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圓錐曲線與方程教學反思圓錐曲線教學目標篇一
這節課的備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老師們對我的幫助,在備這節課前,我請教了臧老師、徐老師、韓老師,她們對我上好這節課提出好多實實在在的寶貴意見,讓我從自己備課這個小圈子里擴展到我力所不能及的大圈子里面,因為年紀輕、教學經驗不足,好多不到之處請老師一指點之后恍然大悟,上課自然順徹很多,很感謝老師們的幫助和指點。
這節課我用課件講的拋物線,其實比較重要的一點是能用幾何畫板來比較形象的演示拋物線的生成過程,學生好接受、我也好表達,然后學生們自己在下面建系、做題,我用投影儀展示,一可以讓學生很好的參與課堂,再就是不用再在黑板上寫一遍,能減少不必要的時間耗費,增加課堂容量,再一個就是小組討論,先學生們一起學后教,一開始小組成員有一半會的,通過同學的講解小組的每個同學就都會了,這樣老師也安心,不用怕有學生不會,學生也開心,因為他學會了知識。最后老師和學生們一起進行總結,點出來重點、本質。在這里的不足就是在小組討論之前,我沒有給同學們充分的自己思考的時間而是很快的進入了小組討論,應該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時間,然后小組討論,先學后教。班級授課,共同成長。
對于小組,現在我完全是依靠組員的自覺和小組長的責任心,聽了王校長的指點,我認識到我的不足,我應該經常性的評優秀小組,讓小組代言人代表本組的水平,讓他們有集體榮譽感,能很好的帶動學生們的積極性。
這節課,我采取會的學生主動去講臺講題,有個別學生數學比較有優勢,所以更積極一些,一些想去又不大有信心的同學這時候就沒有機會上臺展示,信心就更不好培養了,同一個人上講臺的次數太多,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以后,我認為這時候老師就要有意識的看看班里的情況,看看那些想上去又不大有信心的同學,點名讓他們去講臺展示。
這節課的整體感覺就是節奏自己掌控的不夠好,還有就是對教材還是不是特別熟悉,學生猛然的課堂提問,我一時答不上來,于是當時反應就是讓同學們以課后討論的形式解決這個問題,其實我應該再對教材多加研究,多加熟悉,這樣也能讓自己的自信心提升,也能更好的把握課堂節奏,知道哪里該放的時間長一些哪里放的短一些。還有就是備好教材,備好教師之后要用心思去備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想,這一部分題哪些需要多強調,需要怎么去講才能明白,怎么樣才能落實到學生的筆上,他們會運用知識,會做題。這些都是我應該去用心考慮,用心去想的。
圓錐曲線與方程教學反思圓錐曲線教學目標篇二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數學》第二冊(上)在第八章介紹了“圓錐曲線方程”。在對“雙曲線”教學的處理上,筆者有三處改進意見。
一、一個教學實驗
解方程組
學生對此方程組的解法有下列6種:
解法1:
由①×+②,得a2=16。
把a2=16代入①,得b2=9(下略)。
解法2:
由①-②,得-=0,
即a2=。
把a2=代入①,得b2=9,把b2=9代入a2=,得a2=16(下略)。
解法3:
由①,得32b2-9a2=a2b2。③
由②,得400b2-81a2=16a2b2。④
由③×16-④,得16b2-9a2=0,即a2=(下略)。
解法4:
由①,得=。
把=代入②,得-=1,即a2=16(下略)。
解法5:令m=a2,n=b2,
則原方程組化為
(下略)。
解法6:令x=,y=,則原方程組化為
解這個方程組,得
即a2=16,b2=9(下略)。
當講到教材第106頁例2時,與學生一起列出方程組
學生看到這個方程組后,聯想到兩天前所做的作業,他們議論紛紛,有的學生的解法與教材一致,有的學生的解法與教材不一致。筆者用投影儀顯示作業中6種不同的解法,學生認真分析6種不同的解法。──通過一個簡單的問題調動了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筆者沒有就此罷休,及時提出對例題解法有沒有值得改進的地方,教室一下子就安靜下來了,大家都在積極思考著這個問題。過了一會兒,有的學生就抬起頭看著老師,這說明他們已經找到了答案。學生受教材中方程組的啟發,認為此題可以直接設所求雙曲線方程為my2-nx2=1(m>0,n>0),這樣設計計算量較小。其實當橢圓或雙曲線中心在原點且對稱軸為坐標軸時,設為ax2+by2=1的形式計算量更小。在乙班完成這一例題的講解用的時間是甲班的2倍,而乙班課堂氣氛和學習效果是甲班所不能比的。
在甲班的教學基本上照本宣科,僅用了待定系數法和換元法;而在乙班,除了用待定系數法和換元法,還用了整體代換思想、加減消元法、消常數法等數學思想方法,更可貴的是,學生受教材解題過程的啟示,認為直接設my2-nx2=1(m>0,n>0)可使計算量減小。
通過這一實驗,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1.可不時將后學內容置前。將學生還沒有學到但可以解決的局部問題置前,讓他們自己解決,這樣做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避免教材和教師的局限性,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學生對某些問題的解決,往往可以超出教師的想象。2.要充分重視教材中例題的教學。當前高中數學教學有一種不良傾向,認為教材中的例習題太容易,而高考題目太難,于是在上新課時,對教材例題講解不夠重視,而是草草了事,然后補充大量較難例題占用課堂時間。其實這樣做不可取,教材例題是教材編者精心挑選的,是數學題目的精品,如果不好好利用它們,實在是巨大浪費。對教材例題不深入鉆研就不知道它的價值。3.學生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要堅決讓學生自己解決。由于學生解決問題的途徑多而且有些十分巧妙,如果教師代替學生來解決問題,往往會淹沒學生很多好的解法。一定要相信學生是聰明的。
二、雙曲線漸近方程的證明改進
對于雙曲線漸近方程的證明,教材采用的是間接法,也可以直接證明。
先取雙曲線在第一象限內的部分,這一部分的方程可寫為
y=(x>a)。
d=
=。
當x逐漸增大時,m逐漸增大,m+逐漸增大,當m無限增大,m+無限增大,d接近于0,就是說,雙曲線在第一象限的部分從射線on的下方逐漸接近于射線on。
在其他象限內,也可以證明類似的情況。我們把兩條直線y=±x叫做雙曲線的漸近線。
三、一個例題教學設計的改進
例雙曲線型自然通風塔的外形,是雙曲線的一部分繞其虛軸旋轉所成的曲面(圖1),它的最小半徑為12m,上口半徑為13m,下口半徑為25m,高55m,選擇適當的坐標,求出此雙曲線的方程(精確到1m)(教材第111頁例2)。
解:如圖2建立直角坐標系xoy,使小圓的直徑aa′在x軸上,圓心與原點重合。這時,上、下口的直徑cc′、bb′平行于x軸,且|cc′|=13×2,|bb′|=25×2。
設雙曲線的方程為-=1(a>0,b>0),令點c的坐標為(13,y1),點b的坐標為(25,y2),因為點b、c在雙曲線上,所以-=1,-=1。
又y1>0,y2<0,所以y1=b,y2=b。
而y1-y2=55,所以b=55,
即b=≈25。
從而所求雙曲線方程為-=1。
上述解法與教材的區別是:設b點和c點方式不一樣,教材中解方程時計算量相當大,而上面的解法只需用計算器算出即可。
在解析幾何中,解題計算量是一個難點,合理設所求曲線方程或點的坐標,可以減少計算量。
圓錐曲線與方程教學反思圓錐曲線教學目標篇三
1、學生自己動手測量圓錐的高,從而找出測量圓錐高的方法。
2、動手剪開圓錐的側面,驗證圓錐側面展開圖是一個扇形。
3、學生通過做實驗,得出圓錐的體積=等底等高圓柱體體積/3,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
4、測量學具有關數據,計算體積等。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在操作過程中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得到發展。
本節課的基本教學順序是:激疑——猜想——驗證——應用。如,教師先讓學生猜想圓柱體和圓錐體體積的關系,然后實驗驗證。教給學生大膽猜想,并用科學方法驗證的.數學方法。如,教學“圓柱的體積”這部分內容,可先引導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并分析、對比各個公式推導過程的共同點,以及由于圖形不同而產生的不同點。接著提出如何把圓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來計算面積的問題,并讓學生拿出預先準備好兩個圖形學具,按照書上所示的方法將圓分成16等份,剪開后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然后再根據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這樣讓學生通過拼擺進行遷移,可以使學得輕松、主動。
又如:學習了圓錐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后,教師設計了這樣兩個練習:
1、計算學具的體積;
2、在桌面上有一堆沙子,現在想知道它的體積,該怎樣做?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提高了興趣。
圓錐曲線與方程教學反思圓錐曲線教學目標篇四
一是利用等式性質1解形如ax±b=c的方程;
二是利用合并同類項的方式解形如ax±bx=c的方程;
三是能夠通過讀題、讀圖、讀表的方式找到數量之間的關系。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本班孩子的實際情況,對“問題解決”的過程進行了針對性訓練,具體地說:在做題目時候要有讀題分析的過程,要能主動找到數量之間的關系,并且列出方程。根據解方程的一般步驟,設句分為直接設句和間接設句兩種不同的方式。
直接設句:所謂問什么設什么,這是這個單元出現比較多的一種情況,并且在一定時候會出現類似這樣的設法:“解:設……為x千克,則……為5x千克”,這種設法是依據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式來決定的,這在前一篇博文中已經敘述。
間接設句:你要求的問題不方便直接設,需要從中搭起一座橋梁,起到問題解決的目的。在練習冊p7第十題分析講解的時候我提到了這個,原因是我們可以先求出第二套運輸方案需要幾輛卡車,再求增加多少卡車。因而設的是第二套運輸方案需要x輛卡車,根據數量關系式總數不變得到10*12=8x,在解出x之后在減去10輛得到最后確定的數值。
對于間接設句的問題,我以為這不是一種解法而是一種思路,目的就是在于幫助學生理解很多時候走直接設句這條路是走不通的,尤其是一些相對較好學校的分班考試試題,用間接設是很好做的。
移項是初一上學期一元一次方程的內容,實際上在小學中兩個等式性質就是為了這個做準備,對于這個知識點到底講不講我是比較糾結的,后來考慮到,有些孩子列出了類似2x-56=x+26的方程,這樣的數量關系孩子很清晰,但是方程不會解,這樣在應試中丟分是很不值的,當然學校里不講,外面培訓機構是講的,這樣又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教育資源的不公平。
雖說這樣理解有些扯遠了,但是教育部提出的零起點教學是有道理的,所以在處理這個問題的時候我還是講了移項的方法:“含有未知數的項放在一邊(通常是左邊也有特殊的,特殊的我沒有出現),移項前后要變號,原來是加要變成減,原來是乘要變成除法”,并且我進行了針對性的訓練,從目前的情況來說,班級還是有孩子掌握的,對那些好孩子還是有較大幫助的。
另外感覺,練習與測試的難度比原來的評價手冊降低了不少,這樣的變化我不知道道理是什么,但是我感覺給孩子的訓練量和難度上確實降低了不少。
東北師大史寧中教授在新課程標準修訂的時候曾經講過,小學數學基本上是集中模型,“速度×時間=路程”……,這是我記得的,但是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出現了兩種比較特殊的模型,為了表述清楚,將之命名為“速度和模型”、“速度差模型”,具體說:速度和模型指的是形如:(□+□)×□,先求和再求積;速度差模型指的是形如:(□-□)×□,先求差再求積。
具體地說,這與孩子已經學過的,求兩個部分量的和和求兩個不分量的差,實際上是一個使用乘法分配律的過程,所不同的是孩子要能體會第一步先求和和先求差的實際意義,因為有些意義是不大好說的,如,在書本p8的第十題和思考,數量關系式可以這樣敘述:師傅徒弟每天的相差數×天數=師傅徒弟相差的總數;紅球白球每次的'相差數×次數=白球紅球相差的總數(也就是10個球)。
當然每一個孩子的理解程度不可同日而語,所以我們允許有差異,孩子選擇一個量減去另一個量的數量關系去做也是可以的。
對于方程方法和算術方法而言,有一些題目的解法過程,用算術方法是比較簡潔的,但是這個單元學習的是方程,所以我們在做題的時候也是需要用方程做的,但值得提醒的是:有些問題沒明確方法,是可以用算術方法做的。
附:
本班級孩子常犯的錯誤:
1、解方程和在做不用寫“解:設”的求x的值時,經常忘記寫“解”;
3、作業速度過慢,部分同學的寫字速度讓我幾乎抓狂。
圓錐曲線與方程教學反思圓錐曲線教學目標篇五
一、本節課采用了“先學后教、合作探究、當堂達標”的課堂教學模式,先由學生課外自學,了解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并會求一些簡單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其次,在課堂中通過合作探究、小組交流、學生展示、教師點評進一步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三,通過當堂練習、講評,進一步鞏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題方法與技巧。通過本課的授課情況及聽、評課教師的反饋來看,基本上達到了課前設計的教學目的。
二、一些問題與想法:
1、不管是自己外出聽類似的公開教學,還是自己在實際操作中都會遇到同樣的一個問題:學生數學語言運用得不好!很多時候,上臺來展示的學生講完后,我往下看看臺下的學生,都是是一臉的茫然,不知道臺上的同學在說什么。特別是在講解一些問題、解題技巧時,上面講解的同學常常會采用一些自創的語言來描述。好吧,能讓下面的同學聽懂也行。只是大多時候都是讓臺下的同學聽得云里霧里,摸不著頭腦。
2、新的課堂教學要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起到引導作用。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因要用到因式分解的方法來解一元二次方程,在實際教學環節中,我花了一些時間對初二的因式分解進行了復習。課后的教師評課中,有老師講到這一環節處理得不是很理想,我個人感覺也是如此,因式分解作為初二學習過的舊知識,完全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己完成,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直接檢查學生完成的情況,視情況進行點評即可。節省下來的時間用在后面的課堂小結和當堂達標上會讓本節課的時間安排更加合理、充分。其實,這也是我常常會犯的一個錯誤,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去獨立完成,讓課堂教學環節更加合理,這也是我今后教學中要重點解決的一個問題。
3、采用新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讓一些老教師感覺到不太放心的就是教學效果了。課改讓人看到的表面映象是學生在課堂中更加的積極主動,課堂氣氛與以往相比也有很大的進步,但是在短短的40分鐘時間里,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教師僅僅點評能達到以往老師主講起到的效果嗎?初三還需要課改嗎?是不是回到原來的教學方式方法上更好?同組的教師中有一個是上屆未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畢業班的老師,上習慣了老式的教學方法,對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有一定的抵觸情緒。我想課改不僅僅是改上課的方式,最主要的還是要通過課堂教學方式方法的改變來達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的目的。意識到這一點將促使我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改進自己的觀念、提高自己的教學方法。
圓錐曲線與方程教學反思圓錐曲線教學目標篇六
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是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點,而對于學生來說卻是學習的一個難點。七年級的學生分析問題、尋找數量關系的能力較差,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這幾節課中,我始終把分析題意、尋找數量關系作為重點來進行教學,不斷地對學生加以引導、啟發,努力使學生理解、掌握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卻不能很好地掌握這一要領,會經常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錯誤。如,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找得不清;列方程忽視了解設的步驟等。在教學中我始終把分析題意、尋找數量關系 作為重點來進行教學,不斷地對學生加以引導、啟發,努力使學生理解、掌握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重視分析等量關系的現象,在教學過程中我要求學生仔細審題,認真閱讀例題的內容提要,弄清題意,找出能夠表示應用題全部含義的一個相等關系。在課堂練習的安排上適當讓學生通過模仿例題的'思想方法,加深學生解應用題的能力,通過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的教學,學生能夠比較正確的理解和掌握解應用題的方法,初步養成正確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
審題是正確解題的前提。學生往往對審題拘于形式,拿到題目就把題中數字簡單組合,導致錯誤。應用題是有情節、有具體內容和問題的,所以首先要加強學生“說”的培養,理解題意。有些應用題的敘述較為抽象、冗長,可引導學生將題目的敘述進行簡化,抓住主要矛盾,說出應用題的已知條件和問題。其次要加強關鍵詞句的觀察,理解題意。有時候僅一字之差,題目的數量關系就不同,解法也有差異。
教學不僅要使學生學到知識,還要重視學生獲得知識的思維過程。所以在應用題教學中要以指導思考方法為重點,讓學生掌握解答應用題的基本規律,形成正確的解題思路。如采用對應的思想方法、比較法、逆向思考、變式法、感知規律法等等。在教學中摸清學生對應用題的思維脈絡,了解思維會從哪里起步,向哪個方向發展,將會在哪里受阻,以便點撥幫助學生克服障礙,及時引導學生向預定的目標前進。此外,多進行改變問題,改變條件的訓練,使學生排除解題的固定摸式,以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畫線段圖不僅是表象和概念加以具體化的手段,也是一種使學生進行自我智力教育的手段。”線段具有一定的直觀性,能夠化抽象為具體,有效地揭露隱藏著的數量關系,掌握數量。例如在“比多比少”的應用題中,通過線段對比,結果就十分明顯。
學生生活面窄,感性知識少,抽象思維能力差,在教學中利用電教手段是他們架起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橋梁,幫助他們較為順利地理解應用題中教學術語和數量關系。 運用投影手段講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可把應用題中所敘述的情境形象直觀地演示在學生面前,如在行程應用題教學中,利用投影演示,從兩地同時相向而行,已知相遇時間,求速度和,以及已知總路程及各自的速度求相遇時間。這些題目均可用投影進行直觀演示,通過演示,學生既理解了一些教學術語,又理解了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掌握列式根據。
圓錐曲線與方程教學反思圓錐曲線教學目標篇七
義務教育小學階段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簡易方程》在解簡易方程呈現五個例題。
為了便于給出解方程全過程的直觀展示,例題中借助三幅天平演示圖,展現了解方程的完整思考過程,這一點值得稱道,對于學生來說,這樣的圖示剖析,有助于學生自我探究理解,學習解簡易方程,從而學會解簡易方程的方法。
但問題來了。在例1當中沒有完整的解題過程示范,只有檢驗過程的示范。如上圖所示。而完整的示范出現在例3,經歷了例1運用等式性質1解方程,例2利用等式性質2解方程,遞進至例3完成方程轉化解方法(未知數位于減數、除數位置,屬逆向解方程)才有一個完整的解方程的示范。
從學習心理學來講,學生在接觸新知識點的第一印象極為重要,第一次學習新知,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而邁出的重要第一步。這一步的踏出對學生而言異常重要。第一次是新的,大腦對新知的接受是處于興奮狀態,此時的理解記憶刻痕是最深的,無論到的是直,是斜,一旦留下,再想更改那就難上加難。作為老師一定要重視學生的第一次接觸新知,“課上損失課外補”更是事倍功半。
學材的編排著實讓我有點撓頭,明明能夠一目了解,通過閱讀自學就能搞定的解方程規范,這樣一個基礎性的知識點,非要放在例3才有完整呈現,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有點不得勁兒,也有些不符合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
圓錐曲線與方程教學反思圓錐曲線教學目標篇八
一臺壓路機的前輪是圓柱形,輪寬1.5米,直徑1.2米,
(1)前輪轉動一周,前進了多少米?
(2)如果每分鐘滾動15周,壓過的路面是多少平方米?
第一小題其實是求什么?(底面圓的周長)第二小題求的是什么?(圓柱的側面積)。并沒有多想學生理解不理解。而每每做這道題時效果都十分不理想。后來,在一次教研交流中聽了于老師說的一句話,我茅塞頓開,我的引導還是過于含糊了,因此,在下節課中,在講評這道題中,我也隨手拿起學生的一本數學書,請孩子們也跟我來,一起演示壓路機的前輪滾動的情況,邊演示邊指:前進了多少米是求的哪一部分的長,而壓路的面積是求哪一部分的面積,這樣形象直觀,學生很容易接受,同時我告訴學生,以后遇到你不理解的情況,也要積極想辦法,如畫圖、利和手中的書本等幫助自己化抽象為形象,從而化難為易,而不能不加思考去拼湊算式。
大部分學生會通過計算,即先求圓柱形的體積,再利用體積相等的關系,用體積乘3,再除以底面積來做,但,當我把底面半徑2厘米去掉以后,學生很難分清到底乘3還是除以3,為此,我很是頭疼。
怎么辦?背公式嗎?學生記不住,也限制了思維的發展。后來,我發現一個孩子在本上畫圖,我受到了啟發:是啊,當它們體積相等時,學生可以在本上畫圖,憑直覺就能發現,當底面積也相等時,圓錐的高肯定是圓柱的'3倍,而高相等時,圓錐的底面積應為圓柱的3倍。接著,我又在黑板上畫了個相反的情況:試想,當它們體積相等時,如果底面積也相等,而圓錐的高如果說畫成圓柱的1/3,會是什么樣子呢?我畫上以后,學生哈哈大笑,也輕松掌握了這一方法,以后,在這類題上就很少出錯了。
通過以上方法,我也深深體會到,數學教學不能光“說”不“做”,要不,學生記住的,也是一些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