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得一篇好的心得體會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大全,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童年的讀后感想 高爾基童年讀后感心得體會篇一
這個暑假,我又一次翻開了高爾基的《童年》。
這本書我很早就看過,但還是被它樸實無華的語言深深地吸引了。
《童年》是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真實地記錄了高爾基苦難的童年,刻畫了許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在講述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時,作者冷靜的回眸那些已經成為歷史的場景。那些個性迥異的普通人,也帶給我極大的反思。
比如那個總替阿廖沙擋鞭子的茨岡,在一次偷東西后,沒得到及時的制止,居然還受到鼓勵,逐漸變本加厲。他原本像一張白紙,卻因為人們的貪心而有了一個污點。還有阿廖沙的繼父,雖然書中描寫的筆墨不多,但還是可以看出他貪婪的本質。
最令我記憶深刻的還是外婆。她愛親人,愛鄰居,愛寵物,愛所有的一切。她心甘情愿,毫無怨言地讓一切都由自己承擔,為別人排憂解難。她像一位圣潔的天使,把愛和無私奉獻給每個人。作坊起火時,所有人都驚慌失措,手忙腳亂地盲目地救火,只有她鎮定自若,沖進火海,搶出一桶硫酸鹽。雖然她有些對上帝盲目迷信,對惡人順從忍耐,但這絲毫不影響她善良的本質。
《童年》中還有令人過目不忘的語句。比如:“聽取別人的意見很重要,但做什么事還要自己決定!”“死,并非什么難事,你要堅持活下去!”還有,在最后,外公對阿廖沙說的話:“你到人間去吧……”這句話自然過渡到了第二部《在人間》,是結束,亦是開始。
童年和整個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被視為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偉大成果,它們像一杯香茗,滋潤著人們的心田,源遠流長……
童年的讀后感想 高爾基童年讀后感心得體會篇二
《童年》的主人公阿廖沙在7歲父親去世后,隨母親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過歲月。其間,他得到外祖母的疼愛、呵護,受到外祖母所講述的優美童話的熏陶,同時也親眼目睹兩個舅舅為爭奪家產爭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瑣事中所表現出來的自私、貪婪。這種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善與惡、愛與恨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阿廖沙的生活是多么悲慘啊: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著他。
阿廖沙的生活多么黑暗啊,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她勤勞、堅強、善良,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
和阿廖沙相比,咱們是幸福的,咱們的'童年的燦爛的,多彩的:每天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中,聽著老師講課;回家有大魚大肉等著品嘗;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被人欺負,家人會毫不猶豫地狠狠地教訓那人一番……但擁有著這些,咱們似乎并不知足,咱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為,在咱們眼里,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咱們多天真啊!的確,咱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后,咱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
所以,咱們更要珍惜如今美滿、幸福的生活。咱們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學習,千萬別身在福中不知福。這樣優秀的學習環境,這樣美好的童年生活,咱們再不好好學習,那就太對不起父母了。
如今,眼看童年就要走了,迎來的是充滿活力的少年,讓咱們珍惜童年的最后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會離咱們遠去,抓住童年最后的時光,留下咱們對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從現在開始,咱們應該珍惜童年,珍惜如今這幸福的生活!
童年的讀后感想 高爾基童年讀后感心得體會篇三
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童年,他們有的無憂無慮,有的黯然失色,有的歡天喜地,有的悲痛欲絕;他們有的充滿生活的樂趣,愿望的美好;還有的則充滿對生活的憎惡,對理想的不屑一顧……在每個人心目中,童年的意義是各不相同,有悲,有歡,有痛,有樂。但這些對于當今的孩子們都算不上是童年,在他們眼中,只有隨心所欲,只有揮金如土。
這已經是社會上司空見慣的事情,大街上隨處可見小孩向父母撒嬌,要求買這買那的,絲毫沒有一絲放棄之意。對于眼前的一切,我只能抱之以長嘆,“這就是當今華夏兒女的童年嗎?”事至今日,我閱讀了一本高爾基的著作——《童年》之后,才看到了當今兒童的童年究竟在哪里。
《童年》一書深刻細致地描寫了著名文學家高爾基的童年,再現了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俄羅斯人民的生活環境。故事在一個小市民家庭里展開——阿廖沙三歲就失去了父親,他被母親和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中。那是一個瀕臨破產的小作坊。在這個小市民家庭里恃強凌弱是人們的嗜好,半瞎的老匠人就首當其沖。這里的人幾乎每晚都要給這個老匠人安排一個侮辱性的惡作劇式的“玩意兒”。阿廖沙的倆舅母,也先后被兩個舅舅摧殘致死;他的繼父也經常毒打他的母親;就連受人尊敬的外祖母也難逃外祖父的打罵。孩子們當然也不例外!這種殘暴的行為給孩子帶來了嚴重的傷害,使他也變得同大人們大相徑庭。
但在其間,他也受到了外祖母的疼愛與熏陶,這使他倍感溫暖。此時現實生活中的善與惡,愛與恨已經在他幼小的心靈留下深刻的印象。十一歲,阿廖沙的母親去世,外祖父也破產,他只得獨立謀生。他當過鞋店活計、洗碗工人、也當過小傭人……無論在哪里,他都擔負著一個孩童難以勝任的勞動,受盡屈辱,飽嘗辛酸,切身體會到勞苦大眾的非人生活,開始模糊認識到沙皇專制制度的反動本質,進一步了解并更加痛恨市儈生活,同時也發現了勞動人民具備純樸善良、吃苦耐勞等優良品質。此時書籍打開了他的眼界,為他展現了一個奇妙的新世界,誘使他渴望新的生活,對他的成長起著重大的作用。
高爾基的童年充滿了無限的黑暗、殘暴、恐怖、自私與貪婪,如果以現代人的角度來看,可以說高爾基根本就沒有實際物質上的歡樂童年,甚至可以說他根本就“沒有”童年!但事實上高爾基的童年比我們任何人的童年都還要有意義,都還要富裕!在他的童年中,不能也不可能隨心所欲;在他的童年中,不能也不可能揮金如土;在他的童年中,不能也不可能過無憂無慮的生活……但正是如此,高爾基才看到了與常人所不一樣的世界,也懂得、明白了與常人不一樣的人生目標!因此,他才成為了前蘇聯偉大的文學家!
我們與高爾基唯一的不同就是沒有他的特殊經歷,但事實上我們也有著與他不一樣的財富。而現在的青少年卻不明白他們的童年是何等的高貴,何等的幸福!在他們心中也許只有游戲機、麥當勞、阿迪達斯菜市……這就是他們的童年,他們“所謂”的童年!
如今,在我看來,中國的青少年恐怕都是世界上最可憐的人!因為他們始終都不能明白自己的童年是什么,始終都不會明白自己有著怎樣的童年,始終都沒有自己真正的童年!那么,就從現在開始吧:我們不再奢侈,不再浪費;我們開始為長輩著想,體諒他們;我們更應該開始滿足自己的幸福生活!為了以后,為了將來,為了我們到“人間”的那一天!
童年的讀后感想 高爾基童年讀后感心得體會篇四
《童年》是高爾基所著,它向我們展示了阿廖沙在黑暗社會追求光明的奮斗歷程,還有十九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的俄國社會風貌。同時,這本書真實的照射了作者高爾基自身的坎坷經歷。
阿廖莎幼年時期父親就去世了,勤勞善良的母親因無法養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過童年。在外祖父家,外祖母是他最親近的人。之后,他經歷了許許多多磨難。他只上過三年學,11歲就走向社會,過早的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當過學徒工、搬運工、守夜人、面包工等。16歲時,他只身來到喀山,進入了“社會大學”,在與命運的斗爭中他深入俄國社會的最低層,和各個階層、各種人物接觸,飽嘗生活的艱辛,從而不斷地豐富了他的社會知識和生活經驗。
其中,有一句令我為之感動的一段話“我們的生活是令人驚奇的,這不僅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這層充滿種種畜生般的壞事的土壤是如此富饒和肥沃,而且還因為從這層土壤里仍然勝利地生長出鮮明,健康,富有創造性的東西,生長著善良的人所固有的善良,這些東西喚起我們一種難以摧毀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終將蘇生。”
或許這正體現了高爾基面對生活的艱辛卻依舊努力的向前看齊,義無反顧的為了創造美好生活而奮斗的人格魅力。他提醒著我們那一個最簡單,也是最難做到的一個道理。這也許是作者在批判當時社會和講述自身經歷之外的另一個寫作意圖吧。高爾基能成為的作家,并不只是才華的橫溢,更多的是人生的閱歷和對生活的獨到看法。
想想我們現在生活著的社會,不會有拳打腳踢,不會有暴力相向,有的這是美妙的生活和美好的未來,可是,即便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中,誰又會有高爾基那一半以上的勤奮,努力和堅毅呢?或許生在這個環境中的我們不需要這些潛質,但這樣的精神應該永存于心的,難道不是嗎?
童年的讀后感想 高爾基童年讀后感心得體會篇五
《童年》這本書的作者是俄國的高爾基,這本書寫了作者幼年時期從3到10歲這一段時間的生活片段。真實地描述了自己苦難的童年,反映了當時俄國社會生活的一些典型特征,特別是描繪出了一幅俄國小市民階層風俗人情的真實深動的畫面。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鉛一樣沉重的丑事”,還描繪了作者周圍的許多優秀的普通人物。是這些普通人給了幼小的高爾基良好的影響,使他養成不向惡現象屈膝的性格,鍛煉成堅強而善良的人。
每個人都有童年,并且每個人的童年是不同的,但是,我們每個人的童年有高爾基那么貧苦嗎?不,我們沒有,我們在家里是獨生子,是父母親的掌上明珠。高爾基的童年沒有我們幸福,家庭也沒有我們美滿。
高爾基從7歲起就沒有了爸爸,跟著媽媽和年邁的奶奶生活,別的小孩都有新衣服,就他沒有,他有的就只有幾件打滿補丁的衣服和一個書包。然而,他沒有埋怨媽媽,而是更努力得讀書,準備孝敬辛苦的媽媽。
高爾基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也能成才,真讓我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