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介紹西安的導游詞篇一
雁塔位于和平門外4公里的慈恩寺內,相傳唐代永徽三年。赴印度取經的玄奘法師。奏請在寺內建塔,用于存放他自印度帶回來的經籍。這座塔初名為經塔。后世人稱它為大雁塔,此塔巍峨挺拔,引起世人的贊嘆。
這座有著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的大雁塔,成為古城西安獨具風格的標志。大雁塔初建時只有5層,高60米,是仿照西域佛塔形式建的。后經多次修葺至今塔高64米,共7層,底邊各長25米。大雁塔是中國樓閣式磚塔的優秀典型。塔身用青磚砌成,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至于雁塔之前冠以“大”字,則是后人為了區別于薦福寺小雁塔之故。
塔內有木梯,可以盤旋登塔,憑欄遠眺,可飽覽關中大好風光。大雁塔的底層南門兩側,鑲嵌兩塊石碑,一塊“大唐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在貞觀廿二年(648),為玄奘所譯諸經作的總序。另一塊“大唐三藏圣教序論”是唐高宗為“圣教序”所作的紀文,此二碑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尤其是塔的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更是研究唐代建筑的珍貴資料。
小雁塔
小雁塔在西安市友誼路南側的薦福寺內,與大雁塔東西相向,成為唐代古都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標志。因規模小于大雁塔,修建時間較晚,故稱小雁塔。
薦福寺原建于唐長安城開化坊內,是唐太宗之女襄城公主的舊宅。睿宗文明元年(684年)皇室外戚為高宗薦福而建寺。天授元年(690年)改為薦福寺,是唐長安城中的著名寺院。唐代名僧義諍在薦福寺譯經,共譯56部,撰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一書,對研究中印文化交流極有價值。
現寺內存有的小雁塔,為密檐式方形磚構建筑,初為15層,高約46米,塔身每層疊澀出檐,南北面名辟一門。塔身從下至下逐層遞減內收,愈上愈促,秀麗玲瓏,別具風格。門框為青石徹成。塔身內部為空筒式結構,設木構樓層,有木梯盤旋而上。明清兩代因屢經地震,塔身中裂,塔頂殘毀,僅存13層。今寺內還保存一口重萬余公斤的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鑄的臣大鐵鐘,鐘聲宏亮,是譽為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鐘”。
介紹西安的導游詞篇二
尊敬的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大家可以叫我小梁。今天由我負責向大家介紹我國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東約5000米處的秦兵馬俑。它南依驪山,北依渭水,地勢險峻,環境優美,是秦始皇的陪葬坑。陪葬品眾多,是一座豐富的地下文物寶庫。接下來,我們一起進入館內參觀。
歡迎大家來到秦兵馬俑館內參觀。兵馬俑三個俑坑,最大的是一號坑。三個俑坑面積有20000平方米多,相當于50個籃球場。坑內兵馬俑近8000多個,一行行,一列列,排成一個整齊的長方形軍陣,真像秦始皇當年統帥的一支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的大軍。
大家猜這位頭戴著鶡冠,身披鎧甲,手持寶劍,挺著胸,威風凜凜的俑是誰?a武士俑b騎兵俑c將軍俑。你們猜出來了嗎?什么,猜不出來!我告訴答案吧,是c將軍俑。
哈哈,接下來,我說一下騎兵俑。他的頭戴圓形小帽,身著緊袖,下穿緊口被足蹬、長筒馬靴,披掛短小的鎧甲,顯得簡單而靈活。
武士俑平均身高1米8左右,一個個體格健壯,體型勻稱。身穿戰袍,披掛鎧甲,腳登前端向上翹起的戰靴,手持兵器,整裝待發。
好了,今天的游覽接近尾聲了,愿你們這次參觀秦兵馬俑的經歷成為生活中一段美好的記憶。我是導游,謝謝!
介紹西安的導游詞篇三
各位團友:
歡迎來到帝都西安!中華文明的`搖籃在黃河流域,而黃河文明的搖籃是在渭河流域。從神話和傳說看,出自中國西部的炎帝和黃帝是公認的最早圣王和“人文初祖”。
炎帝、黃帝的族居地和陵墓都在西安地區。經考古發掘證實,西安是華夏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發源地之一。
這里有數十萬年前的藍田人和大荔人文化,有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文化。如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和寶雞斗雞臺等地是我國最早的原始農業發祥地,形成了最早的農耕、房屋建筑、織布、制陶等生產技術,甚至還創造了最早的文字。在西安出土文物中有一系列是我國最早文化的實證,如出自半坡的最早的農漁工具、最早的陶窯、最早陶文、最早的土木建筑、出自何家灣的最早的骨雕人頭像等等。
西安是當之無愧的中華文明搖籃。
秦中自古帝王州
西安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歷史最久的城市,從奴隸制秦于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會達到顛峰狀態的唐王朝,先后有西周、秦、西漢、新、東漢[獻帝初]、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個王朝在這里建都1140年之久。自公元前1057年至公元920__年,西安曾長期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
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公元前1062年,世居關中盆地的周人把活動中心由盆地西部的周原[今陜西歧山、扶風縣一帶]移入今西安市西南郊灃河流域。文王在灃河西岸建立豐京,武王繼位后于公元前1057年伐滅商,建立西周王朝,在灃河東岸建都鎬京,開創了西安地區長期作為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歷史格局。
人類起源地
西安境內史前文化遺址囊括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人類社會演進各歷史階段的多種類型,構成人類社會進化世上舉世罕見層次清晰的完整系列。西安所在的關中地區被稱“中華民族搖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也是整個亞洲重要得人類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
黃河文化
距今約6000—7020__年前,黃河中下游地區經歷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公社高度發展的仰韶文化時期。距今約4000—5020__年前,黃河中下游地區繼仰韶文化之后,經歷父系氏族公社的龍山文化時期。龍山文化相當于古籍傳說的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皇帝時代。歷史由混沌步入朦朧。
絲綢之路
西安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在古代中外經濟文化交往中具有重要的樞紐和中心位置,漢唐兩帶尤為突出。
佛教文化中心
魏晉南北朝時,長安與西方各國通過“絲綢之路”的經濟文化交往依然絡繹不絕于途。自印度傳入的佛教這時逐漸與中國傳統倫理、宗教觀念相結合,形成中國化的佛教并廣泛流傳。長安成為中國乃至整個東亞的佛教文化中心。
中心東移
公元10世紀后,隨著長江流域經濟發展,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移,西安失去首都地位。但仍是整個西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現在
在祖國開發大西部的戰略下,西安這個滄桑的老人正煥發著青春,以無限堅定的信心奔向未來!
介紹西安的導游詞篇四
歡迎來到帝都西安!中華文明的搖籃在黃河流域,而黃河文明的搖籃是在渭河流域。從神話和傳說看,出自中國西部的炎帝和黃帝是公認的最早圣王和“人文初祖”。
這里有數十萬年前的藍田人和大荔人文化,有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文化。如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和寶雞斗雞臺等地是我國最早的原始農業發祥地,形成了最早的農耕、房屋建筑、織布、制陶等生產技術,甚至還創造了最早的文字。在西安出土文物中有一系列是我國最早文化的實證,如出自半坡的最早的農漁工具、最早的陶窯、最早陶文、最早的土木建筑、出自何家灣的最早的骨雕人頭像等等。
西安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歷史最久的城市,從奴隸制秦于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會達到顛峰狀態的唐王朝,先后有西周、秦、西漢、新、東漢[獻帝初]、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個王朝在這里建都1140年之久。自公元前1057年至公元92019年,西安曾長期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
公元前1062年,世居關中盆地的周人把活動中心由盆地西部的周原[今陜西歧山、扶風縣一帶]移入今西安市西南郊灃河流域。文王在灃河西岸建立豐京,武王繼位后于公元前1057年伐滅商,建立西周王朝,在灃河東岸建都鎬京,開創了西安地區長期作為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歷史格局。
西安境內史前文化遺址囊括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人類社會演進各歷史階段的多種類型,構成人類社會進化世上舉世罕見層次清晰的完整系列。西安所在的關中地區被稱“中華民族搖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也是整個亞洲重要得人類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
距今約6000-702019年前,黃河中下游地區經歷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公社高度發展的仰韶文化時期。 距今約4000-502019年前,黃河中下游地區繼仰韶文化之后,經歷父系氏族公社的龍山文化時期。龍山文化相當于古籍傳說的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皇帝時代。歷史由混沌步入朦朧。
西安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在古代中外經濟文化交往中具有重要的樞紐和中心位置,漢唐兩帶尤為突出。
魏晉南北朝時,長安與西方各國通過“絲綢之路”的經濟文化交往依然絡繹不絕于途。自印度傳入的佛教這時逐漸與中國傳統倫理、宗教觀念相結合,形成中國化的佛教并廣泛流傳。長安成為中國乃至整個東亞的佛教文化中心。
公元10世紀后,隨著長江流域經濟發展,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移,西安失去首都地位。 但仍是整個西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在祖國開發大西部的戰略下,西安這個滄桑的老人正煥發著青春,以無限堅定的信心奔向未來!
介紹西安的導游詞篇五
各位尊敬的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古城西安,我就是你們這回在西安之旅的導游。我姓徐,大家都叫我徐導就好了。今天參觀的第一個景點是世界遺產之一,秦兵馬俑。景點位于西安臨潼,我們坐的車也是去臨潼的,行程大約四十分鐘。我想提到西安的臨潼,你們肯定會想到舉世無雙的秦兵馬桶。
好了,我們現在已經到了秦始皇陵園,請大家按次序下車。你們知道秦兵馬俑的來歷嗎?原來以前的朝代,皇帝逝世都是找一些活人陪葬,后來到了秦朝,一個大臣對秦始皇說:“之前的朝代乃是用活人陪葬。我覺得這樣對您不是很妥當,不如讓能工巧匠們打造出一支用泥土做成的您那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的大軍如何?”秦始皇覺得這個想法挺不錯,就答應了下來。其實要不是那時候秦始皇的一點頭,今天就見不著這氣魄雄偉的兵馬俑j隊。兵馬俑的規模宏大。目前已發掘了三個俑坑,總面積近xx0平方米,差不多有平時的50個籃球場那么大,坑內有兵馬俑8000個左右。
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是一號坑,也是三個坑中最大的一個俑坑,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你看都點了三個俑坑總面積一半還多呢!既然面積那么大,那么數量也非常多,有6000多個。一號坑上面已經蓋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廳,我們可以走進大廳再細細游賞,游覽時也要注意安全哦!
你們請看,那身材魁梧,頭戴曷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昂首挺胸的.就是將軍俑。有的神態自若,目光炯炯,一看就知道是久經沙場,重任在肩;有的則是頷首低眉,若有所思,好似在考慮如果作戰,戰勝敵人。滿是大將風范。
再看那些武士俑,各個體格健壯,它們身穿戰袍,披掛鎧甲,腳登前端上翹起的戰靴,好像在聽候號角,待命出征。
接著繼續來看騎兵俑,仔細觀察,它們身上著短甲,下身著緊口褲,足登長靴,右手執韁,左手持弓箭,仿佛隨時準備上馬沖殺。
打仗時期,肯定少不了一群良駒。看前方,那陶馬跟真馬一樣大小,一匹匹形體健壯。那躍躍欲試的樣子,如果一聲令下,就會撒開四蹄,騰空而起,跳上征程。
不管是將軍俑、武士俑還是騎兵俑,都好像在暗下決心,為秦國統一天下作殊死拼搏,甚至連陶馬也好像在打算一定要精忠報國,走進它的身旁,似乎能感愛到輕微的呼吸聲……秦兵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擬軍陣的排列,生動地再現了秦軍雄兵百萬,戰車千乘的宏偉氣勢,形象地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力量和英雄氣慨。
介紹西安的導游詞篇六
西安是我的家鄉,她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秦、漢、隋、唐等12個王朝在此建都。著名的古“絲綢之路”,就是以西安為起點的。西安以它的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成為舉世矚目的歷史名城。
先說城中心的鐘樓,因其樓上有一口大鐘,每日擊鐘報時,故稱鐘樓。鐘樓基座為正方形,青磚砌成,樓為磚木結構重樓。三層青綠色的屋檐的四角上翹著,上面有八只精致的木雕小獸,十分逼真。檐上檐下有古銅色的木雕,人物花鳥,惟妙惟肖。樓層之間的紅柱、紅色的門窗與黃色的墻壁配在一起,顯得很漂亮。最妙的是樓頂的葫蘆上巧奪天工地鍍上了一層極其微薄的金箔,在陽光的映照下閃閃發光。遠遠望去,鐘樓古樸、莊重、宏偉、壯觀。
圍著鐘樓的,就是我國目前保存比較完整的古代城堡建筑—西安城墻。城墻非常高大、堅固,周長14千米,四面各有一個城門,門上有正樓、箭樓、胭樓,異常壯觀。城墻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厚15-18米。墻面用青磚包砌,城四角都有角樓,并有墩樓98座,構成一個嚴密的防御體系。
西安的名勝古跡、文化藝術珍品數不勝數。以碑石精華薈粹而聞名中外的西安碑林,中國帝王陵園中面積最大的、陪葬墓最多的昭陵,被稱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秦代雕塑藝術寶庫—秦兵馬俑,形象逼真的大型石刻群乾陵,風景秀麗、亭閣華麗、溫泉潺潺的華清池等,是其中的精華。
西安,我永遠銘記!
介紹西安的導游詞篇七
現在我們看到了村落中發掘出來的一些甕棺,他們是用來作什么的呢?甕棺是專門用來埋葬小孩的。“夭折的幼兒被放入一個陶甕,上面蓋上一個陶盆,”這便是遠古時期埋葬嬰幼兒的理想工具。在當時有一個習俗:未實行“成丁禮”的幼兒是不能被埋入氏族公社墓地的,這一方面體現了母親對死去小孩的體貼和愛護。因為他們認為幼兒還未成長到足以保護自己的年齡,遠離大人是很容易被野獸傷害的。然而失去愛子的母親又怎能讓自己的親骨肉去遭受如此劫難呢?她們是多么的希望能時時的看到自己兒女的身影,便于常常照看。甕棺的圓孔是用來把死者引到另一個世界—鬼魂世界,是原始宗教信仰的突出表現,半坡人認為兒女肉體雖死,但靈魂不滅,那圓孔便是靈魂出入的通道。用甕棺作葬具掩埋小孩的習俗一直延續到商周之后,類似的習俗在當代一些少數民族氏族中仍然可以找到。佤族小孩死后用席子捆在自己房屋附近;廣東連南族尚未滿月的孩子死去,人們認為他不會走路,不能在戶外埋葬,就將孩子的尸體用樹皮包起來埋在家里的床下面。
現代戰爭中的鐵絲網體現了人們對某種外來危險的防衛。那么在數千年以前的人類社會是否也采用過防御外來侵擾的防衛措施呢?回答是肯定的。
6000年以前的氏族村落中不但有這樣的防衛措施,而且規模宏大。在半坡遺址的村莊周圍,環繞著一條全長300米,寬6—8米、深5—6米,河底寬約千米,而且還可以看到有木柱的痕跡。類似于這種大圍溝在其它一些同時期的遺址中也有發現,除有排水、防水的作用外,它還起著避免野獸侵擾,防止各部落之間氏族成員因復仇而發生沖突的作用。
在原始社會,人類與大自然斗爭的能力極為有限,人們要生存,就要與大自然作斗爭。大圍溝便是這一斗爭的產物。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祖先的勤勞和勇敢。計算結果表明,半坡遺址大圍溝總出土量為1.1萬平方米,如果用載重量為3噸的卡車可載裝3666輛。如此艱巨的工程卻是我們的祖先在6000年前用簡陋粗笨的石器工具完成,真是一大奇跡。
半坡的原始村落我們已經參觀完了,現在我們一起再去看看在半坡所發掘出來的文物。
在第一展室里展出的主要是半坡人的生產工具,有石器、骨器和玉器。在這里我們可以了解到半坡人的各種生產和生活的場面。
根據人類各個歷史時期所使用工具的不同,歷史學家將人類社會的發展劃分為石器時代(新、舊),青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在人類歷史上舊石器時代的時間最長,如果把人類歷史按300萬年計算,舊石器就占了299萬年。約在距今1萬年前,人類發明了磨制石器,進入新石器時代,約五六千年前,發明了冶煉術,進入青銅器時代,半坡人處于新石器時代的發展期。
半坡遺址位于浐河的第二階地上,這里東面是林木茂盛的白鹿塬,西面是波光粼粼的浐河。在六七千年前,半坡這一帶樹林、竹林茂密,近處還有大片的草原和沼澤,其中生長著相當繁多的游食動物。從遺址中發現的大量狩獵動物骨骼來看,有斑鹿、水鹿、竹鼠、貉、狐貍、兔和鵬鳥等,其中又以斑鹿的骨骼為最多。這也許是因為因為斑鹿性情溫馴,易于捕捉的緣故吧。
介紹西安的導游詞篇八
各位游客:
大家好!歡迎大家到陜西歷史博物館來參觀,陜西歷史博物館是目前我國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于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它占地面積6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55600平方米,用于展覽的面積為11000平方米,館舍為“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仿唐園林建筑群,參差錯落,典雅凝重,既表現了陜西的悠久歷史,又突出了盛唐長安的古老文化。是由中國建筑學界泰斗梁思成先生的關門弟子、著名設計師張錦秋女士設計的。館內藏有文物37.5萬件。其中國寶級文物18件,國家一級文物859件,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
大家看,博物館門前的噴水池上方有“陜西歷史博物館”七個金字,這是集郭沫若先生的字而制造的。作為一座現代劃的大型歷史博物館,它有可控制溫、濕度的全封閉中央空調;有多功能照明和自動放火、防盜報警系統;有文物修復保護科技中心和先進的化驗測試技術;有獨步海外的唐墓壁畫庫;有電腦控制、自動檢索的圖書館;為加強中外文化交流,還建有六種語言同聲傳譯的國際學術報告廳。博物館的陳列分為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基本陳列的序言大廳。序言大廳不書一個文字,以昂首挺立的巨型石獅,奔騰咆哮的黃河壺口瀑布和綿延不斷的黃土高原來昭示主題,構成獨特的無言之序。這頭巨型石獅是按唐順陵前的石獅以1:1比例原大復制的。順陵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陵墓,我們可看到它雕刻精美,造型雄偉,堪稱“東方第一獅”。
首先,我們進入第一展廳“史前時代”。時間范圍是距今約115萬年前至公元前21世紀。這一時期從舊石器時代的藍田猿人開始,經中石器時期的大荔人,再到母系氏族社會的仰韶文化、父系氏族社會的龍山文化,直到傳說中的三黃五帝,揭示了人類早期的起源和發展。
這個時期中主要包括兩個大的時代—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
這邊走,我們將會看到的是一個猿人頭蓋骨化石,是于1964年在藍田縣發現的,我們叫它為“藍田人”。這里是一個復制品,只有770毫升的腦容量,是我們現在正常人的一半。藍田人是目前已知的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我們看到背景的照片就是當時發現頭蓋骨的地方。在展柜下面,我們看到了一組出自舊石器時代的石器,它們看起來非常的粗糙,所以它的用途非常簡單,只用于采集和狩獵。我們接下來看到的是距今7000~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它反映了當時繁盛的母系氏族社會。那個時代的人們已經開始定居,并從事耕作和飼養動物,例如,狗、豬等,并且群居于村莊當中。經過精致打磨的石質工具已經被廣泛使用。半坡遺址就是這一文明的典型代表。這里我們看到的文物大部分是來自于半坡,包括這些精美的陶器。
參觀完“史前時期”,接下來我們走進的是奴隸社會的周代,而周朝是陜西歷史第一個朝代,陜西的文字歷史也從此開始。在這里看到的是一組青銅器。青銅器的鑄造工藝在西周達到了鼎盛。在中國歷史上,我們也稱周朝為青銅時代。這件青銅牛尊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巧妙的利用了牛身的各個部位:牛身為器,牛尾為柄,牛舌為流,四足站立,可以直接從底下為酒加熱,整個酒器生動地展示了周青銅鑄造業的高超水平。
接下來我們將走進秦朝。秦朝距今公元前220~206年,實際上秦朝只輝煌了15年,但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制王朝。下面我們將在展柜看到大量的秦國文物,這里陳列了10個石鼓,頂圓底平,四面刻有四言詩句,內容多為歌頌秦人耕織作農的生活,稱為“石鼓文”,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石刻文字。
接著我們來到漢代展廳。漢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鼎盛時期,對以后各朝代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看到的是漢代的一件國寶—皇后之璽,這個潔白瑩潤的玉制印章是1968年在咸陽狼家溝漢高祖和呂后墓東側出土的,印章上刻有“皇后之璽”四字,似“螭虎”形,它那精美的工藝和造型至今仍然叫人嘆服。
我們看到的下一個部分是魏、晉、南北朝,它是中國歷史上大動蕩、民族大融合的時期。大家看這枚多面體煤精組印,是1981年在陜西旬陽城東門外出土的。印章共有二十四面,其中十六個正方形,八個三角形,印章的主人是鮮卑族上層人物獨孤信。他的三個女兒分別嫁給了北周明帝宇文胤,隋文帝楊堅和唐代開國皇帝李淵的父親李日丙,被尊稱為中國第一老丈人。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將走進第三展室,首先看到的是隋朝和唐朝。隋唐兩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黃金時代。公元581~618年存在的隋朝,雖然是個短暫的王朝,但是偉大的唐朝卻恰恰建立在它的基礎之上。我們接下來將要看到的是唐都長安城,它占地面積83.1平方公里,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即宮城、皇城和外廓城。當時的長安城是現在西安城的9.3倍,人口超過100萬。下面看到的是文明于世的唐三彩,而所謂的“三”不僅僅是三種顏色,而“三”在古代是多的意思。唐三彩以黃、褐、綠三種顏色為主,因為流行的時間較短,燒制的地區較少,所以遺物不多非常珍貴,是當之無愧的國寶。接下來看到一套唐代金銀器—“鴛鴦蓮瓣紋金碗”。它于1970年在西安市郊出土,代表著唐代手工業的高超水平。它充分體現出了唐代社會生活的奢華。接下來我們將看到的是一組臨摹的唐墓壁畫,真品被收藏在壁畫庫里。我們看到的第一幅是“馬球圖”,共有20位騎馬的球手,在隊伍最前面的5位球手正在追擊馬球。馬球運動是在唐代的波斯傳入中國的,在唐代廣泛流行,甚至女性也都很喜歡打馬球。唐代一共有21位皇帝,其中的15位皇帝都很擅長打馬球。但遺憾的是,這項運動在明代以后逐漸消失。我們看到的另一幅壁畫“迎賓圖”,是從章懷太子墓出土的。這幅壁畫形象地再現了唐代官員接持外國使臣的場面。其中三位外來使者,第一位來自于羅馬,第二位來自于韓國或朝鮮,而最后一位是來自于中國東北的少數民族,這副壁畫反映了唐王朝活躍的外交事務。
各位游客下面我們將會看到博物館獨一無二的鎮館之寶—“鑲金獸首瑪瑙杯”。這件瑪瑙杯是由天然的整塊瑪瑙制作而成,以牛頭為首,并雕刻了獸角。瑪瑙的質地很硬,比我們知道的玉石都要硬,從這點來看,它的制作工藝的難度是令人難以想象的。它也是中國僅存的一件。
隨著歷史的腳步,我們來到了宋元明清展室。而從宋朝開始西安就不再是首都了,但是從軍事角度來看,對于封建王朝來說,它仍然是非常重要。接下來我們將會看到最后一件國寶—“青袖提梁倒注壺”,我叫它“奇妙的壺”。產自中國北方八大民窯之一的耀州窯。當我們仔細觀看時會發現這件壺沒有蓋子,所以很多朋友會問我怎樣注水。在左手我們將會看到一個注水的示意圖。按照圖示,首先將壺倒轉過來,我們將會看到一個梅花狀的小孔,成u形管,所以水就是從底部的小孔注進去的。另外,牡丹、一只鳳凰、一只獅子被裝飾在壺身上。其中,牡丹花被視為花中之王,鳳凰在中國被視為鳥中之王,獅子在中國被視為獸中之王。這三王爭霸的倒流壺被看作是中國古代最好的手工藝品。
走到這,我們就結束了對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的參觀,可以說我們用了15分鐘時間走過了陜西115萬年的歷史。從中我們領略了中國古人所經歷的風風雨雨,也了解了我們的祖先所創造的古代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對歷史多了一分了,大家是否在心中也生起了一分愛國情緒呢?在了解歷史的同時,也請大家對我的講解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