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小學生童趣童趣篇一
夜深了,星星們不再眨著明亮的眼睛,而是倒在云朵媽媽的懷里睡覺去了。
可媽媽一定要我睡覺,“在床上躺一會兒就會睡著了。”說完,她轉身離開我房間,隨手把燈關閉了。
我只好躺在床上,眼睛睜得大大的,瞪著天花板,突然一個大膽的念頭從我的腦海里蹦出來——看書。
雖然我從心底知道,看書沒有被媽媽發(fā)現(xiàn)還好,發(fā)現(xiàn)了一定逃不出媽媽的“魔掌”,但是我還是經(jīng)不住書的誘惑,決定冒險一回。
我彎著腰,弓著背,惦起腳尖,悄悄地行走著,好不容易走到書房里,小心翼翼地打開書柜的門,輕輕地拿出一本《城南舊事》,我像被貓發(fā)現(xiàn)的小老鼠似的,飛快地跑回房間。
急忙打開書,一頁,兩頁,我像一匹饑餓的狼,貪婪地讀著。我很高興,也很恐懼,這種竊讀的滋味!
在黑暗中,我聽見媽媽翻身下床的聲音,我慌了,隨手把書塞在了枕頭里,幫做睡得很熟的樣子。
媽媽走過來看見我的樣子,滿意的點點頭,不聲不響地走出房間。
我裝傻:“沒有啊!”
“還瞎說!除了你還有誰?”
“我真沒有!”
“要不我搜搜有什么東西?”
“搜就搜!”
書被收走了,但這竊讀的美好感覺我仍然記得!
小學生童趣童趣篇二
;貪玩好耍是孩子的天性。山里的孩子頑皮好動,逗貓斗狗,撈魚摸蝦,偷桃盜果,翻墻揭瓦……美好的時光在孩子們的追逐嬉鬧聲中一天天流逝。
套野雞
麥黃時節(jié),草干水枯,正是飛鳥到麥田里覓食的時候。我的老家一帶盛產(chǎn)野雞,雌雞個頭不大,和沒長大的麻花母雞相似;
雄雞頭上有鮮紅的雞冠,身上是黑褐相間的羽毛,長長的尾巴更是漂亮無比。野雞經(jīng)常結伴而行,一旦受到驚嚇,呼地一飛沖天,“咯嗬咯嗬”的聲音在山谷里久久回蕩。
野雞肉質(zhì)鮮美,是難得的野味,自然有人打它的主意。我的幺爸是捕野雞的高手。他的捕具簡單而實用:繩子、竹片、釘子和半把糧食。幺爸選一根樹枝,折去枝葉,用繩子將它一端拉下來,形狀像一張弓,底部是小竹片彎成的舌子,用釘子固定,竹舌上安裝一個靈巧的機關,控制套繩。靠近機關處放上一兩粒玉米,用以引誘野雞。野雞把頭伸進竹舌偷吃玉米,就會觸動機關,套繩迅速被樹枝彈起拉緊,一下就套住了野雞的頸部。野雞越掙扎,繩子勒得越緊,貪嘴的野雞就這樣成了人們餐桌上的美味。
那時山高林密,山上時常還有狼的蹤跡,父母不準我們獨自上山。看到幺爸經(jīng)常提回來三兩只野雞,令我們眼饞不已。好在幺爸時不時拎兩只野雞過來,或弄好了讓我們到他家解解饞。
我經(jīng)常纏著幺爸,要他帶我去套野雞。幺爸經(jīng)不住我的軟磨硬泡,只好同意帶我上山。我早就準備好了套野雞的工具,繩子是媽媽用來納鞋底的麻線,遠比幺爸用手搓的細草繩結實。
支套子的時間選在黃昏。我們躲在雜草叢生的山上,貓著腰,雙手著地,盡量不發(fā)出聲響,生怕驚擾了機靈的野雞。我和幺爸的所有交流都通過表情和簡單的手勢來完成。幺爸先支好一個套子做示范,然后解下來,要我照著做。其實,這一套動作我早已爛熟于心,沒費什么力氣就下好了一個套子。幺爸朝我翹了一下大拇指,我就在離他不遠的地方,小心翼翼地連下了5個套子。做好這一切后,我又在周圍做了些記號,才悄無聲息地跟著幺爸往回走。
下了山,我放開喉嚨又吼又叫,有一種說不出的高興。晚上激動得久久不能入睡,睡夢中夢見的全是野雞被套住后“撲哧撲哧”直扇翅膀的情景。
次日天剛亮,我就起床到了幺爸家。幺爸讓我好好待著,說野雞不像耗子,晚上它看不見東西,得留點時間讓它們覓食,太陽出山后再去也不遲。好不容易盼到太陽出來,我迫不及待地催促幺爸上山。
這天下午,幺爸又帶我上山下套。有了上一次的教訓,我選了草叢稀疏的路口下套,并且還多了一個心眼:舅舅來我家,媽媽煮了一坨臘肉,我特意用菜葉包了一塊瘦肉,悄悄夾在竹片的機關上。
我以為野雞跟我一樣,喜歡吃肉,所以把套野雞的誘餌換成肉,沒想到歪打正著,套了只狐貍。
捉石蚌
石蚌呈黑褐色,個頭比一般的青蛙大得多,肉質(zhì)細膩,味道極鮮,是難得的美味。開膛破肚除去內(nèi)臟,用清水一煮,放點鹽、撒點蔥姜就是一道好菜。特別是用菜葉包住,往灶膛里一扔,蓋上燒紅的柴灰,三五分鐘就燒熟了,取出來撒一點淡鹽,味道鮮美無比。
我老家門前有一條小河,河水四季恒溫,除魚蝦之外,盛產(chǎn)石蚌。河的兩岸垂柳依依,野藤纏樹,蒼翠欲滴。夏日酷暑,小河兩岸涼風習習,清爽怡人。小河沿岸,石蚌從水里探出半邊身子,靜靜等待獵物出現(xiàn)。
石蚌肥美,容易捕捉。白天小伙伴們卷起褲腿,順著小河逆水而行,一路行走,一路尋覓。石蚌大多藏身在河邊的石塊下,翻過石塊或把手伸進洞里便能捉住它們。當然,捉石蚌要趁它們沒有反應過來就下手,下手還得快,稍有遲疑,石蚌就逃走了。石蚌逃走的速度很快,縱身躍起老高,咚地跳進河里,然后趁水渾濁就溜走了。晚上,石蚌大多會跳上河岸乘涼,也是捕捉它們的好時候。提著口袋,點上火把,沿河而上,火光照著石蚌,那些憨家伙不躲也不逃,等著被撿了丟進口袋里。更可笑的是,有一種石蚌我們稱為“老抱手”,捉住它以后,把手指貼近它胸前,它還緊緊抱住你的手指不放。多年以后,我學了生物課,才知道這種石蚌是雄性,它的胸前有很多凸起的顆粒,那是它們的生殖器,手貼近它的胸前,它還以為可以交配哩!
我們老家那條小河,草深坡陡,水流湍急,下水去捉石蚌,費時費力,有時還會冷不防從石洞里抓出一條蛇來,嚇得扔都來不及。最簡單、有趣的辦法,就是瞅準岸邊那一只只從水里探出身子的石蚌,用釣鉤去釣,只要事先不驚動它們,基本上一釣一個準。
釣石蚌前要先準備好工具。取大頭釘或粗一點的縫衣針,在油燈上燒紅后,用鉗子夾住輕輕一擰,就制成釣鉤了。再找一根長長的麻線把釣鉤拴牢,釣鉤前面可以掛蟲子、蛾子,也可以掛草根、花蕾之類的東西,就是掛一粒羊糞也能讓石蚌上鉤。石蚌跟其他蛙類一樣,眼睛高度近視,半邊身子趴在河邊,有蛾子從眼前飛過,嘴里的飛舌噗地吐出,倒霉的蛾子就成了它的美餐。正是利用石蚌的這種特點,我們總是輕而易舉就把石蚌釣起來了。把釣鉤直接垂下去,在石蚌眼前一晃,石蚌誤以為是蛾子,和往常一樣噗地一吐長舌,就上鉤了。
我有一個堂哥,貪玩好耍,最擅長釣石蚌。我們上學要經(jīng)過一個水庫,水庫的水質(zhì)不太好,一年四季都是渾的,但一點不影響石蚌的生長,水庫里的石蚌照樣又肥又大。不管是上學放學,堂哥見到石蚌,就趴在路邊,垂下釣鉤,非把它釣上來不可。石蚌也不是只只都束手就擒,有時受到驚擾,“撲通”一聲跳進水庫里逃之夭夭。可堂哥不死心,依然悄無聲息地趴在路邊,眼巴巴地等著石蚌第二次探出水面,重新掛餌垂釣。堂兄為此荒廢了不少學業(yè),沒少挨伯父的責罵。
這年持續(xù)干旱,水庫里的水全干了。到了垂釣石蚌的大好時節(jié),連石蚌影子也看不到。一天,我們放學后,赤著腳,順著水庫邊的淤泥走,沒想到走著走著,一腳居然踩出一只大石蚌來。原來水庫干涸后,石蚌都鉆進淤泥里了。這個意外發(fā)現(xiàn),把我們樂壞了。我們順水庫邊一路踩一路捉,居然捉了130多只石蚌。眼看天快黑了,我們用樹枝把石蚌串起來,串了滿滿5大掛。
燒馬蜂
玉米吐穗、稻谷揚花的五黃六月,是燒馬蜂的最佳時節(jié)。
馬蜂通體黑紅,性情兇猛,能蜇人至死。遠遠看去,馬蜂窩酷似葫蘆,在我的家鄉(xiāng)馬蜂又被稱作“葫蘆包蜂”。馬蜂的幼子是蜂兒,白白胖胖,用香油一炒就成了美味山珍。20世紀70年代初期,在物資極度匱乏、吃肉還叫“打牙祭”的日子里,能夠吃上炒馬蜂,可以說是天下最幸福的事了。
燒馬蜂時,常有人被蜇得鼻青臉腫,弄不好還會出人命,大人一般不讓孩子去冒這個險。
這天放學回來,我聽見幺爸和兩個大哥一邊用竹竿、干篙條扎火把,一邊商量晚上怎么去燒馬蜂。我纏著幺爸,說什么也要跟著去。
兩個哥哥耐不住性子,太陽還沒落山就扛著火把,背著背篼,帶上草帽、鐮刀、繩子、口袋等工具向馬蜂安營扎寨的地方靠攏,眼巴巴地等著夜幕降臨。
別看馬蜂白天威風凜凜,到了晚上就成了名副其實的瞎子和聾子。負責燒馬蜂的大哥用布套住腦袋,扎好袖口,戴好草帽,悄悄爬上樹中央,用點燃的火把將馬蜂窩的洞口封住。馬蜂到了火燒屁股也束手無策,真正亂成“一窩蜂”,發(fā)出“嚶嚶”的哀鳴聲。馬蜂的最后一招是勇敢地沖出來往火上撒尿,卻無濟于事。飛出來撲火的馬蜂被燒死,紛紛落下來,打在草帽上“噼噼啪啪”直響。來不及飛出去的馬蜂只能在蜂窩里坐以待斃,直到被熏死。
馬蜂的“嚶嚶”哀鳴聲漸漸弱下去,潛伏在樹上的大哥才“蹭蹭蹭”地爬上樹頂,用大口袋將馬蜂窩罩住,再用繩子拴牢固定在樹枝上。
“接穩(wěn)啊,別摔壞了!”大哥在樹上大喊一聲,“哧溜”一下就把馬蜂窩從樹枝上吊下來。那時我還小,只能老老實實地在旁邊看著背篼、火把,心里激動得怦怦直跳。
背了馬蜂窩回來,和我差不多一樣大的幾個孩子湊過去,蹲在馬蜂窩旁邊,看著幺爸指揮幾個哥哥擇蜂兒。平時這個時候,我們早已熟睡,可在這樣的夜晚,我們是睡不著的。任憑大哥怎樣叱罵,我們也不肯往后挪動半步。大哥怕有活馬蜂蜇傷了我們,突然驚叫一聲:“還有只活的!”嚇得我們抱頭作鳥散狀,幾個哥哥卻大笑起來。
擇好了蜂兒,就等著下鍋炒了。說是炒蜂兒,其實哪有那么多蜂兒炒?得先把大馬蜂放在鍋里炒幾下,再用簸箕一簸,除去大馬蜂的翅膀,然后把大馬蜂和蜂兒一起放到鍋里炒。在那缺油少鹽的年代,大馬蜂和蜂兒一樣香脆可口。隨著鍋鏟翻動,香味漸漸溢出,我們不住地往肚子里咽清口水,拍打著嗡嗡亂飛的蚊子,眼里恨不能長出一只手來,把那些東西統(tǒng)統(tǒng)抓進嘴里。(責編 王 容)
相關熱詞搜索:;小學生童趣童趣篇三
童年是每個人最留戀的時光。因為童年是無憂無慮的。一天天長大,雖然懂事了,成熟了,但煩惱也隨即多起來了。有時候仔細回想一下童年的趣事,便可體會稚嫩的味道。
我爸媽可是以嚴師著稱,所以對我的要求十分高。三年級就讓我看《三國演義》了,幼時連字都沒學過多少的我,面對這本書來說真是重足千斤,苦不堪言。所以我讀書時便囫圇吞棗,把人物搞混不少,諸葛亮當成曹操,張飛當成了馬超……不會讀的字也不查字典。
當然,我也不會忘記那時在同學面前炫耀自己那“淵博”的知識。雖然讀得一塌糊涂,但面對這些從未讀過這本書的同伴來說,編造是唯一的方法 ,而且同學們都信以為真,同學們都尊稱我為“小博士”。然而,總也會有被拆穿的那天。
我有意頓了頓,看到同學準備開始洗耳恭聽了,我便繼續(xù)往下講。
“三國時期……”我又開始胡編亂造了。
“無知!”
講了一半,只見站在不遠處的高年級學生打斷了我的話。
“不知道就別講,免得誤人子弟。”
“我……”我一時語塞,臉漲得通紅……
從那以后,我再也沒有給別人講過故事。
經(jīng)過這件事,我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不能不懂裝懂,甚至炫耀自己,即使一時得到夸獎,早晚也會被揭穿,一旦真相被揭穿,便會使自己無地自容、尷尬之極。要做一個謙虛、謹慎的人。
可愛的童年,隱藏我點點點的秘密。
夏日的繁星,引導我對未來的希翼。
在我的生活中,有許多趣事,最難忘的是我周末在田邊發(fā)現(xiàn)變色龍的那一次。
那天,我來到田邊玩耍,突然聽見一絲聲音,循聲過去發(fā)現(xiàn)了一只小動物,我輕輕地把姐姐喊過來,她告訴我說:“這是變色龍。”一聽到變色龍,我就非常奇怪,書里提到的龍都是龐然大物,這龍怎么這么小?還變色?怎么變?帶著疑惑,我把變色龍放在地上,它果然變成了土黃色;我把它放在綠葉上,它又變成了綠色。真奇怪,它能仿照周圍的顏色變,這樣就不會輕易被別人發(fā)現(xiàn)吧!
這時姐姐捉來了一只小蟲子,“我們來喂變色龍吧!”我迅速把小蟲子放在它眼前,就在一眨眼的瞬間蟲子沒了,我抱怨著:“變色龍為什么不把速度放慢一點兒讓我看個究竟?”為了仔細觀察,我索性把變色龍放在樹枝上。變色龍抓住樹枝,一動不動地趴在那里。我等啊等,大約過了半個小時,一只大青蟲爬了過來,變色龍慢慢地向前移動,我目不轉睛地盯著它,它突然往前一躥,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兒了,只見它一下子咬住了大青蟲,用力撕扯著它,大青蟲垂死掙扎,變色龍手腳并用、兇猛異常,不一會兒它就勝利了,居高臨下美美地享受著自己的勞動成果。
這次偶然的發(fā)現(xiàn),讓我看到了難得一見的變色龍,它的樣子、吃食的過程,實在是既有趣又讓人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