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角形內角和教學設計課篇一
筆者在執教四上數學時,接到數學片開課的通知,反復思量最后選擇了四下的《三角形的內角和》這一教學內容。一開始有的老師認為不可以,因為四下的《三角形的內角和》這個內容之前需要先上三個內容,即:認識三角形的特性,會根據三角形的邊、角特點給三角形分類,知道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如果給四上的學生上這個內容就違背了教材內容編排的有序性和知識的連續性。但是,難道一定要了解了三角形的特性,對三角形進行分類,知道三角形的三邊關系之后再來研究三角形的內角和?難道就不能在學生對三角形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學習了角的分類和會量角之后,讓學生去探究三角形的內角和進而研究多邊形的內角和?最后經過反復思考,筆者作大膽的嘗試,最終還是選擇了這一教學內容。因為我們不能過于迷信我們的教材,不能盯死一套教材,不能過分的依賴教材。正如開頭時講到的,教材是滯后的,生活是現實的,我們教師則應該勇于探索,敢于實踐,充分發揮教材的優勢,把握教材的體系,做教材的開拓者。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改變了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賦予教師更多的權力,教師不僅僅是課程的實施者,同時還是課程的開發者。而把握教材提出自己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是對一個教師最基本的要求。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教師要轉變觀念,不能成為教材的奴隸,而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開發,變教材是學生的世界為世界是學生的教材,與學生共同討論、探索,在不斷的積累中形成開放而充滿活力的課堂。
試教下來,發現對教學目標的定位是比較明確的,重點放在讓學生體驗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度這一數學探究過程。但對于教學重難點的把握是經過反復修改而形成的。因為,這一內容如果只是讓學生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那么就沒有深度,而本節課的深度究竟應該挖到哪里呢?事后發現,四年級上學期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幫助下,能夠借助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度進而得出四邊形的內角和等于360度,但是,如果要學生進而得出五邊形,六邊形的內角和,最終發現所有多邊形內角和的計算規律,在這一節課上是實現不了的。所以,本節課的難點定位是學生能夠根據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度,知道可以將四邊形變成兩個三角形,一個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度,那么四邊形的內角和等于360度。
肖川認為“對教師而言,上課是與人的交往,而不單純是勞作;是藝術創造而不僅僅是教授;是生命活動和自我實現的方式,而不是無謂的犧牲和時光的耗費;是自我發現和探索真理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展示結論”。
所以,為了實現教學過程的創新與生成,筆者經過多次的實踐,本節課最后的教學過程設計方案如下:從平面圖形引入,然后通過長方形來揭示內角概念,通過探究長方形的內角和是多少?自然引入三角形有幾個內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你們確定嗎?讓學生大膽的猜想,學生都能想到三角尺中的兩個特殊的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度,然后追問:我們手中的三角尺的內角和是180度,是不是說明三角形的內角和都等于180度?這樣通過特殊三角形到一般的三角形,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學生大多認為通過測量可以來驗證,但是活動之后用測量的方法難免有誤差,于是老師就追問:有的同學量出來是正好是180度,有的是接近180度?這樣你能確定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嗎?那么怎么辦呢?你有什么其他的好辦法呢?接著教師引導“如果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那么把它的三個內角拼起來,你覺得會拼成什么?”引出了用拼一拼一方法將三角形的三個內角拼成一個平角。而學生對于怎么拼還有疑惑,于是教師就在黑板上演示用撕的方法將三個內角拼在一起,然后再讓各小組試試用拼一拼的方法,最后在交流的時候特地找那些量的不準的小組進行展示,所有的小組拼出來的結果都是等于180度,這樣就能得出我們想要的結論。練習環節先是知道其中的兩個角求第三個角,交流時體現了算法的多樣化,然后是讓學生用兩塊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圖形,這樣的題目比較有思考的空間,也有創意性,因為拼成的圖形可以是大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如果是看成大三角形,那么這個三角形的內角和還是等于180度,即又鞏固和深化了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度,而長方形,正方形的內角和在一開始上課時已經知道是360度,那么現在我們學習了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度之后,現在我們可以將它們的內角和看成什么呢?學生會說看成兩個一樣的三角形,兩個三角形的內角和相加等于360度。而接著追問平行四邊形的內角和呢?學生也能自然的說出。最后追問一個任意的四邊形的內角和呢?有學生會說,可以看成兩個三角形,但這兩個三角形的大小形狀不同。但是,任意三角形的內角和都等于180度,所以四邊形的內角和都可以看成是兩個三角形的內角和,進而得出了四邊形的同角和,同時發了練習紙引導學生在課外探究五邊形、六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又體現了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順利的達成了教學目標,解決了教學重難點。
幾節課上下來,筆者越來越肯定,教師完全可以做教材的開拓者,只要合理的對教材進行了整改分析,巧妙的設計練習,準確的了解學生的認知起點,反復的琢磨教學過程并進行創新,對學習材料進行思考與選擇,就能打破教材的編排次序,讓學生重新整合知識,實現知識的優化與提升,最終促進學生創造與發展。
三角形內角和教學設計課篇二
在教學中我關注到學生的情緒狀態,想法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維持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注意力,環節設計松緊有度。看來,要上好一節課,教育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是不可缺少的。自己在教學理念上的轉變。以前自上課總不放心讓學生自主探索,總希望在有限的時間內多灌輸一點,提高課堂“效率”。課堂中,我成了“職業灌輸器”,學生充當了“專業接收站”,造成了老師累,學生煩的局面。這次我思想開放了,課堂上做到了“三活”——“學生活中的”,“在活動中學”,“靈活地學”,總之“活”貫穿于整個課堂。整節課,學生是在老師的引導下,以小組為單位自主探索、自主總結歸納。比以前的滿堂灌強多了。所以說,放心讓學生探索,精心引導學生是成功的關鍵。
在練習的時候,由于形式多樣,所以學生的興趣非常高漲,效果很好。總體來說這節課還有不足之處。學生在折紙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后匯報時,我引導小結不夠。在練習時基本練習題太少。
我們經常會看到,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時,老師會邊走邊不停地提示學生應該干什么、怎么干。其實,這個時候老師的提示對學生而言往往是沒有任何價值的,不僅影響學生的思路,還會干擾學生的思維。我想,這個時候教師應該做的是快速瀏覽每個小組,看看每個小組的問題所在,幫助每個小組排除學習的障礙。然后找到最需要幫助的小組,介入到這個小組的學習中,了解學生的狀態,為后面的交流做好準備。因為在幾分鐘的交流時間內,老師不可能每個小組都照顧到,但是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幫助每個小組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
在新課程理念下,就是讓學生去研究和探索,然后獲得結論。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情境中往往會有很多情況出現。如果我這樣做了,我的教學任務就完不成了;如果我那樣做了,就可能會偏離我的教學設計,學生的問題可能會讓我不知所措。其實,在課堂中,這是進行探究性教學的最好契機,抓住學生最核心的問題,重組我們的課堂思路,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去探討問題。我想,課堂教學是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服務的,教師要勇于放手,給學生更大的思維空間。
三角形內角和教學設計課篇三
下面是關于《三角形的內角和》教學反思范文,歡迎借鑒!
教師接著引出這三個角叫做這個鈍角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并畫上相應的角的符號。師接著呈現直角三角形和銳角三角形,讓學生找內角,讓內角這一概念得到鞏固。應該說在這個過程中,內角這個概念是落實得比較到位的,學生也能很快領悟到每個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分別是什么。
時,我們首先要告訴學生,或者是形成一個共識,那就是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一樣的,也就是是一個固定的數,有了這樣的前提之后才能讓學生進行猜測并驗證。所以在設計的時候,我把這二個活動結合在一起進行了。通過讓學生觀察,猜測哪個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和相加的和最大?通過這一問題,既引出了內角和,也拋出了猜測。在這個問題拋出之后,通過和吳校長討論,我們做了各種各樣的預設。在課上,問題一拋下去,學生都說是一樣的,是180度。面對這樣的起點,我就接著問學生一個問題,你是怎么知道的?第一位學生回答得支支吾吾,也不知道該怎么說,就坐下了。第二位學生說:因為三角板上有過的,相加的和是180度。這個回答也是在我預設之內的,學生對三角形的內角和接觸最多的就是從三角板上獲得的,所以當學生有了這樣的回答之后。我就說,同學們,看一看我們的三角板,你發現它們都是……(直角三角形)那鈍角三角形和銳角三角形呢?你們仔細研究過嗎?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通過這一環節,直接把話題引到了今天學習的內容上來了。
在這個過程中,我分了二個層次,第一:學生量教師給的三種類型的三角形。
第二:生任意畫一個三角形進行驗證。讓學生經歷從特殊到普遍的過程。這是動手操作的過程。因為前面沒有試教過,所以在這里花的時間比較多,我自己覺得課上得有點拖,也有點沉悶。但在這一過程中,我也發現了很多的問題。很多學生是運用180度這個結論來量的。比如說他先量了二個角,最后一個角就不量了,直接用180度減去前面二個角,就是第三個角。我想如果這樣的話就失去了測量的意義了。在交流的過程中,很多同學都說他們測量的結果是180度,導致另外一些不是180度的學生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我想面對這樣的問題,如果我在交流反饋的時候,再多加一個環節,問你量出來的三個角分別是幾度,內角和是幾度,這樣是不是會減少一些這樣的問題。
這一環節,我選擇了直接告訴學生,剪下三個角來拼一拼,看看有什么發現。
通過了解,其實有一些學生是知道的。(在聽課的過程中,旁邊的四年級老師告訴我,他們以前組織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剪角、拼角,所以一些學生有這樣的基礎)因為事先沒有了解,所以我低估了學生的能力。如果我選用拋問題的方法,可能會出現一些亮點。當然這也只是一小部分學生而已,其實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在我電腦演示了剪與拼的過程之后,再讓學生自己任意剪一(狐假虎威》教學反思)剪、拼一拼的時候,還是有很多學生是不會拼的,不知道三個角該怎樣放。我想在這個過程中,我在電腦演示的時候,如果再多加引導一下的話,可能在操作的過程中,更多的學生能夠參與進來。
《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三角形分類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三角形三個角的關系。課堂上我注意留給學生充分進行自主探究和交流的空間,讓學生探索、實驗、發現、討論交流、推理歸納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探究新知是為了應用,這節課在練習的安排上,我注意把握練習層次,共安排三個層次,由易到難,逐步加深。在應用“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一結論時,第一層練習是已知三角形兩個內角或一個內角的度數,求另一個角。練習內容的安排從知識的直接應用到間接應用,數學信息的出現從比較顯現到較為隱藏。第二層練習是判斷題,讓學生應用結論思考分析,檢驗語言的嚴密性。第三層練習是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四邊形、六邊形的內角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這些練習顧及到了智力水平不同的學生,形式上具有趣味性,激發了學生主動解題的積極性。
本著“學貴在思,思源于疑”的思想,這節課我不斷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去猜想、去探究、去發現新知識的奧妙,從而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積極探索的活動中掌握知識,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發展空間觀念。
三角形內角和教學設計課篇四
1.鞏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以及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o。
2.知道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的特點并能夠辨認和區別它們。
復習過程:
一、復習三角形的特點、特性、分類、內角和
1、說一說三角形的特點
2、作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高和底。談談注意什么問題?(強調鈍角三角形高的畫法)
3、三角形的穩定性。(說說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4、給出三根小棒說說可不可以組成三角形?并說出為什么?
3.4.5 3.3.3 2.2.6 3.3.5
5、三角形的分類: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間的聯系及個三角形的特點。
二:解決問題
1、求三角形各個角的度數。
1)三邊相等
2)等腰三角形,頂角是50度
3)有一個銳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據題目所給條件——分析——解決——匯報解題思路)
觀察找信息——分析——解決
3、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內角和各是多少度?
三:提高題
1、能畫出有兩個直角或者兩個鈍角的三角形嗎?為什么?
四、指導學生完成課本p127 8
五、課堂小結
三角形內角和教學設計課篇五
怎樣提供一個良好的研究平臺,使學生有興趣去研究三角形內角的和呢?為此我拋出大、小兩個三角形爭吵的情境,讓學生評判誰說的對?為什么爭吵?導入課引出研究問題。“三角形的內角指的是什么?”“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引起探究活動。我在導入“研究三角形內角和”時,沒有按課前設計的進行,學生直接說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而我本身卻沒有順勢進行引導,直接拋出“研究三角形內角和”這一任務,更巧妙的是借此機會鼓勵學生,以“驗證三角形內角和是不是1800”入手。這一處成為本節課最大的失誤。
“是否任何三角形內角和都是180°”,如何驗證,這正是小組合作的契機。通過小組內交流,使學生認識到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驗證,可以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讓學生在小組內完成從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過程。然后再小組匯報研究結果以及存在問題。例如,有些小組的學生量出內角和的度數要高于180°或低于180°,先讓學生說一下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到研究結果的準確性。
研究是為了應用,在應用“三角形內角和是180°”這一結論時,第一層練習是已知三角形兩個內角的度數,求另一個角。第二層練習是判斷題,讓學生應用結論檢驗語言的嚴密性。第三層練習是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的內角和。練習設計提問體現開放性,“你還知道了什么”,讓學生根據計算結果運用已有經驗去判斷思索。
在教學中,由于我對學生了解的不夠充分,沒有很好的電動學生發言的積極性,另外的原因是教師本身語言枯燥,過渡語設計的不夠精彩,也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后應引起重視。在設計教案時要了解學生,深入教材,精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