蘭河傳讀后感500字篇七
作者蕭紅帶著沉重的寂寞與懷念用細膩的手法寫出了她童年的回憶,心靈的家——呼蘭河傳。
呼蘭河這個小城里,天空是灰的,大地是灰的,道路是灰的,房屋是是灰的,人也是灰的,平淡的像一灘死水,不起一絲波瀾。在這個灰色的城市里,人們身處于一個不動蕩不安的社會,擁有著百害無一利的舊思想,愚昧、無知又保守的狀態。
呼蘭河的東二道街上有一個泥坑。這個泥坑很大,又很危險,還在路上。這難道不應該填了它嗎?但迷信就像一個快速傳播的病毒,深深地植入在了呼蘭河人們的腦海里。封建、動蕩的社會,使他們不重視別人的性命,一個小孩子掉入了這個泥坑里,但人們的反應令人失望,愚昧的思想,使他們認為是“龍王”的報應,人們認為這個學堂有龍王在報復,便不讓小孩上學了,想走道,不說填坑,凈說拆墻,種樹,思想永遠不往正道想。聰明的只有孩子了,只有孩子才會說出肉是瘟豬肉,人們永遠在逃避,為自己找借口,說服自己這是泥坑里的肉,只有孩子才知道真正的事實,人們總是苦悶與寂寞的,這里到處都是無知。
小團圓媳婦是一個12歲的女孩兒,愛笑,活潑。倘若她出生在這個時代——21世紀,那么她可能是一個天真爛漫,正在坐在學校的桌椅上耐心的聽著老師講課吧!是一個對未來生活有著無限向往,期望的女孩兒吧!可惜她出生在那封建貧苦的社會。可憐的她,被賣到了老胡家做童養媳,母愛如水,哪呢?父愛如山,沒了!小小年紀,只因長得太高,怕別人不相信她是一個12歲的女孩兒,便將她的年齡謊報成了14歲。12歲的女孩兒啊,如今可能是手捧著的珍寶,可是在那個時代的人怎么了?婆婆為了一個下馬威,打著教導的名頭,天天毆打小團圓媳婦兒,直到打出病來了,居然不請醫生,而認為是大神請她走,硬生生的折磨到死。一個12歲的女孩兒死去時,人們都來圍觀,看得津津有味,一個人死去人們把它當做飯后的談資,在場的人們,沒有一個人制止,沒有一個人幫助那個生來苦命的女孩兒。
難道,世界沒有了色彩,生活就是麻木的嗎,人也就是麻木的嗎?連人的良知、善心也不復存在了嗎?
我認為蕭紅的童年生活是寂寞的、苦悶的。生活在一個看似輕松自在,無憂無慮,實際上是個封建、愚昧,保守又灰暗的小城中,身邊還圍繞著人性的麻木。這——難道不是童年的生活苦悶、悲慘嗎?估計只有慈祥仁愛的祖父是她童年生活中溫暖的陽光吧!可能是作者蕭紅童年的生活中最值得回憶與不舍的地方。
與蕭紅童年生活的呼蘭河這個小城,這個小城的人們相比,如今的生活是足夠好的了,不管是學習設施,人們的舉止,生活環境……不知好上多少倍,沒有比較,就沒有感激,我們該把不服咽下,心懷感恩了!
呼蘭河傳讀后感500字篇八
“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茅盾
讀了《呼蘭河傳》后,感觸頗深。作者蕭紅以平淡的語言、真摯的情感,用童年的視角將我引入一個全新的世界,帶給我不一樣的感受。
在那個小城里,“人與城”“少女與老人”“生者與逝者”“愚昧與人性”交織在一起。讀著它,會感受到一條悠悠的小河,緩緩地從容地流淌著,時而濺起幾朵機智的幽默的浪花。如此平緩的語言,就像一個純樸的女孩兒正向她的小朋友講敘她所迷戀的地方,真切直率,卻令人神往。就是用這樣的文字,刻畫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不諳世事的“我”、慈祥和藹的祖父、性情古怪的有二伯、可憐的小團圓媳婦和淳樸善良的馮歪嘴子。
小團圓媳婦,剛被接到胡家的時候,臉龐是黑黑的,眼睛是笑笑的,可是不久,因為婆婆的毒打,人們的愚昧無知,封建迷信社會的壓迫,這么活潑可愛的小人兒死去了。
“他們的父母生他們下來,沒有什么希望,就是希望他們吃飽穿暖,但他們吃不飽穿不暖,逆來了,順受了,順來的事卻一輩子都沒有。”蕭紅道。這樣話看似隨口道來,卻寫出了窮人唏噓世道不濟,沒有憤怒的控訴,字里行間卻在鞭撻著當時社會,勾略出了窮人凄涼麻木的生活狀態。
小團圓媳婦的故事寒冷、悲愴、寂寞、蒼涼,但有些人和事,在這迷信封建的社會中不被包括,仍透露出些許的溫暖。例如,馮歪嘴子。
在馮歪嘴子成親后,他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鄰人們的羨慕和嫉妒,謠言層出不窮,他受盡了奚落和嘲諷。然而他的妻子在生下第二個孩子后不久死去,當大家又準備看他笑話時,他卻鎮定下來,他覺得在這世界上一定要生根,要將兩個孩子撫養大。在他看到大兒子已會拉驢飲水,小兒子也會拍手笑時,他看到了活著的希望。馮歪嘴子是生活的強者,是抗爭者。他的身上閃耀著戰斗的韌性。
蕭紅描繪了一個童話的王國,雖然語言仍不失其質樸,卻著了重濃的色彩,色調斑斕,生機躍動,彩蝶飛舞,金光閃耀。而我也正漫步其間,接受靈魂的陶冶。正是這美麗的花園,組成了作者童年的快樂,自由的生活、造就了作者的熱情奔放,而又堅強剛毅的性格。
《呼蘭河傳》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歷經百媚世俗的滄桑感,是在艱苦環境中敢于拼搏的斗爭精神。同時警示我們遠離封建迷信、摒棄封建習俗。
這是一部散文敘事大作,也像一首敘事詩。有的故事是那么的辛酸幽怨,苦不堪言,有的故事帶給我們希望與光明。書中精彩光亮之處比比皆是,層出不窮。
“就像太陽照在瞎子身上,瞎子看不見陽光,但瞎子卻感到實在的溫暖了。”
呼蘭河傳讀后感500字篇九
“呼蘭河就是這樣的小城,這小城并不怎么繁華。”就是這樣的小城里,有著舊時光特有的氣息,心酸的同時伴隨著快樂。
小說的寫作是以一個孩童天真無邪的視角來回憶在小城里所發生的事。最底層人民的生活躍然紙上。即使在“嚴寒把大地凍裂了”的天氣條件下,該賣饅頭的老頭子遇冰摔倒了,站起來,整好好箱子,拍拍身上的冰,繼續賣饅頭;拉糧食的車隊仍然冒風前行,賣了糧食換了些油和布匹;上學堂的孩子與家長爭論著鬼神之說……
在那個特定的年代下,人們時時刻刻都在忙碌著,唯一的精神寄托與迷信掛鉤。例如小孩在學堂里越念越壞,家長認為是嚇掉了小孩的魂。如今的我們實在難以如此認為。但讓我感觸最多的是“小團圓媳婦”這一節。她是從小就被婆家給買下來的童養媳,等到年紀差不多(即可以干活時)就來到婆家生活。小團圓媳婦雖然個子很大,但年齡與其身高不符。小團圓媳婦因為想要回家而茶不思,飯不想,婆婆為此發怒,更有“一天打八頓,罵三場……我只打了她一個多月,雖然說我打得狠了一點,可是不狠那能規矩出一個好人來。”試想一個人一天挨八頓打,甚至用沸水從頭上澆下來,人昏死之后又用冷水澆醒,這樣的折磨之下,原來天真爛漫的小團圓媳婦過早地體驗了人無知、愚昧下的苦難。
讀到這兒,我情不自禁地慶幸自己沒有出生在那個年代,也為小團圓媳婦的悲慘命運嘆惋,更為那時人們思想觀念的腐朽而悲憤。盡管在那個年代很心酸,但仍有歡樂的一面。
“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了天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要怎么樣,都是自由的。”充滿了童趣的話語,便是文中“我”的樂園——后園。在后園里有著“我”和祖父最歡樂的時光,那樣無憂無慮的生活,是“我”最深的記憶。祖父時常被頑皮的“我”捉弄,總有斷斷續續的笑聲從后園里傳出來。
我與文中小主人公做過同一件事,那便是念詩。因為我外公是名教師,小時候就和他去學校。晚上總會纏著外公教我念詩,雖然不懂是什么意思,還是樂此不疲的重復念。只覺得好聽,重復多次后便記下了。和文中的祖父常給小主人公美味的零食一樣,外公有好吃的東西自己舍不得吃,總會拿給我,看著我吃得津津有味。寫到這里,已有一個多月未回家的我,想念起自己的家,想念外公,便和外公通了電話,聊了很長時間。過后,那份想念才逐漸退卻。
記得曾看過一部電影,有句臺詞:“人生最甜蜜的快樂,都是憂傷的果實;人生最純美的東西,都是從艱難中得來的。我們要親身經歷苦難,然后才懂安慰他人。”或許,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感觸最深。如今的我們僅僅通過文字去感受,但都是淺淺的。所以,此時最好的做法便是不后悔過每一天,讓每一天都變得有意義,努力朝心里的那個方向前進,去書寫自己的傳記。
呼蘭河傳讀后感500字篇十
今日我讀了一本叫《呼蘭河傳》的書,書里講了好多“我”和祖父趣味的故事,如果想明白就往下看吧。
我記得有一段異常趣味,講了“我”在后園里摘了一束玫瑰,給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明白,還說:“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聞見。”從這能看出祖父十分幽默,十分疼愛我。
我為蕭紅筆下的人物感到悲哀。他們每一天忙忙碌碌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成不變,沒有色彩和花樣,僅有脆弱和枯槁。那里的人是如此的冷漠,應對他們好比應對一堵厚墻。他們一生都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可那樣忙碌,到底是為了什么?
蕭紅的童年是灰暗的,她身邊的人一個個像被抽去靈魂的木偶,早已對生活麻木了。他們固執而又愚昧,唯一不一樣的僅有蕭紅的祖父。祖父是一個樂觀的人,他從來沒有絕望過,成天開開心心的,并且他還保留了一顆童心,蕭紅每次調皮地做“惡作劇”,祖父發現了不但不生氣,反而和蕭紅一齊哈哈大笑。如果換作別人,恐怕早已把蕭紅教訓一頓了。所以,蕭紅算是幸運的,她有一個令她驕傲的爺爺,關于祖父的記憶是她極少有的幸福回憶。
比起蕭紅,我們不知要幸福多少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吃喝玩樂無一不全,時常還能得到零花錢,城市里有好多公園,里面娛樂設施一應俱全,五花八門、妙趣橫生,和那灰頭土臉、死氣沉沉的呼蘭河沒法比。此刻的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
作者出生時祖父都已經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歲時,祖父快七十了,七十歲的祖父十分愛作者,他們爺倆在后園笑個不停。祖父的后園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樣樣,就怎樣樣,一切都是自由的。
書里講到在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個大坑里淹死過人、豬、狗、貓、馬,那個大坑家家戶戶都明白,有的人說拆墻,有的人說種樹,就是沒有說把這個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歡樂的,也是寂寞的。她從小在后園里長大的,作者和祖父在后園里一齊玩,一齊干活,作者和祖父時時刻刻在一齊,童年充滿了歡樂。
文章中寫到團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該是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而她卻早早的賣給了一戶人家做童養媳,是多么的可憐!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我們的新社會,人們用知識變得智慧,用自我的雙手去創造自我完美的生活,沒有男女的不平等,沒有可怕的戰爭。
啊!我真想永久地停留在童年,可是時光總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顆善良、熱情的心好好珍惜,感受這完美的時光吧!
《呼蘭河傳》我讀完了,可我的思想還停在那灰色的境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