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中的抑揚頓挫,相當于音樂中的節奏,音樂需要節拍,演講也需要節拍,你應該讓你的演講充滿節奏感,節奏就是你口頭表達進度的度量。演講稿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該怎么寫演講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秀演講稿模板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工匠精神勞模演講稿篇一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講的題目是《匠人——一生只造五塊表》。
1693年,約翰·哈里森出生在英國約克郡的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走街串巷的小木匠。5歲那年,哈里森第一次看見了搖擺的鐘表。那清脆的"滴答"聲,仿佛天籟,從此便不可救藥地愛上了鐘表。雖然長大后師從父親,做著木匠活,但他對鐘表依然情有獨鐘。20歲那年,他使用木頭制作出了人生第一臺落地長鐘,這讓他欣喜萬分,從此更加用心鉆研。
一天,哈里森聽到了一個消息:英國艦隊在返航途中,突遇大霧,由于無法辨別方向,四艘戰艦觸礁沉沒。究其原因,竟然是沒有技術可以測量出艦隊的準確位置。這個慘烈的消息在英國引起了軒然大波,政府懸賞2萬英鎊(相當于如今的600萬英鎊)制作航海鐘,并請來大名鼎鼎的牛頓擔任評委。
經過7年的努力和無數次改進,42歲的哈里森終于在1735年制造出了震驚科學界的第一臺航海鐘h1。在之后的航海測試中,證明了h1測量經度的精準性。然而,哈里森卻沒有滿足,他要制作出一臺更加精確實用的h2。
制作h2時,哈里森出現了一次重大失誤,但他果斷放棄了原有設計,重新計劃制作h3,花費了他20xx年。
雖然哈里森成功制作出h3,但因其體積過大,他始終不滿意。經過努力,他終于發現小型高頻振子才是避免環境影響的最佳方法。當時66歲的他再次制作出直徑僅13厘米的懷表h4,這塊懷表獲得了英國經度委員會的認可。緊接著,他又開始了h5的研究。1769年,在79歲高齡時,哈里森終于造出了h5,震驚科學界。當時的喬治二世國王親自佩戴h5進行航行測試,誤差僅在8秒以內。如此精確,讓人瞠目結舌。
工匠精神勞模演講稿篇二
就目前的大環境下,個人和企業都面臨巨大的生存挑戰。截止20xx年,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為全球最多,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為什么這些長壽的企業扎堆出此刻這些國家,是一種偶然嗎他們長壽的秘訣是什么呢結果是他們都在傳承著一種精神——工匠精神!
說到工匠精神,我第一個總能想到瑞士手表。百達裴麗、朗格、勞力士、江詩丹頓這些頂級豪表,全都產自瑞士。一塊手表價值千萬,卻有讓人不得不服的理由:小小機械表殼里,能有744個零件,最小的細如毫發。一個頂級表匠全身心投入,一年只能制造出一塊。這樣的一絲不茍,讓瑞士手表成功地從日用品變身奢侈品,百年不衰。
而我國鋼鐵產量世界第一,高鐵速度世界第一,擁有的大學生數量世界第一,卻生產不出一個小小的圓珠筆筆珠;德國人口只有我國的1/17,卻有2300多個世界名牌。這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遇到的尷尬處境。西門子公司總裁說:“精益求精制造產品,是我們德國企業與生俱來的天職和義務!”精益求精的通俗解釋就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依靠這種精神,我國才能生產出更多與制造業強國質量同樣過硬的產品,創造出世界聞名的中國品牌。在新經濟中,制造業與服務業正在實現融合,科學家和工程師同樣需要工匠精神,工匠也同樣需要創新精神。許多人嘆惜中國產品是一流產品、二流包裝、三流利潤,其實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會長期存在價廉物美的產品,超額利潤永遠是對產品創新的獎賞。激勵萬眾創新需要有嚴格的績效考核機制,重賞創新成功者,寬容創新失敗者,堅決杜絕“干好干壞一個樣、遇到問題繞著走”的現象。
很多人認為工匠是一種機械重復的工作者,其實工匠有著更深遠的意思。他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氣質,堅定、踏實、精益求精。工匠不必須都能成為企業家。但大多數成功企業家身上都有這種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不是口號,它存應在于每一個人得身上和心中。長久以來,正是由于缺乏對精品的堅持、追求和積累,才讓我們的個人成長之路崎嶇坎坷,組織發展之途充滿刑荊。這種缺乏也讓持久創新變得異常艱難,更讓基業常青成為鳳毛麟角,所以,在資源日漸匱乏的后成長時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發展的必經之路。
最后,期望大家把博實扛在肩上,產品放在心中,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下去,祝福博實早日實現自己的企業愿景!
工匠精神勞模演講稿篇三
“制造精神”“工匠精神”這些鮮活的字眼,頻繁出現在我們的報紙和微信上。這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這種精神又有何種強大的力量?帶著這一串串的疑問我如饑似渴的翻開了《工匠精神—向價值型員工進化》一書。
作者付守永先生所闡述的“工匠精神”,它是“一種精益求精的態度把熱愛學習的精神代代相傳”。本書從工匠之魂,工匠之道,工匠之術等方面,告訴我們“不僅僅是把學習當作賺錢的工具,而是樹立一種對學習執著、對所做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告訴我們“打工的狀態并不可怕,打工的心態很可怕”。讀到這,我陷入了一陣沉思。
臘月28,回到老家,路過大伯堂屋前,我熱情的喊著大伯,走進他的屋子,大伯在做木凳子,我不懈的說“大伯,您直接去市場上買幾個塑料的小凳子,不就得了,干嘛還費這事,都過年了”。他笑了笑“孩子,我干了半輩子的木匠了,家里的桌椅板凳都是自己做的,都用半輩子了,多耐用,多結實”說完只見他拿著魯班刨一遍又一遍刨著初成型的板凳面,凳腳;拿著剛尺和碳筆在凳面上比劃著凳腳的開眼位置。
“孩子,就說這魯班刨,左右用力要均勻,速度要快,還要一推到頭,否則刨出來的面就不平。”在我看來,真的沒有必要費這么大工夫去做幾個凳子。而對于做了半輩子木匠的伯伯來說,從他臉上流露出來的是他對手里木工活的熱愛,還有對自己產品質量的胸有成竹的滿足。他笑起來眼角隆起的皺紋告訴我,他內心是踏實的,是執著的,他是在用心打造手中的工藝品—“木凳”。
這一情景就像一束陽光,它照進了我的內心。記得,13年3——4月在底盤廠學習時,面臨著人員的大量變動,復雜的底盤和輕卡的混線生產,導致我班組里的骨干們連續近1個月加班至11點過后。那時感覺,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那段時間每天回家都是筋疲力盡,但是思想上一直很執著的相信:明天會更好,明天要好好干。 14年3月,我應聘進入了營銷公司,剛開始不適應這種寬松和自主,感覺再也沒領導為了拉動生產節拍而逼你開線催你生產,雖時常加班再也不用熬到晚上11點了… …這一切,就像來到了天堂。
慢慢的,被關在內心深處的的魔鬼“另一個自己”出現了。在空閑的時候我會去想“自己的工資和職位也沒什么大展進,年復一年的這樣干著,究竟為什么啊?同學介紹的某某公司那崗位,月薪多吸引人?”在學習中,會去想“怎樣選擇捷徑去更快的成長啊?怎樣做事會又快又省,盡快完成領導交代的任務啊?這事做了,領導會滿意嗎?”整個人總是無意中想到了九霄云外,又無意中被現實拉回了生活。前段時間部長讓我給總經理送個報告,我送完迅速回來答復部長“領導出差了,報告放他秘書那。”真想欣喜自己辦事真利索,可隨后部長又問“你問過領導什么時候回來啊?報告大概什么時候簽好?你打算什么時候取?”就是送文件這么一件小事,都有許多值得關注的細節,我不禁臉紅的發燙。
這是我內心的真實想法,但我相信有那么多年輕人在的路上有過和我一樣的幻想和惆悵。因為我們內心是功利的,是浮躁的,我們喜歡去做一些投入一點就能立刻看到回報的事情。或者領著公司一年發的數萬元薪水不愁吃不愁穿的混著,對照書中描述的打工心態,這種心態太可怕了。
2、請那些像我這樣在混日子或打算混日子的小伙伴們,趕快清醒過來。不要覺得自己在給別人打工,如果你混十年就算公司損失百萬,那這點錢對公司來說又算什么呢?而這十年對我們來說,那就是生命!
年輕的朋友,我們對美好前景要敢大膽的去憧憬,我們也要按捺住內心的焦躁、憂郁、惶恐;我們要用一種執著、精益求精的工匠態度積極的面對學習,將學習中的任務當做工藝品去雕琢,相信學習、生活會因此而變得更加充實和美麗。
工匠精神勞模演講稿篇四
走進沙灣何世良工作室,記者目光立馬被一幅磚雕作品所吸引。作品呈現了香蕉、荔枝、龍眼、洋桃等嶺南佳果,構圖疏密有致,密處葉果層疊,疏處大量留白,頗富中國畫意蘊。最誘人處當屬細節,香蕉的飽滿、荔枝的粗糙、小鳥的顧盼,甚至蕉葉上的蟲眼都栩栩如生,在青磚上表現如此精妙細節需要何等功力。感嘆之余,不禁好奇,是什么讓他對磚雕藝術如此癡迷。
何世良說,生于斯長于斯,自己從小就“流竄”在村中大大小小的祠堂中,放眼所見皆是在少年眼中充滿神秘感的磚雕、木雕、灰雕,長期浸淫在嶺南建筑藝術中,讓他從小涵養了一種古典情懷、雕刻情結。從16歲初中畢業到今天,從木雕到磚雕,從家具到大型磚雕作品,從個人到團隊協作,從默默無聞到行業翹楚,他一直在堅持,未離開過半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之”“樂之”,方能不改初衷,一以貫之。那些杰出工匠一輩子,甚至一個家族幾代人都做一件事——如清代負責宮殿、皇陵修繕的“樣式雷”家族,在200多年的時間里,傳承8代,為大清帝國營造了數不清的經典建筑——正是有這著這樣一種信仰,一種耕耘不輟的愚公精神。
何世良這種觀念深深融進他的磚雕創新實踐中,譬如磚雕工具改良創新,采用電動工具雕刻,速度提高一倍,提升了效率;譬如技法創新,在長50米、高9米的大型磚雕作品《百福暉春壁》中,因此壁雕幅面積甚大,為增強立體感和克服平板之弊,他把雕刻深度大大增加,千方百計讓雕刻物“凸”出來,成為磚雕技術上的一大突破。由于青磚質地松脆,容易崩折,故一般磚雕鏤空較淺,此壁鏤空度極大,深厚而面廣,景物內部結構通空如蟻穴,把鏤空技術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舊、因陋就簡,不是不能超越前輩,否則技藝就不會進步。當傳統工藝遇上新工藝、新技術,傳承與創新有機融合便成為一種必然,這或許可以稱為新工匠精神吧?在“中國制造20__”中,創新是勾勒藍圖的一條主線。其戰略任務和重點,第一項就要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這表明,創新是提升中國制造的基礎,沒有創新帶來的活力和動力,中國制造只能原地踏步。
傳承,一份責任
傳統工匠講究師徒之間口授心傳,隨著老一輩工匠離去,后輩一旦跟不上,這門手藝就有失傳的危險。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嶺南磚雕作為嶺南建筑文化的一朵奇葩,不僅面臨著制作材料的枯竭,還有人才斷層之虞,能夠掌握在磚上進行雕刻技藝的人已經很少了。如再不重視,和許多老手藝一樣,磚雕這種嶺南所獨有的民間藝術面臨著消亡的危險。為了讓傳統工藝薪火相傳,不讓磚雕后繼無人,何世良成立磚雕工作組。由于磚雕市場日益萎縮,愿意學藝傳承者并不多,很少人能堅持下去。
不但磚雕,包括嶺南風格特色建筑,也因受到現代建筑沖擊,人才不足而日漸式微。何世良舉了一個例子,某單位需要設計一個傳統嶺南戲臺,但許多設計院都無法勝任此項任務,這個側面足以窺見嶺南風格特色建筑的尷尬現狀。
讓“工匠精神”滲透進各個行業中,培養出更多的大國工匠,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人觀念的更新,更需要國家戰略、國家意志,如提升職業教育地位、重視技能型人才培養、提高工匠福利待遇、重點扶持某些行業,使工匠安心在自己的領域里追求極致、精益求精,并將技術與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
工匠精神有多重要?舉個例子說明。坐過廣州地鐵的人都聽過“車門即將關閉,謹防夾傷”這句提醒,可誰又知道,廣州地鐵二號線首次引進國外屏蔽門時,單維修一扇屏蔽門就得花8萬元。9年后,經過廣州工匠努力,維修價格已降至不足1萬元。20__年起,廣州地鐵工程師成功促使屏蔽門國產化。
一個優秀工匠可以帶動一群人,一群工匠可以帶動一個明星企業,一群明星企業可以提升一座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工匠精神重要性可見一斑。“十三五”期間,廣州將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雙輪驅動,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將由的54.2%提升到20__年的70%。從這個戰略高度,廣州不僅需要討論工匠精神,對工匠精神的再度詮釋,還要進行工匠精神培育的全新實踐,為廣州打造先進制造業源源不斷注入新動能。
不久前,廣州市委、市政府正式發布《關于加快集聚產業領軍人才的意見》及相關配套文件,突出“高精尖缺”導向,計劃5年投入約35億元,在重點產業領域內支持500名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含團隊成員),每年支持1000名產業高端人才、20__名產業急需緊缺人才。政策先行、資金到位,廣州將成為人才洼地。大量工匠注入,亦將為廣州經濟騰飛奠定堅實基礎。
工匠精神勞模演講稿篇五
我演講的題目是弘揚工匠精神,打造世界強國。說到工藝,有三個要求:一絲不茍,力求完美,始終如一。三個字,十二個字,幾十年,全心全意做一件永無止境的事。這就是我認為的工藝。
昨天通過看大國工匠的宣傳片和公司車間的大力宣傳推廣,了解了大國工匠的故事,被他們的故事深深打動。偉大的鄉村工匠的故事也深深打動了我,但我還是忍不住反思自己和他們之間的差距,夢想著向他們靠攏。
從古至今,中國從來不缺手藝。中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創國家,手工藝品和工匠的出口國!毫不謙虛地說,中國工匠創造了輝煌的工藝歷史。
瘋狂中國不僅能在高切割技術上領先,華為、聯想、海爾、格力等中國企業也在各自領域走在世界前列。這些成就也是現代中國人對終極工匠精神的執著與追求的體現。
現在一提到手藝,很多人就說德國日本。就像世界癡迷于追逐兩千多年前中國制造的產品一樣,人們對工藝價值的認可從未改變。德國和日本的制造業經歷了學習他國技術、打假、升級、實現自主創新的過程。
德國的工匠精神已經存在了100多年。1871年,德國制造業還處在打假打假的時代。當時英國規定從德國進口的貨物必須標有“德國制造”區分劣質德國貨和優質英國貨。知恥而后勇,德國開始了精工制造之旅。德國人用了100多年的時間,在各個行業堅持并繼承了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最終使德國制造業成為世界高質量的代名詞。
日本的工業制造是從學習歐美國家的技術和模仿開始的。20xx年,日本只能生產廉價簡單的商品。在隨后的20xx年里,傳統工匠精神傳承到大規模制造,大大提高了日本制造的質量。成立于20xx “地球上的國寶”制度,保護工匠和小企業,在全社會繼續提倡手藝。
中國有20xx多年工匠精神傳承的歷史。由于歷史原因,中國工匠精神在現代并沒有得到充分繼承。近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凸顯了商業倫理問題。一些企業為了獲取短期利益而缺乏商業道德,假冒偽劣產品時有發生。
只要有把事情做好的欲望,每個人都是工匠。堅守崗位,不斷進步,努力專攻研究,支持民族工業發展,尊重每一個工匠,都是對工匠精神的繼承。
謝謝,我的演講結束了!
工匠精神勞模演講稿篇六
今年的《報告》首次提及“工匠精神”,引起各方關注。“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這段話被屢屢引用。有企業家認為,“中國制造”的當務之急是重新喚起工匠精神,否則談不上成為制造強國。也有學者指出,倡導工匠精神,才能打磨出“中國制造”的金字招牌,進而帶動更多的中國品牌大踏步走向世界,實現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
什么是工匠精神、為什么要倡導工匠精神、培養大國工匠需要怎樣的制度動力和文化支撐等,一系列問題需要探討和回答。
耐心專注、精益求精、務實敬業、極致嚴謹、追求完美……工匠精神的內涵特質為制造業發展鋪陳出明亮底色。它與創新創造相互聯系貫通,被視為產業的靈魂、品牌的基石。在工匠精神的引領之下,人們對標準的制定嚴謹甚至于苛刻,對細節的關注精準甚至于執拗,大到航天器,小到圓珠筆,都盡顯細膩的心思、獨到的創新、完善的功能,努力為客戶提供無可挑剔的使用體驗。沒有一流的心性就沒有一流的技術,至臻品質才能成就百年品牌。歷數世界制造業的那些“老店”,無不依靠深耕細作、推陳出新,才在各自領域獨占鰲頭,實現了基業長青。
工匠精神是“中國制造”的軟實力。我國制造業歷經數十年的發展,總產值已列全球第一,但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是大而不強、差距明顯,成本、規模優勢難掩質量、品牌方面的劣勢。尤其要看到,當前我國制造業正面臨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雙向擠壓”的嚴峻挑戰,同時處于全面落實“中國制造20xx”、從 “跟隨者”轉向“引領者”的關鍵時期。實現成功突圍、轉型升級、跨越發展,需要技術創新,也需要匠藝精進,把追求細節完美、質量上乘的“匠心”融入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的每一個環節,有效解決設備可靠性、精度保持性、質量穩定性、消費安全性等問題,做到大工業時代的精細管理、精品制造。
工匠精神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動能。近幾年,中國老百姓的海外“爆買”十分火熱,反映出國內市場潛力巨大、居民消費正在升級,也折射出國內產品供給沒能及時跟上的尷尬。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是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效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與供給側改革無疑有著緊密聯系。誰能提供好的產品,誰就能贏得市場。面對越來越多“挑剔”的消費者,面對日益增長的個性化、定制化需求,以工匠精神來增加產品和服務的品種品質,優化供給結構,適應市場需求,無疑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工匠精神是企業打造“百年老店”的“金鑰匙”。以前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下,企業可以通過低成本、大規模的生產賺錢,產品“差不多”就行。現在我國已經進入深度的經濟結構調整期,要求企業必須向產品品質要財富。產品質量的比拼,實質就是企業精神與文化的比拼。據了解,現在世界上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000多家,德國有800多家,秘訣就是工匠精神的傳承。今天的中國企業要打造“百年老店”,同樣需要恪守工匠精神,以精準的企劃、精湛的技術、精益的制造、精品的品質、精誠的服務,生產打動人心的一流產品,以此立身立世。
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任重而道遠。既需要企業家追求卓越、生產者耐心堅守,更需要職業教育的改革、職業精神的培養、制度體系的激勵、文化土壤的培育,多管齊下,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社會氛圍,讓“中國制造”的底色更鮮明、品牌更響亮,讓全世界都愛上中國造。